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案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目题(一) 联系的普遍性 ‎1.什么是联系?‎ 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有哪些表现?其方法论是什么?‎ ‎(1)表现:‎ ‎①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山东高考)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 辨析:联系是普遍的,旨在强调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又是有条件的,并非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2.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辨析:事物的存在方式是运动。‎ 正确理解联系的普遍性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在这一点上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每一事物与其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不能把联系的普遍性理解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联系着的,因为这种看法混淆了联系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忽视了联系是客观的、有条件的,极易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与世界的普遍联系:前者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后者说明的是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问题;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必然要承认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 ‎[典例应用]‎ 据《神经心理学》杂志介绍,德国萨尔不吕肯大学医学院神经心理学科的科克霍夫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障碍的新方法。这表明(  )‎ ‎①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②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④思维能够决定存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德国科研小组发现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并找到了有效治疗视觉障碍的新方法,表明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故①正确;大脑特定区域对视觉障碍起到关键作用,体现了联系具有普遍性,故②正确;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④说法错误,因为存在决定思维,故排除。故答案选A。‎ ‎[答案] A 目题(二)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是什么?‎ ‎(1)原理: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 ‎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②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2.为什么联系是客观的?‎ 根据联系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它们都是客观的。‎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人为事物的联系就是主观联系。(×)‎ 辨析: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存在的联系,而主观联系是主观臆造的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2.(山东高考)人类能够创造自在事物之间的联系。(×)‎ 辨析: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类不能随意创造。‎ 正确理解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1)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不能主观臆造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是不能改变的,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这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绝不是否定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2)事物状态的改变,并没有否定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的联系,只是使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更加多样化了。如果把联系的客观性理解为联系是不可改变的,就否认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已有的条件创造新的联系。‎ ‎(3)联系的客观性与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对立起来;同时还要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与主观臆造某种联系不能等同。‎ ‎(4)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夸大主观能动性,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或认为人可以随意创造联系;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人不能建立新的联系。‎ ‎[典例应用]‎ 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 从材料所给出的“深入研究”“材质特性”“板材”“经济效益”“商机”等关键词可以看出,该公司能够根据“秸秆”和“效益”的固有联系,通过“另辟蹊径”突破了事物的现象联系,把握了事物的本质联系,建立了新的联系,①②正确;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本身错误。‎ ‎[答案] A 目题(三) 联系的多样性 ‎1.什么是联系的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1)含义: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2)表现:联系可分为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是什么?‎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思维纠偏](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海南高考)事物的联系是多变的,稳定的联系不存在。(×)‎ 辨析: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多变的联系,也有稳定的联系。‎ ‎2.(全国卷Ⅰ)间接联系比直接联系更能激发人的创新意识。(×)‎ 辨析:间接联系和直接联系是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不能说哪一类联系更能激发创新意识。‎ ‎1.正确理解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的关系 ‎(l)联系具有多样性,是指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要求对于多种多样的联系必须具体地加以分析和研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否则坚持普遍联系的观点就成为了一句空话,对于具体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 ‎(2)联系具有条件性,是指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求认识事物就要认识它存在的条件,改造事物就要改造事物存在的条件,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联系的多样性同事物所处的条件是密切相关的。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离开了条件,联系就不能产生;事物联系的条件不同,事物联系的具体方式就不同。因此,联系的条件性决定了联系具有多样性;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2.全面理解“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辩证法角度:是联系多样性的要求。‎ ‎(3)认识论角度: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典例应用]‎ 一个男人在社会上可能扮演父亲、儿子、学生、教师、管理者、被管理者等不同角色。这种现象从哲学上说反映了(  )‎ A.联系的多样性    B.联系的客观性 C.联系的主观性 D.联系的普遍性 ‎[解析] 男人在社会上的不同角色说明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即体现了联系的多样性。‎ ‎[答案] A ‎ [融会贯通]‎ 侧重点法区分联系的三特征 联系的普遍性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强调的是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 ‎  ‎ 知识点一 联系的普遍性 ‎1.研究显示,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十分紧密。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个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这告诉我们(  )‎ A.自然界的事物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B.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 C.自在事物的联系往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千差万别的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普遍性。一个物种的消失,一般可影响5个到20个物种的功能与生存,体现了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联系,B正确;A、D材料未体现;C说法错误。该题选B。‎ ‎2.记者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获悉,新一期的地球生命力报告发布。报告指出,超过200多个河流流域、作为25亿人口的家园已经出现了每年至少1个月的严重缺水。水是维持生命的基础,缺了水,人类和地球将不复存活,森林将不复存在,植物将灭亡,地球上将出现无边的沙漠,生命的迹象将消失。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了(  )‎ A.水对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 B.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 C.水是万物生长的基础 D.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解析:选B A、C、D三项不属于哲学道理,舍去,故选B。‎ 知识点二 联系的客观性 ‎3.下图漫画启示我们(  )‎ A.联系是无条件的 B.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承认联系的客观性,反对主观臆造联系 D.坚持实践观点,实践第一 解析:选C 联系是有条件的,A项错误;B、D两项观点正确但不能体现;漫画反映联系是客观的,不能主观臆造联系,故应选C。‎ ‎4.随着微博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大量的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政务微博成为政府发布信息、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和官民沟通互动的重要平台。这表明(  )‎ A.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B.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 C.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D.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解析:选D 大量的政府机构、官员入驻微博,体现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政府、微博、民意之间建立起的联系,这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B表述错误;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A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C错误。该题选D。‎ 知识点三 联系的多样性 ‎5.人生之中,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生命之中,最美丽的不一定适合我们,适合我们的一定是最美丽的。上述人生感悟启示我们(  )‎ ‎①联系是客观的,人生历程中的联系不能够调整 ‎②联系是多样的,应该建立有利于人生的新联系 ‎③联系是必然的,要排除人生历程中的偶然联系 ‎④联系是有条件的,要把握人生历程中联系的条件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 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考查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人生中与我们联系的事很多,最合适的最好,因此,要把握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适合自己的联系,答案为B;联系是客观的,但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①是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联系具有多样性,既有必然联系,又有偶然联系,联系又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错误。‎ ‎6.柴静通过调查发现: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而且我国燃煤和燃油大量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这几大问题背后也存在管理与执法的困境。这表明(  )‎ ‎①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②联系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③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联系 ‎④雾霾的产生是基于人的意志的人为事物的联系 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选A 联系具有普遍性,一事物与周围事物有联系,但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①说法错误;联系是客观的,④说法错误;调查报告中指出的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说明了联系是有条件的、客观的,②③正确。该题选A。‎ ‎7.物价、住房、食品安全、教育、生态平衡等诸多问题,依然是我们必须直面的社会热点,对此我们应理性客观地面对。这样做的哲学依据是(  )‎ A.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B.人为事物的联系不具有客观性 C.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其固定性和无法改变性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解析:选A 这些社会热点问题,我们必须理性面对,这是因为联系具有客观性,A项正确。人为事物的联系尽管呈现“人化”特点,但仍是客观的,B项错误。C、D两项均错误,因为联系虽有客观性,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同时联系又具有条件性,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8.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比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更为悠久。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解析:注意知识范围是联系的客观性。海上丝绸之路回扣到课本理论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回答此问题要思考全面,从联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分类以及方法论要求这三个角度来回答。‎ 答案:(1)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海上丝绸之路是在正确把握事物固有的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 ‎(2)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海上丝绸之路”属于人为事物的联系,它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它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3)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人们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东西方紧密联系在一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延伸是人们不断调整事物联系的体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