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解析版)
新疆乌鲁木齐市四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有关生物体生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器官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体积的大小 B. 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越大,物质交换的效率越大 C. 细胞核中的DNA一般不会随细胞体积增大而增多 D. 多细胞生物体生长只依赖于细胞数目的增多 【答案】C 【解析】多细胞生物体体积的增大,即生物体的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事实上,不同动植物同类器官或组织细胞的大小一般无明显差异,器官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的多少。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一般来说,细胞核中的DNA是不会随着细胞体积的扩大而增加的。 【详解】A、生物体器官大小主要取决于细胞数量的多少,A错误; B、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比值越大,物质交换的效率越低,B错误; C、细胞核中的DNA一般不会随细胞体积增大而增多,C正确; D、多细胞生物体生长,既靠细胞生长增大细胞的体积,还要靠细胞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D错误。故选C 【点睛】熟悉教材,回归课本,及时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 2. 下列关于细胞增殖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有丝分裂过程中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就能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B. 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 C. 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都存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 D. 细胞分裂都有染色体的复制,无丝分裂不出现纺锤体 【答案】B 【解析】A、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与牵引染色体的移动等都与着丝点的分裂与否无关,因为着丝点的分裂是依靠特定酶的催化而分裂,所以A错误; B、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的过程,B正确; C、只有真核生物存在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无丝分裂,原核生物一般是二分裂,C错误; D、原核生物细胞内没有染色体,所以没有染色体复制,D错误。故选A 3. 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相同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裂间期,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B. 分裂前期,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C. 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染色单体 D. 分裂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数目加倍,不含染色单体 【答案】B 【解析】高等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图像比较 植物细胞 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细胞板→细胞壁→分割细胞质 动物细胞 中心粒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 细胞膜→中央凹陷→缢裂细胞 根本原因:动、植物的结构不同(如植物有细胞壁),导致分裂的方式不同 【详解】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不同点有两点:一是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不同:动物细胞由中心粒周围发出星射线形成纺锤体,植物细胞是由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二是分裂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动物细胞是细胞中部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植物细胞是细胞内中央出现细胞板,扩展形成细胞板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所以本题选B。 4. 下列有关无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它是原核生物特有的分裂方式 B. 分裂中无纺锤体和染色体出现 C. 分裂中无DNA复制和平分 D. 无丝分裂过程核膜、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答案】B 【解析】1、真核细胞的细胞分裂方式包括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其中有丝分裂是主要的分裂方式;原核细胞只能进行二分裂增殖。 2、对于“无丝分裂”,可从以下几方面掌握:(1)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方式之一;(2)无丝分裂的特点是分裂过程中没有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但有DNA的复制和平均分配;(3)实例:蛙的红细胞。 【详解】A、无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一种分裂方式,原核细胞不能进行无丝分裂,A错误; B、无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B正确; C、无丝分裂过程中也有DNA的复制和平分,C错误, D、无丝分裂过程没有核膜、核仁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D错误。故选B。 5. 如图是同一细胞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据图分析可做出的判断是( ) A. 图①②③④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B. 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为清晰的是①时期 C. 若按分裂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③→② D. ①图细胞有6条染色体、6个DNA分子、6条染色单体 【答案】C 【解析】图示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模式图,①为前期,②为末期,③为后期,④为中期。 【详解】A、图中没有分裂间期,所以不是一个完整周期,A错误; B、染色体形态数目最为清晰的应是④中期,B错误; C、按分裂的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前期→④中期→③后期→②末期,C正确; D、①图细胞有6条染色体、12个DNA分子、12条染色单体,D错误。故选C。 6. 下列物质变化示意图中,哪个不可能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A图形表示的是细胞中染色体变化,B图形表示细胞DNA含量变化或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变量,C图形可表示含染色单体的染色体与DNA之间的关系,当含有染色单体时,染色单体与DNA的数目应相等,D图形表示错误。 7.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 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 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 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答案】B 【解析】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数目最多,A错误; B、视野中不同细胞处在分裂的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B正确; C,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平面,实际上不存在,C错误; D,实验时,细胞在解离后已死亡,因此不可在一个细胞中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D错误。故选B。 8. 下图表示某生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细胞核内DNA含量变化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O~A段表示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含量加倍 B. 动物细胞中,只有在B~D段含有两组中心体 C. C~D段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2∶2 D. 细菌与B~C段细胞相比主要区别是没有核膜和核仁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图中O~A段表示间期,染色体复制,DNA含量加倍;动物细胞中,中心体复制发生在间期,平均分配给子细胞是在末期,所以含有两组中心体的不止是B~D段;C~D段是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所以细胞核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为1∶0∶1;B~C段是有丝分裂中期,此时细胞中没有核膜、核仁。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有丝分裂过程。 点评:本题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9. 下列关于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体的生长发育是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结果 B. 细胞分化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进程中 C. 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 D. 细胞分化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逐渐减少 【答案】D 【解析】关于“细胞分化”,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细胞分化的特点:普遍性、稳定性、不可逆性。 (3)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分化的结果:使细胞的种类增多,功能趋于专门化。 【详解】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既存在细胞分裂,又有细胞分化,并且细胞分裂和分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A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多细胞生物体个体发育的整个过程中,在胚胎时期最强,B正确;细胞分裂是细胞分化的基础,C正确;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因为细胞核中含有保持物种遗传性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质,正因为如此,一个细胞能培育成一个生物体,D错误。故选D。 10. 人胰岛细胞能产生胰岛素,但不能产生血红蛋白,据此推测胰岛细胞中 A. 只有胰岛素基因 B. 比人受精卵的基因要少 C. 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他基因 D. 有胰岛素基因和其他基因,但没有血红蛋白基因 【答案】C 【解析】人的所有体细胞来源于同一个受精卵,含有相同的遗传物质。胰岛细胞既有胰岛素基因,也有血红蛋白基因和其它基因。选C。 11. 癌细胞具有的特征中,不正确的是: A. 能够无限增殖 B. 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C. 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都可以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 【答案】D 【解析】癌细胞的特征有:无限增殖,改变形态结构,易分散和转移,常有“多极分裂”现象,对不良的环境一般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等。 癌变的原因有外因和内因:外因是致癌因子,包括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详解】ABC、癌细胞特征有能够无限增殖、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等,ABC正确。 D、癌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细胞分化,D错。故选:D。 12. 关于人体细胞的各种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人体各种细胞的寿命是一样的 B. 人体内能保持连续分裂的细胞寿命较长 C. 生物体内随时有大批的细胞衰老或死亡 D. 衰老凋亡是细胞遗传程序所决定的正常生命现象 【答案】A 【解析】在生物个体发育的过程中,既存在细胞分裂,又有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详解】A、人体细胞中不同的细胞寿命不同,A错误; B、机体内能保持具有不断分裂能力的细胞寿命较长,B正确; C、生物体内随时有大量细胞衰老、死亡,同时又有大量新增殖的细胞代替它们,C正确; D、细胞衰老、调亡是由细胞遗传程序所决定的正常生命现象,对生物的个体发育有积极的意义,D正确。故选A。 13.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红蛋白和生长激素的合成能够体现“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 B. 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能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 C. 细胞的正常基因突变成为原癌基因是细胞癌变的原因 D. 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 【答案】C 【解析】细胞衰老、凋亡与癌变的比较 实质 特点 结果与意义 细胞分化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①持久性;②普遍性;③稳定性和不可逆性 产生各种不同的组织、器官 细胞衰老 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①酶活性降低,呼吸速率减慢;②细胞体积变小,线粒体减少;③核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 ①生物体的绝大多数细胞都经历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的过程;②细胞衰老是时刻都在发生的 细胞凋亡 受由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调控 细胞膜内陷,细胞变圆,与周围细胞脱离 ①清除多余无用细胞;②清除完成使命的衰老细胞;③清除体内异常细胞 细胞癌变 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影响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①恶性增殖的“不死细胞”;②形状显著改变的“变态细胞”;③黏着性降低的“扩散细胞” 癌细胞出现并大量增殖 【详解】血红蛋白只能在未成熟的红细胞内合成,生长激素只能在相关的垂体细胞内合成,二者的合成体现了“不同的细胞中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A正确;判断细胞全能性高低就是看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容易程度,所以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最容易形成完整个体,因此全能性最高,B正确;原癌基因本身就是细胞的正常基因,细胞癌变是细胞内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C错误;多细胞生物的细胞普遍衰老会导致个体衰老,D正确。 14. 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 B. 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 C. 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①和③ D. 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引起水肿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①直接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是组织液,②是淋巴,③是血浆。 【详解】A、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血浆,A错误; 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相对稳定,处于动态平衡之中,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③)和组织液(①),C正确; 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降低,①处的液体会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故选C。 15. 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从B 液中可提取得到红细胞 B. 人体体液包括A 液、B 液和C 液 C. 图中CO2浓度最高的是3 中的液体 D. 1 结构和2 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 【答案】C 【解析】B液为淋巴,不含红细胞,A错误;人体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即包括细胞内液、A液、B液和C液,B错误;二氧化碳是在细胞中产生的,所以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3组织细胞,C正确;结构1是毛细血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结构2是毛细淋巴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D错误。 16. 人体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下列现象属于内环境稳态失调的是 A. 血液中钙盐不足,引起肌肉抽搐 B. 环境温度下降,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C. 饮食过咸,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D. 寒冷时,身体不由自主地打寒颤 【答案】A 【解析】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常见失调症: (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含量失衡 【详解】内环境稳态包括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如温度、pH和渗透压等以及各种组成成分如无机盐离子、水、营养物质、激素等的相对稳定。血液中钙离子不足,是指血浆中钙离子成分失调,所以A正确。 17. 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 A. O2、CO2、血红蛋白、H+ B. 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 C. 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 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 【答案】D 【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中的物质,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不是组成内环境的物质。 【详解】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 B、过氧化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 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故选D。 18.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描述,不完善的是 A. 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B. 内环境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C.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D.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通过神经-体液-免疫等调节网络的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所以题中描述不完善的是D。 19. 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 B.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C. 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 D. 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稳定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血液的成分稳定是内环境稳态的一个方面,其稳定时,人也可能会患病,如遗传病,A错误;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正确;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紊乱,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C正确;温度、pH影响酶的活性,内环境的温度、pH相对稳定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D正确。 20. 下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 B. 甲图的⑥结构中,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 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a、c为兴奋部位 D. 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是感受器,②是效应器,③是传入神经,④是灰质,⑤是传出神经,⑥是突触.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静息电位形成时,K+外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受刺激后,Na+内流,造成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详解】在甲图中,①所示的结构属于反射弧的感受器,A正确;⑥是突触,信号的转换模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B正确;若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则b处内正外负,表示兴奋部位,a、c处内负外正,表示未兴奋部位,C 错误;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细胞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1. 如图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刺激图中的肌肉,电流表的指针将偏转2次 B. 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属于反射现象 C. 兴奋传到突触后膜时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D. 刺激N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1次偏转 【答案】C 【解析】A、肌肉可作为感受器,刺激感受器,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反射需有完整的反射弧,刺激M点引起的肌肉收缩不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故不属于反射现象,B正确; C、兴奋在突触后膜处的信号变化是化学信号―→电信号,C错误; D、刺激N点,兴奋不能传至M点,电流表指针只发生一次偏转,D正确。故选C。 22.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B. 兴奋经过突触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 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 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兴奋在突触中传递,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通常是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再转变为电信号,前膜先兴奋然后后膜再兴奋或抑制,有时间延搁,单向传递,所以D选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3. 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排尿,婴儿却不能。这说明( ) A. 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B. 位于脊髓内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C. 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低级中枢的调控 D. 位于脊髓内的高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答案】B 【解析】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在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高级中枢调节起着主导的作用。 【详解】排尿过程受低级中枢控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婴儿不能是因为大脑发育不完全,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B正确.故选B。 24. 当你专心作答试题时,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有( ) ①下丘脑 ②大脑皮层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 ③大脑皮层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 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 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④⑤ 【答案】D 【解析】 “作答试题”行为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所以中枢一定是在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区,而作答试题主要是看字、写字而非听、说,所以参与的高级中枢主要是④大脑皮层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和⑤大脑皮层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而下丘脑是调控内脏活动(植物性神经活动)以及人体对内外刺激发生情绪性反应的高级调节部位。故选D。 【点睛】本题要求考生能运用人脑的高级功能的有关知识,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对问题进行解释并做出合理的判断。 25. 下列有关人脑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B. 大脑皮层V区受损患者不能写字 C. 人脑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 D. 由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答案】B 【解析】大脑皮层有许多高级中枢,控制着脊髓等内的低级中枢,大脑皮层还有人类特有的语言中枢,和人类的语言有关,受损后会出现相应的病症,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详解】A、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中枢,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正确; B、大脑皮层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受损后患者不能看懂文字,能写字,B错误; C、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可对脊髓中相应低级中枢进行调控,如排便排尿低级中枢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受高级中枢的控制,C正确; 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 故选B。 26. 学习了“促胰液素的发现”的相关的科学史,你认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胰腺分泌 ②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③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 ④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 ⑤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可引起胰液增加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 【答案】A 【解析】促胰液素是科学家发现的第一个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①错误;促胰液素的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②正确;促胰液素是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后分泌的,经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③正确;法国学者沃泰默认为小肠黏膜受盐酸刺激引起胰液分泌是神经调节,④正确;直接注射稀盐酸到小狗血液中不会引起促胰液素的分泌,不会引起胰液增加,⑤错误。故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动物的激素调节,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27.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保持人体的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请据下图判断,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注: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 A. 图中①是胰岛B细胞,②是胰岛A细胞,③是肾上腺 B. ③所分泌的物质⑥和②所分泌的物质⑤在功能上有着相互协同的关系 C. 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 D. ②所分泌的物质⑤若增加,则将抑制肝糖原的分解 【答案】D 【解析】据图分析:血糖调节过程中,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只有胰岛素一种,但能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图中①是胰岛B细胞,②是胰岛A细胞,③是肾上腺,④是胰岛素,⑤是胰高血糖素,⑥是肾上腺素。 【详解】AB、①②都在胰腺,①分泌的物质④降低血糖,为胰岛B细胞,②分泌的物质升高血糖,为胰岛A细胞;③所分泌的物质⑥升高血糖,③为肾上腺,⑥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②分泌)都能升高血糖,为协同作用,A、B正确; C、血糖浓度变化一方面直接刺激胰岛分泌相关激素,另一方面通过下丘脑参加的神经调节,调节胰岛和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稳定,即血糖平衡的调节方式是神经—体液调节,C正确; D、②胰岛A细胞所分泌的物质⑤胰高血糖素若增加,可促进肝糖原的分解,D错误。 故选D。 28. 如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某种激素。有关恒温动物体温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在寒冷环境中,③的分泌增加 B. 动物迅速奔跑时产热增加,体温就维持在较正常值高的水平 C. 寒冷环境下动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实现体温恒定 D. 给动物注射③,反馈调节使①和②的分泌会减少 【答案】B 【解析】A、③是甲状腺激素,在寒冷环境中分泌增多,A正确; B、动物迅速奔跑时产热增加,同时散热也在增加,体温维持在正常水平,B错误; C、寒冷条件下,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胞血管收缩;同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C正确; D、注射③,甲状腺激素多,通过反馈作用使①(TRH)和②(TSH)分泌减少,D正确。 故选B。 29. 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不正确的是( ) A. 与体液调节相比,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 B. 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的方式都是神经-体液调节。 C. 神经调节过程中有化学信号和电信号,体液调节中有化学信号 D.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因此二者地位相等 【答案】D 【详解】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但作用范围比较局限,A正确;血糖调节与体温调节过程中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B正确;神经调节依靠电信号和神经递质传递信息,体液调节依靠激素等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正确;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成,而以神经调节为主导,D错误。 30. 一般来说,当人们吃的东西过咸时,其体内的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 D.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减弱 【答案】A 【解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当人们吃的东西过咸时,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而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因此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 31.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是___________细胞(“动物”或“植物”)的有丝分裂______期图。 (2)图甲中有_____条染色体,_____条染色单体。 (3)甲细胞在分裂前期有_____条染色体,____个DNA分子。 (4)甲细胞分裂后形成的子细胞,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均为______条。 (5)如图丙所示中,实线部分代表有丝分裂过程中_________的变化规律。甲图相当于丙图的_____段,这一阶段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动物 后 8 0 4 8 4 DNA DE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向细胞两级移动。 【解析】分析甲图可知,甲图细胞无细胞壁,为动物细胞,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像,此时细胞内共有8条染色体,8个DNA 。丙图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图像,其中G(虚线)代表染色体变化规律;F(实线)代表DNA变化规律。 【详解】(1)甲图细胞无细胞壁,为动物细胞。细胞中染色体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分别移向两极,为分裂后期图像。 (2)图甲中有8个着丝点,8条染色体。图甲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像,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离,故染色单体数量为0。 (3)甲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像,此时染色体数量加倍为8条,故在分裂前期有4条染色体,8个 DNA。 (4)甲细胞中共8条染色体,分裂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每个子细胞中的染色体均为4条。 (5)图丙中,实线部分代表有丝分裂过程中DNA的变化规律。甲图为有丝分裂后期的图像,相当于丙图的DE段,此时染色体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在纺锤丝牵引下向细胞两级移动。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数量变化规律,利用所学知识对图像进行准确分析和判断。 32. 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内环境主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节。 (2)写出图中各标号代表的过程: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③_____________。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简明短语表述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之外,还必须有__________的参与。 【答案】血浆 组织液 淋巴 成分和理化性质 神经—体液—免疫 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呼吸 排泄 氧气和营养物质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循环系统和皮肤 【解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是机体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分析题图可知,图中:①为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②为通过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③为通过排泄系统排出废物,④为养料和氧气, ⑤为细胞代谢产生的CO2等废物。 【详解】(1)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组成的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其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的稳态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进行调节。 (2)图中:①为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②为呼吸系统的气体交换,③为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 (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是细胞吸收的营养物质,为养料和氧气。 (4)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5)要完成图中体现的过程,除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之外,还必须有循环系统和皮肤参与。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和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33. 下图中的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乙图中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___。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 (3)已知A释放的某种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受器 d 树突膜或胞体膜 递质(或神经递质) 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神经元持续兴奋 【解析】(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神经元的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分支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突触前膜属于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突触后膜是神经元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3)已知A释放的物质可使B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后,该种物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物质的分解,因而该种物质能继续起作用,所以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B神经元持续兴奋。 34. 人体进食后,胰液开始分泌。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下图为人的胰腺分泌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分析: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上图中,食物刺激有关感受器,最终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神经)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乙酰胆碱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酸性食糜可刺激小肠黏膜内的S细胞分泌激素X,X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细胞,引起胰液分泌,X是____________________,该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就被_______________,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4)饭后30分钟,大量的葡萄糖被人体吸收。正常人体胰腺组织中的 ___________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降低血糖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食物中的糖类的消化吸收外,人体血糖的来源还包括:肝糖原的分解和_______________。 【答案】反射 神经递质 促胰液素 灭活 胰岛B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解析】据图分析:图示表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食物刺激有关感受器,最终通过迷走神经(传出神经)释放Ach作用于胰腺,引起胰液分泌;酸性食糜可刺激小肠黏膜内的S细胞分泌激素X促胰液素,X促胰液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细胞,引起胰液分泌。因此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双重调节。 【详解】(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2)Ach是迷走神经细胞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 (3)图中酸性食糜可刺激小肠黏膜内的S细胞分泌激素X,X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细胞,引起胰液分泌,则X是小肠黏膜细胞分泌的促胰液素,该激素作用于靶细胞后就被灭活,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4)正常人体胰腺组织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降低血糖。胰岛素降低血糖的途径包括: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除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和吸收外,人体血糖的来源还包括肝糖原的分解和脂肪等非糖类物质转化。 【点睛】本题以胰液分泌为载体,考查了神经-体液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