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产生的影响是 A. 官僚政治确立 B. 井田制度出现 C. 宗法制度形成 D. 分封制度加强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天下一大变局”是指中央集权制的确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促使了官僚政治的确立,故A项正确;井田制、宗法制在周代就已经有了,不是中央集权制的影响,故BC项排除;秦朝实行郡县制,故D项排除。‎ ‎2. 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该建议遭到太宗拒绝:“徙扰民尔,可仍其旧。”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 专业市场每天开市 B. 乡村市场的繁荣 C. 市场监管相对宽松 D. 坊市制继续实行 ‎【答案】C ‎【解析】‎ 依据教材内容牢记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然后再仔细阅读材料内容,两者进行对照,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宋代是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一个“革命时代”,无论是在市场的规模、市场的分布地点上、还是在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上都有“革命性”的变化。A项内容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所以排除。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反对在乡村交易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并不能表明乡村市场繁荣,所以B项错误。D项与材料内容及史实相反。与前朝相比,宋代出现了草市与夜市,县以下可以设市,这表明宋代政府对商业发展监管放松,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商业的发展 ‎3. 据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彼得·珀杜研究,在18世纪60年代,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平均每年只有20艘,到19世纪40年代增长到300艘;在1760年至1840期间,每年抵达广州的外国人的数量,从两三千人增加到三四万人。上述变化的发生主要是因为 A. 徽商和晋商对外贸易的扩展 B. 鸦片走私日益猖獗 C.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南京条约》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答案】C ‎【解析】‎ 清政府当时严格限制民间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抵达广州的外国商船不一定都是要进行鸦片走私,故B项错误;清朝前期,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因此成为当时中国的外贸中心,故C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是在1842年,与题干中是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闭关政策 ‎4.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5. 《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 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 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 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 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董仲舒认为,人富贵了就容易“骄”,贫穷了就容易“忧”,如何使富贵者不“骄”,贫苦者不 “忧”呢?唯有“调均之”,才能“上下相安”,达到天下大治。因此,董仲舒在此认为大贫大富,一样对于人生无益,而且一样有害,贫富各应有它的限度,才能维护国家稳定,故选A。题干材料体现不出劫富或者济贫的主张,故BCD都是对题干的曲解。‎ ‎【考点定位】董仲舒的经济思想 ‎6.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 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 B. 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 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 D. 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父老”在古代指的是职掌管理乡里事务的年长者。朱熹在这段话中对父老提出了三点期望:一是希望他们教导年轻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二是要求年轻人明辨是非,去恶从善。三是要安心于农业生产。这三层意思综合在一起,就是在劝导百姓能够遵循现有秩序来生活,故选D。ABC三项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这三个选项都被D项包含进去,故D项是最佳选择项。‎ ‎【考点定位】程朱理学 ‎7.顾炎武指出:“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 A. 儒学“天下为公”的正统思想 B. 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C. 儒家思想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D. 君主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明清之际著名的思想家顾炎武对传统儒学持批判继承的态度,故不选A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以来,儒学一直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不选C项。D项的表述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史实不符,不选D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故题目中的信息“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下新兴市民阶层对私有制的肯定和君主专制的批判。本题应选B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 ‎8.李贽在《续焚书》中说:“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以下四句话中与该观点一致的是 A.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B.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C. “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D. “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由题目信息“随而吠之……自笑而已”可知李贽反对盲目崇拜孔子,故选B项。A项为“自私天性说”,C项为“男女平等说”,D项为“认识来源于经验说”,均与题意无关,故不选。‎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儒学思想的发展·李贽的反正统意识。‎ ‎9. 唐代御史李舟说:“昔张旭之作也,时人谓之张颠;今怀素之为也,余实谓之狂僧。以狂继颠,谁曰不可?”这表明李舟 A. 要求严加查禁怀素的书法 B. 认为怀素的行书笔画新奇 C. 认为怀素的书法过于癫狂 D. 对怀素的书法有赞赏之意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舟虽为御史,但是其监察范围是官员的不法行为,张旭和怀素只是在书法上有造诣,因此材料并未体现李舟要求严加查禁怀素的书法,排除A;材料强调怀素的书法“狂”而不是“新奇”,排除B;张旭的书法造诣很高,李舟认为怀素的书法“以狂继颠,谁曰不可?”,也就是说和张旭书法同样有很高的造诣,D符合题意。过于癫狂是对怀素书法的否定,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书法 ‎10.徽班初入京时,唱白纯用方言乡语,仅五十一多年,许多艺人“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他们还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广受欢迎。这些都促成了京剧的形成。这表明京剧形成过程中(  )‎ A. 满足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B. 实现了社会教化的功能 C. 融合了其他剧种的特长 D. 适应了市民阶层的需求 ‎【答案】D ‎【解析】‎ 根据“念字口音皆北京化了”、“根据百姓兴趣编了三十六本连台轴子‘三国戏’”可知徽班在发展的过程中适应了当地居民百姓的兴趣和需要,促成了京剧的形成,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反映的是徽班满足了百姓的需要,而非统治阶级,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反应京剧的社会教化功能,排除B项;京剧的形成是迎合了百姓的需要,没有体现融合其他剧种的内容,排除C项。‎ ‎11. 在罗马共和国末期,法院判决的执行不容许当事人自力处理,而必须由原告在判决宣告三十日后,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这时,如被告对判决提出异议,法官还须当作为异议之诉重新提交法庭审理,而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这体现了诉讼中的( )‎ A. 公力救济原则 B. 不告不理原则 C. 形式主义原则 D. 公开审判原则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带同被告到庭,向法官提出‘执行判决’的申请。不许原告直接用拘押式程序强制被告执行”可知罗马法后期国家司法机关依权利人请求,运用公权力对被侵害权利实施救济,故A项正确;不告不理原则指法院只能按照当事人提出的诉讼事实和主张进行审理,对超过当事人诉讼主张的部分不得主动审理,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形式主义原则是人们对美的事物的探讨的一种基本原则,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公开审判原则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公开进行,材料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罗马法 ‎12.“智慧 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这种观点 A.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神学的世界观 B. 把人的认识从神灵转移到自然界 C. 认为人应当通过具体的感知获得知识 D. 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 根据“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联系所学可知材料揭示了知识对人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故答案为D;A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13.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精神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14. 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 A. 抨击罗马教廷 B. 推销“赎罪券”‎ C. 反对宗教改革 D. 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A ‎【解析】‎ 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左侧耶稣基督在地上为门徒洗脚的画面反映的是耶稣基督对门徒的仁慈,据题目可知该木板画的右侧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则反映了罗马教皇的绝对权威,两图对比是为了显示耶稣的高尚和罗马教皇的炫耀与腐化,结合1521年已经开始宗教改革,故选A。B与题意无关,CD与题意相反,故排除。‎ ‎【考点定位】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宗教改革 ‎15.钱乘旦说:大革命后法国“社会动荡……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再没有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关于“1870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本质认识是 A.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B. 说明法国共和派与君主派的斗争逐渐平息 C. 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巩固 D. 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 ‎【答案】A ‎【解析】‎ 注意限定信息“本质”,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工业革命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由此才出现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局面,故A项正确;B项错在“斗争逐渐平息”,应排除;1875年宪法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胜利成果,D错误。‎ ‎16. 历史学家田玄认为:“辛亥革命的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南方交通发达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清朝统治中心在北方 D. 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题干的核心信息是,经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这种情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有关。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主要产生和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地方,革命力量就强,正好反映了中国城市在现代化发展中的不平衡。因此选择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工业的特点 ‎17.1926年,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一文中指出,若“论功行赏,如果完成民主革命的功绩作十分,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这反映了毛泽东 A. 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 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主力军 C. 在阐述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 D. 否定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依据“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故B项正确;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形成是在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C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依据材料“市民(工人)及军事的功绩只占三分”可知,毛泽东肯定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D项错误。‎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农民在乡村革命的功绩要占七分”,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8. 1940年9月7日,蒋介石下令“各战区应以十八集团军此次在正太、同蒲、平汉各路之游击破坏动作法则……加强敌后游击战,专以铁路、公路、水路各交通线与兵站、仓库、飞机场等实施有计划、有组织之长期破坏。”材料反映出 A. 防御阶段敌后战场的抗战 ‎ B.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也会开展游击战 C. 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逐渐趋向一致 ‎ D. 国共两党均开展敌后抗战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38年10月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A不对;C不对,国共两党的抗战路线存在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的差异;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主要是大规模的会战为主,说明D不对,因此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抗日斗争 ‎19. 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这从侧面反映了( )‎ A. 变法革新思想解放部分乡民的思想 B.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鸡鸭养殖的变革 C. 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普及宣传 D. 西方科技初步改变乡民的传统观念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时务报》记载了中国农民将X射线用于家禽养殖,A、B项与材料不符;仅从这一个事例不能说明西方科技改变乡民的传统观念,排除D项。材料从侧面反映了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普及宣传,C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科技发展 ‎20. 据吴玉章回忆,1936年8月12日,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总司令杨靖宇来信说:“贵报内容精彩,议论正确,自不必说,而所标出宗旨为‘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正与敝军之宗旨相合。……正因为如此,故贵报深得敝军全体士兵的欢迎。”这说明《救国时报》‎ A. 起到了宣传抗日主张的作用 B. 丰富了军队士兵的业余生活 C. 加强了部队的政治宣传工作 D. 有利于推动全民族抗战爆发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报刊的作用,依据“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结合时间:1936年可知所处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所以A项正确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大众报业的发展 ‎21. 1912年6月1日《大公报》载:“革命巨子,多由海外归来,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亦不足异。无如政界中人,互相效法,以为非此不能侧身新人物之列。”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 盲目效法成为当时报界的笑话 B. 辛亥革命推动了西装革履的流行 C. 政治运动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化 D. 西装革履成为革命与否的重要标志 ‎【答案】C ‎【解析】‎ 材料“草冠革履,呢服羽衣,已成惯常;喜用外货”体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革命巨子”反映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即政治运动(辛亥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嬗变。故选C。AB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项仅仅提到西装的流行,不能全面反映材料内容,理解片面化。‎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影响。‎ ‎22.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 A. 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党和政府不重视农业的发展 C. 我国已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D. “一五”计划得到很好执行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材料未体现A、B两项的相关信息,排除。1956年,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C项。由材料中工业总产值的增长情况看,“一五”计划得到了有效执行。故选D项。‎ ‎23.1955年3月1日,丘吉尔在对众议院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变战争外,还改变了国际关系。它不仅威胁着象英国这样的小国的生存,而且威胁着美国和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的生存。丘吉尔断言:“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该材料主要说明了冷战 A. 导致美苏之间不断上升的军备竞赛 ‎ B. 促进不同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 C. 推动亚非拉国家兴起不结盟运动 ‎ D. 避免了当时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美苏冷战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从材料信息“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可以看出材料主要说的是核恐怖下的和平,即揭示了核均势使世界相对和平,D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 ‎24.2014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四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积极开辟人文合作新渠道,加强上合组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弘扬上合组织主旋律。这 表明中国 A.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 努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合作 C. 积极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D. 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 ‎【答案】D ‎【解析】‎ 上合组织与联合国无关。故A项错误。上合组织不是根据发展中国家或者发达国家的标准成立的组织,而是根据地缘政治和共同安全利益原则组合的区域性国际组织。中国倡导弘扬上海合作组织主旋律,说明积极探索区域国家间合作的新思路。故B项错误,D项正确。上合组织不是经济合作组织,其主要合作方面是地缘安全与军事互信。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5. 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赫鲁晓夫的痛悔之泪说明 A. 党内教条主义盛行 B. 党内作风问题严重 C. 改革制约苏联发展 D. 改革过于追求社会稳定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对我的所有的建议都表示支持,你们也缺乏原则性和勇气”可知苏联党内不能做到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 由题干中“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可以看出苏联党内并不迷信赫鲁晓夫,因此A项排除;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题 ‎26.民主与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和发展进程中的大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伯里克利在悼念公元前431年因与斯巴达人作战而倒下的雅典英雄的葬礼演说中,完全有理由自豪地宣称:我们的政体并不与其他人的制度相敌对。我们不模仿我们的邻人,但我们是他们的榜样。我们的政体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18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到1830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的哪一政治制度?有学者认为这一制度“具有民主色彩”,请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柏拉图认为“极端的自由结果只能变为极端的奴役”,他对雅典民主制的批判着眼于什么?‎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文明发展趋势的认识。‎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理解: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有利于防止大臣专权,但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 ‎(2)优越性: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行政权掌握多数人手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着眼点:原始的直接民主使素养不同的人强有同等的国家管理权,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3)权力:部分立法权;掌握行政权。推进:1832年议会改革。‎ ‎(4)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的“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可知这种制度是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从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入手,从相对分散,互相牵制和监督、防止大臣专权、加强君主专制等方面进行分析。‎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因为行政权不是掌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握在多数人手中”可得出城邦权力属于全体公民;从“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可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第二小问着眼点,从雅典直接民主的弊端的角度进行分析。‎ ‎(3)从材料中的“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可得出国王拥有部分立法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王还掌握行政权。第二小问推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期,即1832年进行了议会改革。‎ ‎(4)根据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多元化、民主和法制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趋势、政治体制建设需要结合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归纳认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69年,晃错给汉文帝上《募民实边书》,提出:“守边备塞,劝农力本,当世急务二事。” ——《汉书·兄错传》‎ 三国时曹操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指汉武帝)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 明朱元璋下令:“兴国之本,在于强兵足食……若兵食尽资于民,则民力重困,故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 ——《续文献通考·田赋考·屯田》‎ 材料二 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参政的思想家借鉴国际经验并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设计和促成了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但由于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该《土地法》为制度基础建立的“公营垦场”,并未成为建立新型土地关系的试点,也没有促成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而是用于安置流离失所的难民。即便如此,垦殖管理机构根据法律条文购买私有荒地的做法,基于土地的公共属性对私有权施加的限制,组织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以及协助耕作家庭获得无息贷款和地租减免等措施,都为日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 ‎——摘编自朱玲《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尝试:国有农场的变迁》‎ 材料三 ‎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垦系统……绝大部分国有农场都开始实施类似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职工家庭承包经营方式,通过承包租赁形式将土地生产资料配置给职工经营。……国有农场“大规模的家庭农场显示了现代化的风范和效率”。这种农场的特点实际上是科技化、大马力机械化、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的典范。大部分农场实行与农村相似的家庭承包经营,通过合同建立职工与农场的合约关系。除此之外,农场的土地制度安排也为其经营方式改进提供了灵活空间,一部分农场超越家庭分散经营形态,采用各种形式的组织化经营方式,带来经营效率的提高。‎ ‎——摘编自桂华《土地制度、合约选择和农业经营效率——全国 ‎6垦区18个农场经营方式的调查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屯垦的主要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国民政府《土地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国有农场改革的背景和措施。‎ ‎【答案】(1)目的:稳定国家统治;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决军费不足问题。‎ ‎(2)影响:安置战争难民,稳定了国统区社会秩序;促进了后方农业经济发展,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基础;维护并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之后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由于受战争环境的影响,没有促成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没有实现设计者的目的。‎ ‎(3)背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措施:实行土地承包租赁形式的经营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机械化生产投入;分散经营与多种形式的组织化经营相结合 ‎【解析】‎ ‎(1)“目的”,根据材料一中“守边备塞”“定国之术”“令将士屯田,且耕且战”等信息可以概括得出维护统治、加强边防、解决军费等。‎ ‎(2)“作用”,根据材料二信息“用于安置流离失所的难民” “为日后中国台湾地区的土地制度改革积累了经验”可以概括得出安置战争难民、稳定国统区社会秩序、为土地改革提供了经验;依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农业经济的发展、维护扩大统一战线等角度补充。‎ ‎(3)“背景”,根据材料三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践、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措施”,依据材料信息“通过承包租赁形式将土地生产资料配置给职工经营”“农场的特点实际上是科技化、大马力机械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得出:土地承包租赁形式的经营模式;加大农业科技、机械化生产投入;分散经营与多种形式的组织化经营相结合等。‎ ‎28.儒家思想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早期儒学思想家的主张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赋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1)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共同思想是什么?‎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2)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3)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观念的原因。‎ 材料四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4)结根据材料四“习近平讲话”指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案】(1)共同思想:民本(爱民)思想 ‎(2)进步之处: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3)标准:百姓的忧乐。‎ 原因:明清之际社会动荡;专制主义强化;商品经济发展;理学走向极端。‎ ‎(4)现实意义:有利于个人的平稳上升;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世界的友好合作(和谐)‎ ‎【解析】‎ ‎(1)根据“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可以看出他们都主张以民为本,看到了百姓的重要。即共同思想为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格物才能穷其理。”并结合所学对理学的进步之处可以从重视道德建设;强调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主张身体力行,具有务实倾向等方面分析。‎ ‎(3)由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见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百姓的忧乐。原因要结合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分析。‎ ‎(4)根据材料“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等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有利于个人的平稳上升;有利于社会的稳步发展;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谐;有利于世界的友好合作等方面进行分析。‎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代 影响因素 典型姓名 西汉 皇帝追求长生不老 严延年韩延寿耿寿昌车千秋陈万年 东汉 尊儒读经的传统使儒家思想深入人心 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 詹飒 佛儒道并行,文学昌盛 李义府狄仁房玄龄李白(号青莲居士)杜如晦(《诗经》风雨如晦)武三思 宋朝 重文轻武,理学发达,以老唯美 张择端(字正道)石守信包拯(字希仁)欧阳修(号醉翁,谥文忠)司马光(号迂叟)‎ 清朝 起名立意假托玉器、青铜器等以避祸 和坤施琅姚鼐田文镜 重大重件 郑建国赵援朝尹互助张超英钟卫星 ‎1949—1976‎ 新时期 思想解放,价值多元 颜开乐田蜜蜜唐林婉儿杨柳娉婷张珍妮李享(谐音理想)‎ 姓名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既是代表一个人的符号,又是一定历史文化、社会意识的反映。试从上表中提取相关信息,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并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①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或受统治者喜好的影响。如西汉初期,统治者在政治上吸取道家思想无为而治,同时也受道家养生之道的影响,追求长生,所以社会上出现类似延年、益寿、千秋、万年等名字。汉武帝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社会上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所以体现儒家思想追求人格、道德的字受到命名的青睐,如《三国志》中刘备张飞曹操的字都不约而同出现了“德”字。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体现在命名时,如李义府、狄仁杰受儒家思想影响,李白号“青莲居士”则体现出其受佛家思想影响;而房玄龄的玄字则是道家思想影响的体现。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所以取名偏爱美、德、善、行等字,如希仁、守信、正道等。②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命名受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③中国人命名体现了从遵循传统到追求个性的变化。(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④中国人的命名由古代多名制到现代的单名制。(说明言之有理即可)⑤中国人的命名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说明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提取姓名相关的信息;然后,总结两条关于中国人命名的特点;再次,结合中国史相关知识加以说明即可。如,通过东汉、唐朝、宋朝等材料可以得出特点一;中国人命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说明,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东汉时期兴起尊儒读经的风气、唐朝时期儒释道三教并存、宋朝时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等角度分析即可。如,通过新中国材料得出特点而:中国人命名受政治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结合改革开放前的重大历史事件予以说明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也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