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重庆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用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培育出异源八倍体小黑麦,这种育种方法属于( ) A. 单倍体育种 B. 诱变育种 C. 基因工程育种 D. 多倍体育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用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获得的子代含有四个染色体组,要获得异源八倍体小黑麦,需要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该过程属于多倍体育种。 【详解】自然状态下,六倍体小麦和二倍体黑麦杂交产生的子代的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其中有三个六倍体小麦的染色体组,一个二倍体黑麦染色体组,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故不可育,因此需再经过秋水仙素处理,才可以获得八倍体小黑麦,因此该育种方法是多倍体育种,故A、B、C错误,选D。 2.下列对图中包含关系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若1表示内环境,2—4可分别表示血浆、细胞内液、淋巴 B. 若1表示RNA分子的基本单位,2—4可分别表示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 C. 若1表示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2—4可分别表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D. 若1表示可遗传变异的来源,2—4可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表示1包括2、3、4,结合选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即可。 【详解】A.内环境即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因此若1表示内环境,2、3、4可分别表示血浆、组织液、淋巴,不能包括细胞内液,A错误; B.RNA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其基本组成包括磷酸、核糖、含氮碱基,若1表示RNA分子的基本单位,则2、3、4可分别表示磷酸、核糖、4种含氮碱基,B正确; C.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主要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C正确; D.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若1表示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则2、3、4可分别表示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选A。 3.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遗传病 B. 猫叫综合征是人的染色体条数缺失引起的遗传病 C. 人类遗传病患者均会将遗传病传递给后代 D. 调查人群中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最好在某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遗传病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主要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染色体异常遗传病。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对人群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的遗传病一般选择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遗传病,选取的样本应该足够大;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选取具有患者的家系进行调查。 【详解】A. 软骨发育不全是一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A错误; B. 猫叫综合征是5号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引起的遗传病,B错误; C. 人类遗传病患者不一定会将遗传病传递给后代,如Aa的后代可以是aa,C错误; D. 调查人类遗传病时应该选择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调查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时要在患者家系中调查,D正确。故选D。 4.果蝇的下列各组细胞中,肯定都有Y染色体的是( ) A. 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 B. 精子和雄果蝇的口腔上皮细胞 C. 受精卵和初级精母细胞 D. 初级精母细胞和雄果蝇的肌肉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卵的性染色体为XY或XX,雄性体细胞的性染色体均为XY,初级精母细胞的性染色体为XY ;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所以次级精母细胞中含X或Y,即次级精母细胞中含Y的比例是1/2;同理,精子中含Y的比例也是1/2。 【详解】A.受精卵和次级精母细胞含有Y染色体的概率均是1/2,A错误; B.雄果蝇的口腔上皮细胞一定含有Y染色体,但精子含有Y染色体的概率是1/2,B错误; C.初级精母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受精卵含有Y染色体的概率是1/2,C错误; D.初级精母细胞肯定含有Y染色体,雄果蝇的肌肉细胞是体细胞,也含有Y染色体,D正确。故选D。 5.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中的RNA不具有的功能是( ) A. 传递遗传信息 B. 转运氨基酸 C. 作为遗传物质 D. 构成核糖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RNA分为mRNA、tRNA和rRNA,其中mRNA是翻译的模板,tRNA在翻译过程中起运输氨基酸的作用,tRNA的一端能识别并转运特定的氨基酸,另一端有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进行碱基互补配对,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 【详解】A.mRNA可以传递遗传信息,A错误; B.tRNA 能携带氨基酸并转运到核糖体,B错误; C.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 D.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D错误。故选C。 6.关于中心法则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 B. 人体细胞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遗传信息相同的两条单链 C. 人体细胞中,可能发生RNA的逆转录过程 D. RNA的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苷酸的参与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中心法则: (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 (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因此生物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或RNA的核苷酸序列中,A正确; B.编码蛋白质的基因含两条单链,但其碱基序列互补,因而遗传信息不同,B错误; C.人体细胞中可能发生RNA的逆转录过程,如被HIV侵染的T细胞中可发生逆转录过程,C正确; D.RNA的逆转录是指以RNA为模板合成DNA的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和脱氧核苷酸的参与,D正确。故选B。 7.下列说法中,不属于对达尔文进化理论完善和发展的是( ) A.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 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 C. 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对象是个体,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A错误; B.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认为自然选择通过生存斗争实现,这不属于对达尔文进化理论完善和发展,B正确;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隔离导致物种形成,而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没有说明,C错误; D.达尔文对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和掌握程度,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8.下列关于进化和新物种的形成机制,叙述正确的是( ) A. 不同地点,地雀喙形状的差异是由于不同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 不同海岛,昆虫翅形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 不同颜色岩石上生活着体色不同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标志着物种的形成 D. 猎豹与斑马的捕食关系,对两者种群发展都有益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共同进化指不同的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详解】A.不同地点的地雀喙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不同海岛上昆虫的翅形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 C.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不同颜色的岩石上不同体色的桦尺蛾为同一物种,C错误; D.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体现在捕食关系等种间关系上,如狼和兔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解题关键是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和共同进化的概念。 9.对于生活中存在的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 A. 婴幼儿经常尿床,是由于婴幼儿在夜间产生的尿液较白天多 B. 婴幼儿排尿时,传入神经的兴奋只到达脊髓中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 C. 由于惊恐而出现无意识的排尿不属于反射 D. 随着年龄增长,尿床减少,体现了脊髓的生理活动受大脑皮层调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排尿反射是一种非条件反射,其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高级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等排尿反射高级中枢能对低级中枢脊髓施加影响,以控制排尿反射活动。 【详解】A.婴幼儿由于高级中枢发育不完善,高级神经中枢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因此经常尿床,A错误; B.婴幼儿大脑发育不完善,对神经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对于低级中枢脊髓的控制较弱,B错误; C.惊恐时,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异常,不能控制低级中枢的反射活动,也会出现无意识排尿,但仍属于反射,C错误; D.随着年龄的增长,高级中枢的发育渐趋完善,尿床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说明脊髓的低级反射活动受高级中枢的控制,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和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学现象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0.下列关于学习和记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上课认真听讲是神经系统在接受视觉、听觉等多种刺激 B. 学习是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C. 短期记忆经常重复可以获得长期记忆 D. 长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都属于脑的高级功能,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上课认真听讲需要同时动员眼、耳、脑等,这个过程是神经系统接受视觉、听觉等多种刺激的过程,A正确; B.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是将已获信息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过程,二者紧密联系,B正确; C.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短期记忆多次重复可建立新的突触联系,转化为长期记忆,C正确; D.短期记忆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长期记忆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脑的高级功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形成的原因。 11.如图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睾丸 B. 细胞甲与细胞丙中,染色体数目不同,核DNA数目相同 C. 细胞乙有2个染色体组,4条染色单体 D. 细胞丙所在的时期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图,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丁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分裂中期细胞图。 【详解】A.根据图示判断: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正在分离,且细胞质均等分裂,为初级精母细胞;若细胞甲、乙、丙、丁均来自该动物的同一器官,此器官是睾丸,A正确; B.细胞甲与细胞丙中,染色体数目不同,分别为8条和4条,但核DNA数目相同,都是8个,B正确; C.细胞乙有4条染色体,共含2个染色体组,不含染色单体,C错误; D.细胞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D正确。故C错误。 12.一个DNA分子的一条链上,胸腺嘧啶比胞嘧啶多40%,两者之和占DNA分子碱基总数的24%,则这个DNA分子的另一条链上,腺嘌呤占该链碱基数目的( ) A 28% B. 24% C. 44% D. 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两条链上的碱基遵循A与T配对,G与C配对,配对的碱基相等,据此分析。 【详解】设双链DNA分子的一条链上的胞嘧啶比例是X,则该链上的胸腺嘧啶比例是X(1+40%),则有关系式[X+X(1+40%)]÷2=24%,解得,X=20%,则该链上的胸腺嘧啶比例是 20%×(1+40%)=28%,该链上的胸腺嘧啶与另一条链上腺嘌呤相等,故互补链中腺嘌呤占该链碱基数目的比例也为28%,A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碱基的相关计算,对于DNA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1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下列关于DNA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脱氧核糖和碱基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B. DNA分子的特异性表现在(A+C)/(G+T)的比例上 C. 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子代DNA分子中并非都含15N D. 沃森和克里克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设想出DNA分子复制的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的双螺旋结构: ①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 ②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起来,形成碱基对且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详解】A.DNA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错误; B.DNA分子中A=T、G=C,故不同DNA中 (A+C)/(G+T)相同,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B错误; C.DNA分子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DNA分子放在含15N的培养液中复制两代,则合成子代DNA的原料都含15N,故产生的4个DNA分子中都含15N,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从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特点设想出DNA分子复制的方式,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及DNA的复制,要求学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及其应用,能运用其延伸规律准确答题。 14.关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个过程均有氢键的破坏和形成 B. 在口腔上皮细胞中,只有一个过程在细胞核内进行 C. 三个过程均有水的生成 D. 每个密码子都会有多个反密码子相对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真核细胞中,DNA复制、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翻译发生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DNA复制以DNA分子两条链为模板,转录以DNA一条链为模板,翻译以信使RNA为模板。 【详解】A.碱基配对时可以形成氢键,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都存在氢键的破坏和形成,A正确; B.口腔上皮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只能进行转录和翻译,只有转录在细胞核内进行,B正确; C.DNA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中都有水生成,C正确; D.密码子与反密码子一一对应,每个密码子只有1个反密码子相对应,D错误。故选D。 15.有关可遗传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XYY个体的产生,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 B. 染色体变异与基因突变都属于突变,都可以产生新的基因 C. 果蝇的长翅基因中缺失10个碱基对而引起的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基因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重组的方式有: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自由组合;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详解】A.XYY个体是由含有X的卵细胞和含有YY的精子受精后产生的,因此一般与父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有关,A正确; B.只有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B错误; C.果绳的长翅基因中缺失10个碱基对而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突变,C错误; D.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控制豌豆高茎和矮茎的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变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识记生物变异的类型及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下列对基因型与表现型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B. 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C.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相同 D. 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并非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也不一定相同;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详解】A.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例如显性纯合子(AA)和杂合子(Aa)均表现为显性性状,A正确; B.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在不同生活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B正确; C.生物体的表现型是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因此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C错误; D.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并不都是简单的线性关系,生物有些性状受多对基因控制,如先天性高血压,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学生要明确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不一定相同,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识记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17.有关促胰液素的发现和生理功能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 促胰液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促胰液素能促进胰液的分泌 D. 斯他林和贝利斯能大胆质疑权威,并大胆提出假设,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答案】B 【解析】 【分析】 提出新的假说往往需要大胆的质疑和丰富的想像。有时不同的假说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某一科学事实,哪个假说能够成为公认的理论,取决于进一步的观察和实验。 【详解】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正确; B、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B错误; C、促胰液素能促进胰液的分泌, C正确; D、斯他林和贝利斯能大胆质疑权威,并大胆提出假设,是他们成功的关键,D正确。 故选B。 18.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尿液和汗液的排出 B. 肺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 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 D. 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镜。 【详解】A.通过汗液和尿排泄代谢废物能够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A正确; B.肺部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排出CO2,交换O2,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B正确; C.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与内环境稳态直接相关,C正确; 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是在消化道中的大肠内形成的,由于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因此不属于内环境,所以将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与内环境稳态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D。 19.饮酒之后无法“走直线”,最可能与下列哪个结构有直接关系( ) A. 脑干 B. 脊髓 C. 大脑皮层 D. 小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上有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是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脊髓是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详解】小脑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走路不稳即与小脑的麻醉有关,故ABC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人脑的高级功能,正确区分脑的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受损时的症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一般。 20.下列关于科学家和事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摩尔根:选择果蝇做实验材料,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C. 沃森和克里克:一起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并命名为中心法则 D. 拉马克: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拉马克的进化论认为:(1)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逐渐进化的;(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详解】A.摩尔根用果蝇为实验材料,证实基因在染色体上,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为现代遗传学奠定了基础,A正确; B.萨顿研究蝗虫的减数分裂时,用类比推理法,提出 “基因在染色体上” 假说,B正确; C.1957年克里克预见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中心法则,C错误; D.拉马克否定了神创论,提出生物进化的原因是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进行的实验、采用的方法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1.下列关于马拉松比赛中运动员机体稳态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汗腺分泌增多,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加快 B.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合成和非糖物质转化 C. 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D. 血浆中CO2浓度增大,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运动员剧烈运动时,机体产热大量增加,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同时,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降低渗透压;血糖下降,导致胰岛A细胞和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增强,分泌更多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升高血糖。 【详解】A.马拉松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汗腺分泌增多,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加快,A错误; B.马拉松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消耗大量血糖,血糖浓度下降,故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B错误; C.运动员大量出汗,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错误; D.运动员有氧呼吸产生大量CO2,血浆中CO2浓度增大,刺激脑干的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快加强,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水盐平衡的调节、血糖调节以及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22.牧草中,白花三叶草有两个稳定遗传的品种,叶片内含有氰(HCN)的和不含氰的。氰化物是经下列生化途径产生的,其中基因D、H分别决定产氰糖苷酶和氰酸酶的合成,d、h无此功能。现有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F1自交所得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会发生D、d的分离 B. 两个不产氰的亲本基因型是DDhh、ddHH C. F2中产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值为7:9 D. 上图可以看出,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而控制性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基因D控制合成产氰糖苷酶,进而控制合成含氰糖苷;基因H控制氰酸酶的合成,进而控制含氰糖苷合成氰,故基因D和基因H同时存在时三叶草叶片内含氰,其他情况下三叶草叶片内均不含氰,即含氰的基因型为D_H_,据此分析。 【详解】A.两个不产氰的品种杂交,F1全部产氰,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子一代的基因型为DdHh,D、d是等位基因,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会发生D、d的分离,A正确; B.据分析可知,两个不产氰的亲本基因型是DDhh、ddHH,B正确; C.子一代的基因型为DdHh,F1全部产氰,F1自交所得F2中有产氰的,也有不产氰的,若两对基因分别位于2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中产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值为9:7,若两对基因连锁,则F2中产氰和不产氰的理论比值为1:1,C错误; D.据图可以看出,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而控制性状,D正确。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学生能根据图中和题干信息,明确基因D和基因H同时存在时三叶草叶片才能合成氰;其次结合选项,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23.下图甲、乙表示小麦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对等位基因,①~⑦表示培育小麦新品种的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①→②过程操作简便,但培育周期长,原理是基因重组 B. ④的变异仅发生于有丝分裂,该育种方式的优点之一是可得到更多优良变异类型 C. 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可以得到单倍体幼苗 D. 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过程中需要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为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①⑦为多倍体育种,①③⑥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①④⑤为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据此分析。 【详解】A.①②为杂交育种,操作简便,但培育周期长,原理是基因重组,A正确; B.④原理是基因突变,发生在细胞分裂间期,即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B错误; C.③过程用到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Ab是单倍体,C正确; D.①⑦为多倍体育种,①③⑥为单倍体育种,⑥过程与⑦过程的育种原理相同,都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过程中需要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D正确。故选B。 24.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中离不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只有体液调节存在分级调节 B. 在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体液调节增加排尿量是促进散热的重要途径 C.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D. 在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只可加速肝糖原合成 【答案】C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 1.作用途径不同: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而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调节; 2.反应速度:神经调节比较迅速,体液调节较缓慢; 3.作用范围:神经调节比较准确,体液调节比较局限,较广泛; 4.作用时间:神经调节时间比较短暂,体液调节比较长。 关系: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是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而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也有作用,激素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构基础和作用方式都不一样,但都存在分级调节,A错误; B.在炎热环境中,机体增加汗液排放量促进散热,B错误; C .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系统的作用密切相关,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神经细胞能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C正确; D.胰岛素能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D错误。故选C。 25.一群基因型相同红眼长翅的雌果蝇和红眼长翅雄果蝇相互交配,后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左表所示(设眼色基因用A、a表示,翅型基因用B、b表示,其中有一对在性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分析图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眼色中的红眼,翅型中的长翅均为显性性状 B. 左表中红眼长翅雄蝇基因型可用右图表示 C. 若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则需测定三条常染色体以及X和Y染色体上的全部DNA序列 D. 若亲本果蝇产生了含Y染色体上为显性基因的配子,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表格分析可知,在雌雄果蝇中都有长翅:残翅=3:1,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且该性状与性别无关,故控制长翅和残翅的基因B、b位于常染色体;而红眼性状雌雄都有,白眼只有雄蝇,说明控制眼色的基因A、a位于X染色体上,且红眼是显性性状,据此可知,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据此分析。 【详解】A.由分析可知:眼色中的红眼、翅型中的长翅均为显性性状,A正确; B.根据左表分析,长翅:残翅=3:1,所以亲本为Bb×Bb,子代雄蝇眼色有两种表现型,所以亲本雌蝇为杂合子,基因型为XAXa,红眼雄蝇为XAY,故亲本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右图中B与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与表格中雄性个体基因型不符合,B错误; C.若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则需测定三条常染色体以及X和Y染色体上的全部DNA序列,共5条染色体,C正确; D.亲本基因型为BbXAXa、BbXAY,若亲本果蝇产生了含Y染色体上为显性基因的配子,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解题的关键是翅形和眼色的遗传方式的判断,考查学生对伴性遗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6.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②③④组成的 B.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②③ C. ②和③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机盐含量不同 D. 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 【详解】A、人体的内环境是由①淋巴、②血浆、③组织液组成的,④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①淋巴和③组织液,B错误; C、②血浆和③组织液成分的主要区别在于②血浆中含有蛋白质较多,C错误; D、血浆中的O2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②血浆→③组织液→④细胞内液,氧气在组织细胞的线粒体内膜参与反应,D正确。 故选D。 2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Na+、CO2、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激素、抗体、H2O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C. 血浆成分渗出毛细血管就成为组织液,组织液渗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 D.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等)。内环境稳态是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详解】A.Na+、CO2、葡萄糖、血浆蛋白、尿素、激素、抗体、H2O位于细胞外液中,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B错误; C.血浆和组织液可相互渗透,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组织液,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C正确; D.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包括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pH的调节、血糖的调节等,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学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内环境是细胞外液;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下列有关血浆pH和渗透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90%以上来源于Na+ B. 正常情况下血浆pH为7.15~7.35 C. 打吊针时,常配以0.9%的生理盐水,其目的主要是维持细胞的渗透压 D. 两者都属于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温度、pH和渗透压: (1)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详解】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无机盐离子中,Na+和Cl-起主要作用,A错误;正常人的血浆接近中性,pH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它含有的缓冲物质有关,B错误;0.9%的生理盐水和细胞是等渗溶液,能维持细胞的渗透压,进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C正确;血浆pH和渗透压是内环境的理化性质,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9.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 A. 激素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 B. 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 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 D. 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液组成,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反应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A.激素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A正确; B.葡萄糖氧化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B错误;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水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C错误; D.胰腺细胞合成和分泌胰液发生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的相关内容,正确区分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和外分泌液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意在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理解。 30.下表是某中年男子体检报告单中的部分数据: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60~110 甘油三酯 217 mg/dL 50~200 总胆固醇 179 mg/dL 150~220 尿碘 45 μg/L 100~200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男子可能患有糖尿病,可服用胰岛素制剂进行治疗 B. 该男子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多吃糖类食物 C. 该男子可能患有地方性甲状腺肿,应服用含碘食物 D. 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不变,否则将引起代谢紊乱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表中是某中年男子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该男子血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能患有糖尿病;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该男子的尿碘含量偏低,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机体摄碘不足将影响甲状腺功能,据此答题。 【详解】A.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应静脉注射,A错误; B.该男子甘油三酯偏高,可能患有高血脂,应不吃脂肪,少吃糖类食物,因为糖类也能转化为脂肪,B错误; C.该男子尿碘含量偏低,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可能分泌不足,应及时补充碘,如服用含碘食物,C正确; D.血浆的生化指标应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血液化验单中的数据,考查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血糖调节等知识,要求学生识记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识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根据表中数据作出准确的判断,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 3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饮水不足→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减少→渗透压稳定 B. 剧烈运动→乳酸增加→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pH相对稳定 C. 饥饿→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分解→血糖稳定 D. 炎热环境→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散热增加→体温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是指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大量饮水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排尿量增加,使渗透压稳定,A错误; B.剧烈运动时,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增加,与体液中的某些离子缓冲发生中和反应,使pH维持相对稳定,B正确; C.饥饿时,血糖浓度较低,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从而保持血糖相对稳定,C错误; D.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炎热环境下,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通过调节,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加,降低体温,D错误。故选B。 32.下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图中黑点(●)表示神经元胞体,①~⑦表示神经纤维。肌肉受到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大脑也能产生感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④分布在肌肉中的神经末梢是感受器 B. ③是传出神经,生物体内兴奋在其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C. 神经—肌肉连接处可以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 D. 肌肉受刺激不由自主地收缩,其兴奋传导途径依次是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④上有神经节,故为传入神经,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突触前膜传递到突触后膜,故兴奋由⑦→③、④→⑤→⑥、①→②→③。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①④为传入神经元,其分布在肌肉中的神经末梢,是感受器,A正确; B.③是传出神经,生物体内兴奋在其上的传导是单向的,B错误; C.神经肌肉连接相当于突触结构,该处可以发生电信号与化学信号的转变,C正确; D.肌肉受刺激后不由自主收缩属于非条件反射,反射中枢在脊髓,反射途径应是①→②→③,D正确。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图,利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图解决问题的能力。 33.如图表示某神经元一个动作电位传导示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 动作电位传导是局部电流触发邻近细胞膜依次产生新的电位变化的过程 B. 图中a→b→c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快速形成和恢复的过程 C. d处于兴奋状态,膜内只有阳离子 D. a处于静息状态,膜对Na+的通透性比较大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a是静息电位,b是动作电位,c是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静息电位是K+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的形成是因为Na+内流。 【详解】A.由题图可知,动作电位传导是因为在膜内外产生了局部电流,从而触发邻近质膜依次产生新的负电波的过程,使兴奋向前传导,A正确; B.动作电位产生是钠离子内流,恢复静息电位是钾离子外流引起,c是钠离子内流阶段,b是钾离子外流阶段,因此动作电位产生及静息电位回复过程是c→b→a,B错误; C.d处于兴奋状态,膜内既有阳离子也有阴离子,C错误; D.a处于静息状态,膜对K+的通透性比较大,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的产生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要求学生能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34.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一种类似于突触的结构,如图)处传递功能障碍引发的疾病,电镜下可见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酰胆碱和乙酰胆碱受体的合成与高尔基体直接相关 B. 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 C. 患者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动作电位产生 D. 据图可知,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一定是因为基因突变而导致乙酰胆碱受体合成受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重症肌无力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递质不能充分与后膜上受体结合,导致患者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功能障碍,据此分析。 【详解】A.乙酰胆碱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无关,A错误; B.兴奋在神经肌肉间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B错误; C.据图可知,患者肌膜上乙酰胆碱受体数量明显减少,导致神经-肌肉接头处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过程异常,影响肌肉动作电位产生,C正确; D.患者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可能是因为受到自身抗体作用减少,D错误。故选C。 35.如图表示逐渐增加电刺激强度(S1~S8)后,一个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规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刺激强度在S1~S4期间,细胞膜上没有产生动作电位 B. 刺激强度在S5~S8时期,大量钠离子会从膜外流入膜内 C. 刺激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使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D. 在一定范围内,动作电位的强度随刺激强度增加而增强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刺激强度从S1增加到S4过程中,神经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变化;S5增强到S8过程中,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且膜电位变化并没有随着刺激的增强而增强。 【详解】由图中曲线可知,刺激强度在S1~S4期间,神经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变化,A正确;在S5~S8时期,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大量钠离子内流,B正确;由图中曲线可知,刺激强度低时,神经细胞膜电位没有发生变化;当刺激强度达到S5时,神经细胞膜电位发生变化;说明刺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诱导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刺激强度达到S5以后,虽然刺激强度不断增强,但动作电位的强度不会增强,D错误。故选D。 【点睛】结合题图分析刺激强度与膜动作电位强度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6.下图表示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对这一调节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A. ①与②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B. 图中的a和b表示抑制,c和d表示促进 C. 垂体的分泌活动只受下丘脑的影响 D. 由图中可知,内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支配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与②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A项正确;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的激素,因此图中的a和b表示抑制,c和d表示促进,B项正确;垂体的分泌活动既受下丘脑的影响,也受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影响,C项错误;题图显示:大脑皮层和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都会对下丘脑产生影响,这说明内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支配,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甲状腺活动调节的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学生对激素调节及其余神经调节的关系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过程,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器官和物质。 37.植物株色紫色对绿色是显性,分别由基因PL和pl控制,不含pl、PL 基因的植物株色表现为白色。该植物株色遗传时出现了变异(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有几项( ) ①该变异是由某条染色体结构缺失引起的 ②图中子一代株色有紫色和绿色两种 ③该变异可能由环境因素诱发 ④该变异在子二代中能够表现出不同于F1的株色表现型 ⑤该变异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到 A. 2项 B. 3项 C. 4项 D. 5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亲本紫株产生的配子发生了染色体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该变异可以用显微镜观察鉴定;图中子一代中含有缺失染色体的个体由于没有显性基因,表现型为绿株,该变异可以遗传给子二代。 【详解】①据图可知,配子中的变异是由某条染色体片段缺失引起的,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①正确; ②据图可知,F1的株表现型及比例有紫色:绿色=1:1,②正确; ③该变异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是由环境因素诱发产生的,③正确; ④染色体变异是可遗传变异,能传递到子二代,根据题意,紫色和绿色分别由基因PL和pl控制,不含pl、PL 基因的植物表现为白色,F1为PLpl、pl0,所以该变异在子二代中能够表现出新的株色,即白色,④正确; ⑤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在显微镜下可见,⑤正确。故选D。 38.下图表示两个家族中有关甲(基因为A、a)和乙(基因为B、b)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若I1无乙病基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由I3、I4和II9推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II8和II7都含a基因的概率是1/9 C. II1和II9都含b基因的概率是1/2 D. II6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6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谱可知,I代表现型正常,Ⅱ代出现患病个体,说明甲、乙两种遗传病都为隐性遗传;根据题意,I1无乙病基因,Ⅱ1、Ⅱ9、Ⅲ1、Ⅲ2都为男性,且都患乙病,推测乙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Ⅱ2、Ⅱ9都患甲病,男女都有,推断甲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I1基因型为AaXBY,12基因型为AaXBXb,I3基因型为AaXBY,I4基因型为AaXBXb。 【详解】A.由I3、I4和II9可推知甲病为隐性遗传病,结合I1、I2、Ⅱ2和I3、I4、II9可推断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结合题图可知,Ⅲ2为A_XbY,Ⅱ8为A_XBY,I3基因型为AaXBY,I4基因型为AaXBXb,则Ⅱ7为2/3AaXBXb、1/3AAXBXb,则II8和II7都含a基因的概率是2/3×1/2=1/3,B错误; C.II1和II9都患乙病,都含b基因的概率是1,C错误; D.I3基因型为AaXBY,I4基因型为AaXBXb,Ⅱ6是A_XBX-,是纯合子的概率为1/3×1/2=1/6,D正确。故选D。 39.肾上腺的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它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在恐惧、严重焦虑、剧痛等紧急情况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 B. 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地流向骨骼肌 C. 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 D. 肾上腺素分泌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肾上腺素的作用、激素调节的特点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a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肝细胞,图b中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是血管细胞,导致结果不同,图b和图c中的肾上腺素作用的靶细胞膜上的受体不同,导致结果不同,A正确;当人处于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骨骼肌中血管舒张,使血液更多的流向骨骼肌,增强机体运动能力,B正确;肾上腺素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但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肾上腺素的分泌活动受内脏神经的直接支配,因此肾上腺素的调节属于神经调节,D正确。 40.下图是生长激素(GH)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SS:生长抑素 GHRH:生长激素释放激素 IGF-I:生长介素 (+):促进 (-):抑制] A. GH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Ⅰ间接调节GH的分泌,这种调节机制称为正反馈 B. 物质A是一种神经递质,其作用于GHRH神经元时,导致该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C. 若垂体分泌的GH过多,则不仅可以促进机体生长,还可能导致血糖升高 D. 人体进入青春期后,性激分泌的增加会使身体迅速长高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物质A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所以为神经递质,作用于GHRH神经元,促进GHRH的分泌,GHRH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GH,GH分泌增多可通过刺激肝脏细胞释放IGF-Ⅰ,IGF-Ⅰ分泌过多,反馈作用于垂体和GHRH神经元,调节GH的分泌,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同时GH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当GH分泌增多时,会促进SS神经元分泌SS,SS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泌GH,据此分析。 【详解】A.据图分析,GH增多后,反过来抑制GHRH神经元和垂体的分泌,维持人体内GH含量的相对稳定,属于负反馈调节,A错误; B.物质A是在神经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为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引起后膜电位变化,B正确; C.垂体分泌的GH增多,导致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组织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量减少,血糖升高,C正确; D.据图分析,人体进入青春期后,雌(雄)性激素分泌增加,性激素分泌增加会促进垂体分泌GH,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软骨形成等,所以身体会迅速长高,D正确。故选A。 二、主观题 41. 同一物种,分布地域不同,会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从而可能出现亚种,华南虎和东北虎就是这样的两个亚种。东北虎(又称西伯利亚虎):分布于中苏边境的黑龙江及朝鲜一带,估计种群数量约有437至506头。华南虎:分布于华中地区的南部,估计种群数量约有20至3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分布地域不同,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 。 (2)很多年以后,它们可能会分别要分别形成新物种,那么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步骤。 (3)由于人类活动,野生华南虎已经几乎灭绝,这是对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又一个实例!生物多样性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4)下图为某段时间内,东北虎种群的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该种群在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保持遗传平衡,且只有a一个等位基因,该时间段Aa的基因频率为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地理隔离 (2). 自然选择 (3). 隔离(生殖隔离) (4). 基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 (5). Y1-Y3 (6).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7). 18%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1) 华南虎和东北虎由于分布地域不同,导致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属于地理原因引起的隔离,叫做地理隔离。 (2)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由题图曲线可知,东北虎种群的A基因频率在Y1~Y3之间发生变化,因此该阶段发生了进化;该种群在Y3~Y4时间段内保持遗传平衡,且只有a一个等位基因,此时A的基因频率是0.9,则a的基因频率为0.1,该时间段Aa的基因频率是2×0.9×0.1×100%=18%。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能结合题图进行推理、解答。 42.已知具有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黑色;具有bb基因的狗,皮毛可以呈褐色。另有A(a)基因与狗的毛色形成有关。如图甲表示狗毛色的遗传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F2中黑毛狗的基因型为________。如果让F2中褐毛狗与F1交配,理论上其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为F1白毛狗的某组织切片显微图像,该图像来自于雌狗,依据是_________。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细胞②该次分裂结束后能产生______种基因型的卵细胞。 (3)若现有一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h使雌配子致死,其等位基因H纯合使A基因失效,那么该群体中的雌性表现型有_________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aaBb和aaBB (2). 白:黑:褐=2:1:1 (3). 细胞②不均等分裂 (4). 1 (5). 2 (6). 在群体中雌性性染色体组合只有XHXH,A基因全部失效,则只能表现为黑毛狗和褐毛狗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狗的毛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F2表现型为白:黑:褐=12:3:1,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由于F2中白色:有色比例为3:1,已知具有B基因的狗呈黑色,具有bb基因的狗呈褐色,因此推测A基因抑制色素的形成,故狗的皮毛黑色为aaB_,褐色为aabb,白色为A___,则F1为AaBb;分析图乙可知,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据此分析。 【详解】(1)图甲中白毛狗:黑毛狗:褐毛狗=12:3:1,结合分析可知,F2中黑毛狗的基因型是aaBb和aaBB;如果让F2中褐毛狗(aabb)与F1白毛狗(AaBb)交配,则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所以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是白毛狗:黑毛狗:褐毛狗=2:1:1。 (2)分析乙图,发现图中细胞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出现了不均等分裂,说明这个细胞来自于雌性动物;正常情况下,细胞②正常分裂结束后能产生只能产生1种1个卵细胞。 (3)若现有一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h使雌配子致死,而等位基因H纯合使A基因失效,那该群体中的雌性表现型有2种,因为在群体中雌性性染色体组合只有XHXH,此时A 基因全部失效,则只能表现为黑毛狗和褐毛狗。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图解、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推测,科学家们找到了很多直接或者间接证据,并解决了很多技术难题,提出了科学的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 在对DNA的深入研究中,科学家们指出,遗传信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基因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赫尔希和蔡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用32P标记__________,不用14C标记该物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35S标记的蛋白质的实验中,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艾弗里完成体外转化实验后,有学者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利用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有人设计了以下实验推翻该观点:R型菌+ _______________(填“抗青霉素的S型DNA”或“普通S型DNA”)+青霉素→若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DNA有遗传作用。 【答案】 (1). 4种碱基/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 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 同位素标记法 (4). DNA (5). DNA和蛋白质中都有C (6). 搅拌不充分 (7). 抗青霉素的S型DNA (8). 抗青霉素的S型菌 【解析】 【分析】 基因是指DNA上具有遗传效应的有效片段,基因中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在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具体是用32P标记DNA,35S标记蛋白质。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大肠杆菌→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1)遗传信息是指DNA中4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基因是指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2)赫尔希和蔡斯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用到的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用32P标记DNA,不用14C标记该物质的原因是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用35 S标记的蛋白质的实验中,若沉淀物中放射性很高,原因可能是搅拌不充分,使得35S标记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未分离。 (3)根据题意,S型肺炎双球菌中存在能抗青霉素的突变型,且这种对青霉素的抗性不是荚膜产生的,若DNA有遗传作用,则提取这种具有青霉素抗性的S型菌的DNA,与R型菌发生转化,则能产生具有青霉素抗性的转化型菌株,故要推翻“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英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的观点,可以设计如下实验:R型菌+抗青霉素的S型DNA”+青霉素→若出现抗青霉素的S型菌,则证明DNA有遗传作用。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等遗传物质探索实验,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44.下图显示了脑、脊髓及手臂上的神经位置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在图甲中③处给予一适宜刺激,③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若此时引起肌肉收缩,该过程是否属于反射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该细胞静息电位为-70mv,动作电位峰值为30mv。若细胞外液中K+浓度降低,此时静息电位值将 __________ -70mv(填“大于”“等于”“小于”)。 (3) 图甲所示的①、②、③、④为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四个可能位点。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却没有感觉,那么可能被阻断的位点是__________。 (4)研究发现,某种镇静剂起镇静效果时(经过临床试验不破坏细胞结构),会使突触间隙多巴胺(一种兴奋性递质)含量升高,若注入大量多巴胺可解除该效果。请你推测,该镇静剂的作用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另外一种镇静剂,可以使突触后膜_______(Na+/K+/Cl-)内流,从而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 【答案】 (1).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 否 (3). 反射弧结构不完整 (4). 小于 (5). ① (6). 与突触后膜多巴胺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多巴胺无法作用 (7). Cl- 【解析】 【分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图分析,②为传入神经,③为传出神经,据此分析。 【详解】(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若在图甲中③处给一适宜刺激,③处膜外的电位发生的变化是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若此时引起肌肉收缩,由于反射弧结构不完整,所以不属于反射。 (2)若细胞外液中K+浓度降低,神经细胞膜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增大,单位时间内外流的钾离子增多,静息电位加大,即此时静息电位值将小于-70mv。 (3)若刺激病人手指,病人手能动,但没有感觉,说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即②③为正常,而神经冲动不能传给大脑皮层,说明①受损。 (4)根据题意可知,该镇静剂起镇静效果时会使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升高,若注入大量多巴胺可解除该效果,说明该镇静剂很可能是能够与突触后膜上多巴胺特异性受体结合,与多巴胺竞争受体结合位点,从而使多巴胺无法发挥作用。另外一种镇静剂可以抑制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原理是使突触后膜Cl-内流,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增大,从而抑制其兴奋。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45.甲状腺激素是人体重要激素。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当外界温度降低,由下丘脑分泌的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再产生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这种调节机制属于________调节。寒冷时,机体更容易饥饿,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2)甲状腺激素作用过程有微量高效,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特点。 (3)促甲状腺激素也有负反馈调节机制,对于这种机制,有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观点二:这是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_____________的含量,取平均值,分别计为a1、b1(a1=b1)。 ②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_________(器官)切除,为排除手术对小鼠的影响,则B组____________________。向A组小白鼠注射适量的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B组小鼠注射______。 ③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取平均值,分别计为a2、b2。 ④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a1、b1、a2、b2表示),则观点一正确;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 (2). 分级 (3). 寒冷时,机体代谢增强,产生更多热量,消耗更多营养物质,更易饥饿 (4). 通过体液运输 (5). 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 (6).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7). 甲状腺 (8). 做相同的手术处理但不摘除 (9). 等量的相同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10). a1=a2、b1>b2 【解析】 【分析】 在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可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但是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就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这属于激素的反馈调节。 【详解】(1)寒冷环境下,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引起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该过程属于激素的分级调节。同时寒冷时,机体代谢增强,产生更多热量,消耗更多营养物质,更易饥饿。 (2)甲状腺激素等激素作用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 (3) 根据题意,两种观点的差别是促甲状腺激素的负反馈调节是直接对下丘脑调节还是通过促进甲状腺的分泌,间接对下丘脑调节,因此问题的关键是需证明甲状腺是否起作用,需设置两组实验:A组小白鼠的甲状腺切除,而B组不摘除作为对照,而实验的因变量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因此实验设计如下: ①将生理状态相同的小白鼠分为A、B两组,测定两组动物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取平均值,分别计为a1、b1(a1=b1)。 ②用手术器械将A组小白鼠的甲状腺切除,为排除手术对小鼠的影响,则B组做相同的手术处理但不摘除。向A组小白鼠注射适量的一定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溶液,向B组小鼠注射等量的相同浓度的促甲状腺激素。 ③饲养一段时间后,测定A、B两组小白鼠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取平均值,分别计为a2、b2。 ④观点一认为这是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进而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因此若观点一正确,则切除甲状腺会导致该调节过程中断,因此A组(切除组)小白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应不减少,B组(不切除组)小白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即a1=a2,b1>b2;观点二认为这是促甲状腺激素直接对下丘脑进行反馈调节的结果,因此若观点二正确,则切不切除甲状腺对该调节没有影响,则A组小白鼠和B组小白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都减少,且减少的量相等,即a1>a2,b1>b2;故若a1=a2、b1>b2,则观点一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的相关实验探究,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验证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