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9 发布 |
- 37.5 KB |
- 6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专题三第12讲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20世纪初_1945年)课件(65张)
第 12 讲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 ( 20 世纪初 ~1945 年 ) 专题三 世界史 内容索引 通史知识整合 高频考向突破 压轴大题导练 通史知识整合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至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世界现代史的第一阶段,动荡、战争、革命和危机交织,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两种现代化模式调整与创新是该时期典型的特征 。 时空坐标 主干知识 经济 20 世纪前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1.1929 ~ 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 原因 ①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② 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③ 具体原因:贫富差距扩大导致市场萎缩,股市狂涨造成经济虚假 “ 繁荣 ” ,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2) 爆发: 1929 年 10 月,从美国纽约开始,然后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表现为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价格下跌,失业人数猛增 经济 (3) 特点: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特别长、破坏性特别大 (4) 影响:国际上,各国纷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国内局势上,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泛滥 2. 挽救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改革 —— 罗斯福新政 (1) 背景:胡佛 “ 自由放任 ” 政策的失败 ① 措施: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 ② 结果:经济危机愈演愈烈,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 经济 (2) 措施:整顿金融、调整工业、调节农业、社会保障 (3) 特点:在确保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 影响 ①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的破坏,促进了生产力的恢复,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② 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 ③ 促使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政策,推行凯恩斯主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从此资本主义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政治 美国罗斯福总统宣布实行新政,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维护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德国、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文化 1. 相对论和量子论 (1) 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人们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文化 (2)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 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诞生 (1)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和世界性经济危机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危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2) 成就 ① 现代主义文学:内容上强调集中表现自我;表现方法上与传统文学有很大差异;代表作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与贝克特的《等待戈多》 ② 现代主义美术:特征是反传统和反理性,重视艺术家的 “ 自我感受 ” 和 “ 自我表现 ” ;代表作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文化 ③ 现代主义音乐:流行音乐的主流是爵士乐 ④ 电影: 1927 年,美国首次拍摄成功有声影片,电影进入有声片时期; 1935 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⑤ 电视: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在伦敦诞生。 20 世纪 40 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政治 20 世纪前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探索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 条件 (1) 主观: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政党成熟;贫苦民众成为革命同盟军 (2) 客观: 20 世纪初俄国进入帝国主义发展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社会矛盾 2. 进程 (1) 打倒沙皇: 1917 年,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政治 (2) 指明方向: 1917 年 4 月,列宁发表 “ 四月提纲 ”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3) 抛弃幻想: 1917 年 7 月,临时政府制造 “ 七月流血事件 ” ,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 (4) 再现曙光: 1917 年 11 月,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政治 3. 结果 (1) 颁布《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主张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和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将土地分配给劳动者使用 (2) 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 —— 人民委员会 4. 意义 (1) 对俄国:俄国在短时间内摆脱了封建残余和剥削阶级的统治,为俄国开辟了新的发展道路 (2) 对世界: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经济 从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 —— 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1) 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 特点:兼有 “ 战时 ” 和 “ 共产主义 ” 两个特点 (3) 内容:农业上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上全面推行国有化,商业上取消自由贸易,分配上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 (4) 评价: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对前线红军的粮食供应,为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超越了俄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力水平,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经济 2. 新经济政策 ——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 背景: “ 战时共产主义 ” 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 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 (3) 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4) 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经济 3. 斯大林模式 —— 苏联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探索 (1) 形成原因: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苏联国内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 (2) 确立:苏联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确立了斯大林模式 (3) 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4) 评价: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它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建设造成不良影响,是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文化 繁荣的苏联文学 (1) 背景:十月革命的胜利以及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2) 代表作:高尔基的《母亲》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段特征 政治上:十月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的时代。受经济危机影响,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世界被推向战争的边缘。 经济上: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十月革命后,苏俄 ( 联 )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逐渐形成斯大林模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面对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 科技文化上:现代主义文学和艺术兴起,突出表现了生产力高度发展背景下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迷茫,着力描述人类非理性的一面。影视艺术获得迅速发展,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阶段,电视的发明,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 高频考向突破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20 世纪上半期,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18 卷 Ⅲ , 34 ; 15 卷 Ⅰ , 34 ; 14 卷 Ⅱ , 34 ; 13 卷 Ⅰ , 31 苏 ( 俄 ) 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 16 卷 Ⅱ , 34 ; 15 卷 Ⅱ , 34 ; 14 卷 Ⅰ , 34 ; 13 卷 Ⅰ , 33 ; 13 卷 Ⅱ , 35 1. 胡佛应对经济危机的措施和结果 (1) 措施 ① 对内经济政策 扶助大企业。从 1929 年 11 月起,胡佛政府通过扩大信贷和减低公司所得税的方法,给资本家以财政援助。成立 “ 复兴金融公司 ” ,把 35 亿美元借贷给银行、工业和铁路企业,帮助资本家渡过难关 。 通过新关税法。 1930 年 6 月国会通过霍利 — 斯穆特法,大幅度提高关税。新关税法是为了保护美国的农产品市场,实际上,它保护了美国垄断资本家和大农场主利益,使他们免受外国进口产品的竞争 。 认知深化 考向一 20 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在农业方面,胡佛政府还收购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市场价格,减少 “ 过剩 ” 农产品,缓和农业危机。再有一项就是通过复兴金融公司向农场主贷款。 ② 对外经济政策 胡佛政府采取措施保证美国投资安全,并稳定欧洲资本主义经济,使美国的商品和投资获得出路。 ③ 社会维稳政策 一方面胡佛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推行 “ 自愿联合政策 ” ,通过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扩大就业,维护社会安定。另一方面,由于胡佛政府和美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美国法西斯势力从胡佛到罗斯福执政期间都始终未能得逞,这为美国经济的复兴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 。 (2) 结果:胡佛以上反危机措施,使美国的经济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减缓,有效遏制了法西斯势力。但是,胡佛由于未能采取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等政策,使反危机措施不能明显奏效,但这恰恰给罗斯福新政提供了经验 。 2. 罗斯福新政中的政治体制新政和外交新政 (1) 政治体制新政 ① 措施:积极扩充总统的权力;构建 “ 大政府 ” ,设立新的总统办公室;扮演 “ 议长 ” 角色,频频使用否决权;使最高法院成为 “ 罗斯福法院 ” 。 ② 作用:使美国国家体制发生重要变化,将 “ 总统中心 ” 或 “ 总统主导 ” 巩固下来并制度化,使以国会为中心的近代总统制向以总统为中心的现代总统制过渡得以实现。 (2) 外交新政 ① 措施:从拒绝承认苏联到美苏建交;从 “ 恶邻外交 ” 到 “ 睦邻外交 ” ;从孤立主义到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并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 作用:美国与苏联建交,既有抵制德、日、意法西斯的考虑,又有向苏联出售农产品的考虑。美国对拉美地区实行 “ 睦邻外交 ” ,既有防止法西斯势力渗入和影响拉美的目的,又有更好控制拉美地区这一重要的原料供应、商品输出和投资市场的目的。美国介入反法西斯战争,成为 “ 民主国家兵工厂 ” ,全速开动军事工业和相关民用工业,既可达到支援反法西斯国家的目的,又可达到彻底解决国内失业问题的目的。 3. 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中的作用 (1) 政治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也使美国总统的行政权力急剧膨胀。 (2) 经济机制上:罗斯福新政初步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 社会保障机制上: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弱势群体开始享有法定的经济保护。 时空观念: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都对经济运行机制和发展模式进行了大规模调整,构成了这一历史时期基本的时空内容。 核心素养感悟 1. 命题点: 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危机对美国的影响 (2018· 课标全国 Ⅲ , 34)1929 ~ 1931 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 ( 单位: %) 真题导练 时间 类别 1929 ~ 1930 年 1930 ~ 1931 年 烟煤业 - 12.3 - 19.1 金属矿业 - 6.6 - 18.3 制造业 - 7.2 - 11.3 据该表可知,当时 美国 A.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 经济危机不断 加深 D .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抓题眼 题干材料反映出,三个行业工人的周工资都在下降,这说明当时美国经济状况持续恶化。 找错点 “ 最低工资标准 ” 是在 1933 年出台; “ 调整 ” 是后来罗斯福新政的举措;付给工人工资的是资本家,不是 “ 政府 ” 。 2. 命题点:经济大危机的社会影响 (2014· 课标全国 Ⅱ , 34)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 · 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 现象 A.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深刻影响了美国,当时人们喜欢幻想型影片,这是对现实的逃避。 找错点 “ 繁荣 ” 与史实不符, “ 淡定应对 ” 与材料中 “ 幻想型影片 ” 矛盾, “ 幻想型影片 ” 不属于 “ 现代艺术 ” 。 1. 命题点:胡佛的反危机措施 (2018· 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 28) 胡佛反危机的核心措施是倡导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实行 “ 自愿联合政策 ” 。为此,他还批准了 “ 邻居互助计划 ” ,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主要 表明 A. 胡佛坚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 胡佛坚信民间力量和地方力量 C. 胡佛的反危机措施是不恰当 的 D . 胡佛反危机措施缺乏理论支撑 考向押题 √ 答案 解析 解析 胡佛反危机的核心措施反映出他仍然反对政府介入、干预经济,仍然坚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故 A 项正确。 2. 命题点:罗斯福新政的成效 (2018· 桂林、贺州高三期末, 34) 美国学者狄克逊 · 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 “ 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 ( 罗斯福 ) 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 —— 但话说回来,爱情毕竟是超越逻辑的。 ” 这反映出 “ 新政 ” A. 违背了自由主义的经济理念 B. 整顿金融获得银行家的支持 C. 站在了垄断资本家的对立面 D. 维护了广大劳工的一些权利 √ 答案 解析 解析 材料反映了罗斯福通过实施新政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新政遵循凯恩斯主义,且反映不出 A 项内容,故 A 项错误 ; 罗斯福 整顿金融得到银行家的支持不属于广大人民的范畴,故 B 项错误 ; 新政 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 C 项错误 ; 新政 维护广大劳工权利得到了民众的支持,故 D 项正确。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认知深化 考向二 苏 ( 俄 ) 联的经济政策和社会主义建设 政策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农业集体化 工业 全部国有化 解除部分国有化,部分恢复私人企业 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计划经济 经济 运行 机制 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生产资料所有制 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共存 单一的公有制 作用和 实践 结果 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前期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使苏联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2. 多角度认识新经济政策 (1) 从形式看,新经济政策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 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巩固工农联盟。 (3) 从整个经济制度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无产阶级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之后,对多种所有制形式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多层次经济结构。 (4) 从战略策略看,新经济政策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道路失败后所做出的战略退却,是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从直接过渡向间接过渡的转变 。 (5) 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 3.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1) 内容: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 (2) 实行农业集体化的原因: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资金十分短缺,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化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苏联领导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将全部生产资料收归整个社会所有,把市场经济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排斥在社会主义之外。 (3) 过程 ① 1927 年联共 ( 布 ) 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② 1929 年下半年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 ③ 1937 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 93% 。 (4) 成就: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农业机械化程度有所提高。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和劳动力,有力地配合了工业化。 (5) 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弊端 ① 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② 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农业全盘集体化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 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家国情怀: 苏联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了经验教训。坚持道路自信,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核心素养感悟 3. 命题点:苏联的工业化成就 (2016· 课标全国 Ⅱ , 34)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 是 A. 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 较小 B . 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 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 供应 D . 公有制显示出 优越性 真题导练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苏联的一五计划成就巨大,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这引起了美国人的关注。 找错点 “ 经济危机 ” 基本未对苏联造成破坏; “ 保证 ” 与史实不符;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排斥 “ 公有制 ” 。 4. 命题点:苏联工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5· 课标全国 Ⅱ , 34)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亿千克, 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 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 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 苏联 A. 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 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 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 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 找错点 抓题眼 √ 抓题眼 粮食产量下降,但出口却在增加,这是为了换取工业化所需的资金,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做出了利益的牺牲。 找错点 “ 供不应求 ” 与出口没有直接关联; “ 减产 ” 未影响工业化速度;材料不能体现 “ 影响 ”“ 积极性 ” 。 3. 命题点: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2018· 百校联盟联考, 21)1922 年 10 月,列宁强调:我们一直力求划清界限:搞明白什么是从法律上满足任何公民与目前经济流转有关的要求,什么是滥用新经济政策。这表明 列宁 A. 创造出新的国家资本主义呈现形式 B. 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C. 重视法治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作用 D. 主张严厉打击新经济政策的反对者 考向押题 答案 √ 解析 解析 从材料 “ 搞明白什么是从法律上满足任何公民与目前经济流转有关的要求,什么是滥用新经济政策 ” 可知,反映的是重视法治在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作用,故 C 项正确。 解析 4. 命题点:苏联工业化的弊端 (2018· 宿州一模, 34) 下图为苏联解体后讽刺斯大林时代工业化进程弊端的漫画。作者意在 说明 A. 苏联农业与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B. 苏联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 苏联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 D. 体制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 解体 答案 √ 解析 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时代的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这是符合当时的实际状况的,故 A 项正确 ; 苏联 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也符合斯大林模式,但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 苏联 工业化时代经济文化落后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 ; 体制 弊端导致后来苏联的解体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 压轴大题导练 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 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对本讲内容还未命制过大题。但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仍要高度关注罗斯福新政和斯大林模式这两种现代化模式的有关内容,尤其要注意苏联一五计划和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现代史内容的关联比较。 (2018· 河南天一大联考二测,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凯恩斯认为,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长期需要看,政府对经济一味采取自由放任的不干预政策,单纯依靠私人经济的市场自动调节,不可能做到使资本主义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持续增长。因此,凯恩斯疾呼要实行政府干预经济,并且凯恩斯在为政府设计干预经济的政策时,着眼点放在社会总需求方面。为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应以需求管理为主,要以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需求的方法来弥补私人有效需求的不足。凯恩斯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提出后,很快风靡西方各国经济学界,成为居主流地位的一大经济学流派。 —— 摘编自王东京《凯恩斯 “ 革命 ” 与他的充分就业理论》 25 分大 题导练 材料二 罗斯福考虑到要维护失业者的尊严和身心健康,政府准备兴建一系列大规模公共工程,以促进经济的恢复,扩大就业。 1933 年 3 月 31 日,成立 “ 国内资源保护队 ” (CCC ,亦叫民间资源保护队 ) 。受雇的失业青年,从事诸如预防土壤侵蚀、修筑森林道路、植树、造林、美化公园之类的工作。每人每月工资 30 美元,其中 22 美元 ( 亦说 25 美元 ) 必须寄回其家中。四个月内共招募了第一批的 25 万人,在大约 1 500 个营地活动,遍及各州。 “ 这是美国和平时期规模最大和最迅速的动员 ” 。 —— 摘编自《浅析罗斯福新政的就业政策》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凯恩斯的主要经济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凯恩斯理论很快风靡西方的原因。 (15 分 ) 指导语 “ 主张 ” 根据材料概括,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 政府动用力量干预经济 ”“ 充分就业 ”“ 扩大政府开支、政府需求 ” 。 “ 影响 ” 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注意经济危机、自由放任政策的过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的因素。 答案 答案 主张 :政府要动用力量干预经济;要以充分就业拉动社会需求;要以政府的需求带动社会总需求。 原因: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处于困境;旧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不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凯恩斯理论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2) 根据材料二,指出罗斯福新政所采取的就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10 分 ) 指导语 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 扩大就业 ” 所得工资大部分 “ 必须寄回家中 ” ,在此基础上概括特点。 “ 影响 ” 从对青年人、对经济危机、对社会等角度分析概括。 答案 答案 特点 :将扩大就业与提高社会消费相结合。 影响:遏制了经济危机的加深;扩大了社会救济群体;提高了青年人的自信心;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2017· 河南中原名校三检,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大事简表。 12 分 大 题 导练 1849 年 英国废除鼓励发展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的《航海条例》; 1854 年,外国的商船被准许从事英国沿海的贸易 1929 年 占美国人口 2% 的富人的收入相当于美国全部国民收入的 35% ,而全年收入在 2 000 美元左右的贫困家庭占家庭总数的 60% ,还有 21% 的家庭年收入不到 1 000 美元。 1934 年 苏联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总数的 71.4% 1934 年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到达华盛顿,当时罗斯福正在采取与自由竞争不同的经济政策以应对大危机,凯恩斯的经济思想与罗斯福不谋而合 上表从某些角度揭示了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的两个趋势并予以说明。 (12 分 )(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 ) 指导语 分析材料:注意三个角度。 ( 1 ) 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干预。 ( 2 ) 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 3 ) 世界经济:出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并存的趋势。 审题:指出两种趋势并予以说明即可。 “ 说明 ” 侧重于原因、概况、影响等方面。 答案 答案 示例 趋势 1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从自由主义调整为国家干预。 说明:为了适应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将自由主义作为立国之策,这有利于打破贸易障碍,促进贸易和生产的自由交流、竞争; 20 世纪 20 年代末美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趋势 2 :出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局面。 说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之前,世界上经济形态主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世界上出现两种经济文明形态并存局面。 知识拓展 20 世纪 30 年代的时代特征 (1) 经济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大危机及危机之后的持续萧条,各国纷纷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模式开始形成;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确立了高度集中、集权的斯大林体制 ( 计划经济体制 ) ,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 (2) 政治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社会危机,整个社会动荡不安;面对社会危机,各国选择了不同的政治体制应对危机:一种是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的自由主义改革运动;一种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建立法西斯专政。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这一阶段的典型特点则是高度集权。 (3) 国际关系:这十年可被称作 “ 走向大战的十年 ” ,一方面德、意、日法西斯国家打着 “ 反共 ” 的幌子疯狂侵略;另一方面英、法、美等国采取了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