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登高》专项训练
2020-2021 学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 登高》专项训练 一、(2020·陕西高一月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登高》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试分析。 【答案】1.①写出了浓郁的秋意中天空高远秋风,猎鸟南归,秋风萧瑟中无边无际的落叶纷扬,辽阔的长 江中滚滚涛声,湍湍水势的壮观景象。②为读者营造了一种雄阔、、苍凉、萧杀的秋景。③作者寓情于景, 表达了自己客居异乡、壮志难酬的悲凉心境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两句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但意思却十分丰富,送达的罗 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 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解析】1.题干问的是“《登高》前两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这是考查诗歌的意境。“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句中主要写了如下意象:风、天、猿啸、渚、 沙、鸟、落木、长江;这些景物的特点如下:急、高、哀、清、白、飞舞盘旋、无边、萧萧下、不尽、滚 滚来。这两联极力描写秋景,天高风急猿声凄切悲凉,清澈水中群鸥嬉戏盘旋。无穷无尽的树叶纷纷落, 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整幅画面雄阔苍凉,流露出客居他乡的悲凉心情。 2.题干中要求“宋代的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 试分析”。首先应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然后再分析其中蕴含的八层意思。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悲对秋色 感叹漂泊在外,离家万里,暮年多病,我独自登上高台”,“万里”,指离家之远;秋,所值时节之悲; 作客,客居他乡;常作客,常常奔波在外;百年,言己之年暮;多病,言己之体弱;登台,登高而望远, 触发内心之悲;独登台,言己之孤独寂寞。 二、(2020·安徽合肥第十一中学高一期中)阅读杜甫《登高》,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诗人登高所见所闻,“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 自由”的优美画面。 B.三、四句写诗人远眺所见,仰望萧萧而落的树叶,俯视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 自己的情怀。 C.五、六句诗人把以上景物描写蕴涵的感情明朗化了,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倾诉了 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D.七、八句写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悲愁难以排遣,“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2.分析作者复杂感情的具体内容。 【答案】1.A 2.有作客思乡的情思,天涯孤独的怅惘,悲秋苦病的愁苦,人在暮年的感叹,无力报国的苦闷。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 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 案。A 项,“勾画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优美画面”错,应是勾画出深秋凄凉冷清的画面。 故选 A。 2.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必须在读懂诗歌的前提下,结合具 体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注意关键意象及其带有作者情感的字词。《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 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 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抒发内心的凄凉苦闷。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 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 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 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 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年老 多病、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 的伤感情怀。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 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 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三、(2020·江苏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诗人抓住 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颔联诗人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 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登高》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熔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1.C 2.①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②韶光易逝、 壮志难酬的感怆: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尤其是“无边、不 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意象意境以及情感 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 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 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 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 C 项“怨天尤人”与“孤独”错。 杜甫忧国忧民,他并非只为个人的际遇伤怀而怨天尤人。故答案为 C。 2.本题考查诗歌鉴赏情景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该找出景物描写中的意象,进而概括出诗歌意 境的特点。接着借助意象的符号意义,再加上对诗歌背景及作者际遇的把握,正确解读诗人的情感。答情 感时要先概括,再分析,既要答出表达了什么情感,又要答出为什么有这种情感。本诗前四句描写急风震 撼高天,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哀鸣;渚清沙白,飞鸟之影映入寒渚;木叶纷纷凋落、江水奔腾涌;写出 了一片深秋的凄清之色。“猿啸哀”,一个“哀”字写出诗人的悲情;“无边”“不尽”既写出空间的辽 阔,又写出时间的久远,在这辽远的天地间,人显得那么渺小,转眼人生将尽,当初的理想却仍未实现, 诗人不免生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四、(2020·河北沧州市一中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高》写于杜甫经历“关内大饥”和辗转流离之后的一个重阳节。 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C.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 D.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对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2.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 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含 蓄蕴藉。 D.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 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1.B 2.C 【解析】1.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 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 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B 项,“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错误,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 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应为现实主义色彩。故选 B。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 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 容进行分析。C 项,“缠绵悱恻,含蓄蕴藉”错误,诗歌抒发得到感情沉郁顿挫,深沉而凝重。故选 C。 五、(2020·贵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1.诗歌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具体描写了哪些意象?组成了怎样的意境?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诗人选取了“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以及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 回旋飞翔的鸟群、萧萧的落叶、滚滚的长江”等 8 种意象,渲染出了苍凉阔大、凄清肃杀的氛围。 2.诗眼为“悲”。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 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 笔,悲情落句。 【解析】1.分析诗句中的意象,需要结合诗句内容逐句概括即可,注意化用自己的语言来用部分形容词概 括;至于意境,要根据意象来综合概括,同时要联系诗作背景及诗人的身世、写作风格等。 2.解答此类题目,首先需要明确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 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本题,整首 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穿全诗的主线,所以,应是诗眼,然后展开分析即可。 ★迁移延伸★ 一、(2020·山东徽山县第二中学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此诗写于杜牧被贬任池州(在今安徽南部,北临长江)刺史期间。②牛山:《晏子春秋》记载,齐 景公游牛山时,面对美景,因感叹人生短暂而流泪。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与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 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一斟起酒来唱吧,诗人像是劝客, 又像是劝自己。 C.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 自伤感流泪。 D.杜甫的《登高》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节登高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完全相同,本诗中没有《登高》 中包含的国难家愁等。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A 2.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南飞,一片翠微美景,携客带酒登山,表现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 世的忧苦,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 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时,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 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戚,落泪伤心。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 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 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A 项,“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 水”表述错误;翠微是指青山。故选 A。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 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另外还要 抓住主要的意象等来分析把握诗歌情感。本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简析“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 些感情?”结合诗歌内容,从“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可看出,景色美丽,诗人登高望远, 与客人一同游乐,应该心情愉悦;从“尘世难逢开口笑”又表现出诗人对人世少欢乐的愁苦认知;“不用 登临恨落晖”是诗人对自己的劝解,但显然他也有“恨落晖”的情绪,才会如此劝解自己,为落日而悲伤, 是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悲叹;“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表现诗人对人生苦短,但应该 趁着佳节及时作乐,努力旷达的情绪。由此得出答案即可。 二、(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各题。 奉陪封大夫九日登高 [唐]岑参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霜威逐亚相①,杀气傍中军②。 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 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③。 (注)①亚相:御史大夫,这里指封大夫。②中军:即主帅,指封大夫。③荷吾君:荷,承受恩惠。吾君, 犹“吾子”,对人亲热和尊敬的称呼,这里用以称呼封大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边塞无战事,重阳佳节,众人登高饮菊花酒,呈现一派祥和欢乐之景。 B.颔联间接描写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 C.颈联借对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之情,同时含蓄地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D.封大夫与将士们登高饮酒、聆赏笛歌,暗示了封大夫高雅的情趣和苦中作乐的洒脱境界。 2.请结合全诗,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B 2.①与封大夫一起登高饮酒的欢欣之情。②对封大夫威严有杀气的赞颂之情。③对封大夫镇守、治理边疆 的感激、颂扬之情。④对边境安宁的欣慰、自豪之情。 【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 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 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B 项,“间 接描写封大夫特有的……”错误。“霜威”意为威严如霜;“杀气”意为肃杀之气;“亚相”“中军”指 封大夫,颔联是直接描写封大夫特有的“霜威”“杀气”,突出了他能征善战、声威远震的特点的。B 错误。 故选 B。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明确情感,确定答题步骤。指出 作者的情感,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注意抓住表达情感的词语。本题要求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情感。首联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意为重阳佳节,众人按照传统的庆祝方式,饮酒登高,呈现出一派和熙欢 乐,表达了诗人与封大夫一起登高饮酒的欢欣;颔联“霜威逐亚相,杀气傍中军”,封大夫威严如霜,杀 气峻厉,说明封大夫治军雷厉风行,表达了诗人对封大夫的赞颂;颈联“横笛惊征雁,娇歌落塞云”,通 过对欢聚场景的描绘,间接表达出边塞将士欢聚佳节的愉悦,侧面表达诗人对封大夫镇守、治理边疆的感 激和颂扬;尾联“边头幸无事,醉舞荷吾君”,意为在封大夫的领导下,边境安宁,将士们能在重阳佳节 高歌豪饮,表达诗人对边境安宁的欣慰、自豪。 三、(2020·安徽高一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重九赏心亭登高 范成大① 忆随书剑此徘徊,投老双旌②重把杯。 绿鬓风前无几在,黄花雨后不多开。 丰年江陇青黄遍,落日淮山紫翠来。 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 (注)①范成大,南宋诗人,此诗为淳熙八年(1181)任建康(今南京)镇帅时所作。②双旌,镇帅的代 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登高追忆,“书剑”意象豪迈,表现了诗人当年满怀理想抱负,意气风发。 B.颔联写秋风中黑发无几,表达诗人对青春逝去的慨叹;黄花经雨,象征着人生暮年。 C.颈联写登临之景,庄稼即将成熟,田野丰收在望,落日照耀,淮山紫翠,绚烂美好。 D.本诗在写景追忆中抒发对家国和个人境遇的慨叹,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歌尾联“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潮回”广受后世称道,请从炼字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 【答案】1.D 2.①用字巧妙。“犹”字写出了酒醉之后仍不能排遣思乡之愁,足见思乡之浓重;“却”字写乡心似乎与 身体不同,随潮水回归,实际上饱含作者的无奈。②比拟。化抽象为具体,将乡心当作有形的事物来写, 说它依附于潮水,回归家乡,将思乡之情表现得形象生动。(意思对即可) 【解析】1.D 项,本诗有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但并没有对家国的慨叹。 2.本题是赏析题,题干已经给出了赏析角度,一是炼字,一是修辞手法。“饮罢此身犹是客,乡心却附晚 潮回”中的两个虚词“犹”“却”对情感起到了强化作用,是诗句的精妙之处。答题时要具体分析两个字 的效果,“犹”是“还”的意思,饮酒依旧不能消除愁苦,可见思乡之愁的浓重;“却”表示转折,强调 思念的力量,也表现出只能心回的无奈。从修辞上看,主要是比拟,将无形的思乡之情化成有形的东西, 形象生动。 四、(2020·安徽合肥六中月考)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秋波媚•七月十六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两项是( ) A.上阕一二句写登高兴亭时的耳之所闻,目之所见,写出了战火未熄的时代背景。 B.上阕三四句借用战国高渐离和荆轲的典故,“凭高酹酒”给人以惋惜悲哀之感。 C.上阕五句切“高兴亭”之亭名,“悠”字似喜实悲,为后文的想象蓄势。 D.下阕用灞桥等借指古都长安,“应待人来”暗示旧山河迫切等待着宋军的收复。 E. 题目中,诗人登高远望长安南山,一个“望”字把诗人爱国情怀和等待胜利在望的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一句。 【答案】1.CB 2.“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 满怀情意地让漂浮的暮云散去,皎洁月光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为国家命运而愁苦的诗 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自然条件,诗人站在高兴亭上,放眼远望,把 想象的射程瞄向长安,目标是如此集中清晰。 【解析】1.B.“凭高酹酒”给人以豪迈开阔之感。C.“悠”字似悲实喜。 2.赏析“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就要从手法和内容上理解,手法上是拟人,情感上表达期待收 复关中的心情。本题考查鉴赏诗句。这首词以形象的笔墨和饱满的感情,描绘出上至"明月"、"暮云",下 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词中大胆的想象、拟人化的手法增添了 这首词的韵味。 五、(2020·蚌埠一中期末)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小题。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说法正确的两项是( ) A.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张五的,首联“隐者自怡悦”表现了作者对于张五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B.诗人登高而望,看北雁南飞,逐渐雁也看不见了,而又近黄昏时分,不禁有行将就木的破灭之感。 C.虽然接近黄昏,但作者看到“清秋”之中仍有清秀之景,由此从悲伤中走出,生发出兴致。 D.“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照应开端数句。既明点出“秋”字,更表明了对张五的思念,从而显示 出友情的真挚。 E.这首诗文字朴实,情感真挚,用极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 2.有人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结合“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 说说这几句诗是如何体现“言浅意深”的。 【答案】1.DE 2.“语淡”在这里体现为语言平淡,不极力描摹,简练地勾勒出从山上四下远眺的场面:意深是说意境悠 远,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情景交融,在一幅日暮归家的图景中寄 托了诗人高雅的志趣。 【解析】1.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以选择的方式出现,题中 ABC 项考核内容,D 项考核诗句的作用,E 项考核语言风格,其中 A 项,从题目“登兰山”以及首句“北山 白云里”就可以知道,作者是自己登上兰山,思念友人有感而发作此诗,故“隐者”也是指诗人自己;B 项, 从“心随雁飞灭”是说诗人的心绪是随着大雁飞去而飘远了,从“愁因薄暮起”可以知道作者在这种黄昏 中生发出淡淡愁绪。而“破灭之感”程度太重,与整首诗怀念友人,淡淡愁绪的意境不合。C 项,开篇点题 为“自怡悦”,全诗都在一种比较闲适的氛围中展开。但是有“愁因薄暮起”一句,可以说作者在黄昏之 中有一些愁绪,只是没到“悲伤”这种程度。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风格的题目,要求结合诗句“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分析此诗“言浅意深”的特征,这四句诗不极力描摹,简练地勾勒出从山上四下远眺的场面,语言平淡, 体现“言浅”,而意境悠远,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情景交融,在 一幅日暮归家的图景中寄托了诗人高雅的志趣,可见其“意深”。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