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一粒沙里见世界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 1 -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都江堰 记一记 1.字音 (1)颓壁残垣.( ) (2)惊悸.( ) (3)邈.远( ) (4)汩.汩清流( ) (5)庇.护( ) (6)一隅.( ) (7)衮.衮诸公( ) (8)圭臬.( ) (9)长锸.( ) (10)诘.问( ) (11)坍.缩( ) (12)澄 澄.澈 澄.沙 (13)劲 劲.厉 干劲. 答案:(1)yuán (2)jì (3)miǎo (4)gǔ (5)bì (6)yú (7)gǔn (8)niè (9)chā (10)jié (11)tān (12)chéng dèng (13)jìng jìn 2.字形 (1)辽 kuò( ) (2)寥 kuò( ) (3)rú( )养 (4)嗫 rú( ) (5)rú( )子牛 (6)废 chí( ) (7)chí( )骋 (8)xuàn( )耀 (9)xuàn( )晕 (10)xuàn( )然泪下 答案:(1)阔 (2)廓 (3)濡 (4)嚅 (5)孺 (6)弛 (7)驰 (8)炫 (9)眩 (10)泫 - 2 - 3.近义词辨析 (1)浸润 滋润 【辨析】 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滋润;指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附着在固体的表面上。 滋润:含水分多,不干燥;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运用】 ①都江堰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 、节节延伸。 ②附近的湖水 着牧场的青草。 (2)焕然 涣然 【辨析】 焕然:形容有光彩。 涣然:形容嫌隙、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运用】 ①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就 一新了。 ②他的一席话使我们之间的误会和疑虑 冰释了。 答案:(1)①浸润 ②滋润 (2)①焕然 ②涣然 填一填 1.作者 余秋雨,1946 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大学毕业后 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 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 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 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 年 5 月第 1 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 笔记》(1998 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 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选多部 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 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 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人文学最高奖——台 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答案:《文化苦旅》 2.背景 《都江堰》选自 ,比较集中地代表了全书的成就与风格,是余秋雨文化 散文中最引人注目的名篇之一。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岷江干流上,是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守李冰率领当 - 3 - 地百姓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直到现在它还造福人民,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是 中华民族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答案:《文化苦旅》 理一理 1.思路归纳 2.主题提炼 《都江堰》是一篇文化游记,作者将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 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赋予了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以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作者 不仅盛赞了李冰的实干精神,还表现了其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寄托对现实的关怀。 感悟体会: 想一想 作者通过描写都江堰强悍而又驯顺的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4 - 答: 答案:作者写水强悍撒野,以表现其凶蛮,说明工程艰险;写水的规整驯顺,则见治水 人的气度手段不凡,将水化害为利。字里行间激荡着作者对都江堰的热爱和对李冰的敬慕的 感情,蕴含着对都江堰巨大社会功用的赞叹。 【文本细读】 一、整体感知 本文除表现作者对人文景观独特的思考外,还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怀? 答: 答案:作者除了盛赞李冰的实干精神,表现了对人文景观的独特思考之外,还寄托了对 现实的关怀。 本文虽为山水游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游山玩水”的自然层面,也没有止步于评价 历史人物,而是把对山水的感悟延伸到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挖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上来。 如作者由一位市长与众不同的名片而联想到历史人物李冰,指出作为官员应像李冰一样成为 一名实践科学家。借一位“现代作家”之口,引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 的精彩对联而向现代官员们提出了“活着或死了应该站在哪里”的严肃命题,这都表现了作 者强烈的现实关怀和使命意识。 另外,文章提出了不少新颖的观点。山海关、八达岭是中外旅游者登临长城的首选,作 者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倒是在甘肃、内蒙等 地的“颓壁残垣”感觉更深厚、味道更浓郁。另外,作者还通过对长城和都江堰的比较,提 出了“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等颇具哲理性的观点,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二、细节探究 1.本文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答: - 5 - 答案: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 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结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 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 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 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 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 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2.细读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妥善处理“小”与“大”的关系的。 答: 答案:①作者把“大”的题旨“对民族精魂、民族精神”的赞美寄寓在“小”的事物“都 江堰”之上。②作者善于借助细微的动作或部分来体现人物的独特,代替全体。如李冰手握 长锸中流分水的镜头,表现出其所代表的一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政治纲领。 3.如何理解“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 的人类学的思考”的内涵? 答: 答案:“大愚”“大拙”是说李冰极不擅长蝇营狗苟的为官之道,而只是具有田间老农 的思维;“大智”“大巧”是说政治家正是由于具有了田间老农的思维,才具备了可贵的实 事求是的精神,才有了民本思想,从而能够清晰而透彻地关照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田间老 农的思维,是李冰治理都江堰的出发点:人活着,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要想达到治理的目 的,就必须使人民富足。他的治理就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具体的工 作上,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智慧的。 三、思维发散 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 - 6 - 答案:提示:注意寻找文中的情感线索,游览前没有体会到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 对其高度赞美,欲扬先抑,文章波澜起伏。 时间 情感态度的明显变化 原文摘录 作用 游览前 作者没有体会到都江堰的价 值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 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 太大的游观价值” 作者这种欲扬 先抑的艺术手 法的成功运用, 既深刻地表现 了都江堰难以 抗拒的无穷魅 力,又使文章波 澜起伏,可读性 强 参观后 作者对 其高度 赞美并 深为陶 醉 对“景”情有独 钟 “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 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 对“神”无比崇 敬 “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 某种乐观” 【写法借鉴】 1.语言优美,极富个性。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形象。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 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等等,这些比 喻修辞手法的使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 (2)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四字词语,如“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冰清玉 洁”等,在文章中比比皆是,使文章读起来很有气势。 (3)作者力避熟语,追求别出心裁的个性化语言。个性化语言,如“濡养”“卑处一 隅”“判然不同”等,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等语句体现了 作者对语言进行“个性化”处理的能力,富含哲理,给人启迪。 2.运用对比,态度鲜明。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了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有多处对比,如将“茫茫一片” 的大海之水与“精神焕发”的都江堰之水进行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今天的裁 军数据、登月线路”进行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 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进行对比……这些对比,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 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妥善处理“小”与“大”的关系。 首先,作者把“大”的题旨(对民族精魂、民族精神的赞美)寄寓在“小”的事物(都江堰) 之上。其次,作者善于借助某一具体的动作或形象描写来体现人物的独特性。例如,那尊手 - 7 - 握长锸“守”在江边的石像,隐隐表现出其所代表的一种与“无所专攻的官僚”们“判然不 同”的政治走向、政治纲领。 【时评对接】 巴黎圣母院火灾:看到巴黎之伤,思考保护之重 《燕赵都市报》评论员 刘采萍 信息流汇成的世界里,没有远方也没有时差。昨天,很多人清晨醒来打开手机,就得到 一个令人目瞪口呆难以相信的消息:当地时间 4 月 15 日下午,法国巴黎圣母院发生严重火灾, 标志性建筑部分“塔尖”被烈焰吞没,倒塌下来。在好莱坞各种灾难片和科幻片中总是被拿 来表现地球危机的场景,真实地发生在巴黎市民和各国游客的眼前。 巴黎人在哭泣和祈祷。 遥远的我们,几乎不敢相信这怎么可能发生。 是啊,这怎么可能发生呢?又不是战火纷飞之地,这可是巴黎,是法国,是世界最和平 发达的地区之一。再说,又不是默默无名的建筑,这可是闻名于世,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 作品,修建迄今已存在 800 余年,被视为法国历史和法国文化象征之一的巴黎圣母院啊。这 么重要的文物建筑,不可能不受到最严密保护,又怎么可能被这么严重的火灾毁损以至部分 坍塌呢? 然而事实如此。那高度超过 90 米的著名的哥特式塔尖,通体燃烧、缓缓折断而后倒坠的 场景,已经传向全世界的媒体终端,人们不得不怀着复杂的心情承认这一古老文化遗产已经 无可挽回地发生了改变。 烈火之可怕,之毁灭性力量,再添力证。从现在法国媒体透露的起火原因看,可能与正 在进行的古建修缮工程有关。现在,全世界还不得而知此次火灾对巴黎圣母院除塔顶等建筑 构造以外,其他部分的毁伤情况。但毫无疑问,它产生的破坏已令全世界惊惧和痛惜不已。 这让身处与欧洲文明和法兰西文化比较起来毫不逊色的中华文明之中的我们更感同身受,开 始为历史遗存无可替代的意义和不易保护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感到沉重而焦虑。 无论已经采取多么严密的防范措施,也不可轻视火灾对于文物古建的威胁——这是燃烧 的巴黎圣母院,向全世界对它怀有眷恋珍惜之情的人们发出的宝贵而严重的警告。 当网友转发中国故宫在巴黎圣母院大火尚未完全扑灭之前,即紧急召开消防安全工作会 议的消息,我们不能不联想到许多。当巴米扬大佛被残酷轰炸,面目全非的时候;当巴尔米 拉古城惨遭毒手,考古学家在此罹难殉职的时候……走过战争与苦难的中国,已经有能力、 有见识、有担当地给予自己历史和文化最坚实最可靠的保护。居安思危,我们同情一切人类 文明的劫难,也必然更加意识到一个历史悠久的发展中大国,对于文物古建保护的责任有多 么重,同时又有多么难。 考古学家戈登·柴尔德的观点,我们应该像重视“工具制造”一样,重视人类“控制用 火”的历史。人类漫长历史演进,无处不有“火烧过的痕迹”——火覆灭历史的信息,也产 - 8 - 生新的信息。对这一点,木构建筑传统悠远的中国,最有痛切而真实的体会。比如中国重要 建筑物上方常有“藻井”构造,其上还多用荷、莲、菱、藻等水生植物纹式作修饰,就足证 我国建筑史上对预防火灾与建筑安全之间的联系,认识是相当清醒和科学的。 这份清醒和科学,不应随物质条件和环境的进步而被束之高阁,更不该傲慢地遗忘。火 魔无情,珍贵重要如巴黎圣母院,文物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强如法国,尚祸从天降,损失惨 重,我们唯有及时警醒,对照反思,才对得起伟大的历史和智慧的先人,也才不会让燃烧在 人类历史瑰宝上的这一把惨痛之火,白白牺牲掉所有人共享的文明营养。 语言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我国造酒技术'''''。古人最早造酒是用稻米发酵,即将稻米中的淀粉发酵,酿造成酒。 古人是非常聪明的,他们''''',想到既然稻米中的淀粉能够发酵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 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于是,他们便利用谷子、小麦、大麦、高粱和玉米等粮食作物 来酿酒。随着造酒原料的逐渐丰富和造酒技术的改进发展,酒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最终有 了今天''''''的酒。 (''''''),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 成共识。有证据表明,古埃及人很早就掌握了制造葡萄酒的技术,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 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清楚的情景。 那么,葡萄酒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是在汉代。据《史记》记载, 张骞出使西域时,看到“宛左右以葡陶(即葡萄)为酒”,于是,便将此酿酒技术带了回来。 我国从此有了葡萄酒。到了唐代,葡萄酒在我国''''',唐诗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之句, 便是形象反映。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源远流长 融会贯通 琳琅满目 沸沸扬扬 B.源源不绝 融会贯通 形形色色 沸沸扬扬 C.源远流长 触类旁通 形形色色 风靡一时 D.源源不绝 触类旁通 琳琅满目 风靡一时 - 9 - 解析:本题中,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源源不绝:形容连续 不断的样子。第一个横线处,形容我国造酒技术历史悠久,应用“源远流长”。触类旁通: 掌握了关于某一事物的知识,而推知同类中其他事物。融会贯通:参考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 或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第二个横线处,根据后文“想到既然稻米中淀粉能够发酵 变成酒,那么其他含有淀粉的粮食作物也能够用来酿酒”可知,应填“触类旁通”。形形色 色:各种各样。琳琅满目: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 品)。第三个横线处,形容酒品种多,而“琳琅满目”多形容书籍或工艺品,故应用“形形色 色”。风靡一时:形容某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沸沸扬扬:像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多形 容议论纷纷。第四个横线处,说明葡萄酒在唐朝很流行,应用“风靡一时”。 答案:C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除粮食作物外,水果也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B.水果是除粮食作物外的重要的造酒原料 C.粮食作物和水果都是重要的造酒原料 D.造酒原料不仅有粮食作物,更有水果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根据语境,括号内的句子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且应突 出水果是重要的造酒原料。B 项,承上启下的作用不明显,应排除。C 项,不能起到承上启下 的作用,且与后文“葡萄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品种”衔接不紧密,应排除。D 项,根据选项的意 思,粮食作物和水果之间有递进关系,但材料中没有这层意思,应排除。故选 A 项。 答案:A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采收、栽培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B.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清楚的情景。 C.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的情景。 D.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都清楚地描绘了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 解析:本题画线句子存在两处毛病,都是语序问题。“酿造葡萄酒和采收、栽培葡萄” 语序不当,应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清楚”指清晰,明白,有条理,应当 修饰“描绘”,“清楚地”应放在“描绘”前。所以,应选 D 项。 答案:D 4.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 (不超过 20 字)(5 分) 7 月 1 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外 观较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 360 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 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 350 千米/小时,从南京到 - 10 - 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 69 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 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答: 答案:外观美,人性化(舒适性),速度快,噪音低。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 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字。(6 分) 对于我们居住的城市来说,树必不可少,这不仅仅是为了增加街道的颜值。然而,从目 前的情况来看,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① :越发 狭 窄 的 生 存 空 间 、 贫 瘠 的 土 地 , 以 及 各 种 腐 蚀 性 的 化 学 制 剂 。 但 你 要 记 住 的 是 , ② 。研究人员发现,在芝加哥、洛杉矶等城市,树木十分有效地 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树木的阻挡也有效减少了致癌紫外线的辐射量。稠密的 城 市 正 在 不 断 放 大 每 一 棵 树 的 价 值 : 一 棵 麻 栗 树 或 一 棵 成 熟 的 枫 树 , ③ ,享受一片阴凉。 解析:依据“与在城市里艰难打拼着生存的人一样”和下文的恶劣的生存环境的提示: ①处的主语一定是“树”,关键词是“克服诸多困难”。“研究人员发现”句引领的是说明 树对人们健康带来的好处,所以②处主语也只能是“树”,关键词是与人们健康的关系。③ 处呼应的是前文“树木十分有效地吸收烟尘颗粒,帮助人们远离哮喘”,句式要写成使动句, “使人们……”,关键词是“清洁的空气”。 答案:①树也要克服诸多困难才能立足(或:树也面临着恶劣的生存环境) ②树是城市居民必备的健康之友(或:树与人们的健康密切相关) ③就能使周围的人呼吸上清洁的空气 文本巩固 一、课内阅读 阅读《都江堰》,完成 6~7 题。(5 分) 6.第一段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2 分) 答: 答案:首段写作者游都江堰前的心态,欲扬先抑(或“与游览后的震撼和陶醉形成对 比”),既突出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 7.第三段浓墨重彩,对都江堰的水流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3 - 11 - 分) 答: 答案:表现水的魅力,赞美水的强悍生命力,显示出都江堰水坝工程的神奇功效,肯定 了都江堰的游观价值,为下文写李冰精神作铺垫。 二、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14 分) 窗子以外 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 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 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 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 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 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 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 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 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 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 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 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 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 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 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 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 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 ——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 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 - 12 - 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 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 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 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 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 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 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 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 天知道那是罪过!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 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 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 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 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解析:B 项,“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理解错误,文中结尾的意思是,就算走出房间,看 到的也是隔着“无形的窗子”的。 答案:B 9.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5 分) 答: 解析:文本中的窗子,既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可以是铁纱窗,或者是玻璃窗;又 是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有的人坐在窗子里面,有的人行走在窗子外面,而一扇 窗子隔绝出来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答案:①指具体的窗子,如铁纱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场景;②指“无形的窗 子”,即心态与观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隔膜。 10.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 文进行分析。(6 分) - 13 - 答: 解析:文本中,“你”“我”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视角,称呼“你”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 考。作者既关注窗外,又无法真正走出窗子,在“你”与“我”不同的人称中,体现出作者 的自嘲与反思。 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 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备考提升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3 题。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所有的人都习惯了一个现状,那就是在信息社会中我们每 个人都是透明的。 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记录着你所有的活动,在公安机关的监控大厅里,通过多 个摄像头的联动,你的行走轨迹一览无余。出入机场、车站,甚至住店的信息都被完整记录 着,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经不再成立。买房、买车、子女入学,你登记的个人信息早已经泄 露,人们早已经适应了隐私权被逐渐剥夺的信息化社会。 但是,人工智能的本质是服务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核心价值就是“以人为本”。隐 私权是人类亘古不变的基本权利,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能以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为代价。恰恰 相反,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这才是人工智能 发展的正确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用户的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身份认证信息,例如我 们的用户名和登录密码,另一类是我们的内容信息,例如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等信息。 身份认证信息必须由用户本人绝对掌控,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甚至也不能让渡给政府,这 应该是人工智能的一条铁律。 因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你的身份认证信息一旦泄露和被坏人利用,就可能遭受经济上 的巨大损失,甚至可能危及你的生命安全。如此重大的事项,绝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 人。不仅不能相信他们的诚信,也不能相信他们的能力。近年来出现很多知名网站泄露用户 身份认证信息的案件,这些企业是有诚信的,但防护能力不够,被黑客抄了家。 我们订餐、打车、购物、租房的内容信息呢?与身份认证信息不同,这部分信息就不能 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了,为了享受人工智能的服务,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人工智能有智能 - 14 - 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四个环节,而这些环节都是受数据驱动的,你不给它 提供数据,它如何理解你的需求?又如何通过学习和推理为你提供精准的服务? 内容信息虽然必须得让渡,但也要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数据统计结果归商家,个人 信息所有权归自己”。 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例来说,使用滴滴打车 APP 时,我们个人用车的车型、时段、路线、 费用等信息会上传到滴滴公司的服务器,海量的信息形成了大数据,统计分析结果中蕴藏着 巨大的商机和财富,这个统计结果归滴滴公司所有。 我们每个人都为这个统计结果贡献了九牛之一毛的数据,例如和平小区每月平均叫车量 为 500 人次,住在和平小区的您为这个数据做了贡献,但您在和平小区叫车这个信息的所有 权是您的,未经您的授权,滴滴公司不能使用。 有次我老婆用我的笔记本电脑搜衣服,隔天我去办公室指导学生,一打开电脑,浏览器 就给我推送了大量蕾丝边女式内衣,还特别标明这是你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未经用户授权,商家不应该搜集用户的喜好和习惯,即使收集了,那也只能用作统计分 析的原始素材,而不应借此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这违反了“个人信息未经授权不得利用” 的原则,是人工智能的滥用。 (摘编自新浪《人工智能与隐私保护》) 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信息社会中,我们都习惯了做透明人,街道上密布的天眼监控摄像头,使我们的行走 轨迹一览无余,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 B.人工智能必须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不能为发展而剥夺人类的基本权利即隐 私权,应正确把握好发展方向。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保护好自己的信息,不能相信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否则会遭 受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D.人工智能通过你提供的数据,依靠智能感知、智能推理、智能学习、智能行动等环节, 来实现为你精准服务的目的。 解析:A 项,“个人隐私全都不复存在”说法不符合实情,原文说“传统意义上的隐私已 经不再成立”。B 项,“人类基本权利即隐私权”有误,缩小了基本权利的范围,原文第三自 然段说“人工智能应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其中就应该包括隐私权”,隐私权只是 基本权利中的一个。C 项,“否则会遭受经济损失”说法绝对,原文第五段只是说“就可能遭 受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答案:D 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列举今天人们的私人信息或被动或主动地泄露的现象,进而提出人工智能如 何正确发展的问题。 - 15 - B.文章把普通用户的信息分为“身份认证信息”和“内容信息”,逐层阐述人工智能如 何做好保护隐私工作的问题。 C.文章重点阐述了普通用户内容的保护问题,让读者明白“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 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 D.文章末尾举作者的爱人用他的电脑搜衣服的例子,指出商家通过侵犯人们“内容信 息”的所有权来精准营销的现象。 解析:C 项,“‘内容信息’的保护其实比身份认证信息的保护更重要”的说法与原文的 意思恰好相反,根据原文第四、五、六等段落可知,“身份认证信息”应比“内容信息”重 要。 答案:C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不能让渡给任何商家,但“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 否则不能享受到人工智能的服务。 B.近年来不少坚守诚信的知名网站,因为防护能力不够强大,抵挡不了黑客的攻击,让 用户的身份认证信息泄露了出去。 C.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商家须把握好人工智能的使用尺度,既要用人工智能让用户享受 到便利的服务,又不能滥用人工智能。 D.今天,隐私保护不仅关系到隐私拥有者,也关系到隐私使用者。要做好隐私保护工作, 需要普通用户、商家和政府等共同努力。 解析:A 项,“用户的……‘内容信息’则必须让渡给商家”理解有误,原文第六段“这 部分信息……有时必须得让渡出去”,可见只是“有时”要让渡给商家。 答案: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16 题。 材料一 为整治网络,文化部出台《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此次出台的《办法》 (以下简称),以现场进行的文艺表演活动为主要对象,涵盖了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移 动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实时传播或者以音视频形式上载传播而形成的互联网文化产品。通过 信息网络,实时传播或者以音视频形式上载传播的经营活动,也将参照《办法》进行管理。 《办法》规定,为改变目前对表演者监管混乱的局面,从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的网络表 演经营单位,应向省级文化行政部门申请取得《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网络表演者应使用有 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有关部门应采取面谈、录制通话视频等有效方式进行核实。网络 表演中不得含有恐怖、残忍、暴力、偷拍偷录,利用人体缺陷,或者以展示人体变异等方式 招徕用户的内容。此外,利用动物进行表演的方式也是被明令禁止的。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应 当建立内部巡查监督管理制度,对网络表演进行实时监管,保存资料,公示“许可证”,建 - 16 - 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举报系统等。 (摘编自华夏经纬网《文化部出台〈网络 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 材料二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近日下发通知,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视听新媒体机构服 务百姓,培育风尚,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但一些正能量不足、价值观不正、审美情趣 不高的问题,也引起社会舆论批评。 通知要求,要坚持把正确导向放在首要位置,坚持以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坚 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议题设置和舆论引导,加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机 构、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资质管理,深入开展从业人员教育和队伍建设,加强属地管理 和监听监看工作,加强机构考核和评优评奖管理,加强节目版权保护和流向管理。 通知指出,不得恶搞优秀传统、亵渎文化经典、调侃崇高精神和追捧西方生活方式。坚 决防止追捧明星、大款、网络红人,坚决防止炒作个人隐私、情感纠纷、家庭矛盾,坚决防 止宣扬一夜成名、炫富享乐、自私自利、勾心斗角等。 通知要求,要实行社会类、娱乐类新闻导向考评与机构考核、评优评奖工作挂钩联动机 制,强化约束,倡优汰劣。对于出现问题的节目及播出机构,要予以相关处罚。 (摘编自新华社《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治 理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 材料三 截至 2016 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 6.95 亿,其中通过手机阅读的用户达 到 3.33 亿,手机已经成为人们阅读和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之一。信息如潮水一般涌来,但 绝大多数是没有意义的八卦新闻,去玩游戏,去聊天,整天干这些事情的时候,是被动的, 和你的人生、灵魂没有关系。 文化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 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但它往往让人无暇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 时候也会思考,但是一个人的好素质是从哪里来的?是读书。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 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网络是强势媒体,现在的印刷媒介、出版界也在被迫地或者为了利润朝着这个方向走。 在网络化的时代,阅读呈现了快餐化、碎片化、娱乐化的倾向。一个人的业余时间已经非常 有限了,还是要多读点书,少上点网。特别是网络化时代才来到这个世界的青少年,很容易 把上网看作最正常的生活方式,沉浸在里面。网络化时代,我们要多读经典,并认真思考, 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自觉把控手机网络阅读的尺度。中国的网民是全世界最多的,但要说 全民阅读,我们还差得太远。 (摘编自《手机与网络阅读》)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办法》明令禁止恐怖、暴力、偷拍、凌虐等类型的网络表演。对其治理的方法是要 - 17 - 求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实时监管,建立内部巡查监督等制度。 B.针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新媒体机构存在的问题,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明确了工作的 导向,禁止宣扬不当倾向,并提出了相关的管理要求。 C.对于网络阅读,如果人没有底蕴和积累,就很容易被网上那些信息的潮流裹着走,失 去自己。但如果有相应素养,会思考,就不会迷失自己。 D.我国的网民是全世界最多的,网络化阅读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传统媒介也 在向这个方向发展,但我们距离全民阅读还有很大差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把握内容要点的能力。A 项,治理方式是“要求网络表演经营单位 实时监管,建立内部巡查监督等制度”错。“实时监督”和“内部巡查”只是要求相关单位 自我管理的部分,不能说是《办法》规定对其管理的办法。相关管理部门及相关规章制度才 是对其管理的办法的主体。 答案:A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办法》明确了网络表演从业者必须实名注册的制度要求。要求网络表演者使用有效 身份证件实名注册,并明确规定了可操作性的核实程序。 B.针对恶搞传统与经典、追捧西方生活方式以及其他无良炒作类的节目或行为,国家新 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通知,提出了明确的意见和要求。 C.材料三指出网络时代阅读呈现娱乐化、快餐化、功利化的倾向,强调人一定要读书, 读书好,通过书籍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思考。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新时期文化方面出现的问题。其出现有着类似的社会背景、 时代背景和科技背景。它们互相依存,互为因果。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 项,“互相依存,互为因果”错,对文意理 解错误,无中生有。 答案:D 16.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网络、广播影视、阅读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 问题,你认为从国家层面,应该做哪些引导?(6 分) 答: 答案:(1)针对网络表演者监管混乱的局面,明确立法,严格制度,加强管理和监督。 (2)加强对社会类、娱乐类新闻节目管理。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管理、考评、处罚等工作。 (3)正确引导手机网民阅读,多读经典,提高境界,自觉把控手机网络阅读的尺度。 - 18 - 写作训练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40 分) 2018 年 10 月 19 日,世界女排锦标赛半决赛中,中国女排经过五局苦战,以 2 3 惜败意 大利,无缘决赛。有人说,意大利队是中国队的劲敌,如果中国队采用不违反规则的规避战 略,在六强赛中故意输给荷兰队,以小组第二的成绩进入半决赛,就可以避开意大利队。也 有人说,中国女排放弃精心算计,把每一场比赛都当硬仗来打,这种守诚精神才是真正的体 育精神。 对于“规避”和“守诚”,你有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材料解读:材料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叙述事实,后一部分陈述两种不同的意见。事 实部分介绍了中国女排在半决赛中的表现和成绩,是为了引出关于此事的两种意见,因此写 作时所要关注的重点应是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意见分歧的焦点是中国队是不是应在六强赛中 故意输给荷兰队,以避免在半决赛中遇上强大的对手意大利队。命题人已经将这种意见分歧 用“规避”和“守诚”予以明确概括,所以作文时要围绕“规避”和“守诚”进行思考,而 不能流于歌颂女排的苦战精神。 作文立意:角度一:赞同合理“规避”,讲究策略。歌颂机智巧为,批判简单鲁莽。 角度二:赞同“守诚”,歌颂不忘初心。可以探讨体育精神,可以审视商业行为,也可 以论述人格品德,谈意义,论价值,析危害,挖根源,多方面、多角度进行阐述。 角度三:辩证分析,综合立意。肯定“规避”,讲究策略,不等于提倡不择手段;肯定 “守诚”,不等于拒绝智取。 Kissing the Fire(吻火) 合欢树 1.作者简介 (1)梁遇春(1904~1932),福建闽侯人。1924 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1928 年毕业后任 教于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有译作二十余种,其中《英 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年读者所喜爱。同时写作散文,散文集有《春醪集》 (上海北新书局 1930)、《泪与笑》(上海开明书店 1934)。其作品多致力于人生探索与内心世 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暗和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慨,又热忱地追求理想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 虽因生活与思想的局限,试图以泪中的笑面对人世却陷于更深的苦闷,但其批判现实、探索 人生的态度始终严肃而执着。 (2)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1958 年进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 年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毕业。1969 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1 年腰疼加重,返回北京治疗。1983 - 19 - 年和 1984 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 短篇小说集《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 2.写作背景 (1)《Kissing the Fire(吻火)》 徐志摩是著名诗人、学者,“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其意外死亡震惊海内外,在文学界、教育界和新闻界都引发了声势浩大的悼念活动。《新月》 月刊、《诗刊》等杂志先后推出过《志摩纪念号》专刊。甚至对新文学颇有成见的《学衡》杂 志也出版过纪念专版。陆小曼、胡适、周作人、郁达夫等众多作家都发表过悼念文章或哀辞 挽联,以不同方式纪念这位“新月派”的灵魂人物。从相关资料来看,梁遇春和徐志摩似乎 并没有非常密切的交往,他的悼念文章却另辟蹊径,别具一格,因而从数量极为可观的“悼 徐”文章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2)《合欢树》 本文写于 1984 年 11 月,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史铁生 20 岁时 双腿残废,生活难以自理,靠母亲料理生活。他多次尝试做点事情,却都没有成功,最后学 写作。史铁生 30 岁时,发表了第一篇小说,这时他的母亲已不在人世,他深切地怀念母亲, 四年后,史铁生的作品不断面世,他成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此时的史铁生更是怀念母 亲,便写下了这篇散文。 3.思路归纳 (1) (2) 4.主题提炼 (1)《Kissing the Fire(吻火)》 作者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 镜头”,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和精神 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2)《合欢树》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优美散文。它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前一部分写母亲生 前的事,后一部分写母亲逝世后的事;前一部分以写“人”为主,后一部分以写“树”为主。 两大部分有机结合,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 2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