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三门峡市外国语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历史试卷 ‎24.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国君及贵族、官僚为壮大自己的势力,纷纷招揽人才,养士成风。士人则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合则留,不合则去”。这一现象 ‎ A.加剧了争霸战争的残酷     B.导致了学术思想的发达 ‎ C.抑制了社会结构的变迁      D.推动了官僚政治的成熟 ‎ ‎25.《东京梦华录》是北宋灭亡后,跟随大批臣民逃亡南方的孟元老撰写的一部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在书中,作者用了大量的开封方言来叙述。这 A.凸显了民族矛盾的尖锐 B.反映了南北文化的差异 C.体现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D.激发了读者的家国情怀 ‎26.《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营田》记载,绍兴六年樊宾提举江淮营田公事,置司建康府,“官给牛、种,抚存流亡,岁中收本谷三十万斛有奇,除客户当给六分,官收十余万斛”。这表明南宋“营田”的实行( )‎ A.有效缓解了土地兼并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导致了税收政策的改变 ‎27.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传入中国后迅速得到推广,其产量可观,不仅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 ,而且粮食生产革命往往与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番薯、玉米种植,而“生齿日繁,不能容纳”。由此可知( )‎ A.番薯、玉米适合在山区种植 B.高产作物的种植促进了人口增长 C. 新旧大陆物种交流互惠互利 D.粮食增产导致人口压力严重 ‎28.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经济变成了内向型。在19世纪中期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多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与材料主旨最一致的是( )‎ A.中国由于闭国锁国政策落后于西方国家 B.列强加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 C.西方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产生深刻冲击 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9.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往往表现为地区的不平衡性,例如婚姻风俗、日常礼仪等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 )‎ A.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广大内地和农村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 C.农村自然经济根深蒂固 D.内地和农村民众普遍抵制新事物 ‎30.在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的同时,斯大林同意给新中国3亿美元贷款,并且在1950-1953年提供的技术成套设备价值46973万卢布,还无偿提供了大量技术资料,派大量高级专家来华工作。这说明( )‎ A.“一边倒”的外交是巩固新政权的需要 B.苏联比美国更能够给中国经济的支持 C.“一边倒”是冷战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D.“一边倒”的外交是权衡利弊的结果 ‎31. 1985年,邓小平说到:“因为我们干的是一件新的事情,叫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比我们搞得早得有苏联,还有东欧。我们开始是照搬他们的,看来他们的东西并不那么成熟。”邓小平的话表明( )‎ A.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B.中国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弊端 C.建国后中国的发展道路比较曲折 D.中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2.古希腊以神话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如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史诗《伊利亚特》和散文汇编等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和人本主义特征,这表明了古希腊( )‎ A.人神同形同性的宗教观念 B.神性由人性体现 C.神话中有一定的人文精神 D.人的地位高于神 ‎33. 17、18世纪,英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广泛拓展,货币关系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交换的扩大导致了对货币需求的飙升。占有货币几乎意味着拥有一切,甚至能够为“灵魂开辟通往天堂的道路”。由此说明了( )‎ A.货币取代了土地,成为了社会财富的象征及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价值尺度 B.英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C.英国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D.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4. 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与不断演化给资本主义带来一些现实性的或潜在性的危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发展国有经济,雇员持股、股份社会化、福利制度、工人参与企业管理,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等措施,对资本主义矛盾进行调整,以期达到缓解矛盾,甚至阻止资本主义灭亡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做法( )‎ A.为了维护其统治的需要 B.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需要 C.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 D.为了适应政治多极化需要 ‎35. 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二战后形成的冷战和对抗局面,自1990年德国的统一而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东欧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克里姆林宫顶上的苏联国旗被俄罗斯三色旗所替代,使支撑雅尔塔体制的两极格局彻底解体。上述变化推动了( )‎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欧洲一体化进程 C.美国霸主地位的确立 D.法德和解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也导致了空前未有的信仰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朝野上下的守旧势力在 ‎“尊孔”的旗帜下力图重建新的信仰和道德秩序。康有为、陈焕章等人组织孔教会,发起了国教运动;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政府公开命令尊孔读经,企图在“保存国粹”的幌子下强化对民众的思想控制。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孔教会与张勋复辟帝制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 ——摘编自左玉河《民国初年的信仰危机与尊孔思潮》‎ 材料二 17—18世纪,欧洲在工业革命奠定的基础上走向了空前的繁荣,与此同时,科学理性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虽然在理论舞台上唯理论和经验论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为自然科学寻找可靠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它也导致人类心灵的堕落和生存价值的缺失。对工业文明中出现的道德沦丧和自我迷惘等种种社会危机,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忧心忡忡。他们认为,一切后果都是和理性主义的研究方法分不开的,并由此对理性主义进行了深刻反思。‎ ‎ ——摘编自王晶亮《德国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及其时代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国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出现信仰危机的异同。(13分)‎ ‎ (1)原因:新旧政权交替;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西方思想传入。(6分)‎ ‎ 影响:出现了尊孔复古的思潮;出现了复辟帝制活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产生。(6分)‎ ‎ (2)同:出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推动了新事物产生。(6分)‎ ‎ 异:生原因不同:中国受政治影响大;西方受经济和科学发展的影响大。‎ ‎ 解决危机的手段不同:中国强调复古,西方强调反思。(7分)‎ ‎[解析] 本题以“信仰危机”为试题切入点,考查学生概括、比较和阐释的能力。‎ 第(1)问的第一小问,材料中“辛亥革命后”体现政权交替;“儒家经典从政治、教育领域全面退出,带来了人们对新社会秩序的怀疑和迷茫”体现儒学独尊地位消失,新思想尚未确立;结合此时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可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思想。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尽管袁世凯尊孔未必与其帝制活动有内在的联系,但他在尊孔的旗号下公开进行帝制复辟活动”可归纳出尊孔和复辟帝制;依据“尊孔思潮引起中国先进分子的猛烈批判,孔子及儒学的独尊地位亦随之瓦解”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兴起。‎ 第(2)问,相同点可结合时代背景和作用来回答;不同点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手段等方面来分析。‎ ‎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根据材料中的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15-18世纪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世界白银流向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观点: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有一部分从欧洲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 评析: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其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对外国有吸引力,使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处于支配地位。‎ ‎【评分说明】‎ ‎(1)评析分层次记分:‎ 层次一评析白银的流向及其原因和影响,逻辑清晰。 ‎ 层次二评析白银的流向和原因或者影响。逻辑比较清晰。 ‎ 层次三只答白银流向等一项内容。 ‎ 层次四史实不清,逻辑混乱。‎ ‎(2)本题为开放式题型,旨在考查考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对材料中的历史观点进行评述和论证的能力。高考试题并没有给出的具体的参考答案,但是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给 出了关于这类题型的基本评分等级。主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观点要明确;二是论证时史论结合。‎ ‎(3)以上内容不是标准答案,仅供阅卷时参考。本题是一个思辩性的题目,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一般应首先明确观点,然后说明理由,最后要扣题。‎ ‎【解析】本题题是个开放性题目。首先,依据材料图示可知,流向是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和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然后结合所学可知,白银由美洲流向欧洲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流入欧洲的白银有一部分流向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原因是中国明清时期农工商业较为发达,丝、茶、瓷器等商品享誉国际市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欧亚经济联系也是重要原因 ‎45题.【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袁世凯在随军帮办粮台时,目睹了清军的腐败无能。基于此,袁世凯首先把训练军队、开设军事教育作为教育救国的起点。为了实现其军事教育的梦想,1895年他在天津建立了炮兵、步兵、骑兵、德文四所随营学堂,统称行营武备学堂。第二年,袁世凯主持的陆军行营武备学堂正式开学。戊戌变法失败 3 年后,清朝政府进行了一次由整个统治集团主持的历时 10 年的清末新政改革。袁世凯作为朝廷官员,既是新政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新政的推动者。1905 年9月2 日袁世凯在在上奏的《请废科举折》分析道:国家“‎ 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 20世纪初,袁世凯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教育、实业等一系列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袁世凯进行改革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袁世凯改革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民族危机加重;晚清时期的新政,提供了改革的历史契机;袁世凯对历次战争失败教训的总结;‎ ‎(2)抵御外敌;巩固统治;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