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 学年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解析版) 本试卷共 7 页,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70 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是( )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B. 为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信息的能力。ABCD 四项均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全球史观强调 从世界整体的角度来看各国历史发展,突出各国之间的联系,只有 C 项符合题意。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过程 2.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 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支持 C. 突出了企业家们的作用 D.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欧洲的海外扩张和开辟新航路 的“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其根本性因素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大,选项 D 符合题意;而其余三个选项 ABC 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 D 符合题意,故选 D。 3.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 1500 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以下哪一史 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 工业革命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欧洲殖民扩张 D. 英国“光荣革命”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斯塔夫里阿诺斯是以新航路的开辟作为世界史的开端,新航路开辟使人类联系 成为一个整体,各种文明相互隔离的局面被打破,排除 C,B 项正确;工业革命开始于 18 世纪六七十年代, 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英国“光荣革命”发生 1688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所以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历史事件的能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全 球通史》”“1500 年”可知是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进行历史分期。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 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C. 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 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新的物种传入到欧洲,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到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 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 B 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排除 A 项;材料并没 有反映经济繁荣的内容,排除 C 项;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农作物的种植问题,D 项错误。 5. 下侧是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资产阶级革命 B. 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影响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根据 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示反映的是 1760—1851 年英国人口结构的变化情况。从图示数据来看, 工业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据此可知 B 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 项错误,英国 资产阶级革命在 1688 年(“光荣革命”)就结束了,排除;C 项错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 19 世 纪 70 年代,与图示时间信息不符,排除 C;D 项揭示的早期殖民扩张,不符合英国 1760—1851 年时间段, 排除。故选 B。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影响 6. 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 ①打电话拜年 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坐飞机旅游 ④网上炒股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第二次科技革命相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电话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 ①正确;汽车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②正确;飞机也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③正确; 互联网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故④错误。故①②③正确,故 C 正确。①③④组合错误,故 A 排除。 ① ②④组合错误,故 B 排除。①②③④组合错误,故 D 排除。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明 7.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 19 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 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 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答案】A 【解析】 【详解】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说 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 A 正确;B 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 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无法体 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排除 D。 8.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 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工业尚未起步 B. 孟买的棉纱质优价廉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家庭纺织业逐步解体 【答案】D 【解析】 依据题干中“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 合时宜了。”说明传统家庭纺织业消失,实质上反映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 D 正确;甲午战争后民族工 业获得初步发展,A 错误;B 和 C 不是实质问题。排除。 9.“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 洋布就减少了 10 万匹。”这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市场竞争激烈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 C. 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使外国经济势力受到损失,从而抵制了其经济扩张,故选 C;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市场竞争激烈,排除 A;材料信息没有涉及“政 府的大力支持”,排除 B;D 是洋务运动的客观影响,但与题意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 1300 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 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 10 万匹。”联系所学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解答。 10. “1948 年 8 月 19 日到 11 月 8 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 20 倍,仅 11 月 8 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 300 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 1000 元,而傍晚时已至 1800 元。"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B. 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C. 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选择否定项,据材料“1948 年 8 月 19 日到 11 月 8 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 20 倍, 仅 11 月 8 日一天,米价从清晨的 300 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 1000 元,而傍晚时已至 1800 元”,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通货膨胀的现象,这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故 A 正确,排除。 通货膨胀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故 B 正确,排除。通货膨胀的现象也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故 C 正确,排除。通货膨胀的现象不利于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故 D 错误,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陷入绝境 11. 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 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甲午战争后 D. 一战期间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信息“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 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体现的是日本对华资本输出,建造工厂。依据所学知 识可知,资本输出最早出现在甲午战后《马关条约》。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 C 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列强资本输出 12.1927~1936 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1936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 86%,增长速度创历 史最高纪录。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A. 全面抗战的需要 B. 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 国共合作的推动 D. 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A 项中的“全面抗战”开始于 1937 年,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段“1927——1936 年”,故排除;C 项中的“国 共合作”的时间段分别为 1924——1927 年、1937——1946 年。均与题目中的时间段“1927——1936 年” 不符,故排除;D 项的表述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史 实不符,故排除;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 运输业。1927——1936 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故选 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发展背景下发 展起来的,他毗邻鸦片战争的烽火与甲午战争的硝烟,在中华民族中兴办起民族产业,虽然由于经济的短 缺问题与社会大的背景与形式问题的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对中国近代化企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 这一创举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另外,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还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着道路。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很快陷入低谷,它反 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波浪形态 B. 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发展 C. 民族独立才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D. 战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经济得 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可以看 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制约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民族独立才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 保障,故 C 项正确;A 项是表面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 项是指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出现在 1927 年之后,排除;D 项说法太片面,错误。 14.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经武练习队等团 体。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可知,辛亥革命前后, 女性的权利意识觉醒,说明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故 D 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国民政府重视 对女性权利保护,排除 A 项;男女平等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B 项错误;C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应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联 系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 15.1903 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刺,复由马尼刺用 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发电时间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 九分零三十秒。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近代新式发明 A. 电报 B. 有线电话 C. 无线电话 D. 电子邮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此电)由大西洋发……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 仅九分零三十秒”可知,材料反映的通讯技术是电报,材料描述了电报的快捷通讯功能,故 A 正确;有线 电话更应快些,故排除 B;此时,无线电话还未出现,故排除 C;电子邮件是互联网应用,是现代出现的通 讯方式,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D。 16. 《苏联国民经济》记载:1949 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其钢铁和电力 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B. “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 苏联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D. 对美国构成威胁,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直接原因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可知, 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轻工业发展缓慢,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故选 B。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影响 17.1930 年 12 月 2 日,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 声明来解决的。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这两方面的合作可 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下列关于胡佛政府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 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 支持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C. 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D. 主张政府干预和市场结合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 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可知,胡佛顽固地执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反对政府 对经济的干预,故 A 正确,BD 错误;C 材料未涉及,排除。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经济创伤只能由 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联系所学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分析解答。 18.有人认为,从 1933 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带又苦熬了七 八年。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 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 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完全消除经济危机,其作用是有限的,①正确;二战的爆 发使军工企业生产所需劳动力增加,刺激了生产和就业,使美国经济迅速发展,但并没有完全消除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②错误,③正确;“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④;①③ 正确,故选 D,ABC 不符合题意,排除。 19. 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 源。”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调整工业生产 B. 实行“以工代赈” C. 调节农业生产 D. 整顿财政金融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实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如修路,架桥,植树等, 政府拨款兴办大型水利工程,这些公共工程可以吸收大量的失业人员,这些人领到薪水后又能刺激消费和 生产,故 B 符合题意;A 项是罗斯福新政在工业方面的措施,C 项是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D 项 是罗斯福新政在金融方面的措施,由此分析 ACD 不合题意,故此题选 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包括工业、农业、金融和社会工程。 其中直接减少失业的措施是实行以工代赈。 20.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 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 提倡“新经济” B. 发展社会主义 C. 建立福利国家 D. 实施计划经济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福利国家制度,进行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扩 大就业,故 C 项正确;“新经济”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故与题意不符,排除 A 项;西欧各国是 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B 错误;二战以后西欧各国加大对经济的干预,并非发展计划经济, D 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二战以后……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联 系所学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分析解答。 21. 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 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 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 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 A. 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 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 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福利国家”制度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依据材料中“信 奉自由主义”的信息可知,撒切尔“改革”不会大力国家干预,只会减少国家干预,A 项错误;材料中“大刀 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表明,80 年代以后(1979—1990 年在任)英国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 小“福利国家”的规模,而不是“建立”,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削减公共开支和 社会福利”,C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人民资本主义是指发达国家资本家无法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 权,股票分散化的趋势,但题干中没有涉及,排除 D。故选 C。 考点: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变化·“福利国家” 22. 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 A. 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 B.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 片面发展重工业 D. 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 【答案】B 【解析】 【详解】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修修补补,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没有从根本 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B 正确;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不是共同原因,A 错误;A 是苏联一直工业模 式;D 是赫鲁晓夫改革措施和影响。 23.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索戈林曾十分精辟地总结了苏联某领导人执政时期的特征:“……他选择的改革社 会主义的行政命令模式……失败了,采用的民主改革模式引发了更具毁灭性的经济后果,国家的未来发展 前景极其不明朗。”索戈林旨在说明。 A.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B. 斯大林模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活力 C.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束缚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采用的民主改革模式引发了更具毁灭性的经济后果,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极其不明朗”, 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经济改革陷入困境,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结果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最终造成苏联解体, 故 D 正确;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俄国时期,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苏联的改革,无法体现 斯大林模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活力,排除 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引起苏联毁灭性的经济后果,C 错误。 24.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 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轻工业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新中国 1953 年——197 年实施“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最大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鞍山钢 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 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因此选 B.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的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 国防实力。(3)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而社会主义 苏联迅速工业化的经验中,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5.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 20 世纪 50 年代存在着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它们指的是 A.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 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跃进”是在 1958 年至 1960 年发动的以高指标为主要标志的运动,农村人民公社 化运动是中国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但这两次运动均违背了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关系,与题干“‘自毁性’的经济运动”相符,故 A 正确;“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是正确的探索,均与材料“自毁性”经济运动不符,故排除 B、C、 D。 26.1956 年 7 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军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建设 热情。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工业基础雄厚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一五计划的实行 D. 国企改革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1956 年 7 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厂”可知,材料反 映的是新中国一五计划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结果,故选 C;材料反映的是一五计划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五计划前,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排除 A;1956 年 9 月中共八大召开,B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84 年开始国企改革,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56 年 7 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牌载货汽车出 厂”,联系所学我国一五计划的史实分析解答。 27.1993 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 38 年的神圣使命后“光 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 C. 计划经济时代 D. 市场经济时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 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1992 年中共十四大已经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 济体制,所以本题中的“新时代”只能是指 D.市场经济时代。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经济时代 28.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 世纪始于 1978 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 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文中的“一步”是指( ) A. 结束“两个凡是” B.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提出“一国两制” 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 不对,结束“两个凡是”属于当时思想路线的别乱反正,与题干“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 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不符;C 不对,80 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而且主要是解决祖国统一问题;D 不 对,1992 年党的十四大开始提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间不符;B 符合题意,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有利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开创了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名师点睛】1978 年 12 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经济上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经济建设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 开放的方针。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 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9.著名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 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他是指当时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报纸的内容由“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变为“竟然登载 如何养猪”,说明我国的工作中心向发展经济转变,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C 项正确。改 革开放前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信息,而是强调 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信息,而 是强调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排除 D。 30.某城市既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还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这座城市是 A. 长沙 B. 广州 C. 南京 D. 武汉 【答案】B 【解析】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后,在后期下令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而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广州附 近的深圳、珠海、汕头设立经济特区,所以答案是 B。A、C 和 D 不符合材料中含义。 31.在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识记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中山装和旗袍时广 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服装,故②③;①是中国传统服饰,④是列宁装,这些不是中西 结合的产物。所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服饰的改变 32.《城南旧事》描绘了 20 世纪 20 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 强”。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C.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答案】A 【解析】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中西并存,故选 A;建国初期,中苏关系良好,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排除 B。九一 八事变发生在 1931 年,排除 C;建国初期,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排除 D。 点睛:历史选择题的的关键信息是时间。由本题的时间限定“20 世纪 20 年代”,结合所学,容易排除 BCD。 33. 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 17、18 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促成英国该时期“领 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 ②确立海上殖民霸权 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 ④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殖民扩张与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相关内容。题干中的第③项积极发展垄断组 织明显不符合 17、18 世纪英国历史发展的史实,垄断组织最早出现于 19 世纪的 70 年代前后,所以第三项 不正确,故答案选择 D 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对英国的 影响 34.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打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引入中国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化指政治民主化与法制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与理性化,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 化的第一步”指的是经济工业化,就是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ABD 属于洋务运动在教育、军事、和外 交方面近代化的表现,但不属于最佳答案,排除;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主要依据是 把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引入中国,创办近代工业,促进经济近代化,故 C 正确。 3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包括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格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但都促进了近代社会的发展,①②正确; ③说法错误,在产生阶段中国的 旧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发展持认可态度,允许民族工业发展,可以排除;中国资本主义工业是在中国社会半 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 削, ④说法正确。故排除 ABD,本题答案为 C。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其中 36 题 16 分,37 题 14 分,共 30 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 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 纺织品。1885 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材料三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 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 兴面粉厂。1912 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 1922 年,荣 氏家族拥有 12 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材料四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 化带来的经济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 1912—1920 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命运。 【答案】(1)现象:出现雇佣劳动关系。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变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变为逆差(或出超变为入超)。 影响: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客观上为民资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3)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 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企业家个人的努力等。 (4)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公有制经济),或获得新生。 【解析】 (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中的“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等字眼体现的 是雇佣关系,所以社会现象是指雇佣关系的出现,而雇佣关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贸易状况”要从入超、出超方面进行解释,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 加”等字眼足以证明中国的对外贸易是由由顺差变为逆差的。这种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既要强调积极影响 又要强调消极影响,例如,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就属于积极影响。 (3)“1912—1920 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就是回答出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原因,例如,辛 亥革命的推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临时政府奖励实业的法令等属于内因,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 经济侵略则属于外因。 (4)材料四中的“公私合营”等字眼反映的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 业的命运主要回答出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工商业之类的答案均可。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材料一 随着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16 世纪 70 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为 主的整套济贫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4 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 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 材料二 1942 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 权力;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 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办法进行。1943 年,政府基本上接受了报告的原则。 ——张红《现代西方福利制度评析》 材料三 贝弗里奇报告是英国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石……今后在福利措施上可能会有激烈的政治斗 争,但根本否定福利国家的基础,是任何政党都不敢轻举妄动的事。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的差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并分析政策调整的作用。 (2)据材料二,概括“贝弗里奇报告”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 【答案】(1)差异:由无条件济贫到有条件济贫。 原因: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作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2)内容: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办法 实施。 (3)评析: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 担;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解析】 (1)从材料“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中可以得出第 一小问的答案。从材料“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工业革命的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第二小答案。从材料“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工业革命时 期济贫制度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2)材料“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力”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要保障人们 基本的生存权;材料“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体现出社会保障制 度要维护制度的公平性;材料“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要实行统一的行政管 理;材料“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办法进行”反映出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 办法实施。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