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全国统用)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学案(全国统用)Word版含答案)

专题四 地壳的运动规律 网络构建 备考指导 本专题复习重点把握两个方面的问题:‎ ‎(1)熟练判读地质剖面图,掌握褶皱、断层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特点,了解地质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意义。‎ ‎(2)结合示意图或景观图,掌握流水地貌、风成地貌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考点一 地壳物质循环与板块构造学说 K ‎ ‎(2018·陕西安康二模)崮,是一种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属于地貌形态中的“桌形山”或“方山”。高度在10至100m之间。下图为山东枣庄市抱犊崮。抱犊崮是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丰富的地质岩层记载着华北寒武纪十几亿年的地质史,大量的生物化石诉说着远古的繁盛,擎天一柱一指峰展示了造物主的鬼斧神工,美丽的石钟乳令人感叹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被誉为“天下第一崮”。读图,完成(1)~(2)题。‎ ‎(1) 构成抱犊崮的岩石属于( A )‎ A.石灰岩 B.页岩 C.花岗岩  D.大理岩 ‎(2) 抱犊崮的形成过程是( B )‎ A.流水沉积-外力侵蚀-隆起抬升 B.海水沉积-隆起抬升-外力侵蚀 C.隆起抬升-流水沉积-外力侵蚀 D.外力侵蚀-海水沉积-隆起抬升 ‎【解析】 (1) 由材料可知,该地有美丽的石钟乳,石钟乳属于石灰岩在流水侵蚀后形成的沉积地貌,因此,选A。(2)石灰岩的形成是古代珊瑚遗体堆积形成的,说明过去该地为海洋,有大量珊瑚虫存在,为海洋沉积地貌,后来随着地壳抬升,隆起出露地表,后随着外力侵蚀形成四周陡峭、山顶较平的山,故选B。‎ H ‎ ‎1.地壳物质循环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冷却凝固、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方法技巧 判读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基本步骤 ‎(1)突破识图关键。先确定岩浆与岩浆岩。 由于生成岩浆岩的只有岩浆,故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岩浆岩。‎ ‎(2)尝试代入验证。有两个箭头指向的方框一般为沉积岩或变质岩。‎ ‎(3)避开重置陷阱 在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中,有几个地方需要同学们注意:‎ ‎①有的图中把岩浆岩分成两类——侵入型岩浆岩和喷出型岩浆岩,而有的图中只表示为岩浆岩;②在其他岩石转化为沉积岩的过程中,有的示意图强调了沉积物这个环节,而有的则没有;③有的示意图中只有变质岩转化为岩浆的过程,而有的示意图认为各岩石都可以重熔再生成岩浆。‎ ‎2.板块构造理论 内容 理论 要点 ‎①岩石圈不是一块整体,而是被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②这些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之上,不停地运动 ‎③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 图示 解释与运用 板块 张裂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处于生长边界 板块 相撞 ‎①大陆与大洋板块相撞,形成海沟、岛弧或海岸山脉,如亚洲东部岛弧、北美洲西部的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处于消亡边界 ‎②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处于消亡边界 X ‎ ‎(2018·辽宁大连一模)在云南省的腾冲市,市政建设铺设在街道上的黑色玄武岩地砖,渗水性较好,耐用而又美观。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铺设的黑色玄武岩( B )‎ A.为图中的B类岩石 B.为图中的C类岩石 C.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④ D.形成过程为图中的⑤‎ ‎(2)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 B )‎ A.增强地表径流,使城市内涝加剧 B.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 C.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气温升高 D.促进地表径流蒸发,降低温度 ‎【解析】 (1)铺设的黑色玄武岩是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根据图示箭头方向,沉积物形成的D是沉积岩。A能够形成B、C,说明B是侵入地壳上部形成的花岗岩,C是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浆岩。A是岩浆,变质岩高温熔化形成岩浆,E是变质岩。为图中的C类岩石,B对,A、C、D错。‎ ‎(2)‎ 玄武岩有气孔,这种玄武岩地砖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意义是有效增加下渗,减弱地表径流,B对,A错。岩石孔隙中蓄藏水分,不会使热岛效应显著增强,C错。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D错。‎ 考点二 内力作用与地质构造 K ‎ ‎(2018·北京卷)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C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解析】 C对: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A错: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B错: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D错: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 H ‎ ‎1.常见地质构造与地貌关系 地质 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基本特点 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 老关系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构造地貌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 侵蚀 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2.地质构造的应用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具体如下图所示:‎ ‎3.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构造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先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断分析。‎ ‎(1)确定岩层及新老关系: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2)判断地质构造: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示的地 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3)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②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③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X ‎ ‎(2018·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 ‎(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A )‎ ‎   ‎ ‎  A  B C D ‎【解析】 根据图中从甲地到乙地地层新老关系可判断,中间新(P)两侧老(C),为向斜构造;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从甲地到乙地地势为低-高-低。故选A。‎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解析】 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考点三 外力作用与地貌 K ‎ ‎(2018·全国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 )‎ A.T0 B.T1‎ C.T2 D.T3‎ ‎【解析】 A对: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B、C、D错: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解析】 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D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解析】 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H ‎ 图示法对比分析不同侵蚀、堆积地貌的形成 ‎1.河流不同河段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的差异对比。‎ ‎2.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方法技巧 外力作用形成地貌的形成因素分析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堆积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X ‎ ‎(2018·陕西榆林四模)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潮汐的共同作用而发生变化,下图示意近百年来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辽河河口海岸线( C )‎ A.1909~1945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 B.1945~1979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C.1979~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 D.2003~现今年向海洋方向推进 ‎(2)辽河河口海岸线变化特征说明( A )‎ A.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 B.辽河上游堆积作用较强 C.辽河河口潮汐侵蚀较强  D.辽河河口潮汐堆积较强 ‎(3)辽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将( B )‎ A.导致海水倒灌  B.不利于港口建设 C.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D.使黄海面积缩小 ‎【解析】 (1)结合图示,辽河河口海岸线1909~1945‎ 年大体向海洋方向推进,但并不是全部;1979~2003年向海洋方向推进,选C。(2)由图可知,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泥沙源于地表侵蚀作用的增强,反映辽河上游侵蚀作用较强,选A。(3)由图可知,辽河河口海岸线的变化表现为辽河口海岸线不断向南推进,说明不断有泥沙沉积,反映辽河输送泥沙增加,河口泥沙淤积增加,不利于港口建设。‎ 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 ‎1.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D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解析】 D对: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A错: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B错: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C错: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2.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 )‎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 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 ‎【解析】 A对:由材料“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B、D错: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C错: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不会出现古河床沉积物。‎ 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D )‎ A.流水侵蚀  B.岩层褶皱 ‎ C.风沙侵蚀  D.岩层断裂 ‎4.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C )‎ A.喷发物质差异   B.冷凝环境差异 ‎ C.外力侵蚀差异   D.地壳运动差异 ‎【解析】 本组题以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为背景,考查考生运用内外力作用影响地表形态演化的相关地理知识、原理,对地质考查中获取的地质数据图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第3题,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产生分异的主要原因,容易题。据图可知,断层处是X区和Y区的界线,两区存在的主要差异是X区各个岩层的海拔整体低于Y区,但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却高度一致,可推知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也高度一致。后来由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表层的玄武岩层,再后来在内力作用下岩层整体出现断裂,同时X区岩层整体相对下沉而Y区岩层整体相对上升,从而导致图示区域出现分异,故D选项正确。第4题,要求考生推测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的原因,难度中等。依据上题推理过程,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理应厚度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故C选项正确。‎ ‎(2018·河南新乡三模)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是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在正常情况下,河流阶地越高,年代越老。下图示意延川黄河蛇曲地质遗迹发育的河流阶地剖面。据此完成5~7题。‎ ‎5.图中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D )‎ A.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 ‎ B.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堆积 C.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堆积 D.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6.图示黄河河床位于( B )‎ A.背斜顶部  B.断层线附近 C.向斜槽部  D.板块分界线附近 ‎7.图示黄河东西两侧相比( B )‎ ‎①东侧岩层相对上升 ‎②东侧岩层相对下降 ‎③西侧没有黄土堆积是因为海拔高,遭受侵蚀 ‎④西侧阶地少是因为岩层坚硬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 第5题,读材料可知,河流阶地是地层抬升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选D。第6题,读图,对比黄河河床东西两侧岩层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断裂和错动位移,东侧岩层相对下沉,西侧岩层相对上升,故图示黄河河床位于断层线附近。第7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东侧岩层相对下沉,西侧岩层相对上升,①错、②对。西侧没有黄土堆积是因为抬升后海拔高,遭受侵蚀,③对。该图为黄河蛇曲,西侧阶地少是因为地处凸岸,侵蚀作用弱,④错。‎ ‎8.(2018·山东烟台适应性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的年纹层是由不同季节形成的粗颗粒层和细颗粒层交替形成。粗颗粒物质组成磨圆中等、分选性差,具有明显的风力搬运特征;细颗粒层矿物颗粒较细,除细沙、黏土外,还含有大量的枝角类辟片和生物壳体,具有明显的流水搬运特征。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 ‎(1)库赛湖属于构造湖,形成初期水深坡陡,但现在东南部出现了很大的变化,据图推测原因。‎ ‎(2)判断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沉积的季节并分析形成过程。‎ ‎(3)年纹层M较常年偏厚,请分析原因。‎ ‎【答案】 (1)东南部有河流注入,携带大量泥沙,泥沙沉积,使得坡缓水浅。‎ ‎(2)粗颗粒层沉积于春季。库赛湖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物质在冰面堆积,等到春季湖冰融化,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 ‎(3)M层为细颗粒层,为夏季流水沉积。该湖的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M层对应年份夏季气温偏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湖泊沉积物多,细颗粒层较厚 ‎【解析】 (1)据图可知,湖泊东南部坡缓水浅,这是因为东南部有河流注入,携带大量泥沙,泥沙沉积所致。(2)库赛湖冬季温度低、风力强劲,风的机械搬运作用使大量的物质在冰面堆积,等到春季湖冰融化,冰面上粗颗粒物质沉积到湖底形成粗颗粒层,因此,库赛湖年纹层粗颗粒层沉积的季节为春季。(3)年纹层M为细颗粒层,细颗粒层厚,说明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多,应该是流量偏大。结合材料可知,该湖的主要补给为冰雪融水,融水的量与气温关系密切。M层厚,说明M对应年份夏季气温特别高,河流径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湖泊沉积物多,细颗粒层较厚。‎ 一、单项选择题 ‎(2018·吉林实验中学九模)下图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地质剖面示意图。地幔中的岩浆具有强烈上升趋势的位置,称为热点,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读图,回答1~2题。‎ ‎1.黄石湖是( A )‎ A.火山湖  B.内流湖 C.冰蚀湖  D.咸水湖 ‎2.下列叙述正确的( D )‎ A.黄石热点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为花岗岩 C.黄石河属于内流河 D.黄石热点的上升岩浆来自软流层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黄石湖是在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湖泊,不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湖泊;黄石湖通过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则说明黄石湖是外流湖,属于淡水湖,不是咸水湖。故选A。第2‎ 题,图中黄石热点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黄石火山口地表岩石是属于喷出型的岩浆岩,多为玄武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黄石河与密西西比河的支流相通,属于外流河;岩浆来自地幔的软流层。故选D。‎ ‎(2018·新疆乌鲁木齐三诊)澜沧江流经西藏芒康县有一处干热河谷,其河畔分布着几千块层层叠叠的盐田。每当晒盐季节,当地纳西族妇女会打开河畔的盐井围栏的活动门,从盐井中取出卤水(卤水是盐类含量大于5%的液态矿产),置于盐田晒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下图为澜沧江河畔盐田位置及盐井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盐田晒盐的旺季与围栏活动门关闭的月份分别是( B )‎ A.1~3月 4~6月  B.4~6月 7~9月 C.7~9月 10~12月  D.10~12月 1~3月 ‎4.该盐田开发历史悠久,推测其盐业资源的形成条件是( D )‎ A.现代盐湖广泛发育   B.干热气候有利于盐矿形成 C.盐矿埋藏浅,便于开采 D.地质构造便于盐井卤水形成 ‎【解析】 第3题,晒盐需要强烈的太阳辐射,较高的温度利于蒸发;该地在西藏海拔高,1~3月,10~12月气温低,蒸发弱不利于晒盐;7~9月是雨季不利于水分蒸发;4~6月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高度较大,白昼时间长,太阳辐射强,降水少,气温较高利于蒸发,利于晒盐。第4题,由于地壳运动,(在盐矿层)形成断裂层,地下水在断层带富集,地下水与盐矿层接触,盐矿溶入地下水,使得断层带附近形成卤水。‎ ‎(2018·湖北武汉四月调研)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是一种两壁狭长且陡峭、深度大于宽度的地貌景观。下图示意太行山峡谷横剖面。据此完成5~6题。‎ ‎5.关于太行峡谷形成的年代,从早至晚的次序为( D )‎ A.V形峡谷、U形宽谷、盘状宽谷 B.U形宽谷、V形峡谷、盘状宽谷 C.盘状宽谷、V形峡谷、U形宽谷 ‎ D.盘状宽谷、U形宽谷、V形峡谷 ‎6.下列对峡谷地区的地质推断成立的是( D )‎ A.石柱地貌形成早于孤峰  B.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 C.峡谷处在火山地震带上  D.该河流走向受断裂带控制 ‎【解析】 第5题,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即内力抬升后遭受流水下切侵蚀,是自上而下逐渐侵蚀形成的,读图可知,位于最上方的盘状宽谷是最先形成的,位于最下方的V形峡谷是最后形成的,选D。第6题,读图可知,石柱与孤峰哪个先形成不能判断,A错。读材料可知:“峡谷是在新构造运动迅速抬升和流水下切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谷地”,故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B错。由板块构造学说可知,太行峡谷并不在火山地震带上,C错。断裂带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发育成峡谷,故D正确。‎ ‎(2018·广东深圳二调)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是天山北麓规模最大的冲积扇,由南向北发育有多期冲积扇,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下图示意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的发展演变。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关于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C )‎ A.地势由南向北倾斜   B.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 C.耕地分布南多北少   D.扇体边缘有大量地下水溢出 ‎8.从各期冲积扇的位置和形态变化推测,诱发该冲积扇发生F1至F4四期演变的地质作用,最可能是( D )‎ A.风力搬运、沉积作用  B.变质作用 C.冰川搬运、沉积作用  D.地壳运动 ‎9.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耕地上的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 B )‎ A.东北流向西南  B.西南流向东北 C.东南流向西北  D.西北流向东南 ‎【解析】 第7题,玛纳斯河山麓冲积扇位于天山北麓地区,根据河流的流向可以判断冲积扇的地势南高北低,A正确;由于流水沉积作用具有一定的分选性,冲积扇的泥沙颗粒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可知冲积扇组成物质从南到北总体由粗变细,B正确;冲积扇的形态南窄北宽,距离出山口越远沉积颗粒越细,土壤越肥沃,可知该地区的耕地分布南少北多,‎ C错误;冲积扇边缘,由于地势低,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可能出露地表,D正确。故描述错误的是C选项,答案选C。第8题,由材料可知,玛纳斯河山前冲积扇地区是第四纪活动断层发育形成,由于地壳活动,使得F1至F4不同时期形成的冲积扇之间有明显的阶梯状陡坎。故答案选D。第9题,玛纳斯县境内的F2冲积扇位于河流的东侧,受地势南高北低影响,修建灌溉干渠水流方向大多由西南流向东北,这样河水可以自流,工程量小。故答案选B。‎ ‎(2018·泄露天机押题卷一)黄河口输沙量多少直接影响黄河三角洲岸线和面积变化。下图为黄河三角洲1976~1985年、1986~1995年和1996~2009年三个阶段岸线和面积变化趋势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黄河三角洲岸线和面积增长速率总体特点是( C )‎ A.先递增后递减  B.先递减后递增 C.呈逐阶段递减  D.呈逐阶段递增 ‎11.影响黄河口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C )‎ A.流域内气温变化 B.流域内坡降变化 C.流域内降水量变化   D.流域内人口数量变化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虚线斜率判断可知,三段虚线斜率都不断变小,说明黄河三角洲岸线和面积的增长速率在1976~1985年、1986~1995年和1996~2009年三个阶段呈现逐阶段递减,也就是总体呈现增长变慢趋势。第11题,黄河流域降水量是影响黄河口输沙量变化的重要因素。通常流域降水量的年际波动与河流入海输沙量年际波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黄河流域降水量是影响黄河口输沙量变化的重要因素。‎ 二、综合题 ‎12.(2018·河北唐山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队登山运动爱好者5月1日从秘鲁古城库斯科(图b)出发,乘车沿崎岖山路近5小时到达威尼坎加国家公园,然后开始徒步登山。沿途景致优美,附近可见高耸的雪山,徒步约10公里后到达海拔5050米的彩虹山(图a),一名队员站在蓝天白云下享受被“彩虹”包围的感动,且面向正北拍照留念。‎ ‎(l)简述彩虹山地貌景观近年来才被人们发现的原因。‎ ‎(2)指出彩虹山的地质构造,并推理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3)判断登山队员拍照时当地的大致时刻,并说明理由。‎ ‎【答案】 (1)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海拔高)曾被冰雪覆盖;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 ‎(2)褶皱(背斜)。当地早期为沉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皱并抬升为山地;后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 ‎(3)当地时间大约14时30分(13:30~15:30)。通过游客的影子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拍照日期为5月1日;且影子较短,故判断时刻大约15时左右较为合理。‎ ‎【解析】 (1)据图中经纬度判断可知,彩虹山地处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区,地处低纬度的热带地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人类活动较少,不易被发现;且据材料可知海拔5050米高,曾被冰雪覆盖;后受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冰雪融化后才被发现。(2)据图a可知,沉积岩层上拱,可判断为背斜部位。该处地貌的形成应从内外力共同作用下考虑。据图可知为砂岩,属于沉积岩,说明当地早期为沉积环境,长时期堆积了较厚的不同颜色的砂岩;后受内力作用挤压形成褶皱并抬升为山地;后受外力作用剥蚀出露地表。(3)据材料可知,该队员面向正北拍照留念,据图中影子的方向位于东南方向,则可确定太阳方位为西北方向照射;材料中提到拍照日期为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除极昼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据图可知此时影子较短,因此可判断时刻大约为下午15时左右较为合理。‎ ‎13.(2018·湖南衡阳八中一模)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柴达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由海变成了湖,在无数次旱风与干燥的交替演变中,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泱泱大湖渐渐干涸露底。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 ‎ ‎(1)说明柴达木盆地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 ‎(2)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形成的原因。‎ ‎(3)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答案】 (1)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盆地地形,盛行下沉气流,热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少且干燥(荒漠),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比热容小导致白天气温迅速升高。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深居内陆,大陆性强。‎ ‎(2)该区域干涸的湖底中,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3)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求得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的堤墙。‎ ‎【解析】 整体分析:该题以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为材料,考查气温日较差的影响因素和区域地理环境,地貌的成因和形成过程。(1)气温日较差大小和地形、天气、地表状况、纬度有关。气温日较差大要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和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两方面来作答。结合柴达木盆地的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可知,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主要是柴达木盆地位于非季风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地表植被稀少且干燥,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导致白天气温迅速升高;与此相应,是夜晚气温较低,因为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2)由“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可知,这属于雅丹地貌,结合该地区的地形和气候特点及雅丹地貌形成原因可推断其成因是该区域干涸的湖底中,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3)‎ 该地貌的成因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结合来作答。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导致青藏高原的隆起,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喜马拉雅山脉的阻挡,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外力作用主要是生物运动,当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求得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的堤墙。‎ 微专题六 地形对其它地理要素的影响 Z ‎ K ‎ ‎(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解析】 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要求考生从地图中获取关键信息,结合地形对交通线路和聚落的影响等地理知识概括、分析地理问题,考查考生的地理问题诊断能力。设问点落脚放在“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考生需重点关注地图中的等高线、河流、城镇等能够说明地形特征的信息。‎ G ‎ 地形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1.地形对气候影响 地形不仅影响宏观气候,也影响局部小气候。地形对宏观气候的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 ‎(1)形成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如青藏高原、天山山脉由于海拔高,形成了独特的高山高原气候区。‎ ‎(2)导致非地带性气候区形成的原因之一,如位于赤道地区的东非高原本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是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气流对流运动减弱;从而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本应该是热带草原气候,但是由于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海暖流增温增湿作用,最终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3)雨影效应,如南美洲地处安第斯山脉背风坡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干旱环境的形成。‎ ‎(4)影响大气环流,如北美西部南北向的落基山脉阻挡了西风深入;北美中央大平原贯穿南北利于冷空气南下和暖空气北上,而中国东西向的阴山、秦岭、南岭等对冬季风的阻挡明显。‎ ‎(5)在干旱地区山地易形成“雨极”,如我国祁连山、天山降水多于周围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雨极”。‎ 地形对局部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影响局部气温。海拔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山体的坡向影响气温,一般而言,同一海拔,山体阳坡气温高于阴坡;同一海拔,迎风坡气温低于背风坡(焚风效应)。河谷地形影响气温,一般而言,河谷地形水汽较多且不利于散热,气温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气温。‎ ‎②影响局部降水(地形雨)。就同一山体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递减,降水最多的地方在山腰;山体的迎风坡降水远远大于背风坡。地形雨的形成对山体高度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要求相对高度高于500米;就同一地区不同山体而言,海拔高的山体降水量较多。‎ ‎③影响风速。山脉与风向大致垂直,可降低风速;山脉与风向平行,对风速削弱作用较弱;山脉隘口可增加风速(狭管效应)。‎ ‎2.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气候是河流之父,地形是河流之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地形影响河流流向,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部分河流自西向东流。‎ ‎(2)地形影响河流的流域面积和水系形状,如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界线,南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界线;盆地多为向心状水系,平原多树枝状水系(羽毛状水系)。‎ ‎(3)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一般而言,山区河流流速较快,平原区河流流速较慢。‎ ‎(4)地形影响河流的航运条件,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地形河流航运条件较好,山地、‎ 丘陵河流航运条件较差。‎ ‎(5)地形影响河流的水能状况,一般而言,平原、盆地内部水能较贫乏,山地、丘陵、盆地、高原边缘处水能较丰富。‎ ‎3.地形对植被、土壤、地质灾害的影响 山地的坡向影响植被分布,阳坡一般为喜阳植被,如马尾松;阴坡一般为喜阴植被,如冷杉。山地海拔也影响植被分布,如珠穆朗玛峰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植被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甸草原→荒漠。在植被一定的情况下,山地、丘陵等地形区水土流失较严重,土壤肥力会逐渐下降;平原区泥沙会逐渐沉积,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与地形关系密切。山地,丘陵多滑坡、泥石流,陡崖、块状山,坡度较大的山地多塌方。‎ ‎4.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类型。在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平原区适合发展种植业,丘陵、山地因坡度大小和海拔高低有所不同,一般而言,坡度小于25°可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25°发展林业或养殖业;从山麓到山顶可依次发展种植业→果园→毛竹(或经济林)→薪柴林→原始林(或次生林)。‎ ‎(2)地形影响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平原区机械化水平就较高,山区机械化水平较低。‎ ‎5.地形对交通运输等工程建设的影响 ‎(1)影响交通运输线的走向与形状,丘陵山地交通运输线一般分布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形态上一般呈“之”字形,平原地区交通运输线呈网状分布。‎ ‎(2)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山区交通运输方式多以公路为主,而后才是铁路。‎ ‎(3)影响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交通运输建设成本低于山区。‎ ‎(4)影响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山区交通网密度小,平原区密度大。‎ ‎(5)位于大地形单元交界处易形成交通要道,如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几乎都要经过河西走廊,大型山脉的垭口也易形成交通要道,如中尼公路、中巴公路就经过多个垭口。‎ ‎6.地形对人口,聚落的影响 地形影响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海拔越高,人口数量越少,密度越小,热带地区人口分布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平原、盆地、丘陵的人口密度较大,山区、高原的人口密度较小。‎ 地形影响聚落形态,平原地区多为群居式,聚落规模较大,呈带状(河流较多的平原区)和多边形(河流较少的平原区);山区聚落多为散居式,聚落规模较小,多分布于河流阶地、洪(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河谷。地形影响聚落分布,平原区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聚落较多;山区聚落较少,多分布于地势较低的河谷。‎ X ‎ ‎(2018·福建泉州泉港一中检测)祁连山冰川融水哺育着河西走廊,冰川变化对于甘肃、青海乃至全国都意义重大。祁连山冰川发育在海拔4000~5800m,近几十年来总体上处于退缩状态。下图为1956~2010年祁连山各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祁连山各水系冰川资源最丰富的是( A )‎ A.疏勒河水系  B.黑河水系  ‎ C.巴音郭勒河水系  D.大通河水系 ‎(2)冰川中值高度是把冰川面积二等分的等高线高程,祁连山的冰川中值高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 C )‎ A.山体海拔逐渐降低   B.山地坡度逐渐增大  ‎ C.降水量逐渐减少   D.气温逐渐升高 ‎(3)祁连山冰川退缩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影响是( D )‎ A.地表径流持续增加  B.地下水不断减少 C.降水量明显增多  D.农业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 根据图例分析,冰川退缩面积大,退缩速度小,说明区域冰川覆盖面积广,冰川资源丰富。冰川中值高度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多少的影响。冰川退缩,融水量先增大,后减小,导致区域农业结构变化。(1)读图,根据图例,祁连山各水系中,冰川退缩面积最大的是疏勒河水系,但其退缩速率却很小,说明其冰川覆盖面积广,所以冰川资源最丰富的是疏勒河水系,A对。黑河水系、巴音郭勒河水系、大通河水系退缩面积小,退缩速率较大,说明其覆盖面积小,B、C、D错。(2) 祁连山是西北-东南走向,东北坡是迎风坡,降水较多。西南坡是背风坡,降水少。山脉的冰川中值高度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升高,主要原因是降水量逐渐减少,C对。山体海拔、山地坡度、气温逐渐升高等不是主要因素,A、B、D错。(3) 祁连山冰川退缩,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影响是地表径流先增加,后减少,A错。径流减少,导致农业结构发生变化,D对。气候无明显变化,降水量不会明显增多,C错。地下水先增加,后减少,B错。‎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