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实验十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学案
实验十 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实验目的]
1.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
2.加深对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理解.
[实验原理]
1.如图甲所示,改变 R 的阻值,从电压表和电流表中读出几组 I、U 值,利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求出几
组 E、r 值,最后分别算出它们的平均值.
2.用图象法来处理数据,在坐标纸上以 I 为横坐标、U 为纵坐标,用测出的几组 I、U 值画出 U-I 图象,
如图乙所示,直线跟纵轴的交点的纵坐标表示电源电动势 E 的值,图线的斜率的绝对值即内阻 r 的值.
[实验器材]
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坐标纸和刻度尺.
[实验步骤]
1.电流表用 0.6 A 量程,电压表用 3 V 量程,按实验原理图连接好电路.
2.把变阻器的滑片移动到使阻值最大的一端.
3.闭合开关,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并记录一组数据(I1,U1).用同样方法测量出六组 I、U 的
值.填入表格中.
组数
物理量
第 1 组 第 2 组 第 3 组 第 4 组 第 5 组 第 6 组
U/V
I/A
4.断开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数据处理]
1.公式法:联立六组对应的 U、I 数据,满足关系式 U1=E-I1r、U2=E-I2r、U3=E-I3r…让第 1 式和第 4
式联立方程,第 2 式和第 5 式联立方程,第 3 式和第 6 式联立方程,这样解得三组 E、r,取其平均值作为
电池的电动势 E 和内阻 r.
2.图象法:在坐标纸上以路端电压 U 为纵轴、干路电流 I 为横轴建立 U-I 坐标系,在坐标平面内描出各
组(I,U)值所对应的点,然后尽量多地通过这些点作一条直线,不在直线上的点大致均匀分布在直线两侧,
则直线与纵轴交点的纵坐标值即是电池电动势的大小(一次函数的纵轴截距),直线的斜率绝对值即为电池
的内阻 r,即 r=|ΔU
ΔI |.
[误差分析]
1.偶然误差
(1)由于读数不准和电表线性不良引起误差.
(2)用图象法求 E 和 r 时,由于作图不准确造成误差.
(3)测量过程中通电时间过长或电流过大,都会引起 E、r 变化.
2.系统误差
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内阻影响而导致的误差.
(1)如图甲所示,在理论上 E=U+(IV+IA)r,其中电压表示数 U 是准确的电源两端电压.而实验中忽略了通
过电压表的电流 IV 而形成误差,而且电压表示数越大,IV 越大.
结论:
①当电压表示数为零时,IV=0,IA=I 短,短路电流测量值=真实值;
②E 测
r 真,r 测为 r 真和 RA 的串联值,由于通常情况下电池的内阻较小,所以这时 r 测
的测量误差非常大.
[注意事项]
1.为了使电池的路端电压变化明显,电池的内阻宜大些(选用已使用过一段时间的干电池).
2.在实验时,电流不能过大,通电时间不能太长,以免对 E 与 r 产生较大影响.
3.要测出不少于 6 组的(I,U)数据,且变化范围要大些,然后用方程组求解,并求平均值.
4.画 U-I 图线时,由于读数的偶然误差,描出的点不在一条直线上,在作图时应使图线通过尽可能多的
点,并使不在直线上的点均匀分布在直线的两侧,个别偏离直线太远的点可舍去.这样就可使偶然误差得
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
5.由于干电池的内阻较小,路端电压 U 的变化也较小,这时画 U-I 图线时,纵轴的刻度可以不从零开始,
而是根据测得的数据从某一恰当值开始(横坐标 I 必须从零开始),但这时图线在横轴的截距不再是短路电流,
而在纵轴的截距仍为电源电动势,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仍为电源的内阻.
[实验改进]
以上测量方法一般称为伏安法,还可以用两只电压表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电路如图所示.
当开关 S 接 1 时,电压表 V1(其内阻为 R1)示数为 U0,当开关 S 接 2 时,电压表 V1、V2 的示数为 U1、U2,
由欧姆定律得 E=U0+U0
R1r,E=U1+U2+U1
R1r,解得 E= U0U2
U0-U1
,r=
(U1+U2-U0)R1
U0-U1
该测量方法与原测量方法相比:
优点:无系统误差.
缺点:(1)需提前知道 V1 的内阻.(2)无法多次测量.
热点一 伏安法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典例 1] 在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实验中,已知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约为 1.5 V,内阻约为 0.30 Ω;
电压表 V(量程为 3 V,内阻约 3 kΩ);电流表 A(量程为 0.6 A,内阻为 0.70 Ω);滑动变阻器 R(10 Ω,2
A).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1)请在图甲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2)在实验中测得多组电压和电流值,得到如图乙所示的 U-I 图线,由图可得该电源电动势 E= V,内
阻 r= 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解析:(1)由于电流表内阻已知,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电路图如图所示.
(2)由图可知,图象的纵截距表示电源的电动势,故 E=1.5 V,内阻为 r=1.5-1.0
0.5 Ω-0.7 Ω=0.3 Ω.
答案:(1)图见解析 (2)1.5 0.3
1.为了测量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某同学采用了伏安法,现备有下列器材:
A.被测干电池一节
B.电流表 A1,量程 0~0.6 A,内阻 r=0.3 Ω
C.电流表 A2,量程 0~0.6 A,内阻约为 0.1 Ω
D.电压表 V1,量程 0~3 V,内阻未知
E.电压表 V2,量程 0~15 V,内阻未知
F.滑动变阻器 1,0~10 Ω,2 A
G.滑动变阻器 2,0~100 Ω,1 A
H.开关、导线若干
伏安法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中,由于电流表和电压表内阻的影响,测量结果存在系统误差;在现有
器材的条件下,要尽可能准确地测量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
(1)在上述器材中请选择适当的器材: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2)实验电路图应选择下图中的 (填“甲”或“乙”);
(3)根据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 U-I 图象,则干电池的电动势 E= V,内电
阻 r= Ω.
解析:(1)在上述器材中请选择适当的器材:被测干电池一节;电流表 B 的内阻是已知的,故选 B,电压表
选择量程 0~3 V 的 D,滑动变阻器选择阻值较小的 F,开关、导线若干,故选 ABDFH.
(2)因电流表的内阻已知,故实验电路图应选择图甲.
(3)根据实验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得到了如图丙所示的 U-I 图象,则干电池的电动势 E=1.5 V,内电阻
r=1.5-1.0
0.5 Ω-0.3 Ω=0.7 Ω.
答案:(1)ABDFH (2)甲 (3)1.5 0.7
热点二 实验的拓展与创新(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阻的其他方法)
以本实验为背景,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实验仪器设置题目,不脱离教材而又不拘泥教材,体现开放性、探
究性、设计性等特点.
1.实验方法、方案的拓展
实验
电路
安阻法 伏阻法
实验
原理
E=I1(R1+r)
E=I2(R2+r)
E=I1I2(R1-R2)
I2-I1
r=I1R1-I2R2
I2-I1
E=U1+U1
R1r
E=U2+U2
R2r
E=U1U2(R1-R2)
U2R1-U1R2
r=R1R2(U1-U2)
U2R1-U1R2
图象
2.粗测法:用一只电压表粗测电动势,直接将电压表接在电源两端,所测值近似认为是电源电动势,此时 U
= ERV
RV+r
≈E,需满足 RV≫r.
[典例 2] 甲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来测量电源电动势 E 及电阻 R1 和 R2 阻值.
实验器材有:待测电源 E(不计内阻),待测电阻 R1,待测电阻 R2,电压表 V(量程为 1.5 V,内阻很大),电阻
箱 R(0~99.99 Ω),单刀单掷开关 S1,单刀双掷开关 S2,导线若干.
(1)先测电阻 R1 的阻值.请将甲同学的操作补充完整:
A.闭合 S1,将 S2 切换到 a,调节电阻箱,读出其示数 R0 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 U1.
B.保持电阻箱示数不变, ,读出电压表的示数 U2.
C.则电阻 R1 的表达式为 R1= .
(2)甲同学已经测得电阻 R1=4.80 Ω,继续测电源电动势 E 和电阻 R2 的阻值.该同学的做法是:闭合 S1,
将 S2 切换到 a,多次调节电阻箱,读出多组电阻箱示数 R 和对应的电压表示数 U,由测得的数据,绘出了
如图乙所示的1
U
-1
R
图线,则电源电动势 E= V,电阻 R2= Ω(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解析:(1)保持电阻箱示数不变,将 S2 切换到 b,由于 R0 和 R1 串联,所以通过 R1 的电流 I=U1
R0
,R1 两端的
电压为 U2-U1,所以 R1=U2-U1
I
=U2-U1
U1 R0.
(2)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
R(4.8+R2+R),所以1
U
=1
E
·(4.8+R2)1
R
+1
E
,由此式看出,1
U
-1
R
图线的截距
为1
E
=0.7,斜率 k=1
E
·(4.8+R2)=2.8-0.7
0.5
=4.2,由此两式得,E=1.43 V,R2=1.20 Ω.
答案:(1)将 S2 切换到 b U2-U1
U1 R0 (2)1.43 1.20
[典例 3]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较准确地测量一电池组的电动势及其内阻,给定的器材如下:
A.电流表 G(满偏电流 10 mA,内阻 10 Ω)
B.电流表 A(0~0.6 A~3 A,内阻未知)
C.滑动变阻器 R0(0~100 Ω,1 A)
D.定值电阻 R(阻值 990 Ω)
E.多用电表
F.开关与导线若干
(1)某同学首先用多用电表的直流 10 V 挡粗略测量电池组的电动势,电表指针如图甲所示,则该电表读数
为 V.
(2)该同学再用提供的其他实验器材,设计了如下图乙所示的电路,请你按照电路图在图丙上完成实物连
线.
(3)图丁为该同学根据上述设计的实验电路利用测出的数据绘出的 I1-I2 图线(I1 为电流表 G 的示数,I2 为电
流表 A 的示数),则由图线可以得到被测电池组的电动势 E= V,内阻 r= Ω.
解析:(1)量程为 10 V,则最小分度为 0.2,故读数为 7.2 V.
(2)先将电流表及滑动变阻器串接在电源两端,再并联另一支路,电路中连线避免交叉.
(3)电流表 G 和定值电阻 R 组成了一个量程为 10 V 的电压表,由 U=E-Ir 可得,图象与纵轴的交点为电源
的电动势,由图可知,电动势 E=7.5 V;图象的斜率表示电源的内阻,内阻 r= 7-5
0.5-0.1 Ω=5.0 Ω.
答案:(1)7.2 (2)图见解析 (3)7.5 5.0
[典例 4] 同学们知道,将两个金属电极插入任何一个水果中就可以做成一个水果电池,但日常生活中我们
很少用“水果电池”,这是为什么呢?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准备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将锌、铜两电极插入水果中,电动势大约会有 1 V 多一点.晓宇同学找来了一
个土豆做实验,当用量程为 0~3 V、内阻约 50 kΩ的电压表测其两极时读数为 0.96 V.但当他将四个这样
的水果电池串起来给标称值为“3 V,0.5 A”的小灯泡供电时,灯泡并不发光.检查灯泡、线路均没有故障,
而用电压表测量其电压确实能达到 3 V 多.据您猜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应当是: (不要求
写分析、推导过程).
(2)晓宇同学用欧姆表直接测“土豆电池”的两极,读得此时的读数为 30 Ω.小丽同学用灵敏电流表直接接
“土豆电池”的两极,测得电流为 0.32 mA,根据前面用电压表测得的 0.96 V 电压,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得:r=E
I
= 0.96
0.32 × 10-3
Ω=3.0 kΩ.因而晓宇同学说土豆的内阻为 30 Ω,而小丽同学则说是 3 kΩ.
请你判断,用晓宇或小丽同学的方法测量“土豆电池”的内阻,结果是否准确,为什么?请分别说明理由 .
(3)若实验室除了导线和开关外,还有以下一些器材可供选择;
A.电流表 A1(量程为 0~0.6 A,内阻为 1 Ω)
B.灵敏电流表 A2(量程为 0~0.6 mA,内阻为 800 Ω)
C.灵敏电流表 A3(量程为 0~300 μA,内阻未知)
D.滑动变阻器 R1(最大阻值约 10 Ω)
E.滑动变阻器 R2(最大阻值约 2 kΩ)
F.定值电阻(阻值 2 kΩ)
G.变阻箱(0~9999 Ω)
①为了能尽可能准确测定“土豆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中应选择的器材是 (填器材前的字母代
号).
②在方框中画出设计的电路图.
解析:(1)“苹果电池”的内阻太大,接灯泡时,电流太小,灯泡功率太小,不会发光;
(2)晓宇的方法不正确,因水果电池本身有电动势,当用欧姆表直接接“土豆电池”的两极时,欧姆表内部
的电源与水果电池的电动势正向或反向串联,影响测量的结果,故测不准;小丽同学测量的误差也很大,
理想状态下用电流表测得的是短路电流,伏特表测得的应当是电源电动势,但由于水果电池的内阻很大,
伏特表的内阻不是远大于水果电池的内阻,故其测得的电动势误差大,算得的内阻亦不准确.
(3)①安阻法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需要电阻箱与电流表,由题意可知,水果电池内阻很大,通过水果电池的
最大电流较小,为保证安全并精确测量,电流表可选 B,所以选择器材 B、G.
②安阻法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的实验电路图如图所示.
答案:(1)水果电池内阻太大 (2)见解析 (3)①BG ②图见解析
1.一课外小组同学想要测量一个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准备的器材有:
电流表 A (0~200 mA,内阻是 12 Ω)
电阻箱 R(最大阻值 9.9 Ω)
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
(1)由于电流表 A 的量程较小,考虑到安全因素,同学们将一个定值电阻和电流表 A (填“串联”或“并
联”),若要使连接后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是流过电流表 A 的电流的 3 倍,则定值电阻的阻值 R0=
Ω.
(2)虚线框中为同学设计的实验电路的一部分,请将电路图补充完整.
(3)若实验中记录电阻箱的阻值 R 和电流表 A 的示数 I,并计算出1
I
得到多组数据后描点作出 R-1
I
图线如图
所示,则该电源的电动势 E= V,内阻 r= Ω.
解析:(1)由并联电路规律可知,并联部分电压相等,要使并联后流过定值电阻的电流是流过电流表的电流
的 3 倍;则定值电阻的阻值应是电流表内阻的1
3
;故有:R0=1
3r=4 Ω.
(2)电路如图.
(3)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I=1
4
× E
R+r+4 × 12
4+12
,
变形得 R=E
4
·1
I
-3-r
故图象中的斜率等于 k=E
4
=2.0
故 E=8.0 V
图象与纵坐标的交点为-6.0=-r-3
解得 r=3.0 Ω.
答案:(1)并联 4 (2)图见解析 (3)8.0 3.0
2.实验室有下列器材:
灵敏电流计 G(内阻约为 50 Ω);电压表 V(0~3 V,内阻约为 10 kΩ);电阻箱 R1(0~9 999 Ω);滑动变阻
器 R2(0~100 Ω,1.5 A);旧干电池一节;导线开关若干.
(1)某实验小组先测灵敏电流计的内阻,电路如图甲所示,测得电压表示数为 2 V,灵敏电流计示数为 4
mA,电阻箱旋钮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灵敏电流计内阻为 Ω.
(2)为将灵敏电流计的量程扩大为原来的 10 倍,该实验小组将电阻箱与灵敏电流计并联,则应将电阻箱 R1
的阻值调为 Ω.调好后连接成如图丙所示的电路测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了几
组电压表和灵敏电流计的示数如下表,请在图丁所示的坐标系中作出合适的 IG-U 图线.
IG/mA 3.0 2.5 2.0 1.5 1.0
U/V 0.8 0.9 1.0 1.1 1.2
(3)由作出的 IG-U 图线求得干电池的电动势 E= V,内阻 r= Ω.
解析:(1)由图乙所示电阻箱可知,电阻箱示数为:
R1=0×1 000 Ω+4×100 Ω+5×10 Ω+5×1 Ω=455 Ω,由欧姆定律可得 Rg+R1=U
I
= 2
0.004 Ω=500
Ω,电流计内阻为:Rg=(500-455) Ω=45 Ω.
(2)将灵敏电流计的量程扩大为原来的 10 倍,并联电阻阻值:R= IgRg
I-Ig
= 45Ig
10Ig-Ig
=5 Ω.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在坐标系内描出对应点,然后根据描出的点作出图象,图象如图所示.
(3)由图示电源 U-I 图象可知,图象与纵轴交点坐标值为 1.4,电源电动势 E=1.4 V,电流表内阻 RA= R1Rg
R1+Rg
=5 × 45
5+45 Ω=4.5 Ω,且
ΔU
ΔI
= 1.4-0.8
0.003 × 10
=20 Ω,电源内阻 r=k-RA=(20-4.5) Ω=15.5 Ω.
答案:(1)45 (2)5 图见解析 (3)1.4 15.5
3.用 DIS 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电路如图(a)所示,R0 为定值电阻.
(1)调节电阻箱 R,记录电阻箱的阻值 R 和相应的电流值 I,通过变换坐标,经计算机拟合得到如图(b)所示
图线,则该图线选取了 为纵坐标,由图线可得该电源电动势为 V.
(2)现有三个标有“2.5 V 0.6 A”相同规格的小灯泡,其 I-U 特性曲线如图(c)所示,将它们与图(a)中电源
按图(d)所示电路相连,A 灯恰好正常发光,则电源内阻 r= Ω,图(a)中定值电阻 R0= Ω.
(3)若将图(a)中定值电阻 R0 换成图(d)中小灯泡 A,调节电阻箱 R 的阻值,使电阻箱 R 消耗的电功率是小灯
泡 A 的两倍,则此时电阻箱阻值应调到 Ω.
解析:(1)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I= E
R+R0+r
;要形成与电阻成一次函数关系,则纵坐标只能取1
I
;则有1
I
=R
E
+R0+r
E
;则图象的斜率为 k=1
E
= 1
4.5
;则有 E=4.5 V;R0+r
E
=1,则有 R0+r=4.5 Ω.
(2)A 灯正常发光的电流为 I=0.6 A;则 B、C 两灯的电流为 0.3 A,由图象可知,B、C 两灯的电压为 0.5 V;
路端电压为 U=2.5 V+0.5 V=3 V;则内压为 U 内=(4.5-3) V=1.5 V;则内阻为 r=1.5
0.6 Ω=2.5 Ω;则定
值电阻为 R0=(4.5-2.5) Ω=2 Ω.
(3)灯泡与电阻箱串联,故灯泡与电阻中流过的电流相等,若电阻箱阻值为灯泡电阻的两倍,则电阻箱两端
的电压为灯泡两端电压的两倍,设灯泡两端电压为 U,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为 2U,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可知 3U+2.5I=4.5,变形得 I=1.8-1.2U;在上图中作出对应的 I-U 图象,则与原图象的交点为符合条件
点;由图可知,I=0.48 A,U=1.15 V;则电阻箱阻值为 R=2U
I
=2 × 1.15
0.48 Ω=4.80 Ω(4.6~4.9 均可).
答案:(1)1
I
4.5 (2)2.5 2 (3)4.80(4.6~4.9 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