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海二中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 ‎ 一、现代文阅读(23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所谓家国天下,乃是以自我为核心的社会连续体。每一个自我都镶嵌在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之中,从自我出发,逐一向外扩展,从而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 ‎ 中国的古代社会政治关系,不是用以契约为核心的法来调节,而是以伦理性的礼乐制度构成基本的社会框架。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来自西周的分封制。天子封诸侯为立国,诸侯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卿大夫为立家,进而形成金字塔形的封建等级制度。所谓家国天下,就是由这种宗法分封制联为一体的卿大夫、诸侯与天子。天子代表天下(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国),诸侯代表列国(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地方),卿大夫代表采邑(相当于现代意义上的家乡);家国天下之间,通过层层分封与效忠而形成血缘——文化——政治共同体,既是亲戚,又是君臣,如同一个大家族。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到汉武帝之后,法家的郡县制与儒家的礼乐制合流,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宗法家族的父子、夫妇伦理与国家的君臣之道高度同构,王朝的政治关系是家族伦理关系的放大,伦理与政治高度一体化。‎ ‎ 家国与天下,是肉身与灵魂的关系。天下代表了至真、至美、至善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通过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肉身,这些制度是由将伦理与政治合为一体的名教、典章制度和风俗组成,由此,天下价值不远人,就在人间的礼法秩序与日常生活之中。离开了家国的肉身,天道将沦为无所依傍的孤魂。另一方面,宗法秩序的正当性、国家秩序的合法性,无法自证其身,只能从超越的天下意识,从更高的天命、天道、天理中获取。家国对于中国人来说之所以神圣,之所以具有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乃是因为它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 ‎ ‎ ‎ 在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家国不过是中介物,最重要的乃是自我和天下这两极。天下在古代中国有两个密切相关的含义:一个是普遍的宇宙价值秩序,类似于西方的上帝意志,与天命、天道、天理等同,是宇宙与自然最高之价值,也是人类社会和自我的至善所在;另一个含义是从小康到大同的礼治,是人类社会符合天道的普遍秩序。前一个天下,因为作为价值体等同于天命、天道、天理,所以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自我便可以与其沟通,孟子有“天民”之说,此说以后为宋明理学特别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一个人的内心因为先天拥有良知,可以直接与天理打通,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不必经过家国的转手。后一个天下,乃是现实世界中的文化伦理秩序,个人若要与天下打通,必须经过“齐家治国”,才能达致“平天下”,因而家国成为从自我到天下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而与出世的佛教、向往天国的基督教不同,儒家的个人良知之实现,必须通过在家族与王朝的公共事务之中从事道德实践。所谓致良知中的“致”,不仅是对天理的领悟,更是对天理的践行。‎ ‎ (节选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国天下推崇自我至上,并从家国到天下的等级性有机关系中获得同一性。‎ B、自西周的分封制而来的家国一体的礼乐制度在后来的历史中已不复存在。‎ C、天下代表的最高价值要在人间实现,必须依托于宗法家族和王朝国家的制度。‎ D、自我与天下有直接的通道,人们不必经过家国的中介,就能达致“平天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揭示了家国天下的内涵,接着阐明了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之间的关系。‎ B、文章借助具体的历史事实,论述了家国天下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之间的联系。‎ C、通过“天下”两种含义的辨析,论证了家国天下连续体之中天下和自我的重要。‎ D、文章开头和尾部都引用孟子的言论,突出了“孟子推重家国天下”这一中心论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社会治理只重视伦理性的礼乐制度,一贯无视以契约为核心的法律制度。‎ B、董仲舒“三纲思想”提出后就成了中国封建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政治伦理化更明显。‎ C、中国人认为家国是天下价值的人间体现,觉得它具有神圣而不可撼动的现实权威性。‎ ‎ D、儒家“致良知”是在从事家国事务的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不只是对天理的领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4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悲哀的面孔 ‎[德]海·伯尔 我站在港口看海鸥时,我的悲哀的面孔引起在这个区巡逻的一名警察的注意。‎ 我注视着鸥群,此刻,我最向往有一块面包,把它掰成碎块,来喂海鸥。可是,我同它们一样饥饿,一样疲乏。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因为站在那儿,放眼群鸥,默默饮悲,确乎美不可言。‎ 突然,一只警官的手搭在我的肩上,一个声音说道‘跟我走!’同时,这只手使劲扳我的肩膀。我稳稳站定,甩掉那只手,镇静地说:“你发疯了。”‎ ‎“同志。”一直还看不见的那个人对我说,“你当心点。”‎ ‎“先生。”我答道。‎ ‎“这里没有什么先生。”他怒气冲天地喝到,“我们都是同志。”‎ 此时,他跨前一步,站到我身旁,从侧面打量我,严肃得像一头牛。‎ ‎“什么道理……”我要和他理论理论。‎ ‎“理由很充分”他说,“你悲哀的面孔。”‎ 我笑了。‎ ‎“你别笑!”他当真发火了。方才我还以为,或许没有小偷或逃犯好让他逮捕, 他因此感到百无聊赖。可是,此 刻我看出这是千真万确:他要逮捕我。‎ ‎“跟我走……!”‎ ‎“ 为什么?”我镇静地问。‎ 一不留神,我的左腕已经被套上一条细铁链。就在这一瞬间,我知道,我又完蛋了。‎ ‎“为什么?”我又问道。‎ ‎“有条法令是——要高高兴兴的。”‎ ‎“我蛮高兴么!”我喊叫起来。‎ ‎“你的悲哀的面孔……”他摇了摇头。‎ ‎“这条法律可是新的呀!”我说。‎ ‎“它已经存在三十六个小时了,你必定知道,所有法律都是在宣布之后二十四小时生效的。”‎ ‎“我真的不知道有这条法律。”‎ ‎“逃避惩罚是徒劳的。这条法律是前天颁布的,通过所有的扩音器播送。所有的报刊上都发表了。帝国全境一切街道、公路上,统统撒了传单。‎ 他牵着我走了。此刻,我才感到天气寒冷,才感到委实饥饿难当。想起自己一身污垢,没刮胡子,衣衫褴褛,才想起有法律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我被推到他前面走着,像一个被证实了盗窃罪而被抓走的稻草人似的。街道空荡荡,到警察局路不远,我已料到他们很快又会找理由逮捕我,不过话虽如此,但仍然心情沉重。‎ 我一路走,一路看到凡是我所碰到的人,无不贴上那种欢乐表情,因为有命令——要高高兴兴的。‎ 我们很快到了警局。此时汽笛长鸣,鸣笛表示离下班还有十分钟,这是肯定无疑的,因为按照当时国家元首提出的“幸福与肥皂”的口号,每个人下班前都必须洗澡十分钟。‎ 我们穿过警局空空荡荡的过道,接着,一扇门自动打开,因为在此期间,门卫已向里头通报我们来了。在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是喜气洋洋,太平盛世,秩序井然,人人努力在白天洗完规定的一磅肥皂,以遵守法律的规定——人人都要干干净净,胡子刮得光光的,露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模样。因而一个被捕者的到来,便是一件大事。‎ 我们走进一问房间,静悄悄的。我感到,我的脸越发消瘦了。我又累又饿,那种悲哀的幸福感的最后痕迹此时烟消云散,因为,我知道,我完蛋了。‎ 数秒钟之后,一个穿一身预审员的浅褐色制服的高个子,一声不吭地走进来坐了下来,两眼紧盯着我。‎ ‎“职业?”‎ ‎“普通同志。”我答道。‎ ‎“被捕前干什么?”‎ ‎“囚犯。”‎ 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 ‎“什么时候?从哪里放出来的?”‎ ‎“昨天,十二号监狱,十三号牢房。”‎ ‎“当时的罪行?”‎ ‎“高兴的面孔。”‎ 两人互相看了一眼。‎ ‎“讲明白!”预审员说。‎ ‎“当时。”我说,“我的高兴的面孔引起一位警察的注意,那天命令全国要悲哀。是首长去世的日子。”‎ ‎“刑期多久?”‎ ‎“五年。”‎ ‎“表现?”‎ ‎“不好。”‎ ‎“原因?”‎ ‎“服劳役太少。”‎ 预审员站起身子,狠狠地给了我一拳,走出了房间。接着是审讯员,审讯官,初审法官,终审法官,他们一一进来,一一打我,又一一走出房间。最后,由于我的悲哀的面孔,他们判了我十年徒刑,这回的情形,同先前由于我的高兴的面孔判我五年徒刑如出一辙。‎ 如果在“幸福与肥皂”的口号下,我能熬过此后的十年。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 ‎(潘子立译,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我”假装不知道“要你高高兴兴的”的法令,百般抵赖,想要寻求逃脱的机会,因为“我”是一个惯犯,有和警察打交道的经验。‎ B、“不过,我心中虽然悲楚,却仍感到快乐”,话中有话,既写出了“我”悲欣交集复杂的表情,又为故事后面“我”的被捕作了铺垫。‎ C、警察看到“我”在港口的样子,就注意到“我”有违反法律的行为,还表情严肃、冲冲地逮捕了“我”,说明警察是主张正义的人。‎ D、小说中“幸福与肥皂”口号下人们的表现,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暗示了新政策对百姓生活的改善。‎ ‎5、“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为什么以“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50分)‎ ‎(一)文言文阅读(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垍弱冠举进士。贞元中,制举贤良极谏,对策第一,授美原县尉。迁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垍考词判,垍守正不受请托,考核皆务才实。宪宗元和初,召入翰林为学士,再迁中书舍人。李吉甫自翰林承旨拜平章事,感出涕。谓垍曰:“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且宰相职当进贤任能。君多精鉴,为我言之。”垍取笔疏其名氏得三十余人。吉甫籍以荐于朝,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三年秋,李吉甫出镇淮南,遂以垍代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垍虽年少,而明练时事,严持法度,虽宿贵大僚,不敢干以私。初,垍在翰林承旨,属宪宗新翦蜀乱,励精思理,机密之务,一以关垍。既当国,齐整法度,请绳不轨,考课吏治,皆蒙垂意听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为监军许遂振所诬,诏授冗官。垍曰:“以一中人罪藩臣,不可!”请授吏部侍郎。严绶在太原,其政事一出监军李辅光,垍劾其懦,以李鄘代之。建中初定两税,厘定常赋,而物重钱轻,其后轻重相反,民输率一倍其初,故赋益苛,民重困。及垍为相,奏请禁之,自是民少息矣。初,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三人皆迁,及过谢垍,垍独让休复曰:“君异夫二人孜孜献纳者。”休复大惭。垍为学士时,引李绛、崔群与同列。及相,又擢韦贯之、裴度知制诰,皆踵蹑为辅相,号名臣。五年,暴风痹,帝怅惜,居三月,卒,赠太子太傅。‎ 史臣曰:裴垍精鉴默识,举贤任能,辅弼王道。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摘编自《旧唐书•裴垍传》和《新唐书•裴垍传》)‎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B、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C、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D、吉甫仗裴垍之拔/擢致朝班之式序/吉甫知垍之能别俊彦/垍知吉甫之善任贤良/相须而成/不忌不克/所谓经纬之臣/其此之谓乎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对策”,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B、“课”即考核,朝廷对官吏的政绩进行考核评价,以督促他们完成职务工作。‎ C、“监军”为唐代监督军队的官职;从文中看,监军一职由中正公允的人担任。‎ D、“拾遗”,唐代谏官名,分左右拾遗;杜甫曾任左拾遗,故又被称“杜拾遗”。‎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裴垍为官正直,不受请托。裴垍任考功员外郎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他主持考核词判,他能坚守正道,考核官员时注重才能政绩。‎ B、裴垍知人善荐,举贤任能。李吉甫请求裴垍为他推荐人才,裴垍为他推荐三十多位贤能官员;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 C、裴垍忠君爱民,政绩卓著。宪宗平定蜀乱,裴垍参与各种机密事务,深得皇帝信任;又为民请命,废止不合理政策,为百姓减负。‎ D、裴垍选贤用能,贬抑庸劣。不管是任翰林学士还是担任宰相,裴垍均能任人唯贤;对懦弱无能的地方官员,他则另选官员替代。‎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吉甫落魄远地,更十年始相天子,后进人物,罕所接识。‎ ‎(2)垍独让休复曰:“君异夫二人孜孜献纳者。”休复大惭。‎ ‎1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吾从而师之             B、赢粮而景从 C、君子生非异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惜 B、秦人开关延敌 延:迎击 C、 数罟不入洿池 数:多次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同“捡”拾起来 ‎ 13、对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雍州之地 ③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未之有也  ⑤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①②⑤/③/④   B、①③⑤/②/④ C、①②/④/③⑤   D、①②/⑤③/④‎ ‎14、下列特殊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⑦铸以为金人十二 ⑧师不必贤于弟子 ⑨不拘于时 ⑩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①②④/③⑤/⑥⑦⑧/⑨⑩ B、①③⑥/②④/⑤/⑦⑩/⑧⑨[]‎ C、①③⑧/②④⑤/⑥⑨/⑦⑩ D、①⑥⑧/②④⑤/③⑨⑩⑦‎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老 樵 吕南公 何山老翁鬓垂雪?担负樵苏清晓发。‎ 城门在望来路长,樵重身羸如疲鳖。‎ 皮枯亦复汗淋沥,步强遥闻气呜咽。‎ 同行壮俊常后追,体倦心烦未容歇。‎ 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①高扉厉声唤。‎ 低眉索价退听言,移刻才蒙酬与半。‎ 纳樵收值不敢缓,病妇倚门待朝爨。‎ ‎(注释)①和袖:两手笼在袖子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樵夫“城门在望来路长”的感喟中,可以感受到两鬓如霜的他负重前行时的疲惫不堪。‎ B、第五至第八句着力表现樵夫步履稳健、强劲,要与同行壮俊一比高下的不服输的精神。‎ C、刘熙载曾言:“代匹夫匹妇语最难。”而吕南公却把老樵夫的痛苦、不幸写得真实可感。‎ D、这首诗的语言平白如话、质朴无华,但富有表现力,这点与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诗相近。‎ ‎16、这首诗的后六句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1)《劝学》中强调君子的本性跟—般人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只不过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化用“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写出了开凿蜀道的艰辛。‎ ‎ (3)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乐曲的低沉渐至断绝像被冰冻凝结似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的哲学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______。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涌现出一大批独具个性的哲学家,他们对宇宙天地的诘问和遐想,( ),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展望,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高度。那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阐述的深邃哲理,让人______。他们之间,有辩论,有互证,有融合,任何一种独创的思想,都可以发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声音。这种思想界群星灿烂的盛景,是人类文明史中的一个伟大奇观。在那个时代,不仅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而且得到了极具个性的艺术化诠释。中国的哲学如一条______的大河,汹涌而曲折地奔流了两千多年,风景让人______。这条大河奔流的轨迹,是人类思想史中辉煌耀眼的一脉。‎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不仅所有人类的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 B.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不仅都已被提出 C.不仅所有的哲学命题都已被人类提出 D.所有的哲学命题人类不仅都已提出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对人间万象的思考和观察,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B.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 C.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对过往历史的回顾和反思 D.对过往历史的反思和回顾,对人间万象的观察和思考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奇思妙想 拍案叫绝 波涛汹涌 眼花缭乱 B.突发奇想 拍案叫绝 波涛汹涌 扑朔迷离 C.突发奇想 叹为观止 波澜壮阔 扑朔迷离 D.奇思妙想 叹为观止 波澜壮阔 眼花缭乱 ‎21、下面是某校高三毕业典礼上高二学生代表发言稿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语体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代表贵校同学,祝贺尊敬的学长们圆满完成高中学业!三年来,你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搜寻着人类智慧的营养,希望你们不负母校厚望,创造更多的辉煌!‎ ‎ ①将 改为 ②将 改为 ③将 改为 ‎ ‎④将 改为 ⑤将 改为 ‎ ‎22、阅读下面材料,请根据材料内容,将思维框架图中的三处空缺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智能+”的提出比“互联网+”更进一步,体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生产的全新赋能。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提出“智能+”的发展理念具有战略意义。“智能+”强调的是技术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此外,它还可以用来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但是,要想推进它的产学研用结合,在数字技术领域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 中国教育界有一个概念最为国人关注,并持续引发思考和热议,这就是“核心素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为此,中国教育部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表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 请结合自己的观察、体会或感悟,你认为哪一核心素养最为重要,阐述你的观点、理由、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写作的指向,不能超出其范畴,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800字 龙海二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二年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理解错误。“以自我为核心”、“从自我出发”并非推崇自我至上,并且“获得同一性”不能将“自我”排除在外,即在自我、家族、国家和天下的连续体中获得同一性。B项,理解片面绝对。后来虽礼崩乐坏,但家国一体却在大一统的秦汉体制中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董仲舒提出的“三纲”思想成为两千年中华帝国的意识形态核心。D项,张冠李戴。此项前半说的是前一个“天下”,后面的“达致”却是后一个“天下”的结果。)‎ ‎2、D(对文本中心论点概括错误,孟子言论只是作者论述家国天下思想的论据之一,本文重在阐述家国天下的内涵、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等。) ‎ ‎3、A(A项,只重礼治一贯无视法治的推论失当,"无视法治"言过其实。文章第二段谈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关系,非治国之道。)‎ ‎4、 B(本题考查赏析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能力。A选项中“我”假装不知道“要高高兴兴”的法令,属无中生有。文中“我”不知道法令的原因是因为昨天刚从牢里被释放出来。且“我”是一个惯犯在文中没有理论依据。C选项中警察因“我”没有笑而不由分说逮捕我,体现出警察的专横与粗野,并没有体现警察的正义感。D选项中“百姓生活改善”有误。)‎ ‎5、 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以“我”的心理活动贯穿全文,通过“我”在事件中的不同心理活动的细致表述,集中体现了“我”的遭遇的荒唐、可笑;②推动情节:“我”的遭遇是故事的主要情节,由于“我”的“面孔”的“悲哀”,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中“我”的无辜与弱小,更加衬托出警察及政府高压统治的无理与强暴,寄予了作者对“我”深切的同情。‎ ‎(本题考查小说人物的作用,解答时主要从对情节(推动情节)、人物(衬托人物)、以及人称的作用(讲述故事)几个方面来分析。从文中看,“我”是文中的主要人物,一般考虑其对情节是否有推动作用、是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现人物的性格等方面的作用。另外,第一人称“我”的言行、心理、遭遇,给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得到读者的同情,从而更有利于揭示小说的主题。)‎ ‎6、 ①艺术结构上,通过“我”不想要面孔这一戏剧性情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耐人寻味;②人物形象上,直接吐露出“我”的内心充满悲凉,“面孔”是无法选择的,但却因此获罪,足见“我”的现实痛苦之深,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③思想内第 13 页 共 7 页容上,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是“我”的面孔,表现了“我”两次被判刑的荒唐,批判了高压统治对弱小者的伤害,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本题主要探究小说结尾的艺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作答:(1)是否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否使得情节更加完整,使得叙事更加合理。(2)是否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是否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3)是否揭示了主题或深化了主旨。(4)是否使环境更加典型。(5)是否使用了写作手法。(6)是否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本文以“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为结尾,首先考虑为什么“我真得想办法什么面孔也别再要了……”,然后考虑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或效果。如增强了小说的讽刺力量,写出了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无所适从的境遇,揭示了悲剧产生的根源,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7、A(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拔擢”是“升职”,同义词复用,不要断开;“贤良”作“善任”的宾语,后面断开。故选A。)‎ ‎8、C(题中C项,“监军一职由中正公允的人担任”错误,唐玄宗始以宦民为监军。中唐以后,出监诸镇,与统帅分庭抗礼。明代以御史或宦官为监军,专掌功罪,赏罚的稽核。故选C。)‎ ‎9、B(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B项,“裴垍这一推荐获得当时人们的称赞”错误,原文“天下翕然称吉甫得人”,选项张冠李戴。故选B。)‎ ‎10、(1)我被流放到远方,经历十多年才能辅佐皇帝(担任宰相),近来(被推举上来的)人物,很少有我结交认识的。‎ ‎(2)裴垍唯独指责严休复说:“你和他们两个孜孜不倦地进言的人很不同啊!”严休复非常羞惭。‎ ‎(重点注意,落魄:被流放;更:经历;始:才;相:辅佐;接识:结交认识;独:唯独;让:指责;异:不同;大惭:非常羞惭;者:……的人。)‎ ‎【参考译文】‎ 裴垍,字弘中,河东闻喜人。裴垍二十岁时考中进士科,贞元年间,制举贤良极谏,对策得第一,因此任为美原县尉。调任考功员外郎。当时吏部侍郎郑珣瑜请裴垍主持考核词判,裴垍坚守正道不接受请托,主持考核时都专注于(考核)真才实学。宪宗元和初年,召入翰林院担任学士,又升任中书舍人。李吉甫从翰林学士职位授以宰相时,感动得流泪了。他对裴垍说:“我被流放到远方,经历十多年才能辅佐皇帝(担任宰相),近来(被推举上来的)人物,很少有我结交认识的。而且宰相的职责,应当是举荐贤良任用能干的人才,您仔细甄别(或善于甄别,请你)告诉我。”裴垍拿起笔来上书列出三十多人;李吉甫把这些人推荐给朝廷,当时人们纷纷称赞李吉甫知人善任。元和三年秋,李吉甫出京镇守淮南,朝廷于是让裴垍代李吉甫的职位担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官职。裴垍最初担任翰林学士任职时,正是宪宗皇帝刚刚平定蜀地的战乱的时候,宪宗皇帝励精图治,专心理政,机密事务,全都交给裴垍办理。裴垍主持朝政以后,他整顿法度,请求惩治不法行为,考核官员们的政绩,都被皇上欣然采纳。岭南节度使杨于陵被监军许遂振诬陷,皇帝下诏让他担任闲散官职。裴垍说:“因为一个宦官而得罪朝廷重臣,这样不可以!” 请求授予他吏部侍郎一职。严绶担任太原太守,那里的政务全部由监军李辅光,裴垍弹劾他(严绶)懦弱无能,让李鄘代替他。建中年初定两税法,整顿规定固定的赋税,但是实物更贵重,钱币反而轻贱;后来货币与实物的轻重相反,百姓的支出比最初增加了一倍,以往的赋税更加严苛,平民百姓又陷入困境。等到裴垍做宰相后,他上奏朝廷禁止这件事,从此百姓稍微得到休息(或稍微安定)。裴垍虽然年少,可是他却器度严峻庄重,有法度,即使权贵大官,前来见他都不敢用私事求他。当初裴垍在中书省时,拾遗独孤郁、李正辞、严休复都得到升迁,到他们来拜谢裴垍时,裴垍唯独指责严休复说:“你和他们两个认真不倦进言的人很不同啊!”‎ 严休复非常羞惭。裴垍担任学士的时候,引荐李绛、崔群同朝为官。等到裴垍担任宰相后,他又提拔韦贯之、裴度等人主管起草诏令(担任知制诰的官职),他们都相继担任宰相,都被成为名臣。元和五年,他突然中风,皇帝惆怅叹息。过了三个月,更加病重了。等他去世的时候,给事中刘伯刍上表赞赏他的忠厚,皇帝于是追赠他为太子少傅。‎ 史臣曰:裴垍精深于鉴别人才,举贤任能,辅弼帝王践行王道。李吉甫仰仗裴垍破格提拔,组成朝廷官员的梯度;李吉甫他知道裴垍是可以鉴别出优秀人才,裴垍也知道李吉甫能够很好地重用贤良人才。他们相互辅助而成就,彼此不忌讳,不相克。所说的“经天纬地这样的大臣”,恐怕就是他们这样的人吧。‎ ‎11、 A  12、B 13、A 14、C ‎15、B(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着力表现樵夫步履稳健、强劲,要与同行壮俊一比高下的不服输的精神”理解错误,是写他皮枯骨瘦,汗淋漓,气呜咽,加上壮俊在后追赶,更是体倦心烦,未容歇息。以“同行壮俊常后追”,衬托老樵瘦弱干枯、步履艰难的悲惨状态。故选B。)‎ ‎16、本诗后六句运用的对比手法有:“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与老翁“低眉索价退听言”形成了对比,表现老人的可怜处境;街东少年“和袖高扉厉声唤”与病妇“倚门待朝爨”形成了对比,一个趾高气扬贱价买柴,一个病痛缠身倚门待粮。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贫富差距的巨大,鞭挞了现实的不公平。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大丰富了叙写的内涵,增强了表现力。‎ ‎(本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熟悉诗歌常用手法的特点及效果,再仔细阅读诗歌进行分析判断,答题时要先答出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再答效果或情感。本题要求分析对比手法。以“街东少年殊傲岸,和袖高扉厉声唤”,对比老樵低眉退听、由人杀价的可怜处境;以“病妇倚门”与“少年和袖”两个画面形成对照,同是倚门,但是两人姿态不同,神情迥异。这种自然而含蓄的对比之中,包孕着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17、(1).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2)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3)‎ ‎ 冰泉冷涩弦凝绝 凝绝不通声暂歇 (4)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8、B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不仅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都已被提出”,结合后文可知,关联词引起的前后分句主语一致,都是“人类的所有哲学命题”,根据“前后分句主语一致,主语放在第一个关联词前面”的原则可知,文中的划线句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人类的所有这些命题不仅……”,这就排除A、C两项;再比较B、D两项,“被提出”和“得到诠释”的都只能是“哲学命题”,而不能是“人类”,故排除D项。故选B项。‎ ‎19、C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设题的形式,如本题是从文中抽出一句话让考生进行选择,考生要把握前后的语境,明确主语的一致性,明确句式的对称性,明确前后内容的照应,即要从话题统一、内容前后勾连、事理相承、意境协调、句式一致等角度思考。本题中,语段开头说“中国的哲学已产生洞察天地人世的奇思妙想”,紧接着以战国哲学家为例,列举他们的奇思妙想,括号前面“对宇宙天地的诘问和遐想”,括号后面“对人类未来走向的展望”,都是他们奇思妙想的表现,括号里的内容应该也是奇思妙想的内容,而这些奇思妙想都是针对“天地人世”,由“宇宙天地”到“人类未来走向”,正好呈现“天地”到“人世”这一顺序,BD两项都是先说“过往历史”,再说“人间万象”,而括号后面说的是“对人类未来走向……”,从与后文的关联来看,应把“过往历史”放在后一句中,这就排除B、D两项;对比A项和C项,正常顺序应为:先“观察”再“思考”,先“回顾”再“反思”,由此排除A项,故选C项。‎ ‎20、D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奇思妙想”,意为奇妙的想法和思想。“突发奇想”,形容突然想出一个非常奇怪的想法。第一个空,文中所在句子没有突然想出的意思,所以选“奇思妙想”。“叹为观止”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拍案叫绝”形容非常赞赏。第二个空前说“那些简洁有力的文字,诗一般阐述的深邃哲理”让人赞美,故用“叹为观止”。“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波涛汹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第三个空所在句子说中国的哲学如一条大河,是形容中国的哲学,从使用对象的角度来看,应该选“波澜壮阔”。“眼花缭乱”,指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以辨别。第四个空前说的是风景,所以应该选“眼花缭乱”。故选D项。‎ ‎21、(1)“贵校”改为“我校”;(2)“尊敬的”改为“亲爱的”;(3)“励精图治”改为“刻苦学习”;(4)“搜寻”改为“汲取”;(5)“希望你们”改为“希望我们”或改“希望”为“相信”‎ ‎22、①提出的背景 ②推动制造业转型 ③突破核心技术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能力。解答这里题目,考生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知晓语段论述或者描写记叙的内容范畴,然后通读语段,整体把握语段大意,坐到心中有数,再接下来,结合前后文的语境推敲补写内容,可以借助句式一致、指代词、句间逻辑关系等去自习揣摩认真分析,补写要做到尽量使用与段中的文字表述,表述时注意语气和句间关系。本题要求根据示意图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按照示意图的内容来补写句子,难度相应的有所降低。根据思维框架图的结构,第一处应是总括,根据它对应的“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可以概括出第一处是说“智能+”“提出的背景”;第二处是战略意义下面的一个方面,下面的两个并列层次说的是“培育新的高技术产业”和“改善社会管理和人民生活”,据此可以推断应该从““智能+”强调的是技术基础,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中概括,仔细分析,这个句子强调的与后面两个分句照应的应是“推动制造业转型”;第三处是需解决问题的具体描述,应该从“在数字技术领域还有一些核心技术需要进一步突破”中概括,结合解决问题这个角度,应该概括为“突破核心技术”。‎ ‎23、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讲“核心素养”,请结合自己的观察、体会或感悟,认为哪一核心素养最为重要,阐述观点、理由、认识和思考。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促进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升,借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出炉,提出了核心素养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功能,体现了以“学生发展”‎ 为核心的教育视角的变化。需要明确选取的核心素养,然后立意创作。 本题从六个角度立意: (1)人文底蕴:人文是人生的根柢。“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试想,如果我们的心灵中没有诗意,我们的记忆中没有历史,我们的思考中没有哲理,我们的生活将成为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的医生心目中只有细菌和病毒,而没有病人;如果我们的建筑师心目中只有水泥和钢材,而没有居民;如果我们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心目中只有分子、原子、电子,而没有想到如何把自己的发明用来造福人类,那么,世界的真善美何在? (2)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勇于维护真理,反对权威、独断、虚伪、谬误和迷信。 (3)学会学习:明天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的国家需要懂得如何学习的公民,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辨别、组织和使用一切学习资源。 (4)健康生活: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近几年来,屡屡见诸报端的青少年学生自杀、杀父弑母、残害同学案,几乎都能从当事人身上看到病态人格的特征。 (5)责任担当:铁肩担道义,任重而弘毅。从本质上揭示,责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它伴随着每一个生命的始终,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人可以不伟大,人也可以清贫,但不可以没有责任。扛起了责任,就是扛起了信念,扛起了生命的价值。 (6)实践创新: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翻开人类历史长卷,多少伟大的实践者正是通过点燃创新一一这盏明灯而达到成功彼岸的。‎ 责任担当,堪比铁钢 我深知,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责任。医生责任是救死扶伤,教师的责任是教书育人,科研的责任是国家的发展。大者保家卫国,小者赡养父母,抚育儿女,而责任更是其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认为青年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于责任担当,堪比铁钢。无铁无钢的担当,高楼大厦就会倾颓倒塌。 家之任,为根柢。《礼记•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因此,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兴盛繁荣,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安康,多在基层的根基牢固,齐家有道。齐家之人,先有担当后成人,以国家利益为己任,故先齐家然后治国。古今成大事者,无不是责任在肩,身上担得起,心中放得下。 青年之责,为国家担当。马克思在毕业论文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我认为,这种幸福观就是担当的具体表现,是成就一个人的垫脚石。热血青年,设想没有担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那么社会岂不变得自私和颓废?令人恐惧。而担当精神要有承担责任的行动,犯了错误要承担,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也不失为一种担当。无论小大,在细节中才能品鉴一个人的品质是否高尚,是否有担当。青年学生,目前的任务是努力学习,为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将来的梦想才会得以实现。 ‎ ‎ 国之任,为发展强大。最高领导人的箴言历久弥新,想要发展,国家必然离不开的每一个人,从领导到人民,从细微到庞大,发展需要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与担当,这是中华文明核心素质之所在。中国想要成为世界强国,重担落在青年人身上,青年强则国强。欧阳修告诫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成就国家的发展,更是青年的重任,“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而今,胸怀一腔抱负的青年学生,国之栋梁,如空有理想与抱负也只能是纸上谈兵,难出大才。因此,要担责就必提升本领,付出努力,才能成就大业。故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搭乘时代的快车,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我认为,学生核心素养中的责任与担当最重要。因为它是成事之本,安邦之策。有了它便有了奋斗的基础,努力的目标,故今日中国之重任全在我青年。既然身负责之任,就应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