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校际联合考试(二模)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日照市2020届高三校际联合考试(二模) 历史试题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择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作,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贵族分为姬姓贵族和异姓贵族两大集团。根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记载,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娶妻,应娶异姓贵族的女子;异姓贵族娶妻,也多在姬姓贵族女子中选择。这表明,西周贵族的婚姻 A. 维护门第等级 B. 严格遵守礼制 C. 政治色彩浓厚 D. 婚姻不能自主 【答案】C 【解析】 西周贵族之间异姓相互通婚,这样通过联姻关系形成甥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统治,可见其政治色彩浓厚,C正确;题干强调的是异姓贵族与姬姓之间通婚,而非强调门第,排除A;异姓贵族和姬姓贵族之间通婚,并非礼制规定,而是现实政治需要,排除B;D与题无关,排除。 2.西汉丞相共计45人。历朝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所示。 据此可知,西汉一代 A 社会政局逐渐陷入动荡 B. 儒学政治影响不断增强 C. 宰相权力日益受到限制 D. 选人用人标准渐趋统一 【答案】B 【解析】 汉初丞相出身多为功臣,之后经学之士数量不断上升,说明儒学政治影响力不断上升,B正确;丞相出身变化与社会政局无关,排除A;题干未体现出丞相权力受限,排除C;不同执政者统治时期丞相出身并不完全一致,说明当时选人用人标准并不统一,排除D。 3.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 A. 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 B. 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 C. 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 D. 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 【答案】A 【解析】 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A正确;选官制度的变化有助于笼络士人,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题干所涉及的改制不属于风俗内容,排除C;D与题无关,排除。 4.话本是北宋开始流行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南宋时继续发展,有了专门的创作团体。这些来自社会各层的文人创作出来的话本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表达人们的感受。这反映出宋代文学艺术的 A. 传承性 B. 包容性 C. 世俗化 D. 人文化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信息“这些来自社会各层的文人创作出来的话本反映真实的社会形态,表达人们的感受”可知,话本反映了文学世俗化的倾向,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传承性、包容性,故A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的人文化,故D错误。 5.明朝万历年间的东南省份,佃户在获得永佃权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己佃种的土地自由买卖、典押,取得与地主“同等”的地位;有的佃农将自己佃种的土地,转手租给别人,自己成为“佃主”。这个现象表明 A. 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B. 社会等级差距日益缩小 C 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D. 土地兼并现象愈演愈烈 【答案】C 【解析】 佃户在获得永佃权的基础上,可以对自己佃种的土地自由买卖、典押、出租,由此取得了与地主“同等”的地位或成为“佃主”。这一现象表明部分佃户的经济地位提高,其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在不断松弛,故C正确;生产关系依然是封建性质的,没有发生根本变革,故A错误;材料不能得出社会等级差距日益缩小,故B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土地兼并现象,故D错误。 6.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的“President”(今译为总统)所用的译名有多种:头人、总理、国主、酋长、邦长、大统领、皇帝等。这表明当时的知识分子 A. 没有摆脱传统思维习惯影响 B. 固守“夷夏之辨”的旧传统 C. 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 D. 对西方政治制度见解不同 【答案】A 【解析】 19世纪上半期,中国知识分子用头人、国主、酋长、大统领、皇帝等称号称呼西方的总统。这表明传统的思维习惯深刻影响着知识分子,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夷夏之辨”,故B错误;一个称呼不能说明不认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故C错误;材料不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见解,故D错误。 7.以下为近代某一时段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 年份 1896 189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人数 13 61 274 608 1300 2400 8000 12000 10000 这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主题是 A. 中体西用 B. 维新变法 C. 民主共和 D. 救亡图存 【答案】D 【解析】 表格数据说明1896年以来,中国留日学生人数基本呈现快速递增态势。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甲午中日战争带来的民族危机密切相关,青年学生纷纷去日本学习救亡图存之道。这反映出中国社会的主题是救亡图存,故D正确;数据信息体现不出中体西用、维新变法和民主共和,故ABC错误。 8. 20世纪初,对欧美社会认真作过考察的孙中山认识到只有国家繁荣富强这一个目标是不够的,他在《民报》的发刊词中指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这表明孙中山认识到 A. 走社会主义是民主革命的必然选择 B. 工农劳苦大众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C. 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的必要性 D. 西方民主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 【答案】C 【解析】 孙中山认识到革命不仅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还要解决民生问题,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这表明孙中山已经认识到中国革命要确定符合实际的革命目标,才能避免欧美的弊端,故C正确;孙中山并不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故A错误;材料信息不是说民主革命的主力军问题,故B错误;孙中山未批判西方民主共和政体,故D错误。 9.1942年,在共产党讨论如何研究党史时,毛泽东就指出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明了历史的发展。”毛泽东旨在 A. 中共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B.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在民主革命史上有重要地位 C. 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必须得到肯定 D. 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毛泽东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上推翻帝制,把旧民主主义革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扫除了政治障碍;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辛亥革命宣扬了民主共和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为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说中国共产党建立后领导的革命事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故选A;材料强调中共成立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不是强调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地位,B错误;材料没有否定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功绩,C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D错误。 10.下图为书写在我国西南四川地区的民房墙上的革命标语。图中有“苏维埃政府是工农自己的政府”的字样。判断标语的书写年代最有可能是 A. 1927-1930年 B. 1935-1936年 C. 1938-1940年 D. 1947-1949年 【答案】B 【解析】 根据四川地区民房墙上的标语“苏维埃政府是工农自己的政府”联系所学可知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江西瑞金。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进行长征,到达四川的时间应该是在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应该是当时红军留下的宣传标语,故传B;A还没有建立苏维埃政府,排除;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中华苏维埃政府改名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排除CD。 11.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作者是时任南京大学政治系教师胡福明。他后来回忆说:“文章的理论观点并不是我的首创,我只是在一个特殊的“时间点’把它写了出来。”确切地说,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是指 A. 拨乱反正成为时代最紧迫的要求 B. 社会主义建设已经进入新时期 C. 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将展开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 【答案】A 【解析】 1976年文革结束后,文革思想是压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中央仍然坚持“两个凡是”方针,社会上急需一种思想能达到拨乱反正,促成思想大解放,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促成了思想大解放,故选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B错误;材料问的“时间点”是《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的背景而不是文章发表的影响或结果,CD错误。 12.雅典民众法庭明确规定:如果只是家长里短式的纷争,最多只需要201名陪审员负责审理该起案件;但如果案子关系到雅典的安危,陪审员的数量至少有508人。这规定意在 A. 强化公民身份认同 B. 防止贵族干预司法 C 强调城邦利益至上 D. 保证审判过程公正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只是家长里短式的纷争,最多只需要201名陪审员负责审理该起案件;但如果案子关系到雅典的安危,陪审员的数量至少有508人”结合所学可知陪审员只对案件本身负责,凭自己的良心和判断办事,陪审员数量的增多,更能保证案件审理的合理性,保证审判过程的公正性,故选D;陪审员身份必然是公民,不存在身份认同问题,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防止贵族干预司法,B错误;陪审员增多目的是为了更加公正,不是说陪审员增多就能保证城邦利益至上,C错误。 13.英国议会下院与政府之间存有很大的信息差异:政府有各部门文官向他提供情况,而议员只能在向大臣询问时才能得到一些材料,其余只好自己去找,且政府还对下院保密。这导致了 A. 议会失去对政府的监督权 B. 议会与内阁权力此消彼长 C. 政府与议会难以有效配合 D. 议会的立法权被内阁控制 【答案】B 【解析】 英国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内阁在议会的基础上产生,并对议会负责,表明议会权力大于内阁。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政府部门情况由文官提供,但是议员主要靠自己去打听才能知道,政府对议会下院保密,表明此时议会在这个时间段中内阁权力优于议会。通过分析可知议会与内阁权力在不同时期出现此消彼长的状况,故选B;AC说法绝对化,排除;D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 14.据统计,印度原棉的出口价值从1849年的1000万卢比上升到1913年的4.1亿卢比;黄麻的出口量由1830年的500吨上升至1909年的76.5万吨;茶叶的出口由1854年的50万镑提高到1900年的1.92亿镑;小麦、油籽、皮革的出口量都有大幅度增长。这表明印度 A. 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B. 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高 C.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 D. 农业日益依赖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印度的原棉、黄麻、茶叶等出口量大增,说明印度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同时表明印度的农业日益依赖世界市场,故选D;从材料看出印度出口的都是经济作物,农业经济结构明显不合理,A错误;材料不能看出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高,B错误;材料是印度农业出口,没有对比,不能说国际竞争力提高,C错误。 15.1994年,克林顿总统在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提出了“接触和扩展战略”。报告特别强调,当民主和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美国就会更加安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美国的安全度就越高。报告表明 A. 经济多极化冲击了美国的霸权利益 B. 美国外交政策呈现明显的冷战色彩 C. 美国外交的单边主义倾向日益突出 D. 保障美国的安全成为外交政策核心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当民主和市场占统治地位的时候,美国就会更加安全,政治民主化和经济自由化程度越高,美国的安全度就越高。”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克林顿战略目标是用民主和市场来削弱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实力达到“扩展战略”,而不是以军事为主,即呈现出明显的冷战色彩,故选B;材料没有显现出经济多极化问题,A错误;单边主义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材料没有体现单边主义倾向,C错误;美国外交政策核心是称霸世界,D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瓷器造型、色彩追求意境、气韵,它一改汉唐瓷器丰满博大开阔圆润的艺术风范,秉承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展现出内敛含蓄、淡泊典雅的美学气质……宋代绘画、宋词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趋于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风格也反映在瓷器釉色的追求上,体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反映出时代哲学的内涵。通过宋瓷,我们可以发现宋文化的丰富内容。 ——据王倩等《宋代瓷器与宋代文化品格》 材料二 宋代定窑、汝窑、官窑、越窑、耀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互通、影响与传播。辽瓷中的白瓷渊源于定窑,金代磁州窑中的白釉黑花瓷器与北宋一脉相承。宋代瓷器通过登州、扬州、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国瓷器的设计和生产。北宋瓷器的纹样也多采自中西亚诸国的装饰题材。 ——据李龙生、费利君《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及其审美取向》 (1)结合史实、概括说明材料一中宋代瓷器风格的成因。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瓷器文化传播的历史意义。 【答案】(1)成因:宋代重文轻武,文人士大夫阶层含蓄内敛的审美观影响瓷器风格;理学思想兴起,其严谨、穷理的精神影响着时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化日益世俗化;不同艺术门类相互影响,丰富了艺术内容。 (2)意义:有利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秉承文人阶层审美趣味,展现出内敛含蓄、淡泊典雅的美学气质……宋代绘画、宋词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趋于平淡素雅。天真清新的风格也反映在瓷器釉色的追求上,体现出浑然天成的自然美,反映出时代哲学的内涵。”结合所学从宋代重文轻武、理学兴起及商品经济发展等方面对宋代瓷器风格的成因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宋代定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互通、影响与传播。”可知有利于瓷器艺术的发展和瓷器制作工艺水平的提高;根据材料“辽瓷中的白瓷渊源于定窑,金代磁州窑中的白釉黑花瓷器与北宋一脉相承。”可知瓷器文化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促进了民族交融;根据材料“宋代瓷器通过登州、扬州、杭州、明州、泉州、广州等港口销往世界各地,影响着各国瓷器的设计和生产。北宋瓷器的纹样也多采自中西亚诸国的装饰题材。”可知瓷器文化随着对外贸易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融。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材料二 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 注:除国事访问之外,参加具有多边外交(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程质的出访法59次。 ——据李俨鹏《中国国家元首出访与中国外交》 (1)结合史实,分析材料一图中“出访次数”偏少的成因。 (2)概括指出材料二图中我国国家元首出访的特点,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答案】(1)成因:建国之初,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2)特点:出访次数大大增加;出访目的地国遍及各大洲;国事出访与多边外交相结合。 意义: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一“1949―1966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示意图”可知“出访次数”非常少,原因主要从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两极格局对峙之下,中国受到西方国家的包围封锁;50、60年代中国周边形势紧张;50年代中期以后,中苏关系逐渐恶化进行分析回答。 (2)根据材料二“1993―2014年我国国家元首出访次数及分布地区示意图”可以看出出访次数大幅度增加,并且出访主要是“亚洲”“东欧中亚”“西欧”等世界各国,结合此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可以从出访次数大大增加;出访目的地国遍及各大洲;国事出访与多边外交相结合回答。意义:结合材料内容可以从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内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推动国际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来回答历史意义。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代表人物 理论 19世纪晚期 美国海军上校马汉 向美国政府建言,提出“海权优于陆权”的观点。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 一战 前夕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 世界上最主要的地区是由亚洲、欧洲和非洲大陆组成的所谓“世界岛”,根据这种地理现实,他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陆权理论:东欧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20世纪30 年代 美国大学教授斯派克曼 认为单纯的海权论和陆权论都有失偏颇,他将两种理论合二为一,提出“边缘地带论”。认为欧亚大陆两端等地区都可以看作边缘地带,这些地区处于心脏地区和海洋之间,是海上强国和陆上强国发生冲突的地带。他提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控制心脏地区,进而控制世界。这成为美国战后对外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 (1)结合史实,分析马汉“海权论”提出的背景。 (2)学者认为“二战中德国就是根据‘陆权论’进行侵略扩张的”。结合史实指出这种侵略扩张最终失败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针西欧和远东地区如何实施“边缘地带”战略的。 【答案】(1)背景:近代以来英国通过控制海洋,成为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19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激烈;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渴望成为世界强国。 (2)原因:法西斯侵略战争不得人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苏德战场上被苏联击败。 (3)通过实施“冷战”政策,开展军备竞赛,遏制苏联;实施马歇尔计划,拼凑军事政治同盟,控制西欧;发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利用日本、韩国等,对中国进行封锁和遏制等。 【解析】 (1)根据材料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向美国政府建言,提出‘海权优于陆权’的观点。认为任何一个国家要想成为强国,必须首先控制海洋。”结合所学内容可以近代以来英国通过控制海洋,成为海上霸主和“日不落帝国”;19世纪70 年代以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竞争激烈;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实力迅速增强,渴望成为世界强国分析回答其提出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可知麦金德提出“他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陆权理论:东欧是世界的中心,谁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世界岛,谁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结合所学可知,德国利用陆权论发动二战失败的原因需要结合法西斯侵略战争不得人心,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苏德战场上被苏联击败等进行回答。 (3)根据材料“边缘地带论”“谁控制边缘地带,谁就控制心脏地区,进而控制世界”结合所学主要从美国通过冷战政策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分析,即从通过实施“冷战”政策,开展军备竞赛,遏制苏联;实施马歇尔计划,拼凑军事政治同盟,控制西欧;发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利用日本、韩国等,对中国进行封锁和遏制等总结出答案。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贸总协定共进行8轮谈判, 核心是消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具体情况如下: 届次 时间(年) 参加国和地区 成果 1-6轮 1947、1949、1950-1951、 1960-1962、1964-1967、 1973 由最初的23个增长到54个 签订大量协议,丰富发展完善了多边贸为体制的法律规范;关税税率由40年代平均水平的40%-50%减低到5%-13%;在后两轮谈判中达成了进一步给与发展中 国家优惠待遇的条款 7-8轮 1973-1977、 1986-1994 102个、123个 材料二 1996-2005年世贸组织共举行6次部长会议,即多哈回合谈判。谈判包括8个具体议题:农业、非农业市场准入、服务贸易、规则谈判、知识产权、争端解决、贸易与发展、贸易与环境。谈判最终没有取得进展。2006年7月世贸组织批准终止谈判。各方诉求如下: ——据《世界经济格局及其演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贸总协定8轮谈判成果的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上,结合所学知识,对多哈回合谈判无果而终的原因作出解答。 【答案】(1)意义: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法制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2)多哈回合谈判参与国大大增加,诉求更加复杂;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各方利益诉求涉及领域更加广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矛盾针锋相对,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诉求也不一致;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世界政治格局日益多极化。全球化形势下各方利益休戚相关,各方都希望对方率先做出让步,导致谈判无果而终。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签订大量协议,丰富发展完善了多边贸为体制的法律规范;关税税率由40年代平均水平的40%-50%减低到5%-13%;在后两轮谈判中达成了进一步给与发展中国家优惠待遇的条款”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可以从促进了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体系的法制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进行回答。 (2)根据材料二“1996-2005年世贸组织共举行6次部长会议,即多哈回合谈判”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是第143个成员国,表明此时多哈回合谈判参与国大大增加,诉求更加复杂;这一时期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各方利益诉求涉及领域更加广泛;从各方诉求表中欧盟提出“美国率先在农业方面做出重大让步,欧盟才可能松动自己的立场”,美国提出“欧盟在削减农产品关税方面做出重大让步”从而体现发达国家之间针锋相对;同时通过“各国诉求表”可以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利益诉求也不一致,说明各国利益的不同是多哈回合谈判失败的重要原因。另外结合所学还可以从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主,都希望对方先妥协让步也是导致谈判无果而终的原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