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1单元 第2节 人口迁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教材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案:第1单元 第2节 人口迁移

www.ks5u.com 第二节 人口迁移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掌握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综合思维)‎ ‎2.结合实例,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综合思维)‎ ‎3.结合图文资料,了解我国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其影响因素。(地理实践力)‎ 一、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1.概念:人口迁移指人口变换常住地的空间移动,它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人口空间分布变得复杂。‎ ‎2.分类 ‎3.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 阶段 影响因素 特点 人类社会早期 自然因素 为满足生存需求而经常迁移 古代农业社会 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 与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联系紧密;以集团性迁移或大批迁移为主 ‎15世纪至19世纪 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 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国际人口迁移为主。主流是从“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经济原因为主,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 趋于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迁移;永久性定居移民比例减少,非定居的外籍劳工增多;人口迁移目的和形式日益多元化 ‎ ‎ ‎[特别提醒] 人口迁移的判断方法 人口迁移的定义中给出了判断人口迁移的三个标准:空间位移、居住地变更和时间限度,只有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人口移动才能称为人口迁移。‎ ‎(1)空间位移:通常人们用是否跨越某种特定的行政区域界线来判断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为人口迁移。跨越行政区域界线的为人口迁移,否则就不是。‎ ‎(2)居住地变更:通常指户籍发生变更。‎ ‎(3)时间限度: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的人口移动才称为人口迁移,迁移的时间间隔目前尚无统一标准,一般在1年以上。‎ ‎ ‎ ‎[图表点拨] 1.教材第11页图121,该图展示出:(1)15~19世纪,近代欧洲殖民者受土地、矿产资源吸引到美洲、大洋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2)近代欧洲殖民者贩运黑奴到美洲等地的人口迁移路线;(3)近代中国人到东南亚、美洲开发的人口迁移路线。‎ ‎2.教材第11页图122,该图展示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因跨国劳务引起的人口由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拉丁美洲迁往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的路线,以及非洲迁往欧洲、西亚及非洲内部不同国家的迁移路线;(2)因灾害等引起的环境移民路线主要在非洲;(3)因政治原因引起的国际人口迁移路线主要在前苏联和东欧国家;(4)因战争引起的国际难民迁移路线主要在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和非洲。‎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是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2.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具体而言,收入因素、距离因素、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生态环境变化等都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特别提醒]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就整体来看,经济因素是最常见、经常起作用的因素,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就某一个具体的迁移行为而言,任何一个因素都可能是导致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三、案例: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1.特点:持续时间长、规模大、迁移目的和形式复杂多样。‎ ‎2.人口流动 ‎(1)概念:人口流动是指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原因暂时离开原居住地的人口移动现象。‎ ‎(2)影响因素: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人口流动 原因 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自发性地涌向城市 方向 从农村到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 ‎(4)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积极影响 促进经济发展、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 消极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对流入地的居住、交通、市政设施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 ‎ ‎[图表点拨] 教材第13页图124,该图展示出:(1)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路线;(2)辽宁、山东、四川为人口净迁出区,西藏为迁入、迁出平衡地区,其他省份为净迁入地区。(3)20世纪50~80年代在非县城、人口不足2 000人的自然村镇基础上兴起的主要工矿城市。‎ ‎1.15世纪至19世纪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  )‎ ‎2.人口迁移使得人口分布格局变得更加简单。 (  )‎ ‎3.在任何情况下,社会经济因素都是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  )‎ ‎4.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人口迁移都是自发的。 (  )‎ ‎5.外籍劳工的最大聚集地是 (  )‎ A.中东         B.美国 C.西欧 D.日本 提示:1.× 15世纪至19世纪的人口迁移主要是受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主义扩张的影响。‎ ‎2.× 人口迁移反映人口在地域之间的动态变化,使得人口分布格局变得更加复杂。‎ ‎3.× 当前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但不能说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是经济因素。因为最终决定人口迁移的因素可能有很多,如美国老年人退休后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的决定因素是气候;我国人口向西部地区的迁移是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所致。‎ ‎4.×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中国限制人口流动的政策放宽,组织性人口迁移减少,自发性迁移比重迅速上升,但并非全部都是自发性人口迁移。‎ ‎5.B [美国是外籍劳工的最大聚集地,来自邻近的墨西哥等拉美国家的外籍劳工达一千万人以上,此外还有数百万“非法”移民。]‎ ‎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材料一 2015年9月,联合国发布的数据显示,欧洲迎来“战后最大难民潮”,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战争、局势动荡地区。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 问题1 (综合思维)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提示:德国经济发达,能提供较好的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宽松的难民政策。(答出三点即可)‎ 问题2 (区域认知)说出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提示:分散于周边的各个邻国。原因是距离近,路费少;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同处中东地区,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差异小。(答出两点即可)‎ ‎1.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推动人口迁移到气候适宜地区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许多老人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土壤及土地 影响农业生产进而影响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人口为寻找肥沃的土地而迁移,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人口的迁移 水资源 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生产、生活的格局 畜牧区人们“逐水草而居”‎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开发能吸引大量人口的迁入 大庆油田的开发等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引起饥荒或生态环境变化从而迫使人口迁移 中国汶川新县城的建设 ‎(2)经济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经济发展 最主要的、影响较多的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宏观经济布局的改变也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高学历人员到美国工作并定居 交通和通信 交通和通信的发展相对缩小了地区间的距离,促进了人口迁移 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越来越大,范围越来越广 ‎(3)社会因素 因素 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举例 文化 文化教育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期望及认识外部世界的态度,促进了人口迁移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 婚姻家庭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对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迁移起重要作用 军嫂随军 政治 政策 国家有关人口迁移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人口迁移的流量与流向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支援边疆省份;我国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我国80年代知识青年大量返城 社会变革 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历史上我国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 战争破坏人类正常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引发人口迁移 ‎“一战”“二战”及当代局部战争和冲突引起的人口迁移 ‎ 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方法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 ‎(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影响较多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1.‎2018年2月24日,高德地图发布了2018年春节“空城”指数,‎ 图中数据为城市人口减少比例。读图,完成(1)~(2)题。‎ ‎(1)春节期间,造成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经济发展水平 C.国家政策 D.社会文化 ‎(2)图示十大“空城”吸引外地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包括(  )‎ ‎①就业机会多 ②环境质量好 ③工资水平高 ④公共设施齐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D (2)C [第(1)题,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讲求合家团聚,春节期间很多在大城市打工的外来人口返乡。因此造成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的主要因素是社会文化。第(2)题,图示十大“空城”经济发达,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经济收入水平,且公共设施齐全,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口迁入。]‎ ‎ 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这首民谣中的大槐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北的贾村。明洪武(1368~1399)至永乐(1403~1425)年间,官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集结万民,发放川资,遣赴各地。‎ 洪洞大槐树今貌 问题1 (综合思维)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 了解中国历史上共有几次大规模移民,每次大规模移民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 西汉时期 迁往关中地区 屯田戍边 西晋末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战乱 ‎(八王之乱)‎ 唐朝 河南、河北、陕西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战乱 ‎(安史之乱)‎ 宋朝 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战乱 ‎(靖康之耻)‎ 明朝初年 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迁移 政府政策 清代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 自然灾害 问题2 (综合思维)大规模移民对迁出地、迁入地分别会产生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提示:对迁入地:‎ ‎(1)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促进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迁入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了迁入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不利影响: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对迁出地:‎ ‎(1)有利影响: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2)不利影响:导致当地人才外流,劳动力不足,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1.我国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迁移方向 原因 大批迁移 古代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农业经济脆弱;受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从东部人口稠密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东北、西北;净迁出地区有鲁、辽、川等省市 受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流量增大,流向变化,频率加快,自发为主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受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 ‎2.民工流 项目 内容 流动规模 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方向 总特点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主要迁出地 河南、四川、广西、安徽等 主要迁入地 广东、上海、北京等 类型 主要方式 以自发流动为主 主要目的 务工和经商 主要原因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国家推出了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影响 积极影响 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 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农、牧、渔等产业的发展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消极影响 增加了城市交通、卫生、教育、环保等方面的压力,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些问题 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3)从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影响。‎ ‎2.读我国流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回答(1)~(2)题。‎ ‎(1)图中流动人口两大高峰出现的原因是(  )‎ ‎①务工经商 ②拆迁搬家 ③家属随迁 ④学习培训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在流动方向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分散。决定流动人口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布局 B.人口密度 C.生态环境 D.耕地面积 ‎(1)C (2)A [第(1)题,由图可知,我国流动人口的两大高峰出现在中青年年龄段和儿童年龄段,中青年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是务工经商,而儿童则是随迁家属。第(2)题,我国西部大开发和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导致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使人口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分散,因此流动人口的流向主要由产业布局决定。]‎ 综合思维: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出国和迁入国都有影响。对于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严重的发达国家来说,迁入人口弥补了其劳动力不足,而其中具有专门技能的迁入人口不但可以带来迁出国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而且为迁入国节约了教育费用。对于人口增长率很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口的迁出虽然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但由于这些迁出人口往往不是一般劳动者,而是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人员、专业人员,这样容易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后劲不足。‎ 下图是根据联合国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绘制的2001~2050年部分国家迁入人口趋势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示人口迁移流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人口多的国家迁往人口少的国家 B.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 C.全球迁出人口少于迁入人口 D.由东半球国家迁往西半球国家 ‎(2)下列关于人口迁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了迁入地的就业压力 B.加重了迁出地的环境压力 C.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 D.对迁出地人们生活观念的更新没有帮助 ‎(1)B (2)C [第(1)题,从图中可知美、德、加、英、澳等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为正值,而中、墨、印、印尼、菲等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为负值,这说明人口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第(2)题,人口迁移可减轻迁出地的就业、环境等压力,可以为迁入地提供劳动力,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 ‎[素养立意] 本题组通过部分国家的人口迁移为切入,考查了人口迁移对不同国家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科对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要求。‎ 题组1 人口迁移及其特点 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若图中箭头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其迁移方向可能是(  )‎ A.从北美迁往拉丁美洲   B.从亚洲迁往拉丁美洲 C.从非洲迁往西亚 D.从欧洲迁往非洲 ‎2.若图中箭头表示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其可能是(  )‎ A.从湖南迁往广东 B.从河北迁往山东 C.从吉林迁往新疆 D.从湖北迁往重庆 ‎1.C 2.A [第1题,“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迁往发达国家或地区。但是西亚石油产量大的地区需要大量劳动力,吸引非洲人口迁入。第2题,近年来,我国人口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表现为由中西部内陆向沿海地区迁移,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从湖南流往广东,故A项正确。]‎ 题组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下表为2010年世界最大移民接收国和输出国人口迁移数量(单位:万人),据此完成3~4题。‎ 最大移民接收国 美国 ‎4 280‎ 俄罗斯 ‎1 230‎ 德国 ‎1 080‎ 最大移民输出国 中国 ‎3 500‎ 印度 ‎2 000‎ 菲律宾 ‎700‎ ‎3.根据上表,世界人口的主要接收国(  )‎ A.多为发展中国家 B.多为发达国家 C.均为东半球国家 D.均为西半球国家 ‎4.(生活中的地理)菲佣是指来自菲律宾的家政服务人员。菲佣有文化、懂英语,素有“世界最专业的保姆”之美誉。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是菲佣的主要分布地,影响菲佣迁往上述各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语言优势 B.文化水平高 C.经济差异 D.政策优势 ‎3.B 4.C [第3题,世界人口主要接收国是美国、德国等,所以多为发达国家。第4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菲律宾经济落后,而上述地区经济发达,菲佣迁移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题组3 我国的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2019年春运期间有超29亿人次在进行着大规模的流动。据此回答5~6题。‎ ‎5.春节前后人口主要流动的方向分别为(  )‎ A.城市-农村,农村-城市 B.农村-城市,城市-农村 C.城市-城市,农村-农村 D.农村-农村,城市-城市 ‎6.(生活中的地理)关于近几年春运旅客量不断增加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压力 B.扩大了人口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的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5.A 6.B [第5题,春运的旅客主要是民工和大中专院校学生。春节前为了回家过年,人口主要由城市流向农村;春节后为了务工和求学,人口主要由农村流向城市。第6题,民工外出务工,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缩小人口流出地、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教材P10问题 提示: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历史因素等影响人口的迁移。其中人类社会早期,自然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工业社会和平时期,经济因素显得更为重要;在工业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政治因素显得更加重要。而现代社会则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例如政策变化、战争、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受教育水平、大型工程建设、环境变迁等。‎ 教材P12活动 提示:图121 15~19世纪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引发了长达数百年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以跨越大洲、海洋的远距离的人口迁移为主。人口迁移的主流:①由“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②由已开发地区流向未开发地区。‎ 图1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示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人口迁移,总的来说以经济原因为主,以社会性、政治性原因为辅,国际人口迁移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人口多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迁移方式及特点 具体表现 ‎①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②印巴分治,形成亚洲最大的一次国际人口迁移;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原殖民者返回迁出国等 ‎①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a.美洲的劳动力需求减少,欧洲人从原殖民地返回故乡;b.西欧因经济发展和人口压力减轻,迁出人口减少。②美国仍是外来人口主要迁入国,但人口来源发生了地区性变化:a.欧洲移民减少;b.拉丁美洲和亚洲成为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迁移形式更加多样化 ‎①新兴城市出现,引发人口不断涌入;②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机会等,也造成了人口迁移 教材P13活动 提示:本活动的实践性较强,调查项目可以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流动、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流动和迁移人口数量、迁入数量、迁出数量、迁出地、流动和迁移的原因等。‎ 教材P14~15活动 ‎1.提示:(1)水路: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到辽东半岛最南端的铁山岛,从青岛、芝罘坐船到大连营口,浮船北上。‎ ‎(2)陆路:环绕渤海经过山海关,再借道“辽西走廊”,绵延数千里抵达关东,鲁西、鲁西南、鲁北的难民大多走此道。‎ ‎2.提示:(1)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雁南飞”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主要原因,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以其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成为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农民收入也大幅度地增加,由人口净迁出省变为净迁入省;二是移民受到迁返故地的潜在意识和亲情、乡情吸引。‎ ‎(2)根据材料我们可以概括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以及亲情因素等。除上述材料体现出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外,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还有:战争因素,例如历史上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地区间的武装冲突等;政治因素,例如政治中心的转移、驱逐出境和流亡国外等;宗教文化因素,例如1947年“印巴分治”时,1 500万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生态与环境因素,例如洪涝、火山、地震等环境灾变等;此外,河道变迁对沿岸居民生计影响极大,夏、商两代都邑频繁迁徙,楼兰古城废弃多与此有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