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试题(word版)
长春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 历史试卷(文科) 出题人:张莹 审题人:郑海坤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 (共60分) 一、 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中世纪后期……意大利商人继续在地中海东部诸国的各个港口与阿拉伯商人相会,收取欧洲公众所需要的种种商品。这种情况对牟获中间人厚利的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来说,颇称心如意;但是,其他欧洲人则大为不满,他们热切地寻找能直接抵达东方的途径,以分享这笔厚利。”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的动力是 A.克服商业危机 B.扩大海外市场 C.对外倾销商品 D.追逐商业利益 2. 1500~1800年美洲人口结构发生变化,欧洲人、印欧混血人、非洲人、非欧混血人数量不断增加,并最终超过美洲原住民。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美洲原住民遭到大量屠杀 B.欧洲人对美洲不断的探险和征服 C.外来疾病导致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 D.欧洲人在美洲大陆的分布越来越广泛 3.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说,二是尼德兰革命说,三是“1500说”。越来越多的人支持第三种观点,这一观点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B.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 C.标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D.打破了隔绝的状态,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 4.马克思说:“美洲金银产地的出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的获取黑人的场所,这一切都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充分说明了 A.殖民扩张与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B.黑奴贸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美洲殖民地的开发为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 D.殖民扩张传播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5.17世纪下半期,因为茶叶价格的昂贵以及输入英国的茶叶数量少等因素,饮茶在英国并不流行,茶只是英国上层社会追逐的时尚品。到18世纪上半期,饮茶在英国仍不甚流行。但到18世纪中后期饮茶开始在英国盛行,饮茶风俗遍及城乡各个阶层。突出表现为茶叶进口量的大增,茶叶走私的活跃和当地茶具制造业的兴起等。这些变化表明 A.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B.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C.价格革命来势汹汹 D.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确立 6.工业革命前,英国矿井里使用蒸汽唧筒抽水。1765年,修理过唧筒的瓦特发明了一种单动式蒸汽机,后在工厂主的合作和资助下,终于改进制成“万能蒸汽机”,并广泛使用到工业领域。该过程表明,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领域的主要发明创造 A.源自于劳动实践 B.依赖于科学理论的突破 C.取决于资金保障 D.得益于各阶层广泛参与 7.史学家陈旭麓曾说:“洋务派的出世,是中国有地主阶级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分化,中国近代政治经济的改革是由他们开始的。先前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如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人虽然提出了不少改革主张,但还是一种思想。”根据这句话,可以推知洋务派 A.促使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B.使得崇洋媚外思想开始出现 C.让改革派思想有了实践意义 D.促使国家走向分裂的道路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若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企业的角度来分析,这里“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的含义是 A.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B.有利于西学的传播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9.甲午战前十年清朝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为国内自强运动创设了良好的环境。英国有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国内外普遍认为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 A.西方转变侵略手段 B.日本经济发展缓慢 C.中国政治比较稳定 D.中国近代化成效显著 10.张謇从“通州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的思想出发,于1895年冬开始筹办大生纱厂,建成投产后精心经营,取得了较好的效益。这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获得初步发展 C.实业救国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个人努力程度决定民族工业发展状况 11.严中平在《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中指出,国民党统治区的3758家工厂中,有590家在1937年就存在,有3168家是1938~1942年创办的。这些工厂大多数设在四川、湖南、陕西。材料表明 A.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B.中部和西部地区成为当时中国经济重心 C.抗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抗战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工业布局的调整 12.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大范围的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由综合型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这主要是为了 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 B.适应国家经济战略需要 C.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天津对外贸易发展 13.美国罗斯福新政和新时期中国改革都是对原有社会治理模式的改革和拯救,从而使单纯的经济制度趋于一种混合经济状态,两者所确立的新的经济模式分别是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国家干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4.浙江姚浜村是中国第一个实行“整村土地流转”的村庄。全村的土地先由村里集中、进行统一规划后,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发展种、养、加工综合生产经营,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探索。此后,土地流转逐步推广开来。材料主要说明 A.个体经营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 B.提高土地公有化程度促进农业发展 C.土地流转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 D.变革土地所有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15.《中国经济改革30年(政府转型卷)》指出,新时期中国政府转型的历程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经济建设型政府阶段、经济调节型政府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阶段。这表明新时期的中国政府转型 A.以增强企业的活力为中心任务 B.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D.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 16.1978年底柳传志从报刊文章中嗅出了“春天”的气息,1984年他用20万元开始创业,20年后联想收购了“蓝色巨人”美国IBM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2013年联想跃升为全球市场份额最高的个人电脑供应商。作为一个案例,材料最能说明 A.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B.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 C.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 D.我国实现从低收入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 17.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量返乡闽南籍海外移民在厦门鼓浪屿兴建了一批融西式风格与地方传统于一体的近代建筑,类似建筑也存在于漳州、泉州等地,逐渐形成了建筑上的特殊风格。这可以用来说明 A.西方文化影响遍及中国乡村 B.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创新 C.中国建筑风格受到西方冲击 D.西式建筑仅见于通商口岸 18.翻阅民国时期的报刊,经常会发现人力车夫捣毁电车或公共汽车的报道。当时,人们既对人力车夫的命运寄予同情,又对电车与公共汽车的遭遇表示惋惜。这种矛盾的心情不但存在于普通民众心中,而且在政府的处置文令中也依稀可见。这种现象 A.反映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的现实状况 B.印证了临时政府注重对交通文明的培养 C.因近代交通工具本身存在弊端而发生 D.说明当时民众普遍不接纳新式交通工具 19.1868年,上海首次由欧洲运来自行车;20世纪后半期,中国成为自行车王国;截至2016年数据显示,中国共享单车市场整体用户数量已达到1886万并仍在迅猛增长,预计2018年将达到2.35亿。材料表明 A.新中国科学水平的提高 B.信息传递改变了大众思想 C.社会交通和观念的变迁 D.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了世界 20.百度公司董事长李彦宏表示:“在中国,传统产业对于互联网的认识程度、接受程度和使用程度都是很有限的。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则说:“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这说明 A.互联网意味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场革命 B.传统产业不需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 C.互联网思维正全面而深刻地改变人类生活 D.没有互联网,就没有新的文化和价值观 21.经济学家张维迎认为,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奇迹源于市场的逻辑,即生产力的提高来自技术进步和创新,技术进步和创新来自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受市场规模的限制。市场的规模越大,参与交易的人越多,市场的分工就会越细,技术进步就会越快。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印证上述观点的是 A.加入世贸,融入全球 B.开发浦东,打造上海 C.政企分开,权责明确 D.包干到户,提高收入 22.1932年,全世界机器出口的1/2销往苏联,在苏工作的外国专家近2000人;1933年,苏联向西方国家贷款总额高达14亿卢布;1935年,出现苏联与资本主义国家建交高潮。这些现象反映了 A.该时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B.西方经济危机局面得到缓解 C.经济全球化得以加速发展 D.经济建设突破意识形态阻碍 23.传统制造业曾被认为是“夕阳产业”。但国际金融危机后,以科技创新驱动传统经济发展成为多国的国策。美国正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德国提出“德国工业4.0”战略目标,中国也将“中国制造2025”定位在战略层级。上述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新经济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经济 B.新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竞争 C.国家干预政策已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各国跨入到知识经济时期 24.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大越公就越优越,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必须加强党的领导,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该认识体现了苏联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市场经济是苏联经济的核心 D.计划体制之下的市场经济 25.下表是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类别 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 1970年实际产量 钢 1.45亿 1.15亿 煤 3.9亿 3.35亿 肉 2500万 1230万 蔬菜与瓜类 4700万 1300万 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26.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这说明 A.布雷顿森林体系影响不复存在 B.美国丧失了经济霸主地位 C.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双重保障 D.各国经济发展独立性增强 27.从欧盟发展的过程看,所谓“国族国家”的主权(国族是在近代才被广泛使用的术语,顾名思义,同国之族),并不必然是绝对的。在欧盟的框架下,许多主权项目可以让渡给区域组织,同盟诸国可享有更多的共同福祉与利益。据此,我们可以看出 A.欧盟成员国外交上用同一个声音说话 B.欧盟成员国“脱欧运动”的必然性 C.欧盟组织权力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D.欧盟组织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28.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至今,贸易量翻了三番。但进入2017年以来,美国不断声称《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得企业从美国向墨西哥迁移更加容易,导致美国工人失业而威胁退出。下面对此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美、加、墨三国完全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B.墨西哥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最大受益国 C.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面临挑战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缩小 29.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的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C.全球化加深使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趋于理性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 30.“在世界许多地方,普遍的商业化和通过外来影响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的重塑,刺激人们寻找回归,寻求他们本身的传统和价值。”作者意在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应重视 A.传统文化的价值B.文化理念的趋同C.商业的文化功能D.外来文化的影响 第Ⅱ卷 (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2小题,31题20分,32题2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 ……1660年,一 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 ……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 源地。……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由工业革命 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钟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 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 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 ……1848年英国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条例》, 至此英国基本上建立起了完整的水资源污染防治的法律体系。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 己生活条件的要求,……也包括着,改善公共卫生条件,消除环境污染等内容……。 英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创立者查德威克,……用大量事实说明了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流 行,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他们锲而不舍的努力,换来了环境的改善,使人们重新获 得享有良好环境的权利。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6分) (3)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治理环境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启示。(8分) 32.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6月青岛举办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指出,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763年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时期,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据有显著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却大发战争财。战争 结束之时,美国成了一个工业、金融和军事强国。1945年,美国的煤炭产量占世界 的二分之一,石油占三分之一,电力占二分之一……它拥有占世界70%的黄金储备。 这为美国争夺世界霸权提供了基础,使得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 体系,确立自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数据来自刘景华《人类六千年—16世纪至今》 材料三 尽管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等一系列方面提供 了便利条件,但……在世界市场的全面竞争中,由于资源、劳动力等传统因素作用相 对下降,科学技术作用增大,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无力的地位,其必然结果是导致与 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摘编自邵培仁、陈兵《经济全球化利弊分析》 材料四 全球经济治理应该以平等为基础,更好反映世界经济格局新现实,增加新兴 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 平等、规则平等。 ——《习近平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讲话选编》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63年至1914年,欧洲是怎样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霸权的?(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得以按照自己的设想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原因。为确立“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8分) (3)依据材料三、四,指出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不利影响及中国应该如何应对?(8分) 答案: 一、单选题(60分) 1D 2B3D 4A 5A 6A 7C 8C 9D 10C 11D 12B 13D 14C 15C 16C 17 B18 A19C 20C 21A22D 23 B24B 25A 26D27D 28C 29 C30A 二、非选择题(40分) 31、(20分) (1)原因:立法推动圈地运动提供自由劳动力;殖民扩张和三角贸易提供了资本和广阔的海内外市场;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确立专利制度,鼓励发明创造;丰富的煤铁资源;先进的手工业技术;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影响:推动城市化进程;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贫富分化加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3)措施:英国政府通过立法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斗争促进了环境的治理和改善。(4分)启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4分,言之成理即可) 32、(20分) (1)率先启动现代化进程(或工业革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启蒙运动促进思想的解放;通过殖民扩张,逐步确立资本主义殖民体系。(4分) (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2)原因:二战冲击了欧洲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美国经济实力膨胀。(4分) 措施: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实行马歇尔计划。(每点2分,任答两点4分) (3)影响: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2分) 建议:加快发展;深化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