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2
2018-2019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检测试卷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恍惚(hū) 匀称(chènɡ) 莅临(lì) 奢望(shē) B.静谧(mì) 倔强(juè) 堕落(zhuì) 滑稽(jī) C.庇护(bì) 收敛(liǎn) 黄晕(yùn) 攲斜(qī) D.分歧(qí) 贮藏(zhù) 干涸(hé) 唱和(h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2分) A.杞人忧天 神通广大 骇人听闻 大相径庭 B.怪诞不经 畏罪潜逃 淡泊明志 刨根问底 C.漠不关心 拈轻怕重 温故知新 眉开眼笑 D.参差不齐 恍然大悟 由然而生 混为一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2分) A.几十年过去了,刘老师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诲人不倦,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B.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西游记》给人们塑造了一个神通广大、除恶灭邪的大英雄。 D.王祥同学学习一向刻苦认真,每天的作业他总是苦心孤诣地深入钻研,保质保量地完成,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 4.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某中学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①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②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修改①: 。 修改②: 。 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6.古诗文默写。(4分) (1)河流大野犹嫌束, 。(谭嗣同《潼关》) (2) , ,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 , 。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描写诗人因人隔两地,难以相从,只能将愁心寄与明月的心境的诗句是: , 。 7.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4分) 8.综合性学习。(8分)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3分) 【材料一】 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 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3分) (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分) 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 二、阅读理解(42分) (―)(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题目中的“天净沙”是 ,作者马致远是 朝人。(2分) 10.下列对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 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二) (12分)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物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依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儿自去国至今[ ] (2)求学宜先刻苦[ ] (3)特汝不应若是耳[ ]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 ] 1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1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2分) (三) (10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5.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 →书架伴“我”成长 16.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2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17.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4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 批注二: 18.文中书架陪伴少年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2分) (四) (16分)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形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 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2分) 20.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21.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心里的想法描写出来。(60字以内)(3分) 2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4分) 23.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4分) 三、写作(50分) 24.水滴石穿,是坚持的力量;化蛹成蝶,是梦想的力量;冰释前嫌,是真诚的力量;正义伸张,是勇气的力量。有的人锋芒毕露,不过是虚张声势;有的人温文尔雅,却尽显生命的张力。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内心——来自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来自一颗丰富美好的心,来自一颗远离浮躁、独享宁静的心。 请以《________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禁止抄袭或套作;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参考答案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恍惚(hū) 匀称(chènɡ) 莅临(lì) 奢望(shē) B.静谧(mì) 倔强(juè) 堕落(zhuì) 滑稽(jī) C.庇护(bì) 收敛(liǎn) 黄晕(yùn) 攲斜(qī) D.分歧(qí) 贮藏(zhù) 干涸(hé) 唱和(hé)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2分) A.杞人忧天 神通广大 骇人听闻 大相径庭 B.怪诞不经 畏罪潜逃 淡泊明志 刨根问底 C.漠不关心 拈轻怕重 温故知新 眉开眼笑 D.参差不齐 恍然大悟 由然而生 混为一谈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D )(2分) A.几十年过去了,刘老师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诲人不倦,教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B.他知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然而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西游记》给人们塑造了一个神通广大、除恶灭邪的大英雄。 D.王祥同学学习一向刻苦认真,每天的作业他总是苦心孤诣地深入钻研,保质保量地完成,因此,他的学习成绩在年级总是名列前茅。 4.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某中学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①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②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修改①:把“通过”或者“使”删去。 修改②:将“提高人的修养”与“增长人的知识”互换位置。 5.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6.古诗文默写。(4分) (1)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妻子相聚,秉烛夜话的诗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描写诗人因人隔两地,难以相从,只能将愁心寄与明月的心境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7.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答。(4分) 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泼好动,有点顽皮。 8综合性学习。(8分)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播出后好评不断。某班也开展与朗读有关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探究下面材料,说说朗读有什么好处?(3分) 【材料一】 美国著名亲子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坚持为孩子们朗读。在他看来,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 【材料二】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口若悬河即兴演讲的人,仰慕那些说话头头是道有条有理的人,喜欢那些文采飞扬出口成章的人。但是人的口才也不是天生的,它是练出来的。一个人口头说话的能力怎样训练?我觉得最直接的途径就是朗读。如果我们面对一篇现成的文字尚不能大声流利地读出来,难道还能指望即兴地说出流利的话吗? 【材料三】 我们大声朗读,品味诗词文章的语言美,领略诗词文章的节奏美,欣赏诗词文章的韵律美,领悟诗词文章的情感美,体会诗词文章的意境美,从而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朗读是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情感交流方式;朗读能锻炼口才;朗读能感受中国语言文字和语言艺术的魅力。 (2)每一期《朗读者》都有一个关键词,例如“陪伴”“选择”“第一次”等,请你依照示例也确定一个关键词,围绕这个关键词再从初中语文课本中选择一篇课文,并说说选择它的理由。(3分) 示例:关键词:母爱 课文题目:《金色花》 理由: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泰戈尔的《金色花》以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对母亲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所选课文能支撑关键词,理由充分,语句通顺即可。 (3)《朗读者》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朗读经典美文。对于嘉宾的朗读水平,网友们褒贬不一,请你跟帖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建议。(2分) 网友跟帖:个别嘉宾读音不准,吐字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你的跟帖:我认为不必苛求于此。并不是所有的嘉宾都是播音员或者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一篇文章最能打动听众的是真挚的情感,如果朗读者通过深情演绎感染了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我觉得读音不准、吐字不清都可以忽略不计。 二、阅读理解(42分) (―)(4分)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题目中的“天净沙”是曲牌名,作者马致远是元朝人。(2分) 10.下列对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2分) A.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 C.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二) (12分) 复儿子书① 来信均悉②,兹③再汇汝④日本洋五百元。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⑤皆散尽?是甚可怪!汝此去,为求学也。求学宜先刻苦,又不必交友酬应。千金之资⑥,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⑦已告罄⑧?汝苟⑨在理应用者,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特⑩汝不应若是耳。汝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有所销耗。且汝亦尝读《孟子》乎?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吾儿恃⑪有汝父庇荫⑫,固⑬不需此,然亦当稍知稼穑⑭之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非然者,即学成归国,亦必无一事能为。今汝若此,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余前曾致⑮函⑯戒汝,须努力用功,何竟忘之?光阴可贵,求学不易,此中甘苦,应自知之,毋⑰负⑱老人训⑲也。 (选文有改动)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张之洞回复儿子的书信。②悉:知道。③兹:现在。④汝:你。⑤业:已经。⑥资:钱财,费用。⑦即:就,便。⑧告罄:财物用尽。⑨苟:假如。⑩特:不过。⑪恃:依仗,依赖。⑫庇荫:比喻尊长的保护、照顾。⑬固:本来。⑭稼穑:泛指农业劳动。⑮致:给予。⑯函:信件。⑰毋:不要,不可。⑱负:辜负。⑲训:教诲,教导。 1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儿自去国至今(离开) (2)求学宜先刻苦[应当(应该)] (3)特汝不应若是耳[这样(这)] (4)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则固甚大也。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虽每日百金,力亦足以供汝。 即使每天用掉一百金,按财力我也完全可以供你。 (2)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 我从今以后恐怕对你没有指望了! 14.作者给儿子写这封信的目的是什么?(2分) 劝诫儿子要生活节俭,刻苦求学。 (三) (10分)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末,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意荡漾啊!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书架。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当然,我也会悄悄想: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地飘着。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连声道: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爸爸兴奋着。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拣,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爸爸涂漆,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抱起书架,放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放满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已拥有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即便如此,它亦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5.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请概括填空。(2分) 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父亲为“我”制作书架→书架伴“我”成长 16.品读第⑦段画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2分) 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这句话是对妈妈的神态描写,表现妈妈因“我”对书的喜爱感到自豪,又为无法满足“我”的小小心愿而内疚。 17.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做两条批注。(4分) 示例: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绽开。 批注一: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将书架拟人化,写它“款款而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我”盼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 批注二:这句话是由父亲搬回来的木料产生的联想,虚实相生,形象地表现了“我”对书架的渴求。 18.文中书架陪伴少年成长,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请具体谈一谈。(2分) 示例:我成长的过程中,始终陪伴着我的是桌上的那盏小台灯,它是上小学时,外婆送给我的生日礼物,外婆说:“我不能天天陪着你,就让这台灯伴着你读书, 就好像外婆看着你读书一样。”现在我读初中了,将来上高中我还要将这个小台灯带到学校,记住外婆的叮咛,好好学习。 (四) (16分) 大地的恩典 杜怀超 ①在江南,我时常遥望家乡的那片竹林。 ②对于竹子,我处于一种远距离的仰望或者审视中。它于我,或如千年的深潭,或如捉摸不透的阵风,空行处唯有水声一般漫漶过来:竹林深似海。这也不是雨打竹林的声响,猜不透道不出其中深藏的未知和遮蔽的隐语。 ③对于竹子,父亲与我看法截然不同。父亲是从一根竹扁担开始与竹耳鬓厮磨的,磨得光亮的半月形长扁担,与父亲时常纠缠在一起,使得父亲瞬间有了担山填海的力量,一种承担着苍茫大地的力量,养活了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和竹子挨得那么近,皮肤挨着皮肤,骨头连着骨头,以至在手搬肩扛之间,我听到了骨头与竹节的窃窃私语声。当然,父亲总是默不作声,至疼痛处他也只会咧嘴一笑。 ④我不理会父亲对竹的迷信和虔诚。在我六岁开始扶起歪歪斜斜的竹毫,在宣纸上战战兢兢地涂抹下重重的一笔后,弃笔逃离。但父亲就像老鹰捉小鸡般又把我抓回来。我老老实实地重新捡起竹毫,继续在宣纸或者红纸上描摹虔诚、图腾和吉祥。 ⑤父亲也完全不理会我的委屈,他只纠结我对竹毫的亵渎和无知,以致多年来,我一直在书桌前,挺直身子,坚守着对竹毫的执笔姿势。父亲呢,在门前的田畴上,种下一片竹林。四季里,把竹子枝条捆扎起来,做一柄扫帚,在旷野里扫荡着秋天。 ⑥我是在历史的河流里认识竹简的。最初的文字里,竹简是一座立体凝固的雕塑,在时间的刻刀里留下他们刀砍火烧的背影。父亲不懂竹简,即使竹叶大的象形文字,他也是看不懂的。但这不能阻止他对文字的向往。在我夜晚习字的空闲里,他也会郑重地拿起竹毫,在空中比划一番,那举止与深情,分明是我多年后仰望庙宇般的神圣或对万物生灵般的虔诚。确实也是,一行行端庄的文字,当我们给予它生命,谁能窥尽其中的叱咤风云?在竹简深处,或者说在竹海深处,父亲是无法窥知内部世界的,诸如竹子的暗语与象征,比如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此父亲是一片茫然。 ⑦父亲要做的就是怎样从文化的战场转移到生活的舞台上。对文化他没有发言权,而在生活的漩涡里,他就是自己的主宰者。他可以从竹枝上取下一节,打磨成祖母手中的捻线陀,纺麻线、棉线;他可以用竹片打制成厨房里的砧板,甚至可以花上十天半月的时间, 用上好的竹青编织成憩息的竹席、躺椅之类。父亲对竹席有着独特的情怀。即使在农历的五月或者秋收正午,只要有了它,疲惫与艰辛就会逃得无影无踪。累了就和衣而睡,醒来则投入劳作。他侍弄庄稼、竹子的模样和我在纸上写生字没有两样。在旷野里不停劳作、奔跑的父亲,正是一棵竹子,一棵在风中奔跑的竹子。在一起十年的光阴里,凄风苦雨,冰刀霜剑都没有折弯它,即使在最黑沉沉的深夜里,依然发出铿锵的回音。 ⑧父亲对竹子或竹制的事物,总是有着命里的熟稔和暖温。即使老了,他依然握一支竹质拐杖,继续保持挺拔的身子,在大地上行走。他从老家来江南,看到我书房里摆放一盆花草,我告诉父亲它叫文竹,他竟然不以为然。看着眼前纤弱的盆中之竹,他迷茫的眼神里还有一丝轻蔑。文竹,文竹,这也能算竹?是的,一段文字的力量怎么能比得了一件竹器的重量,也没有春笋从大地深处,穿破一冬的禁锢,直刺云天的竹子。父亲临回老家时,居然在门前给我种上一丛竹子。 ⑨心情低谷时,我总会搬一竹椅,陷在里面看父亲种的竹林。当竹子看我时,我不知道父亲是不是在老家也一样地打量着我?父亲曾对我说过,竹子是很神秘的,一夜之间可长高一米呢,最终同大树般高大,它还能开花呢。事实上,见过竹子开花的人并不多,以至于不少人认为竹子根本就不开花。父亲说这话时发出罕见的叹息声。后来我才知道,竹子终身只开一次花,花上数年、数十年的时间积蓄,一朝迸发,然后死去。花期就是死期。对着老家的方向,我泪眼婆娑。 ⑩我很少给父亲买什么礼物,一是他会心疼我花钱,二是他的喜好我也不甚清楚。后来我给他寄去产于江南的礼物——一整套用自然生长的竹子提取原生态纤维素制作的衣物,他竟甚是欢喜。父亲一生爱竹,就让竹子从他的手足、皮肤、血脉和骨骼出发,与父亲融为一体吧。父亲来电说,这衣物有竹子的味道呢。我哑然失笑,如果夜晚仔细倾听的话,它还会和你一同呼吸呢! ⑪念及此,我看到一株高大挺拔的竹子,正走向大地上菩萨般的父亲,直至生命深处,随即竹涛涌来…… (节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2分) 勤劳能干;有家庭责任感;对文化感到渺茫;对文字的向往、对文化的虔诚(敬重);注重对“我”的教诲和引导;挺拔、坚强(隐忍);对生命有深刻的理解(悲悯的情怀)。 20.请从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的句子。(3分) 示例:(1)运用拟人修辞,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现出父亲劳作的艰辛, 表达“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感动与赞美!(2)通过“挨着”“连着”“窃窃私语”等词语,写出了父亲使用竹扁担劳作时的样子,表现出父亲劳作时的艰辛,体现了父亲与竹子的亲近(亲密),表达出“我”对父亲辛勤劳作的赞美和感动。 21.依据文章第⑨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我”此刻心里的想法描写出来。(60字以内)(3分) 要点:对父亲的牵挂思念;对父亲年老的心疼(担忧);对父亲的感念(感恩);对之前不理解父亲感到愧疚。 2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第⑩段中“我”为什么给父亲买了一套用竹纤维制作的衣物。(4分) 示例:因为父亲一生爱竹,在“我”心中父亲与竹子是融为一体的,通过为父亲买礼物,寄托“我”对父亲的理解与感念。 23.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大地的恩典”的理解。(4分) 写出大地孕育出竹子,竹子给予我们生活的帮助、精神的影响;表现了父亲像竹子一样坚毅顽强,他也像大地一般养活了一家人,并给予“我”教诲和引导;表达出“我”对竹子以及父亲的感激和赞美。 三、写作(50分) 24.水滴石穿,是坚持的力量;化蛹成蝶,是梦想的力量;冰释前嫌,是真诚的力量;正义伸张,是勇气的力量。有的人锋芒毕露,不过是虚张声势;有的人温文尔雅,却尽显生命的张力。真正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外在,而是来自内心——来自一颗真诚善良的心,来自一颗丰富美好的心,来自一颗远离浮躁、独享宁静的心。 请以《________的力量》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不少于500字;②贴近生活,言之有物,禁止抄袭或套作;③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