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开滦二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12月月考 历史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周礼》提出要用六种传统习俗教民安居,其中在墓葬方面要求“坟墓按族分布”,其体现了周朝 A. 生活极具迷信色彩 B. 王权实现高度集中 C. 分封制度全面推行 D. 重视维护血缘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宗法制度。同宗族人死后归葬本族墓地,是对贵族血缘关系的强化和维护,不属于迷信,故D项正确,A项错误;早期政治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 加强了货币管理 B. 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 削弱了诸侯实力 D. 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朝廷这种做法具有强制性、专卖性和暴利性。这从经济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削弱了诸侯的经济实力。故答案选C项;材料没有信息涉及货币政策或者币种变化,无法得出加强了货币管理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经济方面,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符合主旨和史实,排除B项;D项说法不准确,应该是加强了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排除。‎ ‎3.‎ 宋朝初年,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时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 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C. 今人研究都比古人研究更接近历史事实 D. 官修史书对历史事实的记载易受政治影响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描述的是“黄袍加身”事件,该事件是宋太宗命史官重修《太祖实录》记载,此事件显然受到政治的影响,故D正确;历史事实不一定通过叙述呈现,还可以通过文物等记载呈现,故A错误;历史叙述也可以呈现出历史事实,故B错误;历史研究主要依靠历史文物和史料,不是时空的比较,故C错误。‎ ‎4.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5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 A. 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 C. 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雅典的做法主要是借戏剧活动宣传城邦至上的观念,从而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故B正确;允许妇女看戏,不等于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排除A;C项说法错误,是雅典公民平等,不是全体居民的平等,排除;该做法主要体现戏剧的社会教化功能,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而不是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排除D。‎ ‎5.有人说,如果我是美国人,很可能不会去给总统选举投票,这倒不是说我对政治冷漠,没有公民责任心,而是我觉得选谁都差不多。他这样说的重要依据是 A. 两党的政见完全一致 B. 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 C. 选举程序具有欺骗性 D. 公民民主自由意识淡薄 ‎【答案】B ‎【解析】‎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虽然都是资产阶级政党,但是政见有一定的分歧,故A项错误;美国的选举制度具有严格的程序,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制度的约束,并非国民的主自由意识,故D项错误;不管谁上台,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都有利于保证民主,故B符合题意。‎ 点睛:作者认为美国的选举“其实选谁都差不多”,意思是不管谁上台执政,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的运行机制都有利于保证民主。‎ ‎6.有学者在论述罗马法时指出,原始制度注重对法律过程的考究,法律后果并不是产生于单纯的协议或者简单的意思表示,如果要创设或者转让某一权利,必须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或者使用特定的话语。这说明罗马法 A. 法律关系主体狭隘 B. 形式重于实质内容 C. 法律客体范围窄小 D. 注重维护公平公正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罗马法。根据材料信息“法律过程的考究”以及“实施某些特定的行为”可以判定罗马法比较注重法律实施的“形式”,即“形式重于实质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实施的主体关系和客体范围问题,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维护公平公正,排除D项。‎ ‎7.从政治制度演进的角度看,以“帝制”取代“共和”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腾飞的局面,并使步履蹒跚的法国工业革命最终大功告成。这说明 A. 政局稳定推动了经济发展 B. 帝制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C. 经济发展有助于巩固帝制 D. 民主制度妨碍了工业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措施,维持了国内的政治、经济稳定,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帝制已经逐渐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法国之所以在帝制下取得一定的进步,是因为统治者采取了正确的措施,维持了国内的政治、经济稳定;C选项错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会促进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不能巩固帝制;D选项错误,民主制度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梁启超在评价辛亥革命时说从今以后,任凭他那一种异族……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任凭什么人……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据此可知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 其爆发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推动了人治向法治的转变 C. 使中国实现了政治民主化 D. 提高了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任凭他那一种异族……欧美咧,独占咧,共管咧,若再要来打那统治中国的坏主意,可断断乎做不到”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提高了,“若再要想做中国皇帝,可是海枯石烂不会有这回事了”说明民众的民主意识提高了,故选D。根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因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而最终失败了,故A表述错误,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人治向法治的转变”的信息,故排除B。C项“实现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只有论从史出,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9.对于现代中国的某项政治制度,有人说它“是中共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有人担心它会成为一种“政治浪漫主义”,而《人民日报》某记者则认为它有望造就一批“草根”政治家。据此推断,该项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政治家反映了基层群众民主参政的特色,符合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故B正确;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制度,不符合材料,故A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草根”政治家无关,故C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民族平等,共同繁荣,不符合材料,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群众路线的一种延续……草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基层群众民主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A. 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 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 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 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内容可知,中国将香港、澳门问题定性为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不属于通商所谓的“殖民地”范畴,从而有利于避免其他敌对势力的干涉,掌握了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主动权,故选B项;新中国从建立伊始就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排除A项;1972年还没有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故排除C项;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都是在90年代,故排除D项。‎ ‎11.2016年,历来被视作美国在西亚地区重要盟国的土耳其与美国分道扬镳,沙特、埃及等中东传统盟友与美国进一步拉开距离。特朗普就职前夕公开谈论“北约已经过时”,“欧盟是德国的工具”,要求盟国增缴“保护费”。这说明 A. 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扩大 B. 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日益受到冲击 C. 西方争夺霸权的斗争日趋激烈 D. 欧盟的崛起冲破了美国政治控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土耳其与美国分道扬镳,沙特、埃及等中东传统盟友与美国进一步拉开距离”,特朗普要求盟国增缴“保护费”等信息可知,原来的一些盟国正与美国保持距离,可见美国全球支配地位日益受到冲击,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国际影响的信息,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争夺霸权”的信息,故C与材料无关,排除C。D项“冲破了”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12.按照宋朝的户籍制度,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而不再是地主的“私属”。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土地租佃关系,还有部分雇佣关系。在土地租佃关系下,佃户(即客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它方面的义务,地主也无权再向佃户提供任何形式的荫庇。由此可知当时 A. 土地租佃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 户籍制度把客户进一步固着在土地上 C. 客户的人身自由得到了法律上的确认 D.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农村已经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注意题干“客户直接编入户籍,成为国家的正式编户,并承担某些国家赋役,”并没有反映政府减少赋税,故A错误;根据题干“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表明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显然政府并不是进一步把佃户束缚在土地上,故B错误;根据题干"不再是地主的私属”“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表明地主与客户的关系主要是租佃契约关系,佃户只需按契约向地主交纳地租,而不必承担其他方面的义务,可见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故C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在明朝中后期产生,与宋朝这一时间不符,故D错误.‎ ‎13.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前期,拥有百万资本的商人较多,民间借贷现象较为普遍。如果一年内投入百万巨资,就可以收获二十万利息。由此可以推知,西汉前期 A. 商业资本比较活跃 B. 重农抑商政策被舍弃 C. 商人地位空前提高 D. 长途贩运已较为普遍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汉代前期民间借贷现象普遍,商业活动频繁,‎ 这说明当时商业资本较为活跃,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后一直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并未被舍弃;C选项错误,汉代商人地位仍然较低,材料并未体现商人的社会地位;D选项错误,长途贩运较为普遍是在唐宋时期,材料并未体现此内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4.有人指出:明清以来,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这主要反映了 A. 商人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地 B. 商人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 C 中国古代商业长期停滞不前 D. 传统经济影响商人的价值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商人总是或热衷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可知,即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明清之际,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价值观仍在影响着商人的价值观,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或供应下一代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可知,购置土地并不是商人财富的主要用途,故A项排除;根据材料,这是商人在通过经商来致仕而非以入仕来推动商业发展,故B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对古代商业发展脉络的相关提及,而且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5.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封建势力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企业,有利于保护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新生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B选项符合题意。19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尚未出现发展的高潮,A选项排除。外国资本大规模输入中国的时间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国对外贸易的状况问题,D选项排除。‎ ‎16.1964—198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城镇规模持续扩大,新建城市4个,扩建了70余个新兴工业城市,重工业成为这些城市的特色,这一时期中国的城市化 A. 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 制约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 C.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一定程度受外交环境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1964年美国轰炸越南北方,中国周边形势紧张,加上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外交环境恶劣,出于国防的考虑,为此开展以备战为重心的经济建设,选择在中西部地区新建工业基地,故D正确。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A排除;中西部地区城镇化规模扩大有利于缩小与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差距,推动了城市体系的均衡发展,故B排除,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84年之后,故C排除。‎ ‎17.罗斯福上台后,为了确保失业者和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罗斯福突破主要依靠私人和社区援助的传统救济制度,政府强力地介入失业救济,极大地增强了救济力度,迅速扩大了救济面。该措施 A.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B.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C. 有效地解决了失业问题 D. 维护和增强了失业者的自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政府强力地介入失业救济,极大地增强了救济力度,迅速扩大了救济面”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故A项正确;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社会救济是罗斯福新政的组成部分,故B项不合适;C项错在“有效地”,说法过于绝对,故错误;D项和材料无关,社会救济不能增强失业者的自尊,故错误。‎ ‎18.‎ ‎1928年,苏联通过了培养大量技术专家的决议,要求在生产中要采用本国和外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最高成就;1928~1929学年度苏联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的数量从32所增至1929~1930学年度的96所。这是苏联当时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经济体制调整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自1928年开始实施工业化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培养技术专家以及发展高等技术学校(工学院)很明显是为工业化服务,故D项正确。外交政策转变与文化教育改革明显与材料内容无关。故AC两项错误。此时苏联没有施行经济体制的调整,故B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时间信息结合苏联的经济建设即可得出答案。‎ ‎19.随着岁月流逝,到20世纪70年代初,设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国家,无法再接受它自己制定的规则而决定放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 亚太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出现给美国造成压力 B. 第三世界实力提升要求增加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发言权 C.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兴使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美元 D. 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增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兴使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美元,从而导致了美元危机,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故选C。亚太地区经济区域集团和第三世界对美元的冲击不如欧洲,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AB;如果作为经济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的黄金储备不断增多,则不会引起美元危机,排除D。‎ ‎【点睛】注意本题的要求是找出变化的主要原因,故要对选项进行相互比较,选出引起事物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中起主要作用的原因。‎ ‎20.‎ ‎2003年,墨西哥因《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取消26种农产品进口关税,农民举行大规模抗议,希望能重新商讨有关开放农产品的条款。2008年1月,农民再次以“没有玉米就没有国家”为口号要求政府重新谈判农业条款。这表明 A. 墨西哥主张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B. 贸易协定忽视发展中国家利益 C. 放宽进口冲击墨西哥农业发展 D. 北美地区农业发展极度不平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取消26种农产品进口关税,引起墨西哥农民反对,说明取消关税对墨西哥农业造成了冲击,选项C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显然属于区域贸易自由化,而非贸易保护,排除A;贸易协定引起农民反对,不能据此认定整个协定对墨西哥不利,排除B;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21.《三国演义》中曹操,孙权,刘备三股力量发展历程是主体内容,其中以刘备的势力起步,发展为主线索。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B. 历史记事秉笔直书 C. 王位继承制度混乱 D. 外戚干政影响深远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刘备为汉代皇室后裔,为汉室“正统”继承人,故材料实质上体现了宗法观念影响,故A项正确。B项,《三国演义》并非按正史角度阐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王位继承制度的混乱,排除。D项,题干没有涉及外戚干政的影响,排除。‎ ‎22.17-19世纪上半叶,几乎所有欧洲艺术史家都认为巴洛克艺术包括建筑违背了文艺复兴的传统。直到1886年的瑞士艺术史家沃尔夫林挺身而出说:我经过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深入研究,认为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从侧面可以说明 A. 文艺复兴具有深远影响 B. 学术领域派系斗争激烈 C. 艺术的认可须假以时日 D. 文艺复兴缺乏创新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我经过对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的深入研究,认为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从侧面可以说明文艺复兴对其他方面特别是建筑艺术的深远影响。故答案为A项。BD项,材料未体现学术领域派系斗争激烈、文艺复兴缺乏创新精神,排除;C项,艺术的认可须假以时日是表面现象,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23.在雅典城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由此可以推知 A. 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B. 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C. 思想文化繁荣的反映 D. 公民民主政治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一大批职业教师,他们向人们传授有关辩论、诉讼、演说、修辞的技巧及相应的参政知识,并收取学费”说明雅典民主政治培养公民的素质,D正确;A属于经济表现;B属于思想表现;C属于文化表现。‎ ‎24.有人认为,相对于中国的明清启蒙思想,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已提出较完整的构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内容,即权力来源、权力构建、权力归属。下表是某老师对启蒙思想主张的归类,其中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国家权力 传统思想 启蒙思想 权力来源 君权神授 ‎①‎ 权力构建 集权、专制 ‎②‎ 权力归属 主权在君 ‎③‎ A. ①为主权在民,天赋人权 ‎②为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③为自然权利 B. ①为自然权利,天赋人权 ‎②为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③为主权在民 C. ①为自然权利,主权在民 ‎②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 ‎③为社会契约 D. ①为社会契约,天赋人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在权力来源上,启蒙思想主张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在权力构建上,启蒙思想主张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和社会契约;在权利归属上,启蒙思想主张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所以①为自然权利和天赋人权,②为三权分立,社会契约,③为主权在民。故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东汉时期,赋由昔日以铺张扬历、汪洋恣意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变为深邃冷峻、平正典雅的风格。辞赋家在创作时往往强调“作赋以风(讽)”,至于辞赋的篇幅、构造、技巧等则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社会环境的变化 B. 佛道思想的盛行 C. 个人才能的局限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西汉时期正是汉帝国经济大发展和国势最强盛的时期。 这在一般封建文人的眼里, 无疑是一 个值得歌颂的盛世,赋体现出以铺张扬历、汪洋恣意为主调的风格和豪放昂扬的气势;东汉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帝国强势不再,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故汉赋风格的变化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故选A。佛道思想的盛行于魏晋以后,与材料时间不吻合,故排除B。个人才能不能成为一个时代汉赋风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故排除C。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市民文化兴起的原因,不是赋兴起的原因,故排除D。‎ ‎26.明清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君臣的职责都是为天下服务,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据此推断,该思想家 A. 要求恢复三省六部制 B. 主张限制君主专制 C. 倡导实行君主立宪制 D. 反对废除宰相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 “君臣是共治天下的‘师友’,彼此的关系是相互唱和、共同协力”,可以得出其主张君臣共治天下,说明其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故B正确;材料三省六部制的恢复与否无关,故A不正确;材料主张的是君臣平等,没有涉及君主立宪制,故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废除宰相制度的信息,故D不正确。‎ ‎27. 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 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 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 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 D. 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段是关键,材料中说到1952年底,俄语热在中国风行。1952年正处于中俄关系的蜜月期,从新中国1949年建立以来就确定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直至中俄关系恶化。因此外交政策并没有转变,A选项错误。苏联是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典范,学习和借鉴苏联经验需要大量俄语人才,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B选项没有D选项全面;文化教育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育体系,不会引发“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结合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一化三改”逐渐开展,俄语热的产生是为了向苏联进行更好的学习,这就是为了中国的发展而做出的调整,D选项更深入更全面,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文化对经济的适应与调整 ‎28.据统计,1960年中国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出来的,而在1960年,中国毕业的工科毕业生数量大约是美国工科毕业生的75%。这一现象 A. 反映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 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 C. 促进了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 D.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60年前后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的变化及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以培养工科人才为主,与“一五”计划以来优先发展重工业包括工业各项建设相关,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需要,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1960年前后中国工科毕业生人数的变化,无法体现“我国完整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故排除A项;CD两项均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故排除。‎ ‎29.1919年11月,伦敦《泰晤士报》上某篇文章的标题“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极为醒目。该报道的主题可能是 A. 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B. 普朗克与量子论 C. 达尔文与进化论 D. 瓦特与万能蒸汽机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信息可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阐述了新的时空观,是对近代物理学框架的重大突破,故A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论是对微观世界认识的革命性进步,与时空观无关,排除B。达尔文的进化论阐述的是生物的进化和演变,与材料无关,排除C。瓦特改良的蒸汽机解决了机器的动力问题,与材料无关,排除D。‎ 点睛:抓住题眼在解题中的关键作用,所谓“题眼”,就是一道题中最核心的部分,‎ 本题的题眼是“科学革命、新时空论、牛顿引力论的颠覆”,根据对题眼的了解,结合相对论的内容,逐一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30.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哥白尼的日心说推翻了之前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推翻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两者都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推翻了盛行已久的“地心说”,正式创立了“日心说”,使人们对宇宙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与人的价值和尊严无关,A项错误。牛顿经典力学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的形成,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错误。‎ ‎【点睛】本题属于识记型选择题,熟悉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相关史实即可知道答案。‎ ‎31.粱启超在小说《新中国未来记》中构想出一个“文学之盛,国力之富,冠绝全球”“黄白两种人权利平等、互相亲睦”的国家形象。据此可知,粱启超的小说 A. 回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B. 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渠道 C. 带有明显的空想主义色彩 D. 体现了国人对专制的反抗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知,梁启超的小说中描绘的场景,彰显了当时国人救亡图存,希冀中华民族强大的愿望,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小说成为宣传维新思想的主要渠道,故B不正确;梁启超的小说表达了对独立富强的追求,并非无法实现的空想主义,故C不正确;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梁启超希冀民族独立、富强,没有体现对专制的反抗,故D不正确。‎ ‎32.1839年9月,英国战舰从英国本土开往中国。此时林则徐向道光帝上了一道奏折,称“彼(英国)万不敢以侵凌他国之术窥视中华。”这反映出 A. 林则徐对当时的英国完全缺乏了解 B. 地方官员仍执行传统抚夷外交政策 C. 天朝上国观念影响清朝官员的认知 D.‎ ‎ 清政府已经做好应对侵略的充分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林则徐的观点来看,他仍具有天朝上国的观念,故C项的理解正确;当时林则徐当时对英国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清朝地方官员执行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做好准备,故D项错误。‎ ‎33.陈道贵在《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中指出:“打倒孔家店”是历史的必然……封建体制内无法开足以振兴民族、抵御外辱的新路。新文化运动中的有识之士以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作为批判的把子,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而扫除障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打倒孔家店”就是彻底否定儒家文化 B. “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而不是反孔子 C. “打倒孔家店”才能“全盘西化”‎ D. “打倒孔家店”是改造旧文化,树立新文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时期“打倒孔家店”口号的提出并非是真正反对孔子本人及其全部思想,而是借反对孔子的名义反对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即反封建体制,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打倒孔家店”否定的是儒家文化中的消极部分如封建礼教、等级观念等,并非彻底否定儒家文化;本题材料中讲的是“打倒孔家店”的实质,C、D选项与材料无关,错误。‎ ‎34.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等。这些文件的发布 A.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B.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C.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D. 增强了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 题干涉及的时间是1979年至20世纪80年代,此时正是改革开放初期,题干反映的是中国通过立法的形式加强与外国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这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故答案为D项。发展市场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改革目标,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国家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排除B项;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排除C项。‎ ‎35.蒋经国曾认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要缔造一个均富、安和、乐利的社会。有的人还把它解释为“自由、民主、均富”等。这里的“均富”思想 A. 是民生主义思想的体现 B. 体现了农民阶级的平均思想 C. 成为国民党的执政理念 D. 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答案】A ‎【解析】‎ ‎【详解】“均富”思想是要改善民众的生活,体现民生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推翻清政府,实现独立,民权主义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A项正确;“均富”思想只是要避免贫富差距过大,和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有本质不同,B项错误;“均富”思想只是有的人对三民主义解释的一方面,不能推断它是国民党的执政理念,C项错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民权主义,D项错误。‎ 第Ⅱ卷(非选择题)‎ ‎36.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苏东坡曾言:“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当时官僚选拔的普遍现象。隋唐实行科举制,《通典·选举》载:“隋氏罢中正,举选不本乡曲,故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唐代科举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 ‎——摘编自《中国古代选举制度》‎ 材料二 ‎ ‎ 近代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的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国家按照选民的社会成分以及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和保守状态划分选区,享有选举权的公民根据自己的意志,通过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一定的公民来行使国家公共权力。18世纪中期,英国拥有选举权的公民(年收入40先令以上的自由土地持有者)约1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2%,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拥有一定财产和纳税的积极公民享有选举权,选民占全国总人口25%。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从19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议会逐渐取消或放宽财产资格、文化程度、居住状况、宗教信仰、种族、民族、性别等方面的限制。到20世纪,普选权在西方国家逐渐确立。‎ ‎——摘编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参与的历史沿革》‎ ‎(1)根据材料一,与魏晋时期相比,隋唐时期的选举制度有哪些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西方选举制度发展的因素。‎ ‎【答案】(1)发展:选举标准由家世、门第为主发展为以学识、才能为主;选举方式由以评议推荐为主发展为以考试选拔为主;选举范围扩大。‎ ‎(2)因素:借鉴古希腊选举制度;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民众民主意识的增强。‎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朝廷吏部在选拔、任命官员时,要向中正官征询被选任者的家世、行状(道德)、品级”“明经、进士两科是常科的主要科目,分别考时务策与经义、时务策与诗赋,贵族与平民皆可报考”概括总结即可得出答案。‎ ‎(2)根据材料中“是在继承和借鉴古代希腊选举制度基础上,在同封建势力反复斗争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选民思想意识的进步”“随着争取普选权运动的高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答案。‎ ‎37.材料一 鸦片战争前,苏州为水陆冲要之区,凡南北舟车、外洋商贩莫不毕集于此。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各地绸庄亦在上海设立推销机构,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上海局势则显得相对平稳,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使它成为“通省子女玉帛之所聚”,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 材料二 宝山县罗门镇出棉花纱布,上海开埠前,装载船只动以百计,上海开埠后,利为洋布所攘,市面调零,同一时期的吴淞镇,因地扼中外船只入港要口,备受各方青睐,昔不过三里之市场,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织布厂、鸡毛厂、牛皮厂、榨油厂、电灯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烟火万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经济发生的变化。‎ ‎【答案】(1)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环境相对安定。太平军进攻苏州,破坏了当地经济。江浙商人地主迁至上海,壮大了上海经济力量。‎ ‎(2)变化:小农经济瓦解;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近代工业。‎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内外贸易日渐繁盛”“1860年,太平军发兵苏州……江浙地区携带厚资的地主、官僚和富商来到上海”“浙江宁波等地商人也将其经营重心移至上海,从而加速了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上海取代苏州成为江南经济中心城市的原因有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对外贸易发展;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上海环境(租界受列强保护)相对安定;江浙商人地主迁至上海,壮大了上海经济力量;太平军进攻苏州,破坏了当地经济。‎ ‎(2)根据材料“今则自镇以南马路日增。毗邻内河港区的曹家渡,先前地甚荒僻,绝少行人;自内河轮运开通,面临吴淞江,帆樯云集”“富商巨贾莫不挟重资设厂经商,除缫丝、面粉两厂外,若洋纱厂……,不数年问相继成立,市面大为发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开埠后江南城镇格局的变化是商品结构由农产品交换到与外国工业品交换;港口城镇由内向型到外向型;出现了近代工业。‎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 西方国家 ‎①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形成了欧洲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 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成祖:正式规定《四书大全》《五经大全》和《性理大全》为科举考试的标准内容 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规定:信奉基督教之外的异端为犯罪行为,反对教会就是反对帝国1231年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对宗教异端进行侦查、审判和裁决 ‎③16世纪~18世纪 黄宗羲:“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卢梭:“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是人民的仆从,人们可以限制、改变或收回委托给官吏的权力。”‎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三个时期中国和西方思想发展的共同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③时期中方思想主张对社会进程产生的影响及其原因。‎ ‎【答案】(1)特征:①形成了思想解放运动。②实行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③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或民主思想)。‎ ‎(2)影响: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未实现社会转型。原因:①政治上,中国封建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②经济上,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③文化上,中国儒家思想(封建传统文化)仍占据统治地位。‎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和古希腊“涌现出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文主义思想家”,可概括出都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依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公元15世纪,中国秦始皇、汉武帝、明成祖推行的文化政策和西欧罗马帝国禁止反对教会、天主教会设立宗教裁判所等,可概括出都出现了思想(文化)专制政策;依据材料16世纪,中国李贽和西欧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可概括出都出现了反传统(正统)思想的思想家;依据材料18~19世纪中国严复和西欧卢梭的思想主张,可概括出都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 ‎(2)第一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转型入手,逐条分别概括命题结论即可。第二小问“原因”,依据命题要求,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文化入手,客观归纳命题结论即可。‎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