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天津市南开区天大附中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天津市南开区天大附中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一、15分,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鸟瞰(kàn) 间(jiān)隔 针砭(biǎn) 严惩(chěng)不贷 B.瞠(chēng)目 掣(chè)肘 刹(shà)那 怏(yàng)怏不乐 C.潜(qián)伏 颈(jìng)椎 恪(kè)守 弄巧成拙(zhuó) D.市侩(kuài) 轻佻(tiāo) 未遂(suì) 拈(niān)轻怕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需要考生平时对重点字、同音字、形似字、多音字进行系统归纳并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音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间,应读作jiàn;砭,应读作biān;惩,应读作chéng。 B项,刹,应读作chà。 C项,颈,应读作jǐng;拙,应读作zhuō。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胳膊 吓马威 山清水秀 文过饰非 B.沉湎 吃功夫 前倨后恭 宵壤之别 C.晋升 兑换券 闻名遐迩 曲突徙薪 D.宣泄 记录片 金榜题名 鸠占雀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考生平时注意对一些字形进行仔细识记,也可总结一些易读错的字形进行强化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 A项,吓马威,应写作“下马威”。 B项,宵壤之别,应写作“霄壤之别”。 D项,记录片,应写作“纪录片”;鸠占雀巢,应写作“鸠占鹊巢”。 故选C。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②饶宗颐,这位被称为当代“最后的通儒”的国学大师,与季羡林先生并称“北季南饶”,他拥有百科全书式的深厚学养,令后辈学者难以望其项背。 ③自安倍上台以来,日本经济就一直处于悬崖的边缘,目前已是如履薄冰,尤其是今年6月23日的英国脱欧事件,更是给了日本经济当头一棒。 ④两人的矛盾本来可以通过友好协商解决,他却铤而走险,实施打击报复行为,最终害人害己,锒铛入狱。 ⑤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在大众创业蔚然成风的今天,为农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⑥冯友兰教授回忆说,蔡元培校长给他留下的最深刻记忆就是他洒脱豁达的胸襟,光风霁月的气象,这种人格魅力最令人慨叹不已。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答案】C 【解析】①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有“压倒对手”或“抢先一步”之意。②正确。望其项背,指望见对方的颈项和背脊,意谓程度与之接近,多用于否定式,表示难以追赶。③错误。如履薄冰,像踩在薄冰上。比喻随时都会发生危险,做事极为小心谨慎。此处语境想强调的是危险,而不是谨慎。④错误。铤而走险,铤:急走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处。成语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动。与语境不合,因为原文已交代有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⑤正确。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盛行于一时一地,成为一种风气,含褒义。⑥正确。光风霁月:指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色,比喻为政清廉和人品清朗、坦荡。 点睛:正确使用词语的题目,有实词成语和熟语,有时还考核虚词。实词注意从词语的含义、感情色彩、固定搭配、程度的轻重、运用的范围等角区分,成语注意望文生义、对象错配、褒贬误用、语法搭配、似是而非的角度分析,虚词注意分析连接的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否相符。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未来5-10年,感知方面的人工智能会进展到能够和人类智能相匹敌,计算机语音、视觉甚至会超过人,每一个商业应用都可能会被人工智能颠覆掉。 B.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作为肩负历史使命的发展新区,雄安的前途不可限量,发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C.目前很多房企在加强成本控制以及资金周转速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两方面的发展终究会遇到瓶颈,房企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战略转型。 D.绣花讲究慢工出细活,刺绣需要精心、耐心和恒心。其实,岂止是脱贫攻坚需要“绣花”功夫,做任何工作都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不可。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成分残缺,在“匹敌”后加“的程度”C项“加强”与“周转速度”不搭配,应在“周转速度”前加上“提高”。D项句式杂糅,或说“需要下一番功夫”,或说“非下一番功夫不可”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勃,唐代诗人,字子安,与骆宾王、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四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他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B.庄周,庄子,名周,战国时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其中,“朝菌不知晦朔”,“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晦”是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C.古代不论男女都蓄留长发,等长到一定年龄,要举行一次“成人礼”。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然后再戴上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D.“表”是一种古代文体,属奏议类,臣民对君主有所陈述请求时所用。李密,一名虔,字令伯,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在被晋武帝征召为太子洗马时,因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而上表陈情。写下情真意切的《陈情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朔”应是阴历每月的第一日,“晦”应是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故选B。 二、(9分,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一画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清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汉字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20世紀20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B.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C.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首先总述自己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C.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D.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白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B.汉字可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压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答案】6.D 7.B 8.C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项,“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B项,“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确,“因而”强加因果。C项,“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项,“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中送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表述不合逻辑,根据文中第一段内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分析可知,“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故选C。 三、(1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李白传 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 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十岁通五经 通:通晓 B.白益傲放 益:更加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 辟:开辟 D.璘败,累系浔阳狱 累系:捆绑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因以命之 衡因上疏陈事 B.以所业投贺知章 何面目以归汉 C.遂荐于玄宗 而君幸于赵王 D.白长笑而去 臣诚恐见其于王而负赵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C.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字“太白”。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D.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1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B.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C.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D.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 【答案】9.C 10.B 11.A 12.D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生需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含义,同时要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词的含义。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 C项,辟,征辟;句子译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征辟为军中幕僚。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熟练掌握常见虚词的用法,同时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A项,连词,因而;连词,于是。 B项,均为介词,用。 C项,介词,向;介词,表被动。 D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错,原文“白游并洲,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应为“李白有恩于郭子仪”。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分析句子成分,同时还要注意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大意是:李白曾经坐船,与崔宗之一起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 “乘舟”是谓语动词,前面省略了主语李白,“(白)尝乘舟”语意完整,故从其后断开,排除AC;“自采石至金陵”是李白“与崔宗之”游历的地点,从某处到某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D。 【点睛】阅读一篇文言文,重点把握三点:一是知人,就是要掌握文中所写之人。具体地说,文章主要人物是谁,有哪些性格特征;次要人物有哪些,和主人公之间有什么关系。二是明事;事件是史传文的主体。明事,就是要弄清楚作者围绕主要人物写了几件事。如果只写一件事,就要分析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果是写几件事,就要了解事件的先后顺序,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三是辨理;所谓辨理,就是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这其实就是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所谓“理”,有的是作者明说的,但更多的却是在叙事之中透露的,这就需要“辨理”。 参考译文: 李白,字太白,崤山以东人氏。母亲梦见长庚星就生下了他,因而就以此给李白起名字。李白十岁时就通晓五经,他自己梦见笔头长出花来,此后他天赋过人,才华横溢。李白喜欢纵横之术,练习剑术为打抱不平,他不看重钱财,乐于施舍。又客居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住在徂徕山中,天天设酒痛饮,号称“竹溪六逸”。 天宝初年,李白从蜀中来到京城长安,当时他的本领尚未施展,就把自己所作的诗歌献给贺知章看,贺知章读到《蜀道难》一诗时,感叹地对李白说:“你啊,是被贬谪到人间的仙人。”于是,解下自己身上的金龟饰物来换酒,(与李白)整天相互欢乐,还在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了李白,与他谈论时局国政,李白献上颂文一篇,皇上很高兴,赐给他饭食,并亲手为他调匀肉汤,降旨命李白为翰林供奉。李白曾在皇上面前大醉,起草诏书,让高力士为他脱靴。高力士以此为羞辱,就指摘李白《清平调》中引用的赵飞燕的典故,用来激怒杨贵妃,每当玄宗要授官给李白时,杨贵妃总要阻止。李白更加高傲放达,与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并称为“饮酒八仙人”。后来他恳求回乡,玄宗赏赐给他黄金,下诏让他回家。 李白云游四方,打算登华山,带着醉意跨在驴身上,路过县衙门,县令不认识李白,十分生气,派人把李白带到公堂上问道:“你是什么人,敢这样无礼!”李白在供词中不写姓名,只写:“呕吐后曾让皇上用手巾擦嘴,吃饭时皇上亲手为我调匀肉汤,写字时杨贵妃捧着砚台,高力士帮着脱靴。在天子殿门前尚许我纵马奔驰,华阴县衙门口,却不能骑驴而过?”县令看了,又惊又愧,忙行礼道歉说:“不知道是翰林学士来到此地。”李白大笑着扬长而去。李白曾与崔宗之一起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身穿宫中特制的绸袍坐在船上,旁若无人。安禄山叛乱时,玄宗避难蜀中,永王李璘统管东南地区,李白当时高卧隐居于庐山之上,被李璘征辟为军中幕僚。后来李璘起兵造反,李白潜逃回到彭泽。李璘失败后,李白受牵连关在浔阳的监狱中。当初,李白漫游到并州,见到郭子仪,感到此人非同寻常,曾解救过郭子仪的死罪。到这时,郭子仪向朝廷申请解除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于是皇上下旨把李白改判为流放夜郎。 李白晚年喜欢黄帝、老子的道家学说,在牛渚矶泛舟,带着醉意捕捉月亮,就沉到水底去了。当初,李白喜欢谢家青山,如今他的墓还在那里。 第II卷 四、(29分) 13.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答案】①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高空,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②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抟,环旋着往上飞;扶摇,旋风;绝,直上、穿过;图南,计划向南飞;且,将;适,去、到。 译为:乘着旋风盘旋飞上九万里高空,穿过云层,背负青天,然后计划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第二句得分点:州司,州官;临门,星火,流星的光;奔驰,奔走效劳;笃,病重。 译为: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 第三句得分点:但,只是;以,因为;薄,迫近;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危浅,指活不长。 译为: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木兰花令·次欧公①西湖韵 苏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注】①欧公: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欧阳修知颍州,曾作《木兰花》咏颍州西湖。四十三年后,苏轼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依欧词原韵创作此词。②颍:河水名。③三五:指每月十五。④二八:指每月十六。 (1)全词描摹的是什么季节的景物?从哪些意象可以看出? (2)苏轼曾言:“清诗要淘炼,乃得铅中银”。请选择上阙中你认为最传神的一个字进行赏析。 (3)全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深秋时节 ②霜余、秋露 (2)“咽”字。“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作者移情于景,将颍河人格化,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表现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3)①悲秋之情。深秋时节,淮河失去宏阔的气势,颍水潺潺似在呜咽,触发了诗人悲秋伤时之情。②伤逝之情。光阴流转如电,草露倏忽而逝,十五圆月到十六即缺,皆令人不由感叹生命无常,短促易逝。③怀人之情。欧公早逝,当年识翁之人,今存者只有自己及西湖波底之月而已,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恩师欧阳修的崇敬、怀念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并筛选作品信息的能力。依据诗歌题目、意象、关键词等把握诗歌内容,并筛选出相关信息。 “霜余”两字交代作者到颍州时正值深秋,秋高天旱、草木枯萎,颍河也失去了春夏时期波澜壮阔的气势,温婉细流涓涓而下;“秋露”也点明时令已到秋季,深秋的晚上,开始降下露水,露珠晶莹剔透且圆润光滑,但却不能长存。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第一步,回答“咽”字最生动。第二步,解释“咽”的含义:“咽”,是幽咽的意思;“咽”字写出了水浅声低的情景。第三步,使用手法,作者移情于景,将颍河人格化,说水声潺潺是颍河幽咽悲切。第四步,回答效果,“咽”表现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 ①“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颍咽”描写的是深秋时节,降雨渐少,淮河再也不像夏天时那样奔腾,气势雄阔,颍水也因汇入的河水较少,只是在潺潺流动,像是在呜咽抽泣。这两句诗流露出词人的伤秋悲秋之情。②“四十三年如电抹”,四十三年匆匆而过,就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三五盈盈还二八”写的是月亮在十五这一天是满的,转眼到十六就变缺了。这两句传达的是一种时光流逝的无奈之情,有一种生命无常短促之感慨。③“空听潺潺清颍咽”写颍河涓涓而下,水声潺潺,在作者听来,如怨如慕,恰恰吻合他此时思念恩师的心情,将河水拟人化的写法,更显得情真意切;“佳人犹唱醉翁词”写颍州父老为了纪念这位文坛巨匠作出的贡献,不但世代传唱他在颍州创作的诗词,还立祠以表怀思;“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这两句流露出对恩师的怀念之情,写得较为伤感。 15.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策扶老以流憩,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3)__________________,亦崎岖而经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4)怀良辰以孤往,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5)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6)山原旷其盈视,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7)渔舟唱晚,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8)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9)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10)_______________,死当结草。(李密《陈情表》) 【答案】 (1)时矫首而遐观 (2)云无心以出岫 (3)既窈窕以寻壑 (4)或植杖而耘耔 (5)潦水尽而寒潭清 (6)川泽纡其骇瞩 (7)响穷彭蠡之滨 (8)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9)茕茕孑立 (10)臣生当陨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矫,遐,岫,窈窕,壑,植杖,耘耔,潦,纡,骇瞩,蠡,滨,僮,茕,孑,陨。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型默写,二是直接默写。作答理解型默写题时,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语。另外,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的写法,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不仅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又要立足于“写”,不要因为书写错误而得不到该得的分数。 五、(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情种子 ①喜欢繁体字“种”的写法——“禾”加“重”,禾之能重(重复)者,为“种”。这个字,是否隐含着这样的金玉之言: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去,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②单位聘请的园丁是一位地道的“庄稼把式”。那天,他在春阳下撒播油菜花籽,边播种边自语:“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哇!”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回答说:“从种到苗,不光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还要看土地爷的脸色,更要看种子的心劲儿大小。”我恍悟。仿佛是要印证他的话,我仔细点数了格桑花、旱金莲、虞美人的种子,在花盆里播下。若干天后,有嫩芽破土,点数那稀稀拉拉的小苗时,忍不住服膺地一再点头——果真被那位老园丁言中了呀。 ③相比于购买成年植株而言,我以为播种更为有趣。那见证了盆中物从死到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人儿,对生命的体悟亦随之丰富起来、细腻起来,甚至是,跟着那植物,自己也重生了一回。 ④我朋友张玉江,是一名水稻研究专家。他得意地告诉我说,有一种名叫“黑条隆膈飞虱”的稻田害虫就是他首次发现的,所以,此害虫的拉丁文名称中含有他的姓“zhang”。我跟他开玩笑说:“让一种虫虫随了你的姓,你真是牛翻天了!”就是这个张玉江,曾送给我一小袋他种植的大米。怕我不珍惜,郑重嘱我道:“这一粒粒的,可都是稻种啊,金不换的,你可要用心吃!”结果,我吃得太用心了——煮粥的时候,舍不得全用“张氏稻种”,只掺一小把;吃的时候,试图靠舌尖区分哪粒是普通大米、哪粒是“金不换”,吃得这个辛苦啊!一想到自己吃的本是可以掀起“千重浪”的珍贵稻种,竟有一种卸不掉的压力。因而,当玉江再次表示要送我“稻种”的时候,我断然拒绝了。 ⑤种子,是个神圣的词。非子粒中之特别卓异者、幸运者不可以成为种子。傲慢的忽略,如影随形地跟定每一颗可能成为种子的子粒。土地的呼唤再急切,也抵不过亿万个焦灼的味蕾对它念诵的魔咒。 ⑥季羡林先生写的《清塘荷韵》让人百读不厌——他朝燕园的池塘里投下五六颗洪湖莲子,但那莲子狠心地辜负了他。两年了,他已将心交付绝望。可到了第三年,忽见水面浮起伶仃的几片荷叶;第四年,那荷叶惊人地扩展蔓延,且开出了绝不同于燕园其他荷花的“红艳耀目”的、“十六个复瓣”的荷花!面对朋友“季荷”的赐名,老先生的欣悦是不可言喻的。“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他如是问。我知道,这问中是满满的自得、满满的自矜。 ⑦想那洪湖莲子,究竟是怀抱了怎样一个不死的愿望,方能在沉寂了一千多个日子之后慢慢醒来?它定然于小小的心中,藏匿了一颗暖暖的太阳,自我照耀着,在黑色的淤泥中执著泅渡,不挣脱,不甘休。 ⑧美国作家凯伊•麦克格拉什在其《歌唱的种子》中讲过这样一个在达尼人中流传甚广的故事:鸟和蛇曾经有过一场战争,决定人类是同鸟一样会死去还是同蛇一样蜕皮永生。鸟赢了战争,所以决定了人类会死亡,而不是永生。但是,达尼人认为,人又绝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有灵魂。人的灵魂在心脏附近,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歌唱的种子”。“歌唱的种子”是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纽带,假如族群中一个人“歌唱的种子”死去,那族群中所有“歌唱的种子”就会受到伤害。 ⑨你心脏近旁那颗“歌唱的种子”还好吗?即使心脏停跳了,你“歌唱的种子”也依然可以无恙的呀。古人云:“薪尽火传”。那超越了柴薪得以传继的,不就是“火之种子”吗? ⑩埋没,是一个让种子们欢呼雀跃的词吧?太多的生命惊悚地拒斥着黄土,唯有种子,相思般地苦念着春泥。那就让它在春泥中隐身吧,让它娓娓告诉你,什么叫向死而生。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开头从“种”字的本义写起,写出种子埋没泥土,才会结出许多子粒。 B. 文章借园丁之口说出“有钱买种,无钱买苗哇!”是为了和“我以为播种更为有趣”形成对比。 C.本文以“种子”为线索,串联起多个故事,托物写出自己独特感悟,揭示“种子” 的内涵,形散神聚。 D.“歌唱的种子”在达尼人的传说中,指人的灵魂,运用比喻的修辞,达尼人认为人的精神不灭,人的灵魂是“火的种子”,将永远燃烧,不断传承。 E.本文尾段呼应开头,将种子的埋没春泥与其他生命惧怕黄土对比,表现了种子向死而生的无私无畏精神。 17.“我”为什么“断然拒绝”张玉江再次送“我”稻钟?第四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8.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 19.“种子”为何让人“钟情”? 【答案】16.AC 17.“金不换”是珍贵的稻种,可以结出无数子粒,因而吃得太过用心(太过辛苦),吃起来有压力。以“我”拒绝友人再次赠予的稻种的事情,引出种子的神圣,种子是植物果实中特别卓异、幸运者的认识。 18.①叠音词,“小小”和“暖暖”,音韵和谐,语义加深,种子之小,不死愿望却十分执着。②设问、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突出内心的强烈愿望。 19.①种子之入泥土,会结出许多子粒;②种子能否结出果实由气候与泥土条件决定,更由种子自身生命力的强弱决定。③播种、见证植物生长,使人对人生的体悟丰富细腻。④种子神圣,他们是果实中的卓异与幸运者。⑤种子深植泥土,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 B项,“形成对比”错误,这里面不存在对比的关系,只是凸显出“播种”的精神实质。 D项,“人的灵魂是‘火的种子’”错误,原文无依据,文章只是“人又绝不同于其他动物——人有灵魂。人的灵魂在心脏附近”。 E项,“与其他生命惧怕黄土”错误,原文表述为“太多的生命惊悚地拒斥着黄土,唯有种子,相思般地苦念着春泥”。 故选A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以及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特别是要结合文章中的细节要点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段落的作用。 “稻种”是一种充满情怀的物质,这种东西是十分宝贵的,尤其“金不换”是珍贵的稻种,可以结出无数子粒,因而吃得太过用心,煮粥的时候,舍不得全用“张氏稻种”,只掺一小把;吃的时候,试图靠舌尖区分哪粒是普通大米、哪粒是“金不换”,这样吃起来有压力,所以“我”拒绝友人再次赠予的稻种。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引出下文,写种子的神圣,种子是植物果实中特别卓异、幸运者的认识。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以及把握句子作用的能力。赏析句子一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答题时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再结合句子解释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句子的作用,往往从结构上回答,如承上启下、引起下文、进行总结等。 ①“小小的心中藏匿了一颗暖暖的太阳”一句中运用叠音词,“小小”和“暖暖”,音韵和谐,语义加深,洪湖莲子之小,却有如“暖暖的太阳”般的信念,表现了洪湖莲子的执著和不死的愿望。②“究竟是怀抱了怎样一个不死的愿望,方能在沉寂了一千多个日子之后慢慢醒来”运用设问句,告诉读者莲子甘于内心的具体感受,突出一种具体的精神情怀,更加彰显出其生命不死的传奇;“怀抱了怎样一个不死的愿望”“小小的心中”“慢慢醒来”“不挣脱,不甘休”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洪湖莲子以人的特征,生动形象;“一颗暖暖的太阳”比喻洪湖莲子的不死的愿望,表明一种不死之心,突出的是一种执着的精神情怀。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①通过“种”繁体字的写法,作者让大家明白了一粒麦子,若不落在地里死去,仍旧是一粒;若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所以“种子”之所以让人钟情,是因为种子之入泥土,会结出许多子粒。②通过单位聘请的园丁说的“从种到苗,不光要看老天爷的脸色,还要看土地爷的脸色,更要看种子的心劲儿大小”,作者感悟到“种子”之所以让人钟情,是因为种子能否结出果实由气候与泥土条件决定,更由种子自身生命力的强弱决定。③依据“那见证了盆中物从死到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人儿,对生命的体悟亦随之丰富起来、细腻起来,甚至是,跟着那植物,自己也重生了一回”,可见播种、见证植物生长,使人对人生的体悟丰富细腻。④通过朋友张玉江赠给的“张氏稻种”,作者明白了种子神圣,他们是果实中的卓异与幸运者。⑤通过记述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可见种子深植泥土,有顽强的生命力。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论语•里仁》)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论语•学而》) 20.第一则材料中“适”“莫”分别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解释第三则材料“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你同意吗?结合第一则和第二则材料说说理由。 【答案】20. (1)亲厚 (2)淡漠 21.示例一:不同意。(1)第一则材料孔子强调与人交往要和义在一起,第二则材料提出与正直、诚信的人做朋友有益。(或提出不要与谄媚、虚伪、夸夸其谈的人作朋友)(2)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交友注重的是朋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而非“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示例二:同意。(1)“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强调不去结交忠信(德行)还不如自己的朋友,这是对君子德行上洁身自好的要求。(2)与材料一材料二孔子交友看重朋友重义正直诚信等德行相符。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实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分析,材料一“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所以“适”,意为亲近、厚待;“莫”,意思是疏远、冷淡。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有人解释材料三“无友不如己者”一句中“如”为“比得上”,认为本句所表达的意思是“不要跟比不上自己的人交朋友”,题目问我们对于这种说法是否同意,要求结合材料一二说说理由。本题具有开放性,作答时可以根据自己对材料一二的解读,先明确自己的看法、观点,然后结合自己对材料一二内容的理解进行论述。材料一强调“义”,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材料二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这里看出孔子交友注重的是品行和追求,答题时围绕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论述即可。 六、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匠心”已成为当今社会各行各业使用率较高的词语之一。何谓匠,匠即灵巧,巧妙;何谓匠心?匠心指能工巧匠的心思。一本《匠人精神》的书,讲述了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一曰“守”,即以理想为基础坚守与专注,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二曰“破”,即以思考为基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三曰“离”,即以创新为基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 对于匠心精神,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根据材料,结合时代发展及个人生活体会,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匠心之道“守破离” 一部《战争与和平》,草婴翻译了6年。他一生追求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翻译作品始终遵从六道工序:研读原著、译文、读译文、请人朗读、交编审、打磨求“神韵”。连环画泰斗贺友直的作品被称为“把故事画活了”,生前却自称是个“大匠人”,“蜗居”闹市数十年,每日挥毫不止,在中国传统线描中融入西画写实造型方法,将线描艺术推向高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独具匠心,终而造诣精深,成其大器。 匠心之道,看似无着处,实则有迹可循。有一本叫《匠人精神》的书,这样讲成为一流工匠的“守破离”:跟着师傅修业谓之“守”,在传承中加入自己想法谓之“破”,开创自己新境界谓之“离”。由此我们也可以引申为各行业的匠心之道:守,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破,以思考为底,无思考则无变化,无变化则始终是老样子,学而思才能“芳林新叶催陈叶”;离,以创新为核,有非同寻常的构想,方能“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草婴、贺友直等的艺术造诣,可说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善于“守破离”,何愁不能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守,意味着长久等待和超常吃苦。当年,法拉第要弟子每天记录实验结果,弟子觉得这事枯燥乏味没意义,不久就走了。后来,法拉第因电磁学方面的重大发现而获得殊荣,面对一事无成又找上门来的弟子,他说自己不过是把弟子认为没意义的事坚持了10年,在记下数千个“NO”之后,终于写下了一个“YES”。今天,有的研究者缺少坐“十年冷板凳”的决心和毅力,耐不了寂寞,稳不住心神。有的人在立项资助“诱惑”下,频繁转换科研“频道”,甲地优惠到甲地,乙地优惠又跑回乙地。心上长草“守不住”,飘移不定,又如何能把一件事干到极致? 破,意味着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要后人不能止步于临摹,而要学其神韵善突破。一种现象存在已久,学某某而安于做“小某某”或“小小某某”。如同“受过训练的跳蚤”,即使盖板已拿掉,也不会越过原有高度。没有“破”,“守”则成墨守成规,“离”则无从谈起。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前人技艺再高,也终究有局限性。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扬前人所长而补其短,方能在推陈出新中别开生面。 离,意味着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现。当年,女科学家麦克林托克发现“跳跃基因”。因其“离经叛道”,同行骂她疯了。多年后,其成果才得到承认,她也因此获诺贝尔奖。“破”属于推陈出新,是横向进步;“离”属于颠覆性创新,是纵向进步。历史的高峰永无止境,“不日新者必日退”。多些颠覆性创新,才会有一个又一个“山外山、峰有峰”。对新发现应先察而勿先骂,宽容“离经叛道”,激励“异想天开”,为颠覆性创新批量出现营造优良土壤。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匠心是精雕细刻和精益求精之心,是追求卓越不断超越之心,是破除成见不断创新之心。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 【解析】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本题属于材料作文,这种命题形式的主要特点是:给材料不给话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材料中出现的关键词是“匠心”,材料对匠心进行了解释,并讲述了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守、破、离。考生可以结合时代发展及个人生活体会,对“匠心”做出自己的解读,也可对造就匠心精神的途径进行分析议论。无论写什么,都要紧扣“心”,因为匠心精神和匠心途径,重点在于“心”。但我们切记:叙事贵在“曲”,情节要波澜起伏;议论贵在“新”,素材要新近鲜活。行文前如果想深想透,且掌握了鲜活素材,写好此话题,应该不在话下。 立意: 1.用匠心去创造美好。 2.匠心,离不开创造。 3.匠心需要精心,也需要能力。 4.做什么事都离不开匠心精神。 素材: 1.北京APEC会议期间,古老的中国錾刻技术,给各国元首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在送给他们的国礼中,有一个是金色的果盘里放了一块柔软的丝巾,看到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抓,结果没有一个人能抓得起来,原来这块丝巾是用纯银錾刻出来的。錾刻工艺师孟剑锋就参与了这份国礼的制作。他是北京握拉菲首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技术总监,已在工艺美术行业上奋斗了22年。孟剑锋是一个能够沉下心来做细活的人。为了提高技术水平,他勤练基本功,几个枯燥的动作,他能重复练习一年。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绘画,学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知识,积极探索新的工艺制作方法,大胆改进创新,创作出大量贵金属工艺摆件作品,先后制作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优秀志愿者奖章、512抗震英雄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奖章、中国海军航母辽宁舰舰徽等作品模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工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尝试改变铸造的焙烧温度、化料温度和倒料时的浇铸速度,经过反复试验、对比和推算,攻克了纯银铸造的工艺难题,使成品率提高了近50个百分点,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生产成本。孟剑锋是位坚守传承,勇于创新的工美匠人,他用最朴实的劳动践行着一名普通劳动者的责任和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守。 2.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其中岛隧工程是大桥的控制性工程,也是目前世界上在建的最长公路沉管隧道。工程采用世界最高标准,设计、施工难度和挑战均为世界之最,被誉为“超级工程”。在这个超级工程中,有位普通的钳工大显身手,成为明星工人。他就是管延安,中交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Ⅴ工区航修队首席钳工。经他安装的沉管设备,已成功完成18次海底隧道对接任务,无一次出现问题。接缝处间隙误差做到了“零误差”标准。因为操作技艺精湛,管延安被誉为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零误差来自近乎苛刻的认真。管延安有两个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是给每台修过的机器、每个修过的零件做笔记,将每个细节详细记录在个人的“修理日志”上,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样处理都“记录在案”。从入行到现在,他已记了厚厚四大本,闲暇时他都会拿出来温故知新。二是维修后的机器在送走前,他都会检查至少三遍。正是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不厌其烦地重复检查、练习,练就了管延安精湛的操作技艺。“我平时最喜欢听的就是锤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管延安说,20多年钳工生涯,有艰苦,但他也深深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3.“学技术是其次,学做人是首位,干活要凭良心。”胡双钱喜欢把这句话挂在嘴边,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注脚。胡双钱是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一位坚守航空事业35年、加工数十万飞机零件无一差错的普通钳工。对质量的坚守,已经是融入血液的习惯。他心里清楚,一次差错可能就意味着无可估量的损失甚至以生命为代价。他用自己总结归纳的“对比复查法”和“反向验证法”,在飞机零件制造岗位上创造了35年零差错的纪录,连续十二年被公司评为“质量信得过岗位”,并授予产品免检荣誉证书。不仅无差错,还特别能攻坚。在ARJ21新支线飞机项目和大型客机项目的研制和试飞阶段,设计定型及各项试验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特制件,这些零件无法进行大批量、规模化生产,钳工是进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双钱几十年的积累和沉淀开始发挥作用。他攻坚克难,创新工作方法,圆满完成了ARJ21—700飞机起落架钛合金作动筒接头特制件制孔、C919大型客机项目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种特制件的加工工作。胡双钱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称号。一定要把我们自己的装备制造业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飞机搞上去。已经55岁的胡双钱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最好再干10年、20年,为中国大飞机多做一点。” 4.“大国工匠”毛腊生,是给导弹铸造衣服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很无趣,甚至连个爱好都没有,有时甚至连表达都成问题”。“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读懂砂子,铸好导弹”。他将“木讷”当做淡定,将“无趣”当做安静,浮躁少了,当然就能造就技术的辉煌。 结构层次: 《匠心之道“守破离”》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文章由翻译家草婴和连环画泰斗贺友直说起,引出“匠心”的共同特点:独具匠心,造诣精深,成其大器。文章第二段总写讲述了造就匠心精神的三条途径:守、破、离。然后,第三四五段分别从守、破、离三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从而让人明白匠心之道由何而来。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并再次点题匠心之道贵在“守破离”。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匠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