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兰州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2.史书记载:宋代铸币用工之序有沙模作、磨钱作、排整作。模沙、冶金、分作有八前为大闳,冶官别墅,于闳之南,群工屯营,为屋八百楹。材料反映了(  )‎ A.官营手工业工序严格规范          B.民营手工业分工日益细致 C.冶金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家庭手工业工艺水平提高 ‎3.明朝中期,常熟一地主购买大片沼泽,雇佣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改造为良田,凿水池用以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果木蔬菜,副产品运往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这说明,此时江南(  )‎ A.开始出现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        B.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C.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已经产生        D.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时期 ‎4.古人在形容官营手工业作坊生产漆器时说:“一杯圈用百人力,一屏风就万人功”。这主要说明官营手工业(  )‎ A.生产由官府垄断              B.标准极高不计成本 C.产品到市场销售               D.管理严格技术保密 ‎5.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不过20座,但是,到明末民窑已达到二三百座,并且“官搭民烧”现象逐步增多,这反映了(  )‎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已经破产            D.皇室贵族瓷器需求量日益减少 ‎6.明清时期在传统城市发展的基础上,出现大量工商业市镇,有产地市场型、集散市场型、零售市场型等多种类型。这反映了(  )‎ A.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B.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 C.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D.城市以经济功能为主 ‎7.《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 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8.据测算,清康熙二十四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6亿亩,到乾隆去世已增至105亿亩,农作物总产量居世界第一位;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材料说明了(  )‎ A.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            B.康熙帝是康乾盛世的奠基者 C.传统农业仍未实现转型         D.高产作物对抗灾有重要作用 ‎9.1861年,曾国藩在给咸丰帝的奏折中提出:“购买外洋器物”让人学习仿造,一两年后,就可以“剿发逆,勤远略。”这表明曾国藩(  )‎ A.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机器生产       B.提出了切实的国家发展战略 C.未能认识到中外的实质差距       D.代表着时代前进的主要方向 ‎10.有学者说:“在公元1800年以前的二个半世纪里,中国最终从欧洲和日本获得了大约60000吨白银,大概占全世界有记录的白银产量的一半。”这么巨量的白银输入……不但改变了以往的物物贸易方式,而且改变了传统的以奢侈品为主、以满足封建统治者需要为目的贸易格局。材料旨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结构          B.促进了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C.推动了白银货币化的发展          D.导致中国对外交往走向了封闭 ‎11.近代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其中以上海为多,广州、天津次之,除了兴办传统的缫丝,制茶、轧花等工厂,汉口,沙市、广州等地区还集资筹办了自来水公司。这些近代民族工业(  )‎ A.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要形式        B.从轻工业部门开始的 C.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国资本入侵        D.彻底瓦解了小农经济 ‎12.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发起自强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 ——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 A.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B.日本经济问题凸显 C.中国政治日益黑暗             D.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13.自1981年起,中国多次获得某国际组织的长期贷款,用于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等。据此判断,该“国际组织”是(  )‎ A.东南亚国家联盟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世界贸易组织 ‎14.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这说明(  )‎ A.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社会共识        B.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发展 C.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历程艰难 ‎15.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使得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这一状况(  )‎ A.引发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B.导致了西欧物价上涨 C.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D.使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6.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和社会条件。某同学在整理这一节课笔记时,做了以下整理归纳,其中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海外殖民和掠夺——资金和海外市场 B.圈地运动——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C.手工工场的发展——机器与技术条件 D.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政治和经济保障 ‎17.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公司的规模不断扩大,为了更加全面地控制市场(横向联合)或者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纵向联合),他们组成了大型的工业联合体。这种“工业联合体”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后               B.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 C.经济大危机后               D.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 ‎18.从改良蒸汽机到电话机的发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变化:前者的发明更多是经验的结晶,而后者则是科学理论的自觉运用。这折射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以机器动力革新为主要标志         B.以运用经验积累突破为特征 C.凸显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D.注重对传统科技成果的革新 ‎19.据统计,苏俄(联)的农业播种面积从1920年的0.97亿公顷增加到1925年的1.04亿公顷,同期粮食产量增加了17亿普特。这一局面的出现得益于(  )‎ A.余粮收集制的实施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D.斯大林体制的建立 ‎20.截至1953年,苏联牛、马、绵羊的头数仍未达到集体化前的水平,粮食产量甚至还低于1913年沙皇年代的水平。虽然搞了工业化,工业上去了,但市场供应非常紧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A.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取得预期成果      B.苏联工业化速度过急、规模过大 C.计划经济限制了苏联与欧美的交流     D.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日益显现 ‎21.1966—1975年,苏联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达5.3%,工业总产值从2294亿卢布上升到5112亿卢布,农业生产总值从883亿卢布上升到1128卢布。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农民生活改善               B.注重发挥市场作用 C.改革成效明显               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22.勃列日捏夫当政时期,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需要大量进口;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但许多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在于(  )‎ A.军备竞赛增加了经济负担          B.注重发展军事相关的重工业 C.苏联的科学技术相对落后          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从英国开始,继而西方各国开始竞相削减福利开支。这表明西方(  )‎ A.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B.贫富差距得到解决 C.国家财政开始出现危机           D.加强政府干预经济 ‎24.有学者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说:现实主义认为它是美国利用债权国优势地位和英国濒临破产的局面来确立美国经济霸权的工具。表明布雷顿森林体系(  )‎ A.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       ‎ B.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复苏与发展 C.促进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       ‎ D.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25.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进行政策调整,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  )‎ A.刺激社会消费  B.改善劳资关系  ‎ C.缓和社会矛盾   D.重塑政府形象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下图反映了1895—1920年两个阶段中国民族工业中纱厂数量的变化情况。 ‎ ‎——据杨大金《现代中国实业志》上册编制 ‎ 材料二 1933年7月,中国现代化讨论对于中国知识界广泛使用“现代化”一词,确有开风气的作用,但是,“现代化”“近代化”“现代国家”“近代国家”等词,早在此次讨论以前,即已成为蒋廷黻、胡适、陈序经等《独立评论》士人的惯常用语。蒋廷黻在《申报月刊》讨论之前,即在《独立评论》上频繁阐释了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到30年代后期,尤其是抗战时期,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最终落实到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 ‎ ‎——阎书钦《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其内涵流变》 ‎ ‎(1)与前一阶段相比,1912—1920年纱厂获得迅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6分) ‎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工业发展的认识。(4分)‎ ‎27.分析数据是进行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和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1917至1932年苏俄(联)经济数据表 ‎ ‎1917年 ‎1920年 ‎1932年 工业总产值(亿卢布) ‎ ‎103‎ ‎14.1‎ ‎368‎ 煤(十万吨) ‎ ‎290‎ ‎87‎ ‎644‎ 原油(万吨) ‎ ‎910‎ ‎390‎ ‎2140‎ 钢(万吨) ‎ ‎422‎ ‎19‎ ‎592.7‎ 棉织品(亿米) ‎ ‎25.3‎ ‎1.2‎ ‎26.94‎ 粮食(百万吨) ‎ ‎144.4‎ ‎52.5‎ ‎111.6‎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史》 ‎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 ‎ ‎(1)据材料一,概括1917至1932年苏俄(联)经济的发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12分) ‎ ‎(2)据材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0分) ‎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苏俄(联)社会主义的探索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6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今天想对你们说说欧洲的悲剧……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是什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就是与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 ‎——选自丘吉尔在1946年9月的演讲《欧洲的悲剧》 ‎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 ‎ 材料三 英国脱欧公投大事记: ‎ ‎2013年1月23日,英国首相卡梅伦首次提及脱欧公投。 ‎ ‎2015年1月4日,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如果有可能,将原计划于2017年进行公投提前举行。 ‎ ‎2015年5月28日报道,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包括公投问题的语句,并承诺将在2017年底之前举行投票。 ‎ ‎2017年3月16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脱欧”法案,授权英国首相特雷莎·梅正式启动脱欧程序。 ‎ ‎(1)据材料一指出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4分)为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在迈入21世纪前后,欧洲一体化进程又有哪些重大行动? (4分) ‎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主要因素。(12分) ‎ ‎(3)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共体(欧盟)前后政策的变化后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AABBB 6-10CACCB 11-15BACBB 16-20DDCBD 21-25CBCAC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因素:辛亥革命爆发和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爆发,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12分) ‎ ‎(2)特点:为有识之士经常提起,与科技和工业化密切相关;涉及内容广泛,进程缓慢,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6分) ‎ ‎(3)认识:民族工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同时也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阻碍,只有取得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制度,民族工业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4分)‎ ‎27.【答案】(1) 变化:1917至1920年,苏俄工农业产值急剧下降。(2分) 原因: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4分) 1920年至1932年,工农业产值得到恢复发展;重工业发展迅猛,农业轻工业发展相对落后。(4分) 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斯大林模式的逐渐形成(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国民经济比例失调。(2分) ‎ ‎(2) 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增速日趋迟缓,逐渐陷入停滞。(4分) 成因: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6分) ‎ ‎(3) 启示: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深化改革;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国民经济要平衡协调发展。(6分,言之有理,任答两点即可)‎ ‎28.【答案】(1) 态度:主张联合。 (2分)行动:1999年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 (6分) ‎ ‎(2) 因素:英美特殊关系;英法矛盾;英国经济结构的制约;两极格局的影响;英国民族国家意识的制约(“英国对国家主权的珍视”);岛国思维(“英国的孤立主义思想”)。 (任意3点12分) ‎ ‎(3) 影响:扩大了一体化范围,促进其发展;英国的不坚定态度是欧洲一体化的重要阻力。(8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