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邵武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等级性)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地理期中考试卷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 1. 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 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 ①气温较适宜 ②位于平原地带 ③开发历史较长 ④经济相对发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 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 A. 开发了新资源 B. 人口密度低 C. 交通条件改善 D. 市场广阔 【答案】1. D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该地区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捷,图中可知矿产资源丰富。①④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该地区南部纬度相对低些,气温较适宜,开发历史较长,矿产资源丰富,经济相对发达,因而人口密度相对较高。①③④正确;该区域地势南高北低,北部为平原,②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北部从20世纪后期以来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随着这些资源的开发,人口出现了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故选A。 2018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党中央确立了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定位——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下图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齐头并进 B. 点、线、面开放格局全方位同步开展 C. 从沿海到沿长江再到内陆等地稳步推进 D. 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差异不显著 5. 海南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合理举措是 A. 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旅游业 B. 加强海南岛热带雨林的保护 C. 实施更加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 D. 秸秆焚烧获取天然无机钾肥 【答案】4. C 5. B 【解析】 【4题详解】 我国改革开放是东部地区先行,随后向中西部扩展,A错;我国改革开放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发展,B错;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到沿长江再到内陆等地稳步推进,C正确;我国改革开放东、中、西各地差异显著,D错。选C正确。 【5题详解】 海南建设全国生态文明试验区的合理举措是加强海南岛热带雨林的保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离岛免税购物政策不属于生态建设试验范畴;秸秆焚烧不利于环境保护,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选B正确。 【点睛】2019年,海南将全面落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举措,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1、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打造一批体现海南特色热带风情的绿色精品城镇。 2、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建设。 3、组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统一管理机构,整合重组海洋自然保护地。 推广精确农业、“处方”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完成下列小题 6. 影响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气候 B. 交通 C. 市场 D. 科技 7. 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及时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是实施“处方”农业的基础。该技术主要是 A. RS B. GPS C. VR D. GIS 【答案】6. D 7. A 【解析】 【分析】 1.精确农业能针对各条块农田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和作物生长情况等因素的精确测量和计算,提出种子、化肥、生长刚、除草剂、杀虫剂等的合理用量。 2.获取农作物长势和病虫害程度信息需要用遥感(RS)来实现。 【6题详解】 精确农业指的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等地理信息技术,获取农田小区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害等)信息,分析影响农业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措施,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该农业兴起的主导因素。D符合题意。 故选D 【7题详解】 因为通过遥感技术获取的图像信息进行解译或图像处理可以提取农作物的分布、类型、结构和健康状况等信息,为农业资源调查提供服务。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难度较低,明确“3S”技术各自的应该范围不难解答。VR是指虚拟现实技术,它能使用户如同身临其境,可以无限制地与虚拟空间进行互动,与本题无关。 下图示意使用GIS分析某类自然灾害(X)的模型构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8. 该类自然灾害(X)是 A. 地震 B. 城市内涝 C. 滑坡 D. 塌陷 9. 近年来该类自然灾害在我国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大,其原因不可能包括 A. 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 B. 湖泊面积减少 C. 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 D. 城区与郊区温差有所下降 【答案】8. B 9.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内涝的原因。 【8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的X自然灾害分析模型判断,有产汇流模型、排水模型,说明是城市的内涝,B对。台风灾害没有汇流模型,泥石流、塌陷都涉及不到排水模型,所以A、C、D错。 【9题详解】 开采地下水使地面沉降,城市地势低洼,易内涝,A包括。湖泊面积减少,调蓄洪水能力下降,引起内涝,B包括。不透水下垫面不断增加,下渗水量减少,易形成内涝,C包括。随着城市发展规模增大,城市、郊区温差只可能增加,不会下降,D不包括,选D。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黄河上游自宁夏到内蒙古托克托先后流经河东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流程大约1000公里(如图所示)。由于沙漠的快速推进,黄河在该河段含沙量急剧升高。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受盛行风影响,流沙可能大量进入黄河的沙源地是( ) A. 乌兰布和沙漠 B. 库布齐沙漠 C. 河东沙地 D. 河套平原 11. 宁夏平原逃脱了被沙漠侵吞的厄运,主要原因是( ) A. 黄河阻隔 B. 河渠众多 C. 黄土覆盖 D. 山脉阻挡 【答案】10. A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该地区冬季多大风,距冬季风源地比较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冬季该地区盛行西北风,乌兰布和沙漠位于黄河段的上风向,故A项正确;库布齐沙漠、河东沙地位于黄河的东侧,B、C项错误;河套平原受阴山的阻挡,流沙较少,D项错误。故本题选择A。 【11题详解】 宁夏平原位于贺兰山的东侧,山地阻挡西北风明显,流沙难以越过该山脉,D项正确;盛行风为西北风,黄河在东侧,A项错误;B、C与题意表述不符,均错误。故本题选择D。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a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b为图a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c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关于甲区域沙地的成因,说法正确的项有 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 ②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 ③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 ④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13. 21世纪以来青海湖湖面扩大,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说法正确的有 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 ②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③气候异常,降水增加 ④引河、湖水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2. D 13. A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灵活应用以及图文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土地沙化的原因分析以及气候变化对湖泊的影响,需要抓住图中关键信息,结合基础知识答题。 【12题详解】 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有河谷及三角洲和湖岸区域。读图分析,甲区域河谷宽厂,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如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结合选项,D正确,其余选项错误。故选D。 【13题详解】 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是湖面扩大。湖泊位于青藏高原区,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主要是冰雪融水补给。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降水没有明显增加,青海湖流域地区引湖河水较少,结合选项A正确。故选A。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其三条主要支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与和田河沿岸绿洲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场所。 读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14. 塔里木河下游区来水量明显小于三条支流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气候干旱,温度高,蒸发旺盛 B. 沙质土壤,地表水下渗严重 C. 支流及上中游沿岸绿洲大量引水 D. 上中游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实施 15. 为促进塔里木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应该 ( ) ①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 ②以水定地,确定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 ③扩大和田河流域绿洲规模,发展经济 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⑤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其生态环境 ⑥在上游修建水库,增加下游区来水量 A. ①②⑤ B. ①②④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由图表中信息分析,塔里木河流域地处干旱地区,主要水源为高山冰川融水,河流径流经过蒸发、下渗、引水,流量逐渐减少。上中游地区绿洲面积多超过或接近适宜面积,绿洲灌溉农业发达,过度引水是造成下游水量小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 【15题详解】 为促进塔里木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防治下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下列措施: ①实施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分配、管理,避免上中游过度引水,说法正确; ②以水定地,确定各绿洲适宜发展规模,适度发展,说法正确; ③扩大和田河流域绿洲规模,发展经济,增加引水,会造成下游水量进一步减少,加剧水源紧张,说法错误; ④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减少水资源浪费,说法正确; ⑤全面实施退耕还林,保护其生态环境,耕地面积减少,会影响当地的农业生产,可以在生态相对脆弱地区退耕。所以全面退耕说法错误; ⑥在上游修建水库,会截留河流径流水量,减少下游区来水量,该说法错误。 综合分析①②④说法正确,故选B正确。 2017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在河北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地区设立雄安新区,雄安新区囊括白洋淀整个水域。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白洋淀水位下降,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读白洋淀流域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的原因,可能是 A. 流域内降水量和蒸发量小 B. 上游修水库导致入湖水量减小 C. 农业机械化水平高 D. 工农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 17. 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保护和恢复白洋淀湿地可采取的措施是 A. 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 B. 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 C. 暂缓开发区域经济 D. 跨流域调水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气候是一个地区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变化不大,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A错误;读图可知,白洋淀上游的河流建有大量的水库,因此,由于上游水库大量蓄水,从而导致入湖水量减小,最终导致白洋淀经常处于半干涸、干涸状态,B正确;据图可知,白洋淀上游分布有大量的湖泊、水库,20世纪80年代中期该区域工农业欠发达,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对白洋淀半干涸、干涸状态影响较小,CD错误; 故选B。 【17题详解】 随着雄安新区的建设发展,可以从跨流域调水和节约用水等方面釆取措施,D正确;填埋部分河道作为建设用地和加大第二产业的发展力度,会不断减少湿地的面积,措施不当,AB错误;湿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应该协调发展,因此暂缓开发区域经济来保护湿地不恰当,C错误。 故选D。 18.河套灌区位于阴山与黄河之间,是引黄河水灌溉形成的农业区。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流入乌梁素海占其入湖水量的79.7%,而湖泊水体的减少主要是乌梁素海泄水闸排入黄河以及水体蒸发等。左图为河套灌区地形图,右图为乌梁素海面积及明水面积变化示意图(明水面积即无水生植物被覆盖的水域),读图回答下题。 根据图文资料,关于乌梁素海湖泊面积变化原因可能是( ) ①为减轻凌汛大量蓄水 ②泥沙淤积 ③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④过量灌溉后过量排放入湖使湖水增多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判读、湖泊的应用。 【详解】据材料可知,黄河水经农田灌溉后流入乌梁素海占其入湖水量79.7%, 而湖泊水体的减少主要是乌梁素海泄水闸排入黄河以及水体蒸发等。据右图数值可知,湖泊面积在增加,而湖泊明水面积在减少,说明湖泊泥沙淤积严重,导致湖泊水位升高,面积增加,但明水面积减少,即无水生植物被覆盖的水域减少,应由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引起,②③正确。故选B。 白尼罗河流经尼罗河上游盆地时形成的苏德沼泽,面积季节变化巨大,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沼泽航道较浅,水深变化大,水面布满漂浮植物,给航运造成了巨大的障碍。为改善航运条件,20世纪80年代修建了琼莱运河(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苏德沼泽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 蒸发较弱 B. 下水位高 C. 地形平坦 D. 降水丰富 20. 苏德沼泽面积最小的时段是( ) A. 2月—4月 B. 5月—7月 C. 8月一10月 D. 11月一次年1月 21. 琼莱运河建成后( ) A. 尼罗河上游盆地可耕地增加 B. 埃及水资源减少 C. 尼罗河输沙量减小 D. 苏德沼泽水质改善 【答案】19. C 20. A 21. A 【解析】 本题考查沼泽的成因及变化、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等。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可知该沼泽面积变化巨大,最小时约3万平方千米,最大时可超过13万平方千米,结合地形图可知此处地形平坦开阔,使大量水在此汇集形成沼泽,再结合材料,“白尼罗河流经尼罗河上游盆地时形成的苏德沼泽”可知,形成沼泽的主导因素是地形,C对。该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A错。由于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地下水位变化也大,B错误。该地为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较少,D错。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相关知识。读图可知此地位于北非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分干湿两季,全年高温,湿季多雨,干季时河流沿线降水少,径流量小,而春季正值春耕,农业用水量大,故可知大约春季时该沼泽受河流径流量下降影响,面积最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可知,运河通航后一定程度上分流了上游河水,使得该沼泽面积减小,可耕作土地面积增加。运河并不会影响水资源的数量多少,也未能改善沼泽水质和尼罗河输沙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陕西榆林地区“乌金(煤)遍地”,资源非常丰富,但在几年前,该地“村村点火,处处冒烟”,被人们戏称为“黑三角”。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2. 在资源开发初期,当地适合发展( ) A. 食品工业 B. 高耗能工业 C. 农产品加工工业 D. 高新技术工业 23. 近年来,该地区逐渐形成下图所示的发展模式。有关该模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 B. 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 C. 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D. 扩大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 【答案】22. B 23.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资源开发。 【22题详解】 借鉴山西省的能源建设,在开发初期,由于资金、技术等,只能利用当地资源,发展采掘行业和原料行业等高耗能工业,B正确。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工业与当地资源关系不大,AC错误。当地经济落后,技术水平低,不适合发展高新技术工业,D错误。故选B。 【23题详解】 读图,该模式从开采、生产、销售、废弃物处理等环节,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重效益,扩大了生产规模,延长了产业链,加强了对当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缩小了污染范围和污染物的来源,D说法不正确。故选D。 【点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再有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 资源诅咒系数是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指数值越大,表示资源没有带来相应的财富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山西省资源诅咒系数居高不下,可能的原因有( )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经济发展缓慢 ③生态环境脆弱 ④人均资源占有量高 ⑤吸引外资能力弱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③④⑤ D. ①③⑤ 25. 推测下列省区资源诅咒系数最低的是 A. 贵州 B. 上海 C. 内蒙古 D. 青海 【答案】24. D 25. B 【解析】 本题考查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4题详解】 从材料信息可知,资源诅咒系数是一个衡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发展)与地区资源优势偏离程度的指标,山西省资源丰富,但资源诅咒系数居高不下,说明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与资源偏离离程度高。山西省产业结构以煤炭经济为主,结构单一,①对。山西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经济发展速度很快,②错误。山西位于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③正确。人均资源占有量高,不是资源诅咒系数高的原因,④错误。山西省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开放程度不大,吸引外资能力弱,导致经济发展水平不高,⑤正确。故选D。 【25题详解】 贵州、内蒙古和青海都拥有丰富的资源,但没有带相应的财富并带动经济的发展,三个份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资源诅咒系统高。上海资源少,但经济发达,资源诅咒系数最低。故选B。 二、综合题(共4大题,50分)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图Ⅰ中N地(32°30′S, 70°07′W)海拔为2990米,被誉为“南美第一滑雪胜地”;甲国是一个世界矿产出口大国;该国修建了多条东水西调工程,拥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调水工程。 (1)简析图Ⅰ中N地成为 “南美第一滑雪胜地”的自然条件。 (2)图Ⅲ中甲国A、B两地降水差异显著,请分析其形成原因。 【答案】(1)成因:冬季,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沛的水汽,且受山地抬升,降雪丰富;海拨高,气温较低,积雪期长;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较大,适宜滑雪。 (2)A地降水明显少于B地。原因:A地位于东南信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加剧了干旱程度。B地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地势西高东低,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沿平原深入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成因及资源开发。滑雪胜地的成因可从降雪量大、积雪时间长、地形适宜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N地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及其大气环流状况进行分析。降水差异的成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海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AB两地位置及大气环流差异、地形进行比较。 【详解】(1)滑雪胜地的成因可从降雪量大、积雪时间长、地形适宜等方面进行分析;N地地处南美洲西部安第斯山区,纬度30°-40°间,冬季,西风从太平洋带来丰沛的水汽,且受山地抬升,降雪丰富;海拔高,气温较低,积雪期长;地形以山地为主,起伏较大,适宜滑雪。 (2)降水差异的成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海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图例可知,A地降水明显少于B地。结合图Ⅰ可知,A地位于安第斯山脉西侧,是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起到降温减湿作用,加剧了干旱程度;B地靠近赤道,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天气降水较多;B在山地东侧,该地地势西高东低,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沿平原深入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量大。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腾冲线附近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过渡带(下图),该带东北段和西南段地区森林资源丰富,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近些年来,中段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黄河水明显变清。 (1)东北段地区的森林曾经遭受大面积砍伐,指出其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 (2)地理位置的过渡性是生态环境脆弱的重要原因,说出中段地区自然地理要素的过渡性。 (3)从区域关联性角度,说明“黄河变清”对下游地区的影响。 (4)与东北段地区相比,西南段地区的树种更为丰富,分析其自然原因。 【答案】(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旱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答出3点即可) (2)从平原向山地高原的过渡地带;从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从外流河向内流河的过渡地带)。 (3)减缓下游河床抬升和淤塞,减轻洪涝灾害;黄河三角洲增速变慢,土壤肥力下降。 (4)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山高谷深,相对高度大,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解析】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森林的作用。东北地区地处我国的季风区山区,森林的破坏易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的减少导致土地荒漠化;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森林的破坏导致旱涝灾害加剧;森林有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森林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2)从图中可看出中断地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理位置比较特殊,黄土高原以东是华北平原,故图中中断地处从平原向山地高原的过渡地带;从湿润区向干旱区的过渡地带;从森林向草原的过渡地带、从外流河向内流河的过渡地带、从农业向牧业的过渡地区,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脆弱。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减轻,流入下游的泥沙就减少了,减缓下游河床抬升和淤塞,减轻洪涝灾害;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入海口逐渐沉积而形成,泥沙的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速变慢,同时土壤肥力下降。 (4)植被类型丰富程度与纬度高低和山地的相对高度有关。西南段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山体相对高度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上图为世界某国及其周边示意图。该国森林资源丰富,有“木材之国”之称,林业是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也是世界主要的木材出口国之一。近年来,该国做出了限制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决定。 (1)说明该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2)从气候方面分析该国森林资源丰富的原因。 (3)指出该国森林资源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4)试分析该国限制原木出口量的原因。 【答案】(1)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少养分积累和补充。 (2)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高温多雨的气候使雨林植被生长旺盛。 (3)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洪涝等灾害增加;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 (4)可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工木材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刚果河水系为背景,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土壤、森林、气候、可持续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第(1)题,图中表明该国位于赤道附近,根据相关知识判断,该国属刚果河流域,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全年高温多雨,地表径流量大,淋溶作用强,容易把土壤养分带走,同时因高温土壤中有机质分解旺盛,土壤有机质很难积累,导致土壤贫瘠。 第(2)题,该国位于赤道附近,获得太阳辐射多,全年高温;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水热条件好,适合森林植被的生长,特别是雨林植被生长旺盛,所以森林资源丰富。 第(3)题,森林具有调节气候、调节径流、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当地热带雨林每年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二氧化碳,破坏森林将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破坏当地森林,会使森林的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洪涝等灾害增加;破坏当地森林,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当地森林,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加重。 第(4)题,限制原木出口量,使得砍伐林木的总量下降,从而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限制原木出口量,使得大部分原木要先加工后出口,可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原木加工业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2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库布齐沙漠位于鄂尔多斯高原北部。为了遏制沙漠化扩展,库布齐人实行“南围北堵”战术。“南围”是在沙漠南缘地带营建起乔、灌、草相结合的绿色防风固沙体系; “北堵”是在沙漠北缘、黄河南岸建立起的锁边林带。库布齐人不断创新,治沙新发明层出不穷,其中“微创气流植树法”是指在沙地用高压水枪冲出1米深的细小孔洞后将树苗插入,此法将挖坑、植苗、填土、浇水几项工序一气呵成,只需要10秒钟,种植每棵树只需要3公斤水。下图示意库布齐沙漠及周边地区。 (1)与“南围”相比,分析“北堵”建设锁边林的有利自然条件。 (2)简述“北堵”锁边林的生态效益。 (3)与传统挖坑种植相比,说明“微创气流植树法”的优势。 【答案】(1)临近黄河,地下水埋藏较浅,水资源较丰富;多为河漫滩地,上层较深厚、 土壤较肥沃。 (2)冬春季节防风固沙;夏秋季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入黄泥沙。 (3)减少土壤扰动,保护了土壤的墒情和原有结构,利于树苗成活;节约用水,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提高了植树效率,降低成本。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沙漠化治理措施及其生态意义等知识点,同时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 【详解】(1) “北堵”是在沙漠北缘、黄河南岸建立起的锁边林带。黄河南岸,地下水埋藏较浅,水资源较丰富;多为河漫滩地,上层较深厚、 土壤较肥沃,利于林木成活,可以长久的起到防护作用。 (2) “北堵”是在沙漠北缘、黄河南岸建立起的锁边林带。北堵锁边林的生态效益一是表现在鄂尔多斯地区北缘是库布其沙漠与黄河冲积平原的接壤地带,水土流失严重,锁边林能有效阻拦泥沙进入黄河,减轻水土流失。二是可以在冬春季节防风固沙。 (3) 据材料分析“微创气流植树法”种植效率高、耗时短、耗水少,减少土壤扰动,保护了土壤的墒情和原有结构,可以提高树苗成活率。 【点睛】“南围北堵中切割”,即在库布其沙漠南北边缘地带营造锁边林,内部季节性河流及公路栽植护岸林、护路林,将库布其沙漠分割包围,分而治之。鄂尔多斯地区冬季受强大的冬季风驱动,风沙易向南移动,南部边缘营造锁边林,能有效阻拦库布其沙漠南移。鄂尔多斯地区北缘是库布其沙漠与黄河冲积平原的接壤地带,水土流失严重,北部锁边林能有效减轻水土流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