-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专题强化27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作业】
知能强化练(二十七)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 一、选择题 1.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 答案 C 2.(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1985年,广东《羊城晚报》刊登的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报道中写道:“一些大学老师利用周末,到珠三角的企业‘炒更’(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周六接走周日晚送回。”材料中的“炒更”现象说明( ) A.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 B.科教兴国战略已经确立 C.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 D.市场经济体制趋向建立 C [中国的知识经济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末,故A项错误;中国的科教兴国战略正式提出于 1995年,故B项错误;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上才正式提出且迟至21世纪初才初步建立,故D项错误。] 3.(2019·河北衡水中学月考)“1984年我来过广东。当时,农村改革搞了几年,城市改革刚开始,经济特区才起步。八年过去了,这次来看,深圳、珠海特区和其他一些地方,发展得这么快,我没有想到。看了以后,信心增加了。”邓小平的讲话推动了(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B.深圳作为90年代改革开放标志的形成 C.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浪潮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 答案 C 4.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 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 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 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 C [C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激发了北京市场的活力,所以导致1994年北京百货零售网点的数量猛增。A错: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年到1956年,但图中百货零售网点的数量统计始于1959年,A项与图中时间不符。B错: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而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不能促进服务业的发展。D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在2001年,不符合图中时间。] 5.(2019·安徽合肥模拟)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这一过程表明( )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 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 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 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 答案 A 6.(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邓小平高度赞赏并肯定了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是新话”。这里的“新话”主要指中央较好地诠释了( ) A.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 B.市场经济如何发挥资源配置作用 C.独立自主和改革开放如何协调 D.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的关系 答案 A 7.(2019·湖北调考)1985年,国家取消了计划外价格不得高于计划内价格20%的限制,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政策正式实施;1988年,国家决定放开价格管制,取消价格双轨制;1989年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后有步骤的、稳妥的价格改革重新回归。这表明我国( ) A.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B.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C.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调节 D.经济体制改革的渐进性 答案 D 8.(2019·江苏南通模拟)如图为1980年10月16日, 我国重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当时我国( ) A.单一所有制结构已发生变化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D.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A [题干中“1980年10月16日”,此时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开始,单一的公有制被打破,故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应该是1984年,故B项错误;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在21世纪初,故C项错误;公有制经济逐步失去主体地位,不合史实,故D项错误。] 9.(2019·湖南株洲模拟)1985年,国务院下发相关文件,要求各地用合同订购、市场收购的方式取代统购派购农副产品,同时鼓励通过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交通运输。这些政策( ) A.激发了农业生产活力 B.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 C.旨在缩小城乡差距 D.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A 10.(2019·山东德州高三期中)从1990年开始,广东、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先后废除粮票。1993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粮票在全国范围内终止流通。这反映出( ) A.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 C.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发展 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 C [城乡区域差别完全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事实,故排除A项;我国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于80年代,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内容,故排除D项。根据题意可知,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松动甚至变动,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故选C。] 11.美国有一位企业家哈默博士,年轻时曾与列宁领导的苏俄交往,进行贸易活动;年老时应邓小平邀请,来中国投资设公司。哈默之所以能这样做,在于( ) A.苏俄、中国都实行开放政策 B.苏俄、中国都与美国保持友好关系 C.苏俄、中国都愿意发展资本主义 D.哈默敢于冲破美国政府的阻挠 答案 A 12.(2019·吉林长春模拟)根据表格,可知我国( ) 2005—2015年我国原油生产与消费情况(单位:百万吨) 年份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2015 原油 生产 18 135.29 18 631.82 18 948.96 20 287.55 20 991.90 21 474.20 原油 消费 30 010.34 34 369.78 38 820.23 45 413.05 49 004.38 54 450.21 A.石油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 B.能源结构单一化问题亟待解决 C.对外开放导致石油工业面临困境 D.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D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的原油生产有了大幅度地提升,这说明我国的石油工业企业体制改革效果明显,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原油的生产和消费,而没有涉及其他能源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我国原油的消费量增加迅速,并没有面临困境,故C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我国原油消费增长大于生产,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对原油的需要日渐与世界原油市场联系紧密,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在经济建设中遇到过挫折,但都能根据国情及时调整,从而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6年 中共八大提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依据材料一,结合时代背景对材料一中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主要会议内容进行评析。 材料二 1982年1月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第一次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十项政策指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198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强调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改革流通体制。 ——清华大学出版社陈争平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教程》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央三个“一号文件”的主要内容;并说明中央三个“ 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到的促进作用。 材料三 1978年,国务院在四川选择重庆钢铁公司、四川化工厂等6家企业为试点企业。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所有制的一种组织形式。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摘编自钟祥财《经济 史学视域中的国企改革》等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国企改革的阶段性特点;分析我国国企改革不断深化的原因。 答案 (1)中共八大是在巩固政权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背景下提出主要矛盾为先进社会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重新提出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的背景下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的伟大转折,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起点。 (2)主要内容: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位;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改革流通体制。作用:明确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促进了农村不断深化改革等等。 (3)阶段性特点:1978~1984年,国企改革的试点和起步阶段;1984~1992年,国企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以后,国企改革深化,注重制度创新。原因:中央理论指导和政府政策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思想解放的推动;国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 14.(2019·山西临汾、忻州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一些词语出现的次数变化统计表。 词语 十二大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 “左” 16 5 11 1 侵略 12 1 3 2 阶级斗争 13 4 4 1 制度 34 77 46 64 76 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 12 3 5 10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26 37 26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 14 4 16 非公有 制经济 2 6 社会保 障体系 1 4 ——摘编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党代会 政治报告的词语变化来看中共十六大的特点》 提炼材料中的一种变化趋势,并运用中国现代史史实加以说明。 (要求:可以对整个用词趋势进行分析或者提出新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语言组织合理,无政治性错误。) 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提炼变化趋势。可以从表中数据来看,哪些在减少,哪些在增多,哪些持平。如:意识形态色彩(阶级斗争)逐渐淡化。其次,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中提取支持该趋势的史实,加以论证说明。如:文化大革命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危害。最后,根据论证说明,得出结论。如:淡化意识形态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长期经验教训的总结。 答案 (示例一)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左”“侵略”“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词语逐渐被淡化。 说明:“以阶级斗争为纲”给国家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拨乱反正,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工作的中心是经济建设;中共十四大以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并不断深化发展。国际方面,“冷战”结束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意识形态的斗争日益淡化。 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用词表现出意识形态色彩(阶级斗争)逐渐淡化的趋势。 (示例二) 趋势:政府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说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非公有制经济、社会保障体系等词语不断增加。中共十五大进一步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方针,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总结:这些现象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