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玉溪一中高2022届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 历史 说明:1.本试卷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在答题卡上认真填写自己的相关信息。 第一卷 选择题部分(60分) 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正确的选项并填涂到答题卡上,每小题1分,共60分。 1.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管理。”周朝打破“部落政治”的重大举措是实行 A.分封制 B.礼制 C.宗法制 D.世卿世禄制 2.有学者说,周代的宗法制是一个成功的创造,“大宗维翰(栋梁).小宗维城”,既讲“亲亲”, 也讲“尊尊”……,与此相联系,魏晋南北朝时谱牒之学十分流行……,明清时期,家法族规和乡规民约得到官方的认可和批准,成为传统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宗法制 A.已经与家族伦理结合 B.体现家国同构的特点 C.是国家政治制度核心 D.成为法律规范的源头 3.春秋末期始置“郡”,至战国已普及于各诸侯国,如:赵国“北破林胡、楼烦,……而置云中、雁门等郡”;燕国置“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表明战国时期的“郡” A.仅存在于北方的诸侯国 B.具有封建军事割据性质 C.具有拱卫边境的国防意义 D.加强了皇帝对地方的管理 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管理”趋势。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是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5.687年,有人告发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690年一705年在位)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审查此事。“本立宣敕(皇帝的诏令)示祎之”。祎之辩驳道:“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据此推断 A.古代负责监察的官员位高权重 B.敕书出台有悖于规制 C.唐代建立一套独特的法律体系 D.女皇武则天独断专行 6.唐朝礼部尚书沈既济说:“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罢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往,乌聚云合。”下列诗句与材料意思不相符合的是 A.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D.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7.关于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有不同历史记述。根据下表,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出处 记述 清人王昶《军机处题名记》 “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后六年,改名总理处。乾隆二年,诏复名军机处。” 现代台湾史学家李宗侗《办理军机处略考》 “时西北两路出师征策妄……余以雍正八年春为舍人,中堂已有内外之分,军机房即内中堂办事处也。” A.军机处设立时间无法考究 B.历史叙述受政治环境的影响 C.清人王昶的记述最为准确 D.军机处最初因军事需要而设 8.根据《南京条约》,英国商人“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因此,《南京条约》 A.反映了英国自由贸易的要求 B.使英国获得在华的自定关税权 C.损害了中国贸易和司法主权 D.使英国对华贸易居于出超地位 9.某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剧本叙述了1843年上海的场景,请找出有悖历史事实的一组镜头 A.英国士兵在街上巡逻,英国国旗在飘扬 B.悬挂日本国旗的工厂一家接一家 C.民众在抗议政府割香港岛给英国 D.在海边码头,一艘英国货船正在卸货 10.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A.三国干涉还辽,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三国干涉还辽 C.太平天国,《辛丑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D.鸦片战争,三国干涉还辽,《辛丑条约》 11.甲午中日战后有一份《中外日报》指出:“我们在以前(指洋务运动时期)还讲什么自强、求富,现在别再讲那些门面话了,倒不如直截了当地讲救亡。”这突出表明甲午战败 A.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B.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意识 12.清政府于1884年在天山南北地区改军府制为州县制,建新疆省;1907年又将被满人视为“龙兴之地”的东北三个将军辖区改为奉天、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并相继启动蒙古建省和西藏改制,只是尚未完成,清朝即被推翻。上述地区管理体制的变化说明清末统治者 A.通过建省移民解决人地矛盾 B.试图通过改制加强君主专制 C.近代民族国家观念有所加强 D.以巩固边疆来稳定政治局势 13.1937年9月国民政府将山海炼钢厂迁汉阳;1937年9月又将济南兵工厂迁至西安; 1937年11月将金陵兵工厂迁至重庆。这些企业内迁主要是因为 A.东南沿海国土沦陷 B.受到日寇的直接威胁 C.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D.政府正调整工业布局 14.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西方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15.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原因在于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点……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日本)就非死不可。”其意在说明 A.准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民众需要得到有效动员组织 C.中共坚持持久抗战的革命路线 D.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相持阶段 16.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本日罗店第四军溃退,但左右各部队未动摇,故未致大害。保定阵线如常,山西……幸获大胜,此晋局转危为安之机乎。”材料表明 A.山西的大捷增强其抗战信心 B.全民族抗战的局面由此开始 C.国共两党实现了全方位合作 D.正面战场不再是抗战主战场 17.政治因素在中国服装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太平天国的起义者曾把批判的矛头对准“辫发顶戴”的满清冠服,要求“复中原古制”。这说明太平天国 A.转为封建性质政权 B.实现了近代中国生活巨变 C.希望实现改朝换代 D.把服饰变革作为反清内容 18.史书记载,江浙地区民间银钱市价之比历来在2000文以上(即1两白银等同2000文铜钱),但在1853年后的三年时间里跌至1100文。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江浙地区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 B.受到开埠通商的影响 C.是抗击英法侵略军的主战场 D.受太平天国运动冲击 19.1912年1月5日英国《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在一封信中写道:“《官话报》是北京各报中最反对共和、强烈支持清廷的报纸,但该报昨天的社论完全改变了立场。”材料说明 A.辛亥革命已取得完全胜利 B.民主共和已成大势所趋 C.清帝已经决定宣布退位 D.南北和谈已经取得成功 20.20世纪末,有学者在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时,认为那时候的中国如果不经革命的剧变,却经由立宪运动逐步演化为宪政体制,即使有一虚君也胜于经历多少年的反复暴力革命。该学者 A.正确认识到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B.认为改良道路是近代中国的最佳选择 C.主张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D.忽略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21. 据《每周评论》(1919年5月11日)记载:学生们边行进,边宣传,“许多人民看见掉泪,许多西洋人看见脱帽喝彩,又有好些巡警也掉泪”。这说明五四运动 A.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革命 B.激发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C.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D.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 22.某学生做了一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知识复习表,把党的正确探索总结为“三次变化”,表中甲、乙两处空白应为 三次探索 开始于 革命方式的变化 甲 革命道路的变化 毛泽东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央领导的变化 乙 A.秋收起义、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长征的胜利 C.南昌起义、遵义会议 D.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23.1927年2月19日《民国日报》载:国民革命军前敌总指挥唐生智称“我们这次革命的成功,完全是工农群众的力量,并不是士兵的力量。我们在衡阳,在醴陵,在粤汉路,都得着农工运动的帮助,才得很顺利的杀却敌人。”由此可见,该战争 A.消灭了北洋军阀主力 B.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C.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 D.维系了国共两党合作 24.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革命胜利主导 25.服饰的变化能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下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由图1到图2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 图一:红军帽 图二:八路军帽 A.国共关系的变化 B.新旧民主革命的性质变化 C.革命道路的变化 D.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 26.不同历史时期党员构成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下表中党员构成变化的原因理解准确的是 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表 时间 工人 农民 其他 1927年4月 51% 19% 30% 1928年 10% 76% 14% A.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 B.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 C.国民大革命运动蓬勃展开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7.下图是拍摄于解放军进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解放军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28.“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它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A.讨论确立新型国家架构 B.确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C.决定召开一届全国人大 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29.1953年6月2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3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 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 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 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 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 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 31.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的政治权利状况统计表(部分)。据此可知 政治权利 1954年宪法 1975年宪法 1978年宪法 1982年宪法 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授予 未授予 未规定 授予 言论 授予 授予 授予 授予 选举权 授予 授予(协商) 授予(协商) 授予 鸣放与辩论权 未授予 授予 授予 未授予 申诉、诉讼 授予 授予 授予 授予 少数民族自治权 授予 授予 授予 授予 A.中国政治文明呈现曲折性 B.公民权益得到法律保证 C.中国民主化水平逐步提升 D.国家法制建设步伐加快 32.2015年香港、澳门特首赴京述职时,会场座位安排同以往有很大不同,由以往“并排”会谈式改为国家领导人主持会议的形式。下列对此次座位调整的热议,你认为最接近本意的是 A.克服随意,突出述职的严肃性 B.创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C.港、澳地区法律地位有所下降 D.从细节凸显在宪制地位上差异 33.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 “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确立 34.新中国成立初期,首次体现我国“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的外交政策是 A.“一边倒” B.“不结盟”外交政策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35. 1971~1972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2,由此可见 时间 国家 1971年 1972年 亚洲 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塞浦路斯 日本、马尔代夫 非洲 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卢旺达、塞内加尔 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乍得 欧洲 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冰岛 马耳他、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 美洲 秘鲁 墨西哥、阿根廷、圭亚那、牙买加 A.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 B.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 C.不结盟运动推动的结果 D.新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36 .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 37.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38.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39.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截至目前,中国已先后参加了联合国20多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1.8万余人次,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这体现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成就是 A.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B.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努力构筑睦邻友好的周边关系 D.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发展 40.喜剧在古希腊早期即已出现,在很长的时间内,它都不能登大雅之堂。但是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喜剧不仅在城邦的节日仪式出现,并且连政府元首和政府重要的部门也成为其驳斥和奚落的目标。这说明雅典 A.民主政治利于公民的言论自由 B.借助喜剧形式完善民主政治 C.民主氛围提升了公民创作热情 D.商品经济激发公民自我意识 41.伯利克里时期,作为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的陪审法庭也参与立法活动,拥有对公民大会决议的最后批准权。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司法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法治理念被民众所接受 C.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 D.权力运行带有制衡色彩 42.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这表明 A.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43.克利斯提尼的政治活动,集中于雅典宪法的改造。他的第一步改革是重划选举区,把雅典国家分为十个区域,代替过去的四大部族。这一改革的最重要结果是 A.动摇了旧贵族的特权 B.消除了自由公民之间的政治矛盾 C.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 D.摧毁了旧贵族所依托的氏族秩序 44.公元前451年之前,雅典男子与他们外国妻子所生的孩子可以获得完全公民权,而伯利克里改革后的法规只承认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孩子拥有公民权。这一变化 A.赋予女性公民参政权利 B.扩大了雅典公民的范围和权利 C.提高雅典女性社会地位 D.实现从公民法向万民法的转变 45.同等的人交互做统治者也做被统治者”,因此“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情形在雅典是不存在的。对此理解,符合的是 A.权力制衡确保社会秩序长期安定 B.抽签选举有助城邦公平正义风气 C.人人平等现实奠基民主自由社会 D.轮流坐庄促成贵贱等级差别消失 46.罗马法规定,首先发现矿藏者可为该矿藏的所有人,但国家可以视需要限制甚至禁止其开发。在这种情况下,国家须付给发现者矿藏价值的2%。这反映罗马法 A.以保护私有财产为核心 B.平衡环保与经济发展需要 C.保护自由民的经济利益 D.协调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 47.《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A.量刑程序不统一 B.平民利益无法保障 C.量刑依据不统一 D.崇尚秩序和平衡 48.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的《论告示》第32编记载,对承租人以土地遭受火灾为由要求免除地租的申请,皇帝的批复如下:如果你耕种的土地遭受了意外的火灾,那么,你完全有理由要求免除地租。材料反映了 A.罗马皇帝注意按法律办事 B.罗马法注重维护公共的利益 C.罗马公民的法治观念淡薄 D.罗马法具有一定的理性思想 49.罗马共和国时期,只有对“故意杀害他人”与“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前者处予死刑,后者可通过交付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长期沿用。由此可以说明罗马法 A.缺乏严格统一的刑罚标准 B.区分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 C.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实用性 D.遵循主观意愿至上的原则 50.在早期罗马社会,罗马法规定,商品流转时,证人必须到场,并且以严格而繁琐的程序、体现交易双方的意愿。这样交易的一方想赖账时,另一方可诉至法院,并且带证人出庭。这表明当时罗马法 A.保证了商品交易的公平公正 B.轻视商品交易的安全 C.体现了商业不断发展的潮流 D.轻视商品交易的效率 51.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52.随着罗马疆域的不断扩大,人员的流动越来越频繁,商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经济部门。许多经商致富的“新人”进入元老院,将指导诉讼、编撰契约合同等法律事项视为重要的国家政务。这说明 A.元老院职能发生了重大变化 B.商品经济决定罗马法的发展 C.罗马立法有灵活性和现实性 D.自然法是罗马法的重要原则 53.伊丽莎白二世成为英国迄今为止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见证了12位英国首相,也是英国民众非常尊敬和欢迎的君主。她几乎不会对任何政治事务进行表态,对任何可能引起争议的事情都保持沉默,以表示她的不干涉和“绝对的公平”。据此可以看出,英国君主 A.为取悦民众,拒绝行使手中应有的权力 B.是可有可无的虚君,但能代表国家出访 C.无权任命首相,不能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D.仅仅是国家的象征,手中没有任何实权 54 .从17世纪末期的“光荣革命”到19世纪初的议会改革,掌权的政治人物在宪政民主规则下,逐步习惯了反对党的存在与反对党政治。如今反对党被认为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标志之一。据此可知反对党政治出现 A.标志英国政党政治形成 B.其特色是政治协商与妥协 C.是议会政治妥协的结果 D.是民主政治长期演进的结果 55.小威廉.皮特就任英国首相后开创了一个先例,即内阁失去议会多数信任时,可以解散议会,重新选举。直接诉诸选民的裁决。这表明 A.首相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B.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C.责任制内阁进一步发展 D.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56.1882年制定关于议会议事程序《普通规程》: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1887~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议会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这表明英国 A.内阁掌握立法权 B.政治民主化的退化 C.行政权力的上升 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57.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 A.改革是推动民主的唯一方式 B.全体国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 C.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 D.民主进程滞后经济发展 58.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国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各州议会分别选派两名参议员组成,众议院议员按人口比例由各州选民普选产生,每两年选举一次。这些规定体现了 A.参议院代表少数人利益 B.各州根据人口分享联邦权力 C.联邦制与共和制的原则 D.众议院主导联邦的立法权力 59.1803年,美国与法国签订了从法国廉价购买路易斯安那的协议,总统杰斐逊虽喜出望外,但内心亦十分不安,因为此举超越总统权限。最终,总统将协议交予国会并获得参众两院批准,协议才得以生效。据此可知美国 A.行政权高于立法权 B.总统权力受国会制约 C.总统由国会选举产生 D.国会权力至高无上 60.19世纪60年代,美国国会通过了3条宪法修正案,禁止各州实行奴隶制和强制服役,合众国的所有合法居住者都是美国公民,各州不得剥夺公民生命、自由和财产的权利。这些修正案 A.取消了各州的立法权力 B.赋予了国会修改联邦宪法的权力 C.破坏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D.反映出《1787年宪法》存在缺陷 第二卷 主观题部分(40分) 本题共2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61.阅读材料,回答相应问题。(26分) 材料一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 不同的民族因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经济发展不同,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往往自成体系。……如秦帝国建立了庞大帝国的内建系统使传达命令效率大大提高,在信息困难的农耕时代有效地保障了地域国家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广大地域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因此帝国的制度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同样古希腊的政治制度亦有其必然性。 ——编自许倬云《许倬云说历史: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三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民主共和。 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和组织权。…1787年宪法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第四章 总统由民选产生;总统可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联邦法院可宣布总统违宪…… ——美国《1787年宪法》 材料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东西方各自建立了怎样的政治制度,由此分析古代东西方两种不同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的民主制及其原则、本质的不同。(10分)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在地方管理上的相同之处。(4分) 62题.阅读材料,回答相应问题。(14分) 1951年到1975年,《时代》周刊六次将周恩来的照片登上封面。阅读下列图片及提示: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 请回答: (1)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评价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影响《时代》周刊前后对周恩来不同评价的原因。(8分)由此,你如何看待《时代》周刊对周恩来的不同评价?(2分) 玉溪一中高2022届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月考 历史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_5:ABCCB 6_10:BDABA 11_15:DDBAB 16_20:ADDBD 21_25:BCBBA 26_30:ACAAC 31_35:ADBCD 36_40:BDBAA 41_45:DBDCB 46_50:DDDBD 51_55:CCDDC 56_60:CCCBD 二、 主观题 61题,26分 (1)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分)形成原因:中国大江大河地理环境形成的农耕文明、封建小农生产的分散和脆弱性需要中央集权制有效巩固统一,保持社会秩序稳定(4分) 古代希腊:城邦民主制(2分) 形成原因:海洋文明下发达的商品经济形成了自由、平等的观念和宽松的社会环境;城邦制下始终无法形成统一和君主专制体制。(4分) (2)参考答案: 美国:总统制民主共和,三权分立原则;实质是资本主义民主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质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3)参考答案:地方既有一定的自治权,但必须在国家统一的法律管理下 62题,14分 (1)参考答案:从敌对、贬低、“妖魔化”到客观、公正(4分) (2)参考答案: 第一问:8分。 20世纪五十年代敌对,妖魔化中国因素:1)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两大阵营冷战对峙激烈 ;2)新中国成立打击美国扶蒋反共政策;3)新中国抗美援朝,沉重打击美国。 20世纪70年代客观公正评价中国因素: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孤立中国的政策基本行不通;3)美在美苏争霸过程中面临弱势;西欧、日本崛起和挑战使美不得不正视中国,改善与中国关系。 第二问:2分。美国在50年代更侧重于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评价周恩来,70年代更侧重于双方交流的经济利益评价周恩来,更客观公正。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