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断句学案
学案二 文言文断句 学习 目标: ①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②提高准确断句的能力。 自主学习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 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然后对每一段落或层次再细细剖析。 考向一 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 提供语境的客观型断句题属于断句题中相对容易的一类。从近两年高考考情来看,高考语文卷涉及该类题的省市逐年增多。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选取一段,去掉标点,设置8处左右停顿,但难度不大。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1 [2014·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举进士,除工科给事中,出为湖广右参议。中贵督太和山,干没公费。文力遏之,以其羡易粟万石,备振贷。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相攻,文往谕,皆服。弘治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尚书。岁侵,米价翔踊。文请预发军饷三月,户部难之。文曰:“救荒如救焚,有罪,吾自当之。”乃发廪十六万石,米价为平。明年召拜户部尚书。文凝厚雍粹,居常抑抑。至临大事,刚断无所挠。武宗即位,赏赉及山陵、大婚诸费,需银百八十万两有奇,部帑不给。文请先发承运库,诏不许。文言:“帑藏虚,赏赉自京边军士外,请分别给银钞,稍益以内库及内府钱,并暂借勋戚赐庄田税,而敕承运库内官核所积金银,著之籍。且尽罢诸不急费。”旧制,监局、仓库内官不过二三人,后渐添注,或一仓十余人,文力请裁汰。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文司国计二年,力遏权幸,权幸深疾之。而 是 时 青 宫 旧 奄 刘 瑾 等 八 人 号 “八 虎” 日 导 帝 狗 马 鹰 兔 歌 舞 角 抵 不 亲 万 几 文 每 退 朝 对 僚 属 语 及 辄 泣 下郎中李梦阳进曰:“公诚及此时率大臣固争,去‘八虎’易易耳。”文捋须昂肩,毅然改容曰:“善。纵事勿济,吾年足死矣,不死不足报国。”即偕诸大臣伏阙上疏,疏入,帝惊泣不食,瑾等大惧。瑾恨文甚,日令人伺文过。逾月,有以伪银输内库者,遂以为文罪。诏降一级致仕。瑾恨未已,坐以遗失部籍,逮文下诏狱。数月始释,罚米千石输大同。寻复罚米者再,家业荡然。瑾诛,复官,致仕。嘉靖五年卒,年八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韩文传》)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B.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C.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D.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 /日导帝狗马/鹰兔/歌舞/角抵/不亲万几/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 [答案] C [解析] 解答此题,可先整体阅读文段,弄懂其大意是韩文对刘瑾等人的不满,文段先写刘瑾等人引导皇帝沉溺声色犬马的行为,接着写韩文对这些行为的不满。于是据此理解断句。“号”,号称之意,“八人”号称“八虎”,主谓句,很明显要在“八虎”之后断,排除A、B两项。“语及”是“谈到”的意思,“对僚属”介宾短语,话没结束,不能独立,“对僚属语及”是条件,“辄泣下”是结果,故答案是C。 参考译文: 韩文,字贯道,成化二年考中进士,被授予工科给事中之职。后出任湖广右参议。中贵人督太和山,侵吞公款。韩文竭力制止,并用余钱换万石米,用来防备赈济灾荒。九溪土司与邻境部落因争夺土地相互攻打,韩文前往训谕,交战双方都表示服从。弘治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此年收成不好,米价飞涨。韩文请求提前发放三个月的军饷,户部认为有困难。韩文说:“救灾如救火,如有罪责,由我承担。”于是打开粮仓发放十六万石粮食,米价恢复正常。第二年被任命为户部尚书。韩文为人凝重敦厚,和蔼纯美,平时谨慎谦虚。而到面临大事,坚决果断不妥协。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银一百八十多万两,国库无力供给。韩文请求先启用承运库,皇帝下诏不允许。韩文说:“府藏空虚,赏赐除京边军士以外,请分别给银钞,略加一些内库及内府钱。并暂时借用勋臣外戚赐庄的田税,然后下令承运库内官核实库内储积的金银,记录于簿籍,并全部取消各种不急需的开支。”按旧有规定,监局、仓库内官不能超过二三人,后来逐渐增加,有的一仓十多人,韩文竭力请求裁减冗员。淳安公主受赏赐三百顷土地,又想夺取任丘百姓的田产,韩文竭力抗争这才停止。韩文主持国家经济两年,竭力遏制权贵幸臣,权贵幸臣对他深恶痛绝。而这时青宫原有宦官刘瑾等八人号称“八虎”,天天引诱皇帝逐狗跑马、放鹰猎兔、莺歌燕舞、沉迷角抵,不理朝政。韩文每次退朝,对同僚谈及此事,便伤心落泪。郎中李梦阳进言说:“您如果在此时率领大臣坚决抗争,除去‘八虎’也很容易的。”韩文捋须挺胸,毅然改变容色说:“好!即使事不成功,我这个年纪死也无憾了,不死不足以报效国家。”于是偕同诸大臣匍匐在宫殿前上疏皇帝,奏疏呈进,皇帝震惊哭泣不能进食。刘瑾等人非常恐惧。刘瑾特别恨韩文,天天派人探察韩文的过失。一个月后,有人把假银输入内库,于是以此作为韩文的罪状。皇帝下诏降韩文一级官职退休。刘瑾并未解恨,以遗失户籍档案定罪,逮捕韩文入钦犯监狱。几个月后才释放,罚米一千石输送到大同。不久又再次罚米,家业荡然无存。刘瑾被诛杀后,韩文恢复原官,退休。韩文于嘉靖五年去世,时年八十六岁。 技法探究JIFATANJIU 分析语境,抓住异同,字斟句酌,准确判断 1.通读文段明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段。要想正确断句,先要把相关语句通读几遍,力求对语句全段乃至全文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对于客观型断句题,要先比较分析所给选项的断句异同处,然后圈起来,再利用知识积累有针对性地分析。 2.实词、句法多联系。在通读文段的基础上,注意联系自己已掌握的古代汉语词句的知识(词法、句法等)来断句。一般来讲,动词的前后都不能断开(省略句除外),因为它前面往往有主语,后面往往有宾语,但是不及物动词作谓语的情况除外。如,“诏下公卿群臣议”一句,中间不能停顿,因为“公卿群臣议”是“诏下”的内容,在句中作宾语。 3.借助虚词定首位。断句除了以语意表达为依据外,还可借助一些语言标志,如虚词。有些虚词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若夫、至若、且夫、盖、凡、窃、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用在句首;“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尔、欤、焉、哉、耶、而已”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尾。根据这些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 4.句式、活用要明确。断句时还要考虑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有不同于现代汉语语法习惯的四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和省略句。有的句子中还有词类活用现象。这些不仅是文言文阅读中的障碍,更是断句中的易错点。 5.文史知识不容忽视。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如[例1],结合上文可知,“文力争乃止”句中的“文”指的是主人公“韩文”。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5·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答案 A 解析 作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重要虚词的使用,如“矣”常放在句尾,表示陈述、感叹、请求的语气,据此可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可知,“人实为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其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参考译文: 侯弘文是个奇士,他散尽家财,招募滇军追随象昇讨伐贼兵。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了楚地,巡抚王梦尹却上书说他扰乱驿站。象昇上书救援,没能成功,弘文最终被遣送戍边。天下(舆论)因此为弘文感到惋惜并且称赞卢象昇。 赞曰:危乱的时代,并不缺少人才,只不过常常不能人尽其用。即使任用了,有时掣其手肘而把他们驱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种情况,确实是人所造成的,终究也是天意吧。 考向二 提供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提供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题,属于断句题中较为常见的一类。近年来,不少高考卷采用这种考查形式,如2015年高考浙江卷等。一般都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话,去掉标点,设置试题,停顿6处左右,分值为3~5分,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应抓住标志词,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检查已断开处是否恰当,并推敲较难把握的地方。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2 [2015·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太平州学记 [宋]张孝祥 学,古也。庙于学以祀孔子,后世之制也;阁于学以藏天子之书,古今之通义,臣子之恭也。当涂①于江、淮为名郡,有学也,无诵说之所;有庙也,无荐享之地;有天子之书,坎而置之屋壁。 甲申秋,直秘阁王侯秬②来领太守事,于是方有水灾,尽坏堤防,民不粒食。及冬,则有边事,当涂兵之冲,上下震摇。侯下车,救灾之政,备敌之略,皆有次叙。饥者饱,坏者筑。赤白囊③昼夜至,侯一以静填之。明年春,和议成,改元乾道,将释奠于学。侯语教授沈瀛曰:“学如是!今吾州内外之事略定,孰先于此者?”命其掾蒋晖、吕滨中撤而新之。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注] ①当涂,古县名,宋代称太平州,今属安徽。②王侯秬,王秬,时为太平州知州;侯,古代对士大夫的尊称。③赤白囊,古代递送紧急情报的文书袋。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先 是 郡 将 欲 楼 居 材 既 具 侯 命 取 以 为 阁 辟其 门 而 重 之 凡 学 之 所 宜 有 无 一不 备 [答案] 先是/郡将欲楼居/材既具/侯命取以为阁/辟其门而重之/凡学之所宜有/无一不备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理解这句话的大致意思,然后找出几个可以做主语的词——“郡”“材”“侯”,“先是”是一种常见说法,其后通常要断开,另外“凡”往往在句首。综合起来判断即可。 参考译文: 学校,是古代以来就有的。在学校立牌位来祭祀孔子,是后世兴起的制度;在学校建阁来收藏天子的书籍,是古今共同的合乎正义的事,是做臣子的应该奉行的事。当涂在江淮地区是有名的郡治,有学习的人,没有传述解说的地方;有文庙,没有祭祀的地方;有天子的书籍,挖洞放在墙壁之中。 甲申年秋天,直秘阁王秬来担任太守,正赶上发生水灾,把堤防都冲坏了,百姓没有一粒粮食吃。到了冬天,边境地区又发生战事,当涂是军事要地,全郡上下震惊动荡。王秬初到任,救灾的措施,防备敌人的方略,都安排得井然有序。饥饿的人能吃饱,倒塌的堤防进行了修筑。紧急情报日夜送到,王秬都平静地对待。第二年春天,和议达成,改年号为乾道,打算在学校中举行祭奠先圣先师的典礼。王秬对教授沈瀛说:“学校竟然到了这样(衰败的程度)。现在我们州里外的事大致已定,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优先的呢?”命令他的属官蒋晖、吕滨中拆除后重新修建它。在此之前,郡里打算建楼,建材已经全部准备好,王秬让人取来建造楼阁,开辟了两道门,凡是学校应该有的,没有一样不具备的。 技法探究JIFATANJIU 先易后难,注重方法,精准点断,必须检查 1.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给一段文字断句,往往有易有难。考生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段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开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曰”“云”“言”等表明对话的字词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考生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 2.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记住下面文言文的几种固定句式,比如,“凡……”“如……何”“唯……是……”“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得无……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中固定的词组,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3.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并列句、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考生准确断句提供了条件。考生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行周文集序 [唐]李贻孙 欧阳君生于闽之里。幼为儿孩时,即不与众童亲狎,行止多自处。年十许岁,里中无爱者。每见河滨山畔有片景可采,心独娱之,常执卷一编,忘归于其间。……建中、贞元时,文词崛兴,遂大振耀,欧③闽之乡不知有他人也。 会故相常衮来为福之观察使,有文章高名,又性颇嗜诱进后生,推拔于寒素中,唯恐不及。至之日,比君为芝英。每有一作,屡加赏进。游娱燕飨,必召同席。君加以谦 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寻而陆相贽知贡举,搜罗天下文章,得士之盛,前无伦比,故君名在榜中。常与君同道而相上下者,有韩侍郎愈、李校书观,洎君并数百岁杰出,人到于今伏之。君之文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一命而卒,天其绝邪! [注] ①窅(yǎo):怅惘。②汩没:沦落。③欧:通“瓯”。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 加 以 谦 德 动 不 逾 节 常 公 之 知 日 又 加 深 矣 君 之 声 渐 腾 于 江 淮 且 达 于 京 师 矣 时 人 谓 常 公 能 识 真 答案 君加以谦德/动不逾节/常公之知∥日又加深矣/君之声∥渐腾于江淮/且达于京师矣/时人谓常公能识真[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解析 本题考查给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能力。应结合上下文整体理解这几句话,“君”是对“欧阳行周”的尊称;“常公”指上文的“常衮”。注意常见的标志性词语,如“矣”常用于句末,“且”常用于下句开头。 参考译文: 欧阳先生出生于闽地的乡间。还很小的时候,先生就不和别的小孩亲近游玩,行为举止大多独处。十岁左右时,乡里没有人喜欢他。每每看见河边山旁有一小片值得欣赏的美景,内心独自喜欢,常手拿一卷书,在其中流连忘返。……建中、贞元年间,先生的文章兴起,于是大放异彩,福建乡里之人就不知道有别的文士了(先生成为福建最著名的文士)。 恰逢原来的宰相常衮来担任福州观察使,他有写文章的大名,又生性很喜欢引导后辈进取,在家境贫寒、门第低微的人中推举选拔(人才),生怕做不到。到任那天,将先生比喻为芝英。先生每有一篇新作,常公就多次欣赏推荐。游乐宴饮,一定招来先生同席。加之先生有谦逊的美德,行动举止从不逾礼,常公对先生的了解日渐加深,先生的美名渐渐传布到江淮一带,进而传到京城。当时的人认为常公能识别真正的人才。不久陆相贽主持贡举,搜罗天下的好文章,录取的士人之多,之前从来没有比得上的,因此先生名列榜中。经常和先生同道(为文)而水平相当的,有侍郎韩愈、校书郎李观,等到先生与数百年间的杰出人才齐名,人们直到今天仍佩服他。先生的文章有新意而没有蹈袭前人的地方,才思不曾困顿。精于说理,所以大多说得周到详尽;深于抒情,所以叙事反复申述:先生应当职掌当代文坛,来改变文风。(可惜)一命呜呼,难道上天要灭绝他吗! 考向三 提供非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 提供非充分语境的主观型断句,是指不在前文给出的阅读文段中选取材料,而是另选一个小文段,要求考生进行断句。如2015年高考湖北卷。答题方式上,要求考生在断句处画斜线(/),有时题目明确要求断几处,起提示性作用。只要掌握规律,细心作答,不难得分。 且做且思QIEZUOQIESI 例3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景 公 为 台 台 成 又 欲 为 钟 晏 子 谏 曰 君 不 胜 欲 为 台 今 复 欲 为 钟 是 重 敛 于 民 民 必 哀 矣 夫 敛 民 之 哀 而 以 为 乐 不 祥 景 公 乃 止 (取材于刘向《说苑·正谏》) [答案] 景公为台/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曰/君不胜欲为台/今复欲为钟/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夫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祥/景公乃止 [解析] 解题时,首先,通读文段,整体把握文段的内容大意及主旨,由选文出处《说苑·正谏》和“晏子谏曰”的提示语可知,这段文字讲的是晏子劝谏的事。其次,要寻找显性标志词。“景公为台台成”有顶真修辞,应停顿为“景公为台/台成”;“晏子谏曰”有对话标志“曰”,需要停顿;“今复欲为钟”一句中的“今”无论翻译为“现在”还是“假如”,都需要停顿;“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句中有顶真修辞,前边 有指示代词“是”作主语,后边有句末语气词“矣”,提示要停顿三处。最后,再次诵读全文,详加验证。语段断好后,要再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语感,根据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结合文段意思,检验断句是否正确。 参考译文: 齐景公建造高台,台建成后,又想要铸造大钟。晏子进谏说:“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建造了高台,现在又想要铸造大钟,这是加重百姓赋税的行为,百姓一定很悲伤。把加重百姓的痛苦作为自己的快乐,不吉利。”齐景公于是停止了造钟。 技法探究JIFATANJIU 掌握主观型断句题解题规律 1.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或代词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2.看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虚词是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开的地方。如[例3]中,发语词“夫”前必须断开。 3.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如[例3]中的“是重敛于民民必哀矣”中存在顶真修辞,根据这一特点,便可以确定句读。 4.据排偶,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5.据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以“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省略主语。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如[例3]中,“晏子谏曰”后必须断开。 6.据反复,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多次反复,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边学边练BIANXUEBIANLIAN [2015·湖北高考]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 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 答案 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 解析 本题要求给文段断句。首先要通读文段,了解语意。然后再据意断句,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 参考译文: 王慎中写文章,一开始也喜欢谈论秦汉时期的散文。说东京以下,就没有可取之处了。不久领悟到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把旧作全都焚毁了,一心一意师法模仿他们的写法。尤其得益于曾巩的写作手法。唐顺之一开始不信服他的说法,一段时间以后就改变写法跟从他了。 课后对点集训 1.[2015·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 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悦,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 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答案 C 解析 原文为: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断句的前提是理解文章大意,答题时,一定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连贯性。选项C中“乃令太史卜”“斋三日”语意很完整,所以应断开,故答案为C。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太公说:“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置一切。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余读史,尝怪赫连氏[注],初无功德,而兴之暴,西夏强且久,与宋室为终始,此必有所以自强固者,不独恃甲兵之力。间披舆图按其处距长城外河西数十里自分力劣弱终身不能至详考其兴亡盛衰之迹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他日著之文章,当不止如史传所记载也。 (取材于清代魏禧《曾庭闻文集序》) [注] 赫连氏:在西北建立政权的少数民族。 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间 披 舆 图 按 其 处 距 长 城 外 河 西 数 十 里 自 分 力 劣 弱 终 身 不 能 至 详 考 其 兴 亡 盛 衰 之 迹 而 庭 闻 乃 竟 以 是 为 家 边 徼 风 土 人 情 叛 服 治 乱 必 有 深 知 其 故 者 答案 间披舆图/按其处/距长城外河西数十里/自分力劣弱/终身不能至/详考其兴亡盛衰之迹/而庭闻乃竟以是为家/边徼风土(/)人情/叛服(/)治乱/必有深知其故者 参考译文: 我阅读史书时,曾经很奇怪:赫连族,开始并没有功德,却很快兴起,西夏强大并且长久存在,和宋史同时开始同时灭亡,这其中一定有使自己强大牢固的原因,不仅仅倚仗军事实力。我有时打开地图,找到那个地方,距离长城外几十里,在黄河以西,料想自己力量弱小,一生都不能到达那里,仔细地分析那里兴亡盛衰的轨迹,然而曾庭闻竟然把这里当作家,一边巡查风土人情,一边考察反叛降服和太平动乱,一定深知其中原因。 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管 宁 华 歆 共 园 中 锄 菜 见 地 有 片 金 管 挥 锄 与 瓦 石 不 异 华 拾 而 掷 去 又 尝 同 席 读 书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管 宁 割 席 分 坐 曰 子 非 吾 友 也 答案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拾而掷去/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管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参考译文: 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又曾经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要和华歆分座,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4.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郢 人 有 遗 燕 相 国 书 者 夜 书 火 不 明 因 谓 持 烛 者 曰 举 烛 因 而 误 书 举 烛 非 书 意 也 燕 相 国 受 书 而 说 之 曰 举 烛 者 尚 明 也 举 贤 而 任 之 燕 相 白 王 王 大 说 国 以 治 治 则 治 矣 非 书 意 也 近 世 学 者 多 似 此 类 答案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因而误书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近世学者多似此类 参考译文: 郢都有个人寄给燕相国一封信。晚上写信时,烛光不够亮,他便吩咐捧烛的人说:“举烛!”一面顺手把“举烛”二字误写上去。其实“举烛”并不是信中所要说的话。燕相国接信后便解说道:“‘举烛’的意思就是崇尚光明,崇尚光明的意思就是要我选拔并且任用贤才。”他便把这个意思报告给燕王,燕王听了很高兴,照这个意思去做了,因而国家治理得很好。国家是治理好了,却不是信中的意思。现在的学者们做学问,大都跟这位穿凿附会的相国差不多。 5.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宋 顾 宪 之 元 徽 中 为 建 康 令 时 有 盗 牛 者 被 主 人 所 认 盗 者 亦 称 己 牛 二 家 辞 理 等 前 后 令 莫 能 决 宪 之 至 覆 其 状 谓 二 家 曰 无 为 多 言 吾 得 之 矣 乃 令 解 牛 任 其 所 去 牛 径 还 本 主 宅 盗 者 始 伏 其 辜 发 奸 擿 伏 多 如 此 类 时 人 号 曰 神 明 答案 宋顾宪之元徽中为建康令/时有盗牛者/被主人所认/盗者亦称己牛/二家辞理等/前后令莫能决/宪之至/覆其状/谓二家曰/无为多言/吾得之矣/乃令解牛/任其所去/牛径还本主宅/盗者始伏其辜/发奸擿伏多如此类/时人号曰神明 参考译文: 南朝刘宋元徽年间,顾宪之任建康县令。当时有个偷牛的,他偷的牛被失主认出了,偷牛的也说这是自己的牛。双方的言辞理由一样,前后几个县令都不能判决。顾宪之到任,复核了那个案件,对两家说:“不要再多说了,我已经想出断案的办法了。”于是命令解开牛绳听任牛自己走去,牛一直返回了本主的家,偷牛的人这才认了罪。顾宪之揭发奸恶,揭露隐情,有很多这种类型的事,当时人称赞他断案如神。 6.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太_宗_谓_太_子_少_师_萧_瑀_曰_朕_少_好_弓_矢_得_良_弓_十_数_自_谓_无_以_加_近_以_示_弓_工_乃_曰_皆_非_良_材_朕_问_其_故_工_曰_木_心_不_直_则_脉_理_皆_邪_弓_虽_劲_而_发_矢_不_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参考译文: 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得到了几十把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与它们相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 文言文断句四大误区 1.词语不清,不懂词义 不懂句中的多义词或兼类词的含义。 例: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左传》) 错误断句是因不明“与”的意义。一个词除有其本义之外,还有语法意义。例句中的“与肉”的“与”是连词。“以与之”中的“与”是动词,当“给予”讲。因此,应该这样标点: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囊以与之。(让他吃完,又给他准备了一箪粮食和肉,放在口袋中送给他。) 2.结构不明,不辨语法 (1)给省略主语的语句断句,将前一句的宾语或补语误认为是后一句的主语。 例: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 “日再食”是一个省略句,其主语应该是“余、吾”之类人称代词,“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描述作者求学过程的艰辛。“寓逆旅主人”即“寓(于)逆旅主人”。应该这样标点: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在旅馆里,我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可口的食物享用。) (2)给含有介词结构的语句断句,割裂介词结构与动词之间的关系。 例: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 “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是动词“观”的状语,这样断句,语意就被割裂了。正确的标点应该是: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古代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会有收获,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探索、思考得很深刻。) 3.识记不牢,不晓句式 对文言文句子成分的组合方式、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理解不透,掌握不牢。 例: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柳河东集》) 文中的“绝湘水”“中济”是两个具有顺承关系的短句,由于不明句式,标成“绝湘水中”,语意大有不同。“不应”“摇其首”也是两个顺承关系的短句,“不应摇其首”,则标成了一个否定句。 两个语句应该这样标点: ①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一天,江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坐小船渡湘江,行到湘江中间,小船被大水冲毁,其中一人尽力游泳,也游不了多远。) ②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不答应,摇摇头,一会,更加体乏无力。) 4.知识欠缺,不知名物制度 例: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史记·秦始皇本纪》) 这句话是说,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不是说夏太后死于十六日那天。东汉前古人用干支记日,数字和“日”连用,并非说某月某日。 应该这样标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彗星又一次在西方出现,一共经过十六天,夏太后就离世了。) 正确断句还需要了解天文、地理、职官、科举、宗法、称谓、避讳等典章制度和行文习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