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6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
高考语文试题(山东卷)试题分析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饯别(jiàn) 晦涩(huì) 铁栅栏(zhà) 浑身解数(xiè) B.扒手(pá) 吱声(zī) 和稀泥(hé) 步履蹒跚 (pán) C.畜养(xù) 寒噤(jìn) 露马脚 (lòu) 扪心自问(mèn) D.顺遂(suí) 什锦(shí) 蒸馏水 (liú) 兵不血刃(xuè)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正确识记,能力层级为A级。从近几年的字音考查题来看,考查的都是使用频率较高而又容易误读的同音字、形近字和多音多义字,其中大部分字(词)的读音是考生所熟悉的。一般情况下,判断读音题的难度可以有两个标准,一是出错的位置,一是出错的频率。从出错的位置来看:声母和韵母同时出错,这时的难度最低;其次是声母出错;再次是韵母出错;最后才是声调出错。从出错的频率来看:除正确选项外,每一项只有一处错误,难度最大;有一项有两处错误,难度次之;依此类推。从这一点上来看,今年的语音题难度非常大,不仅每一项只有一处错误,而且三处错误有两处考查的是声调,其中B项中的“吱声”还是方言。 【解题指津】 A项中有两个字容易混淆:一是形近字“饯别”,和它相近的“浅浅”“信笺”都是常考的读音;二是“解数”,这是一个多音多义字,它的“押解”“解元”和“解数”这几个音义经常被考查。如果这两个字能弄清楚,选A应当也没有太大问题。B项中“和稀泥”,考查多音多义字“和”,这个词有五个读音,相信考生应该很熟悉,看出这个错误应该没有问题,但这一项中还有一个方言词“吱声”,这个词考生可能还比较模糊,到底是读“zī”还是读“zhī”,好在由“和稀泥”就能判断,这一项干扰应该不大。C项中考查的“扪心自问”中的“扪” ,应该读二声,这里注成了四声,考查了声调,这对于多数普通话不太好的同学来讲是一个很大的干扰。另外,“露马脚”的“露”到底读“lòu”还是读“lù”,应该也有一些拿不准。这样的多音多义词,在平时的训练时经常能碰得见,只是记得不牢固,所以建议平时做语音题时,应该做到记一个准一个,不能模棱两可。D项“顺遂”一词不太常用,再加上又考查了声调,此处“遂”不读二声,应该读去声,此处还不如考查“遂心”“遂意”“遂愿”这几个词中的一个,接触还多一些。因为我们平常接触较多的“遂”的用法还有“半身不遂(suí)”这个词,所以这一项的干扰极强。但如果文言文学得较好的同学当能记得,在文言文中“遂”单用时的读音都是四声。另外,D项中另三个多音多义词,也都属于常用常考,但又常常记不准的词,都能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 【参考答案】A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依稀 膨涨 戈壁滩 云蒸霞蔚 B.涵盖 阴霾 捉谜藏 烘云托月 C.贻误 甬道 交谊舞 寥若晨星 D.吆喝 绪论 擦边球 名门旺族 【命题点密】 考查识记现代汉语字形,能力层级为A。此类题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将双音词、三字短语(固定结构)、成语放在一起考查,考查集中在音近字、形近字、音形相近字三种类型上,在词语的选择上趋向贴近生活,撷取经常用错的汉字,重视课本中出现过的易用错的汉字。本题难度也非常大,和语音题一样,它的难度也可以从出错的频率来看:除正确选项外,每一项只有一处错误,难度最大;有一项有两处错误,难度次之;依此类推。A、B、D三项中各有一个错别字,应该是最高难度的一道题。一般来说,同音字或者音近字主要考查考生的定势思维,形近字主要考查考生的细心程度,音形都相近的字更具有模糊性。这三项分别考查了这三类,考查类型多,对考生的要求高。 【解题指津】 A项中“膨胀”一词,“膨”就是“胀大”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并列式合成词,也可以看作是同义词的连用,这样就好记了。从意义上来看,“胀”和“涨”还确实存在着一些很难区别的地方。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胀”的词条有:①膨胀;②身体内壁受到压迫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涨”的词条有:①固体吸收液体后体积增大;②(头部)充血;③多出,超出。仔细分析,还是有区别的。B项中的“捉迷藏”是一种儿童游戏,或比喻言语、行为故意迷离恍惚,使人难以捉摸。这里的“迷”,是分辨不清的意思,不是象“谜”一样。这个词具有较强的干扰性。如不细加甄别,难以分辨。C项中“寥若晨星”易误,“晨”是早晨的意思,早晨的星星非常稀少。此处不能和“良辰美景”中的“辰”混为一谈。D项中的“名门望族”,“名门”就是指有声望的人家, “望族” ,也是指有声望的家族,是一个并列式的短语。需要注意的是“绪论”,可能有的同学认为应该写成“序论”,其实,在《现代汉语词典》只能查得到“绪论”这一个词,“绪”是开端、开头的意思,绪论就是指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和“序”基本相同,但“序”一般称“序文”或“序”。 【参考答案】C 3.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分为标号和点号,一般来说,高考考查点号的时候较多,考查标号的时候较少,有时也是和点号结合在一起来考查。从难度上来说,考查标号要比点号难得多,因为点号的位置需要停顿,考生一般都能注意到,而标号不需要停顿,往往被考生忽视。作为点号考查较多的是顿号、逗号、分号、冒号、问号,作为标号考查较多的是引号、括号、省略号、破折号、书名号等。有时也考查标号和点号的联合使用问题,如引号和点号的结合使用问题。 【解题指津】 本题干扰最强的是A项。考查了标号的用法,实际上考查的是引号的使用范围的问题,“天安门”是一个特定称谓,可以加引号,“模型”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也不是什么专有名词,没有必要加引号。如果不注意,很容易忽略这个问题。B项的用法正确,实际上考查的是逗号和分号的并列层次问题,“三个关系”构成并列,其中“人与人的关系”部分出现了一个逗号,那么并列的三个层次之间就应该使用更高一个层次来区别,所以要使用分号。C项比较简单,实际上考查的是冒号的管辖范围的问题,一般情况来说,冒号要一直管到句末,也就是平时常说的上管到头,下管到尾。再一个冒号的停顿语气较长,是一个比较大的句内停顿。此处“提出……的治学方法”是比较连贯的语气,不需要使用冒号。D项是考查顿号和逗号的并列层次问题,如果在并列的层次里面出现了更小的层次,一般小的层次用顿号,较大的层次用顿号,再大的层次用分号来区别。这里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是一个小的层次的并列,“ 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是一个大的层次的并列,应该用逗号。本题四个选项实际上考查了三个知识点,即引号的用法、冒号的用法和并列层次的区分问题。该题难度一般。 【参考答案】 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浦东国际机场边检大厅,有这样一位服务标兵,她无论出现在哪里,脸上始终挂着一抹微笑,真诚、甜美、亲切,让人难以释怀。 B.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都是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如今,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们都还精神矍铄,思路清晰,回忆起当年,感慨万 千。 C.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本考点往年都是以两个题目出现,一般一个题目考查辨析、判断或选用近义词的能力,一个题目考查成语的使用,今年有了较大变化,把两个题合为一个,前两项考查实词的使用,后两项考查成语的使用,也可以算山东卷基础知识题的稳定中的变化吧。正确使用词语,就实词而言,除了要以准确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为基础,还要理解词语的词性、色彩、轻重、适用范围、语体的差别,还要了解一个词语的语境义和附加义。这种理解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实词的词典义,而是能够把它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它在实际运用中的动态意义。 此题除B项中考查了古文化常识中的年龄称谓外,其他的几个词语都是常见常用的,应该说难度不大。就是“古稀”一词,由于学生也经常接触,也不会成为解题障碍。 【解题指津】 本题对实词和成语进行综合考查,前两项考查实词,后两项考查成语。A项中的“释怀”是动词,指(爱情、悲喜、思念等感情)在心中消除,多用于否定句。这里适用范围不当,应改为“忘怀”。B项“古稀”一词,指人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该项说“这六位老人,年纪最小的也已82岁”,用“古稀”不合语境,应用“耄耋”(指人八九十岁),或者改为“已过古稀之年”。实际上这一项考查了文化常识,这也告诉我们,一些重要的古文化常识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此关系密切的还有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中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C项中的“始作俑者” 一词经常在模拟题中进行考查,主要是感悟色彩不对,也比较容易,应当不会成为难点。D项中的“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比较适合语境,故选D。 【参考答案】D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B.记者来到卧龙镇人民政府南侧的中国卧龙大熊猫博物馆前,只见这座被称为“中国唯一大熊猫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山下,周围流水淙淙,绿树成荫。 C.世博园开园以来,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刮风下雨,参观的人流一直络绎不绝。截至5月9日17时30分,累计检票入园已达19.59万人次。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辨析病句,是指对病句的辨别和认识,往往放在第一卷中来考查,修改病句往往放在第二卷中考查,多数年份,只考辨析,不考修改。今年,辨析和修改都进行了考查。这也充分说明了这一考点的重要性。高考对“语病” 的考查,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上,考查范围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大类。方式上,考题的取材,大多是新近报刊、影视等媒体文章中的语句以及学生文章中经常出现的有代表性错误的语句。题型上,有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种类型。辨析病句一般使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一般使用主观性试题。今年的病句题除了以上特点以外,还多用短句,其中前两项还以描写性的语句为主,应该是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解题指津】 B项成分残缺,在“坐落”前加“的建筑”或是在“唯一”后加“的”让“博物馆”突出出来作“坐落”的小主语;C项不合逻辑,也可以说是搭配不当,“络绎不绝”指(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它的适用对象应该是“人、马、车、船等”,不能是人流。另外“截至”一词使用正确,一些材料上说C项是成分残缺(搭配不当),应改为“截至5月9日17时30分为止”,或者“截止5月9日17时30分”,这是不对的,“截至”就有“截止到”的意思。“截止”中的“止”是“停止”的意思,“截至”中的“至”是“到”的意思。因此,“截止”强调的是行动的停止,“截至”强调的是到某个时间。从用法上来说,“截止”常做修饰成分,例如可以说“截止日期”“截止时间”等。这时“截止日期”“截止时间”是偏正结构,“日期”“时间”是被修饰的中心语。应当注意,“截止”后不能带时间宾语,因此不能说“截止昨天”“ 截止目前”,或者“截止×月×日”。这是“截止”最容易用错的地方。“截止”也常出现在句末。例如“声乐考试已于昨日截止”。“截至”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例如“截至昨天”“截至目前”“截至上月底”“截至×月×日”。“截至”不能出现在句末,例如不能说“声乐考试已于昨日截至”。如果“截止”后面加上“到”,说成“截止到”,就跟“截至”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了,可以在后面带宾语。例如“截至昨天”“截至目前”“截至8月20日”可以说成“截止到昨天”“截止到目前”“截止到8月20日”。D项句式杂糅,既想表达成“在……的救护下”,又想表达成“经……的抢救”,致使句式混乱。可将“经”改为“在”,或者将“下”去掉。另外,本句还有歧义的嫌疑,“迅速赶到的”统辖“医护人员”还是“医护人员和商场保安”不清,两种理解都可以,可改为“商场保安以及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或者将“学校”提到“许多”之前。 【参考答案】A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张世英 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级的境界时,此种最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成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 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不仅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时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就此而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言的。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之时,其道德意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 。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其中一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真正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2009年12月31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人的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文中” 一词,指在理解概念含义时,要有宏观意识,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结合概念所处的具体语境来理解。“重要概念”,是就概念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常常与文章的整体内容和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往往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重要环节。“理解”是指以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为基础,筛选出文中有关重要信息。 在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时,可注意下面一些方法:⑴通过筛选文章有关重要信息,选取揭示概念特征的信息组织答案。⑵紧紧把握概念所在的具体的语言环境,结合上下文,灵活地去思考、分析、推断。这是解答这类题目的最基本的方法。⑶重要概念是作者论述说明的重点,要注意把握它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尤其注意辨别相近概念之间的区别。⑷认真核对原文,善于发现各选项与原文之间的异同,特别注意两者在数量、范围、程度、语气等方面的差异。 【解题指津】 A项中误把依据当作了体现,人生境界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B项中“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有误,筛选原文第二、三、四段信息可知,人生境界是按照人的自我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划分的,不是以年龄段划分的。D项中的“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不正确,原文最后一段中“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可以证明这一点。人生的四种境界中,往往以某一境界占主导地位,并不是截然分开,什么样的人生阶段就有着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由此也可知,C项是正确的。本题网上答案认为是A,是不正确的。A项很有干扰性,主要还是没有把选择项和原文认真比对造成的,所以本题难度很大。 【参考答案】C 7.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自我”。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同或反对,或喜爱或憎恶,带有鲜明的个人主观色彩,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分析”是指能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概括” 是指以简洁的语言揭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当然解答这一类的题目,必然要用到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我们要通过筛选确定范围,然后把选择项与原文比对,进而判断正误。 【解题指津】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判断,答题的主要依据是第三、四两个自然段。经过比对,A项和第四段第二句话比对可知正确;B项“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有误,对照第四段可知,求知境界“和‘道德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 生,也许稍后”,原文也没有提及前者是后者的条件这一说法,故错。C项从第四段中“发展到这一水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可知,责任感和义务感是“求知境界”所不具备的,并且高于“求知境界”。D项从第四段后半段亦可看出,是正确的。总之,该题只要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理解判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难度不是很大。 【参考答案】B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是解答一般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能力。这一考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筛选文中的主要信息,过滤次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现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筛选信息的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找出筛选区间,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准确信息,然后整合这些信息:如题目要提取的信息比较简明,涉及的范围较小,可采用直接摘取法,把文中重要的词语或短语摘取出来即可。如题目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干扰信息比较多,要联系时代背景、上下文,抓明确信息、修辞方法和表达方法等,体会捕捉隐含信息,对筛选出的信息作分类集中、重新组合、粗略概括。 【解题指津】 通过通读全文可知,在现实的人生中,“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A项“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力排斥的”有误,由“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可知。C项“‘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错,文中说这一境界“把自己看作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 ,这就是关注自我。D项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境界。“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本题只要认真筛选,仔细比对,应该不难。 【参考答案】B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申甫传 汪琬 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辨。为童子时,常系鼠媐①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 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 己而瘗② 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③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 (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 [注]①媐(xī):嬉戏。②瘗(yì):埋藏。③窭(jǜ):贫穷。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人濒行 濒:临近 B.客州人刘翁廷传所 客:寄居 C.遽薄京师 薄:逼近 D.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卒:步兵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谓“常见实词”,是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包括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本考点既是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查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文言实词考查的重点仍在词语的理解和积累上,在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实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偏义复词。其中考查的重点是实词的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 【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除第一个外,其他三个都属于比较常见常用的文言实词。A项中的“濒”,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水边”,一个是“逼近、临近”的意思,现在汉语又有“濒临”一词,“濒”和“临”当属同义词连用,根据语境考生应该能作出正确判断。B项中的“客”,在此处是动词,“寄居、旅居”的意思,这个词在古诗中出现频率较高,学生应当也不会陌生。C项中的“薄”,作“迫近、逼近”讲,在高中阶段接触较多,如《陈情表》中有“但以刘日薄西山”。D项“卒”,在这里是通假字,通“猝”,这在高中必修部分也非常多见,如《荆轲刺秦王》中“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卒惶急无以击轲”等。该项只要学生认真通读上文,应该说不难判断。本题的考查点是通假现象,并且考查的是常见词的通假,难度不大。 【参考答案】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 B. 遂言甫于朝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D. 听其召募 以勇气闻于诸侯 其皆出于此乎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考查范围是《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每组句子都由两个句子组成,一个出自于选文,一个出自于高中语文教材。这种题目,难易适中,能够体现学以致用的指导思想。从考查对象上来看,每年都考查4个文言虚词,其中2006年考查了“为、者、而、以”,2007年考查了“而、与、之、以”,2008年考查了“焉、何、而、以”,2009年考查了“者、而、以、且”,今年考查了“之、于、以、其”,可以看出“以”字每年必考,“而”字考查了4年,其次是“之”“者” ,看来在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中,考查也是有侧重的。建议复习时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虚词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的训练。对《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要排查重点,兼顾其他。重点掌握的词除了“以、而”以外,还应注意“之、乃、其、且、者、为、于”这几个词,兼顾“何、乎、若、所、焉、也、因、与、则”。 【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的四个虚词都属于常见的、重要的文言虚词,对学生来说都不陌生,所选教材中的例句,分别出自《劝学》《兰亭集序》《鸿门宴》《师说》,都是重要传统篇目,学生应该很熟悉。A项前一“之”是代词,指代上文提到的“八阵图”;后一“之”是助词,可不译。B项前一“于”是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后一“于”是介词,可译为“对、对于”。C项中的“以”都是介词,表凭借。D项前一“其”是代词,代申甫;后一“其”是副词,表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本题干扰性较强的是B项,主要是没有弄清楚“于”作为介词可以引出动作的对象、范围、时间、处所、事件等,它们的翻译也各不相同。本题如果考查“于”字的“被动”义,或它的“对比”义,可能要简单一些,前后两句都考查介词的“引出”义,较有难度。 【参考答案】C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是 ①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 ②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 ③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 ④权贵人俱不习兵 ⑤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 ⑥诸路援兵不至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命题点密】 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前些年,山东卷高考的古文阅读全取自于史书,为人物传记的片断,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征。从2008年开始有所变化,节选了文言小说《聊斋志异》的片段,09年考查了《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今年又考查了《尧峰文钞》,拓宽了选材范围。从题型上来看,仍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沿用“六选三”的形式。从选文内容上来看,从06年的齐人辕固生到07年的琅邪临沂人王戎,再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至今年的荀子弟子韩非子,无不带有鲜明的齐鲁文化区域特色,但今年有意识地避开了这一点,也提请大家注意。 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文本所彰显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复习训练时要选取文质兼美的史传类文本或精短文学作品。解题时要指导学生首先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事属“何类何质”,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有据。总的来说,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解题指津】 解答这类题目要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要注意从离中心最远的开始排除。本题错误最明显的是⑥,“诸路援兵不至”是在申甫死后,刘公营救娘娘山的时候。可以排除AD项。其次,④句中的“权贵人俱不习兵”,是说“权贵人”,不是说申甫,故错,可以排除C项。验证①③⑤,都可以作为申甫失败的原因。本题难度不算太大。 【参考答案】B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并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 B.申甫学佛不成而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数百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 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所谓“分析”,是指能从作者及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出发,对作者的思想倾向、感情色彩加以剖析、评价;所谓“概括”,是指在读懂所给材料的基础上能用简洁的语言提示出作者对所写之人之事的看法及感情色彩的褒贬。就难度而言,“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古诗文阅读中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部分,因为它不仅要求领会选文的整体意思,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对选文所涉及的某个事件或人物进行一番加工:或分析,或判断,或推理,或评价。但又因为高考试题往往采用“选非”的形式,无形中不仅降低了难度,而且解答这一题还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全文。 【解题指津】 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阅读文段,大都是浅易的纪传文或写人的文学类文本,其得分,关键在于对原文的读懂与理解,即通过阅读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过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为达到从宏观上把握原文之目的,就要培养良好的阅读心态,仔细品读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先入为主,仓猝应付,读不懂原文就急于做题。A项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段,与原文相比照,完全符合作者观点。B项出现在第二段和第三段开头部分,也符合原文意思。C项出现在第三段中间, “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是在“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之前,先后关系理解不当,混淆了因果。D项出现在第三段结尾部分,主要是对“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的理解,原文有“于是权贵人争咎甫”之句,应该也能理解。该题由于考查点设在前后关系的理解分析上,比较隐蔽,难度较大。 【参考答案】C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所要翻译的文言语句大多出自一卷中的文言语段阅读文本中,当然也有直接给出经典的语句直接翻译,抑或是在经典的一段中抽取一些语句翻译。山东卷自从自主命题以来都是以13题的形式在一卷文言语段阅读中抽取的文言语句。所翻译的文言语句大都是有关一些文言现象的,比如《大纲》里要求的120个实词、18个虚词、四大类文言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知识点。考查的是考生如何运用教材里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课外、没见过的知识,也就是学会知识的迁移。13(1)句涉及到重点实词“乞”“师”,特殊句式省略句,还有有关“师”的词类活用,当然还有“复”“故” 等词语;13(2)涉及到重点实词“干”“数”,重点虚词“以”的用法,还有以“见”为标志的被动句;13(3)涉及到的重点实词“争、咎”“知”,重点虚词“而”等。从这三个小题可以看出重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翻译,还有就是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文言虚词的用法。 【解题指津】文言语句的翻译是高考中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文言语句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综合能力的有效手段。高考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页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通俗地说就是“字字对译”。文言文要求翻译时讲究“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要求翻译要准确,“达”就是要求翻译出的现代汉语语句要通顺,“雅”就是要求翻译出的现代汉语语句要有文采。在高中阶段文言语句翻译只要求做到“信”和“达”即可。在文言语句翻译时还要注意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再有就是在翻译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所要翻译的句子的大体意思。再有就是在文言语句翻译时还要注意每个文言语句的赋分,一般说来几分就要有几个得分点,要么是实词的句子中的意思,虚词的用法,要么是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比如在13(2)赋分3分,得分点依次是“数”:多次。(1分)“干”:干谒、拜谒、拜见、拜访。(1分)“见”相当于“被”,表被动。翻译时要翻译成被动句。(1分)。 (1)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4分) 【参考答案】(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或“以前” )年幼时遇见的道士(2分。没补出主语扣1分),请求学习他的兵法(1分),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1分)。 (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分) 【参考答案】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或“拜见”)许多高官大臣(2分),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或“相信”)(1分)。 (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3分) 【参考答案】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1分),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或“不了解人”“不会用人”)(2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命题点密】作为诗歌鉴赏这一块应该是我们高考的难点、重点。作为诗歌鉴赏《大纲》中所考查的主要就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本小题考查的“凤凰” 的品性,其实就是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从诗歌中的语句去提炼诗歌形象。所谓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诗歌所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所说的诗歌形象既可以指诗歌塑造的人,还可以指诗歌中所描写的物,本小题涉及的就是诗歌中所描写、塑造的“凤凰”这一形象。“凤凰”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作为意象的“凤凰”就是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赋予作者主观色彩的形象。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以说把握诗歌的意象去领会诗歌的形象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在本小题中就是在命题人的提示下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诗把握“凤凰”的形象,即题目中所说的“品性”。在《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中这几句诗集中塑造了“凤凰”的形象。体现了“凤凰”的品性。 【解题指津】本小题所涉及的内容就是诗歌鉴赏中的能力要求中的第一个层面的内容,就是诗歌的内容方面。在这道小题中所涉及的“凤凰”这一意象其实就是在考查考生对“凤凰”这一形意象的分析和理解。做此小题关键在于把握“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这四句诗。我们暂且可以这样分析,“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通过“清朝”“日夕”“醴泉”“山冈”体现出凤凰的与众不同、不平凡、超凡脱俗等。“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中的“九州“”“八荒”极言地方之大,通过两个动词“鸣彻”“延颈望”来体现凤凰的志存高远、目光远大等。抓住四句诗里的关键词语并加以理解应该能够归纳出答案。再就是可以去了解一下阮籍诗中的“飞鸟” 形象,阮籍的八十二首《咏怀诗》,直接用飞鸟意象者29首,间接用飞鸟意象者13首,总计42首。这些飞鸟意象的渊源,可追溯至《国风》、《离骚》、《庄子》、《山海经》。《国风》中的自然物象,多用以起兴;《离骚》的美人香草、俊鸟恶禽,多具象征意味,或以之刺激奸邪,或以之寓己高洁之志;《庄子》中的飞鸟意象,则多寓示不同的精神境界。而阮籍《咏怀诗》中的飞鸟意象,则三种意义皆有:他时而以俊鸟如凤凰、玄鹤寓其高洁之志和现实追求;时而以高鸟如鸿鹄、海鸟寄其逍遥之梦;时而借孤鸟寒鸟起兴,写其孤苦之思。各种不同的飞鸟意象,折射出阮籍不同的心理侧面,最终建构了阮籍复杂、矛盾的多重人格。《咏怀诗》第一首云:“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徘徊”二字,既为八十二首《咏怀诗》奠定了基调,也反映了阮籍和其他竹林名士共同的人格特点。那么本诗中的“凤凰”应是其中的第一种意义。 【参考答案】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2分。答“远离尘世”给1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1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命题点密】本小题考查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属于《大纲》里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这一考纲。所谓表达技巧主要是考查诗歌的章法和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常见的主要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等。根据不同的分类里面的表现手法又各异。例如抒情手法里包括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再就是所说是表达怎样的情感就是本首诗作者的写作目的,依托内容所要表达的感情。大多诗歌所书法的感情不外乎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寄情山水、仕途失意、青春易逝、长亭惜别等。在诗歌鉴赏题里面无非就涉及三方面的问题:这首诗写了什么即这首诗的内容;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情感即思想感情;这首诗在用内容抒发情感时所运用的方法即艺术手法。14(1)涉及的是第一方面的内容,写了凤凰怎样的品性,14(2)小题涉及的是第二、三方面的内容,涉及到情感和艺术手法。 【解题指津】本小题涉及的主要是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所要抒发的情感问题,所说的表现手法从诗歌里面可以清楚的看到,就是借助“凤凰”来写自己的心志,这在诗歌上是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想我们曾经学过的,《白杨礼赞》就是这类,就是借助白杨来象征北方的抗日军民的那种白杨精神,再就是还可以看做是把自己比喻成“凤凰”,或者是一种象征,从物与人的角度还可以看做是借物抒情,只是这个术语不够专业。再就是所抒发的感情从“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可以体会出那种感情,这四句诗可以看做是作者直接抒情的所在,可以归纳出诗人的孤独无奈的苦闷和自己空有才能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怀。从内容到情感的把握,再到艺术手法的运用是一个连贯的过程,是我们做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参考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1分);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1分),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1分)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2分。只答“怀才不遇”或“失意”给1分)。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风急天高猿啸哀,_________ 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2)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3)仰之弥高,_________;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论语·子罕》) 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桃之夭夭,_________。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 桃夭》) 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命题点密】 所谓“名篇名句”是指中国古代优秀诗文作品及其被人广为传诵的语句。其中的“名篇”所指即有诗歌也有散文。像15题里面的篇目都属于这一范畴。默写名句名篇,意在引导学生重视诵读,培养语感,强调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因为这些名句名篇,或提示人生哲理,或反映生活真谛,或描摹人物情貌,或表达真挚感情,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而且常读常新,具有永恒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从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情况看,其具体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是新课标和现行教材规定背诵的篇目,这些篇目考查的可能性最大,15题里的大部分15题中的属于这一范畴;二是课外经常引用的名句名篇,第(3)小题中的第一个横线就选自《论语·子罕》,第(4)小题中的第一个横线就选自《诗经·桃夭》。一般来说冷僻的句子和篇目不会考查。 【解题指津】 在这个栏目里笔者并不想就题论题,笔者认为在做这道题时并没有什么技巧,做题效果完全取决于我们平时的功夫。对于这一考点我们应做到准确背诵课文中要求背诵的诗文作品,对其中的名言名句更要牢固记忆,再就是扩大阅读范围,留心处处识记看到、听到的古诗文诗句,掌握背诵的方法,关注同音异义词、同义异形词、通假字和一些生僻难写字,留意具体语境,留心语句顺序,注意语句出处,注意审题,看清要求,正确书写,保证不出错别字。对于这道题做题技巧谈不上,但要注意山东卷的4选3,作为考生我们应做把握最大的,更有把握得分的。当然还有一种投机取巧的办法,不一定管用,但只要逃过评卷老师的眼睛,就等于赚了,山东卷15小题都是4选3,每个小题2分,两个空,当我们对于个别小题只能写出一个时,我们可以对应的写另外一个小题的答案,有点投机取巧,但不一定百分之百管用,特别是我们不会的时候可以这样做,再就是4选3,只要做3个小题就可以,“评分细则”里也有说明“如果四个小题全选,只看前3个。” 【参考答案】(1)渚清沙白鸟飞回 茕茕孑立(或“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2)会挽雕弓如满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钻之弥坚 斜阳草树 (4)灼灼其华 相逢何必曾相识 (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给分。) 五、(12分) 16.下面是一段介绍菊花的材料。请概括其主要内容,以“菊花”开头写一段文字,不超过50字。(4分) 菊花,是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培育出来的一种观赏花卉,在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根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菊花可分为单瓣、重瓣,扁形、球形等;根据花期的迟早,可分为早菊花、秋菊花、晚菊花等;根据花径的大小,可分为大菊、中菊、小菊;根据瓣型不同,又可分为平瓣、管瓣、匙瓣三类十多个类型。千姿百态的花朵、姹紫嫣红的色彩使菊花具有了独特的观赏价值。不仅如此,有些菊花还可食用,可冲饮,可入药,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在百花凋零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被视为高雅不屈的象征,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概括、压缩语段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对一个或几个语段进行减缩,要抓住关键词句,删繁就简、去粗取精,去次留主,或概括内容,或提炼要点,或归纳主题,再仔细地组织好语言。既要把“点”答全,又要不超字数。字数过多说明还不够简练,字数过少说明可能要点不全。同时还要根据分数考虑有几个要点。 【解题指津】 本题实际上是给菊花下定义或作诠释说明。这段材料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菊花的栽培历史、种类、价值和象征意义。从简练出发,菊花的栽培历史可从第一句话概括出历史悠久(长)即可,至于手段——人工选择培育和具体时间——三千多年就得舍弃了。菊花的种类可概括为“繁多”或“很多”即可,不必再据“花序大小和形状的不同”、“花期的迟早”、“花径的大小”、“瓣型不同”几方面分述,因为这不是材料的主要部分,否则,颠倒主次不说,还会超过字数。概括价值时一定要注意观赏和实用两方面,只答一方面是不给分的。最后一句话答“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或“ 是历代文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都可。 【参考答案】 示例一:菊花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价值、实用价值的花卉,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4分) 示例二:菊花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具有观赏和实用价值,是高雅不屈的象征,深得文人喜爱。(4分) (栽培历史1分,种类1分,价值1分,象征或喜爱1分,意思对即可。每超出2字扣1分。) 17.请仿照给出的句子,另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4分) 在孤独中,书是朋友,读书使平淡的生活丰富多彩。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仿用句式的能力。句式仿用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形式的束缚性,就是说一定要符合题目要求,不可另起炉灶,句式和结构要和例句相同,也就是“形似”;二是内容上的创造性,内容上不可再去重复原来的内容,要尽量放开眼界,以求变化,也就是“神似”。但仿写句式在内容的联系和逻辑关系上要和例句保持一致。不能“画虎类犬”。这类题目还要照顾到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如例句中,“在孤独中”与后文的“平淡的生活”有关系,“读书”又使它“丰富多彩”。一定要注意这种语意的连贯性。 【解题指津】 本题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形式上要句式和结构一致,采用“在……中,a是b,动宾短语使什么怎么样”的格式,内容上要求选择新的本体(本体可不换)和喻体,并且要有寓意,前后贯通。 【参考答案】 (4分) 示例一:在黑暗中,书是烛火,读书使迷茫的心灵清醒明澈。 示例二:在荒漠中,爱是绿洲,有爱使寂寞的旅程意趣盎然。 示例三:在忧烦中,音乐是伴侣,欣赏音乐使沉闷的时光有声有色。 18.下面一则稿约四处画线部分中有两处语言表达不当,请找出来并作修改。(4分) 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主要刊登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论文。为丰富内容,提高质量,特向广大作者征稿。要求:_观点鲜明,不超过8000字,逻辑清楚,格式正确。 ① 来搞一经采用,即奉薄酬。来稿一律不退,三个月未接到用稿通知,请自行处理。敬请广大 ② 作者赐稿。 ③ 来稿请寄:×× 市××路××号《×××》编辑部×××敬启 邮编:×××××××④ 《×××》编辑部 ××××年×月×日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辨析、修改语病的能力,兼及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一般要求学生熟悉大纲规定的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常常放在Ⅱ卷的语言运用题中,考生要仔细审辨,准确修改。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使用语言,说话人要说符合自己身份的话,要紧扣说话的目的,要看说话的场合,要看听话的对象。 【解题指津】 本题首先要求辨析语病:①属于语序不当,这四点虽然同属于要求,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但还是有个一般的顺序在里边,“观点鲜明”和“逻辑清楚”属于内容方面的要求,“格式正确”和“不超过8000字”属于形式方面的要求,按常规应该是先内容后形式;从内容上一两点要求来看,显然观点应该在前,逻辑应该在后;从形式来看,也应该是先格式方面的要求,再字数上的要求。④ 属于书信格式不对,属于广义的语病,实际上也是语言得体的问题,“敬启”是表示尊敬的词,一般用于别人,不能用于自身,所以此处的主要问题是使用了“敬”,当然“启”字也含有一点尊重的意思,最好是改成“收”。因为此处只是告诉作者邮寄的地址,当然也可以不加“收”之类的字眼。② 语言表达得体,无不当之处。也许有的考生认为“薄”字使用不当,其实这是与敬词相对的一种谦词,和③句中的敬词“敬”、“赐”一样,无不当之处。 【参考答案】 (4分) (1)错误之处为①(1分)④(1分) (2)把①改为“观点鲜明,逻辑清楚,格式正确,不超过8000字”。(1分)把④中的“敬启”去掉或把“敬启”改为“收”。(1分。“收”加括号不给分。) 六、(18分) 本题为选择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 。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至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刘四爷是虎相。快七十了,腰板不弯,拿起腿还走个十里二十里的。两只大圆眼,大鼻头,方嘴,一对大虎牙,一张口就像个老虎。个子几乎与祥子一边儿高,头剃得很亮,没留胡子。他自居老虎,可惜没有儿子,只有个三十七八岁的虎女──知道刘四爷的就必也知道虎妞。她也长得虎头虎脑,因此吓住了男人,帮助父亲办事是把好手,可是没人敢娶她作太太。她什么都和男人一样,连骂人也有男人的爽快,有时候更多一些花样。刘四爷打外,虎妞打内,父女把人和车厂治理得铁筒一般。人和厂成了洋车界的权威。 在买上自己的车以前,祥子拉过人和厂的车。他的积蓄就交给刘四爷给存着。把钱凑够了数,他要过来,买上了那辆新车。 “刘四爷,看看我的车!”祥子把新车拉到人和厂去。 老头子看了车一眼,点了点头:“不离!” “我可还得在这儿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门!”祥子颇自傲地说。 “行!”刘四爷又点了点头。 不拉刘四爷的车,而能住在人和厂,据别的车夫看,是件少有的事。因此,甚至有人猜测,祥子必和刘老头子是亲戚;更有人说,刘老头子大概是看上了祥子,想弄个上门女婿。这种猜想里虽然怀着点妒羡,可是万一要真是这么回事呢,将来刘四爷一死,人和厂就一定归了祥子。这个,教他们只敢胡猜,而不敢在祥子面前说什么不受听的。其实呢,刘老头子的优待祥子是另有笔帐儿。祥子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新的环境里还能保持着旧的习惯。假若他去当了兵,他决不会一穿上那套虎皮,马上就不傻装傻地去欺侮人。在车厂子里,他不闲着,把汗一落下去,他就找点事儿做。他去擦车,打气,晒雨布,抹油……用不着谁支使,他自己愿意干,干得高高兴兴,仿佛是一种极好的娱乐。厂子里平常总住着二十来个车夫;收了车,大家不是坐着闲谈,便是蒙头大睡;祥子,只有祥子的手不闲着。初上来,大家以为他是向刘四爷献殷勤,狗事巴结人;过了几天,他们看出来他一点没有卖好讨俏的意思,他是那么真诚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刘老头子没有夸奖他一句,没有格外多看他一眼;老头子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虎妞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也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当祥子去拉包月的时候,刘家父女都仿佛失去一个朋友。赶到他一回来,连老头子骂人也似乎更痛快而慈善一些。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19.第一段中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本文是长篇小说节选,作者老舍。这就要求学生要了解老舍的语言特点及作品反应的地域特色,然后仔细阅读原文,认真揣摩、品味。要认真品味作品中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以及个性化语言是如何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学会正确审视作家的艺术语言,正确评价作家运用自己的艺术语言所形成的独特鲜明的语言风格。学生对于一些重要作家的语言风格还是需要重点掌握的,比如老舍的“京味儿”、苏轼的豪放、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陶渊明的闲适恬淡、王维的诗中有画、鲁迅的冷峻、孙犁的朴实、朱自清的高雅,这些都需要学生的积累与感悟。本题考查这一点,如果考生对老舍略有了解,应该说难度不算大,但从答题来看,情况不容乐观。 【解题指津】 本题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分析划线语句,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其突出的语言特色。然后举例(至少两例)分析其特色,最后指出作用、效果。多数学生都能用上面的思路答题,但“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其突出的语言特色”做的不好,主要表现在混淆了语言的特色与作用,如许多学生概括语言特色为“幽默”“ 通俗易懂”“ 平实直白”“形象生动” 等,其实这些都是语言特色的作用,而很少学生未能扣住“口语方言”这一特色。这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另外,有的学生只举一例分析是要扣分的,举例不要全列,但应至少两个。老舍的语言特色很突出,那就是他的“北京方言”“京味儿”,说得再概括一点,那就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本题虽然问的是“语言特色”,但由于后面有举例分析的要求,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两个以上的例子,还要有分析,这里的分析,应该就是对这种语言特色的作用或者说效果进行分析,说白了就是这种语言特色有什么样的好处。 【参考答案】 运用了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1分);例如:“土混混”“耍骨头”“松一步儿”“紧一把儿”“迷迷糊糊”等(1分);质朴(自然、通俗)(1分)、形象(活泼、生动)(1分)。 20.第二段开头通过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命题点密】 本题主要以小说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并着眼于全篇,重点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写作技巧(布局谋篇)的能力。题目要求比较具体,要求分析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肖像描写对于交代人物身份、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揭示作品主题有着重要作用。学生要做的,就是结合小说的具体情节分析描写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学生首先要细心阅读题目,明确答题方向和要求,并且结合得分点,分要点回答问题。 【解题指津】 本题考查内容非常明确,一是结构上的作用,无非就是承上启下,或过渡;二是内容上的作用,即突出了怎样的形象或刻画了怎样的性格,有怎样的作用。这种题型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常练习,老师讲解比较多,学生应该不会感到困难。但是,学生做题的规范性及抓得分点的能力仍需进一步的加强与提升。 【参考答案】 ①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承接上一段对刘四爷的概括叙述,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1分)。 ②内容上,突出刘四爷的“虎气”(性格)(1分),使这一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1分)。 也可以将上述两方面结合起来回答,比如:在上一段对刘四爷概括叙述的基础上(1分),用这一段肖像描写使刘四爷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具体可感)(1分);同时,突出他的“虎气”(性格)(1分),引出虎妞这一人物形象(1分)。 21.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来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故而我们应该在文中筛选出对人物形象进行描写的语句,加以分析,然后用精当的词语概括人物性格特征。 【解题指津】 本题训练概括人物性格特征。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然后结合全文认真思考并归纳人物性格特征,用精当的语言揭示其形象意义。另外,概括人物性格要精当、典型、全面。 【参考答案】 勤劳(1分);朴实(憨厚老实,善良)(1分);上进(有生活目标,有追求,有上进心)(1分);真诚自然(不卖好讨俏)(1分)。 2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6分)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在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作品过程中,不受别人观点左右,渗透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让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产生独特的认知。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但回答时必须扣紧小说的主题。 【解题指津】 本题属于探究题。让学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然后针对其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此类题学生首先要摆明自己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做到有理有据,但不可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本题选祥子为主要人物的最多,其次是刘四爷,也有选虎妞的,但选虎妞的学生最多得2分,因为她只是联系前两者的一个纽带。另外,只选人物,没有分析的不得分。 【参考答案】 答案一:祥子。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从正面,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2分);从侧面,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车夫”衬托祥子)(2分)。 或答:首先,小说从正面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等手法塑造了祥子这一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其次,用刘氏父女来衬托祥子(2分);再次,还用“别的车夫”与祥子形成对比(或:用“别的祥子”衬托祥子(2分)。 (仅答“祥子是作者从正面侧面两个角度着力刻画的一个形象”给2分。) 答案二:刘四爷。首先,刘四爷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出身、阅历,肖像、动作、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个形象(2分);其次,刘四爷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有了刘四爷才引出了人和车厂、虎妞、祥子等(2分);再次,写祥子和其他车夫,都是为了突出刘四爷的性格(2分)。 答案三:虎妞。虎妞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是性格鲜明(1分),且她是连接刘四爷与祥子的关键人物(1分)。(选择分析虎妞,最多给2分。) (仅选择人物而没有分析,不给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她只能活七小时”[注] [美]保罗·舍恩斯坦 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 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 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 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临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 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 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 ……” 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一种血液中毒。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 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 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 理查兹博士说,“我将打电报,请他们立即定量发放。” 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 “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 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奄奄一息的女孩的床头。下午6点30分,柯利蒂大夫在霍兰隧道的入口处碰到了一群焦急的记者。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 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 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 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 “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 ,大夫,靠你了。” 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 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 “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 (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有删改) 【注】这篇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 19.这篇报道以顺叙的方式写作,并特别突出了时间,有什么好处?(4分)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顺序这种是一种叙述方式,通常在记叙文中考查较多。一般考查叙述方式的倒叙、插叙较多,很少考查顺叙这种叙述方法。从这一点上来看,有点出乎意料之外。在阅读教学中,倒叙和插叙的好处比较好回答,顺叙的好处还真的难以一口答出,因为大多数文章都是以顺叙的方式来叙述的。突出时间,这在新闻里面是一个特点,新闻讲究的就是它的时效性,它的新闻性,所以这一点应该是学生在平时的训练中能够掌握的。并且作为选文,本文选自《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我们中学教材上学过一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也是获“普利策新闻奖”的名篇,学生应该不会太陌生。 【解题指津】 本题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是顺叙的好处,二是突出时间的好处。答案①是顺叙的好处,答案② 是突出时间的好处。作为顺叙的好处一般有两点,一是比较有条理,思路清晰;一是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连续性。作为突出时间的好处,主要是渲染一种紧张、急迫的气氛,还可以强调救援之快,从而增强现场感。这里的现场感是一个新闻学术语,估计学生也答不出来,这一点答出给分,答不出不扣分。另外,这是一道4分的试题,题目又是从两个方面来提问,从规范答题的习惯养成上来看,考生最好分两条来回答,不要答案写成一大段,显得不清晰。 【参考答案】 19.(4分) ①以顺叙的方式写作,条理清晰,突出了新闻事件的连贯性。(2分) ②突出时间,渲染了紧张的氛围,强调了救援效率之高,现场感强。(2分) 20.柯利蒂大夫为什么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4分)【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求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能分辨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关系,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本文的主要观点就是要体现和《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一样的精神,那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那种在二战特殊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爱,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是新闻就要有一定的感情基本倾向,从大的方向上看,作者是赞扬了这种精神,倡导一种同心协办共度难关的精神。 【解题指津】 从题目的提问方式来看,是问“为什么” ,也就是要解释原因,这类题目经常考查,考生应该不会陌生。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一提问中,除了“为什么”外,还有两个点需要理解到位:一是“你们”到底包括谁,后面提到“做了一件所有医生都做不了的事”,显然,这儿的“你们”应该指医生以外的人。根据上下文,也不能把“你们”简单地理解成三个卫兵,因此,“你们”应该指所有参与了这次救援活动的人,他们有记者,有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有理查兹博士……二是“柯利蒂大夫”,这句话是柯利蒂大夫说的,为什么不是别人说。这里应该表达了柯利蒂大夫内心的一种感激之情。当然,在实际阅卷过程中,把“你们”理解成了“记者”“记者们”“警察们”“卫兵”也有给分的现象,但理解成医生不应该给分。 【参考答案】 20.(4分) 在当时的情形下,青霉素非常少,能得到它绝非易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找到了青霉素(2分),并及时把青霉素送到了小女孩的病床前(2分)。 (只要能够体现“协力找到”“及时送到”这两个得分点,语句通顺,即可给4分。) 21.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做简要分析。(4分) 【命题点密】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语言特色因文体、不同时期、作者风格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新闻语言是“ 通过新闻媒介,向人们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语言”,一般比较客观平实。客观是指新闻是报道事实的语言,遣词造句要符合新闻事实,语言分寸恰当,不夸大,不缩小,对事件、人物的描述和分析、判断和推敲,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平实是指新闻语言力求写实,朴实无华,言必有物,不讲废话。有些新闻特写的语言含有明显的倾向性和感情色彩。我们高中必修教材中有一篇同样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文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无论是从产生的时代上,还是新闻的语言风格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解答本题可以结合那篇文章来理解。 【解题指津】 本题实际上仅考查了“分析语言特色”这一点,从提问上来看,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却有所不同,言外之意,让我们却分析的不是新闻语言的客观平实,而是与客观平实相对的那些语言特色;并让我们对画线部分进行简要分析,那我们分析的对象就是画线部分,我们要从中找出那些不客观平实的地方来。从画线部分来看,一是“仁慈”,青霉素是药品,它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但这里用仁慈来修饰,真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了,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在里面;再是“焦急”“奄奄一息” ,都是做修饰成分,也都能表达了明显的倾向性。这类题目的答法是,首先找出具有语言特点的词来,然后分析语言的作用、效果,以及它所表达的效果,它与文章的主旨都有什么样的关系。这道题同样也得这样来思考。 【参考答案】 21.(4分) 画线部分运用“仁慈”“奄奄一息”“焦急”等词语(1分),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1分),使报道具有较强的感染力(1分)和明显的倾向性(或“体现了对小女孩的爱心和人道主义情怀”)(1分)。 22.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和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命题点密】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也考查了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能力。本文是一篇新闻报道,发表的时间已经比较久远,对文本的写作背景有必要进行探讨,从设题角度上来看,这一选点很好。关于写作意图可以和后面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放在一起来考虑。本文之所以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主要原因就是他所弘扬的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赞颂了团结一致的精神,在当时直到了增强美国人民赢得二战胜利的信心。这种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究正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的社会价值和产生的影响。 【解题指津】 从题目提问上来看,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这篇新闻产生的背景,那当然是二战期间这一背景。题目还说“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那我们应该知道它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到底是什么,然后就是结合新闻的背景和文本的理解进行分析。该题又是一道探究题,这是比较高的一个能力层级,我们应该透过现象发现本质,通过人们同心协力共同救助小女孩这一件具有特殊性的事例,看出它对整个社会的一般价值和影响,需要考生具有很强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另外,这是一道6分的试题,最好在回答时能够分条回答,以三条为宜。 【参考答案】 22.(6分) ①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分) ②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2分) ③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2分)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七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 ——列夫·托尔斯泰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命题点密】 2010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写法点拨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已落下帷幕,山东卷的阅卷工作也已胜利结束,但今年山东卷的作文题目仍然倍受考生和家长的关注,尤其是对于2011届的山东学子来说,了解2010年山东卷作文题的命题意图、审题关键、行文思路、适用题材,无疑具有建构性的指导意义。 要想写好一篇作文,那我们首先要了解材料的内涵,然后才可以有一个正确的审题立意。今年高考作文考查的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的“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出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节选自列文和斯捷潘·阿尔卡季奇的对话: “是这样的,你知道,”斯捷潘·阿尔卡季奇说,“你是始终如一的。这是你的优点,也是你的缺陷。你有始终如一的性格,你要整个生活也是始终如一的——但事实决不是这样。你轻视公务,因为你希望工作永远和目的完全相符——而事实决不是这样。你还要每个人的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恋爱和家庭生活始终是统一的——而事实决不是这样。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和影构成的。” 这句话在小说中的原意是说,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它总是由光明和阴影组成,这是由人性的特点决定的,正因这样,所以人生才有声有色,充满变化,充满魅力,充满美。 今年高考山东卷命题的意图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这个题目还是想引导考生从光明与阴影的关系处理中,逐步培养考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它和08年高考作文“春来草自青”都有着这一明显的意图,那就是告诉考生,人生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艰难、挫折、失败、痛苦、磨难,但这些都不是最终的结果,只要我们积极地去面对,阴影过去就是光明。 有了这一基础,我们下面就可以这样来进行审题立意。一般情况下,作文的审题包括这样四个部分:即审题目、审材料、审要求、审文体。今年的题目问法很简单,就是一句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所以,审材料就成了审题的关键: 从作文提供的材料来看,材料中包含这样几个关键词,一是“人生”,二是“一切”,三是“光明与阴影”。 “人生”可以理解成指人的一生所有的活动(即主观行为)和人的一生整个生存过程(即境遇、遭遇、处境等),也就是俗话说的“人的一辈子”,这和列夫·托尔斯泰的理解相符合。人生也可以扩展为以“人”为中心的社会重大事件,可以谈国家、民族、人民等,但最终应该落脚在“人”的身上,这是归宿。 “一切”,指全部,所有。既可以指材料中提到的“变化”、“魅力”、“美”,也可以指材料中没有提到的,比如“命运”、“前途”、“追求”、“爱情”、“希望”、“梦想”等等,这些都是由光明与阴影的互动造成的。 “光明”与“阴影”是文章的中心意义,“光明”在小说中是说人性中“善良”、“高尚”、“理智”等方面,“阴影”是指人性中的“弱点”、“不足”、“低俗”等方面,两者的内在本身有着的东西。人性是复杂的,人性导致变化。扩展一下,人的内在、人性的以外扩展为外在(指成功和失败、顺境和逆境、幸运和挫折、幸福和苦难、人生的圆满和残缺)。特别强调的是光明与阴影共生,一个事物两个方面。这里我们要弄清楚一个问题,阴影不是黑影。光影不能分离,文中也可以谈黑暗,但一定要说两者共生的关系,光明与阴影是多重关系,是斗争、征服、互相促进、互相衬托,相反相承,互相转化的。有时我们甚至可以说成是境遇艰难成就了伟大。 联想和感悟。联想,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应,是指考生对自己身边的现实人生联系和展示;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材料中是指人生的很多现实不能满足暂时对光明的追求,是对光明与阴影之间的关系、规律性、哲理性的揭示,是对这种揭示表现出来的主观态度。 审完了材料,就是审要求和审文体,今年的要求和文体都是常规要求,只要注意文体特征鲜明,诗歌除外就行了。这样审题立意完成了,然后就是行文。 今年的作文应该属于关系型作文,属于对立统一型的关系,就是各要素之间单一来看是矛盾关系,但实际上它们又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的。该题目实际上是让考生去处理光明与阴影的关系,光明与阴影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偏废。行文时切忌写阴影与光明时,抓住一个方面,大谈特谈,只谈一面不谈另一面,不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或者对人生的理解明显偏差,或者不谈人生,只谈社会,或以红花绿叶比阴影与光明,台上与幕后比喻阴影与光明,好学生与坏学生,警察和盗贼,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说成了两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因此,要想写好这篇作文,就要求考生,一是对光明和黑暗两者的关系把握要正确,要写出他们的关系,要有依据,特别强调文章的思辨性。思辨要有深度,内容要充实,分析、剖析态度感情要真挚。二是要对人生把握正确,我们可以写内在的人生,也可以写外在的人生(也就是扩大了的人生),但最后一定要落脚到这一点上来,抛开人生去谈光明与阴影的关系,只能是没有依托的空谈,因为人生才是这篇文章的归宿。三是文体特征要鲜明,语言要富有表现力,这也是今年高考作文特别强调的一点。 【解题指津】 谈山东省2010年高考作文 去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见证”,不少考生出现了跑题现象,今年作文题目有意降低了难度,作文平均得分比去年要高1分。考生完全跑题的情况比较少,一般考生只要不明显跑题,稍有语言功底,得分也能在43分到45分。即使这样,今年的高考作文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些须的思考与借鉴。 一、2010年高考作文暴露的问题 尽管今年作文审题比去年降低了难度,但是几天的阅卷,几千份试卷下来,加上休息之余和其他老师们的交流,从今年的作文阅卷中,也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 1.不少作文偏重于感性介绍,流于罗列、堆砌材料,理性分析很少,书读的不少,但思考的不多,以至于“千文一人,千人一面”,类似下面的例子非常普遍: ⑴居里夫人成功提炼出了镭,但她失去了美满幸福的家庭,失去了青春美丽的容颜,失去了年轻健康的体魄,这痛苦的阴影与光明相伴;霍金是高度肌肉萎缩的患者,生活在阴影中的他,内心却始终是光明的;著名钢琴家朗朗有智商问题,这是他人生中的巨大阴影,然而他的内心也是光明的。 ⑵才华横溢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著作等身却不得不放弃写作的沈从文,作曲报人自己却听不到的贝多芬……他们身上有光明,也有阴影,但他们总能心怀光明与阴影斗争。他们的光明因阴影而生,并因阴影而更加光明。 2.有一些考生的作文,有些分析,只是笼统地分析光明与阴影的关系,文章空泛,思辨性不强。例如: 面对光明,面对成功,我们更不能有所放松,我们更要乘胜追击,将阴影远远的抛到脑后,让一切都能安详的在自己心中。 光明和阴影就像一个圆,阴影越多,光明所站的位置就越少,所以,我们要往里面塞光明,只有光明多了,阴影才找不到位子。 雄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和成功,所以可以自由地在天空飞翔。 天鹅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和成功,所以可以自由地在水中嬉戏。 而我们应当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和成功,进而能够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为祖国做贡献。 3.审题偏颇,背离材料主旨。一些考生审题不准,没有抓住“光明”与“阴影”这对词语的本意、引申义或比喻义,而是“另起炉灶”,使得文章完全“跑题”。 例如有一篇考生作文《成长的我》对“阴影”理解不正确,其中一段这样写道:我看过很多小说、文章,上面都说黑夜是充满犯罪的时, 间。可我并不这么认为,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对这个社会有着我自己的认知,黑夜并非充满着犯罪,还有很多温暖的画面在里面,只是缺少我们去发现它们而已了。 二、新一届高三生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 作文是高考语文的“半壁河山”,因此把握高考作文的技巧,是高三学生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更是高三教师特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通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不难发现,无论是内容,还是体裁和语言,甚至是段落和字数等,都能表现出扎实的写作功底,“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平时一定要坚持积累,科学训练。同时,鉴于“考场作文”的特殊性,特别是从阅卷情形来看,建议广大高三师生在未来的作文训练中做到以下几点: 1.卷面。卷面干净、漂亮,笔画清晰、大小适度、字体端正是基本要求。字迹潦草、乱涂乱改、笔画模糊的作文被扫描到屏幕上就显得乱糟糟一片,即使内容属于一类,也可能因卷面严重影响得分。因此考生在平时就要高度重视,在高考前的几个月内就着重加强卷面书写的练习。 2.题目。题好一半文,题目精彩往往会令阅卷者眼前一亮。 今年比较优秀的作文题目有:“光与影的协奏曲”“光明与阴影构成完整人生”“蒙娜丽莎的微笑”“光与影闪动芳菲魅力”“幸福不曾打烊”“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光明是舵,阴影是帆”等,这些作文题目有文采、典雅、含蓄而优美,让阅卷老师的眼球停在这类题目上的瞬间而对文章已有了几分美感。 3.开头。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通观今年的优秀作文,开头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①排比造势铺排文气。如: “鹰经历折翼之痛,但却依然坚强,因为它知道,只有在阴影中受挫,才能在阳光下飞行;蚕作茧以缚手脚,经历锥心刺痛,终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因为它知道只有在阴影中痛,才能在阳光下飞。人生亦如此,美丽与阴影组成了我们人生的一首协奏曲。” “如果没有巨浪的翻滚,大海就会失去雄浑;如果没有狂风飞沙,沙漠就会失去壮阔;如果人生仅求一点两线的一帆风顺,人生就会失去存在的魅力;因为有了阴影所带来的黑暗,光明才得到了重现,人生中亦如此,当有了挫折、失败的阴影,成功的光明才更有价值,这样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②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如: 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处于灿烂明媚的光明之中,也不可能永远处于阴暗潮湿的阴影之中,光明在左,阴影在后,那才是最完整的人生。 ③开头使用名言警句。如: “席慕容说,人生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流而我们是那个过河的人,河的左岸是阴影,河的右岸是光明,中间却是无穷无尽的穿梭。因此,我们要到达河的彼岸,就必须走过阴影,方能再现光明。” 切记:考生在开头千万不要玩深沉,玩哲理,太含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跟阅卷老师玩“捉迷藏”。 4.结尾。这是最后一面,为了使作文在阅卷老师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可以用优美的诗句作结以凸显文采,可以用饱含哲理的名言警句作结以升华主题,也可以再次点题总结全文来与前文形成呼应。 例如今年的一篇优秀作文《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是这样结尾的:美丽,从光与影中绽放。席慕容说:“生命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因此,人生免不了在风平浪静中伴着波涛汹涌。但我们只要能怀谨握瑜,从阴影的挫折里走出,就一定会站成一道美丽的风景! 5.关键词不可遗漏。在阅卷过程中,评卷老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上,今年材料中的“光明”与“阴影”就是写作的关键词,有的考生作文整篇文章只字不提,和阅卷老师“玩深沉”。 【评分标准】 一等 二等 三等 四等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0 分 (20----17分) (16----12分) (11----7分) (6----0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挚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新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新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很好 个别语句较有文彩 略显个性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缺题目扣2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 (4)每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5)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