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15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学案)

专题1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统一。这一现象 A.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开始打破“学在官府”‎ D.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 ‎【错解】A或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影响。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盛行养士、重士之风,这是“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之一,而不是“百家争鸣”的产物,B项颠倒了因果关系,所以错误。A项错在对重士之风的影响理解错误,它使贵族政治衰落而不是加强。‎ ‎【正解】D 易错点击 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掌握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和影响,降低错误率,以不变应万变。‎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1.背景 ‎(1)经济方面: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方面: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大变革。‎ ‎(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用自己的思想主张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5)现实需要: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的机会。‎ ‎2.影响 ‎(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 ‎②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2)“百家争鸣”过程中各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即时巩固 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答案】B 易错点2 不能准确理解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 某历史学家认为由封建天下转为专制天下之过渡时期,政治思想之可能态度,不外三种:‎ ‎①对将逝之旧制度表示留恋,而图有以维持或恢复之。‎ ‎②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 ‎③对于一切新旧制度均感厌恶,而偏重个人之自足与自适。”‎ 以上三种思想对应的学派分别是 A.儒家 法家 道家 B.墨家 儒家 道家 C.儒家 法家 墨家 D.道家 儒家 法家 ‎【错解】B、C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全面把握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儒家学派主张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法家学派主张改革,加强中央集权,道家学派主张无为,体现了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对其中任何一派的思想主张掌握不到位,都会造成误选其他选项。‎ ‎【正解】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①的内涵是强调维护原有的制度,儒家思想维护奴隶制统治;②的内涵是强调改变,法家主张改革;③的内涵是避世,与道家思想符合。故选A。‎ 易错点击 从典例中可以看出,关于这类试题,如果学生对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以及特点掌握不准确的话,极易出现错误。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式对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及特点进行比较记忆。‎ 儒、道、墨、法诸家思想主张及特点 学派代表 主张 特点 儒家(孔子)‎ ‎“仁”、克己复礼 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道家(老子)‎ ‎“道”、无为、小国寡民 没落奴隶主贵族消极情绪与应世的态度 儒家(孟子、荀子)‎ ‎“仁政”“仁义”‎ 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愿望 墨家(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小生产者要求分享利益、渴望社会安定 法家(韩非子)‎ 主张改革、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法治 新兴地主阶级主张改革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愿望 即时巩固 ‎“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薄葬之意),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下列思想主张与材料出自同一学派的是 A.为政以德 B.严刑峻法 C.无为而治 D.兼爱非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中强调此学派的思想是“薄葬”即节俭,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指墨家思想,D项符合题意;A项是儒家思想,B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答案】D 易错点3 不能准确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可巧)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穹进脉,川谷之象也。”该主张的本质在于 A.警示君主应该顺应民意 B.说明儒学顺应了自然规律 C.宣扬加强君权的合理性 D.印证儒学为封建正统思想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材料强调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而提出的,其本质不是警告君主应该顺应民意,学生对此认识不清,即容易错选A项。‎ ‎【正解】C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没有体现对君主的警示,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现象,其实质是为加强君权提供理论支撑,故C项正确;封建正统思想的确立,是封建统治者采取措施的结果,并不是儒学家自己去印证,故D项错误。‎ 易错点击 该典例考查的是学生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理解,复习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如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 ‎1.重要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发挥仁政思想,提出“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2.积极可取和需要扬弃的有:‎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需要扬弃的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天人感应”学说源于原始巫术,为君权神授服务,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这一点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对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从维护统治秩序出发,有利于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也对今天中国减轻农民负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三纲”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当摒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时巩固 ‎ 西汉流行的儒家经典是靠经师口授,用隶书写成,被称为“今文经”;后来在孔府旧宅等处发现的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被称为“古文经”。但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其主要原因是 A.秦代焚书,古代典籍真假难辨 B.时代变迁,阅读隶书已成习惯 C.传承断绝,五经内容差异甚大 D.儒学独尊,利禄之争日趋激烈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使用前代文字书写的经书并不一定是假的,故A项错误;B项是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既然在孔府旧宅发现了古文经,就不能说传承断绝,故C项错误;在汉代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经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所以古文经在汉代一直不被今文经儒生认可,故D项正确。‎ ‎【答案】D 易错点4 不能全面把握宋明理学 程颐在《程氏易传》中说: “天下之理一也,涂虽殊而其归则同,虑虽百而其致则一。虽物有万殊,事有万变,统之以一,则无能违也。”此处程颐所说的“理”‎ A.包括宇宙间的普遍法则 B.仅指儒家伦理 C.与人的自然欲求相统一 D.源于人的内心 ‎【错解】C或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理解宋明理学的主要观点以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区别。本题比较简单,学生只要能够准确掌握程朱理学的主要主张,不与心学的基本主张混淆,就不会做错。‎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学。材料中所说的“理”,指的是宇宙里的普遍法则和社会中的伦理道德,故选A,排除B。理学家程颐所说的“理”与人欲相对立,排除C;“理”源于人心是“心学”的观点,排除D。‎ 易错点击 关于宋明理学考查的方式和内容有很多,但是主要的还是围绕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展开,这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应该引起重视。‎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方法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外物求“理”)‎ ‎“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内心的反省)‎ 共同点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 内容 ‎①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②都是儒学的新形式;③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维护封建统治 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塑造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即时巩固 ‎(《中庸》)记载:“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黄宗羲后来说朱学“以道学问为主”,陆学“以尊德性为宗”,宋代以后“尊德性”与“道学问”一分为二。这表明 A.儒学强调先天的善性和后天的努力合二为一 B.宋代儒学治学方法的不同 C.儒学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D.阳明心学继承了朱学的衣钵 ‎【答案】B 易错点5 不能正确认识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 国学大师熊十力先生曾用八个字高度评价明末清初思想家:尊生,明有,主动,率性。“生”即活泼的文化历史生命,“有”即丰富多样的社会全体大用,“动”即变化、运动、创造、生化的人类历史本相,“性”即刚健有力、日生日成、新新不已的人类生命才情。这一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错解】B或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掌握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不能结合材料信息进行有效解读。材料强调的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均与此不符,因此B或C项都不应该当选。‎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由材料“明末清初思想家”可知,李贽并不处于此时期,故A项错误;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顾炎武强调了经世致用的学风,故B、C两项错误;依据对材料中“生”“有”“动”“性”的解读可知,其蕴含着揭示社会历史及文化规律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思想,符合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特点,故选D。‎ 易错点击 典例中出现错选的主要原因是对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掌握不准确,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对此知识点进行把握。‎ 明清之际三位思想家思想的异同 项目 内容 同 政治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经济 主张“工商皆本”‎ 思想 批判地继承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异 黄宗羲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激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顾炎武 特别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王夫之 哲学贡献大,是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即时巩固 ‎“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以天下为己任,反对封建专制的腐败统治,竭力主张进行改革,反对和批判宋明理学的空疏教条学风,要求学用一致、经世济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经世致用思潮已成为社会主流 B.经世致用思潮否定了儒学思想 C.对理学批判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D.爱国“经世”思想得到继承发扬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根据材料中“‘经世致用’是中国儒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而爱国‘经世’又是明清实学思潮处于高潮时期的主要特征”说明明清时期的杰出思想家传承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故D项正确;经世致用思想只是当时一部分进步思想家提出,并未发展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故A项错误;它继承了儒学的优良传统并不是对儒学的否定,故B项错误;当时的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故C项错误。故本题选D。‎ ‎【答案】D ‎【记忆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 项目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古希腊人文精神 相同点 道德观 ‎①都认为“中庸”是至高的美德标准。②都主张适度,反对极端。③都将道德看作是政治的基础。孔子把“礼崩乐坏”的根源归结为人们道德上的沦丧,所以提出“仁”“礼”与“为政以德”。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认为,要治理好城邦政治,就要改善人们的灵魂,培植好公民,以德教人,以德治人 不同点 产生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各国需要人才 工商业发展,公民地位提高,奴隶制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个人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表现形式 互相诘难、批驳 修辞学,公开演说 发展历程 儒学成为百家之首,后来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工具 经过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思想黑暗时期,人文主义开始复兴 目的 传播文化,发展学术,强调个人为统治者服务 发展人的个性,强调个体力量的发挥 结果 经过演变,儒家思想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树立了人的尊严,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 ‎2.比较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思想 比较项 苏格拉底 孔子 思想主张 ‎“美德即知识”,重视人的价值,也主张道德和法律对人的行为的规范 ‎“仁”,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并以“礼”来约束,而不使“仁”失于无序 教育 哲学家和教师帮助人们发现内心的知识、真理,以达到认识自己、实现美德的目的 ‎“有教无类”使人们注重“仁”“礼”,成为君子 ‎3.诸子百家中的治国理念及其阶级性和现实意义 人物 治国理念 阶级性 现实意义 老庄 ‎(道家)‎ 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治国要顺应时势和民心 表现出没落、消极的情绪,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 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 孔子 ‎(儒家)‎ 提出“仁”和“礼”,推崇“德治”,主张“克己复礼”‎ 代表春秋晚期奴隶主贵族利益,要求缓和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有积极作用 孟子、‎ 荀子 ‎(儒家)‎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改造社会的愿望 墨子 ‎(墨家)‎ ‎“兼爱”“非攻”“尚贤”‎ 反映了战国时期小生产者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要求 博爱、注重(教育)人才、反对战争、节俭等都有现实意义 韩非子 ‎(法家)‎ 主张变革,提倡“法治”、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体现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加强封建集权的愿望 对于当今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其变革精神值得提倡 ‎【记忆点二】全面认识董仲舒的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总之是为了适应统治者的需要,维护统治。‎ ‎3.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学、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核心是“天人感应”学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 ‎(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 ‎4.评价:‎ 主张 评价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春秋大一统”虽然充满唯心主义色彩,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稳定社会秩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扼杀其他不同学派的做法不可取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是唯心主义;但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实施仁政,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久 ‎“三纲五常”‎ 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五常”中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部分内容,应该弘扬 ‎5.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②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力于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汉代儒学则退而求其次,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③从地位上看,先秦儒学虽然也是为统治者提供统治方法的政治和伦理学说,但毕竟是在野的、带有相当理想色彩和批评成分的学说。而董仲舒建立的新儒学,则完全是一套官方统治思想,它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2)联系: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为新儒学所继承。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上升为汉武帝时期的官方学说。‎ ‎6.汉代时期儒学成为正统的原因及其影响 ‎(1)原因 ‎①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解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问题,汉武帝急需新的学说来维护统治。‎ ‎②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 ‎③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汉武帝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2)影响 ‎①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②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③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④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记忆点三】全面认识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出现的原因 ‎(1)两宋时期,矛盾尖锐,统治者试图通过调整统治思想,适应维护统治的需要。‎ ‎(2)魏晋以来,儒、道、佛三家日趋融合,到唐宋时“三教合一”的局面形成,这为儒学发展成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奠定了基础。‎ ‎(3)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形成了学术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2.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宋明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利用这些外来的和传统的文明成果,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宋明理学家在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上,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无论是理学哲学各种各样的本体论、作为道德基础的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①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②宋明理学还存在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等观念。‎ ‎(2)积极 ‎①具有和谐意识。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的意识。‎ ‎②‎ 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记忆点四】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特点、评价及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 ‎1.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科举考试因循守旧、陈腐不化;西学东渐,近代科技传入中国。‎ ‎(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波澜。‎ ‎2.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 ‎(2)反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3.评价 ‎(1)积极: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君主专制造成强烈冲击,对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深刻。‎ ‎(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能形成强大社会思潮的原因 ‎(1)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从发展空间程度上看,缺少持续发展的土壤,只能在封建专制的缝隙中挣扎,决定了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发育不健全。‎ ‎(2)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使进步思想家很难从根本上突破传统伦理,建立起新的伦理学说体系。‎ ‎(3)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也给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记忆点五】全面认识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政治上主张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 :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是朱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守仁的心学 ‎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 ‎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④评价: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使其走到了极端。‎ ‎(6)明末清初: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和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儒学发展的特点 ‎(1)从儒学的发展条件看,它具有适应小农经济文明需要的特点。‎ ‎(2)从儒学的社会功能看,它具有既维护又制约封建专制制度的特点。儒学从本质上讲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但是,儒学强调仁政、民本、教化,对于统治阶级的过分剥削与酷虐暴政也有所限制,从而制约着封建专制制度的恶性发展。‎ ‎(3)从儒学的历史延续看,它具有与其他文化相互激荡、渗透和融会的特点,在每次融会中,儒学思想都获得了某种层面上的丰富和完善,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3.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局限性 ‎(1)现实意义 ‎①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②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③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发展。‎ ‎④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⑤新儒学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有着更现实的意义。‎ ‎⑥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仍影响巨大。‎ ‎(2)消极影响 ‎①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作为封建文化的载体,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促成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与科学精神的形成。‎ ‎②倡导“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宣扬封建礼教,扼杀人性,负面作用极其明显。‎ ‎1.阿诺德·汤因比在《历史研究》里写道:“中国最伟大、最富创造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发生在兵连祸接的时代,即完成政治统一之前。”下列思想属于“这一时代”的是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答案】A ‎2.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题中提及的先秦诸士子中的“君子”、“兼士”,公正无私的“铁腕”者等,都体现出个人修养,B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两项都是其中的一方面,不全面,均排除。‎ ‎3.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之道的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的严格规范 ‎【答案】B ‎【解析】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所以会出现“汉人‘上书无忌讳’”,且“帝受之,不加谴怒”“叹赏之”的情况;同时董仲舒还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所以诏书中会出现“朕甚自愧”“朕以无德”等语。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皇权接受儒家之道的制约,故B项正确。A、C、D三项都不是主要原因,均可排除。‎ ‎4.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 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 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 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据材料“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可知,董仲舒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故C项正确;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指要实现思想的统一,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目的是既要加强君权,又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五经是当时的教育内容,D项材料未体现,故排除。‎ ‎5.史书记载:“陈胜起,二世召博士诸儒生问其故,皆引《春秋》之义对。”魏晋南北时期,编辑家法、谱牒蔚然成风,唐宋以降,这种风气尤其炽烈。这说明 A.秦“焚书坑儒”不足信 B.选官及婚姻取决于门第 C.儒学成意识形态的主流 D.儒家思想影响逐步扩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秦汉以来儒学思想的影响。材料反映了秦末农民起义兴起时,秦二世就曾召集诸儒生博士询问缘故,儒生皆引用《春秋》中的“义”来回答;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编辑家法、谱牒为主要内容的儒学封建正统思想蔚然成风,唐宋以来此风气愈演愈烈,表明儒学思想影响逐步扩大,故选D。秦朝“焚书坑儒”主要焚毁民间私藏的儒学典籍和坑杀部分儒生,故A错误;隋唐以来实行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故B错误;秦朝法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故C错误。‎ ‎6.某学者指出,理学的基本目的是如何使人的生活超越平庸而达于圣人境界,还原做人的尊严,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出生命的神圣价值。这揭示出宋明理学 A.引领人们追求高雅的生活 B.促进人们去关注现实生活 C.改善人心以提升内在价值 D.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C ‎7.王守仁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据此可见 A.王阳明鄙视孔子为圣人 B.心学提倡善恶自明为良知 C.知行合一是心学的精髓 D.王阳明背离传统儒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陆王心学。据材料可知,王守仁提出心学之关键是合乎本心。与本心不一致,即便是孔子的言论,也不能认同;与本心一致,即便是庸常人所说,也不能否定。材料主旨是强调本心,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是儒学的复兴,是儒学发展的新阶段,故D项错误。‎ ‎8.下图形象地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下列对其中四个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状况解读正确的是 A.a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之一 B.b点:秦汉时期发展成为主流思想 C.c点:隋唐时期受到佛教和道教的挑战 D.d点:两宋时期进一步巩固其主体地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发展历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产生,战国阶段发展,成为“百家”‎ 之一,A项排除;秦朝时期奉行法家学说,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思想,儒家发展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B项排除;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挑战,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C项排除;两宋时期儒学发展为理学,确立其主体地位,D项正确。‎ ‎9.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理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进步思想。据材料可知,研究“理学”是在以礼抗俗,重建四民(士、农、工、商)秩序,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王阳明的“心学”助长空谈之风是原因之一,但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在思想上出现了明清进步思想家主张“工商皆本”,重新确立四民秩序,故C正确;“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不符合题意,排除D。‎ ‎10.他生活在明清之际,政治上参加过反对宦官专权活动,思想上提出“众治”主张,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他是 A.王守仁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