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

邢台市第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 一、单选题 ‎1. 蛋白质工程中直接需要进行操作的对象是 ( )‎ A. 氨基酸结构 B. 基因结构 C. 蛋白质空间结构 D. 肽链结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略 ‎【详解】蛋白质工程的一般操作程序是:根据预期蛋白质的功能预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进而推测多肽链中的氨基酸序列,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基因进行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的蛋白质进行改造。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 ‎2. 蛋白质工程在设计蛋白质结构时依据是 A. 基因功能 B. 蛋白质功能 C. 氨基酸序列 D. mRNA密码子序列 ‎【答案】B ‎【解析】‎ ‎【详解】蛋白质工程在设计蛋白质结构时依据是蛋白质功能,然后推测出信使RNA,再人工合成DNA,再看表达的产物是否符合,B正确。‎ 故选B。‎ ‎3. 农杆菌的T—DNA携带目的基因插入到高粱细胞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变异属于 A. 基因突变 B. 基因重组 C. 基因互换 D. 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 44 -‎ 基因重组有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两类.前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后者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外源基因的导入也会引起基因重组。‎ ‎【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将农杆菌的T-DNA携带目的基因插入到高粱细胞染色体上属于基因工程技术,其所引起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故选B。‎ ‎【点睛】‎ ‎4. 下列属于质粒作为基因载体的理由是 ‎①有复制能力 ②有限制酶切点 ③有标记基因 ④化学本质是DNA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运载体:(1)常用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2)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条件: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3)天然的质粒不能直接作为载体,基因工程中用到的质粒都是在天然质粒的基础上进行过人工改造的。‎ ‎【详解】①质粒是双链环状DNA分子,能进行自主复制,①正确;‎ ‎②质粒具有多个限制酶的切割位点,②正确;‎ ‎③质粒具有标记基因,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③正确;‎ ‎④化学本质是DNA不是质粒被选为基因运载体的理由,④错误。‎ 故选D。‎ ‎【点睛】‎ ‎5. 若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如图质粒的A处,则切割基因时可用的限制酶是 - 44 -‎ A. HindⅢ B. EcoR Ⅰ C. Eco B D. Pst Ⅰ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表示质粒的结构示意图,该质粒上含有多个限制酶切点,含有一个标记基因,即青霉素抗性基因。‎ ‎【详解】质粒上含有5种限制酶切点,即HindⅢ、EcoRⅠ、EcoB、ClaI和PstⅠ,其中只有EcoB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位于质粒中A处内,可以将目的基因插入到如图质粒的A处,因此应该选用EcoB切割。‎ 故选C。‎ ‎【点睛】‎ ‎6. 以下关于蛋白质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以基因工程为基础 B. 是细胞工程的延伸 C. 是用蛋白酶改造蛋白质 D. 只能生产天然的蛋白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蛋白质工程是指以蛋白质分子的结构规律及其生物功能的关系作为基础,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对现有蛋白质进行改造,或制造一种新的蛋白质,以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需求。(基因工程在原则上只能生产自然界已存在的蛋白质)。‎ ‎【详解】AB、蛋白质工程是在基因工程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第二代基因工程,A正确,B错误;‎ C、蛋白质工程通过改造基因来实现对蛋白质的改造,而不是用蛋白酶改造蛋白质,C错误;‎ D、蛋白质工程可以生产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A。‎ ‎7. 下列对基因工程中限制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限制酶广泛存在于各种生物中 B. 限制酶能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 C. 限制酶能在不同切点切割DNA分子 D. 所有限制酶的切点都相同 ‎【答案】B - 44 -‎ ‎【解析】‎ ‎【分析】‎ 关于限制酶,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 (2)特异性: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3)结果:形成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详解】A、限制酶主要存在微生物中,A错误;‎ B、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即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B正确;‎ C、限制酶具有专一性,只能在特定的切点切割DNA分子,C错误;‎ D、酶具有专一性,一种限制酶只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D错误。‎ 故选B。‎ ‎【点睛】‎ ‎8. 水母发光蛋白是种光感蛋白,当水母发光蛋白与钙离子结合,钙离子会发出蓝光。现将水母发光蛋白基因作为生物转基因的标记,在基因工程中该蛋白质的作用是 A. 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 B. 促使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复制 C. 使目的基因容易被检测出来 D. 使目的基因容易成功表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标记基因的作用是用于检测目的基因的导入,荧光蛋白也具有相应的作用,即标记基因(荧光蛋白基因)和目的基因一起,如果细胞表达出荧光蛋白,则说明目的基因已经进入细胞。‎ ‎【详解】A.促使目的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是运载体的功能,A错误;‎ B.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标记基因无关,B错误;‎ C.发光蛋白可以作为标记,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C正确;‎ D.目的基因的表达与标记基因无关,D错误。‎ 故选C。‎ ‎【点睛】‎ ‎9. 能打破物种间的界限、定向改造生物遗传性状来培育优良品种的生物技术是 A. 基因工程 B. 诱变育种 C. 杂交育种 D. 组织培养 - 44 -‎ ‎【答案】A ‎【解析】‎ ‎【详解】A、基因工程技术能有效打破物种界限、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培育新品种,A正确;‎ B、诱变育种技术能产生新基因,形成新的性状,但不能打破物种间的界限,同时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B错误;‎ C、杂交育种不能打破物种间的界限,C错误;‎ D、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不能定向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D错误。‎ 故选A。‎ ‎【点睛】1、四种育种方法:‎ ‎ ‎ 杂交育种 ‎ 诱变育种 ‎ 单倍体育种 ‎ 多倍体育种 ‎ 方法 ‎ ‎(1)杂交→自交→选优 ‎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原理 ‎ 基因重组 ‎ 基因突变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 ‎2、转基因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10. PCR是一种体外迅速扩增DNA片段的技术。下列有关该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复制 B. 变性过程中利用高温使DNA双链解开 C. 复性过程中引物与DNA模板链的结合是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完成的 D. 延伸过程需要Taq酶、ATP、四种核糖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 44 -‎ PCR技术包括变性、复性和延伸三个步骤。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复制,A项正确;变性过程是利用高温(90-95℃)使DNA双链解开,B项正确;复性过程是将变性后形成的单链DNA分子模板冷却到55-60℃后,使引物与DNA模板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结合,C项正确;延伸过程是在70-75℃下,Taq酶从引物起始进行互补链的合成,该过程需要Taq酶、四种脱氧核苷酸,D项错误。‎ ‎【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误认为PCR技术需要ATP提供能量,其实PCR过程使用的原料是dATP、dGTP、dTTP、dCTP,这些脱氧三磷酸核苷酸中含有高能磷酸键,在形成脱氧核苷酸的过程中会将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以便为DNA分子复制提供能量。‎ ‎11.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治疗就是把缺陷基因诱变成正常基因 B. 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是DNA分子杂交 C. 一种基因探针能检测水体中的各种病毒 D. 原核基因不能用来进行真核生物的遗传改良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基因工程应用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考生既要清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概念,又要区分二者的区别。基因治疗是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导入患者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体外培养后再输回患者体内,或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体内。前者为体外途径,后者为体内途径;进行基因检测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需的特异的DNA探针;二是必需的基因组DNA,当两者都变性呈单链状态时,就能进行分子杂交。‎ ‎【详解】A、基因治疗就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A错误;B、基因诊断又称DNA诊断或分子诊断,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直接检测出分子结构水平和表达水平是否异常,从而对疾病做出判断,利用的原理就是DNA分子杂交,B正确;C、基因探针是用放射性同位素(或荧光分子)标记的含有目的基因DNA片段,一种基因探针只能检测水体中的一种或一类病毒,C错误;D、现在很多转基因生物就是用原核生物的基因杂交产生新品种的,比如抗虫棉等,D错误;故选B。‎ ‎12.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限制酶均能特异性地识别6个核苷酸序列 B. T4DNA连接酶能连接DNA片段的平末端 C. 质粒上的抗生素合成基因作为标记基因 - 44 -‎ D. 目的基因成功转入受体细胞后都能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的工具: (1)限制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裂。 (2)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E•coli DNA连接酶来源于大肠杆菌,只能将双链DNA片段互补的黏性末端之间的磷酸二酯键连接起来;而T4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可用于连接粘性末端和平末端,但连接效率较低。 (3)运载体:常用的运载体有质粒(质粒是一种裸露的、结构简单、独立于细菌拟核DNA之外并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 ‎【详解】A、切割质粒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均能特异性地识别核苷酸序列,但识别的核苷酸序列不一定是6个,A错误;‎ B、T4DNA连接酶来源于T4噬菌体,可用于连接粘性末端和平末端,B正确;‎ C、载体质粒通常采用抗生素抗性基因作为筛选标记基因,C错误;‎ D、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中,由于操作失误和不可预测的干扰等,并不是所有受体细胞都能按照预先设计方案进行重组和表达,真正能有效表达的只是一小部分,D错误。‎ 故选B。‎ ‎【点睛】‎ ‎13. 有关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组文库不含启动子和内含子 B. cDNA文库含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 C. 二者的构建均需要限制酶的切割 D. 二者的基因都是通过动物细胞承载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文库是指将含有某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许多DNA片段,导入到受体菌的群体中储存,各个受体菌分别含有这种生物的不同基因。 2、基因组文库包含某种生物所有的基因;部分基因文库包含某种生物的部分基因,如:cDNA文库。‎ - 44 -‎ ‎【详解】A、基因组文库中含启动子和内含子,cDNA文库不含启动子和内含子,A错误;‎ B、一种生物的基因组文库含有本物种生物的全部基因,cDNA文库只包含该物种部分基因,B错误;‎ C、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构建均需要限制酶的切割,C正确;‎ D、基因组文库与cDNA文库的基因都是以不同片段的DNA在受体菌中保存的,D错误。‎ 故选C。‎ ‎【点睛】‎ ‎14. 下图表示利用细菌中抗虫基因培育抗虫玉米的过程,其中①-⑧表示操作步骤, a 、b 表示分子,c-e 表示培养过程,其中d 过程表示细菌与玉米细胞混合培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用到限制酶和DNA连接酶的是步骤①②‎ B. 步骤④进行前需使细菌处于感受态 C. 步骤⑤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细菌 D. 步骤⑦和⑧是脱分化和再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利用细菌中抗虫基因培育抗虫玉米的过程,其中①表示目的基因的获取;②是用限制酶切割质粒产生黏性末端的过程;③表示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④⑤⑥表示采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⑦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⑧表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详解】A、①表示目的基因的获取,需要用到限制酶,②切割质粒产生黏性末端的过程,也需要用到限制酶,这两个过程都不需要DNA连接酶,A错误;‎ B、将目的基因导入农杆菌细胞时需要采用感受态转化法,即步骤④进行前需使细菌处于感受态,B正确;‎ C、步骤⑤是通过农杆菌的繁殖来扩增目的基因,C错误;‎ - 44 -‎ D、步骤⑦表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⑧表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D错误。‎ 故选B。‎ ‎【点睛】‎ ‎15. 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部位完全相同的酶是 ( )‎ A. DNA连接酶 B. RNA聚合酶 C. 反转录酶 D. 解旋酶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物学中各种酶的作用对象,并与限制酶的作用对象做对比,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详解】A、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在特点部位切割磷酸二酯键断裂,形成黏性末端和平末端两种。DNA连接酶连接的是两个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作用于与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相对的部位,A正确;‎ B、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转录形成RNA,能形成RNA上的磷酸二酯键,而限制酶是作用于DNA上的磷酸二酯键,B错误;‎ C、反转录酶能催化反转录过程,但其作用部位不是磷酸二酯键,C错误;‎ D、DNA解旋酶能解开双链DNA,破坏的是碱基对之间的氢键,D错误。‎ 故选A。‎ ‎【点睛】‎ ‎16. 下列关于基因工程载体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构建基因文库时不需要载体 B. 载体都是环状DNA分子 C. 有一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 D. 只来自于原核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条件: ①要具有限制酶的切割位点;  ②要有标记基因(如抗性基因),以便于重组后重组子的筛选; ‎ - 44 -‎ ‎③能在宿主细胞中稳定存在并复制; ④是安全的,对受体细胞无害,而且要易从供体细胞分离出来。‎ ‎【详解】A、构建基因文库时需要载体,A错误; B、质粒是环状DNA分子,但基因工程的运载体不一定是质粒,也可以是噬菌体或动植物病毒,B错误; C、基因工程的运载体必须要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点,便于与目的基因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C正确; D、质粒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细胞中,但是在酵母菌中也有分布,D错误。 故选C。‎ ‎17.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脱分化是指( )‎ A. 植物体的分生组织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B. 未成熟的种子经过处理培育出幼苗的过程 C. 植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通过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D. 取植物的枝芽培育成一株新植物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包括脱分化和再分化两个过程.脱分化是指已分化的细胞失去特有的结构转变成愈伤组织的过程,再分化是指愈伤组织分化形成根、芽、胚状体等结构的过程。‎ ‎【详解】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脱分化”过程是指离体的植物组织、细胞培养产生愈伤组织的过程。 故选C。‎ ‎18. 若大量、快速生产人参皂甙干粉和黄酮类物质,需要的生物技术是 A. 基因工程 B. 诱变育种 C. 植物组织培养 D. 植物体细胞杂交 ‎【答案】C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微型繁殖、作物脱毒、人工种子)、作物新品种的培育(单倍体育种、突变体的利用)、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 44 -‎ ‎【详解】人参皂甙干粉和黄酮类物质的工厂化生产过程: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将外植体培育到愈伤组织,再进行植物细胞培养,进而获得人参皂甙干粉和黄酮类物质。‎ 故选C。‎ ‎【点睛】‎ ‎19. 用三倍体无籽西瓜植株叶片通过组织培养得到新个体,该生殖方式和新个体所结的果实分别是 A. 有性生殖、无籽西瓜 B. 有性生殖、有籽西瓜 C. 无性生殖、有籽西瓜 D. 无性生殖、无籽西瓜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过程为:‎ ‎【详解】植物体细胞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形成新个体属于无性生殖;三倍体无籽西瓜植株叶片通过组织培养得到的新个体仍为三倍体,由于其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配子,因此所结果实仍为无籽西瓜。‎ 故选D。‎ ‎20. 人工种子是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过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下列与人工种子的形成过程无关的是(    )‎ A. 细胞的脱分化和再分化 B. 细胞全能性 C. 细胞的有丝分裂 D. 细胞的减数分裂 ‎【答案】D ‎【解析】‎ ‎【分析】‎ - 44 -‎ 人工种子: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把植物组织的细胞培养成在形态及生理上与天然种子胚相似的胚状体,也叫作体细胞胚。这种体细胞胚有于叶、根、茎分生组织的结构,科学家把体细胞胚包埋在胶囊内形成球状结构,使其具备种子机能。所以,人工种子是一种人工制造的代替天然种子的颗粒体,可以直接播种于田间。‎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人工种子的获得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不涉及细胞的减数分裂。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21. 下图为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③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 B. ④试管中培育出的个体都是纯合子 C. ①→②的过程需要光照 D. ①→④过程中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题图表中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其中①→②是脱分化过程;②→③是再分化过程.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生殖,所得后代遗传物质与亲本相同。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是: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再分化生成胚状体,最终形成植物体。‎ ‎【详解】A、②试管中细胞全能性最高,A错误;‎ B、④试管中培育出的个体和提供组织块的个体相同,不一定是纯合子,B错误;‎ C、①→②是脱分化过程,需要避光处理,C错误;‎ D、①→④过程中细胞以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D正确。‎ 故选D。‎ ‎【点睛】‎ ‎22. 下列属于生物的微型繁殖技术的是 A. 兰花的芽尖组织培育成兰花幼苗 B. 水稻种子萌发并长成新个体 C. 扦插的葡萄枝长成新个体 D. 柳树芽发育成枝条 - 44 -‎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物的微型繁殖技术是指通过植物组织培养,将离体的植物组织或细胞培养成新个体,从而达到快速繁殖具有优良性状新个体的技术。‎ ‎【详解】A、将兰花的芽尖组织经植物组织培养培育成兰花幼苗,可以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属于微型繁殖,A正确; BC、水稻种子萌发并长成新个体、扦插的葡萄枝长成新个体均没有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C错误; D、柳树芽发育成枝条,没有发育为新个体,不属于微型繁殖,D错误。 故选A。‎ ‎23. 下列措施能提高植物突变体出现的是 A. 用嫁接方法培育新品种 B. 转基因技术培育植物新品种 C. 用紫外线照射愈伤组织 D. 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细胞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指的是在人为的条件下,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突变,从中选择,培育成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新品种。诱变育种具有的优点是可以提高突变率,缩短育种周期,以及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是成功率低,有利变异的个体往往不多;此外需要大量处理诱变材料才能获得所需性状。‎ ‎【详解】A、采用嫁接方法培育苹果新品种属于无性繁殖,不会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A错误;‎ B、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培育植物新品种属于基因工程育种,不会提高基因突变频率,B错误;‎ C、愈伤组织具有旺盛的分裂能力,用紫外线对组织培养中的愈伤组织进行照射,可以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加快植物突变体的出现,C正确;‎ D、使用秋水仙素对植株进行处理会导致染色体加倍,一般不会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 ‎24. 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是( )‎ - 44 -‎ A. 动物细胞融合 B. 胚胎移植 C. 动物细胞培养 D. 核移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工程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细胞核移植、动物细胞融合、生产单克隆抗体等,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其他动物工程技术的基础。‎ ‎【详解】A、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但不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A错误;‎ B、胚胎移植技术属于胚胎工程,B错误;‎ C、动物细胞培养技术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C正确;‎ D、核移植技术属于动物细胞工程技术,但不是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的基础,D错误。‎ 故选C。‎ ‎25.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 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 C. 癌细胞在培养瓶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 D. 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需要使用CO2培养箱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原理是细胞增殖,A错误;传代培养时需要用胰蛋白酶处理贴壁生长的细胞,使其分散培养,B正确;癌细胞在培养瓶中不会出现接触抑制现象,能无限增殖,C正确;动物细胞培养一般需要使用CO2培养箱,以维持培养液pH值,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动物细胞培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26. 将三倍体鲫鱼的肾脏细胞核移植到二倍体鲫鱼的去核卵细胞内,培养获得的克隆鱼 A. 是二倍体 B. 遗传物质来自于二倍体鲫鱼 C. 高度不育 D. 性状与三倍体鲫鱼完全相同 ‎【答案】C ‎【解析】‎ - 44 -‎ ‎【详解】A、克隆鱼的核遗传物质都来自三倍体鲫鱼,因此克隆鱼属于三倍体,A错误; B、克隆鱼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于三倍体鲫鱼,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于二倍体鲫鱼,B错误;C、该克隆鱼是三倍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发生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所以高度不育,C正确; D、该克隆鱼的细胞核遗传物质来自三倍体鲫鱼,而细胞质遗传物质来自二倍体鲫鱼,因此其性状与三倍体鲫鱼相似,但不是完全相同,D错误。 故选C ‎27. 在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下列处理不恰当的是 A.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 B. 提供种类齐全的营养物质 C. 提供纯氧以保证细胞的呼吸作用 D. 保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pH ‎【答案】C ‎【解析】‎ ‎ 【分析】‎ 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①无菌、无毒的环境:培养液应进行无菌处理.通常还要在培养液中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此外,应定期更换培养液,防止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自身造成危害。 ②营养:合成培养基成分: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通常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成分。 ③温度:适宜温度:哺乳动物多是36.5℃+0.5℃;pH:7.2~7.4。 ④气体环境:95%空气+5%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 【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需要无菌条件,因此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要进行无菌处理,A正确; B、动物细胞新陈代谢需要各类营养物质,因此需要提供种类齐全的营养物质,B正确; C、动物细胞培养需要一定的气体环境,即95%的氧气和5%的二氧化碳,C错误; D、动物细胞培养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D正确。 故选C。‎ ‎ 【点睛】动物细胞培养液需提供O2和CO2,其中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 - 44 -‎ 维持培养液正常的pH。‎ ‎28. 克隆技术不能用于 A. 使生物多样性大大增加 B. 用于保存濒危物种 C. 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 D. 繁殖家畜中的优良品种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克隆技术已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1)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2)生产转基因动物;(3)生产人胚胎干细胞用于细胞和组织替代疗法;(4)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 ‎【详解】A、克隆技术属于无性繁殖,无性繁殖最大的优点就是保持亲本的遗传特性,因此克隆技术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A正确;‎ B、克隆技术可以复制濒危的动物物种,保存和传播动物物种资源,B错误;‎ C、可以利用克隆技术繁殖某一性别的家畜,C错误;‎ D、可以利用克隆技术培育优良畜种和生产实验动物,D错误。‎ 故选A。‎ ‎【点睛】‎ ‎29. 2017年诞生的“中中”和“华华”猕猴,是取母猕猴体细胞核注入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中,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另一母猕猴子宫发育成的个体,此过程使用的技术属于(  )‎ A. 人工受精 B. 克隆技术 C. 单倍体育种技术 D. 杂交育种技术 ‎【答案】B ‎【解析】‎ ‎【分析】‎ 体细胞核移植过程:‎ - 44 -‎ ‎【详解】“中中”和“华华”猕猴的获取,是取母猕猴体细胞核注入去除细胞核的卵细胞中,通过人工方式激活后再送入另一母猕猴子宫发育成的个体,此过程使用的技术属于克隆技术,B正确。‎ 故选B。‎ ‎30.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动物细胞经PEG诱导融合后再通过培养能得到优良动物个体 B. 单克隆抗体最广泛的用途是用作体外诊断试剂 C. 杂交瘤细胞实质上就是癌变的浆细胞 D. 单克隆抗体和用传统方法生产的抗体化学本质不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就目前的动物细胞融合产生杂交细胞,还不能培养成动物个体,A错误;‎ B、单克隆抗体应用主要是用作体外诊断试剂,B正确;‎ C、杂交瘤细胞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和无限增殖特点的癌细胞的融合细胞,C错误;‎ D、单克隆抗体与传统生产的抗体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B。‎ ‎31. 在受精作用过程中,体现受精实质的是( )‎ A. 同类生物的精子和卵细胞互相识别 B. 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 - 44 -‎ C. 卵细胞膜增厚形成受精卵膜 D. 精子核与卵细胞核互相融合 ‎【答案】D ‎【解析】‎ ‎【分析】‎ 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又恢复到提细胞的数目。据此答题。‎ ‎【详解】受精作用是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其实质是精子和卵细胞的细胞核互相融合。‎ 故选D。‎ ‎【点睛】‎ ‎32. 下列生物工程技术中要来自同一个物种的是 ‎①核移植中细胞核和细胞质 ②目的基因的供体与受体 ‎③牛胚胎移植中胚胎的供体与受体 ④植物体细胞杂交中的两个体细胞 A. ①②③④ B. ③ C. ①②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核移植指将一个动物细胞的细胞核移植至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产生与供细胞核动物的遗传成份一样的动物的技术。2、胚胎移植是指将雌性动物的早期胚胎,或者通过体外受精及其它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其它雌性动物的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3、植物的体细胞杂交是将不同植物的细胞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形成杂种细胞,进而利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将杂种细胞培育成多倍体的杂种植株。‎ ‎【详解】①核移植中细胞核和细胞质来源可以是不同物种.我国科学家童第周做的鲤鲫移核鱼,①错误;‎ ‎②目的基因的供体与受体可以是不同物种,如用大肠杆菌中生产人的胰岛素,②错误;‎ ‎③胚胎移植中胚胎的供体与受体也必须是来自同一个物种,这样才不产生排斥反应,移植才成功,③正确;‎ - 44 -‎ ‎④植物体细胞杂交就是为了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典型的白菜-甘蓝杂交、土豆-番茄杂交,④错误。‎ 所以,③正确。‎ 故选B。‎ ‎【点睛】‎ ‎33. 甘草酸是中药甘草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了快速检测甘草酸,科研人员利用细胞工程技术制备了抗甘草酸的单克隆抗体,其基本操作过程如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甲是从已免疫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 B. ②中可使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细胞融合 C. ③过程获得的细胞具有脾脏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 D. ④过程可筛选培养获得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答案】C ‎【解析】‎ 在过程①中,给小鼠注射甘草酸-牛血清白蛋白结合抗原后,小鼠会启动特异性免疫而产生相应的B淋巴细胞,也就是细胞甲,A项正确;②是使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鼠骨髓瘤细胞与B淋巴细胞融合,B项正确;细胞乙是杂交瘤细胞,通过过程③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后获得的细胞丙既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又能大量增殖,同时具有(效应)B淋巴细胞和鼠骨髓瘤细胞的特性,C项错误;④过程获得的是经筛选培养获得的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又能大量增殖的细胞群,D项正确。‎ ‎34. 胚胎移植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 A. 解决濒危动物的保护问题 B. 治疗某些遗传病 C. 提高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力 D. 提高动物的抗病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 - 44 -‎ 胚胎移植技术(用于人类即平常我们所说的试管婴儿),主要是从母体取出卵细胞,在体外进行人工受精、分割、培养,当胚胎发育到一定时期,再将胚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成胎儿的技术。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于人类,解决了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应用于家畜,则是为了提高家畜的繁殖能力(一头奶牛正常情况下,一生最多只能繁殖10头小牛,而用胚胎移植技术,一生则能生40头小牛)。该技术不能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也不能治疗某些遗传病。‎ ‎【详解】A、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于人类,解决了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应用于家畜,则是为了提高家畜的繁殖能力,A错误;‎ B、治疗某些遗传病,是基因工程的应用,B错误;‎ C、胚胎移植技术应用于人类,解决了某些不孕症者的生育问题;应用于家畜,则是为了提高家畜的繁殖能力,C正确;‎ D、提高动物的抗病力,是基因工程等的应用,不是胚胎移植的应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 ‎35. 下列关于胚胎发育及二分胚分割技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可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B. 该图表示桑椹胚 C. ②可发育成个体的各种组织 D. 胚胎分割时应将②均等分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从该胚胎特征可以看出,该胚胎发育的时期为囊胚期,①为滋养层,②为内细胞团,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 ‎【详解】A、①为滋养层,②为内细胞团,滋养层细胞将来发育成胎膜和胎盘,A正确;‎ B、由图中胚胎特征:胚胎的内部出现了一个囊腔——囊胚腔,所以该时期的胚胎为囊胚,B错误;‎ - 44 -‎ C、②为内细胞团,内细胞团将来发育成胎儿的各种组织,C正确;‎ D、在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②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D正确。‎ 故选B。‎ ‎36. 初级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完成的时间和部位分别是 A. 排卵前后,卵巢内 B. 受精前,卵巢内 C. 排卵前后,输卵管内 D. 受精时,输卵管内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卵子的发生: (1)场所:卵子的发生是在卵巢内完成的。 (2)时间:卵原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加其数量,并演变为初级卵母细胞,被卵泡细胞包围,形成卵泡,是在胎儿时期完成的(卵泡=初级卵母细胞+卵泡细胞)。MⅠ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结果是产生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再分裂产生一个成熟的卵子和第二极体(MⅡ在输卵管中完成的,这一点请特别注意)。‎ ‎【详解】在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初级卵母细胞的减数第一次分裂是在雌性动物排卵前后完成的;并且卵子的发生是在卵巢内完成的,即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卵巢内。‎ 故选A。‎ ‎【点睛】‎ ‎37. 关于体内受精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第一次卵裂开始 ②释放第二极体 ③顶体反应 ④穿越透明带 ⑤雌、雄原核的形成 ⑥核膜消失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③②④⑤⑥①‎ C. ④⑤②①③⑥ D. ③④②⑤⑥①‎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体内受精是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先发生顶体反应,精子穿越透明带,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二个或三个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第一次卵裂。‎ - 44 -‎ ‎【详解】体内受精是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先发生顶体反应,精子穿越透明带,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出现二个或三个极体,雌、雄原核的形成,核膜消失,第一次卵裂。所以D选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38. 下图是获取克隆大熊猫的理论示意图,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重组细胞第一次分裂时进行基因重组 B. 体外培养需要配制一系列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液 C. 在丙过程中需对代孕黑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D. 丁过程尚未实现可能与免疫排斥有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 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为:卵裂、桑椹胚、囊胚、原肠胚,从囊胚期开始出现细胞分化。 分析题图:图中甲为核移植、乙为早期胚胎培养、丙为胚胎移植、丁为胚胎发育。‎ ‎【详解】A、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重组细胞第一次分裂时有丝分裂,A错误;‎ B、体外培养胚胎时,必须配制一系列含有不同成分的培养液培养不同发育时期的胚胎,B正确;‎ C、在丙胚胎移植过程中需对代孕黑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C正确;‎ D、一般情况下受体母畜对同种移植胚胎一般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而异种的胚胎移植可能会发生免疫排斥,D正确。‎ 故选A。‎ ‎【点睛】‎ ‎39. 下列有关胚胎干细胞的说法正确是(  )‎ A. 体积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 44 -‎ B. 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C. 体积大,细胞核小,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D. 体积小,细胞核小,核仁不明显;在功能上不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胚胎干细胞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即可以分化为成年动物体内任何一种组织细胞。综上所述,B正确,A、C、D均错误。‎ ‎40. 下图表示通过体外受精培育牛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刚获取的精子具有受精能力 B. ②过程与细胞膜的识别有关 C. ③过程的细胞增殖方式是无丝分裂 D. ④过程需要在体外完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图表示通过体外受精培育试管牛的流程图,图中①表示卵细胞的采集,②表示体外受精,③表示早期胚胎培养,④表示胚胎移植。‎ ‎【详解】A、在进行体外受精时,获取的精子需获能后才能进行体外受精,A错误;‎ B、图中的②过程是受精作用,该过程涉及精卵细胞的识别、细胞膜的融合(与膜的流动性有关)、核的融合等过程,B错误;‎ C、③过程是卵裂过程,该过程的细胞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C错误;‎ D、④过程是将桑椹胚移入受体子宫的过程,该过程在体外完成,D正确。‎ 故选D。‎ ‎【点睛】‎ - 44 -‎ ‎41. 设计试管婴儿所引发的主要问题是( )‎ A. 不适合的胚胎的处理问题 B. 将此技术用于设计婴儿性别等 C. 植入前胚胎遗传学的诊断技术问题 D. 设计试管婴儿的审批问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设计试管婴儿 1、概念:是指体外受精形成的胚胎在植入母体孕育前,根据人们的需要,将胚胎的一个细胞取出,进行某些设计。当检测结果符合人们需要时,再把胚胎植入母体孕育。 2、争论:(1)有人认为:把试管婴儿当作人体零配件工厂,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抛弃或杀死配型不合适的胚胎无异于“谋杀”。(2)很多人认为:这符合人类伦理道德,体现了父母强烈的爱子之心;是救治患者最好、最快捷的方法之一;提供骨髓中造血干细胞不会对试管婴儿造成损伤。‎ ‎【详解】有人认为:抛弃或杀死配型不合适的胚胎无异于“谋杀”。可见,设计试管婴儿所引发的主要问题是不适合的胚胎的处理问题。‎ 故选A。‎ ‎【点睛】‎ ‎42. 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发生争论,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有密切关系。下列关于基因的知识中,不可能作为争论原因的是( )‎ A. 对基因结构和调控机制的了解仍相当有限 B. 所做的基因转移有不少是异种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 C. 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 D. DNA重组技术需要有精心设计的“分子工具”‎ ‎【答案】D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是狭义的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让人们感兴趣的基因(即目的基因)在宿主细胞中稳定高效地表达。为了实现基因工程的目标,通常要有多种工具酶、目的基因、载体和宿主细胞等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它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得、重组DNA的形成,重组DNA导入受体细胞也称(宿主)细胞、筛选含有目的基因的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表达等几个方面。‎ - 44 -‎ ‎【详解】A、对基因的结构和调控机制等的了解仍相当有限,转基因生物在基因表达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隐患,A正确;‎ B、所转移的基因有不少是异种生物之间的基因转移,这是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B正确;‎ C、外源基因插入宿主基因组的部位往往是随机的,对宿主细胞是否有影响也是对转基因技术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C正确;‎ D、在DNA重组技术中使用的“分子工具”包括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载体,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使用,不属于争论的原因,D错误。‎ 故选D。‎ ‎43. 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离 B. 转基因作物被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人动物体细胞中 C. 种植转基因植物有可能因基因扩散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D. 转基因植物的目的基因可能转入微生物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详解】A、为了防止基因污染,种植转基因作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A正确;‎ B、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进入身体,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B错误;‎ C、转基因植物可能与野生植物发生杂交而出现基因交流,进而影响野生植物的遗传多样性,C正确;‎ D、目的基因被微生物摄入细胞内后,可能进入这些微生物中,D正确。‎ 故选B。‎ ‎【点睛】‎ ‎44. 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安全性和伦理问题的观点,不合理的是(  )‎ A. 对于转基因技术,我们应该趋利避害,理性看待 B. 我国禁止生殖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 44 -‎ C. 我国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其扩散 D. 对于基因检测应该保护个人遗传信息隐私权 ‎【答案】B ‎【解析】‎ ‎【分析】‎ ‎1、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治疗性克隆:指利用克隆技术产生特定细胞和组织(皮肤、神经或肌肉等)用于治疗性移植。‎ ‎3、生殖性克隆:指将克隆技术用于生育目的,即用于产生人类个体。‎ ‎4、中国政府: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克隆。‎ ‎【详解】A、对于转基因技术,我们应该趋利避害,理性看待,A正确;‎ B、中国政府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坚持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实验),不反对治疗性克隆,B错误;‎ C、中国在任何情况下不发展、不生产、不储存生物武器,并反对生物武器及其技术和设备的扩散,C正确;‎ D、对于基因检测应该保护个人遗传信息的隐私权,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安全性及关注生物技术的伦理问题,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 ‎45. 胚胎分割对内细胞团不均等分割会导致 A. 分割后胚胎的遗传物质产生差异 B. 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受到影响 C. 分割后的胚胎难以进行移植 D. 分割后的胚胎难以进行性别鉴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 44 -‎ ‎1、胚胎分割--是指采用机械方法将早期胚胎切割成2等分、4等分或8等分等,经移植获得同卵双胚或多胚的技术。 2、进行胚胎分割时,应选择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桑椹胚或囊胚.对囊胚阶段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详解】对囊胚期的胚胎进行分割时,要注意将内细胞团进行均等分割,否则会影响分割后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 故选B。‎ ‎【点睛】‎ ‎46. 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提出了季节放牧、划区轮牧和合理设计载畜量的放牧方法。上述方法所运用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A. 协调与平衡 B. 物质循环再生 C. 整体性 D. 系统整体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①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②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协调与平衡原理是指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故季节放牧、划区轮牧和合理设计载畜量的放牧方法遵循了协调与平衡原理。‎ 故选A。‎ ‎【点睛】‎ ‎47. 面对转基因技术的利弊,正确的做法是( )‎ A. 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B. 不加区分,全盘接受 C. 应停止有关的实验 D. 坚决抵制转基因生物 ‎【答案】A - 44 -‎ ‎【解析】‎ ‎【详解】转基因技术有利有弊,我们应趋利避害,不能因噎废食。‎ 故选A。‎ ‎48. 从生态工程的角度分析,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原理是( )‎ A. 协调与平衡原理 B. 物种多样性原理 C.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D. 整体性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不停的循环流动。物质循环是带有全球性的,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反复利用,循环运动,不会消失。‎ ‎【详解】落花中的有机物被细菌、真菌等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吸收利用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C正确。‎ 故选C。‎ ‎【点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物质可以反复出现。‎ ‎49. 下图表示“粮桑渔畜”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模式。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B. 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利用了其间接价值 C. 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 D. 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除草、治虫可以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故A - 44 -‎ 错误;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毒蛋白基因培育抗虫作物,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B错误;饲养家禽可以适当延长光照时间来提高产蛋率,这是利用了物理信息的作用,故C正确;该生态农业有效地促进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不能提高,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0. 下列有关葡萄酒的传统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自然状态下进行葡萄酒发酵最好选在9或10月份 B. 发酵瓶要清洗干净,用70%的酒精擦拭并晾干 C. 葡萄在榨汁前,先除去枝梗,再冲洗多次 D. 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 ‎【答案】C ‎【解析】‎ ‎【分析】‎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详解】A、自然状态下进行葡萄酒发酵最好选在9或10月份,因为此时的环境温度适宜酵母菌的生长,A正确;‎ B、发酵瓶要清洗干净,并用70%的酒精擦拭后晾干再用,目的是消毒,B正确;‎ C、葡萄在榨汁前,为避免杂菌污染,通常先冲洗,再除去枝梗,C错误;‎ D、随着发酵程度的加深,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使葡萄酒呈现深红色,D正确。‎ 故选C。‎ ‎51. 我们平时饮用的葡萄酒呈红色,其原因是( )‎ A. 酒精发酵前榨汁时榨出的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 B. 是红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色素 C. 在发酵的最后程序中,加入了红色的食用色素 D. 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 ‎【答案】D - 44 -‎ ‎【解析】‎ ‎【分析】‎ 葡萄酒的制作是利用了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可以产生酒精的原理,在葡萄酒的制作过程中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而使葡萄酒呈红色。‎ ‎【详解】A、酒精发酵前榨汁时榨出的汁液中,没有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A错误; B、葡萄酒的制作没有红色葡萄球菌, B错误; C、葡萄酒的制作是传统发酵,在发酵的最后程序中,没有加入红色的食用色素,C错误; D、随着酒精度数的提高,红色葡萄皮中的色素溶解在发酵液中,D正确。 故选D。‎ ‎52. 下列哪种条件下,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分解成醋酸(  )‎ A. 氧气、糖源充足 B. 氧气充足、缺少糖源 C 缺少氧气、糖源充足 D. 氧气、糖源都缺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2、果醋制作的原理:醋酸菌是-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 (1)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 (2)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A正确; B、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B错误; C、醋酸菌是嗜氧菌,缺少氧气时,醋酸菌不能进行发酵,C错误; D、醋酸菌是嗜氧菌,缺少氧气时,醋酸菌不能进行发酵,D错误。 故选A。‎ ‎53. 制作果醋时要适时向发酵液充气是因为( )‎ A. 醋酸菌发酵时需要充足是氧气 B. 酵母菌发酵时需要充足的氧气 C. 防止发酵液温度过高 D. 防止发酵时二氧化碳过多引起发酵瓶爆 - 44 -‎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 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果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醋酸菌是一种好氧性细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实验表明,醋酸菌对氧气的含当量特别敏感,当进行深层发酵时,即使只是短时间中断通入氧气,也会引起醋酸菌死亡.因此制果醋时,要适时通过充气口进行充气.‎ 故选A。‎ ‎【点睛】熟悉果醋的制作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尤其要知道醋酸杆菌是需氧代谢类型。‎ ‎54. 关于腐乳发酵的原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腐乳发酵 B. 装瓶后豆腐上的毛霉继续生长繁殖 C. 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D. 料酒可以影响腐乳的风味和成熟的时间 ‎【答案】B ‎【解析】‎ ‎【详解】多种微生物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参与了腐乳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A项正确;‎ 装瓶后豆腐上的毛霉受高浓度盐分、酒精抑制,不能继续生长繁殖,B项错误;‎ 发酵过程中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肽和氨基酸,C项正确;‎ 料酒可以影响腐乳的风味和成熟的时间,D项正确。‎ 故选B ‎55. 豆腐发酵时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的酶主要有 ( )‎ A. 蛋白酶和淀粉酶 B. 蛋白酶和脂肪酶 C. 脂肪酶和淀粉酶 D. 肽酶和麦芽糖酶 ‎【答案】B ‎【解析】‎ - 44 -‎ ‎【分析】‎ 腐乳制作的原理: (1)参与豆腐发酵的微生物有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多种,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 (2)毛霉是一种丝状真菌,常见于土壤、水果、蔬菜、谷物上,具有发达的白色菌丝。 (3)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毛酶等微生物能产生的酶类主要有蛋白酶和脂肪酶,其中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故选B。‎ ‎56. 下列不属于造成豆腐乳腐败变质原因的是( )‎ A. 上下层毛坯的加盐量均等 B. 玻璃瓶未用沸水消毒 C. 卤汤中料酒加的量较多 D. 装瓶后敞着瓶口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用盐腌制时,注意盐都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2)豆腐乳的前、后期制作中温度和空气条件:豆腐乳的前期制作温度控制在15℃~18℃环境条件下,因为毛霉属需氧型微生物,因而放置在空气中即可;豆腐乳的后期制作温度控制在30℃条件下,且要放入坛中密封坛口。‎ ‎(3)酒精含量的高低与腐乳后期发酵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蛋白酶的活性高,加快蛋白质的水解,杂菌繁殖快,豆腐易腐败,难以成块。‎ ‎【详解】A、用盐腌制时,注意盐都用量,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A错误;‎ B、用来腌制腐乳的玻璃瓶,没有用沸水消毒,容易导致杂菌污染,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 B错误;‎ C - 44 -‎ ‎、酒精含量越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影响腐乳的风味;酒精含量过低,容易导致杂菌污染,C正确;‎ D、装瓶后,没有用胶条将瓶口密封,容易导致杂菌污染,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D错误。‎ 故选C。‎ ‎57. 发酵食品是中国传统食品中一个重要类别,承载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下列未经发酵的商品是( )‎ A. 泡菜 B. 食醋 C. 豆腐 D. 酸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发酵指人们借助微生物在有氧或无氧条件下的生命活动来制备微生物菌体本身、或者直接代谢产物或次级代谢产物的过程。‎ ‎【详解】A、泡菜制作的原理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A错误; B、食醋的制作原理是利用醋酸菌的有氧发酵,B错误; C、豆腐是通过将大豆制成豆浆,降温凝固而成,没有发酵,C正确; D、酸奶是利用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制成的,D错误。 故选C。‎ ‎58. 变酸的酒表面有一层膜、泡菜坛表面有一层白膜、腐乳外面有一层致密的皮,它们分别是( )‎ A. 乳酸菌、醋酸菌、毛霉菌丝 B. 醋酸菌、毛霉菌丝、毛霉菌丝 C. 酵母菌、醋酸菌、乳酸菌 D. 醋酸菌、酵母菌、毛霉菌丝 ‎【答案】D ‎【解析】‎ ‎【分析】‎ 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在泡菜制作过程中,泡菜发酵液的营养丰富,其表面往往含有适量的氧气,适合酵母菌生长繁殖,成膜酵母生长繁殖会在泡菜坛液面的形成一层白膜;腐乳表面的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它能形成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型。‎ ‎【详解】‎ - 44 -‎ 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醋酸菌能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因此变酸的酒表面的一层菌膜是醋酸菌;泡菜坛液面的一层白膜,主要是成膜酵母菌繁殖的结果;腐乳表面一层致密的皮是由毛霉的匍匐菌丝形成的,D符合题意。‎ 故选D。‎ ‎59. 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中,原理为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 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成玫瑰红色染料。( )‎ A. 磺化 B. 硝化 C. 重氮化 D. 氨化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制作泡菜原理是乳酸菌在无氧的环境下大量繁殖,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 ‎【详解】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原理: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将显色反应后的样品与已知浓度的标准液进行目测对比,可以大致估算出亚硝酸盐的含量。综上,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泡菜制作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及其发酵条件,识记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方法,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难度不大。‎ ‎60.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 )‎ A. 计算、称量、倒平板、溶化、灭菌 B. 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 计算、称量、灭菌、溶化、倒平板 D. 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一般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步骤是:计算、称量、溶化、调pH、灭菌、倒平板。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61. 关于微生物平板划线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每个区域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和培养基进行灭菌 - 44 -‎ B. 划线操作时要完全打开皿盖,划完立即盖上 C. 第一区和最后一区的划线最终要连接起来,以便比较前后的菌落数 D. 划线时不能划破培养基,否则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得到单个细胞繁殖的菌落。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每次划线后,都要灼烧接种环,待其冷却后,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 ‎【详解】A、每个区域划线前后都要对接种环进行灭菌,划线完成后培养基不需灭菌,A错误;‎ B、划线操作时要左手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三至五条平行线,盖上皿盖,B错误;‎ C、从第一区域划线的末端开始往第二区域内划线,注意不要将最后一区的划线与第一区相连,C错误;‎ D、划线时不能划破培养基,否则难以达到分离单菌落的目的,D正确。‎ 故选D。‎ ‎【点睛】熟练掌握平板划线方法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 ‎62. 灭菌的标准是(  )‎ A. 杀死所有的细菌 B. 杀死所有的微生物的细胞、芽孢和孢子 C. 杀死所有的病原微生物 D. 使病原菌不生长 ‎【答案】B ‎【解析】‎ ‎【分析】‎ 消毒和灭菌 消毒 灭菌 概念 - 44 -‎ 使用较为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方法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学药剂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 灼烧灭菌、干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 适用对象 操作空间、某些液体、双手等 接种环、接种针、玻璃器皿、培养基等 ‎【详解】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B正确。‎ 故选B。‎ ‎63. 下列有关“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指示剂不变红 B. 分解尿素的细菌能产生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 C. 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 D.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30— 35℃恒温培养24〜48小时 ‎【答案】A ‎【解析】‎ 用尿素为唯一氮源、加有酚红指示剂的培养基培养尿素分解菌,尿素分解菌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氨使培养基碱性增强,指示剂变红,A项错误,B项正确;统计尿素分解菌的数目时,以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小于30说明稀释倍数太大,菌液浓度分布不均,各平板之间菌落数差异会很大,造成误差;大于300菌落的生长受到抑制,并且难以区分各个菌落准确计数,造成误差,C项正确;为排除培养基制备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污染,应设置不接种菌液的对照组平板,将实验组和对照组平板倒置,防止皿盖上的冷凝水珠滴落在培养基上,细菌的培养一般需要30— 35℃恒温培养24〜48小时,D项正确。‎ ‎64. 在加入刚果红的培养基中出现透明圈的菌落是( )‎ A. 分解尿素的细菌 B. 硝化细菌 C. 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D. 乳酸菌 ‎【答案】C ‎【解析】‎ ‎【分析】‎ - 44 -‎ 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和葡萄糖发生这种反应。‎ ‎【详解】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分解为葡萄糖,刚果红可以与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的复合物,而在纤维素分解菌的菌落周围,由于缺少纤维素而出现透明圈,可以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故选C。‎ ‎65. 纤维素酶可以将哪种物质分解( )‎ A. 牛肉片 B. 鱼片 C. 滤纸条 D. 塑料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纤维素酶的成分及作用,要求考生理解纤维素酶的成分及作用,明确牛肉片、鱼片、滤纸条和塑料条的主要成分。‎ ‎【详解】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至少含有三种组分,即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前两种酶能使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第三种酶讲纤维二糖分解为葡萄糖;题给各选项中,滤纸条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故可以被纤维素酶分解,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66. 刚果红染色时,加入刚果红应在 ‎①制备培养基时 ②梯度稀释时 ③倒平板时 ④涂布时 ⑤长出菌落时 A. ①③ B. ②⑤ C. ③⑤ D. ①⑤‎ ‎【答案】C ‎【解析】‎ ‎【分析】‎ 常用的刚果红染色法有两种:一是先培养微生物,再加入刚果红进行颜色反应,此种方法需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二是在倒平板时就加入刚果红,此种方法则不需要用氯化钠溶液洗去浮色。‎ ‎【详解】加刚果红进行染色时,可在倒平板时加入,也可以在先培养微生物,待长出菌落时加入。综上分析,A、B、D均错误, C正确。‎ ‎67. 从土壤中分离分解纤维素微生物,进行选择培养的主要原因是( )‎ A. 杀灭不需要的微生物 - 44 -‎ B. 除去杂菌,获得能分解纤维素的纯种菌 C. 浓缩目标菌种 D. 在微生物的菌落上获得纤维素分解菌菌种 ‎【答案】C ‎【解析】‎ ‎ 【分析】‎ 纤维素分解菌在进行培养时要经过土壤取样、选择培养、梯度稀释、将样品涂布到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上、进行挑选,其中选择培养主要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 ‎ 【详解】在进行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时,常常进行选择培养,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以确保能从样品中分离得到所需的微生物,即浓缩目标菌种; 故选C。‎ ‎68. 在筛选纤维素分解菌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染料,研究者观察到几个有透明圈的菌落。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A. 透明圈内的刚果红染料已被分解 B. 菌落②中的菌株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 C. 图中菌落可能是细菌也可能是真菌 D. 图中培养基可用牛肉膏、蛋白胨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纤维素可与刚果红染料结合呈现红色,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分解后,红色消失,根据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可判断纤维素分解菌分解纤维素能力的大小。‎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透明圈不显红色的原因是其中的纤维素已被分解,A错误;‎ B、菌落①形成的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最大,说明菌落①降解纤维素能力最强,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图中菌落的微生物类型,可能是细菌也可能是真菌,C正确;‎ D、图中培养基应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不可用牛肉膏、蛋白胨配制,D错误。‎ 故选C。‎ - 44 -‎ ‎【点睛】本题易错选B项,错因在于忽略了菌落直径的大小与透明圈直径大小的关系。透明圈直径的大小不仅与菌落降解纤维素能力有关,也与菌落直径大小有关。‎ ‎69. 如表为某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成分 纤维素粉 Na2HPO4·7H2O NaNO3‎ KH2PO4‎ MgSO4·7H2O KCl 酵母膏 水解酪素 含量 ‎5g ‎1.2g ‎1g ‎0.9g ‎0.5g ‎0.5g ‎0.5g ‎0.5g A. 此培养基为鉴别培养基 B. 此培养基上能生长分解尿素的细菌 C. 此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 D. 在此培养基上能生长的细菌可产生纤维素酶 ‎【答案】D ‎【解析】‎ ‎【分析】‎ 微生物的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有的还会有生长因子等。培养基按照物理性质可以分为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按照用途可以分为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 ‎【详解】根据表格分析,该培养基中没有加入指示剂,不能作为鉴别培养基,A错误;该培养基中没有尿素,因此分解尿素的细菌不能再该培养基上生长,B错误;该培养基中没有凝固剂琼脂,不是固体培养基,C错误;该培养基中有纤维素粉作为碳源,因此可以生长的细菌可产生纤维素酶,D正确。‎ ‎70. 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 )‎ A. 一个细菌,液体培养基 B. 许多细菌,液体培养基 C. 一个细菌,固体培养基 D. 许多细菌,固体培养基 ‎【答案】C ‎【解析】‎ ‎【分析】‎ 菌落(colony - 44 -‎ ‎)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结构等特征的子细胞的群体.一个标准菌落是由一个细菌(其他微生物)繁殖而来的子细胞群。‎ ‎【详解】A、产生菌落的培养基应是固体培养基,A错误;‎ B、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是一个,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B错误;‎ C、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和培养基分别是一个个细菌,固体培养基,C正确;‎ D、产生每个标准菌落的细菌的最初数目是一个,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71. 下图是将基因A导入大肠杆菌细胞内制备“工程菌”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可用基因A的mRNA为模板,通过_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然后在__________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基因A。‎ ‎(2)对获得的基因A通常采用_____________技术来扩增其数量,在该过程所用酶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 ‎(3)由基因A和载体B拼接形成基因表达载体C,C的组成包括基因A、___________、_______和标记基因。‎ ‎(4)将基因A导入大肠杆菌D之前,常用_____________处理大肠杆菌以便吸收重组DNA分子。可以通过基因表达载体上的__________来筛选含有基因A的受体细胞,从而获得工程菌。‎ ‎【答案】 (1). 逆转录 (2). DNA聚合 (3). PCR(多聚酶链式反应) (4). 耐高温 (5). 启动子 (6). 终止子 (7). Ca2+ (8). 标记基因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是将某细菌的基因A导入大肠杆菌内,制备“工程菌”的示意图,其中A为目的基因,B为运载体(质粒),C为重组质粒,D为受体细胞。‎ ‎【详解】(1)获得A有两条途径:一是以AmRNA为模板,在逆转录酶的催化下,通过逆转录过程合成单链DNA,再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从而获得所需基因;二是根据目标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相应的mRNA - 44 -‎ 序列,然后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推测其DNA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再通过人工合成(化学)方法合成所需基因。‎ ‎(2)PCR技术可在体外扩增目的基因,该过程是在高温环境中进行的,因此需要热稳定DNA聚合酶。‎ ‎(3)由A和载体B拼接形成的C称为基因表达载体,基因表达载体的组成包括启动子、标记基因、目的基因和终止子等。‎ ‎(4)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时,常用Ca2+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使大肠杆菌更容易吸收重组DNA分子,这样可以提高受体细胞的转化率。表达载体上的标记基因用于筛选含有基因A的受体细胞,从而获得工程菌。‎ ‎【点睛】熟悉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以及相关处理方法的原理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72. 下图是利用植物细胞工程培育“番茄—马铃薯”杂种植株的过程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将番茄和马铃薯细胞用__________酶处理后获得原生质体,原生质体A、B能融合形成杂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 ‎(2)可以通过化学物质_____________来人工诱导原生质体A、B的融合,如何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__________。‎ ‎(3)杂种细胞经过过程④__________(填名称)形成愈伤组织。从细胞水平分析,由杂种细胞培育成“番茄—马铃薯”幼苗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番茄、马铃薯(均为二倍体)的体细胞分别含有M、N条染色体,则得到的“番茄—马铃薯”幼苗叶肉细胞含有__________条染色体。获得的“番茄—马铃薯”幼苗在理论上是__________(填“可育”或“不可育”)的。‎ ‎【答案】(1)纤维素酶和果胶 一定的流动性 ‎(2)聚乙二醇(PEG) 细胞壁 ‎(3)脱分化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A+B 可育 ‎【解析】‎ - 44 -‎ ‎【详解】(1)过程①②表示利用酶解法去除植物细胞的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细胞壁的成分为纤维素和果胶,因此根据酶的专一性,应使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原生质体A、B能融合形成杂种细胞的主要依据是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的特性。‎ ‎(2)过程②要用聚乙二醇等方法诱导原生质体融合,融合成功的标志是杂种细胞再生出细胞壁。‎ ‎(3)杂种细胞经过过程④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从细胞水平分析,由杂种细胞培育成“番茄一马铃薯”幼苗所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4)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番茄-马铃薯”细胞集合了两种细胞中的染色体,因此染色体数为A+B。该个体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因此可育的。‎ ‎【点睛】‎ ‎73. 科学家通过诱导黑鼠体细胞去分化获得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继而利用iPS细胞培育出与黑鼠遗传特性相同的克隆鼠,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_________;也可以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通过____________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2)图中重组襄胚通过__________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移入的胚胎可使用__________方法保存。‎ ‎(3)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可由囊胚的_________分离培养获得。iPS细胞与ES细胞同样具有发育全能性,有望在对人类iPS细胞进行定向____________后用于疾病的细胞治疗。‎ ‎【答案】 (1). 冲卵 (2). 体外受精 (3). 胚胎移植 (4). 冷冻(或低温) (5). 内细胞团 (6). 诱导分化 ‎【解析】‎ - 44 -‎ ‎【分析】‎ 将早期胚胎从母牛子宫中冲洗出来的方法叫冲卵;暂不进行胚胎移植的胚胎可放入-196℃的液氮中冷冻保存;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iPS与ES细胞一样,可通过定向诱导分化修补某些功能异常的细胞来治疗疾病。‎ ‎【详解】(1)图中2-细胞胚胎可用人工方法从灰鼠输卵管内获得,该过程称为冲卵;也可从灰鼠体内取出卵子,培养到一定时期再通过体外受精后进行早期胚胎培养获得。‎ ‎ (2)图中重组襄胚通过胚胎移植技术移入白鼠子宫内继续发育,暂不进行胚胎移植的胚胎可放入-196℃的液氮中冷冻保存。‎ ‎(3)胚胎干细胞简称ES或EK细胞,是由早期胚胎(如囊胚中内细胞团)或原始性腺分离出来的一类细胞,iPS与ES细胞一样,可通过定向诱导分化修补某些功能异常的细胞来治疗疾病。‎ ‎【点睛】胚胎移植应注意的四个问题:(1)胚胎移植的实质:是早期胚胎在相同生理环境条件下空间位置的转换,而胚胎本身的遗传物质并不发生改变,因此各种性状能保持其原来的优良特性。(2)胚胎移植的优势:充分发挥雌性优良个体的繁殖潜力,从而大大缩短了供体本身的繁殖周期,大大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3)胚胎移植过程中两次使用激素,第一次用激素对受、供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第二次用促性腺激素处理供体使其超数排卵。(4)胚胎移植过程中有两次检查:第一次对收集的胚胎进行检查;第二次对受体母畜是否妊娠进行检查。‎ ‎74. 某研究小组从牛的瘤胃中采集样本,进行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与计数。实验基本步骤如下:‎ ‎(1)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含有_____,因此,配制培养基时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尿素会被分解成________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 ‎(2)配制培养基时,需添加琼脂,琼脂起_____作用;培养基中添加_____作为指示剂,可使目标菌落的周围产生红色环带。‎ ‎(3)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 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然后将 1mL 瘤胃样液稀释 1000 倍,在 3 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 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 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 49、47 和 45。据此可得出每升瘤胃样液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活菌数为_____,理论上,统计的菌落数往往_______________(低、等、高)于接种的实际活菌数目。‎ ‎【答案】 (1). 脲酶(分解尿素的酶) (2). 氨(NH3) (3). 凝固剂 (4). 酚红 ‎ - 44 -‎ ‎(5). 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 (6). 4.7×108 (7). 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分解尿素的细菌的鉴定等知识点。由于细菌分解在尿素的过程中合成脲酶,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会使培养基碱性增强,PH升高,所以可以用检测pH的变化的方法来判断尿素是否被分解,可在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尿素被分解后产生氨,PH升高,指示剂变红。‎ ‎【详解】(1)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含有脲酶(分解尿素的酶),因此,配制培养基时以尿素作为唯一氮源,尿素会被分解成氨(NH3)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 (2)配制培养基时,需添加琼脂,琼脂起凝固剂作用;培养基中添加酚红作为指示剂,可使目标菌落的周围产生红色环带。‎ ‎(3)该小组在接种前,随机取若干灭菌后的空白平板先行培养了一段时间,这样做的目的是检测培养基平板灭菌是否合格;然后将1mL瘤胃样液稀释10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49、47和45,因此据此可得出每升瘤胃样液中分解尿素的(1L=1000mL)中的活菌数=(49+47+45)/3×1000×10×1000=4.7×108。由于每个菌落可能是一个或多个活菌增殖而来,统计的菌落数往往低于接种的实际活菌数目。‎ ‎【点睛】接种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的目的是使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分散成单个细胞。微生物的营养物质有5类,分别是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及生长因子。‎ - 44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