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1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湖南省衡阳市第八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 年下期衡阳市八中高一期中考试 语 文 试 题 一、基础知识 (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下列各项中,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浸渍(zì) 笙箫 谍血 目眦(zì)尽裂 B. 颓圮 (pǐ) 尸骸 租赁 长歌当(dāng)哭 C. 夜缒 寥廓(liáo) 峥嵘(zhēng) 殒身不恤 D. 包袱 戳力(lù) 桀骜 叱咤(chà)风云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字音字形辨析能力。字音辨析,要结合平时所积累字音知识及相关技巧进行辨析,尤其是对多音字的辨析,要结合词义、词性进行。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本题要求写出“字形和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A项,“谍血”应为“喋血”。B项,“长歌当哭”中的“当”应读“dàng”。D项,“戳力(lù)”应为“戮力”,“叱咤风云”的“咤”应读“zhà”。故选C。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窗口服务行业,要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以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的精神。 B. 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C. 近年来,收视率造假现象屡次频现,其背后业已形成一条多方合谋的灰色产业链,成为业内“老生常谈”的敏感问题。 D.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近百所学校打算联合举办“四季花卉”摄影作品展,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能力。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项,搭配不当,动宾不搭配,“养成”与“敬业奉献精神”搭配不当;C项,赘余,“屡次频现”重复,删去“屡次”;D项,成分残缺,“着重表现岁月流转而美丽依旧的自然美”缺少主语,应加上“参展作品”。故选B。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②大宋御河宋词乐舞展演以亭台楼阁、御河画舫为背景,以清歌伴舞、古乐演奏、情景剧等形式演绎宋词,给游客耳目一新的审美感受。 ③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④在事故的调查过程中,调查组四处寻访证人,试图以此打开缺口,但是不少受访人三缄其口,不肯配合,致使调查工作陷入困境。 ⑤往往越单纯专一的人,就越容易在某些方面取得成功;而那些想法很多、在许多方面都想显露一手的人,则往往终其一生而无所事事。 ⑥看到果农家里汗牛充栋的黄灿灿的橙子,我深感欣慰,因为这说明我们开发的新品种产量高,品质好。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⑤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①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放在句中褒贬不当。②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③风生水起: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澜。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蓬勃兴旺。④三缄其口:形容说话十分谨慎,不肯或不敢开口。⑤无所事事:没有什么事情可做,指闲着无事可干。不合语境,应改为“无所作为”或“一无所成”。⑥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多。使用对象有误。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这其实也正是一切高贵者的通病。 是啊,只有宽容大度才能成就大事。 ①项羽不懂这个道理,他的失败便是理所当然了 ②由于高贵,他们往往不能容人 ③胸中容不得尘埃 ④然而他们不知道,海洋之所以博大,恰在能容 ⑤而且还自诩为眼里容不得沙子 A. ①②④③⑤ B. ②③⑤①④ C. ②⑤③④① D. ①④②⑤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作答排序与复位衔接这类题目,关键是要把握语段的中心、结构层次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如关注关联词语,注意词语间的照应等。非连续性的语句复位题,还要认真分析横线出现的规律甚至标点符号等,明确与上下文的关系。本题中,高贵者的通病就是不能容人先排②,不仅不能容人,还要自诩自己的清高,递进关系故排⑤,眼里容不得沙子与胸中容不得尘埃句式相同,排③,④和①都是不知道能容的分量,④泛指①特指。。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句排序型试题,从试题表述形式上看,好像和判断推理部分的事件排序型试题差不多。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种试题主要考查对文段的内部逻辑关系的把握,不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语句排序型试题虽然有表述材料,也有语句结构,有文章体裁,也有中心内容,但其与片段阅读不同,片段阅读的表达内容、语句结构、文章体裁、中心内容等在题干中有着完整的体现,而语句排序型试题题干中的5个或6个语句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结构可言,其正确答案才是一个完整的片段。因此,在解答时,必须按照一定的答题步骤一步一步的来完成。一、认真阅读语句,明确体裁和中心。解答语句排序型试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每一个语句,把握语句特点,明确体裁。其次,明确材料的中心。思考语句是围绕什么中心展开的。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然后我们可以根据“中心句”或“总领句”来确定首句或尾句。二、明确材料结构,理清答题思路。不同体裁的文章思路也会有所不同:记叙文的句序常常以时间空间或事情的发展过程(起因、经过和结果)为顺序;议论文的句序,常常把观点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中间,把总结句放在后面,结构形式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说明文同议论文一样,往往把事理句放在前面把材料句放在后面,因为材料是用来说明事理的,材料的内部又遵循一定的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理清思路,有利于从整体上大体理顺句序。一段写景的顺序由观察的角度决定,是俯视、仰视、平视,是从远到近,还是从上到下,是移步换景还是定点观察。写景的句子常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常采用整散结合的句式,讲究押韵、平仄、对称等。三、抓住语言标志,把握句子间的逻辑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而这些关系往往体现在一些语言标志上,如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暗示性词语的使用:“同时”表示并列,位在后,“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表示相反、相对关系,中间不可插入别的词语;“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不可倒置;“过去”、“现在”与“将来”,表示时间先后;“总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表示要提出结论;“诸如此类”,表示综合等等;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有指代意义的词语往往紧跟在所指代的内容后面;句子之间的过渡、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也往往体现语言顺序的一致性;陈述对象前后一致。抓住这些语言标志,可以把握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尽可能多地确定出必然相连接的句子。四、连读语感检验,确定正确答案。有的题干语句,句间关系比较隐晦,甚至多有分岔,可以多解,在排定语序时仍要经意而为,不可草率。因此,通过前面三步,已将几个语句初步排成了片段,这时要将它们连起来读一读,看语意是否连贯,有没有不对劲的地方,如果有,即予调整,直到感觉流畅为止。本题重在逻辑顺序的把握。 5.“东道主”“图穷匕见”“劳苦功高”“道路以目”“怒发冲冠”分别出自( ) A. 《左传》 《战国策》 《史记》 《国语》 《战国策》 B. 《史记》 《国语》 《左传》 《战国策》 《左传》 C. 《国语》 《左传》 《史记》 《战国策》 《史记》 D. 《史记》 《左传》 《战国策》 《国语》 《国语》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常识了解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等。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常见的文学常识能够了解、识记。本题,“东道主”或“东道国”,典故出自《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图穷匕见”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舞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劳苦功高”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道路以目”出自《国语·周语上》:“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怒发冲冠”出自《战国策·燕策三》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据此分析,故选A。 6.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 秦王购之金千金 B. 沛公安在 C.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句式掌握和判断能力。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对于文言文几种特殊句式的标识能记忆并运用。判断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依据意思和各种句式的特殊标识。本题要求选出“句式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例句,为宾语前置句;A项,为定语后置句和省略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故选B。 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刻毒 B. 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函:用匣子 C. 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亲附 D.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钱币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D项,“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的意思是“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所以“币”的意思是“礼物”。故选D。 8.下列句子与上联“江月不随流水去”对仗工整的一项是( ) A. 风雨纵横乱入楼 B. 天风时送海涛来 C. 江上风清一燕来 D. 山色迎人秀可餐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重点考查正确运用对仗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分析例句,然后分析选项,通过比对找出答案。此题题干中给出的上联中“江月”是名词,“不随”是状语加动词的偏正结构,“流水”是名词,“去”是动词。A项,“风雨”是名词,“纵横”是动词,“乱”是形容词,“入”是动词,“楼”是名词,故此句结构与例句不同;B项,“天风”是名词,“时送”是状语加动词的偏正结构,“海涛”是名词,“来”是动词,故此句与例句结构相同,对应工整,且内容相关。C项,“江上”是偏正短语,“风”是名词,“清”是形容词,“一”是数词,“燕”是名词,“来”是动词,故此句结构与例句不同;D项,“山色”是名词,“迎人”是动宾结构,“秀”是形容词,“可餐”是状语加动词的偏正结构,故此句与例句结构不同。此题答案为B项。 【点睛】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时应仔细审题,明确题干要求,然后分别阅读例句和选项,确定例句和每一个选项所给诗句的结构特点,再综合比对,找出与例句对仗工整的选项,得到答案。对仗要求做到上下句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对应工整,音韵协调;内容相关,意境完美。本题所给对联是林则徐为镇江焦山水月庵所撰对联,考生从结构和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课间操时顾小亮不小心踩了方清明一脚,顾小亮马上说:“请海涵,请海涵!” B. 某报社一位记者发给一位中学校长的短信:您约我莅临贵校采访,我非常乐意。 C. 在别人面前称自己的见解或意见,可以说“一点拙见”,也可以说“刍荛之见”。 D. 建设银行广告:“因业务之需,特向全国诚招‘和’字纪念币代理商,欢迎垂青。”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本题要求选出“表达得体的一句”,A项,海涵:敬辞。谓大度宽容。多用于请人原谅之辞。句中情境下应说“抱歉”或“对不起”。B 项,莅临:敬辞,光临,来临。句中可改为“前往”。C项,拙见、刍荛之见:均为谦辞,认为自己的意见很浅随的谦虚说法。使用正确。D项,垂青:比喻得到重视,受到优待。句中应改为“垂询”。故选C。 【点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并且还要正确应用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类试题考查的侧重点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答题技巧如下:①看对象——分你我;②看谦敬——长幼分;③看场合——析语境。 10.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败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A. 对比、反问、反复、对偶 B. 对比、设问、反复、对偶 C. 对偶、反问、反复、对比 D. 对偶、设问、反复、对比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判断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手法,知道常用的修辞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判断出是何种修辞。本题要求选出“下面这段话,依次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是对偶;“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是设问;“沉默呵,沉默呵”是反复;“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对比。故选C。 二、古诗文阅读 (共 27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后文有省略) 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蒯生曰:“足下自以为善汉王,欲建万世之业,臣窃以为误矣。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韩信谢曰:“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信知汉王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臣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且 陛 下 所 谓天 授 非 人 力 也 。”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1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信由此日夜怨望 望:埋怨,责怪 B. 吾如淮阴 如 :到,往 C. 不矜其能 矜:矜持,慎重 D. 乃谋畔逆,夷灭宗族 夷:消灭 12. 用“/”为划线的文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B.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C.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D.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信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 B. 本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实现的。由韩信的话可知刘邦是个很有领导才能的人。 C. 蒯通认为韩信功高震主,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所以他的处境很危险,蒯通其实是想劝他谋反。 D. 司马迁认为,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选择“其旁可置万家”的高地安葬他的母亲。后来他果然图谋叛乱,以至于被诛灭宗族。 14. 翻译下列句子。 (1)亭长妻患之,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2)足下欲持是安归乎?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答案】11. C 12. A 13. D 14. (1)亭长的妻子厌恶他(或直译为“把他当成家里的祸患”),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与他们断绝关系离开了。 (2)您想带着这样的声威功绩归向哪里呢? (3)在东边使郑国成为他的封疆后,就又想着扩张它西边的领土封疆。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C项,“不矜其能”的意思是“不自夸自己的才能”,所以“矜”结合“其能”分析,意思是“自夸”。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代词“陛下”“兵”“将”“臣”“天”“人力”,虚词“而”“乃”“之”“所以”“为”“也”“且”“所”,“兵”作“将”的宾语,意思是“统领士卒”,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第二个将为动词“统领”,第三个“将”为名词“将领”,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意思地“领导将领”承前省略主语“陛下”,整个句子意思是“陛下却善于领导将领”,意思独立,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CD两项,再结合本句意思: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却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擒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句子可以断开为: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臣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D项,“韩信还在布衣时就有野心”说法错误,原文是说“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意思是“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患”,厌恶(或者:把……当成祸患);“知”,知道,明白;“其”,代词,他们的,代指亭长和亭长妻子的;“信亦知其意”,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竟”,最终;“绝”,与……断绝关系;“去”,离开。(2)中“足下”,对别人尊称,您;“欲”,想;“持”,带着;“是”,指这样的声威功绩;“安归”,即“归安”,归向哪里。(3)句中“既”,在……之后;“东”,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封”,名词作动词,当作疆界;“肆”,延伸,扩张;“西封”,西边的疆界。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出众的德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小吏,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终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说:“汉王对待我很优厚,把他的车子给我坐,把他的衣裳给我穿,把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韩信知道汉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托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从此,韩信日夜怨恨却又希望被重用,在家闷闷不乐,和绛侯、灌婴处于同等地位感到羞耻。韩信曾经拜访樊哙将军,樊哙跪拜送迎,自称臣子。说:“大王怎么竟肯光临。”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辈子就是和樊哙你这般人同伍的啊!”皇上曾经悠闲地和韩信谈论各位将军才能的高下,认为各有长短。皇上问韩信:“像我的才能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皇上说:“你怎么样?”回答说:“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说:“您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辖制?”韩信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却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擒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太史公说:我到淮阴,淮阴人对我说,韩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时,他的心志就与众不同。他母亲死了,家中贫困没有用来葬母亲的钱,可他还是到处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让坟墓旁可以安置万户人家。我看了他母亲的坟墓,的确如此。假使韩信学会谦让,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才能的话,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汉朝的功勋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这些人一样,后世子孙就可以享祭不绝。可是,他没能致力于这样做,而天下已经安定,竟然图谋叛乱,被诛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登 快 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 B. 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 C. 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意为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 D. 诗人即使见到美酒,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横”字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 16. 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赏析。 【答案】15. D 16. ①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②写出了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③本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也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D项表述有误,“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或尊重;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故选D。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和表达特色。题干是“本诗的颔联广受后世称道,请对这一联进行赏析。”,解答本题先理解诗句意思,指出表达手法,把握其情感基调。“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千古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千山重叠,无边落木,江水澄澈,夜月清明”选取了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高远壮阔的特点,营造了一种空明阔大的意境,同时这句是写景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点睛】分析诗歌中某一联的内容和思想情感,即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心境,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重视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即抓住诗句中的众多意象,渲染了意境怎样的特点;三是关注注释暗示信息。如本联抓住典型景物写了登高所见秋景,营造了空明阔大的意境,是作者胸襟怀抱的写照,也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投身自然的喜悦心情。 17.根据提示默写诗文,将相应文句填入横线上。 (1)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寻梦?撑一支长篙,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再别康桥》) (3)当荆轲在易水边慷慨悲歌时,将士们表现出的神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4)在鲁迅看来,真正勇猛的革命者是这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为了民族前途敢于反抗黑暗,不惧牺牲。(《记念刘和珍君》) 【答案】 (1). 挥斥方遒 (2).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 士皆瞋目 (4). 发尽上指冠 (5).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6).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既有直接性默写,也有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遒、青、漫溯、瞋、尽、惨淡、淋漓。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现代文阅读(共 13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 莫 言 ①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8. 下列对这篇记叙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通过回忆母亲在苦难日子里顽强生活的勇气与信念及对我的启悟与激励,表现了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感激和尊敬。 B. 文章第二段“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体现了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地面对困难的坚毅品质,让我敬佩。 C. 文章写了爷爷、父亲都“严厉地批评了我”,目的是为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用自己的勤劳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暇顾及我。 D. 作者认为许多像母亲一样的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尊重,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19. 第③段开头的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中有何作用? 20. 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却用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答案】18. C 19. (1)内容上,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2)结构上,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并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3)主旨上,将这些女人与母亲作对比,反衬母亲的坚强,突出母亲面对苦难的顽强乐观的品质对我的影响。 20. (1)从内容上看,更好地全面地揭示了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人物形象上看,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3)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互为补充,使主题更厚重。(4)从标题上看,题目虽然是“母亲”,但这是用了象征手法,“母亲”是代表千千万万中国人“在苦难中不堕落”的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记叙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这篇记叙文的赏析”,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C项,“目的是为了反衬母亲对自己教育的缺失,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母亲用自己的勤劳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无暇顾及我”说法错误,文章写了爷爷、父亲都“严厉地批评了我”,目的是为了和母亲对我的教育互为补充,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这两个方面是互为补充,相互映衬,强调对“我”的影响。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中重要句子作用能力。分析把握文中重要句子作用,要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如果没有“在行文上”的限制,则还要考虑在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第③段开头的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中有何作用。句子处于中间段落的段首,并且文章开篇指出“我五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正因为当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才会有村子里的女人自杀的情景。“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因为“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致使“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没找到母亲,“我”“不由地大声哭起来”。母亲回来看到“我”哭,“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问“我”原因,还告诉“我”“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可见母亲与村里的女人不同,她不但坚强的活下来,还教育我,安慰我,这句话永远激励着“我”,正如文章所说“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解答本题,只要熟悉情节的来龙去脉,明确本文重点表现的人物,就不难理解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选材的安排和次要人物作用探究能力。文章内材料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往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文章主旨服务的。答题时一般从内容、结构、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探究组织答案。本题要求结合全文探究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却用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 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具体作答时,可以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从文章内容、主旨、人物形象、手法等角度进行探究分析。本文是一篇写人叙事型散文,写的主要人物是母亲,通过对母亲一些事情的叙写,赞美了母亲面对苦难的顽强乐观的品质,以及这些优秀品质对“我”的影响,表现以母亲为代表的千千万万个中国普通中国人“在苦难中不堕落”的中华民族精神。父亲和爷爷是文章中的次要人物,写父亲和爷爷是补充性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地活着两者互为补充,体现了文章的主旨。文章最后一段“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来理解。无论是母亲、父亲,还是爷爷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宝贵的品质,他们都给在做人方面,给我巨大的影响,这样写文章内容就丰富了许多。母亲给我的教育主要是面对苦难,要坚强乐观的生活着,而父亲和爷爷主要是教育我有骨气、有尊严的活着,这样文章内容就厚重了许多。还有文章标题是“母亲”,但是“母亲”面对苦难的顽强乐观的品质正象征着千千万万中国人“在苦难中不堕落”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运用象征手法。答题时从以上几个方面,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作答即可。 【点睛】解答句子作用题一般根据句子所在的文章,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也就是答题时,首先要位置定位,句子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子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子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中间段中的句子的作用,一般从承上启下的角度思考,一是看与上文的关系,即承接上文什么内容,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引出下文……内容的叙写。 作文(40 分) 21.请以“读你”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答案】读你 因为读你,所以懂你;因为读你,所以想你;因为读你,所以知你。“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你的诗歌里,我读出了很多。 窗外的秋反常地被绵绵的细雨浸透了。今日明媚的阳光却让人觉得如此难得。我知道它是在眷顾茅屋下祈求阳光的大地之子--农民。因为丰收的稻谷离不开阳光,辛劳的农民离不开稻谷,飞翔的我们离不开农民。 作为农民的儿子,你说教我如何读懂你? 我想起你那古铜色的皮肤,那是土地的颜色。十多种元素的杂烩,百来种矿物的交融,千万道色光的编织,构成这雄浑的泥土色.这曾经代表着一个民族从野蛮 走向文明。这也曾经诉说着一个百姓辛酸的日子。这是勤劳者为勤劳而涂上的重色,这是光子一层层扒开的颜色。从前,我对这是多么的熟悉,连这种颜色的味道都 似乎能够闻到:汗水的味道、米饭的味道、泥土的味道。 我想起你那卑微的姿势和那被禾苗刺痛的腰.谁也不愿意如此受累,但你愿意.因为只有受累,你才能让我享福;因为只有弯下你的腰,你才能托起我的脊梁. 正是这千千万万个你,才有了今天千千万万个我,也才有了一个坚强的民族,也才有了一个能直立于世界不弯腰的国家.你用你的腰构筑了我们崇敬的圣洁. 然而,曾经的我不明白这个朴实的道理。 我以为只有没出息的人才会像你一样;我以为没有人看得起你,包括你自己;我以为…我有很多个以为。让我将荣耀误认为耻辱.而如今,我知道我错了.我 想见见你黝黑的肤色,摸摸你伤痕累累的腰,却也是如此的难得.每每遇雨,每每雨后天晴,一幅幅烈日耕耘、雨中抢种的画面便出现在我的心中。你说,教我如何不想你。 大地之子或许是你最贴切的别名.拥有大地的无言,拥有大地的深沉,拥有大地的颜色,拥有大地的谦卑,拥有大地的气息和一颗热爱大地的心、一双装点大地的手、一副支撑大地的腰。 现在已近傍晚。你就要拎着篓子、耙子去收谷了,每一步似乎都走得如此有力、稳健、匆忙、厚重……每一步又是如此迷糊.永远走着,永远走不完,以至走到我的梦里,成为潜意识里蹦出来的第一直觉.如此,我真的读懂了你,大地之子,我的父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写作能力。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本次作文的题目是“读你”,“读”是品读、审视,即通过观察、学习或体验而了解、理会、感悟。显然,“你”作为“读”的对象,具有多义性,是泛指,我们应把思维尽量放开,在学习和生活的形形色色的“你”中去寻找合适的对象。“你”既可以是带给自己某种情感触动的具象的人,如骨肉至亲、朋友同学、邻居路人,甚至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历史名人、当代公众人物如领导人、作家、明星,也可以写文学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写某类人,如老师、医生、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或者进城务工人员等)。“你”也可以是具象或抽象的物可以小到一滴水,大到宇宙,或者花、鸟、虫、鱼、叶、树、云、蓝天、山河,动物等。还可以写学校、家、家乡、祖国、民族、时代、某段历史等。“读”作为了解“你”的途径,具有过程性,这个过程应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一次思维碰撞,是一段情感体验。因此,在叙事中应着重体现“我”是怎样来“读你”的,又是如何把“你”“读”懂的。这个过程可以表现自己对个人或社会的认识了解,也可以表现自己对自然的诗意解读,还可以表现自己跟自己的一番心灵对话。 【点睛】命题作文是传统的作文考试方式。有人说命题作文是“戴着镣铐跳舞”。意思是命题作文限制得过死,不利于同学们发挥习作个性。其实,我们只要把握命题作文的写作规律,一样可以写得精彩。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1.确定文章体裁; 2.划定取材范围; 3.掌握写作重点。 要写好一篇命题作文,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步:精细审题。一般情况下,审题应做到“瞻前顾后、一字不漏”,明确题目的范围及重点,找准“题眼”。 第二步:精深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中心犹如文章的灵魂,必须正确、集中、深刻。 第三步:精心选材。力争用与众不同的材料,写出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 第四步:精彩表达。表达包括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确立了中心,选好了材料,就要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此外,还要精心锤炼词语,巧用修辞手法,力求让文章语言“活”起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