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吉林省吉林市吉化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28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及时应对,有效遏制了疫情进一步蔓延,充分保障了中国民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其优异表现凸显了中国人权文化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与西方人权理念多从个人主义角度出发不同的是,中国人的人权认知具有强烈的家庭观念特征。在中国人看来,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关系网络中,而家庭是中国人最为重要的归属。在家庭生活中,每个人对于家庭其他成员都具有相应的义务与责任,父母有抚育子女的责任,子女也有赡养父母的义务,这种强烈的家庭责任观念影响了中国人对权利的理解。中国文化对家庭责任的强调,要求每个人都应珍视自己的生命权,贸然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会被认为是没有责任感、不成熟的表现。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多数中国人都能够自觉地佩戴口罩并居家隔离。而欧美国家疫情大范围暴发后,大量民众仍然不顾紧张的疫情形势外出聚会游玩。政府即便发布了禁足令,仍无法阻拦民众冒险外出。西方社会对个体自由的过度追求给疫情防治带来了巨大困难。 西方人权理念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与自然欲望的正当性,认为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就应当享有各种与生俱来、不可剥夺的人权。西方人权文化将人理解为“欲望的主体”,其一大弊病在于容易忽视人类内在的道德潜能,也容易导致权利的无限膨胀与滥用。相比之下,中国人习惯于从道德视角理解人与权利。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生命权固然是每个人都珍视的重要权利,但人不仅有生物性的一面,还具有超越性的一面,中国文化不主张将人权绝对化。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超越性,受此影响,在面对大灾大难时,中国人总能迸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与“不避义死”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以共产党员为先锋的数万名医护人员不顾个人安危火速赶往疫情第一线,广大社区工作者、基层干部、志愿者、快递小哥等,放弃节假日休息,坚守工作岗位……这种超越个体权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为我们汇聚了打赢疫情阻击战的强大力量。 西方人权理念强调个人独立与个人自治,将个体与国家关系理解为一种简单的对抗关系。政府偏向承担消极的“尊重”义务和事后的“保护”义务,缺少更加积极的措施为人的发展创造适宜条件,不可避免造成人权理念与实践的背离。英国在疫情初期所推出的“群体免疫”政策便是典型,这对民众生命健康权造成极大侵害。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社会过度强调政府的消极不作为,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权能,在危急时刻反倒使人权无法得到充分实现。面对疫情,中国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权理念,将公民生命健康权作为第一位的基本人权予以保障,尽最大能力让每个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此次疫情,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西方人权文化所存在的诸多弊病,而中国人权文化对个体责任的强调,对权利义务相平衡的追求,对两类人权协调推进的重视,无疑是对现代西方人权文化的重要中和与超越,在疫情防控中得到了积极展现。 (摘编自尚海明《疫情治理凸显中西人权文化差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西方人多从自然属性的一面理解人与权利,中国人则从道德的视角理解人与权利。 B.西方的人权实践常与其理念相背离,是因为其政府不易为人的发展创造适宜条件。 C.中国人的道德超越性,使无数的人在抗疫中表现出了西方人缺乏的无私奉献精神。 D.中国人权观强调家庭责任,任何把自己置于危险中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没有责任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文章把中国与西方的人权理念及其表现作对比,论证了中国人权文化具有优势。 B.文章第三段论述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超越性时,兼顾了历史和现实两个层面。 C.文章为论证西方政府的消极不作为,举出了英政府推出“群体免疫”政策的事例。 D.文章主体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西方人权文化的主要差异,它们是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新冠疫情暴发以后,即使有禁足令,西方依然有民众外出聚会游玩,表明西方社会对个人自由的过度追求不利于抗击疫情。 B.因为有着超越个体权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中国数万名医护人员火速参加抗疫,日夜不懈努力工作,不再考虑个人安危。 C.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使一般的中国人在对疫情期间的行动作出决定时,都可能把是否会给家人带来危险作为优先考虑的内容。 D.西方人权理念将个体与国家关系理解成为简单的对抗关系,则其政府在抗击疫情上对民众的动员力相比于中国定然比较弱。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红岩(节选) 罗广斌 杨益言 在这暗无天日的集中营里,竟有个图书馆,真是想不到的事。 “成岗,你知道么,这里有图书馆!”说完,刘思扬才看见成岗手里也拿着一本书。原来,成岗是从另一个人手中得到的。 成岗微笑着,没有讲话。 坐在旁边的一个人,这时低声插进来说:“这里的图书馆,书很多。” 牢狱里一片静寂,鸦雀无声,刘思扬缓步走到牢门边,发现,几乎每个牢房,每个人,都在静静地看书。他立刻醒悟了:这里不仅有复杂的斗争,而且有顽强的学习。在渣滓洞的时候,他就曾经想过,如果在集中营里能够读书,他一定要好好地把自己武装起来。失去自由,但不能失去思想,他深深地觉察到战友们专注的学习,正是一种顽强的战斗。 为什么阴森恐怖的白公馆里,会有图书馆呢?刘思扬不解。但他也初步想到,这一定是战友们多年来斗争的收获。 上午的放风时间终于到了,刘思扬和成岗一先一后地跟着胡浩,用最平静而缓慢的脚步,向图装书馆走去。刘思扬发觉自己的心扑通通地直跳,如同去参加一项冒险活动似的,情绪紧张起来。 图书馆设在一间普通的牢房里。光线微弱,仅有一个很小的窗户,这房间在楼房的背面,很不引人注目,门是锁着的,管理图书的人还没有来。 “图书管理员是老袁。”胡浩介绍说,“他马上会来。” 刘思扬记得:老袁是从上饶集中营辗转押来的,但是连他的真实姓名,敌人也还不知道。在楼上,成岗就给他介绍过,但是不知道他是图书管理员。 一会儿,老袁来了,开了门,先走进去,坐在借书登记的桌边,没有说话。 一踏进房间,成岗和刘思扬都嗅到一股霉臭的味道。到处是灰尘、蜘蛛网,仿佛他们不是进入一间图书馆,而是进入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满目破旧的书刊废纸,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大而且多,塞满了房间,叫人连气都喘不过来。书架之间,只留着勉强能过人的通道。通道的地板上,也堆满发黄的陈旧杂志。借书的人,只能置身在书架的挤压之下,站在废纸丛中,勉强寻找自己需要的书。偏偏这些书籍都没有编号和分类,堆在一起,被尘埃盖着,一取书,那厚厚的灰尘就飞扬起来,变得满屋烟尘,灰雾蒙蒙。 刘思扬一进屋,就连连打了几个喷嚏,站在门口不知所措。为什么大家让灰尘盖满书架,而不打扫一下?图书管理员为什么不把书籍整理出来,至少也该把乱堆在地下的破书废纸收拾干净呀。 胡浩和成岗,已经挤进书架丛中去了。他们一走动,屋子里便灰尘四起。刘思扬迟疑了一下,但是多时未读书而产生的强烈欲望支持、怂恿着他,使他不顾一切地钻进尘埃中去…… 刘思扬还想再找一找,可是灰尘使他呛咳得厉害,再也呆不下去,只好退到图书馆门口。他把书交给老袁,对方没有接,只把借书登记册推到他面前,让他自己签名登记,一句话也没有说。 刘思扬翻开《哲学辞典》①,愉快地读着那些许久未曾读到的东西,他感到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之感,就像和多年不见的朋友,在患难中重逢似的。他匆匆地翻阅着,心里很自然地想到,要是渣滓洞的战友们也有这样的书读,那才好咧!刘思扬放下了,端坐着。牢房里很安静,大家都在读书。 过了一阵,刘思扬又拿起那本《罗亭》②。这本书是土纸印的,灰褐色的封面已经破旧,被补过的。扉页上,有一行楷书的毛笔字: 文优纸劣,特请珍惜 是谁的题字?刘思扬诧异起来。他好奇地翻着翻着,瞥见书页的土纸中夹杂着几页白纸,赶快把白纸翻出来,原来,有人把书上的破损、缺页,全部用蝇头小楷在白纸上补写出来。刘思扬把扉页的字迹和蝇头小楷比较了一下,是同一个人写的。谁这样耐心,这样认真,这样严肃地叮咛别人,又这样以身作则地爱惜书籍? 过了一会儿,刘思扬又从成岗手里得到了一本书,他飞快地翻阅起来,看见这本生活书店战前发行的书籍里,有着好些插图,其中并有一幅精美的马克思的画像。忽然,一个念头涌上心来,刘思扬回头低声说道: “胡浩,可以找到笔和纸吗?” 胡浩点了点头。 下午放风以后,刘思扬偷偷接过胡浩递给他的一支切去了大半截笔杆的毛笔,和一小块墨,还有一张折小了的白纸。 刘思扬躲在房角里,用背掩蔽着自己的动作,牙齿轻轻咬湿笔尖,唾液拌合着墨,在白纸上临摹着那张马克思的像。 他慢慢画地着,画得相当像。然后,用留下的饭粒,把画像贴在已经破旧的书的封面上。刘思扬十分愉快、兴奋,一种使人陶醉的火热的激情,不断在他心头冲动。因为他几乎从每一件事,都得到启示,这里多年斗争的传统,成了给予他无穷力量的泉源。夜里,刘思扬失眠了。兴奋使他久久地不能睡去,他静静地躺着,合上眼,心里却翻开了无穷的回忆、联想、希望……快到半夜,同牢房的人,打着鼾,深深地睡熟了,刘思扬的脑子还十分清醒。下楼来不到两天,他已经看见了、知道了那么多新的事情,真的,就像个才上战场的新战士,他被周围的事物吸引得眼花缭乱,心潮激荡,不能控制自己了。 (节选自《红岩》第二十三章,有删改) 【注】①《哲学辞典》:伏尔泰著。该书旁征博引,论述范围极其广泛,从宗教、历史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均有涉及。 ②《罗亭》:屠格涅夫著。他在创作此书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俄国在此次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下的俄国在军事和经济上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国家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牢房中几乎所有人“都在静静地看书”,这一情景让刘思扬“立刻醒悟”,表明在此之前,他完全没想到这里会有如此“顽强的学习”。 B.图书馆的环境十分恶劣,这一方面是因为图书馆管理员无暇顾及,另一方面是因为恶劣的环境能够保护图书馆不被敌人发现。 C.当刘思扬失眠时,其他战友都已经睡熟了,这一对比既肯定了刘思扬的革命斗争热情,也委婉地指出其在新的斗争中仍需成长。 D.文章善用细节描写,如描写刘思扬临摹马克思像时用“躲在房角里”“用背掩蔽着自己的动作”这些细节暗示了斗争形势的严峻。 5.当成岗和刘思扬进入图书馆以后,作者是如何描写图书馆的恶劣环境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6.从刘思扬丰富的内心世界中,可以看出他具有坚定的革命信仰,请结合文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4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夏侯胜字长公,东平人。胜少孤,好学,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征为博士 、光禄大夫。会昭帝崩,昌邑王嗣立,数出。胜当乘舆前谏曰:“天久阴而不雨,臣下有谋上者,陛下出欲何之?”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是时,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昌邑王。光让安世以为泄语,安世实不言。乃召问胜,胜对言:“在《洪范传》曰‘皇之不极,厥罚常阴,时则下人有伐上者’,恶察察言,故云臣下有谋。”光、安世大惊,以此益重经术士。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胜独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①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公卿共难胜曰:“此诏书也。”胜曰:“人臣之义,宜直言正论,非苟阿意顺指。议已出口,虽死不悔。”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明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至四年夏,因大赦,胜出为谏大夫、给事中,霸为扬州刺史。胜为人质朴守正,简易亡威仪,见时谓上为君,误相字②于前,上亦以是亲信之。尝见,出道上语,上闻而让胜,胜曰:“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臣以为可传,故传耳。”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 (节选自《汉书·夏侯胜传》) 【注】①物故:指人死亡 ②相字:互相以字称呼。 7.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议已出口,虽死不悔 虽:即使 B.毁先帝,不道 毁:诋毁 C.上闻而让胜 让:谦让 D.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 攘:排除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B.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C.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D. 朝廷每有大议/上知胜素直/谓曰/先生通正言/无惩前事/胜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年九十卒官/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四夷,古籍中对中土以外,四方各族之泛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B.刺史,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始设于汉武帝时,后为地方官职名称。 C.博士,古代的学官名,执掌殿试组织、国子生学业、政治咨询、祭典活动等事务。 D.乘舆,古代特指天子或者诸侯所乘坐的车子,文中用来代指昌邑王所乘坐的车驾。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夏侯胜年少而孤,喜欢求师学习。他年少时虽是孤儿,但非常喜欢学习;他做学问专诚仔细,请教的老师不只一个,受到朝廷征召。 B.夏侯胜直言不讳,敢于坚持原则。宣帝即位后要颂扬先帝,夏侯胜认为武帝虽有安国扩疆之功,但对百姓缺乏德泽,不应设立庙乐。 C.夏侯胜平易质朴,不拘礼节。他拜见天子时称皇上为君,在皇上面前敢以字号称呼,入朝拜见天子之后敢把天子说的话对外人说。 D.夏侯胜擅长经术,乐于传授他人。在被关押时,黄霸恳求向他学习经术,他欣然应允;关在监狱的两个冬天里,他的讲授从不懈怠。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王怒,谓胜为妖言,缚以属吏。吏白大将军霍光,光不举法。(5分) (2)陛下所言善,臣故扬之。尧言布于天下,至今见诵。(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字无咎)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 B.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C.“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1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⑴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起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⑵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有“___________”的结局。 ⑶《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孤独凄凉,便觉时光难捱,而在《醉花阴》也有极类似的情绪传达,那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雨霖铃》中写留恋之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将离别的男女手牵着手,眼看着眼,因悲伤而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46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_,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说。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B.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C.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1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B.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18.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词类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 ①臣请完璧归赵 ②单于壮其节 ③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④乃使其从者衣褐 ⑤欲因此时降武 ⑥且庸人尚羞之 ⑦大王必欲急臣 ⑧剑斩虞常已 A.①⑦/②⑥/③④/⑤⑧ B.①⑦/②④⑥/③/⑤⑧ C.①⑤⑦/②⑥/③④/⑧ D.①⑤⑦/②④⑥/③/⑧ 19.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分) 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②而君幸于赵王 ③见犯乃死,重负国 ④子卿尚复谁为乎 ⑤拜送书于庭 ⑥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⑦皆为陛下所成就⑧求人可使报秦者 A.①⑧/②⑤/③⑥⑦/④ B.①⑤⑧/②③⑥⑦/④ C.①⑧/②⑤⑥/③⑦/④ D.①⑧/②③⑥⑦/④/⑤ 20.下列句中画线的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①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代理) ②间至赵矣(间接) B.①衡少善属文(嘱托) ②连辟公府不就(征召) C.①阴知奸党名姓(暗中) ②独畏廉将军哉(难道) D.①若知我不降明(如果) ②视事三年(观察政事) 21.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4分)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②空自苦亡人之地 ③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 ④召有司案图 ⑤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⑥员径八尺,合盖隆起 ⑦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A.①③⑤⑥ B.②④⑤⑦ C.②③④⑦ D.①④⑤⑥ 2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B.璧有瑕,请指示王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23.下列各句中,画线词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4分) A.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臣 ②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①决负约不偿城 ②秦贪,负其强 C.①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连辟公府不就 ②臣请就汤镬 2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九宾:“公、侯、伯、子、男、孤、卿、大夫、士”合起来称为“九仪”或称“九宾”。周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就叫“九宾之礼”。“九宾之礼”是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B.“公府”是古代官署名,指官员的办公场所,《张衡传》中的“公府”也是对官署的统称。 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D.孝廉: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科目,用以任用官员,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25.下面是某公司进行岗位培训的流程图。请根据这个流程图,向客服中心的员工简要说明他们在“顾客回访流程”中的具体职责。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得体,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参考答案】 1.【答案】B (A项,“中国人则总是从道德的视角理解人与权利”错误,由原文“相比之下,中国人习惯于从道德视角理解人与权利”可知,中国人只是“习惯于”从道德视角理解人与权利,并非不考虑人的生物属性。C项,“使无数的人在抗疫中表现出了西方人缺乏的无私奉献精神”错误,由原文“在此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这种超越个体权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可知,原文只是说无数中国人在抗疫中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精神,并没有说“西方人缺乏的无私奉献精神”,西方人并不缺乏无私奉献精神,此意无中生有。D项,“任何”错,贸然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才会被认为是没有责任感、不成熟的表现。) 2.【答案】C (C项,错在“文章为论证西方政府的消极不作为”错误,由原文“在中国人看来,西方社会过度强调政府的消极不作为,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权能,在危急时刻反倒使人权无法得到充分实现”可知,举英国的例子论证的是“西方的人权无法充分实现”,而不是“西方政府的消极不作为”。) 3.【答案】B (B项,“不再考虑个人安危”,原文所说的“不顾个人安危火速赶往疫情第一线”,只是对医护人员无私精神的赞美,但真正抗疫中不可能不考虑个人安危,政府也不允许他们不考虑个人安危。) 4.【答案】C C项,曲解文意,“也委婉地指出其在新的斗争中仍需成长”错,刘思扬的失眠仅仅只是歌颂了他革命斗争热情。 5.【答案】①调动感官,从嗅觉视觉的角度来描写图书馆的恶劣环境,如一踏进图书馆,成岗和刘思扬便闻到“一股霉臭的味道”,看到图书馆里“到处是灰尘、蜘蛛网”。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图书馆比作“一座荒废已久的古堡”,突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③正面描写,直接描写图书馆中的书“胡乱堆积在摇摇欲坠的书架上”,书架塞满了房间,书籍上堆着厚厚的灰尘,表现出图书馆环境的恶劣。④侧面描写,通过刘思扬进入图书馆后“连连打了几个喷嚏”“不知所措”等反应和感受来衬托图书馆环境的恶劣。 6.【答案】①刘思扬得知有图书馆后,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好奇,这表现出革命者对知识的执着追求,也是他拥有坚定的革命信仰的体现。②《罗亭》是屠格涅夫对当时俄国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回答,刘思扬借阅了这本书,体现了他对中国的命运和前途的思考,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③刘思扬看到书中有马克思像,便借来纸墨、笔,认真的将其临摹下来,并将画像贴在书的封面上,自觉的革命意识体现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 7.【答案】C 责备 8.【答案】D 9.【答案】C “执掌殿试组织”解说不当,博士没有这种职能。 10.【答案】D “他欣然应允”分析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当黄霸提出向夏侯胜学习经术的请求后,夏侯胜先是以犯罪将死的理由拒绝了他,后来听到他的话认为黄霸高尚,才答应教他经术。 11.【答案】(1)昌邑王很生气,说夏侯胜制造妖言,把他捆绑起来交给有关官吏。官吏告诉大将军霍光,霍光没有动用法典。(为,制造;缚,捆绑;白,告诉、禀告;举法,动用法典) (2)陛下说的话特别好,我特意宣扬它。尧说的话遍布天下,至今还被传诵。(故,特意;扬,宣扬;布,遍布;见,被) 12.【答案】(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2)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13.【答案】B “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错误。情感色彩错,此景应是一种凄凉哀伤之景,更增添作者的离愁。 14.【答案】(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2)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3)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5)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15.【答案】B 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句子强调的是人来人往,故不合语境。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叫一声就能从画中走出来,泛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此处形容工料、工艺,符合语境。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工料”“工艺”。 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的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 16.【答案】A B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 C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D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 17.【答案】A 从语意连贯程度上看,本段强调的是“匠心”,而不是“匠人”,而且括号前说的是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丝绸,所以括号内的文字应以“匠心”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C项、D项。A项、B项的区别在于“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历朝历代”的匠人而言有些空洞,所以,“初心”比“终极目标”更贴合文段意思。故选A。 18.【答案】C ①⑤⑦使动; ②⑥意动; ③④名词活用为动词;⑧剑,名词作状语 19.【答案】D ①⑧定语后置句; ②③⑥⑦被动句;④宾语前置句;⑤介宾短语后置句 20.【答案】C A.间:从小路; B.属:连缀,写作; D.若:你;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21.【答案】D ①孰→熟;②亡→无;④案→按;⑤畔→叛;⑥员→圆 22.【答案】A A.认为; B.古:指出,给……看;今: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C.古:提拔;今:事业上的成绩; D.古:父母兄弟,亲属;今:旁系血亲 23.【答案】A A.通过;B,①违背,②倚仗;C.①……的原因,②用来……的;D.①就职,②受 24.【答案】B “公府”是三公的公署,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25.【答案】你们先从售后中心那里拿到顾客的资料,然后给顾客打电话,询问他们的满意度。如果满意,就直接记入档案;如果不满意,就通知相关部门处理。最后记得把相关部门报送的不满意原因和处理结果也记入档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