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检测(实验班)(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检测(实验班)(解析版)

山东省济宁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第一次线上检测(实验班)‎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火星救援》讲述了由于一场沙尘暴,马克与他的团队失联,孤身一人置身于火星,想方设法返回地球的故事。下图示意太阳系八大行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 图中代表火星的是 A. 甲 B. 乙 ‎ C. 丙 D. 丁 ‎2. 推测马克在火星上最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 A. 狂风 B. 沙尘暴 ‎ C. 落日 D. 云雨 ‎【答案】1. B 2. D ‎【解析】‎ ‎【1题详解】‎ 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从近到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乙和木星丙之间,因此图中代表火星的是乙,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气温低,没有液态水,因此马克在火星上最不可能见到的现象是云雨,D正确。火星上有大气岩石,故可能出现狂风、沙尘暴;火星围绕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故落日可能看到,ABC错误。故选D。‎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照片。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 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4. 该照片的拍摄地点在 A. 北京郊区 B. 青藏高原 ‎ C. 赤道附近 D. 极圈附近 ‎5. 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 A. 太阳辐射强度 B. 耀斑活动周期 C. 大气层的厚度 D. 八大行星位置 ‎【答案】3. C 4. D 5. B ‎【解析】‎ 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极光只出现在两极高纬地区的极夜时期,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 ‎【3题详解】‎ 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银河系,C对。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A、B错。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并列,没有包含关系,D错。所以选C。‎ ‎【4题详解】‎ 极光只出现在两极高纬地区的极夜时期,该照片中有极光现象,拍摄地点在极圈附近,D对。北京郊区、青藏高原 、赤道附近看不到极光现象,A、B、C错。所以选D。‎ ‎【5题详解】‎ 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耀斑活动周期,B对。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层的厚度、八大行星位置与极光现象出现无关,A、C、D错。所以选B。‎ ‎“金乌”是中国古代汉族神话中的神鸟。古籍《毛诗》曰:乌在日中,从天,以昭孝也。下图示意汉代石刻“日中足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古代中国人对“金乌”的想象,可能源自人们所看到的某一种太阳活动,其最有可能是 A. 太阳黑子 B. 耀斑 C. 日珥 D. 太阳风 ‎7. 科学研究表明,鸟类起源于距今1.5亿年前,这个时间属于地质历史时期的 A. 新生代 B. 古生代 C. 中生代 D. 太古代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乌在日中”一句可以得知古人观察到的应该是太阳上存在的黑色斑点,并将其想象成黑色的乌鸦,太阳的光球层会产生黑子这种太阳活动,其表现为温度比周边区域低显黑色,A正确。太阳耀斑为太阳色球层上突然出现大而亮的斑块,与题意不符。日珥和太阳风都无法用肉眼直接观测到。故选A。‎ ‎【7题详解】‎ 新生代出现时间为距今6600万年前至今;中生代持续时间为距今2亿5200万年至6600万年之间;古生代为距今5亿4100万年至2亿5200万年之间;太古代为距今40亿年至25亿年之间。鸟类起源于1.5亿年前属于中生代,B正确。故选B。‎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8. 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是 A. 净化水质 B. 调蓄洪水 ‎ C. 涵养水源 D. 发展航运 ‎9. 长兴岛附近水域盐度最高的月份是 A. 1月 B. 4月 ‎ C. 7月 D. 10月 ‎【答案】8. A 9. A ‎【解析】‎ ‎【8题详解】‎ 长江河口及以上河段沿岸工业、农业发达,城市众多,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大,九段沙湿地具有净化水质功能,有利于保护河口生态环境,选项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九段沙湿地位于长江口地区,不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因其为浅滩地区,有可能不利于洪水排泄,排除B。因九段沙湿地位于河口地区,涵养水源已经意义不大,排除C。发展航运不属于生态功能,且九段沙湿地水浅,不利于发展航运,排除D。‎ ‎【9题详解】‎ 长兴岛附近水域盐度取决于河水与海水的相对运动,河水与海水的相对运动取决于河水流量的大小。冬季长江流域降水少,长江入海径流量最小,长江口水位最低,海水容易侵入到长兴岛,导致盐度最高,选项A符合题意。4月为春季,长江流域气温回升,与北方的寒冷气流经常形成锋面雨、对流雨也开始增多,长江入海径流量增加,长江口水位上升,长兴岛盐度有所降低,排除B。夏秋季长江流域降水丰富,入海流量大,水位高,高盐度海水很难靠近长兴岛,长兴岛盐度低,排除C、D。‎ 下图示意某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的节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一年中都适宜使用课文中“太阳……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判断方位的地区是 A. 北半球 B. 北温带地区 C. 全球各地 D. 南温带地区 ‎11. 在华北地区,东西向沟渠里的积雪 A. 北边融化快 B. 南边融化快 C. 背阴侧融化快 D. 向阳侧融化慢 ‎【答案】10. B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一年中都适宜使用太阳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判断方位,说明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北极圈及其以北冬至日会出现极夜,看不到太阳),即北温带地区,太阳始终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南运动,北温带地区正午观看太阳,太阳始终在其南方,B正确。北半球赤道至北回归线以南冬半年太阳在南,夏至日北半球赤道至北回归线多数地区太阳在其北方,A错误。据以上分析,全球各地明显错误,C错误。南温带地区一年中太阳始终在北方,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华北地区属于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沟渠北面是阳面、南面是阴面,太阳照射北面时间长,北边、向阳侧融化快,南边、背阴侧融化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为了避免在切洋葱时眼睛流泪,人们在实践中想了很多办法,其中在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就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下图示意切洋葱的场景。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此生活技巧所体现的地理原理为 A. 大气的保温作用 B. 大气的热力环流 C. 大气的削弱作用 D. 大气的温室效应 ‎13. 下列四图中能够正确解释上述原理的是 A. B. ‎ C. D. ‎ ‎14. 为了增强切洋葱时的防护效果,人们还可以 A. 将洋葱先进行加热 B. 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切 C. 洒香水改善气味 D. 在冰箱冷却洋葱 ‎【答案】12. B 13. D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会引起蜡烛、洋葱之间温度差异,蜡烛温度高,洋葱处气温低,因此会导致蜡烛处出现上升气流,洋葱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洋葱处气压高于蜡烛,在蜡烛和洋葱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洋葱散发的刺激气体会沿砧板流向蜡烛,随蜡烛上升气流升到高处。此生活技巧所体现的地理原理为大气的热力环流,没有体现大气的保温作用(和大气逆辐射有关)、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反射有关)、大气的温室效应(和水汽、二氧化碳、温室有关),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3题详解】‎ 砧板边放置点燃的蜡烛,会引起蜡烛、洋葱之间温度差异,蜡烛温度高,洋葱处气温低,因此会导致蜡烛处出现上升气流,洋葱处气温相对较低、气流下沉,洋葱处气压高于蜡烛,在蜡烛和洋葱之间形成热力环流,洋葱散发的刺激气体会沿砧板流向蜡烛,随蜡烛上升气流升到高处。四图中能够正确解释上述原理的是D,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将洋葱先进行加热、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切会加快刺激气体挥发,AB错误。洒香水改善气味成本高,效果不大,C错误。在冰箱冷却洋葱,降低其温度,使其气体挥发变慢,可行,‎ D正确。故选D。‎ 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改善学校生态环境,我国某高中学校规划建设“海绵校园”(如下图示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建设“海绵校园”,将首先影响水循环的 A. 径流 B. 水汽输送 C. 蒸发 D. 降水 ‎16. 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 A. 美化环境 B. 加速地表水蒸发 C. 增加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 D. 加快地下径流排出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建设“海绵校园”,增加了喷泉、蓄水池、草地。会蓄积雨水,减少地表径,增加下渗,增加蒸发量,对降水影响不大。首先影响水循环的径流,A正确。故选A。‎ ‎【16题详解】‎ 建设透水砖和增加绿化面积在建设“海绵校园”中所起的主要作用是增加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不是为了加速地表水蒸发;建地下蓄水池,是为了蓄积地下径流,不是排出。美化环境是次要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 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源于 A. 成土母质 B. 生物 C. 风化基层 D. 气候 ‎18. 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深厚 ‎③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源于成土母质,A正确。故选A。‎ ‎【18题详解】‎ 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错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③正确;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因此①③正确,故选B。‎ 现在有很多手机软件,对着植物拍摄,软件能立即对比辨认出植物。下图是某同学周末在野外使用该软件时的三幅手机截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根据图片信息判断,该同学拍摄地最可能位于 A. 太行山区 B. 长白山区 ‎ C. 昆仑山区 D. 武夷山区 ‎20. 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 A. ③②① B. ③①② C. ②①③ D. ②③①‎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判断,图片中有山茶花,属于亚热带植物,该同学拍摄地应在亚热带地区,最可能位于武陵山区,D对。太行山区、长白山区、昆仑山区位于温带,A、B、C错。‎ 故选D。‎ ‎【20题详解】‎ 一个植物群落往往由乔木、灌木和草本等组成,它们高矮不一,错落有致,分享着阳光雨露,三幅图片显示的植物中,①是蕨类植物,喜潮湿环境,分布在最下层,B、D错。②茶树适宜在中层,便于采茶。③樟树是高大乔木,位于上层。从上层到下层排序正确的是③②①,A对。B、C、D错。故选A。‎ 下图示意某高中学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野外考察时拍摄到的“某种类型灾害现场”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的灾害类型最可能是 A. 干旱 B. 泥石流 ‎ C. 滑坡 D. 地面沉降 ‎22. 该类型灾害 A. 多发生在平原地区 B. 多发生于我国冬季 C. 成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D. 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 ‎【答案】21. C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图示的灾害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一些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应该是滑坡,C正确。干旱是气象灾害;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地面沉降是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ABD错误。故选C。‎ ‎【22题详解】‎ 滑坡多发生在山区;多发生于我国夏季、雨季;滑坡是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形成的,成因与人类活动有关,如破坏植被;滑坡发生过程具有突发性,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亚马孙雨林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全球气候稳定、维持生态系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亚马孙雨林出现多处火情,引起全球关注。下表是亚马孙州首府马瑙斯(306'S,6001'W)的多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能快速而全面提供亚马孙林火信息的是 A. 飞机 B. 全球导航定位系统 C. 气象遥感卫星 D. 热气球 ‎24. 在马瑙斯附近地区,需要重点防范森林火灾的月份是 A. 1至3月 B. 4至6月 C. 7至9月 D. 10至12月 ‎25. 热带雨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流域内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较大,主要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变率增大 C.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表径流 D. 水上流失致河道淤积 ‎【答案】23. C 24. C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气象遥感卫星可以及时监测灾害发生情况,及时全面的获取数据,C正确。飞机、热气球飞临火灾区比较危险,不能及时全面获取数据,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只是定位不能获取林火信息,AB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森林火灾往往发生在降水少的季节,据表中数据分析,马瑙斯7-9月降水少,干燥少雨,易发火灾,C正确,其他月份降水较多,火灾发生频率低,ABD错误。故选C。‎ ‎【25题详解】‎ 雨林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下渗减少,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表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降低,A错,C对;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B错;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强烈波动,D错。故选C。‎ ‎【点睛】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 下图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阴影示意各纬度人口总量。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 A. 北半球中低纬地区 B.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 C. 南半球中低纬地区 D. 南半球中高纬地区 ‎27. 影响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最弱的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政策 D. 经济 ‎28. 下列有关人口分布正确的叙述是 A 北纬30°附近各地人口密度均较大 B. 赤道地区水热丰富,人口分布集中 C. 热带地区高原气候凉爽,适宜居住 D. 北冰洋地区气候寒冷,无人定居 ‎【答案】26. A 27. C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从世界人口纬度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数量最多的地区位于30°N附近,向南北两侧大致减少,因此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地区,A符合题意。图中显示,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南半球中低纬地区、南半球中高纬地区,人口数量和比重不大,排除B、C、D。‎ ‎【27题详解】‎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开发历史的长短等,图中北半球中低纬度平原和平面积较大、气候相对温和、湿润地区面积较大,导致这些地区开发历史悠久,适合人们居住生活和生产,也集中了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发达国家,对人口的吸引力大,形成了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因此地形、气候和经济对图中人口集中分布影响较大,A、B、D不符合题意。政策影响人口迁移和人口增长,但是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比较小,说明政策是影响图中人口集中分布的最弱的因素,C符合题意。‎ ‎【28题详解】‎ 尽管30°N附近人口数量最多,但人口分布很不平衡,30°N附近的沙漠地区和高寒地区人口密度很小,因此北纬30°附近各地人口密度不是都较大,A错误。图中显示,赤道地区人口数量并不多,赤道地区气候过于湿热,有些地区不适宜人们居住,因此赤道人口分布并不集中,B错误。由于热带地区过于炎热,不太适合人们居住,而热带地区高原因地势较高,气温相对凉爽,适宜人们居住,C正确。北冰洋地区气候寒冷,但北冰洋沿岸地区有因纽特人定居,并不是无人定居,D错误。‎ 分析下表有关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 日本 巴基斯坦 蒙古 澳大利亚 面积/×‎104km2‎ ‎37.8‎ ‎79.6‎ ‎156.6‎ ‎768‎ 人口/万人 ‎12500‎ ‎14000‎ ‎236‎ ‎1766‎ 人口密度/(人/km2)‎ ‎331‎ ‎176‎ ‎1.5‎ ‎2.3‎ ‎29. 根据各国数据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 B. 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 C. 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 D. 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 ‎30. 影响人口分布的基本因素是 A. 自然因素 B. 开发历史的长短 C. 政治、经济因素 D. 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 ‎【答案】29. D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分析给出的数据可知:人口数量少,经济未必发达,如蒙古;人口密度大,经济未必落后,如日本;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未必越发达,如巴基斯坦。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30题详解】‎ 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在自然环境因素差异的基础上,开发历史的长短、政治、经济因素、人类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方式在施加影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1.(本月所学知识)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①小丁开春携全家郊区踏青 ②小徐出国商务洽谈 ③三峡库区的部分家庭异地安置 ④加拿大接纳了两万多叙利亚难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短期旅行、出差、下乡检查工作等人口流动,其住所并未发生变更,此类空间移动不属于人口迁移。小丁开春携全家郊区踏青、小徐出国商务洽谈属于短期移动行为,因此都不属于人口迁移;三峡库区的部分家庭异地安置 、加拿大接纳了两万多叙利亚难民属于长期的住所发生变化,因此属于人口迁移,③④对,故答案选C。‎ ‎【点睛】‎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下图为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绘制的“江苏某市迁入人口的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2. 该市迁入人口的特征有 ‎①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②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 ‎③以青壮年人口为主 ④与该市原有人口年龄构成相似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3. 迁入人口对该市的影响有 ‎①缓和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 ②制约了该市的经济发展 ‎③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 ④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32. C 33. D ‎【解析】‎ ‎【32题详解】‎ 读图可以把各年龄段该市迁入人口数相加得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①说法错误;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迁入人口都集中在15~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这是青壮年劳动力集中地年龄段,与该市原有人口自然增长形成的年龄构成相差较大,故④说法错误;青壮年劳动力主要是外出务工经商,所以该市人口迁移主要受经济因素影响;故答案选C。‎ ‎【33题详解】‎ 迁入人口都集中在15~29岁和30~44岁两个年龄段,这是青壮年劳动力集中地年龄段,增大了该市就业紧张局面,缓解了劳动力不足问题,有利于促进该市的经济发展;青少年和老龄人口的迁入,增加了该市的被抚养人口;大量人口的迁入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压力,故答案选D。‎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4. 有关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 ‎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 ‎④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35. 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 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 科技发展水平 D. 蕴藏的资源数量 ‎【答案】34. A 35. C ‎【解析】‎ ‎【分析】‎ 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34题详解】‎ 资源越丰富,则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越多,故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①正确;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错误;消费水平越高,人均所需资源越多,则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错误;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影响到该区域能利用的其它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故对环境人口容量也有影响,④正确。①④正确,A正确。‎ ‎【35题详解】‎ 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人口容量。C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的影响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大小的关系,注意从各个因素对资源的影响分析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 第Ⅱ卷(综合题共30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杭州某校地理研学实践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去浙江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下图示意)。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考察地区的地带性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简要分析形成的原因。‎ ‎(3)简要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高温多雨,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 ‎(3)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 ‎【解析】‎ 绿阔叶林。(2)同学们在浙南低山丘陵考察时发现,这里的土壤多为红色,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多酸性红壤。形成原因是浙南低山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季长,土壤中矿物质的淋溶作用强烈,氧化铁等含量较高。‎ ‎(3)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生物起着重要作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是: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被誉为植物界拓荒者的地衣,能够在光秃秃的岩石表面生长,地衣能够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使岩石表面逐渐龟裂和破碎,借助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原始的土壤,从而为其他植物的生存创造条件。植物的根系对土壤起着黏附和固着作用,植被覆盖在土壤表面,对土壤起着保护作用。‎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息,上海某高中地理研学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剖面(下图示意),并做了大量知识上、物质上的准备工作,如搜集该区域岩层等资料,带上地质锤、指南针、记录工具等。请你帮他们完成本次室内的问题探究。‎ ‎(1)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代。‎ ‎(3)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______环境;恐龙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表现为:_______。‎ ‎(4)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环境向_______环境的演变 ‎【答案】(1).(古)生物化石 (2) 沉积 古生 (3) 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 海洋 陆地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时期演化顺序及不同时期生物的种类等知识点,结合教材知识不难解答。‎ ‎【详解】(1)据材料分析,“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看到这个消息,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考察研究一番”,考查涉及到古脊椎动物化石、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所以他们应给这次考察命名为:(古)生物化石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查古生物化石,化石存在于沉积岩,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沉积岩;化石有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类化石,三叶虫出现在古生代的寒武纪,恐龙属于中生代,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古生代。‎ ‎(3)寒武纪的海洋生物主要是底栖的三叶虫,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中生代时,陆地的不断扩大,爬行动物(恐龙百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故有爬行动物时代之称,或称恐龙时代。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三叶虫生活的时期该地应为海洋环境;陆地的不断扩大,爬行动物(恐龙百类、色龙类、翼龙类等)空前繁盛,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的考察结论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经历了海洋环境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38.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根据监测结果绘制的我国流动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图。‎ 材料二 这次监测结果显示,北京的流动人口50.9%来自河北、河南和山东;上海的流动人口52.1%来自安徽和江苏;太原、成都以省内流动为主,比例分别为62.5%、87.0%。深圳的流动人口,省内流动占33.8%,14.8%来自湖南。‎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目前人口流动的主要特点。‎ ‎(2)在流动人口中,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试分析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 ‎【答案】(1)主要集中在青壮年人口,少年儿童和老年人所占比重少;呈现就近流动趋势。‎ ‎(2)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城市有更好的就业机会;城市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要比农村高;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 ‎【解析】‎ 本题以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图等方式呈现信息,侧重人文地理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人口流动的特点、人口等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根据材料三表格分析,流动人口以农村人口为主,人口流动方向主要是从农村到城市。根据材料二判断,人口从内地流向东南沿海地区。根据材料四判断,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为主。‎ ‎(2)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而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巨大吸引力。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城市地区的就业机会较多,工资水平、生活水平一般较高等。国家流动人口政策的放宽;交通条件的改善等导致大量农业人口向经济水平高的城市地区迁移。‎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