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ww.ks5u.com 屯溪一中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l0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德经》里的‘道’究竟是什么?我觉得其实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就是指天地,指时空”,知名学者余世存日前在解读自己的作品《老子传》时作出上述表示。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对于这部经典的解读一直以来却颇多分歧,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正统的老子的传记,就是司马迁寥寥一些字,很少。司马迁也没有拿出来单独作传,把他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要拼凑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只能在有限的史料里找一坐我们觉得可信的东西。余世存的《老子传》,用老子的生平,立体地阐述了《道德经》,以第一、第三人称混合形式叙述老子的人生心路,还原历史,将老子的一生串成一个完整的人生历程。关于老子与孔子、苌弘、常枞、秦佚、杨朱、周王室的关系,作者交待得合理而平常,通过讲述老子的爱情、友谊、教育、仕途人生等,探寻了《道德经》思想的源起。《老子传》中力求以现代人的角度去理解老子,希望以它来拉近现代读者与这位历史人物的距离,更帮助读者消除与《道德经》这样的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他认为不是老子故意要给后人一个迷魂罩,就像我们今天在网络社交平台上一样,也会想一些名字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这种虚构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生、对社会一些很真实的看法。从老子的故事中,可以看得出他对人世的一种观念,甚至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态度确实不如孔子那么积极。 对于《道德经》中的大众熟知然而又对其意义争论颇多的“道”,余世存认为,“我觉得其实就是一个源代码。人在社会上生活,要找到人生的源代码,这个源代码有可能是上世,有可能是佛陀,对我们中国人来讲,感到最亲切的还是‘道’,它讲的是天地人之间的一些规律。” 他指出,“我们当代人很多话,可以用《道德经》去配。比如一些网友就发现原来海子写的那句话‘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其实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讲过:‘其行越远,其知弥少’,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因而《道德经》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摘编自余世存《老子所说的“道”应该是个“源代码”》,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世存认为《道德经》里的“道”是一个“源代码”,按老子的理解应该是天地、时空。 B.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的影响深刻,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 C. 《老子传》串起老子完整的人生历程,通过讲述老子,探寻《道德经》思想的源起。 D. 大众对《道德经》的“道虽然争论颇多,但它还是一部非常值得时常翻阅的经典。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评价《道德经》诸多方面的影响入手展开具体论述。 B. 源代码原指可读的计算机语言指令,借它来解释《道德经》中的“道”,比喻新颖。 C. 对《道德经》这部经典的解读历来颇多分歧,文章论述时,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 D. 文末引用海子之言,旨在证明当代人的很多话可在《道德经》里找到相应的句子。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甚少。 B. 余世存以现代人的视角解读经典,能帮助今天的读者消除与经典作品之间的时差。 C. 老子对现实社会的态度虽不如孔子那么积极,但后世推崇道家学说的也不乏其人。 D. 如果找到了人生的源代码,就找到我们理解《道德经》中“道”的一条有效途径。 【答案】1. B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道德经》……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说法不正确,以偏概全。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根据第二段中“任继愈先生认为,《道德经》是写给弱者的哲学慰藉,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子写给掌权者、君王和政治家的一部经典。有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也有人说,四分之一部《道德经》就可以治天下。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究竟是写给弱者的‘心灵鸡汤’,还是治国、修身的天之大道”,可指本项说法过于片面。故选B。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主要运用了类比论证”说法错误,类比论证的前提是具有相同的特点,文中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或理论论证)。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证明老子的神秘莫测,司马迁对他也知之甚少”说法错误,司马迁把老子写得神龙不见首尾,旨在说明正史对老子记载的内容太少。复习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法国参议院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 该法案旨在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使用任何与手机相关的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参议院还决定将该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高中。 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 此前,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或规定学生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才能使用手机。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8月1日) 材料二: 很多家长抱怨,作为父母很难断了孩子带手机进学校的念想,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 学校也“有苦难言”。长沙市一位中学老师告诉记者,如今部分中小学明文规定不准带手机进课堂,要求孩子自觉上交手机。“有的学生上交一台假手机,把真手机留在身上使用。并且,从执行上来说,学校每天对学生进出学校都进行检查不现实,容易引发冲突。此外,从法律责任上来说,手机应由谁保管、一旦出现问题责任由谁承担,都是需要面对的难点,各个学校至今仍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在学校探索手机管理的过程中,一些扎眼新闻也屡屡出现。比如有学校安装手机信号屏蔽仪,结果导致周边居民不能打电话;某中学要求,如果学生带手机到学校不上交,一旦被发现就要销毁,结果引来一边倒的谴责,甚至遭到家长索赔…… “还有学生和家长搬出‘物权法’,控诉学校无权剥夺手机的使用权。”长沙市一位中学班主任说。 “校园都有固定电话,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叶老师表示,“手机,尤其是智能手机,并非低龄学生上学的必需品;而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 (摘编自《三湘都市报》,2018年9月27日) 材料三: 材料四: 研究表明,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不少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手机成为他们生活的中心。一旦离开手机,他们的情绪就会出现极端变化,变得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甚至很正常的手机没电、信号减弱等情况,也会造成他们的紧张和焦虑,这些都是“手机中毒综合症”的表现。 美国乔治敦大学肿瘤中心主任说:“我们最新的研究,连同以前的研究,都表明打手机会增加罹患脑瘤的潜在风险,特别在青少年方面。”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风险。 (综合摘编自《临床肿瘤学》等杂志)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法国参议院以绝对优势票数通过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 B. 家长对校园禁止使用手机的看法并不一致,部分学生对校园手机管理存在抵触的情绪,这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手机难以管理的重要原因。 C. 材料三表明,2014至2017年,使用手机聊天的比例持续下滑,使用手机学习的比例连年上升,但不能据此判断学生的手机使用日趋合理。 D. 部分青少年患有“手机中毒综合症”,他们以手机为其生活中心,一旦离开了手机就会在情绪方面出现极端变化,如抑郁寡欢、紧张焦虑等。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虽然带来了许多问题,但是有其弊也有其利,因此不必完全禁绝,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学会合理使用。 B. 社会群体对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的问题认识不够全面,甚至有时候不支持学校实施的合理方案,这可能导致学生、家庭和学校三方同受伤害。 C. 材料三显示,部分中学生使用手机进行聊天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手机交际功能相对弱化,而游戏比例逐年升高则表明其娱乐功能正在日趋强化。 D. 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这一立场在当今一些主要的发达国家的立法机构已经达成了共识。 6. 以上材料中,政府部门、学校和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A 5. D 6. ①政府部门:以立法形式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②学校: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③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本题A项,“法案不足之处是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一中第一段表述“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法案已将处置权交给学校,并非“没有明确没收和归还方式”;“为具体执行埋下了一定隐患”这一观点原文并无相关表述,属于无中生有。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D项,“材料一至材料四从不同的角度,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表述错误,不合文意。材料一认为“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他们还说学校是一个社交场所,而智能手机的使用会导致一些学生自我封闭”,介绍了法国等西方国家已通过立法,或明令禁止学生将手机带进校园或课堂;材料三以图表的形式展现了合肥市某一高中高一学生手机使用情况,表明学生手机使用不合理,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材料四介绍了青少年长期使用手机的危害,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而材料二则不同,只是介绍了学校和家长对孩子带手机进学校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据以上分析可见,并非四则材料“都”旨在强调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和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关于政府部门的关注,考生应结合材料一分析,文本中“法国参议院以62票赞成、1票反对,于当天通过了一项关于实施校园手机禁令的法案,从2018年9月起,将在法国中小学内禁止使用手机及其他电子通讯设备。关于手机等设备的没收和归还方式,议会将交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政府以立法形式规范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行为;根据文本“议员们强调,智能手机的使用扰乱了教学,是导致课堂纪律涣散的重要因素。频繁打开手机会直接影响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也导致学生课间休息时间的体育活动日趋减少”可知,政府部门这样做的目的是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关于学校对此事的关注;考生可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材料二中“孩子通过手机接触外界一些闲散人员、网上不良信息,则给校园的管理带来了隐患”,可见学校应该“以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根据家长存在的困惑,如“为什么学校不多加引导来妥善管理呢?”,可以得出学校应该“妥善解决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难题”;根据材料三反映的学生主要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很少用手机学习这一现象,可概括出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材料四涉及医学研究机构的关注,文本中“低强度电磁辐射长期照射会影响成年人的身体健康,引发诸如头痛、头昏、乏力、失眠、脱发等症状。而青少年的耳朵和颅骨还没有发育成熟,手机辐射会对青少年的脑部神经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配有手机的学生的理解力、反应力、记忆力将会明显下降。同时,手机还会使听觉受损,睡眠质量下降,免疫功能失调等”,可见医学研究机构做了大量充分的调查;文中“瑞典厄勒布鲁大学医院的专家也发布研究结果称,他们分析了11项全球相关研究后发现,每天使用手机1个小时,将会增加患脑瘤风险”,这些文字也表明医学研究机构以严谨的科学研究,强调过度使用手机会对青少年身心健康诸多方面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乌镇,看望木心先生 (李娟) (1)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 (2)十三岁的木心,就在枕水而居的院落,听着乌篷船吱呀的摇橹声,几乎读完了手头所有的书。白发如霜的时候,他回来了,叶落归根,像少年时一样,住在古朴的小院里。品一杯龙井茶,尝一块定胜糕,和学生们谈文学和艺术,看水边的桃花开了,听三月间的春雨声和杜鹃鸣。 (3)他二十二岁时,拒绝了杭州一家学校任教的聘书,雇人挑了一担书和画画的工具,上莫干山读书、画画去了。他不要常人安逸、温暖、舒适的生活,青春年少的他,早已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为艺术甘愿忍受冷清和寂寞。 (4)如今,他的著作静静地站在书柜里,我用目光一次次抚摸过它们,拂过他的《文学回忆录》,这本书横亘在岁月深处,坚如磐石。 (5)如果说,文化是有脉络的,他仿佛一位习武之人,三言两语就打通中西文化的脉络。他学贯中西,中外文化信手拈来,融会贯通。木心从不仰望大师,也不是学院派,不说教,不迟疑,斩钉截铁,内心却如万马奔腾。 (6)乌镇西栅木心美术馆前墙上有他在纽约的一张照片,中年的他穿着黑色的毛呢大衣,手里一根手杖,头上一顶礼帽,目光如炬,清俊潇洒,儒雅坚毅,脸上棱角分明,宛如一幅版画。他仿佛一位民国文人,穿越半个世纪的光阴站在我的面前。 (7)来美术馆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门票只有十五元。我站在他的画前,一弯晓月挂在夜空,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 (8)在美术馆中看见他在狱中的手稿。“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 (9)我低下头静静看着陈列柜中的手稿,每一张都密密麻麻,字如小米粒大小,写在粗糙的纸上。那穿越半个世纪的手稿,经过岁月侵蚀,纸张发黄变脆,字迹已经模糊,每一张纸的两面都写满了,不留天地。这些手稿有六十六张,共计六十五万字。 (10)我站在一张张手稿面前,忍不住泪水盈眶。那段暗无天日的岁月,带给一位艺术家多少精神与肉体的折磨和苦痛?是这些小米粒一样的文字,支撑他走过那些屈辱苦难的岁月。也是这些文字,给予他暗淡的生命一点点幽微的光亮。 (11)看着这些手稿,我恍然想起画家梵高的《星空》,梵高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一直被关在精神病院。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 (12)文学是什么?我问自己,也问镜框里的木心。他回答:是星辰!无论黑夜多么漫长,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闪亮着,照亮着人们日渐蒙尘的眼睛和心灵。我听他轻声吟诵:你终于闪耀着了么?在我旅途的终点。 (13)木心的手杖,黑色的礼帽,读过的书籍,他喜欢的艺术大师的肖像,如今都静静安放在他的故居里。莎士比亚、尼采、伍尔夫、贝多芬——木质雕花的相框里有他们的照片。无论他走到哪里,从乌镇到纽约,他们一如芳邻,一直陪伴在先生身边。 (14)我喜欢他的诗歌和短句,那么干净而热烈,率真而明亮,睿智而风趣。他说:艺术是最好的梦。世上有多少墙壁呀,我曾到处碰壁,可是至今也没画出我的伟大壁画。 (15)除了灾难,病痛,时时刻刻要快乐,尤其是眼睛的快乐。要看到一切快乐的事物,耳朵要是听不到快乐,眼睛可以。 (16)我喜欢画家梵高,木心说:“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 (17)木心先生说:“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他说:“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啊!”他的一生,历经磨难,孤独漂泊,孑然一身,无妻无子。他只和文学、绘画、音乐、艺术在一起,和世间的一切的美相濡以沫,相携到老。 (18)他说:“人们看我的画,我看人们的眼睛。平时,画沉睡着,有善意的人注视着它时,醒了。” (19)醒着的不仅仅是木心的画,还有他的灵魂。 (20)细雨如丝,思绪如雨。 (选自《2016中国年度散文》,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点题,交代了我去参观木心美术馆的时间和环境,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为下文写木心先生奠定情感基调。 B. “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写出木心的画具有空灵缥缈的特点,是木心饱经沧桑的情感流露。 C. 详写木心手稿,是为了表现木心面对黑暗困境进行抗争的精神,丰富了文章内容,抒发了作者对木心的崇敬之情。 D. “他的语言如一幅素描,简洁明了,从容舒展,字字如金,耐人寻味,又如铮铮铁骨,掷地有声”,这句话句式整齐,用比喻的手法表明木心的语言具有“简约、含蓄、有力量”的特点。 8. 请赏析第(7)段画线句。 9. 文章第(11)段、第(16)段都写到梵高,视角和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①运用拟人、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等艺术手法。②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③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④表现了木心灵性、洁净、悲伤、苍凉的内心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9. 第(11)段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由木心的诗想到梵高的《星空》,意在表明木心如同梵高一样,虽历经磨难,但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引用了木心的诗句“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意在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和执著前行的坚韧。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写出了乌镇江南水乡迷蒙、凄清的特点”说法错误,“初夏的乌镇,烟雨迷离,还有阵阵凉意”写出了乌镇水乡迷蒙的特点。“踏上湿漉漉的青石板路,走进小巷深处,去看望木心先生”,“青石板路”“小巷深处”突出了乌镇的清幽和古朴。选项中“凄清”色彩不对。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艺术特色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第(7)段画线句,是写景文字,用的是景物描写(或环境描写)手法,其中“群山默默,寂静无言”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寂静、清冷、迷蒙的环境。“连月亮的光芒都是清冷的”,联系后文“他的画如此空灵、缥缈,有云烟苍茫之感。这是画吗?还是历史的云烟一不小心流淌在画布上?他的画,仿佛他自己的内心,灵性、洁净,却无比悲伤和苍凉”看,划线句突出了木心画作空灵、纯净、苍凉、缥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木心画作的深刻(独特)理解与感悟,以及对画家本人的欣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次要人物的作用和写作视角的能力。次要人物在文本中主要有牵线搭桥,推动情节的作用;侧面衬托主要人物的作用;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的作用;提示主题,增添魅力的作用。第(11)段,“只有一扇小小的铁窗,能让他看见外面世界的朝阳和霞光,也是那一扇小窗,让他看见湛蓝的夜空中满天的繁星,正因如此,他才创作出不朽的杰作——《星空》”,是从作者的视角写梵高,联系前文木心的经历,如第(8)段的“‘文革’期间,他数次被捕入狱,三根手指惨遭折断。有一次,他被关进积水的防空洞里,那里阴暗潮湿,不见天日,如同地狱。他把写检查材料的纸张悄悄节省下来,写满他的小说和散文”,可知木心同梵高一样也历经磨难,在此写梵高的创作情况,能表明木心始终对未来抱着希望。第(16)段“我喜欢画家梵高”,明确了自己的感情态度。引用木心说的“梵高在博物馆,我在路上走”,是从木心先生自己的视角写梵高,“这是一九八三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特展《梵高在阿尔》,木心看画展后,写成此诗。第二年,木心在哈佛大学举办个人画展,二零零一年他在耶鲁大学美术馆举办画展”,突出了木心艺术追求的高度。“这距离他19岁第一次在杭州举办画展,已经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又表明了木心的执著前行的坚韧。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门不出岁余。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日:“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二十五》,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 高帝,正式名称为高皇帝。经常与太祖庙号一起给予王朝创始者;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后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来为死亡的通称。 D. 谥,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明的称号,始于西周,或称谥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没有厚葬弟弟,而是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 张良为人精明。峣山下的秦将上当想要反叛秦王朝,沛公听之任之想从中渔利,考虑到士卒会不听从,他让沛公袭击秦军,取得大胜。 C. 张良足智多谋。击败峣下秦军,破除项羽疑心,荐举可用良才,为汉王解危除难,用计促成诸侯之会,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 D. 张良知道激流勇退。高帝对他的才能极为赏识,让他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委婉地拒绝了,于是被封为留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答案】10. B 11. A 12. B 13. (1)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首先把语句放入文本,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这句话的含义是“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根据对原句的理解,“此天以臣授陛下”的意思是“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此”是表示判断语气的指示代词,前面要断开,所以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理解原句“不敢当三万户”是一个整句,不能断开。所以可以排除D项。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选项A,理解有误。联系平时积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的知识,可知正确的理解是:“侯”为春秋时期的第二等,“伯”比“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高一等。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归纳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要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B项,“让沛公带兵攻击”理解不对,从文中看,张良没有这样特别安排,只是提出了“趁敌方松懈而攻打”的建议。 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自己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注意关键词的理解: (1)关键词:独:只是。叛:反叛。因:趁。解:懈怠。 (2)关键词:何:为什么。绝:烧断。还:回来。以,用,介词;固:稳住。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翻译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雒阳向南穿过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峣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驻留营垒,派一部分人先出发,给五万人准备粮饷,在周围的山上多张挂旗帜,作为疑兵之计,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降了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趁机劝汉王说:“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告示天下人你没有再回来的想法,用这个办法来稳住项王的心。”于是派张良回去。他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 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捐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江王黥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劝说汉王,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这年秋天,汉王追击楚军到了阳夏的南面,因战斗失利而坚守固陵,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张良劝说汉王,汉王采用了他的计谋,诸侯们才都来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运筹谋划于帷帐之中,决战取胜在千里之外,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留侯身体多病,便施行道引之术,不食谷物,闭门不出一年多。恰逢高帝驾崩,吕后感激留侯的恩德,就强让他吃饭,说:“人生一世,如白驹过隙那样短促,何必自找苦吃到如此地步啊!”留侯不得已,勉强听从吕后的话而进食。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常征君 杜甫 儿扶犹杖策,卧病—秋强。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此别泪相望。 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注】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时杜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养病。征君:古代未曾做官的人。见及:前来问候。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上句极言自己病体之弱,“儿扶”还须“策杖”;下句极写卧病时间之长,超过“一秋”。 B. 颔联叙写自己由于久病无力,近来很少梳洗白发;身体消瘦,寒衣穿在身上也显得又宽又长。 C. 颈联点题:故人担忧“我”的病情,特来问候;临别之际,彼此伤心,相对泪下,黯然神伤。 D. 此诗前几句自叙病态,凄恻动人;后几句送别常征君,情深意挚。全诗层次分明,章法谨严。 15.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1)意为分别之后,两人各自追逐浮萍,四处漂泊辗转,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 (2)诗人以浮萍为喻,表达了对自己和常征君漂泊不定境遇的同病相怜,以及对别后能经常收到常征君音信的期盼。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由于久病无力,近期很少梳洗白发”不正确。“白发少新洗”意为发白且越来越少,极言衰病之甚。故选B。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内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题干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解答本题首先理解这两句诗的内容,然后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诗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分别之后,两人各自追逐浮萍,四处漂泊辗转,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这两句诗中的“逐萍”意为追逐浮萍,以浮萍为喻,写出了作者和朋友就像那浮萍一样四处漂泊,达了对自己和常征君漂泊不定境遇的同病相怜。“细作行”意为“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表达了别后希望能经常收到常征君音信的期盼以及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点睛】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烛之武退秦师》中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一个人如果反过来去伤害曾经帮助过他人,这是不仁道的;表明晋国国君背信弃义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一文中易水送别场景中,宾客开始时垂泪哭泣,而后听到慷慨羽声时则变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反复咏叹后用选择复句,召唤人民起来反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因人之力而敝之 (2). 朝济而夕设版焉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不在沉默中爆发 (6). 就在沉默中灭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答好题,平时要重视积累,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本题需注意的字有:“敝”“版”“瞋”“冠”“爆”等。 【点睛】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了却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电视收不到信号时,屏幕雪花点闪烁,并伴有噪音,这就是来自太空的射电信号。二次世界大战后,伴随着无线电技术的进步,射电望远镜 。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天文界四大发现,都是利用射电望远镜才得以观测成功的。“中国天眼”的建成将能够实现为宇宙发育史提供线索的中性氢信号和非常奇特的一些脉冲现象。如果幸运,它还将尝试接收外星文明的电波。如果一二十年后,外星人有意无意释放的信号被地球收到,那肯定是它的功劳。“中国天眼”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其建造难度 。它实现了完全自主的三大创新:利用地球上 的优良台址——贵州天然喀斯特巨型洼地,突破了平地上建设望远镜的百米极限;使用主动变形的反射面,让不会动的望远镜动起来,让望远镜能够灵活主动地观察宇宙;自主研制了轻型索拖动的并联机器人,( ),更好地接收宇宙中极其微弱的无线电波信号。 被人称为“天眼之父”的南仁东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用毕生心血,为国家留下一座国之重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他,养成他淡泊名利、 、善良勤劳的优秀品格;无数科技泰斗教育和影响了他,铸就他坚持真理、敢为人先、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脱颖而出 不言而喻 独一无二 一诺千金 B. 崭露头角 不言而喻 盖世无双 一言九鼎 C. 脱颖而出 不可理喻 盖世无双 一诺千金 D. 崭露头角 不可理喻 独一无二 一言九鼎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天眼”将能够探测为宇宙发育史提供线索的中性氢信号并发现非常奇特的一些脉冲星现象。 B. “中国天眼”的建成将能够探测为宇宙发育史提供线索的中性氢型号和非常奇特的一些脉冲星现象。 C. “中国天眼”将能够探测为宇宙发育史提供线索的中性氢信号并发现—些非常奇特的脉冲星现象。 D. “中国天眼”建成将能够实现为宇审发育史提供线索的中性氢信号和一些非常奇特的脉冲星现象。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馈源舱能够精确对焦用以接收信号 B. 使接收信号的馈源舱能够精确对焦 C. 接收信号的馈源舱能够精确对焦 D. 使馈源舱能够精确对焦用以接收信号 【答案】17. A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各个词语的词性与意义,然后结合语境,多维比较,辨析正误。题干要求选“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考查错用是重点。脱颖而出:锥尖通过布袋显露出来,形容本领全部露出来。崭露头角:头上的角已明显地突出来,指初显优异的才能。同样是显露才能,一个是侧重全部,一个侧重初次。联系后文语境看,用“脱颖而出”更合适。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不可理喻:指不能用常理使人明白,形容蛮横或固执,含贬义。第二处横线应选“不言而喻”。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盖世无双:才能或武艺当代第一,没有人能比得上,只能形容人。第三处横线上词语修饰的是“优良台址”,应用“独一无二”。一诺千金: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前文强调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用“一诺千金”更合适。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看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看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A项语序不当。“一些”是数量词,应放在“非常”前面。B项搭配不当。能够“探测”中性氢信号并“发现”脉冲现象的是“中国天眼”,而不是“中国天眼的建成”,句子主谓搭配不当。D项搭配不当。“实现”和“中性氢信号”谓语和宾语不搭配,“实现”和“脉冲星现象”谓语和宾语不搭配,应该说“探测中性氢信号”、“发现脉冲星现象”。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做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材料涉及的领域;其次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注意所给语句的差别,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最后根据连贯的要求,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有时答案在材料中一定会有所提示。根据文意可知,“并联机器人”能使馈源舱精准对焦,从而更好地接收宇宙中极其微弱的无限电波信号。A 项“用以接收信号”和括号后文“更好地接收……信号”语意重复。C项无法和括号前的句子连接,因为“馈源舱”本身不能主动精准对焦,应该用上“使”才对。D“用以接收信号”和括号后文“更好地接收……信号”重复。故选B。 【点睛】高考对病句的类型明确界定为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平时应把握考查要点并切实领会实质,有针对性地进行考点复习。辨析病句方法:1、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注意分析比较,明辨原因。2、紧缩法。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紧缩出主干,看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无问题,再检查枝叶部分。3、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的结构造日常用的句子,经过比较,有无问题便清楚了。4、逻辑意义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看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 20.请把下面材料压缩成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5个字。 己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火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自从94年前化身为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故宫宫墙被红灯笼装点得熠熠生辉,伴随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和京剧的演出伴随着名画《千里江山图》被投影到宫殿屋顶上,紫禁城古建筑群首次在晚间被大规模点亮。故宫博物院票务系统也开通了预约免费参观抢票活动预约门票几分钟内就被抢光。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此举让将近600岁的故宫变得更加年轻,也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答案】示例一:已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次在晚间被灯光装点并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示例二:己亥年正月十五(或“元宵节”)故宫(或“紫禁城”)首开晚间灯光秀并首次对预约观众免费开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重点在于对新闻事件的压缩、概括。本则材料为新闻类材料,压缩一句话新闻时可通过找关鍵句及提取新闻要素的方式来作答,抓住“已亥年正月十五,入夜后的紫禁城灯火辉煌,游人惊叹声不断”、“这是它第一次在夜间开放”、“这是故宫首次在晚间免费对预约观众开放”,从中提取时间、地点、主体、事件等。注意字数不能超限。 【点睛】一句话新闻,就是运用一句话,最大限度地完成报道任务的新闻。需要强调的是它要求比标题具体丰富,比导语简洁明了。形式上:一般情况下以单句为主,复句也可以。内容上: 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对象),④事件(过程、结果),⑤原因(目的) ,有时候还有手段、方式等。 21.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三副对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语境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 桃李满园 寸草春晖 芝兰绕街 庭萱晚景 翠柳迎春 座凝香 万福情 春锦绣 千里绿 千古韵 新 春: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黄牛耕地万山金 教师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节: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春节:翠柳迎春千里绿 (2). 教师节:桃李满园春锦绣 (3). 芝兰绕街座凝香 (4). 母亲节:寸草春晖千古韵 (5). 庭萱晚景万福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关于对联的相关知识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从对联的特点入手,正确重组材料语句。本题中,要求根据所给材料重组对联,对联的特点是讲究平仄对仗,内容贴切,因此要根据语意和对仗、押韵的格式把散乱的语句重新组织起来,使之形成恰当的上下联。要求“上下联各为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语境和对联的特点,不得重复使用短语”,要看准情境是指“新春”“教师节”“母亲节”,还有,上联下联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仄起平收。从所给词组看,符合“新春”情境的是“翠柳迎春”,与下联“黄牛耕地”相对,从语意上找与“万山金”相对的,“千里绿”更为合适。符合“教师节”情境的是“桃李满园”,“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符合“母亲节”情境的是“寸草春晖”和“庭萱晚景”,前一词组与“谁知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有关;后一词组的“萱”,如萱堂,借指母亲或母亲居住的地方,祝福母亲合适的三字是“万福情”,从音韵上看,“庭萱晚景万福情”当为下联,与之相对的上联可选“寸草春晖千古韵”。其他,用排除法可确定与“教师节”有关的对联是:“桃李满园春锦绣,芝兰绕街座凝香”。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澄神静虑,端己正容。 ——欧阳询 ②圆而且方,方而复圆。 ——项穆 ③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 ④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张怀瑾 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 ——王羲之 书法不仅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修身养性之中张扬个性 一个人,性情温和,处处体现儒雅之气,给人感觉有修养,有涵养,正如欧阳询所说“澄神静虑,端己正容。”那么口出狂言的人,就是有个性吗?他的修养与涵养体现在哪里呢?这种个性的张扬,只能被进步的社会淘汰。 什么叫有个性?是别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的世界烦躁,浮气喧天,对名利追求特别在意,而有修身养性的人面对那些金钱名利的诱惑只是微微一笑,这就是个性,就是张怀瑾所说的“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陶渊明追求恬静,飘逸,远离世喧,采菊东篱下,虽然草盛豆苗稀,却依然带月荷锄归,并不在意,道狭草木长,稀露沾衣。说明他走出了世俗,过着隐居的生活,修身养性,门前五棵柳树,衣虽破,却活出了自我,真我,本我,也张扬了他的个性。 假如说陶渊明不去隐居,而是在官场拼搏你死我活,说得好听点是为国家担忧,说的不好听,就是放不下名利宁为五斗米折腰,那么,这个世上就不会有一个飘逸的老叟,而是多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小吏。 康熙年间,尚书张英家人与邻居为整修府第,地界不清而发生争执。张英得知,只做一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读后立即让出三尺之地,而邻居也让出三尺之地,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道。张英是有修养的,正是因为他崇高的修养感染了周围的人,自己也彰显了自身的个性魅力所在。他秉承着“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态度,化解了两家的恩怨,他是伟大的,他的人生是光芒万丈的。可见,具有修养的人,他的个性魅力才会显现在世人面前。 正因为具有修养的力量,才有了“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的个性张扬,“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可见,修养的力量无法比拟,修养的力量是无穷的。 屈原投身汩罗江,为世士留下至理名言,这也是有修养的一种体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壮烈,却也有了一份独特的个性。 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任,修身养性成为成长路上的第一步,我们必须淡定的面对一切事务,静下心来,才能上进,才能担负起使命。修身养性,张扬个性,做我们自己。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文章的能力。考生应审题准确,完成题目要求.作文要求的关键是在六个诗句中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所以考生在写作时应明确每个诗句的立意,然后选出两三个在立意上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句子确定出一个立意,可寻每个句子立意的共同点,因果关系等。本题的五句话都是在说书法,其实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① “澄神静虑,端己正容”体现了修身;② “圆而且方,方而复圆”体现了做事要刚柔兼济;③“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体现了做事要努力。④“体象卓然,殊今异古”体现做人要有自己的个性;⑤“意在笔前,然后作字。”体现了做事要有准备。 立意:③⑤ 做事不光有准备,还得要努力,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 ①② 刚柔兼济,修身养性。 ①④ 修身养性的同时,不能忘了个性的张扬。 素材: (1)修养,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大度,是一种气魄,是一种风格,是那么清新自然,那么无尘无染。 (2)对于修养,伏尔泰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不同的不是出身而是修养。”阿密埃尔说:“人要正直,因为在其中有雄辩和德行的秘诀,有道德修养的影响力。” (3)陆游曾向他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此话中只字未提写诗的技巧,留给其儿子和后人无尽的感悟空间,而现在我们认真品味这句话不难看出陆游希望他儿子多留心生活,多去感悟生活达到修身养性的效果,到时写诗自然手到勤来。所以学诗并非主要在诗上,反而是诗外自己要学会安静地审视生活,不断提炼自身。这与我们日常学习有着相同的含义,我们现在的学习并非简单地从书本上获取那一点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书本之外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陶冶自己的情操,磨炼自己的意志和改变自己不好的性格,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一定基础。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素质教育中提倡成才先成人的道理吧! (4)翻译家傅雷临终时告诫自己的儿子傅聪要首先学会做人,然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来修炼自己的身心,最后就可以成为钢琴家了。傅聪谨记了父亲的教诲,最后成为闻名中外的钢琴大师,同时也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全才。或许傅聪会向后人夸耀是自己的父亲缔造了自己的成功,但正是他听从父亲的话后修身养性才使得自己有了如此巨大的成功。 (5)古今中外有着无数伟人的事例:居里夫人面对荣誉异常淡然,因为荣誉并非她所追求;爱因斯坦面对名利并未迷失自己,依旧泰然处之,诸葛亮隐在卧龙冈数年,潜心学习并时刻告诉自己“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们的成功因为修身养性而来,他们也不因名利而迷失自己,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修身养性所达到了一种常人无法触及的境界。 结构层次:文章开篇提出何为修身养性,何为个性张扬。“一个人,性情温和,处处体现儒雅之气,给人感觉有修养,有涵养”这叫修身养性;“有修身养性的人面对那些金钱名利的诱惑只是微微一笑” 这就是个性。文章接下来举了陶渊明、张英的例子,论述了他们修身养性的同时也就是张扬个性的同时。文章又写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壮烈,却也有了一份独特的个性。文章结尾扣题并联系现实,告诉我们修身养性,张扬个性,做我们自己。 【点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