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29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
第29讲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考点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睁眼看世界”——地主阶级向西方学习 1.背景 清朝国势渐衰,社会矛盾尖锐。读书人与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概况 (1)林则徐:组织编辑《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3)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了洋务运动。 二、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向西方学习 1.主要主张 (1)思想上:以进化论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伦理,反思洋务运动。 (2)政治上: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3)经济上:发展工商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 2.代表人物 (1)康有为 ①发动“公车上书”,初步形成维新变法纲领。 ②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 ③策划新政,期望以西方国家模式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2)梁启超 ①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 ②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顺应时代潮流才是中国的出路。 ③批判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主张育人才、开学校、废科举、变官制。 (3)谭嗣同: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主张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严复:翻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3.历史评价 (1)爱国性:提出通过维新变法挽救民族危机,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2)进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3)启蒙性: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冲击腐朽旧文化。 三、走向共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向西方学习 1.民主共和方案初步实现 (1)方案提出: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 (2)正式确立:1905年,“同盟会”成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 (3)初步实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1)中心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 (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 [漫画历史] “睁眼看世界” [漫画寻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中西文化最初的碰撞中,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使中国士大夫开始认识到“夷狄”也有可取之处,要以夷之“长技”来弥补传统文化的不足。 [漫画解史] “中体西用” [思维导图] 维新变法思想 [轻巧识记] 近代各阶级向西方学习 主题一 “天朝上国”梦幻中的惊醒——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 史料一 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劝学篇》 史料二 中国文物制度迥异外洋獉狉之俗,所以治国邦,固丕基于勿坏者,固自有在。必谓转危为安,转弱为强之道,全由于仿习机器…… ——《李鸿章全集》 史料三 时任驻英法公使的郭嵩焘曾尖锐批评“中体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穷委而昧其源。”郑观应诘责洋务派:“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足恃欤?” 1.史料一说明了旧学和新学的关系。张之洞主张以旧学为本,以新学为手段。 2.史料二认为中国政治制度是治国的根本,反映“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3.史料三说明了“中体西用” 思想由于在逻辑上的荒谬,在当时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 1.根据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体西用”思想与林则徐等人思想的异同点。 试答:(1)相同点:①二者都是从封建统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都属于地主阶级;②两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 (2)不同点: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一样。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2.李鸿章自称“一生风雨裱糊匠”。据上述史料,指出李鸿章裱糊的屋子和所用的材料分别是什么? 试答:清朝封建统治;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多角度评价“中体西用”主张 1.从目的上看:洋务派出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2.从现代化史上看:它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3.从经济上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4.从思想上看:“中体西用”的思想反映了封建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但它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 主题二 康梁维新思想及特点 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 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①。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②,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③。 ——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1.史料一阐述了维新派的变革主张。①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 2.史料二主要说明了康有为维新思想宣传的特点。②指在保留皇帝的前提下,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③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 试答: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 2.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试答: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原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出现。 2.原因 (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足,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不能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2)主观原因:康有为等维新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 考点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新青年》与新觉醒 (1)背景 ①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尊孔复古。 ②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2)兴起 ①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②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③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2.主要内容 (1)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3.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1)进步性 ①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 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号召中国人民向十月革命学习。 (2)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马克思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工读互助团实践的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科学社会主义。 (2)1919年,李大钊和胡适展开了问题与主义的讨论,1920年,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进行激烈交锋,这三次论战,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3)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通过团体、学会,举行演讲,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趋势:由学术思想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的转变。 (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3)影响: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漫画说史] 《宽容》(油画) [巧学妙记] 数字法记忆“新文化运动” [构图解史] 近代“西学东渐” 主题一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及评价 史料一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①。 ——陈独秀《新青年》之《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史料二 我没见过他,怎么能爱他?我没有爱他,又怎么能嫁他?……这简直是一件买卖,拿人去当牛马罢了。我要保全我的人格,还怎么能承认什么礼教呢②? ——1919年《自觉的女子》 史料三 “若是决计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若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取西洋的新法子”“ 因为新旧两种法子,好像水火冰炭,断断不能相容”③。 ——陈独秀 1.史料一说明了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①表明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是挽救中国的良药。 2.史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②动摇了封建礼教的正统地位,促进了女性的思想解放。 3.史料三是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③强调东西方文明的绝对对立性。 1.据史料一、二,新文化运动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这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具有怎样的作用? 试答:变化:学习西方由器物、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作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中国民主和科学的发展,促使人们思想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 2.据史料三,指出新文化运动对待东西方文明具有哪两种倾向? 试答: 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和否定的态度。 对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的理解 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激进派。 2.新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 3.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在前期是西方的民主、科学,后期是社会主义思想。 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和科学为突破口,后期则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 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主题二 儒家思想在维新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史料一 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① 。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1898年6月) 史料二 孔教与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康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排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②。盖以孔子之道治国家,非立君不足以言治。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1.史料一说明了康有为对待孔子及儒学的态度。①反映了康有为借助儒学外衣来宣传维新变法、改制等思想。 2.史料二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待孔子和儒学的态度。②认为孔教是阻碍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碍,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政治,必须排除孔教。 史料一和史料二都涉及如何对待“孔子”问题,二者在本质上是否有区别?出现这种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答:没有区别,二者在本质上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根本原因: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导致资产阶级力量不同。 儒家思想在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的不同命运 维新变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 命运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全面否定儒家的传统道德 原因 (1)封建顽固势力比较强大,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2)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3)与康有为等人的家世、教育和经历有关 (1)袁世凯企图利用孔子达到复辟帝制的目的;(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开始深入人心;(3)陈独秀等人的思想和经历 目的 利用孔子权威论证维新变法的合理性 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扫清思想上、道德上的障碍 不足之处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 全面否定儒家传统道德和中国传统文化 实质 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答题术语 维新思想 维新派提出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主张,反映出中国人对西方认识进一步加深,由学习技术层面过渡到制度和经济层面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它既是对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考纲 卷别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全国卷Ⅰ 2015·康有为的儒学认识 2013·维新思想与现代化 —— 全国卷Ⅱ 2017·社会生活变迁角度考查思想解放 201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2014·维新思想与服饰改革 2013·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 全国卷Ⅲ 2016·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2016·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 —— 新课标全国卷中,维新思想是考查的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主要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的表现、主张特点,还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变迁等角度综合考查。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加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学科素养在试题中均有体现。复习备考时,在把握维新思想主干的同时,更要注意拓展知识,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升学科素养 考向一 从时空观念角度考查近代思想观念的冲突 1.(2016·高考全国卷Ⅲ)1903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舞台”“影响”“组织”“运动”“报告”“观念”等新名称,其根本目的在于( )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 解析:选D。据题干“禁止……新名称”其根本目的是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体现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同时,保有传统的儒学思想以维护清王朝统治,故选D项。A、B两项不是根本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考向二 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主张、特点 2.(2016·高考全国卷Ⅲ)甲午战争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解析:选C。据题干“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可知梁启超主张学习英、日改制图强,救亡图存,故选C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人物主张改良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故A项错误。白话文运动兴起于“甲午战后”与题干时间不吻合,故B项错误。从材料看不出是改良思想的开端,故排除D项。 3.(2015·高考全国卷Ⅱ)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 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 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动摇了顽固派反对变法改革的根基,为维新变法减少阻力,因而不能被顽固派占主体的清政府所容忍,故选C项。A、B 、D三项都是错误的理解,排除。 1.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时说:“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是疾误庸医不咎方,而咎药材之无力也。”由此可知,魏源认识到( ) A.急需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B.武器落后导致中国失败 C.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D.军队腐败和指挥失误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因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不知自反,而惟归咎于船炮之不若”可见,魏源更重视的是自省,故A项错误;同理,魏源认为中国失败主要在人,不是炮舰,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社会制度,魏源的认识并未上升到制度层面,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以无律无谋之兵,即尽得夷炮夷艘,遽可大洋角逐乎”,魏源认识到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律无谋之兵”,故D项正确。 2.1896年,李鸿章在英国旁听了议员们的辩论,觉得那简直是一窝蜂似的吵架,“无甚可观”;对记者关于“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出路”的问题,李鸿章的回答是:清国政府欢迎任何资本到我国投资……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国政府手中。这表明李鸿章( ) A.确立了亲美远英的外交路线 B.政治上倾向于欧美的代议制 C.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观念 D.向西方学习扩大到制度层面 解析:选C。材料反映的是李鸿章对英国议员辩论和美国资本在中国投资的态度,并没有确立外交路线,故A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表明李鸿章并不赞同欧美的代议制,故B项错误;李鸿章对英国议会辩论表示不屑,而对外国资本到中国投资表示了极大的兴趣,明显反映了“中体西用” 的思想,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得出向西方学习还停留在技术层面,故D项错误。 3.1896年,梁启超提出“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同时期的谭嗣同也认为“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据此可知,梁、谭二人( ) A.传统思想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B.借肯定传统文化向顽固派妥协 C.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 D.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今之西学,周秦诸子多有道之”“西法之博大精深,周密微旨,按之《周礼》,往往而合”可知,梁、谭二人认为西学与中国古代“周秦诸子”不谋而合,为宣传西学寻找依据,并不是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梁、谭二人肯定传统文化是为了宣传西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谭二人已经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梁、谭二人意在以复古手段谋求社会变革,故D项正确。 4.在新文化运动百周年之际,《中国科学报》发文指出:“回顾百年……不同人、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称为新文化。”这种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 A.目的具有复杂性 B.过程具有曲折性 C.内容具有广泛性 D.启迪了民族意识 解析:选C。材料“不同阶层关于新文化的唯一共同之处”可知是各阶层对新文化的运动的共识,没有涉及其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无法体现其曲折性,故B项错误;通过“唯一共通之处大约就是他们都把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可以看出作者强调说明他们都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而没有强调新文化运动内容是什么,可见里面的内容是很复杂,也无法全面表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故D项错误。 课下达标练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洋务派领导人文祥于1875年上《密陈大计疏》说:“中国天泽分严,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势有难行,而义可采取。”这表明文祥( ) A.认识到议会制优点 B.支持维新变法运动 C.批判君主专制制度 D.否定西方民主制度 解析:选A。根据材料“外国上议院、下议院之设……义可采取”,表明文祥认识到英国议会的优点,并希望一定程度上借鉴其精神内涵,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始于1898年,与材料“1875年”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洋务运动目的是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义可采取”,文祥对西方民主制度一定程度上持肯定态度,故D项错误。 2.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 )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D.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解析:选B。 材料中“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说明“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是指近代以来的救国意识的觉醒,A不属于近代救国意识,故A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晚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的“民主与科学”思想也晚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故D项错误。 3.1888年,康有为第一次上书光绪帝时指出:“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由此可知,康有为( ) A.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 B.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 C.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 D.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 解析: 选D。维新思想已形成体系是在甲午战后,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主张与列强进行商战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对皇帝软弱表示不满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材料“倭伺吉林于东,英启藏卫而窥川滇于西,俄筑铁路于北而迫盛京,法煽乱民于南以取滇粤”表明康有为关注边疆危机,关注日深的民族危机,故D项正确。 4. “他的思想中包括一整套西方的政治价值观,他用一种思想体系来阐明这些价值:这个体系把它们纳入儒家总的解释之中。由于他以人们熟悉的传统形式提出问题,因而西方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的号召力比以往其他形式所发挥的都要多。”这段话适宜于评价( ) A.李鸿章和中体西用 B.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 C.胡适和新文化运动 D.孙中山和三民主义 解析:选B。据材料可知这一思想家把西方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这段话适宜于评价康有为和《孔子改制考》,故B项正确。 5.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 A.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解析:选A。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故A项正确;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是马克思主义,故B项错误;社会进化论与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但是并没有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道路,故C项错误;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马克思主义,故D项错误。 6.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史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至公至平之理”,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康有为此论意在( ) A.否定法美政治制度 B.抵制国内民主革命 C.推进维新变法运动 D.深入学习西方文明 解析:选B。根据材料“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美国式政治体制虽为’‘ 至公至平之理’”得出康有为没有否定法美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但须循序渐进,若‘未至其时’即赋予民权,便会导致民众‘慓悍持权,动辄屠诛,人皆不保’”得出康有为意在抵制国内民主革命,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与材料“1906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康有为主张学习美国政治制度的途径是改良而非革命,深入学习西方文明不是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7.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即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 A.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想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解析:选D。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于鸦片战争以后,而不是19世纪末,故A项错误;B项“根除”一词夸大了这些争论的作用,故B项错误;这些关于政治体制的争论是基于我国国情,与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可知,这些争论深化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故D项正确。 8.康有为曾言:“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由此可知康有为( ) A.已具备成熟的民权思想 B.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 C.强调君主制度的重要性 D.大力宣扬君主立宪思想 解析:选B。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反映的是君民关系,与民权无关,故A项错误;据材料“民之立君者,以为己之保卫者也”“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可知康有为强调公民自治和君臣平等,故B项正确;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强调平等的君臣关系,而不是君主制度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材料“故凡民皆臣,而一命之士以上,皆可统称为君”与限制君权无关,故D项错误。 9.陈独秀在《宪法与孔教》中指出:“欲建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材料反映陈独秀掀起新文化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 A.彻底批判封建儒家思想 B.宣传平等人权之新信仰 C.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 D.进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解析:选C。 批判儒家思想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形式,但不是根本目的,故A项错误;人权平等信仰即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宣扬其目的就是为革新中国政体服务,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国家之基础”可知其根本目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欲建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合今世之生存”其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革命是达成目的的方法,故D项错误。 10.1916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写道:“立宪政治而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多数国民之自动,惟日仰望善良政府、贤人政府,其卑屈陋劣与奴隶之希冀主恩、小民之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无以异也。”其主要意图是( ) A.启发国民的现代政治意识 B.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 C.抨击袁世凯复辟帝制行为 D.反对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 解析:选A。 材料中陈独秀以为,近代中国君主立宪的尝试中不认同国民的参政意识是不妥当的,符合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的主张,故A项正确;真正意义上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时间为1918年,故B项错误;材料评判的近代君主立宪制而非袁世凯复辟,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故D项错误。 11.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写文章称:“实业在英文为Industry,而Industry训为勤,不过吾国‘民生在勤’之古义……且在今不知利用祖宗所传之宝藏发挥而光大之,而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该文章( ) A.说明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相通之处 B.作者目的在于减少新文化运动的阻力 C.批评了时人全盘肯定西方文化的态度 D.表明传统文化力求保持自身的优越性 解析:选D。材料只是说到“实业”英语里有勤的含义,没有说到中国实业的涵义,故A项错误;材料从英文翻译的角度谈到了中国人对其态度,没有涉及新文化运动是否有阻力,故B项错误;“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可见对西方文化没有全盘肯定,故C项错误;“诵习欧文眉飞色舞,语以相当华文之义,顿露鄙夷之态者,随在而有”可见国人固有的天朝上国的心态,对外来文化的蔑视,故D项正确。 12.“五四”前后搬入中国的种种社会主义学理(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虽曾一度汇成涌流之潮,极其明显地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这说明( ) A.马克思主义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五四运动证明资本主义不可行 C.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是历史的必然 D.当时的北洋政府倡导思想自由 解析:选C。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经中国人的改造后才适应了中国的国情,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是反帝为主要目的,资本主义力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法证明资本主义的不可行,故B项错误;根据“影响过那个时候的社会思想和学术思想,但在短短几年之后就波平浪静,了无痕迹了。只有马克思主义在风雨之中扎根在了中国社会”可见马克思主义能扎根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其必然性,故C项正确;北洋政府当时提倡尊孔复古,不会提倡思想自由,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认为应该拥护西方文化, 甚至全盘西化,正因为如此,要“打倒孔家店”,甚至主张废除汉字等等。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 救国之要道”,为何如此?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 材料二 “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再兴儒学成为时代需要。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纷纷建立“孔子学院”,新加坡在80年代将现代企业管理和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与儒学相结合,发展新儒学,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1995年,《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等。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并分析其原因。(13分) (2)据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新儒学兴起的原因。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述你对当代振兴儒学的建议。(1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一“打倒孔家店……但即便是最激进的西化论者的陈独秀也规劝青年人要以孔子、墨子为榜样,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得出否定传统文化工落后成分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这是由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加上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形式的复杂性决定的”,可从儒家思想和当时社会形势的两大部分进行分析。从儒家来看,根据材料一“还将勤、俭、廉、洁等儒家思想信条视为‘救国之要道’……儒家思想内容的两面性”和所学儒家在政治、人性等思想落后的一面得出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从当时社会形势来看,则可从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两面性上进行分析,得出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 帝制;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文革”中的破“四旧”使传统文化受创得出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根据材料二“导致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得出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根据材料二“国际社会儒风大兴……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得出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影响。第二小问建议,根据材料二“《中华儒学文化系列丛书》出版:《儒学与企业管理》《儒学与现代公关》《儒学与生态环境》” 得出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根据材料二“电视、网络等媒体也纷纷介入新儒学的建设中”得出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根据材料二“国际社会儒风大兴……这给新时期我国的文化建设以不少启示”得出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此外,在传承和发展儒学的同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答案:(1)态度:否定传统文化的同时;注意借鉴和利用儒家思想中的优秀成分。 (若答: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或既肯定又否定的,亦可得分) 原因:儒家内容方面:既有勤、俭、廉、洁等积极内容;又有维护封建专制、压抑人性、迷信落后等消极内容。(每一方面得分) 社会形势方面:①经济上: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政治上:资产阶级队伍的日益壮大;袁世凯妄图复辟 帝制。 ③文化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原因:①破“四旧”造成了传统文化受创;②改革开放初期,物质进步而道德滑坡;③受国际社会儒风大兴的 影响。 建议:①将企业管理、现代公关、生态环保等融入儒学体系中;②利用书刊、现代媒体等途径建设新儒学;③对儒 学采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④借鉴国际社会发展儒学的经验。(任答三点得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自幼接受严格的封建教育,熟读古代典籍。光绪五年(1879年)开始阅读《西国近事汇编》等介绍西学知识的书刊,并游历香港。后参加顺天乡试失败,南归途中大购西书,认真研读,初步形成了维新思想体系。中法战争失败后,要求变法图强,进行宣传活动。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人,14岁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光绪三年(1877年)被派往英国留学。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连续发表《原强》《辟韩》《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翻译《天演论》,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解读材料:①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进程中维新思想,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深重后有识之士的救亡图存的表现,可从维新思想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如示例三;②材料中反映维新思想中康、严两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异同处,可从二者不同的人生经历分析二者思想的特殊性,如康有为的中西融合、严复的大力推崇进化论宣传革命;③维新思想是西学东渐在近代中国的成果,可分析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思想的变革,从而推动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如示例一;④从康、严两人的籍贯上来看,都属于近代中国较早开放的地区,可从思想解放与开放的地区早晚的关系上分析,如示例二。 答案:评分说明: 总分(12分) 观点提炼(3分) 论证(9分) 一等 (9-12分) ①观点明确,且来源或符合材料②观点模糊或没有明确观点 能够围绕所提观点展开论述,理由充分。准确运用多个中国近代史史实 语言表达清晰,逻辑严密 二等 (5-8分) 基本能够围绕所提观点展开论述,理由较充分 能够比较准确运用单个中国近代史史实 语言表达比较清晰,逻辑关系较清楚 三等 (0-4分) 不能围绕所提观点展开论述,缺少论证 运用史实不够准确或不能够运用史实 语言表达不清晰,逻辑关系不清 示例一:观点: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有较大影响。 论述: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入侵,西方文明不断涌入中国,逐渐改变中国历史发展方向。西方的技术被洋务派引入国内,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中华民国被先进中国人尝试。西方民主思想、民权学说改变着国人尤其是社会精英的观念,成为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西式生活方式传入,改变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习俗。 示例二:观点:沿海地区较早接触西方事物。 论述:近代中西方的接触首先是从沿海地区开始的。鸦片战争让沿海地区官僚士大夫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近代中国第一批通商口岸集中在长江流域以南的沿海地区,成为中国人了解世界的窗口,也成为中国最早出现近代化色彩的区域。广东、天津、上海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萌芽之地,明显受到西方早期资本输出的刺激。 示例三:观点:民族危机加深不断引发救亡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论述: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从思想和实践探索救国救民道路。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关注西方,编译著作,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完成《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借鉴西方政治模式,力图挽救危机。发自草根的义和团运动用传统农民运动方式,以迷信思想为依托,反对帝国主义。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科学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寻找新的出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列主义理论与国情结合,找到适合中国的革命道路,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取得民族独立。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