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3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辽宁省锦州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不含氮元素的一组化合物是( ) A. 葡萄糖和糖原 B. 脂肪酸和磷脂 C. 脱氧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D. 氨基酸和血红蛋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糖类与脂肪酸的元素组成都是C、H、O。磷脂、核酸及其基本组成单位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脱氧核糖核酸(DNA)属于核酸的一种,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元素是C、H、O、N四种,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 【详解】A、葡萄糖和糖原均属于糖类,二者的元素组成都是C、H、O,A正确; B、脂肪酸的元素组成是C、H、O,磷脂的元素组成是C、H、O、N、P,B错误; C、脱氧核苷酸和脱氧核糖核酸的元素组成都是C、H、O、N、P,C错误; D、氨基酸和血红蛋白的元素组成中都含有C、H、O、N,D错误。 故选A。 2.察卡病毒和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RNA和DNA,这两种病毒均( ) A. 不含蛋白质和糖类 B. 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C. 含有A、T、C、G四种碱基 D. 需在宿主细胞内繁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营寄生生活,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核酸包括DNA和RNA,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RNA含有 A、G、C、U四种碱基。 【详解】A、病毒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察卡病毒和乙肝病毒都含蛋白质,A错误; B、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B错误; C、察卡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RNA含有 A、G、C、U四种碱基,乙肝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DNA含有A、T、C、G四种碱基,C错误; D、病毒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需在宿主细胞内繁殖,D正确。 故选D。 3.下列有关糖类分子式或通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单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 B. 蔗糖等二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 C. 淀粉或糖原的通式为(C6H10O5)n D. 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可表示为( CH2O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其中的核糖的分子式为C5H10O5,脱氧核糖的分子式为C5H10O4,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二糖是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其分子式为C12H22O11。多糖的分子式为(C6H10O5)n,糖原、淀粉和纤维素都属于多糖。多数糖类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类似水分子,因而糖类又被称为“碳水化合物”,简写为(CH2O)。 【详解】A、葡萄糖属于单糖,葡萄糖的分子式为C6H12O6,A错误; B、蔗糖等二糖的分子式为C12H22O11,B正确; C、淀粉和糖原都属于多糖,多糖的通式为(C6H10O5)n,C正确; D、多数糖类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之比是2∶1,类似水分子,因此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可表示为(CH2O),D正确。 故选A。 【点睛】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细胞中的糖类的种类、分子式等相关知识。 4.下列关于糖类与脂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纤维素属于多糖,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 B. 果糖和蔗糖均可水解 C. 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D. 纤维素含C、H、O元素 【答案】B 【解析】 【分析】 糖类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大致可以分为单糖、二糖、多糖等几类。葡萄糖、果糖等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类。蔗糖等二糖是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一般要水解成单糖才能被细胞吸收。纤维素属于植物细胞中的多糖,多糖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在人体内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详解】A、纤维素属于多糖,由许多葡萄糖连接而成,A 正确; B、果糖属于单糖,不能水解,蔗糖属于二糖,可以被水解,B错误; C、胆固醇在人体内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正确; D、纤维素属于糖类中的多糖,含C、H、O元素,D正确。 故选B。 5.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呈纤维状 B. 蛋白质经高温蒸煮后可以产生丰富的氨基酸 C.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它们的R基均含硫元素 D. 鸟类的羽毛和人的指甲主要是由同一类蛋白质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组成生物体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连接氨基酸分子之间的化学键称为肽键。高温可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以及肽链盘曲、折叠方式及其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详解】A、血红蛋白的空间结构呈球状,A错误; B、蛋白质经高温蒸煮后,空间结构因肽链之间化学键断裂而遭到破坏,但连接氨基酸分子之间的肽键不会断裂,因此不能产生氨基酸,B错误; C、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共有20种,它们的R基不一定均含硫元素,如甘氨酸的R基为“-H”, C错误; D、鸟类的羽毛和人的指甲主要是由角蛋白组成,D正确。 故选D。 6.组成核酸的单体(如图)中,不含氮元素,且在DNA和RNA分子中不同的成分是( ) A. ① B. ② C. ①和② D. ②和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核苷酸的结构式,其中①为含氮碱基,②为五碳糖(脱氧核糖或核糖),③为磷酸。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为含氮碱基,其中含有氮元素,AC错误;②为五碳糖,在DNA和RNA中不同,组成DNA分子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组成RNA分子的五碳糖是核糖,B正确; ③为磷酸,在DNA和RNA分子中相同,D错误。 7.检查某奶粉是否属合格的脱脂无糖(还原糖)奶粉,不能选取的试剂是( ) A. 苏丹Ⅲ染液 B. 龙胆紫溶液 C. 双缩脲试剂 D. 斐林试剂 【答案】B 【解析】 【分析】 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在水浴加热(50~65℃)的条件下会生成砖红色沉淀。龙胆紫溶液属于碱性染料,可以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详解】检查某奶粉是否属合格的脱脂无糖(还原糖)奶粉,需要用苏丹Ⅲ染液来检测是否含有脂肪,用双缩脲试剂来检测是否含有蛋白质,用斐林试剂来检测是否含有还原糖。龙胆紫溶液能够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故选B。 8.下列关于原核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蓝细菌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C. 原核细胞的DNA与周围的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信息 D. 大多数原核细胞体积小,体积与表面积之比也小,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完成 【答案】A 【解析】 【详解】原核细胞的遗传物质就是DNA,A错误; 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B正确; 原核细胞中没有核膜,其DNA与周围的核糖体直接接触,并通过RNA传递信息,C正确; 大多数原核细胞体积小,体积与表面积之比也小,利于各项生命活动的完成,D正确。 9.下列各细胞结构与其功能对应不正确的是 A. 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B.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 线粒体:将丙酮酸彻底分解 D. 溶酶体:加工并分泌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膜的功能:作为生命系统的边界,使细胞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内环境;控制物质进出;完成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线粒体:普遍分布在动植物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其中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第三阶段产生的能量较多,合成大量的ATP,用于各项生命活动的需要,因此把线粒体称为“动力车间”。 3、核糖体:普遍分布于原核细胞核真核细胞内,无膜结构,能够把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机器,因此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 4、溶酶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内,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被称作“酶的仓库”,可以水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也可以吞噬水解病原体,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详解】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A正确;核糖体可以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B正确;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可以将丙酮酸彻底氧化分解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大量能量,C正确;溶酶体能够水解细胞内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和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高尔基体可以加工分泌蛋白质,D错误。 10.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的外膜和内膜上均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无关 D. 细胞核核膜消失和重建只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且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和动物体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消失和重建。 【详解】A. 线粒体的外膜上不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错误; B.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B正确;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有关,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核膜和核仁都会发生消失和重建,D错误。 11.关于真核细胞结构或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叶绿体外膜上有光合色素分布 B. 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含有纤维素 C. 内质网膜为酶提供了附着位点 D. 核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细胞器、细胞壁、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有光合色素分布,A错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B正确;内质网是由单层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其膜为酶提供了附着位点,C正确;核膜属于生物膜,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D正确。 12.下列关于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B. 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C.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中心 D. mRNA可以通过核孔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如下: 【详解】A、主要位于细胞核中的DNA上贮存着遗传信息,因此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A正确; B、核仁与核糖体形成有关,B正确; C、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C错误; D、核孔是蛋白质和RNA等大分子物质选择性地进出细胞核的通道,mRNA属于RNA中的一种,D正确。 故选C。 13. 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A. 糖类和脂质 B. 糖类和蛋白质 C. 蛋白质和脂质 D. 蛋白质和核酸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糖类。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膜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 【详解】根据相似相溶原理,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B和D错误; 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蛋白质,A错误,C正确;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清题干中相关信息“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再根据题意作答。 14.利用无色洋葱内表皮、均加入适量红墨水的蔗糖溶液和清水,开展“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活动。下列关于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制片过程:取载玻片→撕表皮→滴清水→盖盖玻片 B. 细胞中液泡颜色变化:浅→深→浅 C. 细胞吸水能力变化:大→小→大 D. 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小→大→小 【答案】D 【解析】 观察质壁分离及质壁分离复原过程,需要观察三次,因此有三次制片过程,即将洋葱内表皮分别置于清水、蔗糖溶液、清水中观察,A错误。由于用的是无色洋葱内表皮,因此液泡无颜色,B错误。细胞失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增强,吸水过程中,吸水能力减弱,即细胞吸水能力变化:小→大→小,C错误。细胞失水过程中,细胞缩小,红色区域由小变大,吸水过程中,细胞涨大,红色区域由大变小,视野中红色区域变化:小→大→小,D正确。 【点睛】 关于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4个注意点 (1)将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置于低浓度的溶液或蒸馏水中,植物细胞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但如果所用溶液为葡萄糖、KNO3、NaCl、尿素、乙二醇等,发生质壁分离后因细胞主动或被动吸收溶质而使细胞液浓度增大,植物细胞会吸水引起质壁分离后的自动复原。 (2)质壁分离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植物细胞吸水能力越强;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 (3)质壁分离与复原过程中水分子的移动是双向的,总结果是单向的。 (4)本实验用显微镜观察了三次,第一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第三次与第二次形成对照,该对照方法为自身对照。 15.下列关于主动运输与胞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主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 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 两者运输物质都需要载体协助,也都需要消耗能量 D. 两者运输物质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主动运输是物质从低浓度一侧通过细胞膜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能量。胞吐的过程是: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详解】A、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A正确; B、胞吐过程涉及囊泡膜与细胞膜融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正确; C、两者运输物质都需要消耗能量,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协助,胞吐不需要载体协助,C 错误; D、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能量供应,因此两者运输物质都受温度变化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点睛】识记并理解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酵母菌的研磨液催化糖生成酒,说明酶在细胞裂解后才能起作用 B. 加热与酶都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C. 加热杀死的酵母菌不能使糖生成酒,说明酶在活细胞中才能起作用 D. 酶的合成一般需要经过转录,催化转录需要RNA聚合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合成RNA的过程。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高温时酶因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活。条件适宜时,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发挥催化作用。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详解】A、适宜条件下,酶在细胞内和细胞外都能起作用,酵母菌的研磨液催化糖生成酒,说明酵母菌的研磨液中存在相关的酶,A错误; B、加热能为化学反应提供能量,但不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能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加热杀死的酵母菌不能使糖生成酒,是因为相关的酶在高温条件下已经变性失活,C 错误; D、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的合成需要经过转录和翻译,RNA是转录的产物,催化转录需要RNA聚合酶,D正确。 故选D。 17.如图所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B. t1~t2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C. t2时酶失去活性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图可知,t1~t2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由大到小,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加入酶以后,t1~t2的开始阶段,反应物浓度降低较快,说明反应速率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可能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B正确;根据题意“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说明酶没有失活,t2 时反应物浓度为0,说明反应物被完全分解了,C错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完全被分解所需要的时间要延长,故t2右移,D正确。 故选C。 18.下列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TP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 B. 人在饥饿时,细胞中ATP与ADP的含量难以达到动态平衡 C. 内质网的膜不能合成ATP D. 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需要ATP水解供能,A正确; ATP与ADP在细胞中不断转化,总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平衡,B错误; 内质网是单层膜的细胞器,是脂质等的合成车间,需要消耗ATP,不能合成ATP,C正确; 淀粉酶催化淀粉分解过程中释放能量,D正确。 19.在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内都会发生的物质转化过程是( ) A. 葡萄糖转化为淀粉 B. 葡萄糖转化为糖原 C. 葡萄糖转化丙酮酸 D. 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都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淀粉是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糖原是人和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淀粉和糖原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人和酵母菌都是异养生物,不能将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 【详解】A、在植物细胞内,葡萄糖能够转化为淀粉,A 错误; B、在人和动物细胞中,葡萄糖能够转化为糖原,酵母菌细胞中没有糖原分布,B错误; C 、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在细胞呼吸过程中,会发生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的过程,C正确; D、在人体细胞和酵母细胞内,不会发生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D错误。 故选C。 20.图示为酒精发酵的实验装置,滴管下部装有酵母菌与苹果汁的混合液,试管中装满水。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试管中装满水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 B. 试管中装满水为实验装置提供无氧环境 C. 若混合液通入空气,则酒精发酵会受到抑制 D. 实验过程中丙酮酸被氧化分解产生酒精和CO2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有氧存在时,无氧呼吸受到抑制。微生物的无氧呼吸也叫做发酵,产生酒精的叫做酒精发酵。对于酵母菌而言,酒精发酵的过程可以概括地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在相应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酒精和CO2。 【详解】A、酒精发酵的产物是酒精和CO2,试管中装满水有利于观察CO2的产生,A正确; B、试管中加水的目的是排出空气,为实验装置提供无氧环境,B正确; C、酒精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若混合液通入空气,则酒精发酵会受到抑制,C正确; D、实验过程中葡萄糖被氧化分解产生酒精和CO2,丙酮酸被还原为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发酵及酒精发酵的内涵、无氧呼吸的过程等相关知识,据此,从题意和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判断各选项。 21.将叶绿体悬浮液置于白光下,一段时间后发现有氧气放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 02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 B. 若将叶绿体置于蓝紫光下,则不会有氧气产生 C. 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照射,瞬间[H]和C5下降 D. 水在叶绿体中分解产生氧气需要ATP提供能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02的产生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A错误; 若将叶绿体置于蓝紫光下,会有氧气产生,B错误; 如果在适宜反应条件下,用白光照射离体的新鲜叶绿体一段时间后,突然改用光照强度与白光相同的绿光,光反应减弱,产生的还原氢和ATP速率减慢,三碳化合物还原减慢,而二氧化碳固定速率暂时不变,因此三碳化合物增加,五碳化合物含量减少,C正确; 水在叶绿体中分解产生氧气需要光能,而不需要ATP提供能量,D错误。 22.图为某植物在适宜的自然条件下,CO2吸收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曲线。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若温度降低,a点上移 B. 若植物缺Mg,b点左移 C. 若CO2升高,c点右移 D. 若水分不足,c点左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如果温度降低,酶活性下降,呼吸作用强度下降,a点会上移,故A正确。 如果植物缺Mg,会影响叶绿素的合成,光合作用下降,b点右移,故B错误。 如果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加,c点会右移,故C正确。 如果水分不足会影响光合作用,c点左移,故D正确。 23.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周期指细胞分裂期持续的时间 B. 细胞周期中分裂间期占90%~95% C. 细胞周期的分裂期进行各种物质的准备 D. 各种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个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细胞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一个细胞周期包括分裂期和分裂间期,其中分裂间期是为分裂期做物质准备的时期,持续时间比分裂期长得多。 【详解】A、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分裂期,A错误; B、在一个细胞周期内,间期和有丝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相差较大,间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90%~95%,分裂期大约占细胞周期的5%~10%,B正确; C、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细胞数目少),其中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C错误; D、细胞经过一个细胞周期需要的时间要视细胞的类型而定。例如,年幼的海胆细胞完成一个周期约需2h,洋葱根尖细胞约需12h,而人的肝细胞则需要22h。细胞周期每一阶段所需的时间也因细胞类型不同而不同,D错误。 【点睛】熟知细胞周期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5%~10% ,细胞数目少),其中分裂间期为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24.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DNA与染色体的数目加倍分别发生 A. 间期,后期 B. 前期,中期 C. 中期,后期 D. 间期,前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间期由于DNA复制,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后期由于着丝点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变成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故选:A。 【点睛】有丝分裂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特点 (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3)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 25.与有丝分裂相比,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 ①细胞核的分裂 ②纺锤丝的出现 ③细胞质的分裂 ④染色体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的无丝分裂: 概念 分裂的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过程 细胞核延长→核缢裂→细胞质缢裂→形成两个子细胞 特点 (1)核膜和核仁都不消失;(2)没有染色体的出现和染色体复制的规律性变化;(3)染色质、DNA也要进行复制,并且细胞要增大。 实例 蛙的红细胞 【详解】①无丝分裂过程有细胞核的延长并一分为二,①错误;细胞核的分裂②无丝分裂过程中不出现纺锤丝,②正确;③无丝分裂仍然会使细胞一分为二,所以必然会存在细胞质的分裂,③错误;④无丝分裂过程中没有染色体的变化,④正确。综上分析,故选:D。 【点睛】熟悉无丝分裂的过程是判断本题的关键,尤其要注意无丝分裂过程不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 26.下列关于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着丝点分裂不会导致DNA数目加倍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出现联会现象 C.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中心体在间期倍增 D. 染色体复制的结果是染色体、DNA数目加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导致DNA加倍;着丝点分裂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含量不变;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发生联会配对,形成四分体;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前期移向细胞两极。 【详解】A. 着丝点分裂会导致染色体加倍,不会导致DNA数目加倍,A正确; B.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B正确; C.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时中心体在间期倍增,C正确; D. 间期发生染色体复制,导致DNA数目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变,D错误。 27.下列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实例是( ) A. 水稻种子→幼苗 B. 人体造血干细胞→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C. 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幼苗 D. 爪蟾蝌蚪→爪蟾幼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是以产生个体为标志;若无个体产生,则不能体现全能性。 【详解】A、水稻种子是水稻的幼体,水稻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属于植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人体造血干细胞形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是细胞分化的结果,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B错误; C、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是已经分化的细胞,经组织培养发育成幼苗体现了细胞的全能性,C正确; D、爪蟾蝌蚪发育成爪蟾幼体,属于动物个体发育的范畴,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D错误。 故选C。 28.人体细胞凋亡和衰老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必然规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凋亡仅发生在衰老细胞中 B. 细胞凋亡由机械损伤引发 C. 衰老细胞中所有酶的活性降低 D. 衰老细胞的有氧呼吸变慢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由于受到严格的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所以也常常被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其主要特征是:①细胞内水分减少,结果体积变小,细胞新陈代谢的速度减慢;②细胞内多种酶的活性降低;③ 细胞内的色素逐渐积累,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影响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④ 细胞呼吸速率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⑤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详解】A、细胞凋亡不一定发生在衰老细胞中, 如人在胚胎发育时期,尾部细胞的凋亡导致尾的消失,A错误; B、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B错误; C、衰老细胞中多种酶的活性降低,C错误; D、衰老细胞,其细胞呼吸速率减慢,因此有氧呼吸也变慢,D正确。 故选D。 29.下列关于癌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人的染色体上存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B. 癌细胞具有程序化死亡机制 C. 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细胞周期缩短 D. 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细胞癌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二者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致癌因子有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癌细胞的主要特征是:①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表面发生了变化,由于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导致癌细胞在体内易扩散和转移。 【详解】A、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普遍存在于人和动物的染色体上,A正确; B、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无限增殖,丧失了程序化死亡机制,B错误; C、癌细胞的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癌细胞能无限增殖,细胞周期缩短,C正确; D、某些病毒属于病毒致癌因子,所以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细胞癌变,D正确。 故选B。 30.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度分化的细胞中染色体种类发生了改变,分裂能力下降 B. 原癌基因突变促进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C. 细胞凋亡使细胞被动死亡,不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D. 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有丝分裂,A错误;原癌基因突变和抑癌基因突变都会导致细胞癌变,B错误;细胞凋亡使细胞主动死亡,利于生物体内部环境的稳定,C错误;衰老细胞的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影响DNA复制和转录,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衰老,凋亡和细胞癌变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识记衰老细胞的特点,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1.下列关于蛋白质组成的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结构具有识别信号分子的作用 B. 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结构具有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 C. 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结构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D. 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结构具有流动性的功能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详解】A、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结构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信号分子的作用,正确; B、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结构是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载体,正确; C、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正确; D、细胞膜主要由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其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错误。 故选D。 【点睛】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有多种功能: 催化功能: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称酶,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全部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来完成的。 运动功能:从最低等的细菌鞭毛运动到高等动物的肌肉收缩都是通过蛋白质实现的。肌肉的松弛与收缩主要是由以肌球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粗丝以及以肌动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细丝相互滑动来完成的。 运输功能: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许多小分子及离子的运输是由各种专一的蛋白质来完成的。例如在血液中血浆白蛋白运送小分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机械支持和保护功能:高等动物的具有机械支持功能的组织如骨、结缔组织以及具有覆盖保护功能的毛发、皮肤、指甲等组织主要是由胶原、角蛋白、弹性蛋白等组成。 免疫和防御功能:生物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拥有多种类型的防御手段,其中不少是靠蛋白质来执行的 。例如抗体即是一类高度专一的蛋白质,它能识别和结合侵入生物体的外来物质,如异体蛋白质、病毒和细菌等,取消其有害作用。 调节功能: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代谢机能的调节,生长发育和分化的控制,生殖机能的调节以及物种的延续等各种过程中,多肽和蛋白质激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尚有接受和传递调节信息的蛋白质,如各种激素的受体蛋白等。 32.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 A. 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囊泡运输的交通枢纽 B. 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 甲基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 D. 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是物理模型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 细胞膜的结构:流动镶嵌模型;DNA的结构:双螺旋结构。 【详解】高尔基体是真核细胞囊泡运输的交通枢纽,如可以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转运,A正确;细胞骨架和生物膜系统都与物质运输、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健那绿是将活细胞中线粒体染色的专一性染料,可以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C错误;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属于物理模型,D正确。故选C。 33.科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用相同培养液培养番茄和水稻时,培养液中各离子浓度变化如右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种作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存在差异 B. 水稻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向培养液中分泌Ca2+和Mg2+使其浓度增加 C. 该实验说明植物细胞对水的吸收和对离子的吸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D.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水分子顺相对含量的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培养液中离子的起始浓度相同,但一段时间后,培养水稻的培养液中,SiO44-浓度降低,而Ca2+和Mg2+浓度增加,说明水稻吸收的SiO44-多;而培养番茄的培养液中,SiO44-浓度增加,而Ca2+和Mg2+浓度降低,说明番茄吸收的Ca2+和Mg2+较多;据此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吸收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吸收量不同,这体现了植物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其原因在于不同植物根尖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 【详解】A. 据图可知,水稻和番茄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存在差异,A正确; B. 由题图知,与初始浓度相比,培养水稻的溶液中SiO44-浓度降低,说明水稻大量吸收SiO44-,而Ca2+、Mg2+浓度升高,不是水稻细胞分泌Ca2+、Mg2+ ,而是吸水的相对速率大于吸收Ca2+、Mg2+的相对速率,B错误; C. 由图可知,不同植物对同种离子的需要量及同一植物对不同离子的需要量不同,因此植物对矿质元素是一种选择性吸收,而对水是无选择性吸收,所以植物体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是两种不同的运输方式,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C正确; D.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过程中,水分子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进行跨膜运输,D正确。 34.下图是探究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装置,将装置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min后,向各试管中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2min,观察试管中的颜色变化。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高效性 B. 实验中滴管混用会影响结果准确性 C. 甲、乙试管均出现砖红色沉淀 D. 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检测结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本题是探究的是酶的专一性,自变量为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因变量是淀粉、蔗糖的水解情况,其他为无关变量。2、实验原理:(1)还原糖与斐林试剂会出现砖红色沉淀;(2)淀粉酶可以使淀粉逐步水解成麦芽糖和葡萄糖。 【详解】试管中底物种类不同,故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A错误;实验中滴管混用会影响结果准确性,B正确;甲试管出现砖红色沉淀,但是乙试管不出现砖红色沉淀,因为加入淀粉酶只有甲试管会反应,C错误;不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检测结果,因为乙试管中的蔗糖不与碘反应,即使被分解了也不发生反应,D错误;故选B。 35.ATP、GTP、CTP和UTP是细胞内四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它们的结构只是碱基不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脱氧核糖构成的 B. 1分子C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 C. 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 D. 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答案】A 【解析】 【分析】 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结构简式为A—P~P~P,其中的“A”代表腺苷,是由核糖和腺嘌呤组成,“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一分子ATP脱去两个磷酸基团后,余下的部分为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是基本单位之一。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相联系。在此基础上,依据RNA的化学组成并结合题意“ATP、GTP、CTP和UTP的结构只是碱基不同”来分析判断各选项。 【详解】A、CTP中“C”是由胞嘧啶和核糖构成的,A错误; B、1分子CTP彻底水解可得到3种小分子物质:磷酸、核糖与胞嘧啶,B正确; C、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换言之,ATP的合成常伴随着细胞内的放能反应,C正确; D、UTP断裂两个高能磷酸键,脱去两个磷酸基团,余下的部分是尿嘧啶核糖核苷酸,是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D正确。 故选A。 36.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据此推测DNP作用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ATP,该过程不受DNP影响 B. 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ATP最多 C. 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 D. DNP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ATP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A错误; B. 根据题意,DNP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ATP的合成,B错误; C. 根据题意,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正确; D. 根据题意,DNP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故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错误。 37.下图是[H]随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转移过程,下列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A. [H]经①→②转移到葡萄糖,首先光反应产生[H]然后用于暗反应C3还原 B. ③→⑤依次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上进行 C. 不能产生[H]的过程有②④⑤ D. 能产生ATP的过程有①③④⑤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H]经①→②转移到葡萄糖,表示光合作用过程,首先光反应阶段产生[H],然后用于暗反应过程中三碳化合物的还原,A正确; ③→⑤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其三个阶段分别发生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线粒体内膜,B正确; 图中显示②④⑤利用[H]产生了其他化合物,并不产生[H],C正确; 能产生ATP的过程有①③⑤,而④是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不产生ATP,D错误。 38. 下图是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光合作用与有氧呼吸过程及其关系的图解,其中A-D表示相关过程,a-e表示有关物质。据图说法错误的是( ) A. A过程表示光反应,它为B过程提供了[H]和ATP B. C过程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在其内膜上物质b被利用 C. 在黑暗的环境中,物质c可通过叶片的气孔释放到外界 D. 若用18O标记物质b,则不会在C6H12O6中出现18O标记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示意图中过程A表示的是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提供ATP和[H],A正确; C过程表示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中,物质b表示的是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膜上被利用,B正确; 在黑暗环境中,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物质c表示的是二氧化碳,可以通过叶片的气孔排出体外,C正确; 用同位素标记氧气,在呼吸作用中生成水,水参与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进入葡萄糖使其被标记,D错误。 39.长叶刺葵是一种棕榈科植物,下图为某研究小组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测得长叶刺葵24小时内光合作用强度的曲线,下列有关曲线的描述错误是 A. 曲线a表示总光合作用强度,曲线b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 B. 10:00以后曲线b下降的原因是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对温度不敏感所致 C. 14:00以后a、b均下降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 D. 大约18:00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速率通常是指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的CO2吸收量或O2的释放量,也可用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上的干物质积累量来表示。总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减去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的速率(即净光合作用是指单位时间吸收的二氧化碳),总光合速率是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速率,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 【详解】分析坐标曲线可知,a曲线表示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此指标可以代表总光合作用强度,b曲线表示的是CO2吸收量,即代表的是净光合作用强度,A正确;10:00以后图中曲线b吸收CO2速率下降,但是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增加,说明此时是因为呼吸速率加快引起的,B错误;14:00以后a、b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随着时间推移,光照强度减弱导致光反应减弱,进而影响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利用,C正确;识图分析可知,到大约18:00时CO2吸收量为0,即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以后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或者只有呼吸进行,故大约18:00时有机物积累量最大,D正确。 40.有关某二倍体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后期由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一极不含同源染色体 B. 纺锤体在前期形成,末期消失 C. 同一分生组织中存在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 D. 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分析】 二倍体植物的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具有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对于二倍体植物而言,处于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细胞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的细胞分裂不是同时进行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前期的主要特点是: 间期的染色质丝螺旋缠绕,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核膜逐渐消失、核仁逐渐解体,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的中央。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的主要特点是: 每条染色体逐渐变成细长而盘曲的染色质丝,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出现,形成子细胞核,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细胞板,细胞板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一分为二。 【详解】A、某二倍体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但细胞一极含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纺锤体在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前期形成,末期消失,B正确; C、同一分生组织中的不同细胞,它们的细胞分裂不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同一分生组织中存在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C正确; D、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41.下图1为细胞合成与分泌淀粉酶的过程示意图,图2为细胞膜结构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细胞结构或物质。 请回答问题: (1)淀粉酶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控制该酶合成的遗传物质存在于[4]__________中。 (2)图1中,淀粉酶先在核糖体中合成,再经[2]_______运输到[1]_______进一步加工,最后由小泡运到细胞膜外,整个过程均需[3]________提供能量。 (3)图2中,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___;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5]_______,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的是_______(填图中序号)。 【答案】 (1). 蛋白质 (2). 细胞核 (3). 内质网 (4). 高尔基体 (5). 线粒体 (6). 磷脂双分子层 (7). 糖蛋白 (8). 6 【解析】 【分析】 ①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过程,依次通过的细胞结构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整个过程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图1中的1是高尔基体,2是内质网,3是线粒体,4是细胞核。②图2中的5为糖蛋白,6为通道蛋白。 【详解】(1) 淀粉酶属于分泌蛋白,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控制该酶合成的遗传物质是DNA,存在于[4]细胞核中。 (2) 图1中,淀粉酶先在核糖体中合成,再经[2]内质网运输到[1]高尔基体进一步加工,最后由小泡运到细胞膜外,整个过程均需[3]线粒体提供能量。 (3) 图2中,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与细胞相互识别有关的是图中[5]糖蛋白,图中[6]通道蛋白可以帮助某些离子进入细胞。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分泌蛋白的含义及其合成和分泌过程,形成如下图所示的知识网络,并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建立联系。做到这一点,与此相关的变式训练也就能够做到迎刃而解。 42.将金鱼藻放在盛有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的密闭容器中培养,先用10klx的光照处理金鱼藻5min,再用5klx的光照处理5min,再用1klx的光照处理5min,最后进行黑暗处理。定时测定金鱼藻产生的气泡数量,结果如下表所示。请据此回答: 时间 1min 2min 5min 7min 10min 12min 14min 16min 气泡(个/ min) 38 40 24 15 5 3 0 0 (1)叶绿体中限制绿色植物对光能利用的主要物质是______,这些物质可以溶解在________(填溶剂名称)中。 (2)实验中用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培养金鱼藻的目的是__________。 (3)实验中气泡的主要气体产生于光合作用的_________阶段。实验开始14min后,气泡产生数量为0,说明此时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气体速率________呼吸作用消耗该气体的速率。 (4)实验开始7min后,若将装置由5klx光下转移到10klx光下,此时叶绿体内C5含量可能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基本不变”),试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光合色素 (2). 无水乙醇(或丙酮) (3). 提供金鱼藻光合作用需要的CO2 (4). 光反应 (5). 小于或等于 (6). 增加 (7). 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ATP、[H]增多,C3还原增强,产生C5增多,同时培养液中CO2供应减少,CO2固定时利用的C5减少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CO2的浓度、温度、光照强度、水分、无机盐等,内因有光合色素的种类和含量、酶的含量等。净光合速率=实际(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当净光合速率>0时,有气泡产生;当净光合速率≤0时,无气泡产生。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 【详解】(1) 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具有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的作用,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均可用于光合作用,因此叶绿体中限制绿色植物对光能利用的主要物质是光合色素。这些光合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 (2) 碳酸氢钠溶液可以产生CO2,而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实验中用一定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培养金鱼藻的目的是:提供金鱼藻光合作用需要的CO2。 (3) 实验中气泡的主要气体为O2,产生于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只有光合作用产生的O2量大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量,才会有气泡产生。实验开始14min后,气泡产生数量为0,说明此时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气体速率小于或等于呼吸作用消耗该气体的速率。 (4) 实验开始7min后,若将装置由5klx光下转移到10klx光下,此时光照增强,光反应产生的ATP、[H]增多,C3还原增强,产生C5增多,同时培养液中CO2供应减少,CO2固定时利用的C5减少,因此叶绿体内C5含量可能增加。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知道碳酸氢钠溶液可以产生CO2,明确气泡的产生量反映的是净光合速率,而净光合速率=实际(真正)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只有净光合速率>0时才有气泡产生。在此基础上,分析题意和表格呈现的信息,进而对各问题情境进行解答。 43.人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碳酸饮料和方便面等食品的销量越来越差,而酸奶和果汁等较为健康的饮料的销量稳步上升,同时胡萝卜素也被广泛用作饮料的添加剂。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的问题: (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其中纤维素和果胶的单体分别是__________。生产上常用__________来瓦解细胞壁,使榨汁变得容易,同时也使果汁更加澄清。 (2)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稳定性很好,能持续发挥作用,但是制作果汁时若将其直接加入苹果泥中,则无法从果汁或残液中回收,造成很大浪费,使用固定化酶技术,将酶固定在载体上,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酶分子很小,一般采用________法和_______法进行固定化。细菌细胞相对于酶分子来说比较大,如果用固定化细胞技术将这些细菌固定,可以采用_________法。 (3)工业生产上,可以从胡萝下中提取胡萝卜素。提取胡萝卜素常采用萃取的方法,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取的胡萝卜素可通过纸层法进行鉴定,其利用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鉴定过程中,通过观察萃取样品中是否出现了对应于标准样品中位于展开剂前沿的____________来确认是否提取到了胡萝卜素。 【答案】 (1). 葡萄糖、半乳糖醛酸 (2).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 化学结合 (4). 物理吸附 (5). 包埋 (6). 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 (7). 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 (8). 胡萝卜素层析带 【解析】 【分析】 ①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纤维素酶能够催化纤维素水解;纤维素是由许多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果胶酶能够分解果胶;果胶是由半乳糖醛酸聚合而成的。瓦解植物的细胞壁,可以提高水果的出汁率,并使果汁变得澄清。②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酶或细胞固定在一定空间内的技术,包括包埋法、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细胞个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多采用包埋法固定化;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更适合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固定化。③胡萝卜素萃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同时还受到原料颗粒的大小、紧密程度、含水量、萃取的温度和时间等条件的影响。可采用纸层法对提取的胡萝卜素进行鉴定。 【详解】(1)纤维素和果胶的单体(基本组成单位)分别是葡萄糖、半乳糖醛酸。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因此生产上常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瓦解细胞壁,使榨汁变得容易,同时也使果汁更加澄清。 (2) 酶分子很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一般采用化学结合法和物理吸附法进行固定化。细菌细胞比较大,难以被吸附或结合,可以采用包埋法进行固定化。 (3) 采用萃取的方法提取胡萝卜素时,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使用量。不同的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不同,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速度不同,利用此原理,提取的胡萝卜素可通过纸层法进行鉴定。在鉴定过程中,通过观察萃取样品中是否出现了对应于标准样品中位于展开剂前沿的胡萝卜素层析带来确认是否提取到了胡萝卜素。 44.研究发现一些嗜冷细菌产生的蛋白酶可使乳蛋白分解,导致牛奶变质。为了筛选检测变质牛奶中的嗜冷细菌,某研学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注:培养皿旁的数字代表菌落数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牛奶饮用前要经过巴氏消毒,以杀死有害微生物,与煮沸消毒相比,巴氏消毒的牛奶在常温(约28℃)下保存时间较短,原因是__________,导致牛奶中营养成分被分解而变质。 (2)若要筛选嗜冷细菌,应将牛奶样品稀释液接种在以_________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并且在______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以利于嗜冷细菌生长,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3)据图分析,研学小组采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法分离和计数嗜冷细菌。 (4)用上述方法统计样本中菌落数时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按照菌落计数的要求,据图可得出1ml牛奶样品中嗜冷细菌的活菌数为__________个,与用血球计数板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目较_______。 【答案】 (1). (巴氏消毒的)牛奶中没有被杀死的微生物(或细菌)在适宜温度(或常温)下大量繁殖 (2). 乳蛋白 (3). 低温(或较低温度) (4). 稀释涂布平板 (5). 需要 (6). 需要证明(或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7). 3.9×105 (8). 少 【解析】 【分析】 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适用对象主要有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消毒是指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适用对象主要有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稀释涂布平板法常用来进行微生物的计数。 【详解】(1)由于巴氏消毒的温度为75~ 80°C之间,有些微生物在此温度下没有被杀死,故在适宜温度(或常温)下,(巴氏消毒的)牛奶中没有被杀死的微生物(或细菌)会大量繁殖,导致牛奶中营养成分被分解而变质。所以巴氏消毒的牛奶在常温(约28℃)下保存时间较短。 (2)由于嗜冷细菌产生的蛋白酶可使乳蛋白分解,故要筛选嗜冷细菌,应将牛奶样品稀释液接种在以乳蛋白为唯一氮源的固体培养基上,并且在低温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以利于嗜冷细菌生长,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3)根据图示中将牛奶样品稀释后涂在培养基上进行菌落计数,可知研学小组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和计数嗜冷细菌。 (4)由于不知道制备的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故需要设置不接种微生物的培养基进行对照,以证明(或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杂菌污染(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5)菌体计数时应选择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倍数进行计数,由图中菌落数量可知,应选择稀释103的进行计数,故1ml牛奶样品中嗜冷细菌的活菌数为(36+39+42)÷3÷0.1×103=3.9×105个。该种方法计数时,计数的是活菌的数量,且当两个或多个菌体连在一起生长时,平板上观察的只是一个菌落,故与用血球计数板相比,此计数方法测得的细菌数目较小。 【点睛】本题考查了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无菌技术、分离微生物的方法,主要考查学生设计和完善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和提出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的能力,利用所学的微生物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45.某转基因牛的生产技术流程如图。请回答: (1)利用过程①的方法构建的基因文库是___________(填“基因组文库”或“部分基因文库”)。利用PCR技术大量扩增此目的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_,以便合成引物;PCR扩增过程需要______催化。 (2)转入生长激素基因的牛可通过乳腺细胞分泌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过程②中,将目的基因与____________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构建重组质粒,通过_________法导入受精卵中,然后利用胚胎工程的___________(答出2项)技术手段获得转基因牛。 (3)该转基因牛进入泌乳期后,其分泌的乳汁中并未含有人生长激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部分基因文库 (2). 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碱基)序列 (3). 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 (4). 乳腺蛋白基因 (5). 显微注射 (6). 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 (7). 导入的目的基因未能表达或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反向连接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生产某种转基因牛的操作流程,涉及到的技术有基因工程、早期胚胎培养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图中过程①表示利用反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生长激素基因)。过程②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标记基因等。 【详解】(1) 过程①表示利用反转录法获得目的基因(生长激素基因)。因mRNA只是部分基因转录的产物,所以利用过程①的方法构建的基因文库只包含了一种生物的一部分基因,是部分基因文库。利用PCR技术大量扩增目的基因的前提是: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以便根据这一序列合成引物。PCR扩增过程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催化。 (2) 过程②表示构建基因表达载体。转入生长激素基因的牛可通过乳腺细胞分泌乳汁来生产人生长激素,在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将目的基因与乳腺蛋白基因的启动子等调控组件重组在一起构建重组质粒,再通过显微注射法将重组质粒导入受精卵中,然后利用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将导入重组质粒的受精卵培育成早期胚胎,进而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等手段获得转基因牛。 (3) 该转基因牛进入泌乳期后,其分泌的乳汁中并未含有人生长激素,可能的原因是:导入的目的基因未能表达,或者是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反向连接,或者是目的基因未成功导入。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能够根据图示分析各数字所示的基因工程操作步骤的名称,明确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等。 46.下图为单克隆抗体生产的流程图,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中需要给小鼠注射的“某物质”在免疫学上称为_____________,注射该物质的目的是___________。 (2)假设仅考虑某两个细胞的融合,则可形成最多__________种类型的丙细胞,需要将融合细胞先用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筛选,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__,以得到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______(填“单”、“双”或“多”)核杂交瘤细胞。 (3)与一般的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紫杉醇能阻止肿瘤细胞有丝分裂,促进其凋亡,用单克隆抗体A1或A2与紫杉醇结合研制而成的“生物导弹”,对于晚期低分化型的甲状腺瘤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这利用的是单克隆抗体的__________作用。 【答案】 (1). 抗原 (2). 使小鼠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产生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 (3). 3 (4). 选择性 (5). 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 (6). 单 (7).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 (8). 导向(或靶向)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甲是免疫的B淋巴细胞,乙是骨髓瘤细胞,丙是杂交瘤细胞,丁是筛选出的能产生所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a表示细胞融合,b表示体内培养或体外培养。 【详解】(1)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才能发生免疫反应,产生能够分泌特异性抗体的B淋巴细胞,因此图示中需要给小鼠注射的“某物质”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注射该物质的目的是使小鼠体内产生免疫反应,产生免疫过的B淋巴细胞。 (2) 假设仅考虑某两个细胞的融合,则可形成甲与甲融合、乙与乙融合、甲与乙融合的3种类型的丙细胞。需要将融合细胞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将甲与乙融合的杂交瘤细胞筛选出来,再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以得到足够数量的符合要求的单核杂交瘤细胞。 (3) 与一般的血清抗体相比,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大量制备。用单克隆抗体A1或A2与紫杉醇结合研制而成的“生物导弹”,对于晚期低分化型的甲状腺瘤患者有较好的疗效,这利用的是单克隆抗体A1或A2的导向(或靶向)作用,将紫杉醇定向带到甲状腺瘤细胞所在位置,以便在原位杀死甲状腺瘤细胞。 【点睛】本题以“单克隆抗体生产的流程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生产单克隆抗体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熟记并理解生产单克隆抗体的过程、单克隆抗体的优点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并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