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津市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第一学期高三六校期初检测 语文试卷 试卷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36分) 一、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毛家峪是个山清水秀的世外桃源,来到这里,迎接你的是葱绿的绵亘山峰、粗犷的乡野民居、悦耳的潺潺泉水;环绕你的是清新的空气,缥渺的山水,累累的硕果。尽管是秋天,但绿水和青草依然崭露着它们的风彩;澄澈的溪水 着青山绿树,蓝天白云;深邃幽静的山谷远处偶尔传来的山鸟的啁啾,给大山带来生机活力。闲瑕时来毛家峪小住,可读云,可饮泉,可听籁,令人耳根 、神轻气爽、 ,静下心好好品味“ ,野人居处决尘嚣”的山野情趣。 1. 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绵亘(gèn) 品味 世外桃源 B. 粗犷(kuàng) 缥渺 山清水秀 C. 尽管(jìn) 风彩 硕果累累(léi) D. 啁啾 (jiū) 闲瑕 神轻气爽 2. 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映照 清净 见而忘俗 云里寒溪竹里桥 B. 映照 清静 脱胎忘俗 柳烟横飞满城絮 C. 映衬 清静 见而忘俗 柳烟横飞满城絮 D. 映衬 清净 脱胎忘俗 云里寒溪竹里桥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时,要注意积累,留心形近字、易错字、多音字的读音和字形,据义定形,据音定形,认真辨析。 B项,“犷”应读guǎng,“渺”应为“缈”; C项,“尽”应读jǐn,“彩”应读“采”; D项,“瑕”应为“暇”,“轻”应为“清”。 加点的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是A项。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映衬”就是映照、衬托;“映照”就是用光线照射而显出物体的形象。根据“澄澈的溪水” “青山绿树,蓝天白云”的关系,可知“映衬”更合语境。“清净”指没有事物打扰;“清静”着重指安静不嘈杂。原文是“可读云,可饮泉,可听籁”, 令人耳根怎么样,用“清净”合适。“脱胎忘俗”,脱下凡胎忘却俗世;“见而忘俗”,不合语境,前面是可饮泉,可听籁,不是所见。“云里寒溪竹里桥”,是山野里所见的景象;“烟柳横飞满城絮”写的不是山野景象,不合语境。 故选D。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A. 如何在肯定草根文化的同时,不过分鼓吹偶像崇拜,而是放大草根中“励志”的因素,把社会主流价值观传递给大众,是值得娱乐媒体深思的问题。 B. 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统筹协调,科学发展,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使大学生感受到文化力量和大学生活的和谐。 C. “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再次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广泛赞誉;中华民族能有今天的荣耀,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 D. 毋庸置疑,原生态的东西有精华也有糟粕,必须具体分析,辩证看待,因此,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记忆中的错例,找到错误。 B项,成分残缺。“通过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使大学生感受到文化力量和大学生活的和谐”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 C项,句式杂糅。“靠的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所取得的”应改为“靠的是……共同奋斗”或“是……所取得的”。 D项,表意不明。“王冰认为赵亮关于原生态艺术那篇文章有错误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存在歧义。语句中无法确定究竟是王冰的观点值得商榷,还是赵亮的观点值得商榷。 没有语病的是A项。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在古代,人的称谓有多种形式:有称谥号的,如范仲淹称文正;有称籍贯的,如柳宗元称柳河东;有称官名的,如杜甫称杜工部;有称官地的,如岑参称岑嘉州,等等。 B. 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长于细节描写,所写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D. 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做此类题目,需在平时学习时注重积累,加强对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主题、风格、流派、地位及影响的记忆,注意识记文化常识知识准确,作者与作品、事件的一一对应,不要张冠李戴。 A项,“古代男子18岁时举行加冠礼”表述有误。古代男子20岁成年,行加冠礼,又称“弱冠”,而非18岁。 故选A。 【点睛】这类题型,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注意掌握作者、生活时代、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化常识内涵十分丰富,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所以,更显示出它的复杂性。文化常识大概包含这些方面: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和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代音乐,古籍注释体例。需要我们掌握重点作家的简介,可以按朝代顺序列表整理归纳.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网络与文学 蒋德均 近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为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传播、阅读与批评注入了新希望与愿景。那么,网络究竟能否让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与荣光呢? 当前,尽管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自然也影响并改变着作家的书写与思维方式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欣赏习惯。因此,作家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学习并掌握互联网技术,自觉运用电子媒介,改变书写方式和固有思维习惯。正如评论家吴思敬指出:“ 诗歌传播新媒体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在改变了诗歌创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 然而,互联网的出现、网络技术的运用,尽管是人类进步和文明的标志性事件,但它只是也只能改变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保存、阅读的形态,却无法改变文学艺术本身的内在审美属性。无论纸质媒介也好,电子媒介也罢,还是多媒体技术也好,它们都只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一种形式或方式、一种媒介或载体、一个平台或途径,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依然是创新与唯美。就像评论家吴骏晨所说的:“诗歌的本质,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是人对自身以及环境的思考,是向人性深处挖掘的结果。网络,只是一个载体,它和其他的出版媒介没有什么不同,其作用是使得诗歌作品多了一条通往读者的渠道。”我也同意诗人黄梵所说的:“我不认为网络可以改变诗歌,网络的便捷并不等于诗歌的便捷,只要是用语言写诗,网络便不可能侵蚀诗歌的界限。伟大的诗艺、诗歌精神,不会因媒介不同有所改变。” 当然,网络等多媒体技术为文学艺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机会,可以也能够极大地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为文学艺术催生新的美学因子和艺术元素。网络作为虚拟空间,为作者的写作、发表、修改、保存等都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方便和及时,也为作品的阅读、批评、存储等提供了空间的方便和时速,尤其是超链接技术的运用使文学的阅读视野空间迅速扩大和极度方便。同时,网络写作可以根据写作者写作意愿和美学追求,自由地加入音乐、绘画、游戏、动漫等其他艺术元素,使文学艺术获得了全新的活力与生机。然而,它的隐蔽性、便捷性、自由性也使其写作群体素质良莠不齐,作品质量参差不一,甚至出现由写作软件生成的大量口水诗歌、随机散文等垃圾文本,广遭人们诟病。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的到来,人类所能企及的物质空间极大地扩展,可触及的文化与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文学艺术的传媒和传播方式也同时得到革命性的丰富和发展。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文学艺术的价值绝不以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不同或先进与否论高下,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仍要取决于它对人的智能的开启、精神世界的涵养以及对现实存在审视和终极指向的关怀与思考。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03月11日07版) 5. 下面对文中有关“互联网”的解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互联网给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也为文学艺术的创作与传播、阅读与批评注入了新希望与愿景。 B. 互联网的出现影响并改变着作家的书写与思维方式和读者的阅读心理与欣赏习惯,它能让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与荣光。 C. 互联网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人们的生活与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 D. 互联网促使作家必须与时俱进,了解、学习并掌握新技术,自觉运用电子媒介,改变书写方式和固有思维习惯。 6.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评论家吴思敬认为,当代诗歌的形态因受互联网技术影响而变化,传播新媒体使诗歌传播发生了一次深刻变革,改变了诗歌创作方式,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 B. 互联网虽然无法改变文学艺术的本质属性,但能改变文学艺术的形态,让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保存、阅读方式多种多样,如纸质的,电子的,多媒体的等等。 C. 伟大的诗艺、诗歌精神,不会因媒介不同有所改变。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网络就不可能侵蚀诗歌的界限,网络使诗歌作品只是多了一条通往读者的渠道。 D. 网络写作的隐蔽性、便捷性、自由性使写作群体素质良莠不齐,作品质量参差不一,甚至有人还写出了大量口水诗歌、随机散文等垃圾文本。 7.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来,互联网为作者的写作、发表、修改、保存等都提供了空前未有的方便和及时,人们在互联网上可以写博客、发微博、对话聊天等。 B. 文学艺术之所以能获得全新的活力与生机,是因为网络为文学艺术催生了新的美学因子和艺术元素,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意愿和美学追求加入音乐、绘画、动漫等其他艺术元素。 C. 人类所能企及的物质空间极大地扩展,可触及的文化与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文学艺术的传媒和传播方式也同时得到革命性的丰富和发展,现代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由此到来了。 D. 因为对人的智能的开启、精神世界的涵养以及对现实存在审视和终极指向的关怀与思考决定着文学艺术存在的意义,所以文学艺术的价值的高下不能从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的层面来判断。 【答案】5. B 6. A 7. C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解答时,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概念相关的语句,对选项进行比对分析,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项,“它能让日益边缘化的文学艺术重现昔日的辉煌与荣光”理解有误。从原文第三段“它只是也只能改变文学艺术的创作、传播、保存、阅读的形态,却无法改变文学艺术本身的内在审美属性”看,作者认为网络不能改变诗歌。选项理解与作者观点不同。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找出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内容在表述上的区别。 B项,表述不当。“如纸质的,电子的,多媒体的等等”中“纸质的”不是互联网产生的形式,“只是文学艺术存在的一种形式或方式”; C项,“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网络就不可能侵蚀诗歌的界限”说法绝对。原文是“只要是用语言写诗,网络便不可能侵蚀诗歌的界限”,这说明不用语言写诗的话,网络就有侵蚀诗歌的界限的可能; D项,“网络写作的隐蔽性、便捷性、自由性使……写出了大量口水诗歌、随机散文等垃圾文本”,移花接木,从原文看,“大量口水诗歌、随机散文等垃圾文本”是由“写作软件生成的”。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是A项。 故选A。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信息区间,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然后仔细分析。 C项,“现代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由此到来了”,因果倒置,原文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电子时代的到来”,才有“人类所能企及的物质空间极大地扩展,可触及的文化与技术领域不断拓宽,文学艺术的传媒和传播方式也同时得到革命性的丰富和发展”。故选C。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申屠致远,字大用,其先汴人。金末从其父义徙居东平之寿张。致远肄业府学,与李谦、孟祺等齐名。世祖南征,荐为经略司知事,军中机务,多所谋画。师还,至随州,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至元十年,御史台辟为掾,不就。 宋平,焦友直、杨居宽宣慰两浙,举为都事,首言:“宋图籍宜上之朝;江南学田,当仍以赡学。”行省从之。临安改为杭州,迁总管府推官。宋驸马杨镇从子玠节,家富于赀,守藏吏姚溶窃其银,惧事觉,诬玠节阴与宋广、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诬服,狱具。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杭人金渊者,欲冒籍为儒,儒学教授彭宏不从,渊诬宏作诗有异志。揭书于市,逻者以上。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改寿昌府判官。时寇盗窃发,加之造征日本战船,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二十年,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诉平章忙兀台不法,有诏勿问,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系于狱,必抵以死。致远知其冤状,将纵之,忙兀台胁之以势,致远不为 动,亲脱显等械,使从军自赎。桑哥当国,治书侍御史陈天祥使至湖广,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其疏中语,诬以不道,奏遣使往讯之,天祥就逮。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比至,累章极论之。桑哥方促定天祥罪,会致远章上,桑哥气沮。转运使卢世荣榷茶牟利,致远并劾之。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家无余产,教诸子如师友。 (选自《元史·列传第五十七》,有删节) 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御史台辟为掾 辟:征召 B. 当仍以赡学 赡:赡养 C. 仍以显等付忙兀台鞫之 鞫:审问 D. 桑哥气沮 沮:阻止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致远不为动 吾属皆且为所虏 B. 家富于赀 虽才高于世 C. 致远察其情 其皆出于此乎 D. 众赖以安 臣具以表闻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B.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C.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D. 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铨选限以南北/优苦不均/宜考其殿最量/地远近定为立制/则铨衡平而吏弊革 11. 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的一项是 ①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 ②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 ③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 ④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⑤致远察其情,执渊穷诘,罪之。 ⑥时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 A. ①②③ B. ②④⑤ C. ①④⑥ D. ②③⑤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申屠致远备受重用,为政有方。元世祖南征时,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担任寿昌府判官时,他布置得法,民众得以安定。 B. 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任杭州总管府推官时,为屈打成招的杨玠节平反昭雪,使诬陷彭宏有谋反之心的金渊受到应有的惩罚。 C. 申屠致远为人正直,不惧权贵。忙兀台要置弹劾他不守法纪的郄显等人于死地,致远不惧怕威胁,解开他们的囚具,让其充军赎罪。 D. 申屠致远为人勇敢,敢于斗争。陈天祥被捕后,大家都不敢前往湖广巡视,致远慨然请行,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 13.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致远谳之,得其情,溶服辜,玠节以贿为谢,致远怒绝之。 (2)属县械反者十七人,讯之,盖因寇作,以兵自卫,实非反者,皆得释。 (3)致远清修苦节,耻事权贵,聚书万卷,名曰墨庄。 【答案】8. B 9. A 10. C 11. B 12. D 13. (1)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2)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都获得了释放。 (3)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的意义代入原文,考查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B项,联系上下文看,“当仍以赡学”这句话意思是,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赡”是“供应”。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答此类题目,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为:均是介词,译为“被”。 B项,于:介词,对;介词,比。 C项,其:代词,其中;表推测语气,大概; D项,以:连词,表顺承;介词,把。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前提是粗通大意,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把握句子特征,结合上下文的理解断句;其次,要掌握一些应试技巧,如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最后还应注意选项特征以及文体的语言风格。可用排除法。句中,“涉海远征”是前句的谓语,后面断开,“又言日本不可涉海远征/徒费中国”,意思是说“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排除BD项;“考”的宾语是“其殿最”,其后,“量地远近/定为立制”的意思是“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量地”中间不要断开,排除AD项。符合题干要求的是C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人物形象、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后找到选项对应的文中信息,结合上下文体会人物形象,再对选项进行合理判断。选择全都表明申屠致远“明察秋毫,断案公正”的一项是,要对应内容做好对应分析。从所给句子看,①“所俘男女,致远悉纵遣之”,体现申屠致远对百姓的怜惜,③“远近骚然,致远设施有方,众赖以安”表现他的为官政绩,⑥“行台遣御史按部湖广,咸惮之,莫敢往,致远慨然请行”,对比其他的“惮”,“致远慨然请行”,表现他的勇敢,最后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为B。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时间、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选文细节的理解,一定要把选项与原文对应的句子进行分析比较,看其中存在哪些异义与分歧。 D项,“和桑哥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故选D。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注意关键词: (1)谳:审议;辜:服罪;贿:财物;绝:拒绝(2)械:逮捕;讯:审问;盖:原来。(3)苦节:坚守名节;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名:命名。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申屠致远,字大用,他的祖先是汴梁人。金朝未年跟随他的父亲申屠义迁居东平的寿张。致远在府学进修学业,和李谦、孟祺等人齐名。世祖南征,申屠致远被推荐担任经略司知事,军中的机要事务,大多由他谋划。军队返回,到达随州,所俘获的男女,申屠致远全部释放了他们。至元十年,御史台征召他担任掾吏,申屠致远没有赴任。 南宋被平定后,焦友直、杨居宽任两浙宣慰使,推荐他做都事,申屠致远首先建议:“宋朝的图书文集应上缴朝廷;江南的学田,应仍旧用来供应学校。行省听从了他的建议。临安改为杭州,申屠致远升任总管府推官。宋朝驸马杨镇的侄子杨玠节,家中很有钱。看守钱财的小吏姚溶偷了他的银子,怕事情被发觉,就诬陷杨玠节暗中和宋朝的广、益二王勾结,官吏拷打,杨玠节无辜服罪,案子已定。申屠致远审议此案,得知实情,姚溶服罪,杨玠节拿财物作酬谢,致远生气地拒绝了他。 杭州有个叫金渊的人,想假冒籍贯作儒生,儒学教授彭宏不同意,金渊诬陷彭宏作诗有叛离之心。申屠致远察知其中实情,拘捕金渊极力审问,叛了他的罪。属县中逮捕了十七个谋反的人,致远审问他们,原来是因强盗兴起,他们拿兵器自卫,实际不是谋反,都获得了释放。改任寿昌府判官,当时敌寇盗贼暗中兴起,加上建造攻打日本的战船,远近民众骚动,申屠致远布置得法,百姓赖以安定下来。 至元二十年,拜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江淮行省宣使郄显、李兼告平章忙兀台不守法,皇上下诏不必追问,并把郄显等人交给忙兀台审讯,郄显等人被关在狱中,忙兀台必欲置之死地。申屠致远知道他们 冤情,要放了他们,忙兀台以权势逼迫他,申屠致远不为所动,亲自解开郄显等人的囚具,让他们充军赎罪。桑哥当权时,治书侍御吏陈天祥被派到湖广,弹劾平章要束木,桑哥摘录他奏疏中的话,诬陷他大逆不道,奏请派使者前往审讯他,陈天祥被捕。当时行台要派御吏到湖广巡查属部,大家都怕桑哥,没有人敢去,申屠致远慷慨激昂地请求前往。等到了后,屡次上奏章极力争论。桑哥正催促定陈天祥的罪,恰逢申屠致远的奏章呈上,桑哥气焰受阻。转运使卢世荣征收茶税牟取暴利,申屠致远弹効他。他又说不能跨海远征日本,白白消耗国力;选拔人才以南北为限,苦乐不均,应考核他们的优劣,考虑地区的远近,定为制度,这样选拔人才就能公平而且官场弊端也革除了。申屠致远清心修持,坚守名节以侍奉权贵为耻,藏书万卷,取名墨庄。家中没有多余的财产,教育孩子如同师友一般。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字 无咎)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 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浣溪沙》作于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之际。 (1)下列对《浣溪沙·和无咎韵》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词人与朋友不愿舍近求远去沙洲边饮酒,只想和友人一起欣赏窗外风景。 B.开头两句把词人不忍分别的心情表述得含蓄婉转,字里行间散发着依恋不舍之情。 C.夕阳晚照,吹角悠扬,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 D.因为整天忙碌,清闲的日子太少,所以词人总感觉生活不快乐、太苦闷。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1)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2)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3)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解析】 【详解】(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 C项,“作者与友人尽情欣赏这美丽的景色,暂时忘却分别的忧伤”错误。“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別,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表明离别的愁绪之深。 对《浣溪沙·和无咎韵》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是C项。 故选C。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审读题干,明确要求;要兼顾诗歌题目、诗文内容和注释来理解语意,抓关键词语,体会情感表达,问表达了“哪些”情感,要注意情感的多个角度。“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別,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表明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一名戍边官员,自然对此最为关切,因此诗人说 “夕阳吹角最关情”,该句表明了对镇江边防的安危的忧虑与关切。“忙日苦多闲日少”,作者在镇江任职,整天忙碌,清闲的日子太少,表现了劳于仕宦的疲惫。“新愁常续旧愁生”,强调忧虑愁苦之多。“客中无伴怕君行” 韩无咎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 (《荀子 劝学》) (2)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3)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4)__________________,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 (6)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答案】 (1). 金就砺则利 (2). 以手抚膺坐长叹 (3). 落霞与孤鹜齐飞 (4).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5). 暧暧远人村 (6).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答好题,平时要重视理解积累,答题要注意分析理解语境和侧重点,注意表达手法的提示,据意义确定字形,不丢字加字。除(4)题两横线语句别丢掉“也”字外,各题还需注意“砺”“利”“抚”“膺”“鹜”“暧”“报”等字不要写错。 【点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或给下句写上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字形,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草木深 晓寒 ①在我的认知里,村庄是存在于一种秩序中的,山和水,土地和房屋,各安其间,井 然有序。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沿着时间之足穿过风,穿过雨水,穿过很 多东西,从来不知道偷懒,也不会有所偏倚,一生都在通向一条春荣秋谢的路。它们以不 同的姿势贴近村庄,把村庄覆盖,假使一个陌生人像翻书一样把它们轻轻地揭开,村庄的 秘密便会毫无缓冲地暴露在眼前:黛色的屋顶,炊烟,牛羊,一垄一垄的稻子,弯着腰劳 作的农人。 ②我是在草木里长大的,我从来不怀疑草木的忠诚,它们不会让一个外来者轻易地窥 探,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 ③进入城市以后,我经常会在无眠的夜里找寻最初的记忆,希望以此来安慰不断入侵 我内心的怀想,但在一番搜肠刮肚之后,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 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菖蒲,还有缠绕的葛藤,它们看着我进进出出,有时候像 恶作剧一样,借助穿堂风把泥土的气息塞进我的呼吸,令我猝不及防。有些事情,连我自 己都觉得不可信,纵使生活困窘,我的童年也应该有意想不到的斑斓,几种平常的草木, 怎么就这样轻松地收买了我那一段记忆? ④草木毫不费力地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但并不见得我那时如何喜欢草木。有很长一 段时间,我都觉得村庄的草木是一种不必要的存在。我厌倦它们,它们长在路边,打湿早 行人的裤脚,把枝丫伸向屋顶,吞噬阳光,堵塞瓦楞的沟壑,让雨水漏进屋来,潜入稻田 和菜地,挖空心思抢庄稼的风头。我拿着刀去砍它们,背着锄头去铲,用手使劲拔,连根 拔掉,我大概还想过,要是能像赶牛羊一样,把村庄里的草木赶得一根不剩,只留下纯粹 的庄稼,一条条光溜溜的泥巴路,天与地之间坦荡如砥,这样,村庄里的人便能省略大把 的汗水。 ⑤就在我开始构思这个宏大理想的时候,我的喉咙突然痛了起来,没有任何征兆,痛 得连喝水都要小心翼翼。祖父见了说,没事,是上火了。他从山上挖来一种树根熬成水端 到我面前,笑着说赶紧喝了吧,喝了就好了。当时我并不相信这种土办法能瓦解我的疼 痛,我切一段稻草当吸管,一点点吸进去,苦,涩,酸,好像所有人类难以接受的味道都 集中在这水里,弄得我头晕目眩,只是没想到几天后,竟奇迹般地好了。 ⑥从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我开 始审视周围的草木,村庄里到底有多少草木呢?到处都是,从一座山头扑向另一座山头, 没有人数得清,连年纪最大的老人也弄不清。我想它们大约是被风吹来的,一阵大风,从 山那边吹过来,它们落户以后,忙着开疆拓土,攻占所有的空隙,连一条石头缝都不放 过。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 ⑦祖父有一双巧手,他会用稻草和梧桐树皮打草鞋,半天的工夫打一双,穿上去软绵绵的。他还会用山棕织蓑衣,用箬叶织斗笠。我看过他织蓑衣,用一个五齿耙撕扯棕片, 一点点地扯,扯出的丝像女人长长的头发,他弄一点水把手掌打湿,将丝搓成一根根细细 的绳子,然后在屋坪里打开一床晒垫,把棕片铺好,操起钢针飞针走线,他半蹲着,身子 往一侧倾,右手不停地来回,钢针和绳子随着他的手穿过来绕过去,像一个老渔夫在织网 一样。偶尔他也会站起来拿着他那根长烟杆抽烟,在烟雾里打量自己的作品,似乎在想哪 里要挡风,哪里要遮雨。阳光把祖父的影子压弯,他再一次穿针引线,好像要把阳光也一起织进去,用储存的阳光来驱赶风雨。外出干农活,穿戴祖父织的蓑衣斗笠,我成了江南的“蓑笠翁”,风雨不止一次拖拽着寒冷,疲惫,在天空之下汹涌而来,试图淹没一切, 而每一次,我都凭着草木构筑的温暖,从容地穿过了层层叠叠的纠缠。 ⑧母亲会在一家人闲着的时候,突然从屋角搬出一坛浸熟的野柿子,或者一大把板栗, 煮熟的苦珠,一袋子酸枣糕。餐桌上也经常变换花样,一碗香喷喷的蘑菇,橡子豆腐,一 盆子艾叶粑粑。日子困顿,母亲以一个母亲的力量为一家人驱逐着贫穷的阴影。霜降时 节,父亲照旧从对面的山上挑回来一筐筐木炭,木炭乌黑,每一根都闪着光泽,还保留着 树干的雏形,一根根木炭在寒冬里复活,变成亮堂堂的炉火,变成腊肉的香,最终以一种 笑容的形式停留在我们的脸上。 ⑨草木赐予了我们一种不可复制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离开了草木,我们 只能接受生活的种种非难,即使愿意倾我所有,也难以抵御接踵而来的黯淡和荒芜。 ⑩时间固执地改变着一切,草木长高,村庄变矮,我在草木之下劳作,歇息,枕着泥土仰望草木,我看到阳光从它们身上流过,镶上一层绿油油的底色,我看到雨在上面冒出白烟,我看到不断改变的色彩,如同一万只蝴蝶的跌落,那是大地之上的一场蝴蝶雨。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段写村庄里的草木春荣秋谢,在村庄里到处生长,覆盖了村庄的秘密,揭示了草木和村庄的密切关系。 B.进入城市以后,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我不再喜欢那些童年记忆中的带着泥土气息的草木。 C.在村庄的时候,我曾经很不喜欢草木,觉得它们是不必要的存在,想把它们统统连根拔掉,彻底赶出村庄。 D.草木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赐予我们不可复制的生活,给予我们生活的食物,成为我快乐的主要源头。 E.文章采用记叙、抒情、说理等表达方式,叙述了在村庄贫穷而美好的生活,阐述了草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结合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 (3)赏析文中划线的语句。 (4)分析最后一段的作用。 (5)“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源头”你认同作者的看法吗?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答案】(1)BD (2)草木带给人们恩赐,医用、食用等;草木带给村庄安详;草木遵守着一种秩序,守护村庄的秘密,给人以心灵的皈依;对草木的追忆中寄托对祖辈的怀念;远离自然后的失落、遗憾。 (3)运用拟人、排比,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4)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同时,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 (5)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语段作用,BCD项考核内容,E项考核手法,其中B项,“我就把草木忘得一干二净”错误,原文“发觉我小时候的事情早已忘得一干二净,我只记得端午节时插在大门边的蕲艾”;D项,“主要”不当。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要求概括作者为什么说那时不见得多喜欢草木,可是小草却占领了我记忆的一端,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村庄里的草木,同样遵从于一种秩序”“习惯了用自己的枝枝叶叶,守护着村庄的私密”“那时起,我感到了草木的神秘,我觉得它们的身上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村庄累了,困了,就躺在它们的怀抱之中,草木歌唱,歌声把村庄带进沉沉的梦乡”“我再一次感到秩序的可爱,村庄属于草木,草木也属于村庄,我们把自己交给草木,在草木的深处皈依”概括答题要点。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文中的句子的题目,首先明确句子中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句“它们带着露水,披着烟霭,把村庄揽在怀里”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把草木比作开疆拓土的军队,具体生动地展示了草木走进村庄的过程,把草木与村庄比作母子关系,贴切形象地表达了草木带给村庄的影响。表现了作者对草木的深厚情感,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感人的效果。 (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的结尾的段落的作用,注意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从内容看篇末叙述了随着岁月更迭,草木与村庄交织,通过我的想象展现了人在草木之下获取的快乐与美好,深化了主旨;从结构看,首尾呼应,点明这种秩序的庄严,在秩序中草木与村庄与人们相互交融,人们在草木获得心灵的皈依。 (5)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内容是对作者“草木,成为我们获取快乐的源头”的看法,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实际阐明自己的理由,如,认同,草木在生活中是必要的,带给人们快乐和美的感受或带给人们心灵的安详等。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六、语言知识运用与整部作品阅读。(10分) 17.如果将下面的报道提炼成一句话新闻,那么文中哪三个词语是必须使用的关键词语?请写出这三个词语。(不超过10个字) 据新华社布鲁塞尔1月20日电(记者 刘秀荣)欧洲风能协会20日发表报告说,到2020年,风能开发将为欧盟提供32.5万个就业岗位,比目前增加了1倍左右。 欧洲风能协会在题为《风能为欧洲创造就业机会》的报告中说2003年以来,欧洲风能开发迅速发展,截至2007年,欧洲风能领域从业人员达到15.4万人,其中10.86万人的工作岗位与风能开发有直接关系。报告显示,在欧盟成员国中,风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是丹麦、德国和西班牙,其次是法国、英国和意大利。 关键词: 【答案】.欧盟 风能(或风能开发) 就业(或就业岗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新闻压缩、筛选并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时,在整体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上,确定表意中心,再进一步提取关键词。导语是新闻中最有价值部分的精炼概括,关键词可从导语中提炼。通读报道,可知本报道主要围绕第一段中“风能开发将为欧盟提供32.5万个就业岗位”这句话展开,从这句话中提取关键词即可。答题时要体现中心话题,注意字数要求。 18.《红楼梦》中“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词句咏的是何物?作者是谁?她有什么性格特点? 【答案】咏的是柳絮;作者是薛宝钗;性格特点:温柔贤淑,通情达理,处事周到,世故,善于迎合别人,恪守封建道德,热衷仕途经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重要作家作品的理解和识记及概括定向信息的能力。解答时,需在平时注重积累,认真阅读题干,要根据内容指向,联系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做理解和分析,概括人物特点要尽量概括全面。这句诗出自清代曹雪芹所作的词《临江仙· 柳絮》,是《红楼梦》中第七十回薛宝钗所作。全词上片状物,着力描写风飏柳絮、悠然起舞的情状。下片言志,抒写了柳絮的情志:有离即有合,有散必有聚。“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面上写的是柳絮的姿容和心理,实际上巧妙地借柳絮之口委婉地道出薛宝钗青云平步的志向。薛宝钗作为贾府里的重要人物,要答出她的性格特点,需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在这首诗中,她那种一心希望博取主子欢心,争取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恪守封建道德,热衷仕途经济的人生追求表现得比较突出。词中宝钗以“解舞”、“均匀”自诩,体现出薛宝钗一向以高洁自持,处事周到,世故,善于迎合别人,颇有处世的本领。除此,还可答及她的温柔贤淑、通情达理。 19.阅读下面《论语》中的两句话,然后回答问题。 (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论语·子路》 根据(1)(2)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基本治学精神是什么?请你结合自己学习体验谈谈你对这种治学精神的理解。 【答案】实事求是的精神(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几分就是几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联系实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认真阅读文句,在理解文句大意的基础上,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对应题干要求简要作答。(1)句意思是,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这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句意思是,君子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一般存疑,不会发表意见。提到的治学精神是“于其所不知,盖阙如”。这两句话告诉我们,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知道几分就是几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妄说。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写作。(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16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00后少女,“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 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5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诗里青春,手中流年 五千年的浩瀚岁月里,诗歌是一朵馥郁袅娜的墨花,于变换的时空里绽放着华夏大地的千山万水,更传唱着炎黄子孙的喜怒悲欢。无论是春华秋碧,还是朝代更迭,诗歌的国度始终盛世未央,多少年沧海成桑田,诗人们的缱绻心事依然触手可及。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久违的文化盛宴,16岁的少女武亦姝凭借其过人的诗词功底勇摘桂冠,博得一片喝彩。当人们无比钦羨这个オ华横溢的少女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在人们心中萌生开来:古诗文默写在150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只占了5分,这3.3%的比重,是否值得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背诵诗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丰富我们的文化素养,传承文化,继往开来,而非仅仅是为了高考试卷上那3.3%的分值。从何时起,我们将背通古诗文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抱怨古人为何要写那么多诗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背诵古诗文,我们能收获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那5分,更有文学修养乃至整个人生的满意答卷。 诗歌源自于生活。尘世的苦辣酸甜,生命的喜怒悲欢,都在诗歌中涓涓流淌,于岁月的流光中隽永绵长。那是“桃花灼灼,枝叶蓁蓁”的绚烂花事,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干古遗憾,是“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真情告白。当生活跌落现实的尘埃,诗歌却在尘埃里萌芽开花,绽放一片锦绣山河。诗歌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升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们目睹了现实世界的悲欢离合,便在心中勾勒了一座诗歌帝国。那是屈子的“后皇嘉树,受命不迁",是辛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陈与义的“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寥寥数语的背后,藏着朝代更迭的烽烟,更藏着诗人们无尽的山河泪。 诗歌是生活的升华,是古人智慧的精粹,更是我们受益终生的文化瑰宝。在烟海浩瀚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时空辗转的不同风景,领略了星移斗转的岁月变迁。那些背过的诗句或许被我们遗忘,但是它们已经汇成了我们的骨血,在悄无声息中晕染着诗意的青春。总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无限诗情画意去看王摩诘的松间明月,去品元好问的千山暮雪…… 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愿我们都能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诗海扬帆,谱写自己最诗意的青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是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认真审题,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料的内容是关于武亦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的评论。材料中列举了三种看法:“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思考“当代才女的标准是什么”;探究“过程和结果”哪个重要的问题;探讨“学习的真正目的”的问题,还可以综合立意,探究“阅读古诗文的价值所在”和“传统文化传承”的问题。结合这些关键信息,挖掘其深层含意和原因。《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中国国学热,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羨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材料中的有的观点还是合理的。但是我们要明白,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的能力。记忆力是基础,其他的各种能力都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的背景下,这是需要呵护的。背诗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行文时要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可结合当下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等热点话题分析,使文章深刻。 参考立意: 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居。 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可用素材: ①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命脉,是民族独立的象征。传承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 ②诗歌是中华千年文化的瑰宝,这些脍炙人口、含义隽永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风雨人生路上最好的精神伴侣。读读诗歌吧——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思绪飞扬在缪斯的殿堂。含英咀华,化育灵魂,提高你的文学素养,绽放你生命的纯美之花! ③中国古诗词中既有修身明志的警言佳句,也有风花雪月的绵柔细雨。中华诗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基。品读诗词经典,可以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激发了大众对祖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兴趣,甚至诗词创作的热情,增加了观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自豪之情,丰盈了有益人生。 ④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园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结构层次:本文以“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为题,表明观点。开篇以诗意的语言亮明对诗歌的认识,接着援引材料,从分析材料入手提出问题,进而说明背诵诗歌的意义,并讲明“诗歌源自于生活”,“诗歌是生活的升华”,表明“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这一观点。文章结构完整,语言流畅,很有文采,值得思考和借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