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8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部分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教案

第12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纲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课标提示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考点二 祖国统一大业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北平 ②政治协商 ③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④1954年9月 ⑤人民民主 ⑥社会主义 ⑦民族团结 ⑧中央 ⑨刘少奇 ⑩十一届三中全会 ⑪1982 ⑫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考点二 ①《告台湾同胞书》 ②邓小平 ③资本主义制度 ④1997 ⑤香港问题 ⑥1999 ⑦一个中国原则 ⑧2008‎ ‎[巧学妙用]‎ 图解历史——建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中外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 图解历史——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巧思妙记——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图示解史——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 名师指津——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 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但基层民主选举与村民自治不能等同。在农村,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 构图解史——“一国两制”的构想与实践 易错辨析——港澳问题与台湾问题 港澳问题是殖民遗留问题,涉及国际关系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问题。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深化理解——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考法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特点 ‎【考题1】 (2017·新疆乌鲁木齐调研)“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人民政协也搞成国家权力机关,就成为二元论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与毛泽东这段话直接相关的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D.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的召开 答案 B ‎『』 根据所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制定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等国家相关民主政治制度。材料信息“不要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机关”‎ 强调建立新的国家权力机关问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主要讨论新中国建立事宜,故A项错误。‎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三大特点 ‎(1)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2)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3)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考法2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及现状 ‎【考题2】 (2016·湖北武汉模拟)近年来,台湾的一些人主张借国际法意义上的“民族自决原则”组织台湾岛上的居民进行所谓“统独公投”以决定台湾的前途。国际法专家认为:“国际法上的民族自决是,具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政治地位和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权利,并且这种权利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据此可见,上述材料中“台湾的一些人”的主张(  )‎ A.严重违背了“九二共识”‎ B.符合国际法中“民族自决原则”‎ C.基于台湾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原则 D.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应遵循国际法 答案 A ‎『』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国际法关于“民族自决”的适用范围,即适用一切处于外国殖民统治、外国占领和外国奴役下的民族。而台湾问题属于内战遗留问题,属于我国的内政,因此“统独公投”缺乏国际法理依据,属于违背“九二共识”的严重分裂国家行为。‎ ‎『』 “一个中国”的原则与“九二共识”‎ ‎(1)1992年底,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 ‎(2)“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 考法3 新中国民主政治的曲折发展 史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史料二 ……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 ‎ ‎(1)史料一反映了美国学者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评论。根据史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提示 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史料二论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根据史料二,概括这一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提示 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 策略:“依法治国”。‎ ‎『』 史料一的设问可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新中国的成立;主要成就是新中国初期建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根据史料二中的省略号进行分层,逐层概括其原因,第一层论述的是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问题,第二层论述的是国体民主与政体民主的建设问题。策略即史料中所提到的“依法治国”。‎ ‎『』 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 ‎(2)特点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 考法4 “一个中国”下的台湾问题 史料 下面是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1949年后的中国历史目录摘编。‎ 第三节 中共政权的演变 一、中共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二、“文化大革命”的全面发动:民国55~65年 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摸索 四、创造两岸双赢,华人屹立世界 ‎1.两岸关系的发展 A.军事冲突时期(38~67年)‎ B.冷战对峙时期(68~75年)‎ C.交流对谈时期(76年迄今)‎ ‎2.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内外因素 A.国际因素 B.中共对台政策 C.台湾内部因素 ‎3.两岸交流的现况 ‎4.当前的两岸问题 焦点:统独之争 ‎『』 ‎ 史料反映了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目录。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提示 建议1: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 理由:新中国成立,经过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革命,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建议2: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 理由:战后,美苏全面冷战,朝鲜战争爆发后,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加剧台海分裂程度。‎ 建议3: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 理由:台湾问题是内战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已为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公认。(只要言之成理皆可)‎ ‎『』 本题属于教材目录的修改类型,所谓“修改”,即可以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如本题从经济角度来看,可以增加社会主义制度在大陆的建立。理由从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角度回答;从政治角度来看,可以增加冷战与台海关系,理由是美苏全面冷战,台海分裂;可以增加台湾问题与国际认知,理由从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一个中国原则角度回答。‎ ‎『』 “一国两制”构想的特点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政策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1.(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 解析 题干强调了这份文献是由中共团结中国社会各阶层制定的,突出了政治上的协商、合作,而且“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可知“它”为《共同纲领》,故选C项;《双十协定》不利于国民党发动内战,故与题干中“得到各方面人士一致拥护”的信息不符,排除A项;B、D两项主要是毛泽东个人的理论贡献,故排除。‎ 答案 C ‎2.(2014·江苏单科,8)‎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旧社会妇女没有地位,新中国妇女不仅有了选举权,地位也提高了,人民可以当家做主,故A项符合题意;注意题干限定时间“1953年”,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是在1954年,B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 A ‎3.(2013·北京文综,20)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 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 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 B.②④ ‎ C.①③ D.③④‎ 解析 从题干结构图中看出该时期政治协商会议处于最高领导地位,中央人民政府受政协领导和一些机构的名称如“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等,说明该时期应该是在建国初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政协代行人大职权的时期,故①②正确。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而领导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③④。‎ 答案 A ‎4.(2013·江苏单科,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 1949年的新政协会议旨在筹建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安排在港民主人士北上及民主人士参加筹备新政协的主要目的是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故选A项。B项表述不当,民主党派恢复其各级组织主要由各民主党派自己进行,与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举动无关。“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在1956年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于1953年,故C、D两项可排除。‎ 答案 A ‎5.(2015·江苏单科,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 材料中无论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还是“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的信息表达中都涉及到“台湾”,说明中美关系改善将直接决定台湾问题,故D项正确;“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正式确定是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错误;当时中国外交地位仍然很低,故C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是在1954年,故B项错误。‎ 答案 D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名校联盟联考)有论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是“推翻与帝国主义合作的统治政权”的运动,“本质是一项中国民族的救亡运动”。由此判断,新中国的成立(  )‎ A.标志着中华民族实现了独立 B.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振兴 C.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 D.只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答案 A ‎2.(2017·贵州贵阳模拟)将卢梭“主权在民”的理论和马克思提出“国家一切权力归属于广大劳动人民”的观点付诸实践,作为我国政权建设根本原则的成功运用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多党合作的政协制度 C.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C ‎3.(2017·贵州贵阳模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原主席成思危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这里的“大合唱”指的是(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即各民主党派在中共领导下,以政协为舞台,合作参与国家管理,犹如“大合唱”,故C项正确。‎ 答案 C ‎4.(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路径依赖”指的是一种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会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并影响其后的制度选择,就好像进入一种特定的“路径”,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新中国的制度中体现了上述观点的是(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三大外交方针提出 解析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在《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基本政治制度在以后一直也未中断,体现了“制度变迁只能按照这种路径走下去”,故A项正确。‎ 答案 A ‎5.(2016·陕西商洛质检)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解析 1949年《共同纲领》具有新民主主义性质,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所以本题选C项。‎ 答案 C ‎6.(2017·广东惠州模拟)下图是某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宣传单,据此推断此宣传单最有可能出现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新中国成立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解析 毛主席语录出现在特定的“文化大革命”时期,同时语录内容也反映出浓厚的阶级斗争色彩,符合“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特点,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6·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下图为1957年廖冰兄教授在《漫画月刊》上发表的漫画,被《人民日报》批为“反党毒草”。这体现出(  )‎ A.国家希望文艺能配合经济建设的高潮 B.中共中央要纠正文艺脱离实际的现象 C.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 D.文艺政策具有和风细雨治病救人的特点 解析 漫画只因文字表述就被曲解为“反党毒草”,反映当时文艺领域的“左”倾思想,联系题干“1957年”可知,这是党对阶级斗争形势作了过分严重的估计所致。‎ 答案 C ‎8.(2017·湖北黄冈模拟)1977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在作文中,以优美的文字、犀利的笔触,直接抨击“文化大革命”,引起评卷人员的极大争议,在给满分还是给零分问题上“官司”一直打到教育部和邓小平那里。这说明(  )‎ A.解放思想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 B.改革初期人们的认识存在差异 C.过度的拨乱反正引起思想混乱 D.教育和考试必须坚持政治原则 解析 对于批评“文革”的高考作文,许多人坚持打零分,就足以说明“左”倾对工作干扰的严重程度,从而说明思想解放工作的紧迫性,故A项正确;1977年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还没有进行改革,故B项错误;当时还没有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故B项错误;当时“文革”的错误也没有得到纠正,故C项错误;教育和考试必须拨乱反正,而不是坚持“文革”的错误,即所谓的政治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 A ‎9.(2017·河北沧州模拟)“村子里开会,有分组讨论,也有全体大会,还有投票表决,和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差不多。”材料现象反映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完善 B.我国民主实现了全民公决 C.政治协商体制进一步得到巩固 D.基层民主政治得到了扩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政治建设。材料反映了村民大会召开的情况,这是新时期基层民主政治扩大的表现和结果,D项正确;村民会议不是人民代表大会,因而不能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情况,A项错误;村民会议可能实现了全民公决,但不能代表我国民主政治都实行全民公决,B项错误;村民会议不是政治协商会议,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国家事务的会议,C项错误。故选D。‎ 答案 D ‎10.(2016·湖南雅礼中学模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B.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C.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解析 民族自治区从中国历史出发,结合各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而设立;经济特区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出发,选择具有地理、资源等优势条件的地区,国家结合国内外实际给予特殊政策而设立;特别行政区是考虑到主权回归与港澳顺利过渡、和谐发展等主次目标均能实现的背景下设立的,三者都蕴含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故A项正确。‎ 答案 A ‎11.(2017·广东中山模拟)“两岸双方应恪守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共同立场,增进维护一个中国框架的共同认知,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求同存异”中的“异”的本质内涵是指(  )‎ A.不同的国情 B.不同的社会制度 C.不同的经济水平 D.不同的生活习惯 解析 “异”的本质内涵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 B ‎12.(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下图三幅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新中国的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B.“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C.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立场坚定 D.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解析 台湾问题属于我国内政问题,对台政策不属于外交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第一幅图画当时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故B项错误;第一幅反映建国初期坚决统一台湾的决心,第二幅图反映改革开放后推动两岸友好交往以便实现和平统一大业,第三幅图反映了为实现祖国统一走上了法制化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陕西师大调研)(25分)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英特尔高级院士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 材料二 ‎ 材料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三条 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10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9分)‎ 答案 (1)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 ‎(2)特点: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步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政治转型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政治转型效果不彰。‎ ‎(3)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依法治国)。‎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2017·新疆乌鲁木齐模拟)(12分)(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948年9月8日,蒋介石签署中华民国总统令,公布“修正国定纪念日日期表”。其中规定:“九月三日抗战胜利纪念是日全国一律悬旗庆祝,各级机关学校团体分别集会纪念,并由各该地地方政府召开各界纪念大会,同时致祭忠烈,抚慰遗族。”1951年8月,周恩来签署通告,宣布将抗战胜利纪念日改定为‎9月3日,每年全国举行纪念。至此,海峡两岸抗日胜利纪念日保持一致,但纪念活动却各搞各的,自说自话。‎ ‎2008年,国民党再度执政,台湾当局恢复了对抗战胜利与台湾光复的纪念规模。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并规定“每年9月3日国家举行纪念活动”。两岸表述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照顾到对方的关切,互动意味明显加强。‎ ‎——席志刚《胜利日:两岸,70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从“各搞各的,自说自话”到“互动意味明显加强”的有利因素。(12分)‎ 解析 第(2)问,以“两岸纪念抗战胜利日活动”为表象,实际考查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政府的政策与措施,长期经济互动往来,两岸人民的夙愿等。‎ 答案 (2)因素: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统一和“一国两制”的方针;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缓的政策措施;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晤,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海峡两岸经济合作、互补、互利关系不断加强;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与努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