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新疆兵团二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历史试卷 本试卷由栾梅荣老师命制,张霞老师 校对,张霞老师审定。 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考试范围:必修一、二及必修三第一、三单元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左传》记载,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晏婴。晏婴献策回答:“唯礼可以已之”,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大夫不收公利”。这表明先秦的“礼”是 A. 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B. 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C. 维护宗法分封的工具 D. 强化等级秩序的手段 【答案】A 【解析】 材料“若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反映了礼制有利于稳定社会、治国安邦,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故B错误;材料未涉及维护宗法分封的问题,故C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强化等级秩序,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行礼制则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官不滔”,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礼制与治国安邦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西汉至魏晋时期,门下省内多杂用阉人,负责“执虎子(尿壶)唾壶”等,做的事情非常不堪,民间讽刺侍从出身的人往往称之为“持虎子者”,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中央集权扭曲了官场风气 B. 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 C. 士人道德沦丧的时代风气 D. 忠君爱国思想的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君主为了加强专制,重用身边侍从人员和亲信,以此削弱相权,因此尽管民间讽刺“持虎子者”,“但在官场中却备受重视”。这一现象是君主专制的必然结果,故答案为B项。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材料中的现象是君主专制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帝身边的侍从和亲信,与“士人道德沦丧”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出“忠君爱国”思想,排除D项。 【点睛】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任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形成中外朝制度。任用这类职位较低,长期在皇帝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一方面这些人更能理解皇帝的意图,按照皇帝的旨意做事;另一方面皇帝更容易控制这些人,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 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 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 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 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傣”“申时行只得遵旨”中可以看出,明朝内阁拥有票拟的权力,但必须服从皇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内阁是否参与决策政事,故A项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且“开始”一说也无从证实,故B项错误;批红权主要是皇帝掌握的,故C项错误。 4.先秦思想家对地租与土地税两个概念没有区分,将两者视为一体。这是因为在先秦时期 A. 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 B. 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 C. 统治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 D. 地租与土地税都以实物方式缴交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土地税即国家向人民所征收的土地税,地租和土地税等都是归统治者所有,C项正确。材料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没有体现思想家大多主张重农抑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模式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农业采取精耕细作的技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交税的形式,而是涉及先秦时期的地租与土地税的信息,排除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地租与土地税”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可知,无论地租或者土地税,其实最终都是归土地所有者所有,而部分的土地所有者也是统治者。 5.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 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 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 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 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新疆地区出土了楚国生产凤鸟纹刺绣丝绸制品,由此可判断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出,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带有西域特征的说法也无从得出,故排除B项;没有交往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东周时期楚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但并不能说明生活方式趋同,故排除D项 6.清乾隆中期以后,只开广州一处与西方通商,但这并没有阻止中外贸易的扩大,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这主要是由于当时 A. 中国试图融入世界市场 B. 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 C.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D. “海禁”政策未能严格执行 【答案】B 【解析】 “ 道光时中国出口货物的价值与乾隆时期相比,出现了成倍增长”说明此时西方积极向中国开辟商路,B正确;A不符合闭关锁国措施;C是鸦片战争之后;D中不符合事实。 7.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 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 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 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 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8.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顰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 A.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 B. 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 C. 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 D. 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内容大致意思是指里巷中小孩子调皮顽劣,难于管教,家长视为苦事,于是只好给他钱,叫他与大伙儿坐在一起(一般是在茶馆里),去听人说评书、讲古话。而当时的说书内容,常常涉及三国故事。当小儿们闻听刘备(161—232,字玄德)战败,便皱眉且悲伤涕泣;听到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战败,即欢唱快活。在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曹操是奸臣、枭雄的代表,因此才出现材料中听到曹操打败而欢唱快活的现象,这说明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在百姓认知中《三国演义》人物的形象,说明传统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无法得出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的结论,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间百姓受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对《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无法得出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民间对《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理解是受到传统伦理观念的影响,与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无法得出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故D选项错误。 9.南宋陆九渊曾指出:“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明代王阳明又讲:“尔那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这表明,宋明时期 A. 心学理论发生异化 B. 治国理论有所创新 C. 心学理学殊途同归 D 儒学思想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继续发展,故选D项;陆九渊的主张与王阳明的主张在“心学”观点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排除A项;宋明理学不属于治国理论,是属于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工具,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无关,排除C项 10.“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上述两种观点反映了 A. 孟子与墨子的对立 B. 老子与韩非子的统一 C. 朱熹与陆九渊的对立 D. 陆九渊与王阳明的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反映的是理学的“格物致知”,其代表人是朱熹;“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反映的是心学的“本心体悟”,其代表是陆九渊。由此可知,C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故D项错误。 11.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A. 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 B. 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 C. 与社会生产关系紧密 D. 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以我国古代三部农学著作记载的内容为例,书中农作物的优选优种等生产技术,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技主要服务生产实践,所以C项为正确答案;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并未形成系统的科学体系,排除A项;指导古代生产实践技术的农书与数百年后的理论,即19世纪中期西方学者提出的进化论无关,排除B项;优选优种的原则和农业技术,与经济布局变化无关,排除D项。 【点睛】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轻理论。 12.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个人自由是以宽容为基础的,但宽容和制度性保障有着本质的差异,宽容是统治者的恩赐,即使专制君主偶尔也对个人自由表现出宽容,而制度则意味着是一种义务。这种说法 A. 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专制 B. 肯定了雅典政制对近代民主制的影响 C. 揭示了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是人文精神 D. 指出了雅典政制并非现代意义的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古代雅典的个人自由是以宽容为基础的,但宽容和制度性保障有着本质的差异”可知,这说明雅典政制不是制度民主,并非现代意义的民主,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古代雅典的个人自由是以宽容为基础的”可知,该学者认为雅典是自由不是专制;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宽容是统治者的恩赐,即使专制君主偶尔也对个人自由表现出宽容”可知这是否定并非肯定;C选项错误,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依据材料“宽容是统治者的恩赐”可知不是人文精神。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罗马法规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冲毁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时,则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在修筑水渠时得征购所通过的土地,并就地以合理价格征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这表明罗马法 A. 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 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C. 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所列案例可知罗马法在处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时优先保障公共利益, 如“傍河修筑新公路的土地即可无偿地被征用”,选项B正确;材料中修建水渠的法律规定显然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兼顾,选项A、D排除;材料中公路、水渠的修建并不是维护贵族利益,选项C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罗马法相关内容,解题关键在于结合两条法规进行解答,通过两条法规可见罗马法在保障公共利益优先的前提下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个人利益。 14.现代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认为自己所处时代的经济政策是商人们精心设计,然后灌输给对经济事务一窍不通的统治者和政客,并用“重商主义”一词来使其制度化,突出其荒诞性和不公正性。由此判断亚当·斯密认为 A. 重商主义政策需要辩证认识 B. 重商主义政策已不合适宜 C. 重商主义政策对经济发展是无益的 D. 重商主义政策只对商人有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重商主义。根据题干内容可知,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是荒诞和不公正的,并没有对重商主义政策进行辩证分析,故排除A项;重商主义的影响和作用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D项。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是荒诞和不公正的,很明显他认为重商主义已经不合时宜了,故选B。 【点睛】重商主义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19 世纪后成长为自由贸易,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即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的顺差,即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它是封建主义解体之后的16至17世纪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经济体系,反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 15.经济学家李斯特曾说:“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亚当·斯密学说的秘密,英国执政者世界分工论的秘密,也就在这里。”这主要说明李斯特 A. 旨在批判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 主张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发展 C. 否定自由主义存在的合理性 D. 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一个人当他已经攀登上了高峰以后,就会把他逐步登高时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随上来”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放任不管不利于社会发展,说明李斯特对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持批判态度,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主张政府应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并未完全否定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材料认为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C选项排除。认为工业革命深化世界分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6.如图是英国1600年-1850年间人口的变化情况(单位:万)。以下关于图中信息分析最正确的是 ——据齐涛主编《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制图 A.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城市化的兴起 B. 技术进步引起英国经济地理的变化 C. 英国人口优势促进其完成产业革命 D 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材料可知,1750年后,英国的总人口在呈现快速增长状态,西北部的人口开始超过东南部人口。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蒸汽机的应用,对煤炭需求变化导致的,B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城市化在工业革命之前就已经开始了,A选项排除。英国产业革命的完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人口优势只不过是其中之一,C选项排除。工厂制度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17.阎照祥著《英国贵族史》一书中写道:1880年以来诸多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之后,贵族院已开始成为“一瓶兑了水的威士忌”。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入上院之后,贵族院成为“一瓶变味的啤酒”。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英国社会 A. 贵族政治退出舞台 B. 自由平等思想流行 C. 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D. 政党制度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 上院的存在说明英国社会贵族尚未政治退出舞台,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自由平等思想,排除B;由“新兴工商业资本家陆续成为英国上院贵族….. 20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和“工党贵族”开始进人上院”,说明平民化的发展趋势,故选C;材料没有涉及政党政治,排除D。 18.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是法国工业革命的完成阶段,特别是在19世纪50—60年代,法国工业总产值翻了两倍,钢铁产量大幅度增加,蒸汽机使用更加普遍,铁路建设尤为突出,总长度接近1.8万公里。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加快法国基础学科研究的革新速度 B. 促进了法国民主制度走向最终确立 C. 实现了产业革命在法国的充分开展 D. 增强法国参与殖民扩张活动的实力 【答案】B 【解析】 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迅速崛起, 封建保守势力日益削弱,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C、D项。 19.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 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B. 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C. 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D. 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是十月革命的前夜,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无法控制国家局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A正确;二月革命已经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由“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说明布尔什维克党拥有明显优势,“处于僵持的局面”错误,排除D。 20.晚清有两份针锋相对的檄文,一份是《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天下者,上帝之天下,非胡虏(清廷)之天下也。”另一份是《讨粤匪檄》:“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对立双方分别是太平天国和清政府 B. 发表檄文的是清政府和维新派 C. 双方分歧在于是否学习西方的文化 D. 两份檄文都旨在反抗外来侵略 【答案】A 【解析】 【详解】《奉天讨胡檄布四方渝》是太平天国发布的,故对立的双方是清政府与太平天国,故A正确;BCD与材料主旨不符合。 21. 近年来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临时约法》中下列条文,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B.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C.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D.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结合所学可知,《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美国总统、副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而《临时约法》中规定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这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中总统的产生方式类似,所以说《临时约法》是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为主要蓝本制定的,而非传统意义上认为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是这三部宪法的共同点,不能佐证这一观点;B选项错误,议院行使立法权是这三部宪法的共同点,不能佐证这一观点;C选项错误,人民一律平等是这三部宪法的共同点,不能佐证这一观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2.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当时上海出现了日本驻中国大使馆,有日本人的活动,再根据“我国的大国民”可知该车夫的民主、民族意识增强,所以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辛亥革命以后,故选C项;根据“大国民”可判断应该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后,AB项都是清政府被推翻以前,故排除;1946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日本战败,上海不再有材料中类似日本人的活动,故排除D项。 23.1948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发行金圆券,规定以金圈券1元比法币300万元、以金圆券1元比东北流通券30万元的比价兑换,金圆券发行总额以20亿元为限。同时收兑民间黄金、白银、银币和外国币券,禁止任何人持有;限期登记管理民间存放在国外的外汇资产。国民政府上述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 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 B. 加强国统区的经济统制 C. 扰乱解放区金触秩序 D. 推动货币的现代化转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国民政府通过发行金圆券来收集民众的贵重金属及外币,以此来增加黄金及外汇储备,挽救其财政经济危机,故A项正确;收集民众的贵重金属及外币并不是为了强化统制经济,故B项错误;解放区有自己的金融货币,并不受国民政府的金融政策的影响,因此C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此时的国民政府面临着政治与经济上的危机,无暇开展货币的现代化建设,故D项错误。 24.台湾学者张玉法指出,在1860-1916年,社会领导阶层不仅来自新旧士绅,也来自新知识分子。后者大约为前者的十倍。1905年以前,社会领导阶层来自新知识分子者较少,到1912年民国建立以后,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士绅而为社会的领导阶层。这种现象在本质上反映了 A. 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推手 B. 阶层变动源于经济结构变化 C. 政治制度变革制约社会演进 D. 封建地主阶级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B 【解析】 经济结构变化导致阶层变动,而阶层变动导致了新知识分子逐渐取代了土绅而成为社会的领导阶层的现象,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思想解放和政治制度变革的问题,所以选项A、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860-1916年封建地主阶级并未退出历史舞台,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5. 1914年3-4月间,中华全国商会联合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详细讨论了《商律》《商人通例》《公司条例》《保息条例》《国币条例》《商事公断处条例》《商会法》等,提出了不少修改、补充和实施的意见。该会议 A. 推动了实业救国思潮的产生 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 开启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 推动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的信息,排除A;经济立法有利于规范资本主义经济行为,从而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始于1927年,排除C;材料中的经济立法与反帝斗争没有关系,排除D。 26.为了换取各省政治支持,南京国民政府于1928年正式将土地税划归给各省管理,放弃了对创造国民总产值65%的农业部门的任何财政权力,中央财政总收入主要依靠关税、盐税、统税等城市税收和工商税收。这一做法可能使 A. 中央集权面临着新的挑战 B. 城市经济重要性明显高于农村 C. 农民税务负担将大大减轻 D. 中国失去农业现代化发展契机 【答案】D 【解析】 税收是重要的经济调控手段,南京国民政府放弃对地方农业土地税的管理,意味着中央政府对全国农业失去了调控的能力,在30年代世界农业现代化的浪潮中,丧失了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契机,故此题正确选项为D选项。A选项迷惑性比较大。南京国民政府把土地税划拨地方管理,其目的就是为了换取地方支持,加强中央集权。从这个意义上讲,各省是支持中央的。南京国民政府面临的挑战是地方军阀派系、国共对峙。各省对土地税的征收、对农业的发展、管理政策不一,国民政府的做法使得中央失去发展农业、振兴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导权。 27.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C. 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为前提 D. 民族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的地位”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虽然可以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实现有限度的发展,但不可能实现完全的发展,说明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必须以民族独立为前提,故选D项;“没有发展空间”的说法与“有某限度的蓬勃”不符,故排除A项;“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的说法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史实不符,故排除B项;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民族独立为前提,而不是民族独立以民族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为前提,故排除C项。 28.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 A. 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 B. 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 C. 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 D. 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个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说明《申报》以真实、客观和维护社会正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故答案为A项。“革命精神”不能反映,排除B项;CD项说法片面,均排除。 29.20世纪20年代后期,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农业合作化不是从生产开始,而是从流通领域开始,接着“通过各种各样途径实现生产合作化,这条道路是非常漫长的,而集体农庄并不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这表明当时的苏联 A. 农业集体化全面推进 B. 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 C. 斯大林模式基本确立 D. 实现集体化途径存在分歧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农业合作化不是从生产开始,……集体农庄并不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对实现集体化途径存在分歧,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农业集体化全面推进,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不能反映斯大林模式基本确立,故C项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中央政治局委员布哈林认为集体农庄并不是走向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学生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认识到当时的苏联领导人的意见分歧,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0.读下表,下列选项与此时期美国政府财政盈亏原因相关的是 美国1932—1936年美国财政收支情况表(单位:百万美元) A. 兴办大量公共工程 B. 实施欧洲经济援助计划 C. 投资信息技术产业 D. 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 【答案】A 【解析】 【详解】 通过题干所提供的时间段可知,表格所反映的内容是在1929年经济危机及罗斯福新政之后,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通过表格中“盈余或赤字”所列内容可知,政府的财政支出比逐年增多,说明在罗斯福执政期间,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采取了扩大财政支出,兴办大量公共工程等诸多措施,故选A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又被称为马歇尔计划,该项政策实施于194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信息技术工程发端于二战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于199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31.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这说明 A. “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 C. 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 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日本成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美国为了减少日本对自己的威胁,对日本经济进行了粗暴干涉,因此可以说明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故选C项;“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是在两极格局瓦解后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题意主要反映了美国对日本经济的干涉,没有体现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故排除B项;“开始建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美国此时已经是世界经济的霸主,故排除D项。 32.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讲过一个“媳妇煮粥”的故事:从前有个媳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米偷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结合所学判断这个故事指的是 A. 布雷顿森林体系 B. 马歇尔计划 C. 关贸总协定 D.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后美国凭借强大经济实力建立起来的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随着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缓,黄金储备减少,美元实际贬值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故A正确;马歇尔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错误;关贸总协定是1947年成立的国际贸易组织,宗旨是促进世界贸易自由化,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C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普遍现象,虽然在不同时期国家干预的力度有所不同,但迄今为止仍在使用,D错误。 33.“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 传统文化的价值 B. 文化理念的趋同 C. 商业的文化功能 D. 外来文化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可知作者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A选项符合题意。文化理念的趋同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材料与商业的文化功能无关,C选项排除。重视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4.1954年宪法草案审定时,在文字表述上将原先条文中的“为、时、应、得、其、凡”等字,全部改为“是、的、时候、应当可以、他们或它的、任何或一切”,“规定之”中的“之”也都去掉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力求表述更加准确 B. 更好地体现人民性 C. 强化宪法的权威性 D. 尽量体现社会转型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四宪法的新表述方法便于人民理解,故B项正确;五四宪法中的助词由文言到白话的变化不影响宪法表达的准确性,故A项错误;材料表述更加平实与权威性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无从得知宪法对国家性质的规定,故D项错误。故选B 35.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 A. 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 B. 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 C. 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可以看出,我国的制度在不断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与多党合作无关,排除A;C项是1954年;D项是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 36.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 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 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 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 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常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 3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35条规定:“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例如矿业、钢铁业、机器制造业等,以创立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同时,应恢复和增加纺织业及其他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轻工业的生产,以供应人民日常消费的需要。”这反映出当时 A. 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兼顾民生的方针 B. 集中力量建设苏联援助的基础工业项目 C. 中国以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促进城市发展 D. 国民经济形势好转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应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恢复和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可知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未提及苏联援助的基础工业,故B选项排除;材料强调创立国家工业化建设基础,而不是促进城市发展,故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指出人民生活的改善,故D选项排除; 38.1956年,毛泽东在谈到上海出现的地下工厂时指出:“要使它成为地上(工厂),合法化可以雇工。现在做衣服要三个月,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很差。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工厂)做对手,还可以开夫妻店,请工也可以。这叫新经济政策。”这说明当时 A. 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 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 C. 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 D. 利用资本主义恢复国民经济 【答案】B 【解析】 材料说明当时公私合营后工厂生产产品的时间长,产品质量不高,希望有私营经济同它竞争,提高质量和效率,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大改造已经完成的信息,而是强调主张不同经济成分进行竞争,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私营经济和国营经济的对比,无法推断私营经济优于国营经济,排除C。1952年,国民经济已经恢复发展,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 39.新中国的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1971年版、1975年版改为中法、中英文对照,这一时期因私护照几乎为零;1980版将1975年版的“本护照前往下列国家和地区有效”改为“本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2005年签发的400万本护照中,80%是因私护照。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 20世纪50年代护照版本体现了我国“一边倒”外交政策 B. 20世纪70年代的中法、英文护照表明中美建交的实现 C. 20世纪80年代不再限定区域范围旨在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 D. 2005年因私护照数量大量增加,推动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上奉行“一边倒”政策,故新中国的1950年版、1953年版、1958年版护照均为中俄文对照,A项对材料解读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1979年才实现的,B项说法错误,排除;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与世界各国展开经济合作,并不专指发展中国家,排除C;中国在2001年已经入世,D项说法错误,排除。 40.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A. 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 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C选项符合题意。中国重返联合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苏对峙的格局,不能说改变,A选项排除。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基本矛盾基本消除的说法明显错误,B选项排除。70年代中国遭受文革危害,没有强大到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D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二、材料解析题: 41.社会转型时期,思想界往往随之共振,并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材料一 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分别服务于“专制主义”和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代表人物和具体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的具体表现。 【答案】(1)专制主义:韩非子。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 以民为本:孔子、孟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2)表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 【解析】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思想的代表是韩非子,其主张是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君主要以法治国,厉行赏罚;以民为本思想的代表是:孔子、孟子。孔子主张以德治国;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 (2)根据材料“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上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上实行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政治协商制度;法律上提出“依法治国”并写入宪法。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契约的基本框架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其一政治性质的契约。从先秦时代的盟管或盟约,到秦汉以降的约法比如“约法三章”及“约法十二条”等,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其二,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皆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其三,介乎两者之间的具有建构共同体功能的契约,诸如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制定的“约”,它们之中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 ——摘编自徐忠明《社会与政法:在语境中理解明清契约》 材料二 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和身份社会的瓦解,欧洲17-18世纪的契约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新变化。西方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它一方面批判了中世纪的封建神学,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不仅考察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更看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近代西方社会契约理论的典型用法,是用以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 ——摘编自【英】约翰·麦克里兰著,彭淮栋译《西方政治思想史》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契约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古代契约相比,近代西方契约的不同之处,并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答案】(1)特点:契约的类型多样;政治性契约具有律例性;私人契约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或内容全面,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家族,宗族,村落和商行订立契约以维护其共同体;缺乏现代契约精神(或契约与人身依附关系密切,有明显的身份性)。 作用: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统治者通过契约思想获得民众的支持;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不同:西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有理性主义特征;契约精神渗透国家、法律等的构建;西方契约重视个人权利。 西方: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使得契约更加注重身份自由;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扩展,使得契约更加注重理性。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政治性质的契约”“私人之间通过合议缔结的契约”等得出契约的类型多样;根据“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得出政治性契约具有律例性;根据“其种类和内容基本上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得出私人契约的形式和内容多样化;根据“家族或宗族、村落、商行以及会社制定的‘约’”得出家族,宗族,村落和商行订立契约以维护其共同体;根据“既有倡议者单方面宣示的‘约’,也有参与者共同合议的‘约’”得出缺乏现代契约精神。 作用:根据“均为统治者向民众宣示的具有法律性质的‘约’”“皆以私人合议来建构社会秩序”得出有利于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根据“约法三章”“约法十二条”得出统治者通过契约思想获得民众的支持;根据“从婚姻到交易,从借贷到合股等等”得出有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不同:根据“西方近代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同时又补充了理性主义原则”得出西方契约关系的解释理论以社会契约论为主,有理性主义特征;根据“是用以解释为什么人应该服从国家、法律或主权体”得出契约精神渗透国家、法律等的构建;根据“更看重分析了个人与社会公民与国家的契约关系”得出西方契约重视个人权利。 西方:根据所学启蒙运动的背景,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等说明契约更加注重身份自由;根据“欧洲17-18世纪的契约出现了‘从身份到契约’的新变化”得出启蒙运动的兴起和扩展,使得契约更加注重理性。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早期引进的茶,味道苦涩。从17世纪中期起,随着糖的“加盟”,上流社会的女性中间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18世纪朱,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这正是由茶的特性决定的,加糖的茶能迅速补充热量,像兴奋剂一样能让人精力充足。由于加糖红茶具有这些重要性,所以它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东西。 ——【日】白川稔《砂糖的世界史》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信息,并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历史信息的阐释准确全面) 【答案】举例:加糖红茶由上层社会普及到下层社会。 说明:加糖红茶最初流行于英国王室为首的上层社会,这种饮品方式被视为贵族身份的象征,随着英国对蔗糖生产和贸易控制能力的加强,英国国内对于糖的消费开始呈现出一种急剧增长的势头,蔗糖大量销往欧洲,其价格也随之下降,忙从原来的奢侈品变成了人们生活必需品,加糖红茶成为英国一种独特的生活文化。 【解析】 【详解】概括材料“上流社会的女性中间流行喝下午茶,并以此为高贵的象征”“ 蔗糖在18世纪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平民化。18世纪朱,工人阶级中开始出现了茶歇,在工作间歇喝茶休息”可知“加糖红茶的行为突破了阶层界限”这一主题,考生在提取观点时不能偏离这一主题,且表述清楚。在阐释时可根据时间,结合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外贸易和甘蔗种植等史实来论证,切记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严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