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重庆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历史试题
2019年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模拟考试 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中国人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强调姓所反映的实质是 A. 男尊女卑思想严重 B. 专制王权强大 C. 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D. 个人观念淡漠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人的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因此中国人将姓置于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故C正确;AB材料体现不出来,材料只是说的中国人的姓和名的组合与西方不同,排除;个人观念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答案】B 【解析】 庄子属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代表,主张崇尚自然,清净无为,B正确;A是儒家思想;c 属于法家思想;D属于墨家思想。 3. 《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 A. 郡县制 B. 分封制 C. 井田制 D. 宗法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据材料中“不与古同”可以排除先秦时实行的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BCD均错误。材料中“罢侯置守”指废除分封制,罢去诸侯,实行郡县制,设置郡守,答案为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4.西周时期,为进行有效统治实行了分封制,其分封的对象包括 ①王族 ②功臣 ③平民 ④古代帝王的后代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分封制的对象主要有同姓王室贵族、异姓功臣贵族、先代帝王后裔等,故①②④正确;平民属于被统治阶级,不会获得封地,排除③。故选①②④组合,排除ABD,选C。 5.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压制 B. 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 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 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明中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中国经济有巨大发展,然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故A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推广种植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表述有误,B错误;根据“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可知,鸦片战争前,白银是大量流入中国的,C错误;根据“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可知,材料反映的时间是鸦片战争前,而英国1840年完成工业革命,所以英国工业革命后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不是导致经济基础没有革命性变化的原因,并且D不是内部原因,排除。 6.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古代选官制度是 A. 世袭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 【答案】C 【解析】 科举制主要是按照考试成绩录取,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正确;A是按照血缘关系选官;B是按照品德选官;D是按照门第。 7.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描绘了这样一个农民形象:“‘普通’农民大概一半是自耕农,一半兼做佃农。不管怎样,他和他的家人在相隔不远的三四块田地里劳动,带着锄头和镰刀来来回回,主要为他们自己的生存干活……还可以种点卖钱的作物。”这反映了自耕农 A. 在经济上实现了男耕女织 B. 依赖于商品经济而生存 C. 生产的产品主要用于自给,部分用于市场交换 D. 生活富裕祥和的真实情况 【答案】C 【解析】 从名字上来看,“自耕农”的生产方式是自我耕种,因此经济来源全部来源于自身,只有一部分投向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并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内容;B选项错误,商品经济主要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形式;D选项错误,小农经济是很脆弱的。 8.夏朝时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这种家天下时代的开启,从政权更替的角度看是指 A. 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 B. 郡县制取代世官世禄制 C.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由天下为公变为天下为家”可知,王位变成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由原始社会的禅让制变成了王位世袭制,“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故C项正确;夏朝没有九品中正制、郡县制、科举制,故AB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D三项。 9.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10. 中国读书人历来“耻于言商,耻于言利”,而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却放弃仕途,投身于近代工商业。这里反映出的观念意识是( ) A. 实业救国 B. 工商皆本 C. 重利轻义 D. 重商轻农 【答案】A 【解析】 张謇是晚清著名实业家,其兴办工业主是要爱国心的驱使,是要实现实业救国的理想。 11. 1940年代,《抗建通俗画刊》刊载了邵恒秋创作的漫画《日本的今昔》(见下图),其昭示的主题是( ) A. 抗战是一场持久战争 B.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C. 中国能迅速赢得胜利 D. 民族觉醒,抗战必胜 【答案】D 【解析】 漫画一反映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虫噬桑叶),漫画二反映的是中国对日本的抵抗(鸡啄害虫),并包含中国必胜的寓意。漫画昭示的主题应当是民族觉醒抗战必胜,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C项。 点睛:漫画类选择题,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准确判定主题喻意,是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读懂历史漫画的内涵,清晰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本题应当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联系抗战史实作出正确选择。 12.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13.“不合宜者,渐渐消亡,其合宜者,得以永存,此为天道自然之力。但其说与耶稣之旨相反,故各国儒士,均不服其言,初始辩驳蜂起,今佩服者渐多,而格致之学从此大为改变。”材料中的“其说“是指 A.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 B. 卢梭“天赋人权”思想 C.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 D. 达尔文进化论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属于达尔文进化论思想,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根本就不不涉及“三权分立”学说、“天赋人权”思想以及电磁感应理论,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4.一位学者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重要后果是 A. 打开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 英国实现了对印度的占领 D.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答案】B 【解析】 依据题干“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即20世纪初,“世界大国们集体亮相”说明西方世界大国集体侵略中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可以确定这一事件指的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的重要后果是使得中国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B正确;AC两项与中国无关,应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无关,故D项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反对外国的官员和民众,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成了外国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鸦片战争后,两广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尤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主要原因是: A. 贫富不均 B. 莠民作乱 C. 吏治败坏 D. 民性懦弱 【答案】C 【解析】 【详解】贫富不均与材料的内容“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不符,故A项错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表明民众生活的水深火热之中,并不是莠民作乱,故B错误;材料说明官员把战争失败归为民性懦弱,是对战争失败的推卸责任,并不是鸦片战争战败的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耆英认为不能御敌的原因是“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导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也就是吏治腐败是不能御敌的理由,故C项正确。 16.某城市既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还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这座城市是 A. 重庆 B. 广州 C. 深圳 D. 上海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757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1984年,中共中央决定开放广州为沿海港口城市,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重庆不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也不是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C选项错误,深圳不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也不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D选项错误,上海不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 A. 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 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黄仁宇认为,毛泽东的成功是根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所确立的中国式革命道路的成功,所以材料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性。因此B选项正确。A、C选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错误;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国民党对农村统治的情况。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8.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其主要表现是产品过剩、生产难以维持、工厂倒闭等。面对这些情况,当时人们最不可能的体验和感受是 A. 失业了,再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B. 一只羊才卖两美元,还没人要 C. 很多人身无分文,流落街头 D. 股票价格普遍暴涨,出现“炒股热”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是从纽约股票市场崩溃开始,股票暴跌,而不是暴涨,故D项符合题意。经济危机导致工人失业严重,难以找到工作,他们没有了收入,只能流落街头,故ABC项排除。 19.在解放全人类阳光大道上,国际工人运动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的历程。下列关于国际工人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C. 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道路的彻底失败 D.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苏联解体证明斯大林模式失败,但不能说明社会主义模式是失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蓬勃发展,开创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局面,故C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项排除。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故B项排除。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故D项排除。 20.台湾和香港、澳门一样都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与港澳问题最大不同之处在于 A. 台湾曾被日本侵占,而港澳被欧洲国家侵占 B. 台湾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而港澳是历史上殖民者侵略中国遗留的问题 C. 台湾有美国的支持,而港澳没有美国的支持 D. 台湾的经济没有港澳的发达 【答案】B 【解析】 【详解】台湾和香港、澳门,都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回归祖国后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制度不变,都享有高度自治权。台湾问题不同于香港、澳门问题,港、澳问题属于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的内政问题,应该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故选B项;台湾曾被日本侵占,但抗战胜利后回归祖国。美国的支持、经济发达与否,都不是最大不同所在。故排除ACD三项。 21.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指出:香港主权回归后,中国在香港设特别行政区,除国防和外交事务外,特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特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50年不变。这体现 A. 三权分立原则 B. 地方自治原则 C. 主权平等原则 D. 一国两制原则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香港回归之后,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这是一国两制原则的体现,D正确。三权分立原则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材料没有涉及,A错误。香港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从属于一国两制原则,B错误。香港回归后,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涉及主权平等,C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一国两制。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坚持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并高度自治。学生需掌握相关知识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2.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民政部公布第一批抗日英烈名录,包括赵登禹、张自忠、佟麟阁等为人所熟知的一批国民党将领。台湾军方日前发行一份“勇士国魂月历”,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这反映了 A. 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 B. 两岸对一国两制主张形成共识 C. 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客观 D. 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大陆民政部公布抗日英烈名录包括一批国民党将领,台湾军方把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左权列为“殉国将领”,说明双方都承认中国抗战包含国共共同抗战,说明两岸对国共抗战的认识逐渐尊重历史事实,故C正确;仅从材料内容还不能说明两岸对抗日战争的认识趋于一致,论据不够,故A排除;材料中没有涉及一国两制内容,故B排除;材料不能体现两岸意识形态的分歧已经消除,故D排除。 23. 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火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 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897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现象发生在甲午战争之后,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为赔偿日本,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答案为D。维新变法运动发生在1898年,故排除A项,B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C项与史实不符合,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 24.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钱穆强调的是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之所以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B选项错误,行政效率的高低与中国统一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郡县制不能确保官僚队伍的廉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管子治国》中说:“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孔子提出:“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孟子总结了夏桀、商纣亡国的历史教训:失其民心。 宋代朱熹说:“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材料二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比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再如,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张弓《民本思想促进中华文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3)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答案】(1)治理国家,首先要富民;敬畏民众;为政者应得民心;体恤爱护民众。 (2)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并不尊重个体价值与权利,没有赋予人民政治权利。 (3)“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须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解析】 【详解】(1)观点:依据材料一中“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等信息可概括得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要观点。 (2)局限性:依据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并不尊重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与权利,不可能赋予人民政治权利。”等信息可指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局限性。 (3)启示: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从富民对治国的重要性、以造福人民为发展的最终目的,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等方面说明启示。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建广厦,设立厂房,置机两座,左右夹室,咸置小轮,巨机上架横梁,下置轮盘,绕以皮条,联于通力轮轴……大轮旋转,拽动皮条,力布四方,小轮俱转,凡锯木、截铁、磨凿之类,无不赖焉。 ——摘编自毛祥麟《上海机器局》 (注: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上海机器局)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历史上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一与图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上海机器局采用的新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上述材料反映了近代以来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答案】(1)工业革命。蒸汽机的改良解决了纺织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机器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建立。 (2)机器生产。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工业化。 【解析】 【详解】(1)事件:依据材料一中“改良蒸汽机”、“18世纪纺织工厂”等信息可知,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 联系:结合所学可知,蒸汽机的改良解决了纺织业生产中的动力问题,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机器化大生产的纺织工厂建立。 (2)方式:依据材料二中“置机两座,左右夹室,咸置小轮,巨机上架横梁,下置轮盘,绕以皮条,联于通力轮轴”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机器生产。 影响:结合所学从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等方面分析这种新生产方式的出现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上述材料可知,这反映了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工业化趋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