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平和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平和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福建省平和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 (20题每题3分共60分)‎ ‎1.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在接受专访时说:我写作是想让大家知道我们是谁,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心中承载了什么,是为了勾绘一张我们的图画。这说明文学艺术 ‎①是一种非意识形态的文化 ‎②是对社会实践的生动反映 ‎③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 ‎④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生活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内涵、文化的特点。①:文学艺术具有意识形态性,①错误。‎ ‎②④:我们的生活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心中承载了什么,是为了勾绘一张我们的图画,说明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反映,是对社会实践的生动反映,可以展示人们的精神生活,②④符合题意。‎ ‎③:材料未涉及物质载体,也就没有反映文学艺术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载体,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与进步;③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今天,传统的阅读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在某市图书馆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把各类经典电子图书“装”进手机,轻松带回家。而这些强大功能的“支持者”,都来自于一台电子书借阅机。可见 ‎①每个人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 ‎②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③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 ‎④文化是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该选项表述与题意无关,排除①。‎ ‎②③:在图书馆只要手机扫一扫,就能把各类经典电子图书“装”进手机,轻松带回家,而提供这些技术支持的是电子借阅机,可见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中,②③选项正确。‎ ‎④:文化不是经济发展的派生物和附属品,④选项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B。‎ ‎3.通过古丝绸之路,阿拉伯国家和中国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促使中阿文明走在世界前列: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框架内,依托具有历史积淀的文明对话,中阿双方不断深化各领域的合作。从中可见 ‎①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 ‎②文化交流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③文化传播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导因素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中阿双方不断深化各领域的合作,由此可见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文化交流借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而不是文化具有包容性特征,①错误;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传播只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导因素,排除③;故本题答案选B。‎ ‎4.剪纸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文化市场瞄准了前人留下的这个文化蛋糕,开发剪纸艺术产业,从静态的剪纸文化之中发掘出文化市场的又一朝阳产业。大力发展剪纸文化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创新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 ‎ ‎②开创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 ‎④促进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开发剪纸艺术产业,从静态的剪纸文化之中发掘出文化市场的又一朝阳产业”,说明大力发展剪纸文化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传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发展剪纸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不是对传统文化基本理念的创新,①说法错误;②夸大了发展剪纸文化产业的意义,排除。本题选D。‎ ‎5.随着“喜马拉雅FM”、“分答”、“得到”等内容付费平台不断涌现,内容付费领域向更多更丰富的细分领域扩展,内容付费理念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和接受。目前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阅读产业市场规模已达120亿元。这表明:‎ A. 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B. 数字阅读有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阅读权益,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修养 C. 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拉动阅读产业不断增长 D. 数字阅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 材料表明目前我国数字阅读,无论用户规模突破还是阅读产业市场规模都达到一个相对高的程度,说明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拉动阅读产业不断增长,C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内容付费理念获得越来越多的用户认可和接受,表明人们对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旺盛需求。不体现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A项与题意不符;材料反映的是付费阅读,不是公益性文化事业,B项与题意不符;材料不体现数字阅读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6.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苏州园林,历来是中国南方园林建筑文化的代表。邮电部曾先后两次发行了“苏州园林”专题邮票,将园林之美、中国传统建筑,人类文化之美定格在邮票上,供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共同观赏。苏州园林代表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①因其古老性,方成就其世界性 ‎②通过人们的自觉欣赏,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 ‎③不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能满足人类共同的文化需要 ‎④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世界性,不是因为其古老性,①说法错误;文化对人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而是通过人们的自觉学习,主动接受,能转化成人的精神力量,②符合题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③说法错误;“人类文化之美定格在邮票上,供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共同观赏”,说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④符合题意。本题选C。‎ ‎7.红色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为了发掘保护更多红色历史资源,上海市制定了《上海市革命遗址保护开发利用条例》,并对现存一400多处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分类梳理,修缮开发保护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史迹。上述工作的开展 A. 表明革命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 B. 旨在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 C. 有利于彰显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影响力 D. 强调增强文化自觉,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C ‎【解析】‎ 开展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分类梳理,修缮开发保护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革命史迹,有利于彰显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和社会影响力,C 项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的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泉,A项说法错误;上述工作的开展目的在于发挥革命文化的精神力量作用,并不是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文化权益,B项与题意不符;上述工作的开展强调增强文化自觉,继承和发展优秀的革命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D项与题意不符;正确选项为C。‎ ‎【点睛】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8.“读书,绝不只是为了混一张大学文凭,而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是为了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这句话说明 ‎①读书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享受文化 ‎③读书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 ‎ ‎④读书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选项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②选项表述与题意不符。读书可以让自己变成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可以让自己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这句话表明了读书能够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能够对人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③④选项正确。选D。‎ ‎9.《经典咏流传》让人们重新认识到诗词的美好与寓意,《朗读者》通过朗读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到文学的力量……近年来,电视文化类节目既唤起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又让制作企业赚得了实惠。材料表明 ‎①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②作为社会精神力量的文化,促迸人的全面进步 ‎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电视文化类节目既唤起了大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又让制作企业赚得了实惠”,体现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发展文化产业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③④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优秀文化对人影响的作用,①体现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与题意无关;②说法错误,文化有优秀与落后之分,优秀的文化促进人的全面进步。所以本题选D。‎ ‎【点睛】理解文化对人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2018年2月发布的《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报告》显示:近两年中国话语在国外的认知度大幅提升,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春节”“气功”等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中国梦”“一带一路”等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说明 ‎①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 ‎③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 ‎④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文化价值的实现受到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的影响,①中“取决于”表述错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播的内容之一,②表述片面。汉语拼音“中为洋用”正在成为英语圈国家的一种新现象,中国传统文化类词汇知名度排前,新时代政治词汇获得较高关注,这些体现了中外文化交流传播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变化发展。“高铁”“支付宝”“网购”等新兴词汇,是我国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的表现,有助于增强文化影响力,③④正确。故选D。‎ ‎11.2018年8月31日,第六届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新疆作为古代四大文明的交汇地,有着厚重的人文历史背景。自“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各国多元文化在此进一步交往,更是呈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繁荣景象,中国一亚欧博览会正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这说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③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博览会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了中国一亚欧博览会在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这体现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有利于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②④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文化的交流,①强调的是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与题意无关;③强调的是文化交流应坚持的原则,材料没涉及到,不选。所以本题选B。‎ ‎12.近年来,某县政府倡导全民阅读,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佐证了 ‎①文化进步取决于传媒的现代化 ‎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④阅读能力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传媒的现代化对文化进步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起决定作用,故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标志与核心,故④错误;某县政府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向群众推荐优秀图书,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推动了书香社会建设,这说明了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故②③正确。故选C。‎ ‎13.2018年,一款由三星堆博物馆推出的“古蜀萌娃”表情包走红社交媒体。表情包以三星堆青铜面具为原型,原本一脸严肃的青铜面具化身喜怒哀乐皆具的“古蜀萌娃”,再配上有趣的四川话,形象生动可爱。谈到表情包的推出,该馆负责人说.互联网的变革发展,推动了博物馆功能的不断拓展。青少年已成为博物馆”新公众”的主力军.微信萌系表情包可以加强博物馆与“新公众”的连接。“古蜀萌娃”表情包的推出给我们的启示有 ‎①把握互联网发展趋势,让大众传媒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推动文化创新,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④实现与现代时尚元素融合是传统文化充满活力前提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古蜀萌娃”表情包的推出,启示我们要推动文化创新, 融入时代元素,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②③项符合题意;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①项说法错误;创新是传统文化充满活力的前提,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即文化创新的根基),空谈文化创新,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14.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不忘本来”是指要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守住民族之魂 B. “吸收外来”是要辩证取舍其他民族文化,体现开放包容 C. “面向未来”是指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进行文化渗透 D. “创造性转化”是指以实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担负文化使命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批判继承而不是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A错误;“吸收外来”是指要辩证取舍其他民族文化,体现开放包容,B正确且符合题意;C错误,错在“文化渗透”;坚持以人民而不是实践为中心的创作导向,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 ‎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影响人的表现、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现在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说明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①符合题意。鹤的寓意的变化从根本上看是由社会实践决定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③符合题意。②选项观点表述错误,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但文化并不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排除。④选项观点表述错误,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有共同之处也有差别,并不会趋于一致,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情况、新问题推动;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作用:(1)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6.中国结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手工编织工艺品,它身上所显示的情致与智慧正是中华古老文明中的一个侧面。它原本是由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后推展至汉朝的仪礼记事,再演变成今日的装饰手艺。因为其外观对称精致,可以代表中国悠久的历史,符合中国传统装饰的习俗和审美观念,故命名为中国结。中国结蕴含的文化( )‎ ‎①影响了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 ‎②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 ‎ ‎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 ‎④集中展示了民族文化、表达了民族情感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中国结蕴含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③入选;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错误。故本题答案为C。‎ ‎17.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2018年新年伊始,一档名为《如果国宝会说话》的纪录片“火”了。在每集5分钟的时间里,文物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观众平等对话,“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是因为文物 ‎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 ‎③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演进,表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④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让文物活起来”是因为文物展示了中华文明演进,表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③④项符合题意;中华民族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①项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18.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从“以和为贵”的和平思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处世之道,再到“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判断,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绵延不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②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 ‎④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国基于人类共同发展提出的理念,这源于中华文明“天下”情怀,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④颠倒了二者的关系,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19.千百年来,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绵延不绝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汉字是世界上生命最长的文字 ‎②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整体性的特点 ‎③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沦桑至今仍存 ‎④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①符合题意;③强调了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在,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符合题意;题目要求体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④体现的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与题意不符。所以本题选B。‎ ‎【点睛】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20.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 ‎①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②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心骨”作用 ‎③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 ‎④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主心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故②错误;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的说法太笼统,故④错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故①正确;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因此,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必须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故③正确。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尚道德人格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教育、自我否定、自我改造的痛苦过程,需要通过“自省”来革除自身痼疾,需要通过“慎独”来提升道德境界,实现道德的自我超越。‎ 某中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开展了主题为“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建设道德模范事迹展示长廊、举办道德讲堂等活动全面营造道德文化氛围。以日常行为检查和班会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从细微处入手,通过增强自省意识、发扬自律精神,检查自己的言行,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实现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积极开展社会帮扶和文明志愿者活动,促使学生在社会道德的践行中,培养道德情感,提升道德水平。‎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该校开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开展系列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营造弘扬道德、慎独自省的社会氛围,激发学生道德情感,牢固树立道德意识。‎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检查和社会道德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查、自纠,提高道德认识,转变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③优秀文化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科学精神素养,考查学生快速获取信息、正确调用知识、准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设问要求分析上述学校开展“慎独自省,重塑道德人格”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意义。本题难度一般。‎ ‎【详解】解答本题,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并且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根据知识限定“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相关知识,调动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塑造人生等有关知识进行解答。答案呈现时需要密切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22.2018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霸屏节目,收视率创近年文化节目新高。《经典咏流传》将经典和流行用创新的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鉴赏团成员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挖据诗词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带领观众領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一直孤独了300年的小诗《苔》被动情演绎,一夜爆红;改编成儿歌的《三字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用歌声演绎的《声律启蒙》让人们再次感悟到中华语言的生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经典咏流传》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探索和实践。‎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经典咏流传》是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 ‎(2)在新时代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请就如何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借助大众传媒扩大中华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文化发展。②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通过演绎经典让人们感悟中华语言的生命力,传承中华文明。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掘小诗,改编经典,挖掘诗词背后的故事,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④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⑤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 ‎(2)示例:①借助大众传媒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知名度。②融人更多的时代元素,创作更多艺术精品。‎ ‎【解析】‎ ‎【分析】‎ 此题以《经典永流传》节目的热播作为背景材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有关问题,考查考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经典咏流传》是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并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作答。针对材料央视推出的创新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成为霸屏节目,收视率创近年文化节目新高,考生可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借助大众传媒扩大中华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促进文化发展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经典咏流传》将经典和流行用创新的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鉴赏团成员对传唱歌曲的专业点评,挖据诗词背后的故事,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考生可从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实现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采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的角度去分析说明;针对材料用歌声演绎的《声律启蒙》让人们再次感悟到中华语言的生命,考生可从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第(2)问,在新时代面对网络信息的冲击,请就如何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点睛】措施类主观题的解题四部曲:‎ 一、抓主体,措施类的题,解题最关键的是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主体),有几个措施的实施者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的时要以题目设置的情景,‎ 站在不同主体角色的视角立场上回答不同内容,所答内容符合角色身份,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最后别忘对措施进行综合。‎ 二、定范围,要明确答题的范围,是从经济生活中找对策,还是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或是哲学中找对策,确定了范围,才能找到正确的答题方向。‎ 三、找措施,从教材中找措施。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从材料中找措施。①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创新,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②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组织答案就可以了。从当前时政热点、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措施。‎ 四、联材料,明确了主体、答题范围,找到具体措施后,要联系材料,组织答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必须与题的实际材料结合好,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8年10月24日,中国备受瞩目的国家工程——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大桥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总长约55千米,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它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超级工程之一,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大桥建设者们整整花了4年时间,创造了“一年十管”中国速度,“半个月内连续妥装两节沉管”“最终接头毫米级偏差”一项项震撼人心的世界纪录。‎ 港珠澳大桥的奇迹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多年心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如此庞大的工程得以顺利完成,背后是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和全体建设者的默默付出。可以说,全体参与设计和建设的人员经历了无数的苦难和汗水,攻克了无数的技术难题。港珠澳大桥所展现出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与全体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紧密相连,正是这些可爱的人用实际行动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粤港澳三地能够成功共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原因。‎ ‎【答案】①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粤港澳三地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②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走在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前列。‎ ‎③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港珠澳大桥从设计到建设,在其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多年心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④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港珠澳大桥是粤港澳三地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努力的结果。‎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运用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分析粤港澳三地能够成功共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由于问题或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某种措施或对策的出台也往往是多个主体参与的结果,而且无论是问题、现象还是措施、对策,其造成的影响(积极或消极)也往往是多方面的。‎ 解答本题,首先要审好设问的知识范围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然后,要注意理解材料信息,把握其中的关键语句,从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作答。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粤港澳三地能够成功共建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进行分析。‎ ‎【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