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县第十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年下学期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分值: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 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 河南、河北 B. 湖南、湖北 C. 山东、山西 D. 广东、广西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西周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山东和山西的简称分别是鲁、晋,两者均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2. 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 秦朝 B. 西汉 C. 南北朝 D. 唐朝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时有叛国而无叛郡”即可判断是地方分封的诸侯国发动叛乱,威胁中央集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有王国问题,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秦朝没有分封诸侯国,故A项排除。南北朝也没有诸侯国,故C项排除。唐朝后期有藩镇割据,不是诸侯国,故D项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名师点睛】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3. 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 A. 文官任知州 B. 设三司使 C. 设枢密院 D. 施行将兵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设三司使、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和军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排除D;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因此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 4. 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A. 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 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 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 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内阁属于皇帝的私人秘书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奏章,根本不能独立处理政务,唐代宰相是在皇帝的领导之下有一定的处理政务之权力,所以A是错误的;内阁不是政府的正式机构,所以也没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故C错误;内阁不属于正式国家政权机构,协助皇帝处理章奏,只有六部才可以直接管理地方政务,故D错误;B表述符合事实,比较准确。 考点:中国古代史·隋唐·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三省六部制);中国古代史·明清·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明代内阁) 5.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平等 6. 从适用范围看,《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国家制定的 A. 适用于所有罗马人法律 B. 调整国内民族关系的法律 C. 调整公民内部关系的法律 D. 调整罗马人与外来人关系的法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十二铜表法》是罗马公民法,主要是调整罗马分民内部的关系,C项符合题意;A项本身表述错误,罗马法不适用于奴隶,不合题意;B、D项是罗马万民法的内容,不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7.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获益最大的是( ) A. 国王 B. 新贵族 C. 商业资产阶级 D. 工业资产阶级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法案,取得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故排除ABC,D符合题意。 8. 1792年《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条修正案规定:“宪法未授予合众国、也未禁止各州行使的权利,由各州或其人民保留之。”该宪法修正寨确立的新体制是 A. 代议制 B. 分权制 C. 共和制 D. 联邦制 【答案】D 【解析】 宪法修正案的这种规定肯定了州的权利,但也强调了联邦政府的权利,因此本题答案选D 9.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特征是( ) A.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B.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 向法治化国家过渡 D. 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权利法案》、法国颁布《1791年宪法》、美国颁布《1787年宪法》,都体现根据法律来治理国家,向法治化国家过渡的政治特征,故C 项符合题意;美国并无封建传统,也不存在君主专制制度,所以美国独立战争不存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政治特征,故A项不符合题意;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实行君主立宪制,仍旧保留英王,不属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故B项不符合题意;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要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并非是要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故D不符合题意。 10. 19世纪70年代,德、法两国相继颁布了新宪法,两部宪法内容共同之处是 A. 国家元首独掌行政大权 B. 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 C. 国家元首任命内阁成员 D. 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19世纪70年代法、德宪法的比较,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依据1875年的法兰西共和国宪法,法国总统并没有独自掌握国家大权,A项错误;法国总统由参议院、众议院的联席会议选出,而德国联邦议会的议长有皇帝任命的宰相担任,B项不正确;法国的总统掌握行政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德国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宰相主持内阁,由皇帝任命,C项是两国的共同之处;德国帝国议会制定的法律需要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法德两国政体在议会和国家元首方面的异同,主要表现在: (1)相同点:①议会:两国议会都由两院组成;都有立法权。②元首:都有行政权,都有权任命政府官员;都是本国军事最高统帅。 (2)不同点:①议会(权力大小与立法权的独立性不同):德国帝国议会权力较小,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唯一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而法国的议会有真正独立的立法权。②元首(元首与议会关系及与内阁关系不同):德国皇帝拥有绝对的行政权,宰相对皇帝负责。皇帝不需对议会负责;而法国总统与内阁共同掌握行政权,并且要对议会负责,法国总统任命内阁,但其行政权又受到内阁制约。 11. 列宁称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三种主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是 A. 英、法、美 B. 英、法、德 C. 德、法、美 D. 英、德、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思想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加以继承和批判,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判定B项为正确答案。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 12. 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十月革命的亲历者,他在《震撼世界的十天》中写到:"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纯真而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中的“愿望”应该是 A. 实现共产主义 B. 推翻沙皇专制 C. 建立苏维埃共和国 D. 获得“面包”与“和平”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判断叙述的是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社会主义革命,A项实现共产主义问题是夸大了十月革命的目标任务;B是二月革命的目标;C项建立苏维埃共和国是布尔什维克党重要目标。结合材料中“纯真而简单的愿望”等信息,可判断愿望应是“获得“面包”与“和平”。故选D项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本题考查十月革命中广大人民的诉求,要联系革命的背景和措施来作答,要求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13. “合议即成,举国争言洋务: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即成”是指签订了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北京条约》 D. 《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署,民族危机严重,很多人思想观念转变,积极向西方学习。《南京条约》刚刚触及国人天朝上国的架子,很多人仍没有清醒过来;B项和C项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署,此后掀起洋务运动,但是当时顽固派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人仍然认为中国是好的,不用向西方学习。所以答案选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4. “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A. 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 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 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 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材料分析型的选择题,反映了,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歌谣的关键词,革命、剪掉辫子、独立,A选项革命的主要目的是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可能是简单的移风易俗,选项A显然不正确;C选项民族区域自治无从体现,排除C;反对帝国主义,歌谣无从体现,排除D;歌谣讲的民族要剪掉辫子,要革命,是民族主义深入民众的体现,选项B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三民主义、辛亥革命 15.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五四运动和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详解】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者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故A正确;B D都不是主要原因,而且说法也不科学,不管列强的手段如何不同,都是损害中国利益,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奋起反抗,故排除BD;大众传媒对民众有影响是外因,关键是内因民众自身的觉醒,故C错误。 【点睛】五四运动的意义:(1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喷薄欲出。 16. 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 A. 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 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 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是指20世纪30年代伴随日本侵华步骤的加快,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对峙所代表的阶级矛盾退居次要地位,因此中共积极主动的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所以答案选C,A D两项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不符,八七会议发生在长征之前,七大召开在长征之后; B项解决的是中共内部问题,没有涉及中日关系问题。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17. 在遭到中国军队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部队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 太原会战 B. 平型关战役 C. 百团大战 D. 武汉战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的史实。依据材料中的信息“分散于广阔地区”、“多数小部队”等可知是八路军参加的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我军参加兵力最多、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果最丰富的一次战役。百团大战的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18. 《四月提纲》发表不久,列宁在《两个政权》中强调:“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这表明列宁 A. 强调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可避免 B. 坚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观点 C. 肯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长期性 D. 提出与临时政府合作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首先根据《四月提纲》,即可判断这一时期俄国二月革命已经结束,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结束,正在向无产阶级革命转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然后再根据材料核心信息,“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说明列宁强调俄国无产阶级要掌握革命的领导权,故排除AD两项,B项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必修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19. 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 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B. 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C. 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D. 巴黎公社如果建立工农联盟就能够获得成功 【答案】C 【解析】 A选项说法错误,巴黎公社是一种偶然现象,并不是历史发展必然;B选项说法错误,巴黎公社所处时期资本主义仍然在发展,工业革命依旧在进行;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巴黎公社的特点;D选项错误,巴黎公社注定要失败,工农联盟也不能阻止失败的脚步。 2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宪法性质的法律为中国人民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故A项错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出于1956年,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故D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宪法的制定,意味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故B项正确。 【考点定位】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1.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 铁器牛耕 B. 铁农具 C. 曲辕犁 D. 筒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是牛耕的使用,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并没有涉及到动力问题,排除。 22.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 B.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人生有三宝,丑妻海地破棉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丑妻破棉袄”反映了以家庭为单位,“薄地”反映了小农经济农耕的特点,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将农业和其它行业进行比较,不能体现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重要地位,故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也无法体现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情况,不能反映商品经济极端落后,故D项不符合题意。 23.在传统农业社会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运动半径很小。下列解释不确切的是 A. 做到了“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B. 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C. 土地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居民流动性很小 D. 传统农业社会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传统农业社会中”是指封建社会下的农业发展,而选项A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描述的理想社会,与题意不符合。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自然经济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24.关于英文称呼中国国名为“CHINA”一词的来历,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来源于瓷器,因为在英语中中国和瓷器都是“CHINA”;也有人则把“CHINA”与丝绸挂上了钩。这主要反映出 A. 古代丝织业和制瓷业很发达 B.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 制瓷和丝织属于家庭手工业 D. 英国人大量贩卖瓷器和丝绸 【答案】A 【解析】 题目中涉及了用瓷器和丝绸来代替中国的形象,可以看出古代的瓷器和丝绸很发达,并且在世界上很文明,所以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不符合题意。 25.“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中描绘的城市现象最早出现在 A. 西汉 B. 隋唐 C. 北宋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来看,商业活动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故选C;AB尚未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排除;D不符合“最早”的限定,排除。 二、 非选择题( 第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 2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谈尊重各圆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图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谊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出新中国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4)请列举两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鳃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目的,结合材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中信息回答即可以得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能力。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50年代,此外注意当时的国际环境:美苏争霸,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以得出,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据材料“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体现的是周恩来与尼克松的握手,即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结合所学知识对中美关系的缓和的意义作答,即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结合新时期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就我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发展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多边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世界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的形成、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等方面举例说明,如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与东盟的关系,主持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等。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政策和成就;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外交关系的突破·中美关系缓和。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7.材料一 汉代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材料二 175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 1750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 23.2% 28.1% 34.2% 53.2% 61.3% 62.0%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作者的经济主张?结合史实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实施的历史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答案】(1)政策:重农抑商。 影响: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变化:中国所占份额迅速下降,欧洲所占份额迅速上升。 原因:中国固守小农经济,抑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欧洲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解析】 【详解】(1)由材料“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可得出重视农耕和轻视工商业的态度,反映作者重农抑商的经济主张。关于“影响”,要分时期来看,在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以积极影响为主,它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以消极影响为主,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2)关于“变化”,由表格容易得出中国所占份额下降而欧洲所占份额上升的结论。关于“原因”需要从中国和欧洲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中国方面,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不利于社会转型,外交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除此之外,还受到西方列强侵略。欧洲方面,在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影响下,欧洲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发展。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黄祸(Yellow Peril)是殖民主义时期美国和欧洲殖民主义国家煽动对亚洲民族,尤其是对中国的偏见的一个用语。从威廉二世正式提出“黄祸论”之后,西方列强各自根据自己不同的在华利益提出各种版本的“黄祸论”,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其所强调的内容也不断变换。其内容概括起来讲: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中国土地贫瘠,而且人口众多,人口对外扩张不可避免,而这必然要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散布世界各地,勤劳节俭,索酬低廉,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中国多年受外国剥削压迫,一旦强大起来,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人一旦采用西方的思想和技术,中国军事和经济必将迅速发展,会威胁全世界。 ——薛衔天《百年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有关“黄祸论”的观点。请你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分别是什么? 材料二 2006年9月27日发表的反映美国各界精英主流意见并可能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的《普林斯顿项目报告》声称,“美国的目标不应当是阻止或者遏制中国,而应当帮助它在目前的国际秩序范围内实现其合理的抱负,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此后,美国所带动的“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成为国际社会谈论中国时的一个时髦用语。美国各界继续推波助澜,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跟进。在这一形势下,“中国威胁论”隐声匿迹,“中国责任论”压倒性地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方国家在“宣扬”中国问题上言论的变化并说明其共同的本质。 (3)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阐述“中国责任论”的内涵。 【答案】(1)观点:①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对西方优秀民族构成威胁。②中国人出国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③中国人好战,有民族复仇情绪。④中国人“威胁世界”。 不同需要: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动了一系列侵华战争,如八国联军侵华,殖民者宣言“黄祸”论,为自己的侵略做掩护。②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再次宣扬“威胁”论,以孤立中国,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从而遏制中国的正常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虚弱不堪的地位。 (2)变化:由“黄祸”论(中国威胁论)到“中国责任”论 共同本质:孤立中国、遏制中国。 (3)内涵:①认可中国实力上升的事实,并把中国列为大国。②认可中国已经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③ 中国还不是一个充分负责的国家,还必须努力“像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那样行事,承担起对国际的责任。 【解析】 试题分析:(1)该问考查对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根据材料一概括 “黄祸论”的观点:中华民族是“劣等”民族,会冲击西方的优秀民族;中国人抢了外国人的工作岗位;中国人野蛮好战,必然对其压迫者实行报复;中国会威胁全世界。第二小问联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说明列强“不同时期”宣扬“黄祸”论的“不同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发动了一些列侵华战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宣扬“黄祸”论是为其侵略辩护;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为了挑拨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遏制、封锁新中国。 (2)材料一宣扬“黄祸”论,材料二“中国责任论”构成了中国所面临的主要国际舆论环境。两者共同的本质都是为了遏制中国的崛起。 (3)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扬的“中国责任论”即让中国成为亚洲和国际政治生活中的一个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这一论调已经承认中国是一个大国,表现出一定的合作迹象;但认为中国还不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承担起对国际事务的责任。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国初期的外交活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