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一轮复习写作训练(全国)1
2018届一轮复习 写作 训练(全国) [备考导语] “考场上,考生作文最大的问题不是跑题,而是偏题!”阅卷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实质。考场作文偏离题意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不少写作高手总在这方面“阴沟里翻船”,以致影响了写作水平的正常发挥。当然,偏题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可是,你想过没有,偏离题意问题有时并不源于我们审题不准,而是因为我们在审准题意后在写作过程中发生了偏离。其实如果我们认识到问题所在,并且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点题扣题的方法,那么,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把审题带入了安全区,更在于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能把精力用在构思、语言上,从而写出考场上人生得意之作。 [真题回放] (2016·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作文。(70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品读佳作] 慎言,对他人的尊重 上海一考生 时代的喧嚣与纷扰,让很多人的心变得浮躁。评论铺天盖地而来,让人们在欣喜的同时也感到应接不暇。或许,他们不懂,胡乱评价是对他人的不尊重。 想要从评论中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是很困难的事情。正所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片面的判断而缺乏对现象或事物的准确认识。身处于言论自由的时代,我们总感觉生活在一种真实之中。殊不知,我们所看到的评论,有时只是表面的现象。在价值观多元,情况复杂的社会中,这些言论常常经不起推敲。随着网络的繁荣,大量“网络水军”眼睛盯着屏幕,十指不停地敲击着键盘,一条条评论随之被刷出。然而,这些只停留于表面且仅在短暂思考后而得出的结论,是无法产生真正影响力的。盲目,会让我们对生活失去准确的判断;理性,才能让我们对社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追求理性的过程,便是摆脱盲目的过程。行走于缤纷多彩的世界里,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一种清晰的认识,如果我们的判断缺少理性的分析,我们将很容易偏离生活的轨道。 “你愿意征服一切事物吗?那么就让你自己服从理智吧。”塞涅卡这样提醒我们。可是,生活中一条条信息,一句句评论,带着貌似客观的分析扑面而来,让我们应接不暇。拒绝盲目,呼唤理性,我们的认识才能更加清楚。 同一个事件,同一种现象,以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也会引发不同的思考。争议,让我们对矛盾有了更多的认识,也多了解决矛盾的智慧。当今社会,人们对种种言论的简单理解,导致了“言论盲从” ;而对于这一现象的不同认识,又给人们提供了反思和完善的机会。不完全沉溺于言论,也不完全无视言论,根据实际,理性分析每一种争议之间存在的问题,这样,我们的认识水平便会不断提升,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当“是中国人就转”走红之时,有人推波助澜,也有人觉得这是“思维绑架”。其实,不论是何种形式的评论,只要我们瞄准的点是准确的,那么它的方向就不会偏。 评论需谨慎,理性分析之! 1.题显论点,扣题行文。面对“评价他人的生活”的现象,考生想到了“慎言”,谨慎地评价他人的生活,这是对他人的尊重。于是拟题为“慎言,对他人的尊重”,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考生扣题行文习惯比较好,除了标题,在文章开篇、行文中、结尾都能扣题写作,使得文章内容紧凑,结构严谨。 2.理性思考,辩证分析。考生善于理性思考,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想要从评论中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是很困难的事情”“理性,才能让我们对社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等处处显示出深入的思考。同时,作为议论文,考生能做到以说理见长,叙述和引用都为议论服务。 一、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的扣题见“料” 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的扣题,首先要扣材料,然后才是扣中心论点。扣题的具体办法:围绕材料中的关键词,采用“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内涵诠释”等方式,在标题、首段、段首段尾、文末、事例分析等关键处反复强化关键词,能给人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大大提高切题的准确度。我们试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陈光标,被称为“中国首善”。他为人做事高调,曾致信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宣称死后将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全部财产;他热衷环保,在“无车日”当众砸烂奔驰车,蹬自行车上班;他说:“做好事就要留名。” 杨国强,福布斯富豪榜富豪。他从1997年起匿名捐赠“仲明助学金”,至今已帮助数千名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直到2007年,奖学金捐赠者的姓名才被披露。杨国强极为低调,很少接受媒体专访,捐款也不让宣传。 有人说,做慈善,无论高调低调都值得尊敬;有人说,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1)“慈善”是指对人有同情心的无偿捐助行为,不能等同于“做好事”。 (2)“高调”是张扬,是将事情放大化,积极主动地彰显甚至炫耀。 (3)“低调”表示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不张扬。“低调”是隐藏自己的能力不显示出来。低调并不是不把事情做好,而是不把做好的事情炫耀出来。 论点立意 (1)从陈光标的角度 ①做慈善(好事)要留名;②做人做事要高调。 (2)从杨国强的角度 ①做慈善不要留名;②做人要低调。 (3)从其他人的角度 ①做慈善,无论高调低调都值得尊敬;②做人要低调,做事要高调…… 1.标题扣题 标题有多种拟法,有多种要求,但它有个底线要求:扣题,扣住“材料”。具体办法是把材料中的关键词写入标题,或用近义词替代,也可用比喻等修辞美化。试比较下面两组标题: 【劣】 不要拔高道德标准(游离材料,强调的是“道德”);名声——社会的引路牌(游离材料,强调的是“名声”);凡事应低调(游离材料,强调的是“凡事”,泛化了材料“慈善”的限制);慈善需要领头羊(明确了材料范畴,但强调“领头羊”的意义,偏离了材料的“高调/低调”。) 【优】 慈善需要高调(紧扣材料关键词,亮明观点,简洁明了);向行善者致敬(紧扣材料关键词,亮明观点,简洁明了);高调无罪,低调无妨(对比);做好事何必高调(反问)。 2.正文扣题 (1)开头扣题 文章开头是最能吸引阅卷老师注意的关键部位。对于记叙文来说,最好是用“关键词重现”法,即便不能明点,也要用“近义替换”“比喻替换”等方法暗扣。对于议论文来说,必须要见“词”见“料”。具体办法:摘引材料,紧扣材料“关键词”作简要分析,段尾亮论点。材料中的关键词在摘引过程中尤其应该重现,或用近义词替代,并最终融入表达中心论点的语句中。 【劣】 例:公益事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没有什么利害关联,凭的是一份良心,献的是一份爱心。如果有人非要连公益也不放过,靠它来成名或谋利的话,那真可谓是拿道德换钱,没有了底线。 (《要公益不要炒作》) 简评:文段开头虽然对材料没有直接引述,但能用“公益”一词近义替换“慈善”,属扣题中的暗扣手法。但遗憾的是,段尾却撇开材料转向立论“道德底线”,就跑题了。 【优】 例: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慈善事业中,有人行事高调,有人行事低调。不少人认为做慈善不应大肆宣传,只要默默付出就好。但在我看来,做慈善, 无论高调低调,都值得尊敬。 (《做慈善不必在意高调低调》) 简评:文段开头扼要地概述材料,并紧扣“慈善”“高调”“低调”等关键词,运用“原词重现”法将材料中“慈善”一词融入分析中进行扣题。除此之外,在概述中又用“近义替换”法分别将材料中的“高调”“低调”替换为“大肆宣传”“默默付出”,这两者都是扣题的经典手法。最后段尾承接前面分析中的“尊敬”一词,亮出论点,再强化扣题。 (2)核心段落段首段尾扣题 对于议论文来说,核心段落的首尾必须扣题,具体办法:设置一个分论点放在段首,段尾再总结强化。中心论点关键词或材料中的关键词应在段首段尾得以“重现”,或“近义替换”或“比喻美化”。 【劣】 例:低调做慈善,以前有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现在有杨国强、姚明、刘翔、李娜等名人低调做慈善。杨国强……什么是低调做慈善?就是捐赠者不计较功名利禄,不在意鲜花和掌声,只在乎默默对社会奉献。在他们眼中,无论钱多钱少,只要尽自己努力为社会奉献,没有赞扬也值得。 (《做慈善都值得尊敬》) 简评:本段作为原文的核心段落,欲论证“低调行善也值得尊敬”,但遗憾的是,不论是段首还是段尾,都没有紧扣论点“尊敬”一词,连最简单的原词重现也没有。尽管段尾诠释了“低调”的内涵,但难掩扣题不足之弊端。 【优】 例:与其说陈光标以高调的方式做慈善,不如说以慈善的方式显高调。因为在他本应默默立下遗嘱时,他却选择了公然宣称死后将捐出所有的财产;在他本应日复一日坚持蹬自行车上班时,他却选择先当众砸烂一辆高级轿车。试想,倘若他用两次事件的影响力去开拓人们做慈善的途径,如成立捐助基金并宣传为帮助贫困儿童捐助等,慈善将真实地被传承。反观如今,“高调”成了陈光标的代名词,“做好事要留名”成了被公众嘲讽的价值观,非但没有唤起人们慈爱天下、关怀社会的意识,反而令社会对慈善的真实度、可信度提出了怀疑。可见,做慈善,应谨记慈善的本质,切忌被物欲横流的社会冲刷其本心,让慈善与高调混为一谈。 (《慈善应低调》) 简评:本段用反证法来论证中心论点“慈善应低调”,段首以“高调”反义替换入文,段尾从结果影响角度进行总结,且通过“反义替换”方式强调“慈善应低调”。另外,本段“分析”部分反复使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明方法,议结果,扣题紧密。 (3)结尾点题 对于记叙类文章来说,结尾必须点题。对于议论文来说,点题的具体办法有:照应标题,照应中心论点,以“原词重现”“近义替换”“比喻替换”等方法总结全文,必要时可用反问句达到引人深思的深化效果。但用语应精要,不可拖沓。 例:也许“做好事不留名”的雷锋才是大多数人所推崇的。但在这个社会上,必须有人站出来,在慈善的道路上担任领航者,不惧质疑。因为慈善需要高调,慈善值得高调。 (《慈善需要高调》) 简评:本段作为文章的结尾,点出了题目,并用了“原词重现”“比喻替换”的方法总结全文。语言简洁精要。 二、记叙类文章的扣题 1.立意要清楚、明白,不可模糊、晦涩 从考场实际看,跑题、偏题者以记叙类文章居多,因为它们都没有如议论文那样明显地点题见“料”。其表意模糊、内容晦涩,不仅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而且易使阅卷老师误判。那些考场上需要“三评”甚至需要专家组仲裁的作文,有一半多是这方面的原因。事实上,写这类作文的大多数考生是有一定写作能力的,甚至有些考生的写作水平还是上乘的,但由于缺乏点题,过分含蓄或盲目创新,结果适得其反。 记叙类文章的立意要明白、清楚,必须做到几个“明明白白”:一个明明白白的立意,一个明明白白的内容,一个明明白白的开头和结尾。宁可清新如小溪,不可混沌如幽潭。 2.行文过程中必须扣题见“料” 客观地讲,新材料作文如要写记叙类文章,想见“料”扣题是有一定困难的,但还是能做到的;即使明引做不到,暗扣还是能做到的,哪怕出现“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也是可以的。记叙类文章可以在开头甚至中间不点题见“料”,但必须在结尾处点题扣题;点题不要“惊鸿一瞥”,而是要浓墨重彩。因为结尾是文章结穴之处,如能以一段或几段文字点题,便可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实现最大限度的扣题效果。 三、规避新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几种偏题问题 1.把新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即从材料中提取一两个关键词,然后不问它们在材料中的含义而泛写开头。这是写作过程中较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写材料中的“包容”,该“包容”在文中是有特定含义的,然而,不问其含义,泛写开去。新材料作文审题行文固然离不开关键词,但只以关键词写作,不管其在材料中的含义,这种写法绝对不行。 2.滑向近义词 因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不准、不细而在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滑向它的近义词。如写“老规矩”,却泛化为“规则”;写“探究”,却等同于“思考”“实践”;写“自信”,却写成了“信心”;写“诚信”,却写成了“诚实”;写“失意”,却写成了“挫折”。行文过程中可以用“近义替换”法点题,但绝不是写成这个“近义词”。要学会对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核心概念作精准的理解,必要时要在文中作阐释。如写“家风”类作文,不少考生写了一件偶然的事或者写父母给“我”的一次教育,这是不明白“家风”的含义所致。“家风”之“家”是在家庭范围内,“家风”之“风”带有长期性、渐染性、趋同性(家庭成员内部的一致性)。 3.写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偏离了材料,扯得太远,以至于想收也难以收回 对此,要学会打草稿,学会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地回扣“材料”。另外,在写作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暂停”几次。“暂停”虽是体育比赛中的专用名词,但于写作中也颇有用处。不要总想着写作一气呵成,文章写完了才觉得有问题,不仅时间上来不及,心理上也是很难承受的。况且绝大多数同学并不是作家,没有经过长期专业的写作训练,灵感往往不一定可靠,思维质量、思考层次也很成问题。在行文中停下笔来,心中默念题目,问一下自己:“这段切题吗?”适时点题,既可防止思路旁逸、偏离题目,又可收到“既放得开又收得起”的效果。有时,不妨回头把已写好的语句和段落默读一遍,这样顺势往下写,就有一种逻辑依据,可以使语句更加连贯。写完一段也可驻笔凝思,对下一段的文字再稍作酝酿以蓄势,会保证你离题更近,想得更清楚,更透辟。 一、针对训练 1.下面是一位同学写作的《面对过去,学会关门》的开头,试从点题扣题的角度进行分析,并作出修改。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何其洒脱,何其旷达。人生的征程又何尝不是如此?潇洒地告别过去,无论是成是败,是悲是欢,只有真正地把它们放下才能有崭新的收获。 问题: 修改: 【答案】 问题:开头语中的中心论点未能明确点题。 修改:(示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何其洒脱,何其旷达。人生的征程又未尝不是如此?潇洒地告别过去,无论是成是败,是悲是欢,只有真正地学会关门,把过去关在身后,才能有崭新的收获。 2.下面的例文在行文上存在着扣题不紧的问题,请你判断分析,并试着提出修改意见。 【文题】 一步与一生 【例文】 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那个美丽的音乐梦想,勇敢地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到美国学习音乐,经济拮据等种种困难丝毫不能阻碍他前进的步伐。他一步步地坚持走了下去,为之付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最终登上了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厅——卡耐基音乐厅。正是他敢于迈出追求理想的第一步,并为之不断努力,这才成就了他精彩的一生。 (1)该段未扣准题目表现在哪里? 【答案】 (提示)作者没有对文题细加思考,对故事叙述剪裁不当,致使这个事例“一步”不够突出。换句话说,如果撇开文题,只看所举的事例根本无法想到表达的是“一步与一生”的主题,而只会想到谭盾为了他的梦想而进行的奋斗。这种偏题大多因为处在文章中间而不易被阅卷老师发现。其实这种偏题,“论据与论点不一致”的问题太普遍、太典型了。 (2)试着把它改写为一段紧扣题意的文字。 【答案】 (提示)可对谭盾的事例进行加工剪裁,突出“一步”的内容,再重点阐述出“一步”与“一生”的辩证关系。 (示例)举世闻名的音乐巨擘——谭盾,为了心中的音乐梦想,克服经济拮据等各种困难,坚定勇敢地迈出了赴美留学的一步。这一步,为他的一生带来了转折;这一步,让他踏进了卡耐基音乐厅;这一步,让他登上了世界音乐之巅。他这为理想而奋斗的一步,为他实现灿烂的音乐梦想奠定了不可忽视的基础。 一步,这一步有多远,横跨了半个地球的距离;一步,这一步有多难,绝不仅仅是省衣缩食那么简单。但那又怎样,为了心中的理想,这一步怎能不跨出?因了这一步,谭盾终于寻得那深藏丛林的宝藏;因了这一步,谭盾收获了他的梦想与辉煌。 二、整篇训练 3.(2017·南通模拟)根据以下材料,选好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 【写作提示】 材料为两个分句,前一分句指出有些人有“仰望别人”的习惯,后一分句揭示了“仰望别人”的人“被别人仰望”的看似奇怪实则合理的社会现象。这则材料的关键词是“仰望”,“仰望”意为“敬仰而有所期望”。当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或优势时,习惯于仰望别人,促使自己追求更高的目标,见贤思齐,从这一点上可以说“仰望别人”是一种好习惯。但如果只是一味仰望别人,却看不到自身的优点,那么这种“仰望”就失去价值,如此仰望只会矮化自己,使自己失去自信。 再从材料内容上看,应分清两个分句的主次关系,前句“有些人习惯于仰望别人”只是引子,从“习惯”这个词来看,这句话略带有否定的意味。而后句“ 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着”才是材料内涵的重点,旨在告诉人们不要只是仰望别人,自己也会被别人仰望,要有自信心。所以本材料“仰望”只是表面,实则隐含的中心是“相信自己”,这是这则材料的审题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 【佳作展台】 仰望他人,成就自我 夏千词 从时光深处的“百家争鸣”到如今的文化大同趋势,文化的走向素来就是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交融的产物。历史潮流汹涌而来,文化的浪潮将席卷向美的何方呢? 有一位歌者,他仰望着传统民谣,从中吸纳了精华,成就了自我。他的创作没有声嘶力竭的哗众取宠,谨以真实的声线为听众带去最简单的感动。他在仰望别人的同时没有迷失自我,自信地走自己的路,这让他在乐坛上独树一帜。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里,各种文化的美在顷刻间能为大众所熟悉,一味地仰望别人而失去自信,结果只会让自身如过眼云烟般昙花一现。相反,充满自信反倒能彰显出那些在仰望中寻求创新动力的文化的恒久生命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仰望别人的气度,要借鉴外来文化中优秀的东西,要做到先美其美,方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当然,借鉴绝非单纯而刻意的模仿。一味地仰望就会迷失自我。就拿建筑来说,中国近年来的建筑屡遭诟病,究其根源,就是一味仰望西方的建筑特点,看不到甚或丢弃了自身优势,最终失去了建筑文化应有的葱茏。一味求洋让太多建筑失去了城市树林的年轮,失去了城市老人的皱纹。其实,文化之美不仅在于它的兼容并蓄,更在于它兼容并蓄的同时扬自我魅力的自信。如果只知道仰望别人,而抛弃自身传统中的优秀部分,那么费尽心思追求的文化之美便只是一个空壳子。只有将他人之美,融入本民族的优秀元素中,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更美的文化。 诸子百家争奇斗艳,在历史长河中熠熠闪光,那是不同文化彼此仰望又坚守自我而绽放出的异彩。面对奔涌而来、势不可当的全球化浪潮,文化在坚守本真的基础上,需要仰望其他文化,并适当借鉴其他优秀文化,与时俱进,做到自我之美与他者之美互相融合,成就大美,并最终成为被仰望者。 愿文化之大美在仰望与被仰望中永葆青春! 【名师点评】 作者从文化发展的历史入题,以一位歌者善于吸纳传统民谣的精华而又不失自我的事例为引子,引出对“仰望”的深入理解,从而悟出“文化之大美在仰望与被仰望中永葆青春”的道理。文章视野开阔,立意准确,结构完整,说理充分,构思巧妙,堪称佳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