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吉林省白城市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汉朝农耕生产的是 A.殷墟戴刑具陶俑 B.曲辕犁 C.耧车 D.高转筒车 2.《中国经济制度史论》提到:官营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庞大,内部分工精细,技术设备先进。这种种后果都透过各种方式,逐渐扩散至民间。由此可知官营手工业 A.受益于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阻碍了中国民营手工业发展 C.不利于工匠发挥生产积极性 D.加快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 3.2019年3月,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遗址已出土了两万多件遗物,其中以大量的瓷器最为突出。下列对我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东汉能烧出成熟的白瓷 B.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宋朝瓷器开始输出国外 D.明朝已有精湛的珐琅彩技术 4.《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锹、铁锄、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 ②“秋七月,初税田” ③“宗庙之牺,变为畎亩之勤” ④“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A.①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表是汉朝统治者围绕着盐铁生产经营采取的决策,这反映了汉朝 统治者 决 策 西汉武帝 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 西汉惠帝 “复驰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东汉和帝 “罢盐铁之禁,纵民铸煮,入税县官如故事。”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 B.工商业者地位出现根本转变 C.国家垄断经济命脉 D.政治权力干预社会经济发展 6.钱穆认为:“ 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 B.反对“耕者有其田” C.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 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7.“九土夜市彻天明,楼红陌紫喧箫笙”,“市井坊陌,铺席骈盛”,诗词中描述的景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A.商代 B.汉代 C.宋代 D.明代 8.《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 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 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9.“公元 1500 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它标志着地区自治和全球统一之间冲突的开端。”推动这一“重要转折点”到来的国家是 A.西班牙、葡萄牙 B.英国、法国 C.意大利、德意志 D.英国、荷兰 10.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值大约为10英镑,然而一个世纪后,它已成为普通消费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B.工业革命的影响 C.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世界市场的迅速拓展 11.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认为:“到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晚期,作为中国对付外国问题的一项政策,比起六十年代时期来,已经变得大为多样化和复杂化了。中国国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采用了西方技术,它开始使努力的中心从防务转移到工业化方面。”这“一项政策”是指 A.自强新政 B.改革开放 C.维新变法 D.实业救国 12.有学者提到,过去二百多年中,人类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的特征:第一次科技革命是机械化,第二次科技革命是规模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则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个性化”。下面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特征的阐述正确的是 A.“机械化”是指世界范围内机器广泛应用 B.“规模化”是指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C.“个性化”是指科学和技术开始紧密结合 D.三次科技革命都依赖新能源开发和利用 13.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屈辱极大地激发了中国文明中蕴含着的深厚的爱国思想。也正是从这种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之中,中华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开始融合。“开始融合”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4.开始于1914年的新一轮实业投资热,被史家认为是中国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以下对这次工业化浪潮出现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影响 B.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影响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五四运动的影响 15.一战期间,我国城市人口的年增长率比全国人口的年增长率高。上海华界(中国人控制的区域,与“租界”相对)人口在10年中增长了3倍,其他通商口岸如天津、青岛也吸引了许多外来人口。对该现象的解读最合理的是 A.列强侵略加剧农民的破产 B.国内战争加速人口的迁徙 C.区位优势有利于吸引人才 D.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16.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倡导建立大同世界,那里有公共医院、公共福利、公共教育、公共老人院和公共墓地,没有私有财产;同时他提出将妇女从厨房的劳作中解放出来。毛泽东就曾受到其影响,能体现在哪项措施中 A.农业生产合作社 B.文化大革命 C.“大跃进”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7. 1953—1956年和1979—1992年,在国内经济史学研究中都被称为“过渡时期”。关于两个“过渡时期”的相同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并存 B.外资企业从无到有 C.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D.都实行单一公有制 18. 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 1984 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 1996 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那么,“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比喻是 A.深圳 B.珠海 C.海南 D.浦东 19.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政府为应对股市崩溃、欧洲银行业危机、全球商品需求逐步下降等情况,采取措施维持本国贸易顺差,使自身在世界范围内成了众矢之的。美国这种做法 A.是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 B.利于缓和世界经济危机 C.有利于世界经济的恢复 D.直接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20. 20世纪30 年代,美国总统说:“我们美国正在打一场伟大而成功的战争。这不仅是一种反对匮乏、贫穷与经济不景气的战争,而且是一种争取民主政治生存的战争。”材料中的 “战争” 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施“新政”应对危机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发动“冷战”遏制苏联 21.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了四大自由。实际上增加的核心是“免于匮乏”的权利,即有人挨饿不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剥夺了基本权利,政府和全社会有责任改变这种不合理现象。可见,“新自由”的提出 A.彰显了政府新的职则 B.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 C.遏止了经济危机蔓延 D.突出了个人全面发展 22.1850—1914 年和 1950—1973年是资本主义经济史上的两个“黄金时代”。这两个“黄金时代”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科技革命推动发展 B.对东方的殖民掠夺 C.国家大力干预经济 D.美国扶植欧日经济 23.“贫困和失业并不能完全归因于个人的无能或懒惰,是由社会不合理结构造成的。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帮助。”材料观点最有可能出自 A.生物进化 B.《共产党宣言》 C.自由主义思想 D.福利国家思想 24.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25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黄金的60年代”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B.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动 C.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D.欧洲具有较完善的民主政治 25.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政权仍面临危机。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的调整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这一“退却”是指 A.斯大林模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新经济政策 D.大规模工业化政策 26.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据此可得出 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 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 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27.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28. 1971 年12月与 1973 年2月,美国政府被迫两次宣布美元贬值。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纷纷采用浮动汇率,不再承担维持本国货币与美元固定汇率的义务。这反映出 A.世界经济霸权转到东方 B.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C.美元失去国际货币地位 D.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9.下图是2000年和2015年主要经济体的GDP(单位:亿美元)。材料主要说明 A.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B.区域经济集团发展的迟缓 C.世界经济发展多极化在加快 D.世界政治格局实现多极化 30.201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峰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这个主题下有三个重要的议题: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与增长,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APEC的作用表现在 A.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技术合作 B.消除了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巩固了中国在亚太经济中的领导地位 D.推动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 3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 分) 材料一 明清两朝……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 清代进出口的商品数量不断增加,且种类繁多,因而贸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线上升。但明清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并从未间断,有的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据统计,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西贸易活动中,西方诸国都表现了偏重中国物品的倾向,使中国常常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 ——摘编自张增香《试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色》 材料二 近代中国各年份进出口商品分类比重表(%) 年份 出口商品 进口商品 原料 半制品 制成品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93 15. 6 28. 5 55. 9 8. 4 91. 6 1910 39. 8 25 35. 2 17. 6 82. 4 1920 40. 1 21. 1 39. 4 28. 5 71. 5 1930 49. 7 15. 7 34. 6 26. 9 73. 1 1936 48. 3 12. 3 39. 5 44. 5 55. 5 ——改编自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的特征。(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10 分) 32.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 分) 材料一 国际战后重建经济计划在战争尚未结束前就已经开始。早在 1941 年 8 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温斯顿·丘吉尔戏剧性地会面,并承诺两国将致力恢复世界多边交易体系来取代20世纪30年代的互惠主义。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美国和英国代表团起了主要作用,从而为两大重要国际机构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改编自(美)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 材料二 美国等少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垄断地位,使三大国际组织在调节国际经济关系时必然倾向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而……三大国际组织又规范着国际经济秩序,协调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起着促进作用。 ——摘编自张雷声《三大国际经济组织与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大机构”的名称。(4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大经济组织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4 分) 33.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时跨国公司已能在全世界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材料二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广泛的反全球化现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层次分析……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约占世界总收入的2. 3%,而今天则为1. 1%。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的过程就是资本和公司全球流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全球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过程。全球民族主义者则从反对美国称霸世界、反对美国化的角度来反对全球化……反全球化运动应该明确,它反对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应该是全球化本身。反全球化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对全球化的全盘否定。 ——摘编自蔡拓《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反全球化现象出现的原因。(6分) 参考答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