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贵州省遵义市南白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三次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先秦某思想家提出:“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这材料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是 A. 仁政爱民 B. 与时俱进 C. 人文主义 D. 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材料说的是守株待兔的故事,意思是不能用过去的治国方法治理当今的百姓,所以 应该与时俱进,这是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ACD 三项与材料主张“变” 的主旨不符,故排除 ACD 三项。 2.“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 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 A. 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 B. 成为封建统治工具 C. 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 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答案】A 【解析】程朱理学崇尚道德,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重气节、 品质、责任、使命,故多“仗义死节之士”,所以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 响表现在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故 A 正确;B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主要说明了程朱 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突出影响表现在重建儒学的价值信仰,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压 抑了人的个性发展,故 C 错误;材料并未表明程朱理学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故 D 错误。 3.明代王艮创立的泰州学派常借《中庸》“率性之谓道”这一句中的“率性”二字论道,推 出自然情欲论。《明儒学案》中徐抛谓:“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据此可知,他们都 A. 受到世人普遍的赞誉 B. 继承程朱理学的思想 C. 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 D. 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率性’二字论道,推出自然情欲论”“圣贤教来学,率性而已”可知, 材料通过对“率性”二字的解释,肯定人的自然情欲,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想,因此材料中 二人都提倡个性自由与独立,故 C 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对明代王艮和徐抛对“率性”二字的 解释,没有体现世人普遍的赞誉问题,故 A 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而不是提倡个性自由和独立,故 B 选项错误;务实而不尚空谈之学是经世致用 的思想,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 D 选项错误。 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 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运用季节性画面体现画家主观情感,符合文人画中山水画的特 点,故选 C 项;中国画不强调逼真描写,排除 A 项;花鸟题材不是山水画的主要内容,排除 B 项;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山水画不是以人物为中心,排除 D 项。 5.中国士人原本是以文野来区分华夷,自认居于世界文化的中心,而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 “夷狄”。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 问,蜂拥出洋游学。这一变化说明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 C. 中国士人面临文化落差一味逃避 D. 中西文明从冲突对立转向平等对话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鸦片战争后,开始降节学习夷狄之长技,后来发展到倾慕泰西的学问, 蜂拥出洋游学”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重挫,故 B 项正确;题干 材料只能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不能说明全盘西化成为近代新思潮的主流,故 A 项错误;C 项明显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 项中的平等对话不符合中国近代的史实,应排除。 6.新文化运动期间,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 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并公开声明:“像钱先生这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本志同人多半是 不大赞成的。”这反映出当时陈独秀 A. 继续维护儒家学说统治地位 B. 理性批判中国传统文化 C.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 D. 有选择地吸收西方文明 【答案】B 【解析】据材料针对钱玄同提出了“废孔学、废汉文、灭道教”等过激主张,陈独秀对此虽 表理解但并不予支持,这表明陈独秀肯定钱玄同反封建的热情,但认为“废孔学、废汉文、 灭道教”的主张过激,因此可以判断,陈独秀对传统文化理性批判,B 正确;据所学可知, 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宣传民主、科学,提倡新道德,这与当时儒家学说是不一致的, A 错误;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学说,C 错误;材料说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没有涉及 对西方文明的态度,D 错误。 7.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 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 果;并且无疑义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涨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心思想是() A. 强调农民阶级是革命主力军 B. 纠正王明、傅古“左”倾错误 C. 阐释中国革命道路的独特性 D.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最后胜利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毛泽东论述中国革命道路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不 同于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农民斗争的形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 有说明中国革命错误方向,故 B 项错误;此时,国民革命运动已经过去,故 D 项错误。 8.1957 年,苏联同意全面援助中国的原子弹研制。但据老同志回忆,苏联部分专家在关键 材料的生产技术方面心细如发,不但对于邓稼先等中国专家的问题历来沉默是金,而且每当 有甲种分离膜脱落,一定要用磁铁一点点将周边地面扫一遍,保证全部回收。这从侧面反映 出 A. 中苏关系改善推动合作 B. “一五”计划为核弹研制奠定技术基础 C. 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D. 苏联专家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当强 【答案】C 【解析】材料“不但对于邓稼先等中国专家的问题历来沉默是金,而且每当有甲种分离膜脱 落,一定要用磁铁一点点将周边地面扫一遍,保证全部回收”体现的是苏联专家对核心技术 的保护,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C 选项正确,符合题意;中苏关系改善 推动合作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A 选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一五计划为核弹研究奠定 物质基础,B 选项错误,排除;D 选项属于表象,不符合材料主旨,错误,排除。 9.在古希腊,泰勒斯推测万物始源于水,因为液体、固体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赫拉克 利特认为万物的始基是火,因为火非常活跃,能转变成万物。这反映了 A. 哲学源于民主政治 B. 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C 理性精神开始萌发 D. 古代科学荒诞不经 【答案】C 【解析】哲学源于人对人自身的探索而非民主政治,材料也不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人的 认识,排除 AB;材料所得结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而不能说是荒诞不经,排除 D;材料中的 泰勒斯“推测”、 赫拉克利特“认为”均是强调人们通过自然现象来思考问题,说明理性 精神开始萌发,C 正确。 10.有学者指出:对于欧洲的现代化进程而言,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富庶的意大利那场华丽 而感性的文艺复兴,而是贫穷的北欧那场质朴而深刻的宗教改革。这一认识主要是基于宗教 改革 A. 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B. 突显了资产阶级的革命精神 C. 具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D. 摧毁了欧洲传统的宗教信仰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改革是一场质朴而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宗教改革的比文 艺复兴的群众基础更为广泛,C 项正确。AB 项属于启蒙思想的内容,排除。宗教改革没有摧 毁信仰,依然保留信仰,排除 D。 点睛:抓住题干的关键信息“欧洲的现代化进程,真正的文化起点不是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而是宗教改革”,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11.2018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 2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许多 西方著名学者纷纷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 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律之中。”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A.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的策略 B. 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 C. 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D. 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依据材料“人类社会至今仍然生活在马克思所阐明的发展规 律之中”可知马克思主义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材料 并未涉及革命方式的问题;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能 代表西方国家;D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故 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2.《运输船遇难》是英国画家约瑟夫玛罗德威廉在 1810 年创作的一幅油画,“画面忠实呈 现了狂风、洪水、暴雨等惊人且无法掌控的状况,利用漩涡似的旋转效果,引导观赏者进入 画面核心,使观赏者不仅只在一旁观看暴风雨,还能实际体验到被卷入暴风中的感觉……” 这幅美术作品的风格是 A. 浪漫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印象画派 【答案】A 【解析】从对油画的解读来看,画面注重表现人的感情,色彩鲜明,笔法奔放,强调画面整 体的完整和统一,符合浪漫主义美术的风格,故 A 符合题意;现实主义注重写实,现代主义 是各种反传统艺术流派的总称, 印象画派强调光与色的运用,故 BCD 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13.我们的“国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范围大于学术文化,包括了一切的传统文化与形 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国学热的发生和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 革命,以章太炎为代表,提出了“用国粹激励种姓,增进爱国的热肠”的著名口号,倡导保 存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是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国学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特别 是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关注的是批判原有文化,引进西方文化价值来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 第三阶段是 20 世纪 20 年代,北大、燕京等大学纷纷设立国学研究院,王国维和清华国学院 的学者是这一阶段的代表,国学研究不是关起门来研究,始终与世界的中国研究、汉学研究 东方学研究连接在一起。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材料二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确立,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 学热”,社会转型需要一种与革命时代不同的意识形态,由此促进的文化转型,构成了现代 文化景观的大背景,踏入 21 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 参与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扮演了主要的推动力量,目前 的国学热兴起的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 的改变。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国学热发展变化的历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二阶段变化的主 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兴起原因和推动力量的角度概括近代、现代国学热兴起的不同之 处。并谈谈你对现代国学热兴起的认识。 【答案】(1)变化历程:第一阶段:保存和捍卫国学;第二阶段:批判和发展国学;第三阶 段:利用国际视野,重新重视国学。 主要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2)不同:兴起原因:近代主要是民族灾难中救国方案的探索;现代在于中国现代化的发 展与转型的需求。 推动力量:近代主要体现在精英学者和高等院校的倡导;现代主要体现在大众媒体和民间力 量的追求。 认识: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分辨精华与糟粕,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历程可以在材料中直接找到答案,例如,第一阶段是晚清到辛亥革命, 特征是倡导保存、捍卫国学,其他两个阶段以此类推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第二小问,结合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这个大的历史环境,政治方面袁世凯复辟、经济方面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文化方面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2)结合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近代国学和现代国学热的不同之处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是要突出兴起的原因不同,二是要突出推动兴起的力量不同。对现代国学热的认识是一道 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例如,一定文化是一定经济的反映,国学热其实体现了经 济热,体现的是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等也是可以作为答案。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 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 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 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 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 从 15 世纪到今天,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 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此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 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二十一世界的科技》 从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的世界史知识予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 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 观点一:科学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伽利略开创实验科学,冲击了天主教会的宗教神学思想,推动了文 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发展;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促进科学精神的传播,推动了启蒙运动和 工业革命的开展,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 论,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人类进入到信息时代。综合 所述,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来看,科学作用巨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观点二:科学发展客观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瓦特改良蒸汽机,法拉第、爱迪生电磁学的成就推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发生,煤和石油等能源 的使用,化学工业的发展,使自然环境遭到破坏;诺贝尔发明炸药,一战期间发明的坦克、 毒气等武器用于战争,造成严重的杀伤,扩大了战争规模;二战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空间技术和核武器的成果成为美苏冷战和推行霸权主义的武器,威胁了世界和平。综合所述, 科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客观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解析】 根据材料 “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以科学发展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 等人的思想成果对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影响结合社会转型角度进行阐述即可;也可根据材料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倒反带来许多灾难…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 科学破产来”以科学发展所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行立论,结合所学从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对人类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环境破坏、推动战争等进行分析阐述。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9 年 5 月,清廷将初等小学堂分为五年制的完全科和四年制、三年制的简易 科三种,以推广小学教育。在中学教育方面,学部仿照德国学制,于 1909 年 5 月 15 日奏准 将中学堂分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在女子教育方面,1911 年 4 月, 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进一步打破男女不得同校禁令,议决“初等小学儿童年龄在十岁以内, 准男女同学”。此外,大力充实和发展实业教育,强调“实教育最为富国裕民之本”,同时 继续推动留学教育……在美国政府的配合和支持下,外务部和学部拟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 款派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成立游美学务处,创办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截至 1911 年, 新政教育改革培养了大约 200 万名学堂学生和万余名留学生,他们多数因接受近代教育而成 为旧政权的反对者。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在当时中国人口中所占比例虽然还十分有限,但由于 他们属于知识精英分子,对清朝统治的影响就非比寻常。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概况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特点: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并重;借鉴外国经验,实施分科教育;打破传统观 念束缚,准许男女同校;发展实业教育和留学教育。 (2)影响:完善了学堂制度,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借鉴了近代西方教育,有利于 我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清政府的目的是培养维护统治的人才,结果培养的知识精英分子成为 政权的反对者,教育改革未能挽救清朝统治。 【解析】 (1)依据材料“……以推广小学教育。在中学教育方面,学部仿照德国学制,于 1909 年 5 月 15 日奏准将中学堂分文科和实科两类,文科重经学,实科重工艺。”、“在女子教育方 面,1911 年 4 月,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进一步打破男女不得同校禁令”、“大力充实和发 展实业教育……同时继续推动留学教育”可从小、中学教育并重、借鉴外国经验,实施分科 教育、打破传统观念束缚,准许男女同校、发展实业教育和留学教育等方面概括清末教育改 革的特点。 (2)依据材料“他们多数因接受近代教育而成为旧政权的反对者”及清末教育改革的内容 结合所学从完善了学堂制度、有利于国民文化素养的提升、借鉴了近代西方教育、有利于我 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培养的知识精英分子成为政权的反对者,教育改革未能挽救清朝统治等 方面简评清末教育改革的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