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0 发布 |
- 37.5 KB |
- 2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东省聊城市九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开学联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学测评考试 高二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关于生物性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狗的长毛和黑毛是一对相对性状 B. 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出现不同的遗传因子组成 C. 生物体不表现的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D. 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相对性状是指同一生物的同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具有相对性状的两纯合亲本杂交,F1表现出来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 【详解】A、狗的长毛和黑毛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 B、性状分离是杂合子自交同时表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不是指杂种后代出现了不同的遗传因子组成,B错误; C、隐性性状是指在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子一代不能表现出来的性状,C错误; D、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D正确。 故选D。 【点睛】 2. 下列对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过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定律 B. “为什么F1只有显性性状F2又出现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提出的问题之一 C. “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之一 D. “测交实验”的目的在于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果进行验证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 28 - ①提出问题(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两组豌豆遗传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 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 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 【详解】A、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研究遗传定律,A正确; B、“为什么F1只有显性性状F2又出现隐性性状?”属于孟德尔提出的问题之一,B正确; C、“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属于假说的内容之一,C错误; D、“测交实验”的目的在于对假说及演绎推理的结果进行验证,D正确。 故选C。 3. 某二倍体植物的花瓣颜色有白色、紫色红色和粉色四种。研究人员用某株粉色纯合子和某株白色纯合子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色,让F1自交,F2中白色:紫色:红色:粉色=4∶3∶6∶3,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B. F1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测交,后代花色中白色:紫色:红色=2∶1∶1 C. F2中白花的基因型有4种,其中纯合子占1/4 D. F2中自交后代能够发生性状分离的植株占5/8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F2代的性状分离比4∶3∶6∶3,组合数是16,且该比例是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自由组合的后代的9∶3∶3∶1的比例的变式,由此确定花色的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并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假设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为A、a和B、b,则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子二代中白色基因型为aa__,紫色为A_bb,红色为A_Bb,粉红色为A_BB,。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花色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遵循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 28 - B、子一代基因型为AaBb,其测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则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为白色:紫色:红色=2∶1∶1,B正确; C、子二代中白花的基因型有三种,分别为aaBB、aaBb、aabb,其中纯合子占1/2,C错误; D、子二代中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的个体均会发生性状分离,其所占比例为4/16+2/16+2/16+2/16=5/8,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能够灵活运用9∶3∶3∶1的比例及其变式,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导出F1和亲代的基因型及其对应的表现型,并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计算方法。 4. 某种鼠的体色有三种:黄色、青色、灰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A_B_表现为青色,A_bb表现为灰色,aa_表现为黄色(约50%黄色个体会因黄色素在体内积累过多幼年期死亡)。让灰色鼠与黄色鼠杂交,F1全为青色,F1相互交配得F2,F2自由交配得F3,理论上F3存活个体中灰色鼠所占的比例是( ) A. 20/89 B. 3/7 C. 60/89 D. 6/7 【答案】A 【解析】 【分析】 灰色鼠A_bb与黄色鼠aa_ _杂交,F1全为青色A_B_,则亲本黄色基因型为aaBB和灰色Aabb。 【详解】由分析可知,F1基因型为AaBb,F1相互交配的后代可分开推导,即Aa×Aa→AA∶Aa∶aa=1∶2∶1,但由于aa中有50%幼体致死,因而F2个体比例变为2∶4∶1,即2/7AA、4/7Aa、1/7aa,若F2自由交配,产生配子概率为A=4/7,a=3/7,则F3中AA=16/49,Aa=24/49,aa=9/49,但由于aa中有50%幼体致死,成活个体中AA∶Aa∶aa=32∶48∶9,即32/89AA、48/89Aa、9/89aa;Bb×Bb→BB∶Bb∶bb=1∶2∶1,但没有致死现象,若F2自由交配,产生配子概率为B=1/2,b=1/2,则F3中BB=1/4,Bb=1/2,bb=1/4;因此,理论上F3存活个体中灰色鼠(A_bb)所占的比例是(32/89+48/89)×1/4=20/89,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5. 图为某二倍体高等雄性动物的一个细胞内部分染色体组成示意图,图中①、②表示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28 - A. 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可存在于c与d中 B.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①与②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C. 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2条X染色体可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 D. a与c可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细胞含有三对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正在两两配对形成四分体,因此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时期);图中①、②表示一对同源染色体;a、b、c、d表示染色单体,其中a、b是一条染色体上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c、d是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 【详解】A、一个DNA分子复制后形成的两个DNA分子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上,而c与d为非姐妹染色单体,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①与②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B正确; C、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离,2条X染色体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C正确;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a与c可出现在该细胞产生的一个精子中,D正确。 故选A。 6. 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末端缺失的染色体因失去端粒而不稳定,其姐妹染色单体可能会连接在一起,着丝点分裂后向两极移动时出现“染色体桥”结构,如下图所示。若某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出现“染色体桥”并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移到细胞两极。不考虑其他变异,关于该细胞的说法正确的是( ) - 28 - A. 可在分裂中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 B. 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会发生改变 C. 其子细胞中有的染色体上连接了非同源染色体片段 D. 若该细胞基因型为Aa,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着丝点分裂发生在有丝分裂后期,所以可在分裂后期观察到“染色体桥”结构,A错误; B、由于在“染色体桥”的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形成的两条子染色体能移到细胞两极,所以其子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改变,B错误; C、“染色体桥”结构是由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所以其子细胞中的染色体上不会连接非同源染色体片段,C错误; D、由于姐妹染色单体连接在一起形成“染色体桥”后,在两着丝点间任一位置发生断裂,所以该细胞基因型为Aa时,可能会产生基因型为Aaa的子细胞,D正确。 故选D。 【点睛】 7. - 28 - 某种植物(2n=40)为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等位基因B和b位于X染色体上,分别控制阔叶(B)和细叶(b)。用阔叶雄株和杂合阔叶雌株进行杂交得到子一代,再让子一代相互杂交得到子二代,子二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阔叶雌株∶阔叶雄株∶细叶雄株=2∶3∶1。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子二代中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可能是含有Xb的花粉不育 B. 子二代相互杂交得到的子三代中细叶植株所占比例为1/12 C. 若对该种植物基因组测序应测定20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对序列 D. 该种植物与叶型有关的基因型共有5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用阔叶雄株(XBY)与杂合阔叶雌株(XBXb)杂交得到子一代,子一代的基因型为XBXB、XBXb、XBY和XbY,但是子二代没有出现细叶雌株(XbXb),但有细叶雄株(XbY),可能是含有Xb的花粉不育,使子二代中阔叶雌株(XBXB、XBXb)∶阔叶雄株(XBY)∶细叶雄株(XbY)=(3/4×1/3+1/4×1/3)∶(3/4×2/3)∶(1/4×2/3)=2∶3∶1,据此分析答题。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子二代中出现上述比例的原因可能是含有Xb的花粉不育,A正确; B、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子二代中阔叶雌株(XBXB、XBXb)∶阔叶雄株(XBY)∶细叶雄株(XbY)=(3/4×1/3+1/4×1/3)∶(3/4×2/3)∶(1/4×2/3)=2∶3∶1,则雌配子中XB∶Xb=7∶1,雄配子中XB∶Xb(不育)∶Y=3∶1∶4,故子三代中细叶植株(XbY)所占比例=1/8×4/7=1/14,B错误; C、若对该种植物基因组测序应测定,应该测定19条常染色体+X+Y=21条染色体上的碱基对序列,C错误; D、因含有Xb的花粉不育,故不存在XbXb基因型,因此该种植物与叶型有关的基因型有XBXB、XBXb、XBY和XbY共4种,D错误。 故选A。 8. 对图甲中1~4号个体进行基因检测,将含有该遗传病基因或正常基因的相关DNA片段各自用电泳法分离。正常基因显示一个条带,患病基因显示为另一不同的条带,结果表。下列有关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 28 - A. 表中的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6号个体 B. 条带2的DNA片段含有该遗传病致病基因 C. 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1/3 D. 9号个体与该遗传病携带者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8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根据遗传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关键。图中4号个体为患者,双亲均正常,故为隐性遗传病;又因为1号个体正常,则进一步判断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再逐步判断各个体的基因型即可解题。表格中只有编号c缺少条带1,并且2、4号个体不存在正常基因,因此编号c对应系谱图中的4号个体。 【详解】A、由图4号为患者,其父母1和2号正常,可判断该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结合图2 abcd中abd都具有条带1和2,c只有条带2,图1中1、2、3号正常,4号患病,可知4号对应的应该是c,6号没患病,与c对应不上, A错误; B、4号个体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患者,没有该病的正常基因,并且只有条带2,因此条带2中DNA片段有致病基因, B正确; C、根据图1可知,设正常基因为A,致病基因为a,那么1号和 2号的基因型均为Aa,4号为aa。从7号(aa)可以推知5号和6号的基因型均为Aa,那么8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3号基因型为Aa(2/3),由图2条带判断,因此8号个体的基因型与3号个体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2/3, C错误; D、9号可能有的基因型为AA(1/3)或Aa(2/3),他与一个携带者(Aa)结婚,孩子患病的概率为1/4´2/3=1/6, D错误。 故选B。 9. 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 28 - A. 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会有两种菌落 B. 大肠杆菌的DNA控制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 C. 在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或太短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D. 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详解】A、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培养,可将R型细菌部分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一段时间后培养基中会有S型和R型两种菌落,A正确; B、噬菌体DNA控制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的合成,B错误; 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中,保温时间太长(细菌细胞裂解)或太短(噬菌体没有完全侵入)均可导致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正确; D、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都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后单独研究各自的效应,D正确。 故选B。 10. 下列有关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基因均位于染色体上 ②DNA和基因是同一概念 ③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④基因中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⑤每条染色体上含1或2个DNA分子 ⑥DNA是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DNA ⑦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⑧DNA指纹技术的原理是DNA的多样性 A. 一项 B. 两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8 - 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叫做染色体,它是由DNA和蛋白质两部分组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结构。一条染色体上包含一个DNA分子。一个DNA分子上包含有多个基因,基因是DNA上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遗传片段。一条染色体上携带着许多基因。 【详解】①原核细胞的基因在环状DNA上,①错误; ②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②错误; ③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③正确; ④基因中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④正确; ⑤每条染色体上含1或2个DNA分子,⑤正确; ⑥DNA是遗传物质,但是有的生物,例如RNA病毒,遗传物质是RNA,⑥错误; ⑦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⑦错误; ⑧DNA指纹技术的原理是DNA的特异性,⑧错误。 正确的有三项。 故选C。 【点睛】 11. 图甲是DNA复制过程示意图,图乙是图甲的局部放大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甲中A代表DNA解旋酶,B代表DNA聚合酶,两者均作用于9部位 B. 图甲中b、d两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C. 图乙中7为胸腺嘧啶核糖核苷酸 D. 为该过程提供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是葡萄糖 【答案】B 【解析】 【分析】 - 28 - 据图分析,图甲是DNA复制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解旋酶,B表示DNA聚合酶,a、d是两条母链,b、c是新形成的两条子链;图乙是图甲的局部放大图,其中1是胞嘧啶,2是腺嘌呤,3是鸟嘌呤,4是胸腺嘧啶,5是脱氧核糖,6是磷酸,7是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8是碱基对,9 是氢键,10是脱氧核苷酸链的片段。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A表示解旋酶,B表示DNA聚合酶,两者均作用于磷酸二酯键,而图乙中9是氢键,A错误; B、图甲中a与d互补,a与b也互补,因此b、d两条链的碱基序列相同,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乙中7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C错误; D、为该过程提供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D错误。 故选B。 12. 某病毒的DNA分子共有碱基600个,其中一条链的碱基比例为A∶T∶G∶C=1∶2∶3∶4,在侵染宿主细胞时共消耗了嘌呤类碱基2100个,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半保留复制 B. 子代病毒的DNA中(A+T)/(C+G)=3/7 C. 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了8个子代DNA D. 该病毒DNA复制3次共需要360个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DNA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该链的互补链中A∶T∶G∶C=2∶1∶4∶3,DNA分子中4种碱基的比例为A∶T∶G∶C=3∶3∶7∶7,由题意知含有600个碱基的DNA分子中,A=T=15%,则该DNA分子中的A=T=90个,G=C=210个。 【详解】A、病毒DNA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时遵循DNA分子半保留复制的原则,A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DNA分子中(A+T)/(C+G)=3/7,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关系,子代病毒的DNA中(A+T)/(C+G)=3/7,B正确; C、由题干信息可知,在侵染宿主细胞时共消耗嘌呤类碱基2100个,应是复制了3次,则该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了8个子代DNA,C正确; D、该病毒DNA复制3次需要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为(23-1)×90=630个,D错误。 故选D。 13. 白化病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两种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发病机理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28 - A. 基因1和基因2可存在于人体的同一细胞中 B. ②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需要tRNA协助 C. 上图中两种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不同 D. 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和遗传方式,选择调查对象的范围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转录过程,②表示翻译过程;基因1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过程间接控制生物性状,基因2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基因1和基因2可存在于人体的同一细胞中,但是一般不会在同一个细胞表达,A正确; B、②表示翻译过程,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需要tRNA的协助,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基因1和基因2控制生物性状的方式是不同的,C正确; D、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要在人群中随机调查,而调查遗传方式需要在患者家系中进行,故选择调査对象的范围不同,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育种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单倍体育种中常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 B基因可突变成b1、b2基因反映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 C. 生物产生的变异个体都属于可遗传的变异,都可以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D. 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1 - 28 -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这会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基因突变的特点是低频性、普遍性、少利多害性、随机性、不定向性。 (2)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包括两种类型,①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此外,某些细菌(如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在人为作用(基因工程)下也能产生基因重组。 (3)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详解】A、单倍体由于高度不育无法形成种子,所以单倍体育种需要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进行诱导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 B、B基因可突变成b1、b2基因反映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B正确; C、生物产生的变异包括单纯环境引起的不能遗传的变异和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可遗传变异,其中只有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生殖隔离,D错误。 故选B。 15. 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若图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则含有2个染色体组 B. 若图b表示体细胞,则其代表的生物可能是三倍体 C. 若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是二倍体 D. 若图d代表的生物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则该生物是单倍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 - 28 - 2、单倍体是具有体细胞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的生物个体。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称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可以含有1个或几个染色体组,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是单倍体,雄蜂也是单倍体,仅有一个染色体组的生物是单倍体。 3、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称为二倍体。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都属于二倍体。 4、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且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生物个体,均称为多倍体。如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 【详解】A、如果图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则含有4个染色体组,A错误; B、如果图b表示体细胞,其代表的生物若是受精卵发育而来,则是三倍体;若是配子发育而来,则是单倍体,B正确; C、如果图c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是二倍体,C正确; D、如果图d代表的生物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则该生物是单倍体,D正确。 故选A。 【点睛】 16. 如图表示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B. 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C. 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R表示生殖隔离 D. 两个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生物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包括就地保护、易地保护等。 - 28 -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据图分析,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R表示生殖隔离。 【详解】A、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A正确; B、突变和基因重组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是不能决定生物进化方向,B错误; C、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P表示自然选择,R表示生殖隔离,C正确; D、两个能相互交配产生后代的生物不一定属于同一物种,如马和驴,D正确。 故选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7. 人类对遗传规律和遗传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B. 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荧光标记技术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C. 赫尔希等人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D. 沃森、克里克通过模型构建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答案】AD 【解析】 【分析】 人类对遗传规律和遗传本质的探索包括以下内容: 1、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测交实验)→得出结论。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4、沃森和克里克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结构。 5、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详解】A、萨顿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的假说,A正确; - 28 - B、摩尔根用果蝇通过假说—演绎法,通过红眼雌果蝇和白眼雌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B错误; C、赫尔希等人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的遗传物质,C错误; D、沃森、克里克通过模型构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AD。 18. 某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用3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素分别标记该果蝇一个精原细胞中的A、a、B基因,再检测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的荧光标记。已知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异常,检测到分裂进行至①②③时期的三个细胞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数量,结果如图。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 ①时期的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 B. ③时期的细胞中荧光素的种类有0、1、2、3四种可能 C. ③时期的细胞中Y染色体的个数有两种可能 D. 若①时期发生片段交换,则②时期的某个细胞中可能出现3种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 【答案】B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可知,①染色体和体细胞中数目相同,DNA数是体细胞的二倍,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细胞;②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且有染色体单体,故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的细胞;③为减数分裂最终形成的子细胞,但由于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异常,导致含有5条染色体。 【详解】A、果蝇的体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①时期核DNA和染色单体数量为16,染色体数为8,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精原细胞经过了DNA复制,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含有2个a基因和2个B基因,故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A正确; B、③时期细胞中不含染色单体,染色体数为5条,结合题意"该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一次异常"可知,该细胞可表示精细胞或精子,由于②时期的染色体数正常,所以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则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AXB、AAY、aaXB,aaY、AXB、aXBXB、AYY、 - 28 - aYY,所以③时期的精细胞中荧光素的种类有1、2、3共三种可能,B错误; C、根据B项分析可知,③时期的细胞中Y染色体的个数有0、1、2三种可能,C错误; D、②时期含有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数减半,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中期,若①时期A、a基因所在染色体交叉互换,可导致②时期的细胞含有A、a基因,由于性染色体与A、a基因所在染色体自由组合,所则②时期的某个细胞中可能含有AaXB (此时X染色体上共含两个B基因)、AaY,若是XY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不影响基因的组合,②时期的细胞中含有AXB (此时细胞中共含两个A基因和两个B基因)、AY(此时细胞中共含两个A基因)、aXB (此时细胞中共含两个a基因和两个B基因)、aY(此时细胞中共含两个a基因),所以此时期某个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如AaXB),D正确。 故选BC。 19. 图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图中I、II为无遗传效应的序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中碱基对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B. c中碱基对若发生变化,个体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 C. b、c互为非等位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时可自由组合 D.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的首端存在起始密码子 【答案】C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为某植物细胞一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a、b、c都是基因,且位于同一个DNA分子上,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Ⅰ和Ⅱ也在该DNA分子上,分别位于三个基因之间,属于非编码序列。 【详解】A、a是一个基因,其碱基对缺失会导致结构改变,属于基因突变,A正确; B、c中碱基对发生变化,一定会导致mRNA上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故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B正确; C、b、c基因位于一个DNA分子上,在遗传时遵循连锁定律,C错误; D、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起始密码子位于mRNA上,D错误。 故选CD。 - 28 - 20. 细胞内有些tRNA分子的反密码子中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1),含有I的反密码子在与mRNA中的密码子互补配对时,存在如图所示的配对方式(Gly表示甘氨酸)。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 B. 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肽键结合 C. tRNA分子由两条链组成,mRNA分子由单链组成 D. 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 【答案】B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图中的tRNA含有稀有碱基次黄嘌呤(1),其含有的反密码子为CCI,转运的氨基酸是甘氨酸,该反密码子CCI能与mRNA上的三种密码子(GGU、GGC、GGA)互补配对,即I与U、C、A均能配对。 【详解】A、根据题图分析可知,一种反密码子可以识别不同的密码子,A正确; B、密码子与反密码子的碱基之间通过氢键结合,B错误; C、tRNA分子和mRNA分子都由一条链组成,C错误; D、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mRNA中的碱基改变不一定造成所编码氨基酸的改变,D正确。 故选BC。 21. 表观遗传现象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生命活动过程中,下列有关表观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柳穿鱼Le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 B. 表观遗传现象发生在配子的形成过程中,能够遗传给后代 C. 同卵双胞胎之间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无关 D. 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 【答案】AD - 28 - 【解析】 【分析】 即使亲代传递给后代的DNA序列没有改变,亲代在生活中由于生活环境或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引起的身体状况变化,也会通过某种途径遗传给下—代,即父母的生活经历可以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生物学家将这种遗传现象称为表观遗传现象。表观遗传变异包括基因沉默、DNA甲基化、核仁显性、休眠转座子激活和基因组印记等方面。 【详解】A、柳穿鱼Leyc基因的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会抑制基因的表达,A正确; B、表观遗传现象发生在亲代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不通过配子遗传,B错误; C、同卵双胞胎之间的基因型相同,因此他们之间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C错误; D、构成染色体的组蛋白发生甲基化、乙酰化等修饰,也会影响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AD。 【点睛】本题考查表观遗传现象的概念,明确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型却发生了改变,这种变化可以通过DNA序列以外的方式遗传给后代是本题解答的基础。 22. 新型冠状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以ss(+)RNA表示,ss(+)RNA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出蛋白质,下图是该病毒的增殖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RNA复制酶也可用于宿主细胞内RNA合成 B. (+)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嘧啶碱基数相等 C. 与DNA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易发生变异 D. 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和宿主细胞决定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新型冠状病毒(CONID-19)增殖过程示意图,ss(+)RNA在RNA复制酶的作用下形成(-)RNA,(-)RNA再作为模板合成(+)RNA,(+)RNA也可直接作为mRNA翻译成蛋白质。 - 28 - 【详解】A、RNA复制酶只能用于病毒RNA的合成,不能用于宿主细胞内的RNA合成,A错误; B、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嘌呤碱基数相等,但(+)RNA的嘧啶碱基数与(-)RNA的嘧啶碱基数不一定相等,B错误; C、DNA病毒中的DNA为双链结构,比较稳定,而新型冠状病毒的RNA为单链结构,不稳定,因此与DNA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更易发生变异,C正确; D、子代病毒的遗传性状由亲代RNA病毒决定,D错误。 故选ABD。 23. 为指导遗传咨询,医生通过产前诊断技术从孕妇体内取得胎儿细胞进行检查分析,以此判断胎儿是否患遗传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借助染色体筛查技术,诊断胎儿是否患白化病 B. 对胎儿细胞的染色体进行数量分析,可判断胎儿是否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C. 用光学显微镜检查胎儿细胞,可判断胎儿是否患有青少年型糖尿病 D. 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诊断胎儿是否患猫叫综合征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人类遗传病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1)单基因遗传病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并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血友病、色盲)、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佝偻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由多对等位基因异常引起的,如青少年型糖尿病; (3)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 2、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 (1)产前诊断:胎儿出生前,医生用专门的检测手段确定胎儿是否患某种遗传病或先天性疾病,产前诊断可以大大降低病儿的出生率。 (2)遗传咨询: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有效的预防遗传病的产生和发展。 (3)禁止近亲结婚:可大大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 【详解】A、白化病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筛查技术诊断胎儿是否患病,A错误; - 28 -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单基因遗传病,不能通过对胎儿的染色体数量分析进行诊断,B错误; C、青少年型糖尿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而基因在光学显微镜下是观察不到的,C错误; D、猫叫综合征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可以通过体外培养胎儿细胞并分析染色体来诊断胎儿是否患病,D正确。 故选D。 24. 图为甲遗传病的某家系图,II-4不携带该病的致病基因。男性人群中的色盲的发病率为7%。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甲病可能为伴X显性遗传病 B. 甲病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 C. II-2是色盲携带者的概率为7/107 D. III-2与人群中正常女性结婚,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4/107 【答案】ABD 【解析】 【分析】 根据遗传图谱分析,图中已知Ⅱ-4不携带甲病的致病基因,而生出的后代全为患病个体,说明该遗传病为显性遗传;Ⅰ-1(患者)和Ⅰ-2生出不患病女性个体Ⅱ-2,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上显性遗传。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发病率大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 C、男性中色盲的发病率等于该致病基因频率,即b=7%,则B=93%;I-1个体基因型为XBY,I-2个体基因型为XBXb的概率=(2×7/100×93/100)÷(2×7/100×93/100+93/100×93/100)=14/107,则II-2 是色盲携带者(XBXb)的概率=14/107×1/2=7/107,C正确; D、Ⅲ-2的基因型为AaXBY,结合以上分析可知正常女性携带色盲基因的概率为14 /107 ,因此后代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1/2 ×14/107×1/4 =7/428 ,D错误。 故选ABD。 - 28 - 第II卷 非选择题 25. 某自花传粉的二倍体植株的花色有红色、粉色和白色3种表现型,花色的遗传过程中存在致死现象。基因型相同的两亲本杂交,F1中红花∶粉花∶白花=4∶4∶1,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提出假说一:控制该植株花色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亲本杂交出现4∶4∶1的原因是:①_________显红色,_________显粉色,_________显白色;②亲本Aa减数分裂时,某一种配子的致死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有人提出假说二∶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杂交未出现9∶3∶3∶1的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显红色,_______________显粉色,_______________显白色;②遗传过程中的致死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探究(1)(2)中哪种假说合理,以F1中植株作为材料,设计遗传实验进行探究_______(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 【答案】 (1). AA (2). Aa (3). aa (4). a(雌雄)配子50%致死 (5). 同时具有A、B两种显性基因时 (6). 只有A或B一种显性基因时 (7). 不含显性基因时 (8). AA和BB基因纯合个体致死 (9). 选择F1中红花个体与白花个体进行测交,若子代全为粉花,则假说一成立;若子代中红花∶粉花∶白花=1∶2∶1,则假说二成立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该二倍体植株花色有三种表现型,存在中间表现型(粉色),可推断花色的遗传可能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也可能受两对等位基因控制,花色的遗传过程中存在致死现象,使F1中红花∶粉花∶白花=4∶4∶1,偏离正常比例,可能为配子致死或某种基因型致死,据此分类进行分析。 【详解】(1)如果控制该植株花色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基因型均为Aa的两亲本杂交,F1中出现3种表现型,说明可能基因型AA个体花色显红色,基因型Aa个体花色显粉色,基因型aa个体花色显白色;正常情况下,F1应为红花(AA)∶粉花(Aa)∶白花(aa)=1∶2∶1,而实际F1中红花(AA)∶粉花(Aa)∶白花(aa)=4∶4∶1,即AA=4/9=(2/3)2,aa=1/9=(1/3)2,故亲本Aa通过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比例A∶a=2∶1,说明含a的雌雄配子有50%致死。 (2)如果亲本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 - 28 - ,且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亲本(AaBb)杂交得到的F1只有三种表现型,且红花∶粉花∶白花=4∶4∶1,说明植株花色在同时具有A、B两种显性基因时显红色,只有A或B一种显性基因时显粉色,不含显性基因时显白色。在无致死的情况下,F1比例应为红花(A_B_)∶粉花(A_bb+aaB_)∶白花(aabb)=9∶6∶1,因此F1出现4∶4∶1比例的原因是红花中出现5份致死,粉花中出现2份致死,只有AA和BB基因纯合个体致死符合这种情况。 (3)为了探究(1)(2)中哪种假说合理,可选择F1中红花个体与白花个体进行测交,若假说一成立,则测交亲本为AA×aa,测交子代全为粉花(Aa);若假说二成立,则测交亲本为AaBb×aabb,测交子代中红花(AaBb)∶粉花(Aabb+aaBb)∶白花(aabb)=1∶2∶1。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和应用,要求考生掌握9∶3∶3∶1比例及其变式的应用,并能根据题干信息准确分析推理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是解题关键。 26. 研究发现,细胞中染色体的正确排列与分离依赖于染色单体之间的粘连。动物细胞内存在有一种SGO蛋白,对细胞分裂有调控作用,其主要集中在染色体的着丝点位置,在染色体的其他位置也有分布,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变化可发生在_________时期,该过程会导致染色体数目_________。 (2)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会产生水解酶将粘连蛋白分解,而染色体上的其他蛋白质不受影响,这种酶在有丝分裂中期已经开始大量起作用,而各着丝点却要到后期才几乎同时断裂。据图推测,SGO蛋白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__,如果阻断正在分裂的动物体细胞内SGO蛋白的合成,细胞最可能出现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________。 (3)除图1所示的功能外,图2中粘连蛋白还具有___________的功能。某基因型为AaBbCc的雄性动物,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基因A/a与B/b之间遵循_________定律,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产生精子的基因型可能有_________种。如果在联会时期之前破坏粘连蛋白,则产生的配子中,基因型为AbC的比例会_________。 - 28 - 【答案】 (1). 有丝分裂期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2). 加倍 (3). 保护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破坏 (4). 染色体数目变异 (5). 连接同源染色体内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或促进交叉互换) (6). 基因的分离 (7). 2或4 (8). 增多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表示着丝点分裂后,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均匀地移向两极,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图2表示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1细胞中着丝点断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 (2)根据题意分析,水解酶能将粘连蛋白分解,但这种酶在有丝分裂中期已经开始大量起作用,而各着丝点却要到后期才几乎同时断裂,再结合图可推知SGO蛋白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主要是保护粘连蛋白不被水解酶破坏;如果阻断正在分裂的动物体细胞内SGO蛋白的合成,则粘连蛋白将被水解酶破坏,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 (3)与图1相比,图2中粘连蛋白还具有连接同源染色体内的非姐妹染色单体(或促进交叉互换) 的功能;据图分析,图中含有3对等位基因,但A/a和B/b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但是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该细胞在不发生交叉互换时产生的精细胞的基因型有2种,但粘连蛋白可导致同源染色体内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因此该细胞产生精细胞的基因型最多有4种;由于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联会时,因此若在联会时期之前破坏粘连蛋白,则产生基因型为AbC配子的比例会增多。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根据图中染色体行为特征判断其所处的时期,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图中和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27. 微RNA(miRNA)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基因表达调控因子。下图表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请回答下列问题: - 28 - (1)A过程是____________,该过程所需要的原料是____________,酶是____________。线虫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相同的DNA进行此过程时起点____________(填“完全相同”“不完全相同”或“完全不同”)。 (2)与A过程相比,B过程特有的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____________。B过程合成的②、③等的序列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可知,微RNA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某蛋白质由b条肽链构成,相对分子量为c,求:控制该蛋白质合成的基因所含核苷酸的数量至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转录 (2). 核糖核苷酸 (3). RNA 聚合酶 (4). 不完全相同 (5). U-A (6). 相同 (7). 模板相同 (8). mRNA能与bin -4基因转录生成的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 (9). 6(c- 18b)/(a-18)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中A表示转录过程;B表示翻译过程;①是转录形成的mRNA,作为翻译的模板;②和③都是翻译形成的肽链。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RISC-miRNA复合物抑制翻译过程。 【详解】(1)A过程是转录,该过程合成的产物是RNA,需要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酶是RNA聚合酶。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线虫不同的组织细胞内相同的DNA进行此过程时起点不完全相同。 (2)与A转录过程相比,B翻译过程特有碱基互补配对方式是U-A。翻译过程合成的多肽链序列相同,原因是模板相同。 (3)由图可知,微RNA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机制是mRNA能与bin -4基因转录生成的 - 28 - mRNA发生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链阻断翻译过程。 (4)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氨基酸数-肽链数=肽键数=脱水数,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碱基数:mRNA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假设氨基酸数量为X,aX-18(X-b)=c,解得X=(c-18b)/(a-18),由于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的碱基数是氨基酸数6倍,因此氨基酸数量为6(c-18b)/(a-18)。 【点睛】本题微RNA为素材,结合线虫细胞中微RNA(lin-4)调控基因lin-14表达的相关作用机制图,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及产物,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及物质的名称;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掌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运用其延伸规律答题。 28. 如图表示四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据图回答: (1)图中A、D方向所示育种途径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育种方法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新品种,最好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育种方法,(请用图中字母和箭头说明该育种过程)。 (3)E和F的处理时期是____________。这两种育种方法的原理分别是____________,E育种方法的优点是____________。 (4)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利用上述育种方法选择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都能定向改变该种群的____________,导致该种群按一定方向发展进化。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可以把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3). A→B→C→G→H (4). 萌发种子或幼苗期 (5).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 (6). 能提高突变率, 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 (7). 基因频率 【解析】 【分析】 - 28 -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D途径表示的是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A→B→C→G→H途径表示的是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E途径表示的是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F途径表示的是多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D方向所示的育种方法为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该育种方法能够把不同亲本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 (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A→B→C→G→H途径表示的是单倍体育种,其最大的有优点是可以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E对萌发种子或幼苗期进行处理,属于诱变育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诱变育种的优点是能提高突变率, 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F对萌发种子或幼苗期进行处理,属于多倍体育种,该育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4)选择培育符合生产要求的新品种时,都要进行筛选,所以种群的基因频率都能定向改变,导致该种群按一定方向发展进化。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几种育种方法,结合图中的文字和箭头关系判断不同的育种方法的名称,知晓不同的育种方法所遵循的原理及其优缼点,进而结合题干要求分析答题。 29.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遗传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常染色体的基因受到性激素的影响,在不同性别中表达不同,称为从性遗传。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为XY型生物体内的一对性染色体模式图,非同源区段不存在等位基因,同源区段存在等位基因。现有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位于此同源区段,则与此相关的基因型有____________种,此性状的遗传与性别____________(填“有”或“无”)关系。请写出支持此观点的一个杂交组合____________。 (2)某研究小组对某野生型纯合小鼠品系胚胎期进行X射线处理,得到一只雄性突变小鼠(记为A),突变性状是由位于某一条染色体上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若判断基因突变的显隐性和所在染色体的位置,染色体分为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则可能的情况有_____种。若要进一步鉴定其中的两种情况:可选用____________杂交,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①若后代出现____________,则突变类型为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的显性突变;②若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则突变类型为Y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的基因突变。 - 28 - (3)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其羽毛颜色芦花(C)对非芦花(c)为显性。一只非芦花公鸡与一只纯合芦花母鸡交配,产生的F1中公鸡全为芦花,母鸡全为非芦花。有人认为这是伴性遗传,C、c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也有人认为是从性遗传,基因型为Cc的个体公鸡表现为芦花,母鸡表现为非芦花。若证明上述遗传方式,则最简便的方法是用________杂交, ①若子代表现为____________,则证明C、c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 ②若子代表现为____________,则证明C、c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答案】 (1). 7 (2). 有 (3). XAXa ×XaYA (4). 5 (5). 将A与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 (6). 雌鼠均表现为突变型 ,雄鼠均表现为野生型 (7). 雌鼠均表现为野生型,雄鼠均表现为突变型 (8). F1中的雌雄家禽相互交配 (9). 无论雌雄都表现为芦花∶非芦花=1∶1 (10). 公鸡表现为芦花∶非芦花=3∶1 ,母鸡表现为芦花∶非芦花=1∶3 【解析】 【分析】 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不同性别中表现不同,为从性遗传。 2、据图分析,X、Y一对同源染色体,X染色体上有XY同源区段和X非同源区段,Y染色体上有XY同源区段和Y非同源区段。 【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已知有一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与此有关的基因型有3+4=7种;该性状的遗传为伴性遗传,即此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如XAXa与XaYA杂交后代雌性有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两种,而雄性全部为显性性状。 (2)根据题意分析,已知A为雄性突变小鼠,突变性状是由位于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突变产生的,该突变基因可能是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也可能是常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或隐性基因,也可能在Y染色体上,因此该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可能有5种情况。A为雄性突变体,应该选择多只野生型雌鼠交配,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①若后代出现雌鼠均表现为突变型,雄鼠均表现为野生型,则突变类型为X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段的显性突变; ②若后代表现为雌鼠均表现为野生型,雄鼠均表现为突变型,则突变类型为Y染色体上非同源区段的基因突变。 (3)根据题意分析,已知一只非芦花公鸡与一只纯合芦花母鸡交配,产生的F1 - 28 - 中公鸡全为芦花,母鸡全为非芦花,表现为与性别相关联,可能是伴性遗传或从性遗传;要证明鸡羽毛颜色的遗传是伴性遗传还是从性遗传,最简单的方法是让F1中的雌雄家禽相互交配,观察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 ①若C、c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为伴性遗传,则子代无论雌雄都表现为芦花∶非芦花=1∶1; ②若C、c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为从性遗传,由于基因型为Cc的个体公鸡表现为芦花,母鸡表现为非芦花,则子代公鸡表现为芦花∶非芦花=3∶1,母鸡表现为芦花∶非芦花=1∶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伴性遗传和从性遗传的相关知识点,了解两种遗传的概念和基因所在的位置,并能够根据同源染色体X、Y上的区段分析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和遗传方式。 - 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