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

乾安七中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 A. 私学发展,涌现出大量人才 B. 诸侯争斗激烈,各种治国观点层出不穷 C. 阶级阶层间关系复杂,矛盾众多 D. 社会处在划时代的重大变革时期 ‎【答案】D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重大变革,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互相诘难、批驳,形成“百家争鸣”局面。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只是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在文化教育、政治、阶级关系等某一方面的表现,排除A、B、C项。‎ ‎2.2010年9月28日,“第三届中华文化快车——两岸师生联合祭孔大典”交流活动在北京孔庙举行。下列与孔子有关的史实,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 B. 孔子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但其后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 孔子的著作有《诗经》《尚书》《春秋繁露》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在教育理念方面主张“有教无类”,认为受教育的人应该没有等级和阶级区别,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而不是战国时期的人,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在汉朝时期建立正统地位,故B选项表述不准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著作而不是孔子的,故D选项错误。‎ ‎3.有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据此分析,其中“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的思想主张是 A. “仁”和“仁政”‎ B.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C. 以法治国 D.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是指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符合道家思想,因此选B。AD都属于儒家,C属于法家。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道家思想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与材料所述主张属于同一思想家的是 A.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 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君王之道应该礼法并施,符合荀子的思想,选项中A属于老子的思想,故选C;A项是道家老子;B项是儒家孟子;D是法家韩非子的思想主张,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 ‎5.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广为流行,其中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最为著名,这些学派的思想 A. 都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建立统一国家 B. 都强调尊卑等级关系,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 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D. 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其中法家要求结束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儒家强调尊卑等级,主张建立有序的社会,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社会;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这些学派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6.汉武帝时,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开始产生,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 A. 王国威胁 B. 边境不宁 C. 土地兼并 D.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儒学的正统地位才得以建立,所以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包括儒学正统地位动摇,D项不正确,符合题意;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匈奴侵扰边境不宁和土地兼并,都是汉武帝时期统治者面临的问题,ABC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7.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指:‎ 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 确定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先秦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的思想,但并没有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故A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形式上把儒学神学化,在内容上提出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新儒学并未否定“为政以德”,而是以“天人感应”来约束君主,要求君主实行德政,故C项错误;“天理”体系是程朱理学提出的,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君权神授 ‎【名师点睛】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的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3)经济主张:“限民名田”、 “塞兼并之路”,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儒家仁政思想的应用)。‎ ‎(4)伦理思想:三纲五常。‎ 特点: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体系;使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和宗教迷信色彩;维护大一统,为封建专制服务。‎ ‎8.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指 A. 天体运行法则 B. 社会发展规律 C. 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的理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存天理,灭人欲”。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AB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D为汉代董仲舒提出。‎ 考点:本题考查程朱理学。‎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9.从汉代至明清,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是 A. 直面社会现实,逐渐关注民生 B. 不断传承发展,服务专制皇权 C. 根植于自然经济,逐渐落后于世界 D. 博采众家之长,紧随世界潮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代独尊儒术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是在不断传承发展的,但已经沦为维护统治、服务专制皇权的工具,到明清更加明显,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适合春秋战国时期的主流思想而不适合汉代至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特点而非总趋势,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错在“紧随世界潮流”,到明清时期不符合题意,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故本题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总趋势 ‎【名师点睛】明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对教化的重视,使儒学的忠孝思想在明朝知识分子的头脑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积淀。虽然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其统治也江河日下,但在儒学的哺育下,许多知识分子把儒学倡导的忠、孝当成毕生奋斗目标,并出现了数量众多的忠臣,加强了皇权。‎ ‎10.《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由此可看出董仲舒主张 A. 思想统一 B. 三纲五常 C. 君权神授 D. 以刑辅德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等,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相关内容——“以刑辅德”。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题干里董仲舒是在强调“德”和“刑”,即如天之阴阳两面,通过“刑”来辅“德”,二者缺一不可,即体现其“以刑辅德”的主张。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其余ABC三项均不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以刑辅德”‎ ‎11. 历史学家黄仁宇评述明代思想家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思想 A. 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 B. 民主色彩淡薄 C. 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 D. 遭到统治者的摧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关键信息“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李贽的思想虽然进步,但是不能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影响。社会环境是指强调明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作出了大胆的批判,挑战正统的思想,A正确。李贽的思想带有早期思想启蒙的色彩,但B项表述与材料意思不符,排除。李贽是明清进步思想家,也是儒学代表人物,但他的思想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挑战正统的思想,故C项表述错误,排除。李贽对传统思想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和挑战,遭到统治者的摧残,但不符合材料意思,故D项排除。故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12.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 ‎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 ‎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外来思想的影响 ‎④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逐渐成为2000多年来中国文化的主流。这得益于历代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官办教育的大力传播以及儒家思想在各个时代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所以①②④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过去曾经受到过佛教和道教等思想的冲击,所以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排除ACD三项。‎ ‎13.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以上主张 A. 阐述格物致知的理念 B. 体现了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 C. 奠定理学形成的基础 D. 成为南宋后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可知是以天理为本原的理学思想的体现,故B项正确;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万物,得到道理,材料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主张是明代王阳明的思想,不能为北宋出现的理学奠定基础,故C项错误;材料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南宋后官方哲学是理学,故D项错误。‎ ‎14.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 A. 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 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 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 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项是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积极倡导的学术思想,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A项出现在新文化运动时期,B项是清代学术思想的主流。D项是程朱理学追求的精神理念。排除AB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顾炎武认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下列对顾炎武这一言论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反对君主制度 B. 倡行“郡国并存”制度 C. 主张削弱君权 D. 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顾炎武主张削弱君权,反对君主专制。因此选C。D.体现近代民权思想,错误,近代民权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思想 ‎16. 恩格斯曾经指出,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 A. 君权神授观念 B. 人文主义思想 C. 基督教神学思想 D. 自然法精神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当然只能是指基督教神学思想,因为在中世纪基督教垄断思想文化,所以意识形态只能是基督教的宗教神学思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基督教神学思想 ‎17.智者运动是古希腊史上颇具影响的一般思潮,马克斯·韦伯认为智者运动是“哲学的突破”。这里的“哲学的突破”表现在 A. 对物质世界的探索 B. 对道德观念的重视 C. 对人类自身的探索 D. 对人权应用的创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物质世界的探索是古希腊早期哲学家对自然的探索,排除A;智者学派把古希腊对自然的关注转向对人类自身的关注,体现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故选C;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体现了对道德观念的重视,排除B;启蒙运动批判封建专制统治,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的理想蓝图,体现了对人权应用的创新,排除D。‎ ‎18.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攀登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人最为契合的是 A. 普罗塔哥拉 B. 梭伦 C. 苏格拉底 D. 彼特拉克 ‎【答案】C ‎【解析】‎ 从“德行、求知、智慧、向善、人性之巅”等可以判断强调品德、智慧、善的灵魂,这与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相符,故选C项。A项忽视道德,B项主要侧重于民主改革,与题干无关;D项不是古希腊时期的。‎ ‎19. 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是: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 ②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③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 ④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丰厚的文化遗产都是文艺复兴首先产生于意大利的原因或者背景,但是资产阶级力量强大不符合史实,因为文艺复兴产生之前,资本主义萌芽正在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还不够壮大,故排除掉②,选择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 ‎20. 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了 A.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 B. 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 C. 成熟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 D. “主权在民”的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而代之以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通过宗教题材展现人性的美,抒发作者的情感,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气息,故选B。A项明显错误,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被借用的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古代文化的复兴;C项错误,借助宗教说明资产阶级此时尚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D项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反封建专制的口号。‎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时期产生,其源头可追朔到智者学派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得到复兴;宗教改革时期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时期发展到理性阶段。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肯定人性,反对神性,文艺复兴的作品中大都体现了这一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各个阶段相关的具体史实也需要把握。‎ ‎21. 关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人曾这这样比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 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 否定信仰上帝 C. 挑战天主教会权威 D. 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选C。A项错误,新教并非废除宗教仪式,而是简化宗教仪式;B项错误,宗教改革并非否定对上帝的信仰,而是否定教皇的权威;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22.路德教徒视加尔文教为邪教,加尔文教徒也不能与路德教徒合作。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入主出奴,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这说明宗教改革 A. 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发展 B. 导致旧教与新教矛盾激化 C. 没有真正实现信仰自由 D. 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答案】C ‎【解析】‎ ‎“因为他们所争的,并不是信教自由的原理,所以结果仍不过是以一个新威权来代替一个旧威权罢了”说明宗教改革没有实现真正的信仰自由,只不过是用新的宗教权威取代罗马教会的权威,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路德教和加尔文教都属于新教,B表述错误;D材料未体现,排除。‎ ‎23. 李贽被称为明代“文艺复兴”的领路人,其思想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思想的相似点有( )‎ ‎①挑战正统权威 ②反对神权统治 ③提倡个性解放 ④批判君主专制 A. ①②③ B. ①③‎ C. ①②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反对神权统治不属于李贽的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既不是李贽的思想, 也不是但丁的思想,故②,④错误,应选B项。依据所学,李贽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反对盲从孔子,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但丁属于意大利文艺复 兴运动的代表人物,而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是人文土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 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故①,③正确。选择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 下图是康德的重要观点摘录。这体现了他 A. 对教权主义的眷恋 B. 对浪漫主义的抵制 C. 对蒙昧主义的肯定 D. 对理性主义的反思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德意志启蒙思想家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康德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提出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因此材料反映了他对理性主义的反思,故选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启蒙运动。‎ ‎25.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 B. 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 C. 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 D. 二者对待神态度不同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精神,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反对教会的神学思想控制和束缚。而宗教改革则在坚持宗教信仰的前提下对教会进行抨击,因此二者反封建的方式不尽相同。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6.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 A.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 B. 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C.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D. 人文精神并非雅典主流思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苏格拉底、普罗塔哥拉、欧里庇得斯三者皆因“不敬神”被城邦起诉,遭到城邦不公平的对待,说明雅典民主政治下权力滥用,故A项错误;雅典城邦普遍信仰神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明城邦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普罗塔哥拉、欧里庇得斯三者皆因“不敬神”被城邦起诉,能够看出神在雅典人心中的地位,但不能说明材料本质,故C项错误;苏格拉底等人被控诉不敬神的存在被起诉,说明当时思想家体现的人文精神并不能被雅典民主政治治下的大多数公民所接受,故D项正确。‎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苏格拉底的智慧 ‎27.柏拉图为说明“理念”曾这样描述过“美德”:“借人东西要还是种美德,可是如果借了朋友一把剑,如果你还给他,他正想用这把剑去杀人,那么这种情况下还借剑还是不是美德呢?”该材料表明柏拉图 A. 认为内心深处的道德知识是最高知识 B. 鼓励人们要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 C. 以人的感觉而不是以神的意志为尺度 D. 认为“理念”存在于人类的感性世界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柏拉图通过“还剑是不是美德”的故事来鼓励人们进行独立的理性思考而不盲从,B项正确;A、C分别是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观点;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柏拉图的思想 ‎28.“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为善至乐’的乐,乃是从道德中产生出来的。为理想而奋斗的人,必能获得这种快乐,因为理想的本质就含有道德的价值。”材料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出自 A. 普罗塔戈拉 B. 苏格拉底 C. 柏拉图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智者运动。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知识即美德,出自苏格拉底的主张,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罗塔格拉没有知识即美德这个主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柏拉图主张理想国,不主张知识即美德,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亚里士多德的成就是逻辑学,也不主张知识即美德,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苏格拉底 ‎29.孔子认为,“过犹不及”,“君子和而不同”,“执两用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乃是中庸之道”,如“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下列各项对两人思想相似之处理解准确的是 A. 都推崇中正平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B. 都出现于各自文明的创新转型期 C. 都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 D. 都主张采用以德治国的政治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目中的“执两用中”和“勇敢是鲁莽和懦弱之间所存的美德”可选出结论,D只是孔子提出的主张,B、C 两项与本题不相符,因此选A。‎ 考点:百家争鸣;蒙昧中的觉醒 点评:本题主要是考查对于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比较分析型问题的应对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题型,在学习时尤为注意。‎ ‎30.认为“允许个人保有财产,保存私有制,但是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不能让它超过了必要的限度”的启蒙思想家是 A. 卢梭 B. 康德 C. 孟德斯鸠 D. 伏尔泰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在考查四位思想家的具体的主张,其中卢梭代表小资产阶级的利益,一方面主张财产私有制,另一方面又主张要防止财产走向极端即不能过度的贫富分化,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人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的哪些思想主张?这对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3)理学又被称“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其“新”在何处。‎ ‎(4)材料四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5)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答案】(1)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或对维护君臣、长幼秩序方面有可取之处)。‎ ‎(2)“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根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 ‎(5)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解析】‎ ‎【详解】(1)材料一中“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来概括,可以得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结论。这也是儒家思想在后来对近代社会发展不利的思想主张。‎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大一统”、“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信息来分析,可得出其主张为““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的“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可知其目的和意义则是“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3)由材料三“天理流行”、“无非这理”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来回答,皆可知道,“新儒学”“新”在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4)根据材料四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可知“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限制君主权力”。其产生的根源: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其产生的经济根源,联系课本所学即可知道这一时期的新思想产生的根源应该是新的经济形式的产生与发展,即商品经济或者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结合四则材料的时间及每个时期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概括归纳。这也是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即: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武帝——儒学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正统受到冲击,但仍为主流。‎ ‎32.人文主义在西方思想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中华文体库》‎ 材料二 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3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 ‎——保罗·富尔《文艺复兴》‎ 材料四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 ‎——《路德选集》‎ 材料五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的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文主义的特点,指出其产生的政治根源。‎ ‎(2)对文艺复兴的评价,材料二与材料三存在哪两种不同的观点?你如何理解这两种观点的内涵?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五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分析这种“大破大立”对欧美政治文明的影响。‎ ‎(4)材料三、四、五反映了西欧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它们能够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案】(1)重视人的价值;强调知识的作用;崇尚道德;崇尚理性。根源:古希腊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2)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内涵:前者认为文艺复兴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后者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原因:‎ A.新兴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没有成熟的思想体系,无力与神学正面对抗 B.当时封建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压制其他思想。‎ C.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成果为依据 ‎(3)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立:追求民主政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 影响:推动了思想解放,对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起到了推动作用(法国大革命);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欧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4)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可知,重视人的价值;根据材料“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崇尚道德,强调知识的作用;根据材料“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可知,古希腊人文主义崇尚理性。政治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民主政治需要公民的积极参与,因此强调人的作用和价值,故古希腊人文主义的政治根源是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2)观点,根据材料“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认为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根据材料三“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可知,材料三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内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开始的重要原因是意大利保留有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因此材料二中认为的文艺复兴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指的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名义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因此材料三中认为文艺复兴是“精神的新生”指的是文艺复兴的实质,即认为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是一次资产阶级反封建思想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时期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反封建思想说明当时封建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教会势力强大,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无力与神学正面对抗,同时封建神学的理论体系大多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成果为依据,因此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遗产来达到解放思想的目的。‎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的一场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核心思想是“理性崇拜”。这次运动有力批判了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了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因此材料中的破指的是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条主义;立指的是追求民主政治、权力平等和个人自由,为未来资本主义社会勾画了制度蓝图。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启蒙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思想解放;启蒙运动以理性主义为核心,反对封建专制政体,这对欧美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起到了推动作用,直接推动了法国大革命;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论及分权学说,这为近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推动欧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 ‎(4)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内容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材料四内容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会的腐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五内容是启蒙运动,启蒙运动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材料三、四、五反映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