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四川省自贡市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D.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答案】D 【解析】材料问说法错误的选项。A表述正确,艺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B表述正确,文化与纯自然的事物的区别就在于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C表述正确,创作《庐山图》的活动属于文化活动。D表述错误,纯粹自然的事物不是文化,故选D。 2.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文人雅士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这表明 A.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 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C.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 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文人雅士常借“岁寒三友”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体现了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B表述错误,文化是精神力量。C表述错误,优秀文化起增强作用。D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源泉。故选A。 3.下列选项中“基础”一词用的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由人所创造的,实践是基础 ②文化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世界性是基础 ③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继承是基础 ④文化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政治是基础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答案】C 4.元朝画家黄公望绘制的《富春山居图》,以艺术的形式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下。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后人誉之为“画中之兰亭”。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③富春江的自然美是一种文化 ④《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够称为文化,所以“富春江的自然美是一种文化”是错误的,排除③;元朝画家黄公望通过社会实践,将富春江两岸数百里精粹聚于笔下,是立足于社会实践的文艺创作活动,故①②④符合题意,当入选。故本题答案选D。 5.安徽省某中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建有喷泉、假山、长廊、桃李园等,是“花园式学校”。整洁、幽雅、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该校的做法说明 ①校园文化决定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 ②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校园文化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④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A.④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6.现在社会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使用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下列属于大众传媒的有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旅游、商贸、生产、消费 C.广告、电影、图书、社交 D.出版、饮食、娱乐、戏剧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现在社会宣传中国优秀文化和吸收外国优秀文化使用的主要手段是大众传媒,其中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都属于大众传媒,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旅游、商贸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不是手段。C不符合题意,社交不是文化传播的手段。D不符合题意,饮食、娱乐、戏剧不是文化传播的手段。故本题答案选A。 7.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科学素养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C.自然科学素养 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答案】B 【解析】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故B正确;ACD均不是文化素养核心,故不选ABD。故选B。 8.春运,不是迁徙,而是情感的回归;春运的列车无论驶往那个方向,都是开往回家的路上。在布满现代生活方式的今天,春节民俗依然活跃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间,每年的这个时刻,无论身在何方,都会燃起人们对“家”的渴望。这表明 A.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深远持久,一成不变 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 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D 【解析】A不合题意,材料主旨不在于强调文化影响人的表现;B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C说法错误,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主要标志;D符合题意,春节是中国的传统民族节日,对春节的重视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故选:D。 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现在落后,但当时的诸子百家,群星灿烂,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孙子兵法》至今为兵家经典,甚至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这一事实主要说明 A.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B.文化有相对的独立性 C.文化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 D.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却出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被应用于当代企业管理,都说明了文化发展与经济的发展不是亦步亦趋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B符合题意;A C和材料无关,应排除。D说法错误,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故本题答案选B。 10.下列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能体现文化影响的是 ①握手是中国人常用的见面礼节,拥抱欧美常见的见面礼节 ②中国人的名字是姓在前名在后,欧洲人的名字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 ③互换礼物时中国人一般不会立即打开礼物,美国人会立即打开礼物并表示感谢 ④中国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大到小排列;欧洲人写信封,地址都是从小到大排列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本题是课本知识的再现,难度适中。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人与欧美的见面礼节的不同,姓名位置的不同,接受礼物的方式不同,写信的地址安排不同,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影响了人们不同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本题答案选D。 11.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D.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有过“兼收并蓄、全盘继承”的守旧主义,也有过“全盘抛弃,彻底西化、完全欧美”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在于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C选项入选。A、D选项错误,没有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性与相对稳定性。B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 12.“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清朝李静山这首《节令门•端阳》说明 ①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 【答案】C 【解析】①③④: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故①③④正确。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民族节日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故②错误。故本题选C。 13.微博(MicroBlog)是一个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微博用户通过网络、短信或彩信,发布140字以内的短消息,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生人明星”和“网络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这说明 A.科技进步促进了优秀文化的发展 B.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传播 C.文化决定着人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 D.旧的传媒方式正日渐被新的传媒方式所代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思维方式,C“决定”说法错误;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D说法错误;微博作为现代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加速了文化传播,B说法正确;A说法错误,微博传播的内容不一定都是优秀文化。 14.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 ①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过程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④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世界优秀文化为影响,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由此可见,①②③④四项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故可以入选。因此,答案是A项。 15.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这是因为 A.外来文化是脱离实际的 B.中国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是无法融合的 C.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先进 D.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提升竞争力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对待外来文化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是因为只有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华文化才能永葆生命力、提升竞争力。故本题选D项。外来文化也是立足于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可以相互融合的。不能说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先进。故ABC项错误。AB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16.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极重祭祀,祭祀死者,使生者的品德更高尚。《论语》里的一句经典即是此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B.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C.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D.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说明要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选B项。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故C项错误。传统文化有优秀的也有糟粕,因此不能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故D项错误。 17.下列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 【答案】B 【解析】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故B选项符合题意,应选;A、C、D割裂了二者的这一关系,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8.对于传统艺术或者前辈艺术家的艺术成果,是“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进行复制,还是“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再加以提高?我们无疑应该选择后者。这是因为 A.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 B.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 C.发展是继承的必要条件 D.文化具有继承性 【答案】B 【解析】题中强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而并没有涉及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题中“把自己掰碎了做成别人”“把别人掰碎了成为自己”,强调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选择后者是因为继承和发展是统一的,B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继承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C选项观点错误,排除;题中强调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而不是强调文化自身的特点,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 19.和谐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运用“和”的观念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今天,我们所说的“政通人和”、“和谐社会”、“内和外顺”等都是这一思想的延伸。这说明 A.传统文化体现了浓厚的历史色彩 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C.传统文化是一成不变的 D.先进文化只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合理内核 【答案】B 20.经过曲折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这说明,要实现中华文化的辉煌必须 A.在党的领导下,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B.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C.大力发展文学艺术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 D.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说明在党的领导下,搞好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题选A项。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在事物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故B项错误。C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二、主观题 21.近期甘谷一中举办第二届“阳光体育月”活动,开展了多种运动项目比赛、书画展等一系列体育艺术活动。该艺术活动全面展现了各班学生的体育艺术风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凸现出校园文化生活的独特韵味,展示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试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节活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10分)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体育艺术活动的开展是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2分) 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2分)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修养。(2分) ③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分)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有利于青年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就本题而言,要重点围绕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特点、表现及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知识点展开组织答案。注意组织答案时要课本基础知识和材料相结合。 22. 莫言“一诺”,让几代中国人“梦”想成真!莫言说“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山东高密市东北乡曾让他经历饥饿、焦虑、精神匮乏,但也让他找到了叙述根基与精神家园。莫言从小接受的“民间叙事教育”——听老人讲故事赋予了他天马行空、古灵精怪的虚构能量。因此,一旦遭遇当年以马尔克斯为首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潮流,即折叠变形为颇具东方色彩的“魔幻先锋”。莫言的想像力超越了人类存在的全部……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称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途径”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予我们的启示 【答案】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莫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是其文学创作的源泉。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文化在继承中发展,莫言从“民间叙事教育”中提取素材,汲取营养,锐意创新,体现了继承对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莫言能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体现时代性。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莫言既借鉴马尔克斯等文学巨匠的笔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莫言的成功来自生活,离不开农民;⑤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解析】本题以诺贝尔委员会给莫言的颁奖词称他“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有关知识,说说莫言圆梦“诺奖”给予我们的启示。本题属于启示类主观解析试题。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归纳为什么要这样做即可。材料中,山东高密市东北乡曾让他经历饥饿、焦虑、精神匮乏,但也让他找到了叙述根基与精神家园,考生可以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的角度说明莫言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社会实践是其文学创作的源泉;材料中,莫言从“民间叙事教育”中提取素材,汲取营养,锐意创新,同时又能借鉴马尔克斯等文学巨匠的笔法,考生可以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角度进行分析;材料中,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我不了解很多种人,但我了解农民。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考生可以从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