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苏州市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ww.ks5u.com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调研试卷 生物(选修)‎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详解】A、豌豆的遗传物质只有DNA ,A错误;‎ B、酵母菌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不含S元素,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水解后产生4种核糖核苷酸,D错误。‎ 故选B。‎ ‎2.如图为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图解。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 两个亲本都是纯合子 B. 高茎对矮茎为显性 C. 亲本中高茎豌豆作父本或母本实验结果不同 D. F2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 在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两个亲本是纯合的,无论正交还是反交F1总表现一种性状——高茎,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F1进行自交,F2中出现高茎和矮茎称为性状分离。A. 两个亲本都是纯合子,A正确;B. 高茎对矮茎为显性,B正确;C.‎ ‎ 亲本中高茎豌豆作父本或母本(即正反交)实验结果相同,C错;D. F2中既有高茎也有矮茎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D正。故选C符合题意。‎ ‎3.小麦的粒色受不连锁的两对基因R1、r1和R2、r2控制。R1、R2决定红色,r1、r2决定白色,R对r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麦粒的颜色随R数目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F1自交得F2。则F2的表现型的种类与比例分别为( )‎ A. 6种;1:4:3:3:4:1 B. 5种;1:4:6:4:1‎ C. 4种;9:3:3:1 D. 3种;9:6:1‎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已知,基因R1和r1、和R2和r2不连锁,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R1和R2决定红色,r1和r2决定白色,R对r不完全显性,并有累加效应,所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即显性基因越多,颜色越深。‎ ‎【详解】已知麦粒的颜色随R的增加而逐渐加深,即显性基因越多,颜色越深,显性基因的数量不同颜色不同。将红粒(R1R1R2R2)与白粒(r1r1r2r2)杂交得F1的基因型是R1r1R2r2,让R1r1R2r2自交得F2,则F2的显性基因的数量有4个、3个、2个、1个、0个,所以F2的表现型有5种,比例为(1/4×1/4):(1/4×2/4×2):(1/4×1/4×2+2/4×2/4):(1/4×2/4×2):(1/4×1/4)=1:4:6:4:1。‎ 故选B。‎ ‎4.一个被15N标记的DNA分子以含14N的四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连续复制3次,则含15N的DNA分子所占比例是 A. 1/2 B. 1/4 C. 1/6 D. 1/8‎ ‎【答案】B ‎【解析】‎ ‎【详解】已知母本是用15N标记的一个DNA,原料是14N标记的四种脱氧核苷酸,连续复制3次,得到8个DNA分子,由于含15N标记的一个DNA分子只有2个,所以含15N的DNA分子占分子总数的比例是2÷23=1/4,故选B。‎ ‎5.下列有关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两条链是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的 B. 脱氧核糖和磷酸是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的 C. 腺嘌呤和尿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配对排列在内侧 D. 两条链的碱基和碱基之间靠氢键相连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结构的特点有: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T;G≡C。‎ ‎【详解】A、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A正确;‎ B、磷酸和脱氧核糖交替排列在外侧,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B正确;‎ C、DNA分子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且DNA分子中不含尿嘧啶,C错误;‎ D、两条链之间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碱基对,排列在内侧,D正确。‎ 故选C。‎ ‎6.下列有关细胞中基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基因能指导蛋白质合成 B. 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不能表现出来 C.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D. 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形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蛋白质合成,A正确;‎ B、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可以表现出来,B错误;‎ C、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正确;‎ D、基因的本质是DNA,因此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正确。‎ 故选B。‎ ‎7.假如下图是某生物体(2n =4)正常的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④有基因A或a C. 若②表示X染色体,则③表示Y染色体 D. 该细胞的子细胞有2 对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细胞中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因此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错误; B、若染色体①有基因A,则染色体④是其同源染色体,所以其上有基因A或a,B正确; C、若图中的②表示X染色体,则染色体③是其同源染色体,由于形态大小不同,所以③表示Y染色体,C正确; D、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所以子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8.DNA复制过程中将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到延伸中的DNA分子片段的主要的酶是( )‎ A. DNA连接酶 B. DNA酶 C. DNA解旋酶 D. DNA聚合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DNA连接酶用于基因工程中,能将两个DNA分子片段连接起来,A错误; B、DNA酶的作用是促进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B错误;‎ C、DNA解旋酶能使DNA分子解旋,并使DNA分子之间互补配对的氢键断裂,C错误;‎ D、在DNA复制过程中,催化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合成新的子链的酶是D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D。‎ ‎9.某研究小组测定了多个不同双链DNA分子的碱基组成,根据测定结果绘制了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与其所在DNA分子中碱基数目比值的关系图,下列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规律:‎ ‎(1)在双链DNA分子中,互补碱基两两相等,A=T,C=G,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 ‎(2)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 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 ‎(3)DNA分子一条链中(A+ C)/( T+G)的比值与互补链中的该种碱基的比值互为倒数,在整个双链中该比值为1;‎ ‎(4)不同生物的DNA分子中互补配对的碱基之和的比值不同,即(A+T)/(C+G)的比值不同,该比值体现了不同生物DNA分子的特异性;‎ ‎(5)双链DNA分子中,A=(A1+A2)/2,其他碱基同理。‎ ‎【详解】A、由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A=T,C=G,(A+ G)/( T + C)=1,即无论单链中(A+ G)/( T + C)的比值如何变化,DNA分子中(A+ C)/( T + G)的比值都保持不变,因此该比值在整个DNA分子中应该是一条等于1的水平线,A错误;‎ B、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 C)/( T + G)在整个DNA分子中应该是一条等于1的水平线,而在互补链中应该互为倒数,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C正确;‎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A+T)/(C+G)的比值等于其互补链和整个DNA分子中该种比例的比值,D错误。‎ 故选C。‎ ‎10.下图为皮肤生发层细胞中DNA聚合酶合成及发挥作用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过程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 B. ②过程的主要场所是核糖体 C. ③过程需要tRNA的协助 D. D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需经过核孔 ‎【答案】B ‎【解析】‎ A. ①过程具有边解旋边复制的特点,A正确;B. ②过程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B错;C. ③过程是翻译过程,需要tRNA转运组成DNA聚合酶的氨基酸的协助,C正确;D.‎ ‎ DNA聚合酶进入细胞核需经过核孔,D正确。故选B符合题意。‎ ‎11.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基因突变造成的,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导致编码的谷氨酸被置换为缬氨酸。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突变改变了DNA碱基对内的氢键数 B. 该突变引起了血红蛋白β链结构的改变 C. 在缺氧情况下患者的红细胞易破裂 D. 该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人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替换造成的蛋白质结构异常,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严重时会导致死亡。‎ ‎【详解】血红蛋白β链第6个氨基酸的密码子由GAG变为GUG,说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于血红蛋白基因中T-A碱基对被替换成A-T碱基对,替换后氢键数目不变,A错误;血红蛋白基因中碱基对的替换造成基因结构改变,进而导致血红蛋白结构异常,B正确;患者的红细胞呈镰刀型,容易破裂,使人患溶血性贫血,C正确;镰刀型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D正确。故选A。‎ ‎12.由X染色体上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可能具有的特点是( )‎ A. 如果父亲患病,女儿一定不患此病 B. 如果母亲患病,儿子一定患此病 C. 如果外祖父患病,外孙一定患此病 D. 如果祖母患病,孙女一定患此病 ‎【答案】B ‎【解析】‎ ‎【分析】‎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 ‎(1)隔代交叉遗传,即“女病父子病,男正母女正”;‎ ‎(2)男患者多于女患者;‎ ‎【详解】A、如果父亲患病,则女儿肯定携带致病基因,可能患病,也可能不患病,A错误;‎ B、 如果母亲患病,则其父亲和儿子一定患此病,B正确;‎ C、如果外祖父患病,则其女儿肯定携带有致病基因,但不一定会遗传给其外孙,因此其外孙不一定患此病,C错误;‎ D. 如果祖母为患者,则其女儿是携带者,但是不会传给儿子,因此其孙女不一定患此病,D错误。‎ 故选B。‎ ‎13.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不是遗传病 B. 一个家族几代人中都出现过的疾病是遗传病 C. 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一定会患遗传病 D.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 ‎【答案】D ‎【解析】‎ ‎【分析】‎ 所谓遗传病,是指由于生殖细胞或受精卵里的遗传物质发生突变(或畸变)所引起的疾病,是由遗传物质发生异常改变而引起的疾病;人类遗传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三类。‎ ‎【详解】A、一个家族仅一代人中出现过的疾病可能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可能是遗传病,A错误;‎ B、一个家族几代中都出现的疾病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因此不一定是遗传病,B错误;‎ C、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不患此病,如隐性遗传病中的杂合子表现正常,C错误;‎ D、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也可能患遗传病,如猫叫综合症,D正确。‎ 故选D。‎ ‎14.如图所示为某生物细胞内正在进行的生理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方框内含有6种核苷酸 B. ③沿着④移动方向为从b到a C. 大肠杆菌、酵母菌中都可发生如图所示的过程 D. ①→④和④→②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方框内的两条链分别属于DNA和RNA,因此方框内含有3种脱氧核苷酸和3种核糖核苷酸,A正确;图中③是核糖体,④是mRNA,根据②肽链的长度可知,核糖体是沿着mRNA从b到a移动的,B正确;图示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发生于没有核膜的原核生物细胞中,而酵母菌是真核生物,C错误;①→④表示转录,④→②表示翻译,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情况不完全相同,D正确。‎ ‎15.辐射对人体危害很大,可能导致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可能为可遗传变异 B. 基因突变可能造成某个基因的缺失 C. 辐射能导致人体遗传物质发生定向改变 D. 有害突变不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答案】A ‎【解析】‎ ‎【分析】‎ 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的原因分为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是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内因是DNA复制方式差错或碱基发生改变等。细胞癌变的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而细胞癌变的根本原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环境所引发的变异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若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而引起的变异则属于可遗传变异,A正确;基因突变会改变基因的种类,但不改变基因的数量,B错误;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是相对的,不同条件下有害突变可以转变为有利突变,故有害突变也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错误。‎ 故选A。‎ ‎16.某植物花蕊的性别分化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控制,显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表现为败育的个体基因型有3种 B. BbEe个体自花传粉,子代表现为野生型:双雌蕊:败育=9:3:4‎ C. BBEE和bbEE杂交,F1自交得到的F2中可育个体占1/4‎ D. BBEE和bbEE杂交,F1连续自交得到的F4中b的基因频率为50%‎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B、b和E、e独立遗传,因此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又因为显性基因B和E共同存在时,植株开两性花,为野生型:仅有显性基因E存在时,植株的雄蕊会转化成雌蕊,成为表现型为双雌蕊的可育植物;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物表现为败育,因此B_E_为两性花,bbE_为双雌蕊可育植株,bbee、B_ee为败育。‎ ‎【详解】A、由于只要不存在显性基因E,植株表现为败育,所以表现败育的个体基因型为BBee、Bbee、bbee,A正确;‎ B、按照自由组合定律,BbEe个体自花传粉,子代表现为野生型(B_E_):双雌蕊(bbE_):败育(__ee)=9:3:4,B正确;‎ C、BBEE和bbEE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EE,所以F1自交得到的F2代都为可育个体,C错误;‎ D、BBEE和bbEE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EE,连续自交得到的F2、F3、F4代中所有个体都为可育个体,所以自交得到的F4代中的b的基因频率为50%,D正确。‎ 故选C。‎ ‎17.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指 ( )‎ A. D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B. 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C. m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D. 基因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密码子位于信使RNA上,反密码子位于转运RNA上。‎ 一般翻译过程中作为原料的氨基酸为20种,密码子共有64种,其中3种为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 ‎【详解】密码子是指信使RNA(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 tRNA上的3个相邻的碱基称为反密码子。‎ 故选C。‎ ‎18.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的个体依次占25%、50%和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 A. 3:3:1 B. 4:4:1 C. 1:2:0 D. 1:2: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随机交配问题,一般先分析亲本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然后根据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分析后代的基因型比例和表现型比例。‎ ‎【详解】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AA和Aa 的基因型比例为25%∶50%=1∶2,则亲本产生的含A和a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a=2∶1,个体间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的个体数比例为(2/3)×(2/3)=4/9,Aa的个体数比例=2×(2/3)×(1/3)=4/9,aa的个体数比例为(1/3)×(1/3)=1/9,则AA:Aa:aa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比为4:4:1。‎ 故选B。‎ ‎19.下图为某遗传病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患者表现女性,该遗传病属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B. 患者的性腺中,初级性母细胞内能形成23个四分体 C. 患者体细胞中,含有的性染色体可能是0条或1条或2条 D. 该图是从患者体内提取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观察获得 ‎【答案】A ‎【解析】‎ 据染色体核型图可知,患者的染色体核型为(45,XO),为特纳式综合征患者,表现为女性,此患者比正常女性少了一条X染色体,属染色体异常遗传病,A正确,患者只有45条染色体,因此患者的性腺中,初级性母细胞内能形成22个四分体,B错误;患者体细胞中,在有丝分裂后期有2条X染色体,其它时期及不进行有丝分裂时含有1条X染色体,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比较稳定,数目比较清晰,便于观察。该图是从患者体内提取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细胞观察获得,D错误。‎ ‎20. 一百多年前,人们就开始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对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最初认为遗传物质是蛋白质,是因为推测氨基酸的多种排列顺序可能蕴含遗传信息 B. 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论证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C. 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到模型建构的方法 D. 将S型菌的DNA和DNA酶混合加入含R型菌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中将产生S型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遗传物质肯定能储存多种遗传信息,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多样可能蕴含多种遗传信息,故A正确。摩尔根运用的是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故B正确。探究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实验用了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建构的方法,故C正确。DNA酶能水解DNA,一起加入的话再培养基中不会产生S型菌,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二、多项选择题 ‎21.下列有关遗传学经典实验中科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B. 艾弗里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C. 沃森和克里克运用模型法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D.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沃森和克里克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成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遗传的两大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艾弗里及其同事做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试验,并没有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B错误;‎ C、沃森和克里克以DNA大分子为研究材料,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C正确;‎ D、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采用的是类比推理法,D正确。‎ 故选ACD。‎ ‎22.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亲代噬菌体用32P标记,A、C中的方框代表大肠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 A. 用含32P的无机培养基培养噬菌体,得到含32P标记的噬菌体 B.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子代噬菌体多数具有放射性 C. 保温时间过短,可导致离心后上清液也有一定的放射性 D. 要达到实验目的,还要设计一组用35S标记噬菌体的实验 ‎【答案】AB ‎【解析】‎ ‎【分析】‎ ‎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详解】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代谢,故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病毒,A错误;由于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子代噬菌体只有少数具有放射性,B错误;保温时间过短,亲代噬菌体还没有来得及侵染就被搅拌并离心后分离到了上清液中,所以可导致离心后上清液也有一定的32P放射性,C正确;单独以题中的一组实验能够证明DNA进入细菌,但是不知道蛋白质有没有进入细菌,因此应设置用35S标记的噬菌体的实验作为相互对照,D正确。‎ 故选AB。‎ ‎【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3.科研人员调查某地不同植物花冠筒的深度与昆虫口器长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简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 花冠简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 C. 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D. 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吸食不同深度花冠简花蜜造成的 ‎【答案】ABC ‎【解析】‎ ‎【分析】‎ 生物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共同发展,通过漫长的进化形成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详解】A、昆虫口器不同长度、花冠筒不同深度是长期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A正确;‎ B、通过图示可知,花冠筒的不同深度有利于减弱昆虫间生存斗争的强度,B正确;‎ C、各种昆虫口器长度差异体现了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C正确;‎ D、昆虫口器的不同长度是与花冠筒植物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ABC。‎ ‎24.在体外用14C标记半胱氨酸-tRNA复合物中的半胱氨酸(Cys),得到*Cys-tRNACys,再用无机催化剂镍将其中的半胱氨酸还原成丙氨酸(Ala),得到*Ala-tRNACys(见下图,tRNA不变)。如果该*Ala-tRNACys参与翻译过程,那么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在一个mRNA分子上可以同时合成多条被14C标记的多肽链 B. 反密码子与密码子的配对由tRNA上结合的氨基酸决定 C.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Ala D. 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Ala的位置会被替换为14C标记的Cys ‎【答案】AC ‎【解析】‎ ‎【详解】A、多聚核糖体是指一条m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可同时合成多条被14C 标记的多肽链,A正确;‎ B、反密码子与密码子按碱基互补原则进行配对,与tRNA携带的氨基酸无关,B错误;‎ C、由于该tRNA携带的氨基酸由Cys替换成Ala,则新合成的肽链中,原来Cys的位置会被替换成Ala,C正确;‎ D、该tRNA本应运输Cys,则Ala的位置不会替换为Cys,D错误。‎ 故选A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表达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理解tRNA的特点以及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碱基互补配对。‎ ‎25.下图为某红绿色盲家族系谱图,相关基因用xB、xb表示。人的MN血型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型有3种:LMLM(M型)、LNLN(N型)、LMLN(MN型)。已知Ⅰ-1、Ⅰ-3为M型,Ⅰ-2、Ⅰ-4为N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 B. Ⅱ-4的血型可能为M型或MN型 C. Ⅲ-1携带的Xb可能来自于Ⅰ-3‎ D. Ⅱ-2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 ‎【答案】AD ‎【解析】‎ ‎【分析】‎ 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Y染色体不含有其等位基因;男性的色盲基因来自于母亲,只能遗传给女儿,而女性的色盲基因既可以来自于母亲,也可以来自于父亲,既能遗传给女儿,也能遗传给儿子。在MN血型系统中,M型、N型和MN型的基因型依次为LMLM、LNLN和LMLN。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依据图示呈现的亲子代的表现型推知相应个体的基因型,进而判断各选项的正确与否。‎ ‎【详解】A、仅研究红绿色盲,依题意和图示分析,Ⅱ-1的基因型为XbY,由此推知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XBY和XBXb,则Ⅱ-2和Ⅱ-3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仅研究MN血型,Ⅰ-1和Ⅰ-2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1、Ⅱ-2和Ⅱ-3的基因型均为LMLN。因此,Ⅱ-3的基因型可能为LMLNXBXB或LMLNXBXb,A正确;‎ B、由于Ⅰ-3和Ⅰ-4的基因型分别是LMLM和LNLN,因此Ⅱ-4的血型只能是MN型,B错误;‎ C、Ⅰ-1和Ⅱ-4的基因型均为XBY,因此Ⅲ-1携带的Xb来自于Ⅱ-3,Ⅱ-3携带的Xb来自于Ⅰ-2,即Ⅲ-1携带的Xb应该来自于Ⅰ-2,C错误;‎ D、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Ⅱ-2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XBXB:XBXb=1:1,即是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为1/2,D正确。‎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 ‎26. 某果蝇基因组成如甲图所示,观察该果蝇某器官装片;发现如乙、丙所示的细胞,请结合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丙细胞名称为 , 其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组成为 。‎ ‎(2)乙、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是 、 。‎ ‎(3)请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绘出甲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 ‎(4)与甲 乙过程相比,甲 丙过程特有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 。‎ ‎(5)果蝇眼色的基因(红眼W,白眼w)位于X染色体上,该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个体,则是由于亲代 (雌或雄)果蝇在进行减数第 次分裂时出现异常。‎ ‎【答案】(1)次级卵母细胞 aBXW或aBXw或abXW或abXw(2)8 0‎ ‎(3)如图 ‎(4)基因重组(5)雌 二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和特点分析图形,尤其是掌握减数分裂的过程,综合作答。‎ 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1)丙细胞细胞质不均等分裂,且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可以判断丙细胞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一个卵细胞的基因型可以是aBXW或aBXw或abXW或abXw。‎ ‎(2)乙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有8对同源染色体;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 ‎(3)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间期DNA的复制,故每条染色体上均含有2个DNA分子,一直到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如下图:、‎ ‎(4)甲→乙为有丝分裂,甲→丙为减数分裂,故甲→丙过程特有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基因重组。‎ ‎(5)该果蝇与正常红眼雄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性染色体组成为XXY的白眼个体,则其基因型应为XwXwY,由于亲代中,雌果蝇基因型为XWXw,雄果蝇基因型为XWY,故子代白银个体的X染色体肯定来自于雌果蝇,为雌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为分开导致的。‎ ‎【点睛】本题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考纲中理解、应用层次的要求,着重考查了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伴性遗传、以及减数分裂异常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 ‎27.下图表示某DNA片段的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①~⑦表示物质或结构,A、b、c表示生理过程,据图问答下列问题:‎ ‎(1)b过程需要的酶是________。c过程中结构③的移动方向为______(用箭头表示)。氨基酸⑦对应的密码子是________。b过程与a过程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________。‎ ‎(2)若图中①所示为某个精原细胞中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的腺嘌呤占20%,将该细胞放在含有14N培养基中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则形成该DNA分子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________个,而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该DNA分子含有15N的细胞数是_______。‎ ‎(3)图中②上相邻的鸟嘌呤和胞嘧啶通过_______结构连接。‎ ‎(4)在人体的神经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中都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填字母)。‎ ‎【答案】 (1). RNA聚合酶 (2). → (3). UUC (4). A-U (5). 9000 (6). 1个或2个 (7). 核糖-磷酸-核糖 (8). b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a表示DNA复制,b表示转录,c表示翻译,其中①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DNA,②表示mRNA,③表示核糖体,④表示多肽,⑤表示tRNA,⑥表示复制产生的两个DNA分子,⑦表示氨基酸。‎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b表示转录,需要RNA聚合酶的催化;根据tRNA的移动方向可知,翻译过程中(c过程)③核糖体的移动方向是向右(→);氨基酸⑦的反密码子是AAG,则密码子为UUC;b过程(转录)与a过程(DNA复制)相比,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一个DNA分子由5000个碱基对组成,其中的腺嘌呤都占20%,则胞嘧啶占30%,即胞嘧啶脱氧核苷酸为5000×2×30%=3000个,将该细胞放在含有14N的培养基中连续进行两次有丝分裂,则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3000×(22-1)=9000个;由于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1个DNA复制形成的2个DNA中1个DNA两条链中N分别为15N和14N,另1个DNA两条链中N分别为14N和14N,因此该精原细胞连续进行有丝分裂形成的4个细胞中含有15N的细胞个数可能是1个或2个。‎ ‎(3)图中②为单链的mRNA,其相邻的鸟嘌呤和胞嘧啶通过“核糖-磷酸-核糖”结构连接。‎ ‎(4)人体神经细胞是高度分化的成熟动物细胞,不能进行细胞分裂,即不能进行DNA复制,而正常情况下所有细胞都可以通过转录和翻译合成蛋白质,因此在人体的神经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中都可以发生的生理过程是b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详细过程,弄清楚每一个过程的模板、产物与原料等,据此准确判断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过程的名称,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8.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囚是甲岛、乙岛上的A物种出现不同的______,外因是______,进化的实质是______。‎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能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_____。‎ ‎(3)迁到乙岛的B物种也可能会______。‎ ‎(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 A的基因频率为10%,a的基因频率为90%,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卜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 ‎【答案】 (1). 突变和基因重组 (2). 甲、乙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环境下自然选择方向不同 (3).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4). 已形成生殖隔离 (5). 形成新的物种D (6). 逐渐减少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甲岛和和乙岛存在地理隔离,使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不同方向变化,达到生殖隔离后出现不同的物种;因甲、乙两岛的环境条件不同,再加上由于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不能与B物种自由交配,故B会形成新物种。‎ ‎【详解】(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两个岛屿上的A物种发生了基因重组和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外因是甲、乙两岛存在地理隔离,不同环境下自然选择方向不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说明两者之间已经产生了生殖隔离。‎ ‎(3)据图分析可知,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形成新的物种D。‎ ‎(4)根据题意分析,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而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的数量将逐渐减少。‎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明确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会导致生殖隔离,最终导致新物种的产生,并能够分析图中新物种D产生的机理和过程。‎ ‎29.黄瓜中偶尔有“苦黄瓜”。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黄瓜的苦味物质——葫芦素主要由两个“主控开关”控制合成,叶苦与非苦由一对等位基因A和a控制,果苦与非苦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和b控制(二者独立遗传)。现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均非苦味的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叶和果实非苦味类型。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叶片中葫芦素的含量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如图是葫芦素形成的遗传机制示意图,试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据题推测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 ‎(2)自然条件下叶和果实均无苦味的个体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种。‎ ‎(3)若你是育种工作者,应选育表现型为______的黄瓜,为了获得这样的黄瓜可采取杂交育种的方法:让F1______得F2, 在F2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______.‎ ‎(4)为了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个体还需进行连续自交,并不断淘汰______(表现型)的个体。若要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还可采用______育种的方法,其利用的变异原理是______。‎ ‎(5)由题图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______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答案】 (1). aabb和AABB (2). 4种 (3). 叶苦果非苦 (4). 自交 (5). 1/3 (6). 叶苦果苦 (7). 单倍体 (8). 染色体变异 (9). 酶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将叶和果实均苦味、叶和果实非苦味两品系进行杂交,得到F1全为叶和果实非苦味类型,说明叶和果实非苦都是显性性状,则A_B_表现型为叶和果实非苦味、A_bb表现型为叶非苦和果实苦、aaB_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非苦,aabb表现型为表现型为叶苦和果实苦,且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亲本基因型为AABB、aabb。‎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叶和果实均无苦味的个体的基因型为A_B_,可能有2×2=4种。‎ ‎(3)由于提高叶片中葫芦素的含量能有效抵御害虫侵害,减少农药的使用,而我们食用的黄瓜果实,因此作为育种工作者,应该选育表现型为叶苦果非苦的黄瓜;利用杂交育种培育该品种黄瓜时,应该让获得的子一代(AaBb)自交,则子二代中表现型符合要求的个体(aaB_)中纯合子占1/3。‎ ‎(4)为了获得能稳定遗传的个体(aaBB)还需进行连续自交,并不断淘汰叶苦果苦(aabb)的个体。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5)由如图可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是: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的。‎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能够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两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进而判断不同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以及亲本和子一代的基因型。‎ ‎30.下图为某单基因遗传病(显、隐性基因分别为A、a)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 ‎(1)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染色体上______性遗传。‎ ‎(2)Ⅱ-2为纯合子的概率是______。‎ ‎(3)若Ⅲ-3和一个基因型与Ⅲ-5相同的女性结婚,则他们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是______。‎ ‎(4)若Ⅱ-1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Ⅲ-2的基因型为______。 ‎ ‎②研究表明,正常人群中该致病基冈携带者的概率为1%。如果Ⅲ-2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则生育一个正常男孩的概率为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或X (2). 隐 (3). 0 (4). 1/4 (5). AA或Aa (6). 599/1200‎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Ⅱ-1、Ⅱ-2都正常,生出了有病的儿子,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可能在X染色体上,也可能在常染色体上,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该病为伴X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2)由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无论在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Ⅱ-2都是杂合子,即不可能为纯合子。‎ ‎(3)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3的基因型为aa,与Ⅲ-5相同的女性的基因型为Aa,他们婚配后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2×1/2=1/4;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3的基因型为XaY,与Ⅲ-5相同的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他们婚配后生一个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4。‎ ‎(4)①若Ⅱ-1携带该遗传病的致病基因,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Ⅲ-2基因型为AA或Aa。‎ ‎②根据题意分析,Ⅲ-2的基因型为1/3AA和2/3的Aa,和一个正常男性结婚(基因型99%AA,1%Aa)结婚,生育表现型正常的男孩的概率=(1-2/3×1%×1/4) ×1/2=599/1200。‎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人类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判断:根据遗传系谱图推测,“无中生有”是隐性,“无”指的是父母均不患病,“有”指的是子代中有患病个体;隐性遗传看女病,后代女儿患病父亲正常的话是常染色体遗传。“有中生无”是显性,“有”指的是父母患病,“无”指的是后代中有正常个体;显性遗传看男病,儿子正常母亲患病为常染色体遗传,母女都患病为伴X染色体遗传。母亲和女儿都正常,遗传病只在男子之间遗传的话,极有可能是伴Y染色体遗传。‎ ‎31.豁眼鹅(左右双侧上眼睑残缺)属于中国白色鹅种中的小型鹅,具有生长快、肉质好、产蛋多等特点,其豁眼表型是人工选种的重要依据。研究发现,豁眼性状与基因H、h和M、m有关,正常眼基因H对豁眼基因h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M的存在是h表现的前提,mm时为正常眼。请回答下列问题:‎ ‎(1)鹅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与豁眼性状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______定律。‎ ‎(2)杂交组合MmZhZh×mmZHW子代中豁眼雌鹅所占比例理论上为______,用该豁眼雌鹅与MmZHZh杂交,理论上子代中正常眼雄鹅所占比例为______。‎ ‎(3)一只正常眼雄鹅与基因型为mmZHW的多只雌鹅交配,子代中正常眼和豁眼比例约为7:1,则该雄鹅基因型为_______。‎ ‎(4)正常眼雌鹅与纯合正常眼雄鹅交配,子代中豁眼和正常眼的比例接近相等,则亲本的基因型是______。‎ ‎(5)为了进一步揭示鹅豁眼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研究人员对相关基因FREM1在鹅眼睑处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雄鹅FREM1基因的表达量是雌鹅的2倍,此现象最可能是______所致。‎ ‎【答案】 (1).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2). 1/4 (3). 5/16 (4). MmZHZh (5). MMZHW×mmZhZh (6). 雄鹅有2个FREM1基因,而雌鹅只有1个(FREM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不同性别的鹅携带FREM1基因的数量不同)‎ ‎【解析】‎ ‎【分析】‎ 根据“正常眼基因H对豁眼基因h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而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说明鹅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而M和m位于常染色体上,说明控制豁眼性状的相关基因在两对染色体上,因此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定律。又因为正常眼基因H对豁眼基因h为显性,位于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无相应的等位基因,常染色体上基因M的存在是h表现的前提,mm时为正常眼,因此豁眼鹅为M_ZhZh、M_ZhW,其他基因型都表现为正常眼。‎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与豁眼性状有关的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亲本基因型为MmZhZh×mmZHW,则子代豁眼鹅(MmZhW)出现的比例=1/2×1/2=1/4;用该豁眼雌鹅(MmZhW)与MmZHZh杂交,理论上子代中正常眼雄鹅(M_ZHZh、mmZHZh、mmZhZh)所占比例=3/4×1/4+1/4×1/4+1/4×1/4=5/16。‎ ‎(3)一只正常眼雄鹅与基因型为mmZHW的多只雌鹅交配,子代中正常眼和豁眼比例约为7:1,即豁眼占1/8(=1/2×1/4),说明该雄鹅基因型为MmZHZh。‎ ‎(4)由于正常眼雌鹅与纯合正常眼雄鹅交配,子代中豁眼(M_Zh_)和正常眼的比例接近相等,即各占1/2,则亲本的基因型是MMZHW×mmZhZh。‎ ‎(5)根据题意分析,已知雄鹅FREM1基因的表达量是雌鹅的2倍,此现象最可能是因为雄鹅有2个FREM1基因,而雌鹅只有1个,即FREM1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不同性别的鹅携带FREM1‎ 基因的数量不同所致。‎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实质,明确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并根据题干信息判断不同表现型对应的可能基因型,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