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www.ks5u.com 射洪中学高2019级2019年下期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检查条形码粘贴是否正确。‎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客观题,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周代分封制的实质则是周天子作为国家元首委派诸侯去各地建立地方政府,推行天下一统的政治制度。”这说明分封制 A. 加强了皇权专制统治 B. 开创了地方分权体制 C. 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D. 强化了国家整体观念 ‎【答案】D ‎【解析】‎ ‎“天下一统”等字眼强调了分封制其实是强化了国家的整体观念的,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分封制之下权力尚未集中,所以起不到加强皇权专制统治的作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天下一统”而非地方分权,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边疆地区开发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天下一统”强化的是国家整体观念。‎ ‎2.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曾在葵丘会盟诸侯,并订立盟约第一条指出:“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其目的是 A. 提倡一夫一妻制 B. 维护宗法制传统 C. 企图取代周天子 D. 规范诸侯的行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无以妾为妻”表明在妻妾严格划分,说明其目的是要恢复严格的等级,而严格的等级关系是宗法制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一夫一妻制,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维护宗法制度,没有体现出对周天子的态度和诸侯行为的规范,故CD项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无以妾为妻”。‎ ‎3.下边两幅漫画体现了先秦到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这一演变是指 A. 郡县制向分封制转变 B.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 中央集权向君主专制转变 D. 土地国有向土地私有转变 ‎【答案】B ‎【解析】‎ 材料漫画反映的是分封制向郡县制的演变,在郡县制下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从而实现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与材料所示演变方向相反,排除;分封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土地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 点睛:本题属于漫画类选择题。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比如本题漫画1表达的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关系;漫画2应注意图中的对话“诸卿,认真管理自己的郡县去吧!莫让朕失望啊!”,反映的是皇帝与郡县长官之间的关系,说明应从分封制转变为郡县制所体现出的特点来作出选择。漫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其寓意深邃、针砭时弊、催人思考而成为近年历史和文科综合试题的取材内容,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学者徐天麟在《西汉会要》中说:“汉初,取周秦之制而兼用”而形成了一种新地方行政体制。这种“体制”‎ A. 是对秦制的否定 B. 巩固了汉政权的统治 C. 暂时适应了时代要求 D. 是指“推恩令”‎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取周秦之制而兼用”可知,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和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暂时适应了时代的要求,故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的同时,还进行了分封,故A项排除;从长远看,郡国并行制并未起到巩固汉政权的统治,故B项错误;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郡国并行制的弊端而采取的政策,故D项排除。‎ ‎5.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汉武帝设刺史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 D.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与中央、地方权力的消长无关,故C错误;“古代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片面,故D错误。‎ ‎6.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 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A 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 ‎7.摘抄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某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摘抄的两句话 ‎“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 ‎——摘自《元史·百官志》‎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保直者多虑世泄露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外……后名军机处……。”‎ ‎——赵翼《檐曝杂记·军机处》‎ 材料所述两个对应机构 A. 起初都是中央临时的派出机构 B. 后者皆为中央常设行政机构 C. 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 D. 都有防止泄露军事机密的特点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后名军机处”可知,两段材料分别对应的是行省和军机处;从材料“有征伐之役”“用兵西北”中可以看出两者最初均因征伐用兵之事而设,故C项正确;A项是只符合元朝的行省,排除;军机处不是中央的常设机构,故B项排除;D项符合军机处,排除。‎ ‎8.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这反映出“内阁”‎ A. 是皇权执行机构 B. 其阁员位卑权重 C. 有助于合理决策 D. 是中枢决议机构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说内阁是“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也就是说在政治决策方面,内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中提到内阁时强调的是参议机构;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权力大小的问题;D选项说法错误,决策权在皇帝手上。‎ ‎9.1840年后,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也给中国人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下列相关信息,按出现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 ‎②细菌战、毒气战 ‎③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A. ③④②①‎ B. ③②①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①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出现在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细菌战、毒气战”出现在抗日战争中;“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是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是1901年《辛丑条约》的内容;因此正确顺序是③①④②,故D正确,排除A、B、C。‎ ‎10.1869年4月正式公布生效的《洋泾浜设官会审章程》规定,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如案件中并不涉及洋人,陪审官不得干预;纯粹华人之间的案件,领事不得干涉。这种会审制度 A. 推动中国司法走向近代化 B.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 C. 传播了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 D. 实质是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反映的是近代上海租界的会审制度,该制度与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是一种畸形的审判制度,标志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因此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特色,故B选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司法主权的进一步沦丧,说明了中国司法受到了严重的践踏,并不是走向近代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畸形的审判制度,与列强在中国取得的领事裁判权有关,实质是对中国司法的践踏,并不能体现传播自由平等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的领事裁判权,体现了列强对中国司法的严重践踏,导致了中国司法主权的逐步丧失,并不属于文明的交流与碰撞,故D选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洋人的案件由领事或领事派陪审官会审”“凡为外国服役及洋人延请之华民涉讼,亦得由陪审官会审”,联系所学近代西方国家获得的领事裁判权分析解答。‎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下列对相关史料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选项 史料 历史解释 A ‎“大皇帝凡有新恩施加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片面最惠国待遇。易使列强形成侵华联盟。‎ B ‎“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C ‎“……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五口通商。破坏中国贸易自主权。‎ D ‎“惩办伤害诸国国家及人民之首祸诸臣……”‎ 严禁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工具。‎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指的是允许日本在华设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而表格的“历史解释”中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故C错误,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D史实与历史解释均对应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以考查史学方法论的方式考查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学生需利用所学知识去判断史实与历史解释能否形成对应关系。‎ ‎12.近代某条约签订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不久,清帝下《罪己诏》:“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该条约 A. 最早规定外国军舰可到长江口岸通航 B. 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 通过该条约割占了香港九龙司一处 D. 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反映出战争包括陆地战场和海上战场,因此判断是甲午中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故B项正确;A项是《天津条约》的内容,排除;C项是《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D项是《辛丑条约》的影响,排除。‎ ‎【点睛】“水陆交绥,战无一胜”是解题的重要信息。‎ ‎13.下列表述中能确切反映组图的共同主题的是 虎门销烟 左宗棠收复新疆 ‎“致远”号撞向敌舰 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 A. 寻求救国之路 B. 反抗外来侵略 C. 进行民主革命 D. 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四幅图片信息“虎门销烟”“左宗棠收复新疆”“‘致远’号撞向敌舰”“刘永福与台湾军民誓师抗日”来看,都是体现了反抗外国侵略的主题。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救国”和“民主”,排除A、C项;四个事件均不存在推翻清朝统治,排除D项。‎ ‎14.1894年7月28日《申报》载:“以我堂堂天朝,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财赋之厚,兵卒之精,十倍于尔(日本)。尔乃不自量力,轻启兵端是不明乎大小之势矣。”这反映当时 A. 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 B. 国人过分夸大洋务运动的成果 C. 统治者动员民众策略巧妙 D. 清政府死守“天朝上国”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申报》登载的文章认为日本主动向中国发动军事侵略是不自量力,可见舆论界存在盲目自信心态,故A项符合题意;“幅员之广大,人民之多”是中国固有情况,并非洋务运动的成果,故B项不符合题意;《申报》的观点不是统治者的策略,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引用的是《申报》的观点,不是清政府的理念,故D项不符合题意。‎ ‎15.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论义和团:“义和团事件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对此评论理解准确的是 ‎①作者对义和团运动的背景分析符合史实 ‎②作者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全民族广泛参与的群众运动 ‎③作者对义和团的评价具有辩证性 ‎④反映了作者的主要史观是革命史观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义和团是在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兴起的,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材料中说的“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说明①正确;作者认为义和团是由满洲贵族、保守派官绅和士绅、无知民众联合推动,故②错误;作者既看到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又看到其愚昧性,故③正确;革命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作者没有用此观点,所以④错误。因此答案为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6.2015年,《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标志着南京大屠杀史实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下列各项可以成为最有力证据的是 A. 屠杀现场遗迹 B. 侵华老兵战争回忆 C. 历史文献记载 D. 幸存者的控诉材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屠杀现场遗迹是第一手史料,可信度强,故A项正确;回忆带有主观色彩,故B项错误;历史文献记载往往带有个人主观意识可信度低,故C项错误;幸存者的控诉材料也会带有情感倾向的主观意识,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料·直接史料、间接史料 ‎【名师点睛】史料按学术价值分类:‎ 分类 ‎ 含义 ‎ 学术价值 ‎ 第一手 史料 ‎ 当时那个年代留下的,特别是当时的人提供的 ‎ 较客观真实,学术价值较高(注意:实物史料、回忆录、当时史学家的记录一般都是第一手史料) ‎ 主观色彩较强,学术价值偏低 ‎ 第二手 史料 ‎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 ‎ ‎17.1932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这年3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 A. 复兴西北政治中心和国防基地的地位 B. 建设西北以便利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C. 加强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整体发展 D. 应对日本侵略深入作持久抗战准备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观点是要加强开发西北地区,理由是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摇篮,大陆的屏蔽。结合所学知识,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此后日本不断发动事变,蚕食鲸吞我国领土。故何应钦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D项;1932年红军还没有进行长征,故排除;A、C两项与时代背景无关。‎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8.美国记者伊斯雷尔·爱发斯坦指出,“对日本人来说,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据此可知 ‎①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加速了“上海事件”的爆发 ‎②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③“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 ‎④“上海事件”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借发动“上海事件”打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但“上海事件”的爆发使蒋介石抗日态度更坚决,故②③正确;第二次国共合作是1937年9月形成的,故①排除;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故④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关键信息是“上海事件是卢沟桥事变和日本以前的全部政策的必然结果,当威胁和政治压力未能使他们控制华北时,他们便动武了”。‎ ‎19.全面抗战爆发后,根据地依据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原则进行选举,选出的议员中,既有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也有不少开明的地主、士绅和国民党员。根据地的民主选举 A. 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剥夺了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利 C. 践行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D. 推动了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抗战爆发以后,共产党在根据地进行的民主选举,当时吸纳了很多的开明地主,绅士和国民党党员,主要是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服务,答案为A;从材料中的“也有不少开明地主”,可以看出,没有剥夺土豪劣绅的政治权力,B错误;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任务是联合抗日,重点不是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C错误;推动民主革命,在全国取得胜利,是抗战胜利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错误。‎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征来分析 ‎20.阅读下面1941年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参战情况简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内容 比例 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 ‎27%‎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 ‎21.6%‎ 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 ‎26%‎ A. 日军占领了整个中国的版图 B.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人数都多 C. 所有中国人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D.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没有占领整个中国,排除A;中国抗击日军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人数比例为21.6%,并非绝对优势,排除B;结合所学,抗日战争期间,也有汉奸卖国分子,排除C;结合材料可知,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故选D。‎ ‎21.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提出:“兴车马之利,……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义和团时期揭帖称:“兵法易,助学拳,要摈鬼子不费难。挑铁道,把线砍,旋即毁坏大轮船。”导致两者对待西方文明态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 两者社会主要矛盾存在差异 B.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不同 C. 农民阶级的落后性与保守性 D. 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是阶级矛盾,而义和团运动时期是民族矛盾,由此出现材料中对待西方文明不同的态度,故A项正确;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程度和对待西方文明的不同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体现不出农民阶级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发生变化,故D项错误。‎ ‎22.有观点称“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假如你认为该观点是正确的,那么最恰当的理由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 A. 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B. 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C. 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D. 担负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认为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主要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评价其意义,太平天国革命发生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它既是单纯的农民战争,又带有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承担了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23.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 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 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 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革命初期通过拜上帝教笼络民众,但太平天国后期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孔孟之道是维护这一制度的最好工具。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太平天国战局逆转是在天京变乱之后;C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运动,其前期通过宣传拜上帝教成功发动农民参与,传统士绅的意见对其影响有限;D选项错误,反孔还是尊孔都与西方势力无关。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4.《剑桥中国晚清史》中说:“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 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 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 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 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答案】C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清王朝统治,排除A;反封建反侵略是政治革命范畴,排除B;《资政新编》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D;《天朝田亩制度》是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革命纲领,“社会革命”是指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故选C。‎ ‎25.某中学考试有这样一道文字题:试比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在阅卷中假如你是历史老师,应该给满分的答案是(  )‎ A. 制定机构不同,分别由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和全国人大制定 B. 性质不同,分别为资本主义性质宪法和社会主义性质宪法 C. 影响上看,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 从从时间上看,都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后 ‎【答案】C ‎【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共同纲领》均是追求民主的法律文件,所以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共同纲领》是由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法律,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共同纲领》颁布于新政权建立之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共同纲领》这个特例,例如,《共同纲领》是由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而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等。‎ ‎26.“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辛亥革命留给中国,留给人类最大的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下列理解最符合论者本意的是 A. 辛亥革命基本实现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的目标 B. 优待皇室是尊重清王朝,南方这种妥协是为国家为未来作出的牺牲 C. 清朝的妥协是清廷牺牲了自己的江山,放弃了“万世一系,皇权永固”‎ D. 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可以看出,辛亥革命最大的启示是妥协,现代政治就是一个妥协的协商过程,各方的妥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重建秩序与和平,故D项正确;辛亥革命确立了共和政体,但民主政治没有真正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启示,故BC项排除。‎ ‎27.民国初年,茶楼一角。一位读书先生正在向群众宣读自己的见闻日记(如下) ,日记反映该先生:‎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三:‎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即服色亦效洋式,而外洋各国之夷蚕食鲸吞,日甚一日。……‎ 来拜年者五十余人,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 A. 认识到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B. 主张全面学习西方文明 C. 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有抵触 D. 该先生对辛亥革命支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可知,这里描述的是辛亥革命,读书先生将其视为“变乱”,可见其对辛亥革命有抵触,选项C正确;读书先生的态度以及纪年方式用“宣统”反映了当时民主共和观念并未深入人心,选项A排除;该先生认为这是变乱,称“新党竞袭洋夷之皮毛”,可见其不赞成学习西方,排除B;从读书先生的字里行间的情绪看,其不赞成辛亥革命,排除D。‎ ‎28.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当时 A. 立法服从于政治 B. 行政服从于司法 C. 从人治走向法治 D. 民主政体臻于完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从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结合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的背景分析,目的是为了防止袁世凯的独裁,可见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行政服从于司法的主张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可见并未实现从人治走向法治,故C项错误;这时民主共和政体刚刚确立,因此臻于完善的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9.某同学在总结“中国近代史历程”时制作出了以下学习卡片,请指出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共诞生于192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第一条表述有错误;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第二条表述正确;国共第一次合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但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表述不合适,1927年因蒋介石和汪精卫的背叛,国民大革命失败,奉系军阀张作霖仍然盘踞在东北,故第三条表述有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故第三条表述有错误。综上所述,材料四条有3处错误,故选择C项。ABD项找到的错误数量与材料不符。‎ ‎30.国学大师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 B.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 C.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 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材料可以了解到,梁漱溟支持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赞同学生表达爱国热情,但对于使用暴力破坏法治的做法表示反对,要求学生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故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AD两项说法错误。‎ ‎31.《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 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 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 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D. 排斥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答案】A ‎【解析】‎ 中共八七会议主要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即放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的错误,故A正确;陈独秀没有犯“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故B错误;“坚持了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属于“左”倾错误,故C错误;八七会议时期毛泽东尚未确立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故D错误。故选A。‎ ‎32.下表摘引了一部关于某支人民军队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 ‎“红军主力,保卫中央苏区”‎ 六 ‎“艰苦奋斗,率先达到陕北”‎ 十二 十六 ‎“挥师入关,威震平津”‎ 二十一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 “国共破裂,武装反抗”‎ B. “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 C. “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 D. “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 ‎【答案】D ‎【解析】‎ ‎“国共破裂,武装反抗”指的是 1927 年国共首次合作失败,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而表中“红军主力保卫中央苏区”应该指的是1931--1934年反对国民党“围 剿”,故A项错误;“强渡长江,将革命进行到底”指的是1949年4月21日开始的渡江战役,它应该在表格中“挥师入关威震平津”对应的平津战役之后,故B项错误;“星星之火,井冈山会师”指的是1927年夏到1928年春的井冈山斗争,也在表中“二”之前,故C项错误;“平型关大捷,驰骋敌后”指的是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共合作进行的太原会战,在表中“艰苦奋斗,率先达到陕北”对应的1935第一次长征会师之后和“十六”对应的1949年平津战役之前,故D项正确。‎ ‎33.以图证史是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下图是一组近代以来中国国旗的图片,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变革。对此组图片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图①具有君主专制统治的色彩 B. 图②诞生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C. 图③确定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 ①②③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①大清国龙旗,朝统治时期,故A正确。‎ ‎ ②五色旗,称五族共和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③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它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从全国各地的2992件作品中选出。故C正确。这三面旗帜的更替反映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故D也正确。因此选B。‎ ‎34.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 A. 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 B. 分别标志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C. 都改变了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 D. 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1953年我国开始三大改造,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1982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有三年多的时间,新宪法的颁布为经济建设明确了方向并提供保障。因此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订都适应了当时经济建设的需要,故答案为A项。1982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82年宪法没有改变国家的基本法律架构,排除C项;两部宪法均没有总结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排除D项。‎ ‎【点睛】比较型选择题是把两个以上的历史人物、事件或现象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以考查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从试题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前者是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它们的相同点;后者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空间的表现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历史事件在性质、影响等方面的不同。本小题属于类比型试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看各自体现出的特点,再找出两者的共同点。回答此类试题一定要审准试题的比较点和要求,注意结合课本内容逐一辨析备选项,然后选出正确答案。‎ ‎35.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项目 中共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解放军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60‎ ‎30‎ ‎177‎ ‎147‎ 比例 ‎54.84%‎ ‎22.85%‎ ‎23.16%‎ ‎8.16%‎ ‎5.14%‎ ‎4.89%‎ ‎2.45%‎ ‎14.43%‎ ‎11.99%‎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性质 B. 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府推选产生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代表性广泛,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D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选举代表代替自己行使国家权力,属于间接民主,A错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经全国人民及各级人大代表选举产生,故B错误;图表信息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排除C。‎ ‎36.近些年来,明星逐渐成为两会召开期间的热点话题。成龙、周星驰、姚明、巩俐等相继当选政协委员,这使得政治协商会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那么,政协委员能够行使的权力有 A. 解释宪法、制定法律 B. 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 C. 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 D. 参政议政、民主监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释宪法、制定法律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故A项错误;政协委员并不能选举国家主席、决定政府人选,故B项错误;政协委员也不能修改党章、决定党的重大问题,故C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民主党派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权力,故D项正确。‎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37.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 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A. 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 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C. 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 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排除A;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任务是建政立制,巩固政权,所以当时的法制建设就是为上述任务服务;1952年底,我国政权建设和巩固任务基本完成,其主要任务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所以法制建设的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以适应上述的需要,故选B;依法治国是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的,时间不符,排除C;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才开始,而我国的法治完善在当时不可能实现,排除D。‎ ‎38.“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民留下的深刻教训是 A. 要全面提高人民的素质 B. 要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 C. 要加强人民对社会的监督 D. 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酿成十年“浩劫”。“文革”结束后,党和人民深刻认识到,要保护人民民主,避免社会动乱,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故答案为D项。人民素质不是带来“十年动乱”的原因,排除A项;“文革”的爆发和危害不是党的执政水平问题,排除B项;加强人民监督必须要有制度保障,排除C项。‎ ‎39.“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倡党政职能部门分开和废除干部任用的终身制,并大力支持有能力的年轻干部担任重要的领导职务。邓小平的这些做法 A. 以平反“冤假错案”为出发点 B.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C. 贯彻落实了依法治国方略 D. 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平反“冤假错案”与材料中党政部门分开和干部任期改革不符,故A错误;材料中改变党政不分、重用年轻干部,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故B正确;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D排除。‎ ‎40.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指出:“政治体制不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深入不下去。”为此,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新尝试是 A. 恢复民主协商政治制度 B.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实行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C ‎【解析】‎ ‎1998年在农村推行基层民主政治改革,是国家在新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新尝试,故C正确;A、B和D均不属于材料中“新尝试”的信息,排除。‎ 第Ⅱ卷(主观题,满分40分)‎ ‎4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的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度。‎ ‎——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并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相似的宪法文件在中美两国相似的背景和国情条件下,产生了截然相反的结果。‎ ‎——王熙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施受挫原因分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如何“大量采纳和借鉴美国宪法的内在精髓尝试建国”的,谈谈你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材料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自性质是什么?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答案】(1)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说明: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该法强调主权在民并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采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民主制度建设可以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受国情、历史传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3)前者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后者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成就:①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②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 ‎【详解】(1)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有助于巩固西周统治,扩大疆域;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级统治阶层,使得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根据材料“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可知,分封制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 郡县制的影响:根据材料“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可知,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根据材料“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可知,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从国家统一角度来看,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说明:根据材料“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中国也同样采取了通过根本性法律文件(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形式对新成果、新兴资产阶级政权进行维护和保障”可知,中华民国建立,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该法借鉴美国政体,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确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强调主权在民并,而且规定国家政权结构采取三权分立,这是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 认识:开放性试题,从制度逐步完善、制度相互借鉴、民主制度建设受到国情、历史传统等因素影响角度回答。‎ ‎(3)性质:根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可知,1954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成就:根据题干设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在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方面主要的成就是初步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2.探究: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探究一:辉煌历程。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某生搜集了一系列关于中共活动的资料,并以“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来概括中共的奋斗过程。‎ ‎(1)请指出其中“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的标准性事件是什么? ‎ 探究二:“求是精神”。实事求是,是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的思想路线。以下是某生以“中共的实事求是精神”为主题收集的资料:‎ ‎(2)材料整理需要去伪存真,请按主题要求进行归类(合理、不合理)。 ‎ ‎(3)请从合理的资料中任选三个,分别说明合理的理由。‎ ‎【答案】(1)日出东方:中共一大星火燎原: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力挽狂澜:遵义会议 灯塔指引:中共七大进京赶考: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2)合理:中共二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瓦窑会议、一国两制; ‎ 不合理:第五次反围剿、红卫兵运动;‎ ‎(3)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制定了符合当时革命要求的、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 ‎ 瓦窑堡会议:会上正确分析了华北事变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即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考虑历史和现实因素而制定的。历史因素: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现实因素:长久以来形成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一国两制:是在既考虑大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状,又尊重了港澳台的历史和现状基础上提出来的。‎ ‎【解析】‎ ‎(1)本题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共一大、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遵义会议、中共七大、七届二中全会等史实指出“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的标准性事件是什么。‎ ‎(2)本题据题干“中共的实事求是精神”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将中共二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瓦窑会议、一国两制归入合理材料;将第五次反围剿、红卫兵运动归入不合理材料。‎ ‎(3)本题据中共二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瓦窑会议、一国两制等史实即可任选三个,例如:中共二大:可以从正确分析当时中国社会性质,制定党的最低纲领等方面说明合理的理由。‎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