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江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2018-2019学年四川省江油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12月)月考语 文 试 题 (命题:吴坤国 审核:梁雪莉)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按题目序号完成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班别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答题卡的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使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中国一脚踏着过去,一脚踏进未来,新老问题同时存在于过去和未来的两个时空中,于是,中国不得不同时操作两种游戏:现代游戏和全球游戏。就是说,中国的现代性到今天仍然在建构过程中,可同时又已经深深加入了全球游戏,参与建构世界的未来。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的问题。 ②为什么对于今天的问题,思维容易受挫?思维失效的典型表现在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以及历史学等领域的话语变得非常可疑。比如说,十年前经济学是很受信任的,但是最近几年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声誉大挫,人们发现经济学家并不那么可信。这不是经济学家的错误,而是长期以来一直使用的那些现代思维框架、概念和方法论可能不再适用新游戏,至少不足以反思新游戏。有个反潮流的经济学家纳西姆·塔勒布指出:现代知识论的追求本身就非常可疑,现代试图预知未来,确定一切情况,然后建立坚不可摧的秩序或系统,以便应对一切挑战。可是人算不如天算,一旦遇到未知的挑战,这秩序就变得非常脆弱而崩溃。塔勒布说,真正能够保证有效生存的思维必须是反脆弱的,能够在不断受挫中受益,能够不确定地应对不确定性。塔勒布的反脆弱思维几乎就是老子那种行道如水的方法论的当代回声。在一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这种思维应该是更有效的。 ③为什么人们总是忘记应该像一个灵活多变的生命那样去思考?关键在于一个时代都有其既定利益的受益者,于是时代的主流观念总是拒绝思想,总是希望人们不要去思想,而去遵循既定观念。每个时代的既定收益主体希望人们不要去想新的问题,不用去颠覆秩序,以便维持自己的收益。因此,在一个时代终结的时候,人们总是迅速捍卫某一个对自己有利的立场,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回避新问题,而直接把立场当成结论。这就是今天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所看到的那种无思想状态。只有立场,缺乏理性论证、分析和灵感,这就是一个时代正在终结的不思症状。 ④在没有准备好如何思考剧变世界的时候,现代既有的那些观念就是话语的救命稻草,所有想维持现代游戏的人,都拼命抓住和捍卫那些其实已经步履蹒跚的现代观念和价值观,那些观念成为不思考的借口,被毫不犹豫的宣布为不可质疑的。如果只能遵循政治正确的观念,那人们还能思想吗?安迪·沃霍尔可以无节制地复制世俗形象,从而使世俗形象从习以为常的无意识状况变成一种对象化的反思,可是,复述政治正确的观念却没有那样幸运,恐怕不可能变成艺术,而只能把被强加的宣传变成主动接受的专制。 ⑤现代观念本身并不是错的,它们都是现代的伟大成就,对于现代游戏很有效。然而现代观念未必能够解决全球时代的新问题。所以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的且无效的。如果坚持用现代性去理解全球性,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节选自赵汀阳《现代性的终结与全球性的未来》) 1.下列关于“中国问题”的表述,最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中国问题指解决并存于现代和未来两时空中新老问题时所产生的问题。 B.中国问题指十年以前很受信任的经济学在最近几年来声誉大挫的问题。 C.中国问题指每个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希望人们不要去颠覆旧秩序的问题 D.中国问题指在网络和微博或其他言论空间里看到的无思想状态的问题。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段首先说明中国一脚踏着现代而另一脚踏进未来,既在建构现代性又参与建构世界未来,然后指出双重游戏制造了今天复杂疑难的中国问题,从而引起下文议论。 B.②段承接上文首先陈述思维失效的典型环境,接着指出失效的原因是现代思维不再实用于新游戏,最后引用纳西姆言论来证明,并指出他的反脆弱思维应该更有效。 C.③④段与②段构成对比关系,③段指出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原因是既得利益者拒绝思想,④段指出由于没准备好思考所以现代观念被当作救命草。 D.⑤段在上文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用现代概念来掩盖、回避或对付新问题是不对口且无效的观点,若用现代性理解全球,思维和行动必定自我受挫。 3.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现代思维对于今天的中国问题容易受挫就是因为它遇到了现实挑战时非常脆弱。 B.人们因为要维持既得的收益所以在一个时代终结时被迫进行反思并接受新思想。 C.遵循复述已有的政治正确的观念往往会把强加于人的宣传变成舆论接受的专制。 D.本身没有错误的现代观念它体现着现代的伟大成就并且对于现代游戏非常有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平方米的爱 王伟锋 冬子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终于到家了!冬子深吸了一口山里熟悉的空气,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娘已经接到了冬子要回来的消息,早早准备着儿子回家的第一顿饭。乡里的风俗: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擀面条,可是娘的看家本领。面粉是自家地里的麦子磨的,和面时,娘还特意加了鸡蛋,将面团子揉捏了一遍又一遍,只为吃起来劲道。炒好的小鸡肉,配上清早采摘的新鲜野蘑菇,再淋上一勺子的小磨香油,那个香哟!这些,可是冬子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每个月,娘总要东拼西凑地做那么一两次,给儿子解解馋。 想起儿子小时候的馋样,娘忍不住噗地—下笑出声,两只和面的手,更加欢快地上下舞动起来。爹正往火塘里加柴,听到娘的笑声,也嘿嘿地跟着乐。 冬子脚步急切地进了家门,扯嗓子喊一声娘,又喊一声爹,喜得爹和娘几乎同时从灶屋里跑出来,一起看着冬子笑。娘麻利地解下围裙,要给儿子扑打身上的灰尘,被冬子笑着拦下了。爹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让儿子洗手洗脸,边走边趔趄。冬子忙跑过去,接过水盆放地上,又搬个凳子给爹坐。 爹的腿脚不好,冬子考上高中那年,爹去百里外的小煤窑打工,刚去不到一个月,小煤窑冒顶,爹被砸伤了一只脚。虽经医生全力救治,终是落下了永久的残疾。想起往事,冬子的嗓子眼便堵得慌,觉得愧对爹娘。 如今,自己大学毕业在城里有了工作,也谈了女朋友,是该让爹娘过上好日子了。只是,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 冬子接替爹烧火,将火烧得旺旺的,红舌头一样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娘手巧,面条很快做好了,一家人围着火塘子,哧溜哧溜,响声四起。冬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儿时的感觉。 冬子几次想提起自己在城里买房的事,但看看娘鬓边的白发和爹布满沧桑的脸,只好欲言又止。那些早已打好腹稿的话语,分明在喉咙眼里蠢蠢欲动,冬子却卷着舌头,硬生生地把它们和着面条,吞咽进了肚子里。 前不久,女朋友看中了一套房子,两人找同事同学帮忙,该借的都借了,首付还差不少。两人拿出上中学时攻克数学题的劲头,算来算去,仍是无解。实在没辙,女朋友要他回山里找找答案。 吃过饭,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娘问得多,冬子回答得少,嘴里“嗯嗯”应着,眼睛心不在焉地瞟着屋角的小电视。山里信号弱,电视画面蒙上了一层雾状的雪花。娘眼睛花,但心不糊涂,她看得出,儿子这次回来,有心事。这一点上,爹不如娘。娘不满地飞了一眼爹。爹却只顾着高兴,儿子回来了,不知道说啥好,就吧嗒吧嗒地抽旱烟,于是,只好一阵又一阵剧烈地咳嗽。 山里人休息早。冬子辗转反侧,枕着爹的鼾声,刚要入眠,女朋友的短信忽然来了,追问买房子筹款的事。冬子一下子睡意全無,折腾了半宿,才胡乱睡去。 鸡叫了三遍,冬子才起床。他帮着爹把猪圈塌陷的豁口重新和了泥巴垒好,又帮着娘挑拣她采摘的野生山药材。忙前忙后,买房子的事,冬子始终没有提。依照家里现有的情况,冬子觉得自己实在开不了口。 午饭,是香喷喷的荠菜馅饺子。吃过饭,冬子就该回城了。爹腿脚不方便,娘坚持一直把冬子送下山。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如云似霞。冬子怀揣心事,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大道上的岔路口,娘突然收住脚,塞给冬子一样东西,然后急转身往回走。是一个鼓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不用看,里面装的是钱。那袋子是娘的钱包,她平时总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冬子喉头一紧,想追上娘,把钱还回去。娘却笑着摆摆手,加快脚步,转眼间,隐在了槐花深处。 冬子仔细清点了一下,那些钱,居然有三千元。一张一张,全是娘积攒下来的辛苦钱,都熨帖地躺在袋子里。 只是,娘不知道,这些钱,在县城里买房,刚好够买一平方米。但,在儿子眼里,这一平方米的爱,铺展开来,便是整个世界!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山村的田园风光,也表现出冬子家地处山区,偏远贫穷,为后文冬子买房缺钱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 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父亲“嘿嘿地跟着乐”“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等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爱子之情。 C. 小说叙事巧妙,“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这一插叙,既交代了冬子回家的原因,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 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心思细腻、疼爱孩子的人,她猜出儿子有心事,竭尽所能帮助儿子,她无私的爱感动了儿子。 5. 小说中的冬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6. 小说以“一平方米的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14分)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举郧阳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守仁天资异敏。年十七谒上饶娄谅,与论朱子格物大旨。还家,日端坐,讲读《五经》,不苟言笑。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谓宋周、程二子后,惟象山陆氏简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传。而朱子《集注》《或问》之类,乃中年未定之说。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守仁既卒,桂萼奏其擅离职守。帝大怒,下廷臣议。萼等言:“守仁事不师古,言不称师。欲立异以为高,则非朱熹格物致知之论。号召门徒,互相倡和。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帝乃下诏停世袭,恤典俱不行。 隆庆初,廷臣多颂其功。诏赠新建侯,谥文成。二年予世袭伯爵。大学士申时行等言:“守仁言致知出《大学》,良知出《孟子》。” 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惟冀元亨尝与守仁共患难。 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人。笃信守仁学。举正德十一年乡试。从守仁于赣,守仁属以教子。宸濠怀不轨,而外务名高,贻书守仁问学,守仁使元亨往。宸濠语挑之,佯不喻,独与之论学,宸濠目为痴。 他日讲《西铭》,反覆君臣义甚悉。宸濠亦服,厚赠遣之,元亨反其赠于官。已,宸濠败,张忠、许泰诬守仁与通。诘宸濠,言无有。忠等诘不已,曰:“独尝遣冀元亨论学。”忠等大喜,搒元亨,加以炮烙, 终不承,械系京师诏狱。 世宗嗣位,言者交白其冤,出狱五日卒。元亨在狱,善待诸囚若兄弟,囚皆感泣。其被逮也,所司系其妻李,李无怖色,曰:“吾夫尊师乐善,岂他虑哉!”狱中与二女治麻枲不辍。事且白,守者欲出之。曰:“未见吾夫,出安往?”按察诸僚妇闻其贤,召之,辞不赴。已就见,则囚服见,手不释麻枲。问其夫学,曰:“吾夫之学,不出闺门衽席间。”闻者悚然。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 乞骸骨:自请退职 B. 守仁事不师古 师:效法 C. 宸濠语挑之, 佯不喻 喻:明白 D. 械系京师诏狱 械:器械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 /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B.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C.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D.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 王守仁认为宋代周敦颐、二程兄弟以后,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能够上接孟轲的学统。他认为朱熹的《集注》、《或问》等,是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 B. 守仁死后,桂萼弹劾他擅离职守,并认为守仁在学术上不取法先贤,不称道前儒。他还认为若论达到标新立异、格调最高的学术水平,非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莫属。 C. 冀元亨对朱宸濠反复陈说君臣大义,并拒绝其所赠的礼物,后来面对诬陷,经受严刑拷打,坚持立场, 不攀诬王阳明,这正是践行阳明学说“良知”的具体体现。 D. 冀元亨的妻子李氏,面对逮捕毫无惧色,在狱中还和两个女儿一起不停地编麻,守礼有节,令人肃然起敬。冀元亨夫妇的言行中,均表现出坦荡、磊落的君子风度。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才美者乐其任意,庸鄙者借其虚声。传习转讹,背谬弥甚。 (2)事且白,守者欲出之。曰:“未见吾夫,出安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1—12题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愧少知己,碧玉②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萧萧入短襟。 【注】①南宋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后汪元量为道士南归,这期间两人多有诗歌唱和。②碧玉:据《乐苑》记载,“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 1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首联以“愁”统领全诗,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这一连串细节,表现了浓浓的愁意。 B. 颔联“碧玉调将空好音”直抒胸臆,表明纵使有优美的音乐,无人欣赏也是枉然。 C. 颈联由眼前秋风中万叶齐摇的景象,遥想故乡一灯夜雨的情景,渲染出萧瑟的气氛。 D. 尾联以景结情,梧桐夜雨,寒气萧萧,含蓄委婉地表达情感,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12. 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巨大的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中诗句“ , ”,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3)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三、语言知识运用(14分) 14、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娴熟 忖(cún)度 沸(fèi)反盈天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B、厢房 监(jiān)生 瞋(chēn)目而视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C、杜撰 瞥(piē)见 不肖(xiào)子孙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D、寒喧 炮(páo)烙 上蹿(cuàn)下跳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主张“文以载道”、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后世影响深远。 B.三省六部是隋唐时期国家最高政务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下辖六部,负责管理国家各方面具体事务,如吏部负责管理国家的典礼、科举、学校等。 C.“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诗句中的“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的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所以又叫“乞巧节”。 D.“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支《红楼梦曲》隐喻着宝玉离家出走,宝钗在孤寂中抱憾终生的悲剧结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的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16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16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①)。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16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哪里就生根发芽。诗的传统,(②)。它靠的不是____16____ ,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杜公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鸟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③)。才有了以后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印。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 悠闲自得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B. 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 悠闲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 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B.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C.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衍生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衍生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领神会。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 A.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前的情景和心情。 B. ①要得益于杜甫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后的情景和心情。 C. ①要得益于杜甫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D. ①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 ②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 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 19.暑假期间,几名高中学生相约去拜访班主任张老师,高雅给老师打电话预约,请你补写出以下电话内容的空缺部分。要求:符合语境,简明得体。(4分) 高雅:① 张老师:噢,高雅啊。 高雅:② 张老师:好啊!欢迎欢迎! 高雅:③ 张老师:那就今天下午3点到我办公室吧。 高雅:④ 张老师:好的,再见。 四.写作(4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对联一: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对联二: 上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 下联:人活世上,要八戒更需悟空 对联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放射着奇异的光彩,具有独特的民族色彩,被誉为“诗中之诗”。 上面两副对联的内容能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江油中学2017级高二上期第三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1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2分,共6分) 1.A (B项是解决“中国问题”思维失效的举例,C项是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原因,D项是不能灵活思考“中国问题”的后果。) 2.C(错在“构成对比关系”。) 3.D(A.偷换概念,“未知”被偷换成“现实”;B.曲解文意,将原文“回避反思,回避新思想”曲解为“被迫进行反思而接受新思想”;C.改变范围,“只能”改变为“往往会”)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 【答案】4. A.(环境描写“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不能看出“贫穷”,“为后文买房缺钱的情节伏笔”分析牵强。) 5. ①善良、体贴、有孝心的儿子,对父母的爱心存感激,关爱父母,帮父母做家务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他不忍增加父母的负担。②努力打拼仍压力重重的青年。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在城里工作,却承受着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感到无奈。 6. ①统摄全文,小说围绕冬子回家筹集房款展开情节,内容紧凑。②凸显主题,“一平方米”的面积与父母无尽的爱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父母无私的付出和关爱。③激发阅读兴趣,“一平方米的爱”化抽象为形象,表达新颖。 ( 试题分析:题干“小说以‘一平方米的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作用”,这是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查,答题时,除了标题本身作用,还应该从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入手。标题本身,把父母对儿子全心全意的爱比喻成“一平方米的爱”,化抽象为形象,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情节方面:“一平方米”是父母给的三千块钱所能购买的房子面积,小说围绕冬子回家筹集房款展开情节,内容紧凑;主旨方面:“一平方米”的面积与父母无尽的爱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父母无私的付出和关爱。) 二、古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阅读(14分) 7.D.用镣拷 8.B 9.B( .“他还认为若论达到标新立异、格调最高的学术水平,非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莫属”不合文意。原文是说桂萼认为守仁想要标新立异抬高自己才批评朱熹的学说。) 10.(1)有才能的人喜欢他的随意,没出息的人借用他的虚名。师传弟习,转生错讹(以错传错),越来越荒谬。( “任意” “庸鄙” “背谬”各 1 分,大意 1 分) (2)事情将澄清的时候,看守想放她们出去,她说“:不能看到我丈夫,出狱后我们到哪里去?”( “白”“出”、宾语前置各 1 分,大意 1分) 参考译文: 守仁这时已经病得很厉害,上书请求告老回乡,推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走到南安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七岁。灵柩经过江西,军民无不身着白衣,哭泣相送。 守仁天生不同常人。十七岁时拜访上饶人娄谅,和他讲论朱子格物之学的大意。回家以后,每日里正身而坐,研读《五经》,不轻易和人说笑。从九华山游历归来,在阳明洞中建造住室,泛览道、释两家 的学说,几年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贬官于龙场时,荒僻之地,无书可读,只好天天思索旧日已得的知识。 一天,忽然悟到格物致知,应当自求于己心,而不能去向事物求索,慨然感叹说:“道就在这里呀。”从此深信不疑。他因道设教,专门以发明良知为主旨。认为宋代周敦颐、二程兄弟以后,只有象山陆九渊的学说简易直捷,能够上接孟轲的学统。而朱熹的《集注》、《或问》等,是中年时还不成熟的学说。当世学者一致听从,所以社会上有“阳明学”的称法。 守仁死后,桂萼弹劾他擅离职守。世宗大为恼火,下令朝廷大臣议论。桂萼等人说:“守仁做事不取 法先贤,讲学不称道前儒。想要标新立异抬高自己,才批评朱熹格物致知的学说。召引门徒,相互唱和。有才能的人喜欢他的随意,没出息的人借用他的虚名。师传弟习,转生错讹,越来越荒谬。”世宗于是发布诏书,停止了世袭伯爵的特权,后事处理的典礼也不予举行。 隆庆初年,朝廷大臣很赞扬守仁的功绩,穆宗于是下诏追赠守仁为新建侯,谥文成。隆丰二年,赐予世袭伯爵的特权。大学士申时行等人说:“守仁所讲致知出自《大学》,良知出自《孟子》。 守仁的学生遍布天下,那些专门列传的不再记载。只有冀元亨曾经和守仁共过患难。 冀元亨,字惟乾,武陵人,深信守仁的学说。考中正德十一年(1516)乡试。跟从守仁在赣时,守仁嘱托他教育自己的儿子。宸濠心怀不轨,但外表却追求高名,曾写信给守仁向他请教学问,守仁派元亨前往讲学。宸濠说一些挑逗性的话,元亨假装不明白他的意思,只是和他谈学问,宸濠以为他痴迷。后 来为宸濠讲解《西铭》,反复多次,把君臣之间的大义讲得很明白。宸濠也佩服了,给他很多礼物,送他回去,元亨把这些礼物入了公。后来,宸濠叛乱失败,张忠、许泰诬蔑守仁曾和他勾结。审问宸濠,宸濠说没有。张忠等人不停地审问,宸濠说:“只是他曾经派冀元亨来和我讲论过学问。”张忠等这下十分高兴,就对元亨施以棒打,加以炮烙,元亨最后还是不承认,被戴上枷锁,投入京城的大牢之中。 世宗皇帝即位后,议论者一次次说明他的冤屈,被释放才五天也就死了。元亨在监狱中,对待其他囚犯如同兄弟,犯人们都感动得落泪。他被逮捕时,官吏同时收捕了他的妻子李氏,李氏面无惧色,说道:“我的丈夫尊敬师儒,热爱善德,哪里还有别的意图呢?”在监狱中,还和两个女儿一齐不停地编理麻纱。事情将澄清的时候,看守想放她们出去,她说“:不能看到我丈夫,出狱后我们到哪去?”按察司的官太太们听说了她的贤慧,召她上门,她 婉词谢绝。她们亲自到监狱探望,李氏还是穿着囚服相见, 手里还没有放下麻纱编理的活儿。问到她丈夫的学问,她说:“我丈夫的学问就是妇女不要走出闺门与衽席之间。”这些官太太们一听这话,顿时肃然起敬。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答案】11. B (B项,“直抒胸臆”判断错误。《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们为伍的坚贞节操。应为用典抒情) 12. ①知己之叹。秋夜自斟自饮,昭仪亦无知音,两人都一样孤独,愁苦无人理解。②故土之思。远离故乡,辗转飘零,孤居馆舍,眼前的凄冷景象勾起“故乡心”。③亡国之痛。雨夜难眠,“挑灯看剑”,无力报国,暗含国破家亡之痛 (试题分析:题干“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思想感情”“结合全诗分析”。答题时,首先点明情感,然后结合诗句具分析。 “挑灯看剑”,国破家亡之痛;“少知己”“空好音”“孤”,孤独,愁苦无人理解;“故乡心”故土之思。) 诗歌鉴赏参考: 无声是最大的悲哀。辛弃疾《丑奴儿》词中有:“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几句,算是把愁写到了极致。汪元量此诗的开头,采用的也是这种方法。其中“愁到浓时“总提,以下分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诗句不再言愁,但愁绪自见。在这种地方,辛词用说话表现,汪诗用动作表现,可谓异曲而同工。又,第二句用辛弃疾《破阵子》词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成句,浑然再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形象。只是此诗再缀以“泪痕深”三字,显示了一个宫廷乐师在亡国之后的心理状态,已不能和当年的辛弃疾相比了。 颔、颈两联,一叹知音少,一抒故乡情,既应题,表明只有王昭仪方能引为知己,又以家乡之思暗寓亡国之痛,显示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据《上谷郡图经》,黄金台在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又,《乐府诗集》卷四五引《乐苑》碧玉歌者,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颔联前一句说空有黄金之台,后一句说枉调碧玉之歌,反复陈述的既是作者同王昭仪在元大都的孤寂处境和悲怆情怀,又含有他们洁身自好,不与元人贵族和宋室投降派们为伍的坚贞节操。颈联先写秋风中颤抖的“万叶”,衬托别梦不成,再用孤灯夜雨衬托归思难禁—-自然,这里的“故乡心”表达的仍是对宋室的追念。写法上,前两句用典故直抒胸臆,后两句用环境反衬乡心,手法变化,效果极好。 末联故意宕开,由抒情转入写景,用梧桐雨、劲气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为上文中已经酝酿出来的感情设计了大自然的深沉回响,因而使作者的“浓”愁有充溢寒空、侵凌肌肤之势。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3.(1)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三、语言知识运用(14分) 14.C.(A。万事俱备 B.监jiàn生 D.寒暄 上蹿cuān下跳) 15. B.(吏部负责管理官吏任免与考核等.此题见《创新大课堂》P35、P69;教材P44、P100) 16.B. 试题分析:悠闲自得:心无牵挂,随意而满足。形容神态悠闲、心情安逸,不在乎事事所为,只在乎自身感觉的快慰;本着对自己好和对别人好的意义,才是真正的快悠闲适和闲得乐哉;自由清闲,心情舒畅。自得其乐: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句中重在强调“乐趣”。平起平坐:比喻地位相当,身份不分高低。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高低, 表示平局。句中重点强调“地位”。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把某个人(或某种人)看得不同于一般。另当别论:原来看法等不成立,另加以有评论。句中重在强调“看法”;晨钟暮鼓:意思指寺庙中早晚报时的钟鼓声,可以用来形容寺院僧人的生活。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也形容时光的流逝。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句中强调“时间短”,因此选B。 17.C. 试题分析:A项“衍生”搭配不当,B项,“心领神会”不合语境,搭配不当;D项,包含AB项的错误。 18.D. 试题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陈述对象的衔接,第一空后面是“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强调的是“杜甫和草堂”;第二空,根据后面的“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了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可知重在强调“底蕴”;第三空,注意前面的“《堂成》”,可知是“建成时”。 19.①张老师,您好!我是高雅。 ②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想去拜访您,您看行吗? ③老师,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到哪儿见您呢? ④好的,我们一定准时拜访您。老师再见!( 4分) 【点评】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 四、写作(40分) 审题提示:重点抓“撇”“捺”“戒”“悟”四个动词。“撇”即撇开,丢开,“若不撇开终是苦”,字面上讲“若”字的撇如果不撇出去就是“苦”字,而此处是说能丢得开、放得下、舍得了一些利益纠葛就会不“苦”了。“捺”就是按捺,就是约束、控制、管理。“ 各自捺住即成名”,字面意思是说“各”字的捺笔只有收得住才是“名”字,此处是讲万事应懂得约束、收敛、控制自己的行为、管理自己的心态情绪方能功成名就。第二副对联的上联讲人生困境,下联讲消解的法门。其中的“戒”就是讲防止、戒除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的过失,也就是讲要戒止、控制、管理好自己。而“悟”的内容是“空”,也就是要懂得丢下、抛开一切,不为外物所累。综上分析,第一副对联中的撇利捺己与第二副对联中的戒失悟空是同一之理:懂得放下,学会控制方能赢得精彩人生。只要从这一角度去立意行文都行。如果有学生只谈管理、控制,或者只谈放下、舍得之理亦算切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