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11月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历史学家阎步克根据史传统计了西晋时期被察举者的社会出身,在所得131例中,高官贵戚子弟占16.8%;中级官僚子弟占20.6%;下层人士占32.1%,蜀吴亡国以后被察举的士人占30.5%。这表明 A. 察举制度日趋完善 B. 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 C. 门阀政治开始兴起 D. 政府注重扩大统治基础 ‎【答案】D ‎【解析】材料核心信息:西晋时期被察举者来源多元化且下层和原吴蜀籍士人主导。这种做法有利于西晋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故答案为D项;材料核心信息强调察举制产生官员的结构情况,不是察举制本身,A项排除;下层人士占32.1%的信息不能得出选官逐渐向下层士人倾斜,B项排除;门阀政治是指中国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时间不符,C项排除。‎ ‎2.分封制和郡县制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行政制度。下列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其长官的出任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 B. 地方长官都受到最高统治者绝对控制 C. 都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血缘宗族色彩 D. 都是中央政府长期实行的行政措施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分封制下,地方长官是世袭的;在郡县制下,地方长官是由皇帝直接任命的。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下地方长官具有较大的独立性,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官位世袭,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是中央政府长期实行的行政措施,排除。‎ ‎3.在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都要随夫,因此也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有家规行规,如“传子不传女”。这种现象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西周的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女儿没有继承权。材料中女人出嫁后连姓氏随夫,不能继承娘家的财产;在某些专业技艺、技巧方面“传子不传女”,这些现象是受宗法制的影响,故选C;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是贵族时代垄断官位爵位的制度,排除AB;分封制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 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明其不通过极端手段已经无法维系其统治,说明封建制度已经丧失活力,也即走向衰落。故答案为B项。A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超出了制度完善的需要,走向极端,排除;C项,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经济基础不适应上层建筑,导致矛盾尖锐,不得不通过极端手段维系统治,而不是相适应,排除;D项,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5.清代军机处机构精干,有官而无吏,因此打扫庭院、勤杂送水等工作皆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这说明清代军机处 A. 军机大臣独掌决策 B. 军机处等级森严 C. 军机处人员素质低 D. 军机处保密性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有官而无吏”,不能直接得出独掌政务决策权,事实上,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故排除A。“官而无吏”说明事务都要军机处内的官吏来处理,这有利于防治人多泄密,同时后勤工作由“15岁以下不识字的儿童若干人充任”,也有防泄密的考虑,故选D。能够理政的都是官员,材料不能得出他们素质低,故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等级森严,故排除B。‎ ‎6. 《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 分封制 B. 三公九卿制 C. 郡县制 D. 郡国并行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信息可以推断出与西周分封制度有关,故A项正确;材料中虽有“三公”,但只有“九夷”而无“九卿”,不是三公九卿制,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郡县,且与“诸侯”不符,故C项错误;虽有“诸侯”,但材料未涉及郡,故D项错误。‎ ‎7.《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 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 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表述,题中的这一做法是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丞相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丞相的废除使皇权得到空前的提高。故选D。‎ ‎8.中国古代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解决“权力制衡”的措施是 A. 分割权力并完善运行机制 B. 扩大官员入仕的来源 C. 突破贵族对官职的垄断权 D. 将行政、军、财权分割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项正确;B项是指科举制,不能体现“权力制衡”;C项是科举制的作用;D项是宋朝的二府三司制。‎ ‎9.梭伦曾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赞誉为“优良的改革家”,是因为他 A. 不再以出身划分公民等级 B. 彻底化解了雅典社会矛盾 C. 向所有公民开放各级官职 D. 制定陶片放逐法制约贵族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制,不再以出身划分公民等级,扩大了公民特别是工商业奴隶主的权力,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故A项正确;B项中“彻底”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错误;伯利克里时期,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将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黄金时代,故C项错误;克里斯提尼改革制定陶片放逐法,故D项错误。‎ ‎10.有学者在论及《十二铜表法》时指出:“即使是最严峻的法律,也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这段论述表明《十二铜表法》‎ A. 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 B. 是人类历史上最严峻的法律 C.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D. 对后世立法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A ‎【解析】由“比没有法律或任意解释法律要好一些”的说法,结合所学可知,作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的《十二铜表法》,限制了贵族曲解法律,比起习惯法是一大进步,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在于说明《十二铜表法》的进步作用,不是指责其“在人类历史上”的最严峻,B项不符合题意;《十二铜表法》只是罗马成文法的起点,远远不成体系,C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十二铜表法》对后世立法的影响,D项错误。‎ ‎11.伯里克利说:“任何人,只要他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不会因为贫困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A. 公民大会上公民都享有发言权和表决权 B. 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有机会担任轮值主席 C. 各级官职由所有公民通过抽签选举方式产生 D. 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答案】D ‎【解析】由材料“绝不会因为贫困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为此伯里克利采取的措施是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12.为了防止把某些权力逐渐集于同一部门,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A. 总统享有最高的司法权力 B. 民主党与共和党联合执政 C. 国家权力实行分权与制衡 D. 国会是国家真正权力中心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践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国家权力实行分权与制衡,有效保证了民主共和政体。故答案为C项;总统掌握行政权,排除A项;民主党与共和党是轮流执政,并非联合执政,排除B项;美国国家权力实行分权与制衡,没有权力重心,排除D项。‎ ‎13.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政治地位得到很大提高,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事件是 A. 1688年光荣革命 B.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 C. 18世纪初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政治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答案选D。‎ ‎14.代议制就是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下列有关19世纪中后期西方各国代议制选举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英国首相由议会上院选举产生 B. 美国总统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C. 法国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 D. 德意志帝国国会由各邦代表组成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国参议院议员的确是通过间接选举产生的,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英国首相由多数党首领产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总统由选举团选举产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德意志帝国的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说:“光荣革命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推翻了一个不得人心的老国王,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这表明光荣革命 A. 开启了英国权力中心在议会的政治格局 B. 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 C. 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 D. 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光荣革命更重要的是它拥立了一个愿意服从议会的新国王”和所学史实说明光荣革命改变的是革命前议会是国王的议会,革命后国王是议会的国王,国家权力中心发生转移,答案为A。宣告了英王“统而不治”时代的到来是责任内阁的成立,B错误。君主立宪制政体最终确立是到19世纪中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完善而形成,C错误。标志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国率先形成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D错误。‎ ‎16.下列关于19世纪晚期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对比,说法正确的是 A. 都属于资本主义直接民主政治 B. 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 C. 法国总统和德国宰相都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D. 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色彩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了法国和德国的民主共和制。法德的民主政治都不是直接民主,故排除A项;德国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排除C项;法国共和制是各派政治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没有保留浓重的封建残余色彩,故排除D项。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规定可知,法国的总统和德国的皇帝都有权解散议会,故选B。‎ ‎17.独立战争后的美国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 A. 实行两党制 B. 建立民主共和制 C. 实行联邦制 D. 确立三权分立体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头脑听从四肢的怪物”体现的是美国的邦联制下地方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把邦联制改成了联邦制,C选项符合题意;1787年宪法针对邦联制的弊端是实行联邦制而非两党制,A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针对邦联制的弊端而建立联邦制而非民主共和制,B选项排除;1787年宪法针对邦联制的弊端而确立联邦制而非确立三权分立体制,D选项排除。‎ ‎18.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 A. 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 欧洲邻国对法国政体干涉 C.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D.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答案】D ‎【解析】当时法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议会中的君主派与共和派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由于议会中君主派势力强大,因而宪法没有明确宣布法国为共和政体,这也能说明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故选D;题干没有显示出法国总统的行政权受到了议会干涉,故排除A;之所以没有明确宣布政体,是由于共和派是以微弱优势战胜了君主派,而不是由于邻国干涉,故排除B;最终法国确立的是共和政体,所以不能反映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故排除C。‎ ‎19.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一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南京条约》签订后 B. 《北京条约》签订后 C. 《马关条约》签订后 D. 《辛丑条约》签订后 ‎【答案】C ‎【解析】依据“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显然体现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反映了西方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时代要求,表明列强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故“在此以后”是指签订《马关条约》以后。《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早于《马关条约》,故排除AB,C符合题意;《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不符合“在此以后”的限定,故D符合题意。‎ ‎20.在西方世界日益关注中国的过程中,《时代》周刊是最典型的代表。1949年毛泽东成为《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毛泽东能够成为《时代》周刊人物的主要原因是 A. 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 B.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振兴 C. 开创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以新的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右图人物是毛泽东,毛泽东能够成为备受关注的《时代》周刊人物的主要原因是他对中国的历史具有重要影响,这一影响是领导中国人民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引发中国社会巨变。故选A。B项错误,抗战胜利并非中华民族走向了振兴,紧接着又进行了内战;C项说法正确,但是不是最主要的成就;D项是1953年提出来的,与材料时间不符。‎ ‎21. “罗霄山脉的中段,有一座雄伟的高山……你是革命的摇篮……”中国革命史上,在歌词中涉及的地区 ‎ A. 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C. 开始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D. 开创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答案】D ‎【解析】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创建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B项是指南昌起义。C项所指的是七七事变。故D项正确。‎ ‎22.《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生产者“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由国家统一支配,甚至连鸡狗等禽畜也不例外”。这表明太平天国要建立的理想社会是 A. 绝对平均主义的社会 B. 官民平等,军民一体的社会 C. 社会主义社会 D. 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描述了太平天国圣库制度中的粮食分配方案,执行的是实行绝对平均主义分配模式,这一模式具有很大的空想性也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有着直接关联,答案选A,B C D三项不符合圣库制度实际功能作用的发挥。‎ ‎23.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②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③它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张 ‎④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故①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抗击了英法侵略者,具有反侵略的一面,故②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主张,即《资政新篇》,故③正确;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不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在于阶级局限性,故④错误。故①②③组合正确,故A正确。‎ ‎24.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 A. 外国商品开始流人中国 B. 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 C. 君主专制受到严重冲击 D.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答案】D ‎【解析】据题干“鸦片战争……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前外国商品开始流入中国,故A项错误;中国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不属于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君主专制尚未受到严重冲击,故C项错误。故选D。‎ ‎25.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 百团大战 B. 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 台儿庄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故正确答案为A。‎ ‎26.1919年春,上海各界人民积极参加爱国运动,上海“大世界”娱乐场中的跑马场生意也随之萧条了,有人在其大门上贴了副对联,“正应筹策补亡羊,哪有心思看跑马。”其中“亡羊”是指 A.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 B.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C. 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 D. 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正确解答本题,即在于抓住材料关键信息“1919年春”,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辛丑条约》签订于1901年,排除A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是在1912年,排除B项;日本强迫袁世凯政府接受“二十一条”,是在1915年,排除C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本题正确答案选D。‎ ‎27.“从前皇帝自称为天子,如果有人说皇帝是强盗,可以打倒,别人一定把他看作疯子。孙中山就曾经是一个被人家看作是疯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C. 民主与科学在中国实现 D. 儒家民本思想重新得到认同 ‎【答案】A ‎【解析】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人人心。材料中的“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拥护别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疯子”,反映了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故答案为A项。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排除B项;民主与科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实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共和思想,不是儒家民本思想,排除D项。‎ ‎28.《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沪浙红色旅游区”的是 A. 延安精神,革命圣地 B. 党的创立,开天辟地 C. 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D. 历史转折,出奇制胜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沪浙红色旅游区”等信息可知,这一旅游区位于上海和浙江,分析选项内容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秘密在上海秘密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延安位于陕西,与沪浙地区无关;C选项错误,八一建军指的是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起义,与沪浙地区无关;D选项错误,“历史转折,出奇制胜”主要指的是贵州遵义会议,与沪浙地区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29.2018年11月,国家博物馆文物接收工作组带着海外漂泊的文物“虎鎣”回归祖国并入藏国博。该文物原为清宫旧藏,1860年被英国军官埃文斯劫掠后由其家族收藏。这件文物被劫掠于 A. 鸦片战争期间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1860年”、“清宫旧藏”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大肆劫掠,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发生于1840-1842年,战火没有蔓延至北京,与题意及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战火没有蔓延至北京,也与英国没有直接关系,与题意及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1901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0.《资政新篇》提出:“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资取”。它所“资取”的主旨是“因时制宜,审势而行”地学习西方,即根据本国国情,不失时机地学习西方先进的事物与制度。但《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这主要是因为 A. 《资政新篇》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B. 其主张未能体现农民起义的现实愿望和要求 C. 其作者对西方资本主义了解肤浅 D. 当时中国缺乏进行重大改革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为振兴太平天国提出的,是近代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不代表农民阶级运动的利益要求,因而《资政新篇》并没有在军民中引起积极的反响,故选B;《资政新篇》的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发展资本主义,A项错误;C项与《资政新篇》的内容不相符合,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31.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世界人民共同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与之相应的制度特点是专制。但工商业发达的古代希腊却出现了民主政治。‎ 材料二:1788年6月21日,新罕布什尔州的代表大会以57比46的票数批准了,“费城制宪会议”提出的联邦宪法,落实了需要9个邦批准的规定,美利坚合众国喷薄而出,成为一个法律实体。‎ ‎——麦克洛斯基《美国最高法院》‎ 材料三:前因民军起事,各省响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公权之全国,立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 ‎——《清帝逊位诏书》‎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与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联邦宪法的三个原则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民军起事”是什么事件,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答案】(1)中国:皇权至上,皇位独尊;地方绝对服从中央:西方: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联邦制:三权分立;主权在民 ‎(3)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1)特点:根据所学,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方面,因此君主专制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以皇权为中心,皇权至上,皇位独尊,皇位世袭。中央集权方面的特点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古希腊民主政治的特点根据所学得出,主要是直接民主,主权在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 ‎(2)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三个原则分别是联邦制原则,即地方服从中央,地方保留一定自治权;三权分立原则,即行政、立法、司法分立;主权在民原则,即总统以议员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 ‎(3)事件:根据材料出自《清帝逊位诏书》可知,“民军起事”是指辛亥革命。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2.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洋舰队官兵遭遇日舰偷袭,英勇反击。海军提督丁汝昌身负重伤,仍坐镇“定远”舰,用重炮击伤日军旗舰“松岛”号。“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下令全速撞击日“吉野”舰,壮烈殉国.北洋水师虽然损失惨重,但也重创5 艘日舰,日本海军遭到沉重打击。‎ 材料二1937 年9 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徐州会战中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军民粉碎了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1940 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 ‎(1)材料一反映的是近代史上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这次决战历史上称为什么? ‎ ‎(2)根据材料二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 ‎(3)列举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的主要罪行。‎ ‎(4)上述两场战争,中国一败一成,请简要指出它们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黄海海战。‎ ‎(2)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路战线;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击侵略,沉重打击了日军. ‎ ‎(3)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实行“三光”政策等。(答出其两点即可。)‎ ‎(4)‎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签仃《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使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北洋舰队官兵遭遇日舰偷袭,英勇反击”“北洋水师虽然损失惨重,但也重创5 艘日舰,日本海军遭到沉重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决战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海战。‎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的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抗日战争的特点。‎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日军一次又一次的“扫荡”、“蚕食”和“清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制造了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实施细菌战、毒气战,实行“三光”政策等。‎ ‎(4)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被迫签仃《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使略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莫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