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邢台市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不自我夸耀,不轻易改志节,不放弃操守。 B. 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 “士为知己者死”是侠义之士最高的道德标准。在他们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 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B. 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 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 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 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 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 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不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 C项,“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错误,原文第二段“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可见选说道义和生命一样珍贵是不符合文意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A项,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错误,张冠李戴,结合原文第2、5段内容可知,本项错在于:“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注意两部书“狭义之士”的区别,不能混淆。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本类试题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D项,“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错误,根据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可见选项表述太绝对。 故选D。 【点睛】解答理解概念类题目的方法是:①要找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和特征;②要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③要把握与其他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④要依据题干和选项找到信息所在的文本位置,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分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张冠李戴,不可无中生有,不可曲解原意等,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可能算不上大事。仅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就有太和殿、慈宁宫等大体量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竣工;相比较来说,养心殿古建筑规模和体量要小得多。然而,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又可以算得上大事,不仅在于养心殿知名度高、影响深远,还在于此次养心殿维修保护被确定为“研究性保护项目”,这在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历史上是第一次。 面对故宫古建筑维修保护所出现的传统营造技艺传承后继无人、高质量材料不能正常使用、维修保护过程中记录与研究缺失等一系列问题,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冲破古建筑工程招投标制度的制约,探索工匠招募制度,实现全过程人才培养,建立起故宫博物院古建筑保护传承队伍,为古建筑维修保护提供了经典案例,为文化遣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 (摘编自单霁翔《留住传统建筑的精髓》) 材料二: 4月15日傍晚,位于法国首都的巴黎圣母院发生大火,造成巴黎圣母院塔尖倒塌,建筑损毁严重。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个警讯。我国是文物大国,与西方建筑以石结构为主不同,我国古代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留下的木质结构文物不胜枚举,毁于火灾的文物不在少数,近年来,就有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遇真宫主殿、云南香格里拉独宗克古城遭大火荼毒。 权威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电气原因占总数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这组数据,让人悲哀,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 (摘编自王石川(巴黎圣母院火灾为重点文物保护再次敲响警钟》,(光明日报)2019年4月18曰) 材料三: 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5种类型: (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崖顶勾抹、局部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 (2)抢险加固工程。古建筑的某些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如支顶、牵拉、堵挡、加固等应急工程。 (3)重点修缮工程。古建筑进行较全面和较大规模的修缮,必须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在充分掌握科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4)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巳损毁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 (5)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 (摘编自秦半两《古建筑施工修缮常见的五种类型与方法》)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养心殿维修保护工程是大事,不仅因为养心殿地位特殊,更在于工程本身意义重大。 B. 2009年至2014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千余起,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 C. 古建筑重点修缮工程最好经过认真分析,广泛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再进行施工。 D. 为保护武当山古建筑群而修建消防站时,应充分考虑到建筑的风格、环境的风貌。 5. 下列古建筑的维修属于局部复原工程的一项是 A. 北京故宫太和殿更换破碎琉璃瓦。 B. 山西高平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 C. 巴黎圣母院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 D. 锦州广济寺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 【答案】4. B 5. C 6. ①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留住传统建筑精髓。②吸取教训,重点故好防火工作。③根据古建筑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分类科学维修。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错误。结合“权威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电气原因占总数20%,其他原因依次为放火、玩火、吸烟、雷击”分析可知,原文是说“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占总数近40%”,不能表明“大多数是因生活用火不慎”导致的。故选B。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解答此题时,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需要理解“局部复原工程”的意思,结合材料三内容“局部复原工程。是指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致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分析,可以理解“局部复原工程”的意思。结合材料三,分析选项内容, A项,结合“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分析,“更换破碎琉璃瓦”属于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 B项,结合“古建筑的某喳部分在发生了危及文物安全险情时要进行抢救”分析,“二郎庙木构件补接榫卯”属于抢降加固工程; C项,结合“对存有遗址而地面建筑残缺不全或已损致部分的古建筑进行局部复原”分析,“被烧毁塔楼尖顶重建”属于局部复原工程; D项,结合“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等分析,“古建筑群修建拦雀网”属于保护性建筑与构筑物工程。 故选C。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故宫博物院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等作为示范项目,建立专家咨询机制,对文物现扶及维修保护进行全过程科学记录……为文化遣产保护探索了可行之路”分析,可以创新古建筑保护机制,留住传统建筑精髓,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结合“2009年至2014年年初,全国文物古建筑发生火灾1300余起,生活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居首位……也说明我们在防火上还有较大改进空间。在唏嘘中吸取教训,在喟叹中反求诸己,把我们的古建筑保护得更好,绝不蹈其覆辙,这应是我们的底线责任”分析,吸取教训,重点故好防火工作,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结合“古建筑的维修,根据其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一般分为5种类型:(1)经常性保养维护工程。古建筑需进行经常性保养与维护,包括崖顶勾抹、局部补漏、梁柱和墙壁等支顶加固、庭院清理整顿、室内外排水等小型工程……为了保护不可移动文物而附加的排水防洪堤坝、防雨房、消防站等安全设施,应与文物本身及环境风貌相协调”分析,可以根据古建筑残损程度和工程性质,分类科学维修,更好地保护、维修古建筑。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窍门 [前苏联]左琴科 现在住旅馆可真难哪,这是谁都知道的事。 我一到了南方,立即就深有感触。 一下轮船,我就快步直奔旅馆。旅馆的守门人对我说:“现在的旅客可真奇怪,一下轮船,就都朝我们这儿奔,可是我们这里已没有闲房间了,全都客满。” 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好耍个花招,再碰碰运气吧。离开旅馆,我一边走一边琢磨法子。 我手里拿着两件东西:一件是普通的提篮,另一件确实是个挺漂亮的钢板手提箱——其实就是个三合板箱子。 我把提篮暂存在卖报人那儿,然后把身上穿的那件从外国进口的大衣反穿了起来,大衣的方格里子就成为大衣面。我又把便帽低低地压在鼻梁上,买了支雪茄烟叼在嘴上。我就这么个打扮,提着那只出口的钢板手提箱,大模大样地再次闯进了那家旅馆。守门人对我说:“先生!您不用进去了,里面没有空房间。” 我没理他,走近一个服务员的眼前,操起半通不通的外国话说:“一个、房间的、有?” 服务员自言自语地说:“我的上帝啊!外国佬来啦!” 接着,他也用半通不通的外国话回答说:“是,是的,一个、房子的、可以的、有,有。请,请。我这就给您腾房间,尽可能找个好房间,臭虫少一些的。”表面上我装得神气十足,其实两条腿却在哆嗦着。 这个服务员挺爱扯外国话,于是他又问:“对不起,先生!请原谅。您是德国人,还是别的哪国人呢?” 我心中暗想:真糟糕,万一这个服务员懂德国话可咋办呢?于是,我对他说:“我是西班牙。一个、房间的、明白吗?你的。西班牙,西班牙的。”啊哈,这一下这个服务员可惊呆了。 “我的上帝呀!是来了个西班牙人!请您等一等,当然,我已经明白,方才您说的是西班牙,西班牙人。” 显然,他说话时,身子在发抖。我的手一直在哆嗦,他的手也在打战。我们两个人一边说着话,一边在不停地发抖。 这时,我用似通非通的西班牙语对他说:“对的,对的。请您把我的箱子送到我的房间去,其他以后再说。” 服务员回答说:“好,好的。不用您嘱咐。” 一点也没有错,这个服务员想赚钱的劲头来了。他又问道:“先生,您付什么钱呢?是给外国钱,还是给我们的钱?” 为了让我明白他的意思,他用手指头比划着杠杠和圆圈。 我心中嘀咕着:我可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真讨厌,快点提箱子算了。 我一心想弄一个房间,其他的什么也顾不上了。 服务员用手提箱子,由于殷勤过分,用力太猛,箱子盖啪的一声绷开了。 箱子一打开,里边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掉了出来:破衬衫、短裤衩、“吉尔”牌肥皂,还有其他的国货。 服务员一看,脸都气白了。他立即明白是上了当,气呼呼地说:“啊,好你个西班牙流氓,快点拿出证件来!” “我不明白,”我尴尬地说,“要是没有房间的话,我就走。” “您看!”服务员对守门人说,“他竟然冒充外国人混进来!” 这时,我真想快点溜走,可是,守门人反倒说:“哎,我说同志,请到这边来,您甭害怕。您真是急等着要房间吗?” “我是刚下船的,有些晕船,这会儿连站都站不稳当。请您行个好,快给我弄个房间,我好躺下歇歇。我可以多给你们点钱!”我哀求着说。 “我们是不受贿的。如果您真是急着要房间,我可以给您找一个,也不用什么酬谢。”服务员说,“只不过这个房间没有钥匙。房间锁着,钥匙弄丢了。您得再付十五卢布给钳工,让他给您打开房门,再从旧钥匙中找一把配上。” 我乖乖地付了钱,算是弄到了一个房间。 到了晚上,隔壁旅客告诉我说,这个房间的钥匙根本没有丢,不过让他们敲去了十五卢布竹杠而已,那位旅客为自己房间的钥匙付了十卢布。我因冒充西班牙人,又被他们多弄去五卢布。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挺知足的,因为到底有房间住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被敲诈了十五个卢布,但“我”还是“挺知足”的,既表达了一种“我”的宽慰和无奈,也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对丑恶现象的不满。 B. 文章以“我”的口吻叙述故事,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让故事显得更为真实。 C. 文章用夸张的细节,如服务员和伪装成外国人的“我”交谈时,“身子在发抖”,“我”的手在“哆嗦”,凸显讽刺的特色。 D. 文中的服务员发现真相,欲赶“我”出去,守门人却让“我”留了下来,同是唯利是图,守门人显得稍微仁慈一点。 8. 小说的标题“窍门”有何深刻内涵?请简要分析。 9. 小说中画波浪线部分提到了“手提箱”或“箱子”,反复出现这一典型细节,有什么作用? 【答案】7. D 8. “窍门”是指“我”为了能够在旅馆弄到一个房间耍的一个花招,也是指看门人和服务员敲顾客竹杠骗取钱财的方法。作者用这样的标题来揭示主旨,有力地讽刺了 他们这种唯利是图、虚伪狡诈的行为。 9. ①“手提箱”或“箱子”交代矛盾双方产生的过程,推动故事情节的自然发展。②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我”是借助物件之一箱子来冒充外国人,而旅馆服务员是在帮“我”提箱子献殷勤时,通过箱子里的物品而发现“我”在耍花招,并借机让“我”多付了钱,形成了鲜明对比。③“手提箱”或“箱子”还可以使发展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服务员认定“我”是西班牙人时,将帮“我”提箱子到房间去,可箱子打开后发现里面是国产的普通物品时,立刻态度陡转,最终为高潮发生做铺垫,前后呼应,为彰显主题服务。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D项,“同是唯利是图,守门人显得稍微仁慈一点”错误,守门人和服务员是以唱双簧的形式达到目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把握小说标题的作用: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概括起来有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和效果五个方面。本题要求分析标题“窍门”的深刻内涵,从其表面含义入手,然后分析其背后的含义和它所体现的文章主旨。从“然后把身上穿的那件从外国进口的大衣反穿了起来,大衣的方格里子就成为大衣面。我又把便帽低低地压在鼻梁上,买了支雪茄烟叼在嘴上。我就这么个打扮,提着那只出口的钢板手提箱,大模大样地再次闯进了那家旅馆”“走近一个服务员的眼前,操起半通不通的外国话说:‘一个、房间的、有’”可见,“窍门”是指“我”为了得到旅馆房间,装外国人耍花招;从“我好躺下歇歇。我可以多给你们点钱”“我们是不受贿的。如果您真是急着要房间,我可以给您找一个,也不用什么酬谢……只不过这个房间没有钥匙。房间锁着,钥匙弄丢了。您得再付十五卢布给钳工,让他给您打开房门,再从旧钥匙中找一把配上”“隔壁旅客告诉我说,这个房间的钥匙根本没有丢,不过让他们敲去了十五卢布竹杠而已”可见,也是服务员和守门人为了多赚钱耍的花招。作者用“窍门”来形容这样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为了讽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本题“手提箱”或“箱子”的细节描写,“确实是个挺漂亮的钢板手提箱——其实就是个三合板箱子”“提着那只出口的钢板手提箱,大模大样地再次闯进了那家旅馆”可见,这个箱子是推动情节发展的有力道具,让“我”能冒充外国人;“服务员用手提箱子,由于殷勤过分,用力太猛,箱子盖啪的一声绷开了”,服务员对箱子的态度殷勤,塑造出趋炎附势的性格;箱子里的东西,也揭示出“我”的真实身份,并为后文服务员与守门人合伙多收钱做了铺垫。 【点睛】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初,祖宗时,差役行久生弊。王安石相神宗,改为免役。司马光为相,知免役之害,不知其利,欲复差役,轼曰:“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光不以为然。轼又陈于政事堂,光忿然。轼曰:“昔韩魏公刺陕西义勇,公为谏官,争之甚力,韩公不乐,公亦不顾。轼昔闻公道其详,岂今日作相,不许轼尽言耶?”光笑之。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轼与弟辙,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 10. 对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B.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C.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D.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是古时对一个人的称呼,一般应该是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时由乡中长老或贵宾所取,可以与名的意思一致,也可以相关,甚至相反。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吉、嘉、军、宾、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长官为礼部尚书。 C. 《春秋》是由孔子修订的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乐经》、《尚书》、 《诗经》、《礼记》合称“五经”。 D. 举子即举人,授予通过乡试者。乡试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皇帝亲派主考官,因在八月举行故称“秋闱”,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才华出众。欧阳修在梅圣俞面前很是推崇苏轼,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时间久了,大家才真正信服欧阳修的话。 B. 苏轼勤政爱民。黄河决口,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苏轼说服卒长带领手下人尽力筑堤,自己住在城墙上,过家门不入,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C. 苏轼敢于直言。苏轼和司马光就差役制和免役制的利弊争论不休、各执己见,司马光很愤怒,苏轼用司马光做谏官时的事情对他进行反驳。 D. 苏轼仕途坎坷。苏轼自从中举以来,一直以爱戴君王为本,其忠心耿直、正直无畏远在群臣之上,但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烛之武退秦师》) (3)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答案】10. C 11. C 12. A 13. (1 )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2)(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3)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 (4)抬头纵观广阔天空,低头观察繁多的万物,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高兴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 “日数千言”的主语是“属文”,应是“属文日数千言”,大意是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属文”后不能断句,排除A; “未能言”的主语是“口”,要连在一起,排除B; “见”的宾语是“是书”,要连在一起,排除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年号、谥号、庙号、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春秋》……与《乐经》、《尚书》、《诗经》、《礼记》合称‘五经’”错误,五经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刚开始都很厌烦”错误,对“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的“厌”理解错误,厌:心服。即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故选A。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汝”,你;“顾”,难道;“为”,成为。(2)中“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界;“阙”,使动用法,使……削弱;“焉”,从哪里。(3)中“还”,绕着;“卒”,突然;“度”,常态。(4)中“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广阔的天空,繁多的万物;“所以”,固定词组,用来……的;“信”,实在。 【点睛】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苏轼十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外出四处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授苏轼读书。程氏在读到东汉《范滂传》时,不禁感慨叹息。苏轼问母亲:“如果苏轼将来做范滂(东汉人,字盂博,少年时便怀澄清天下之志)那样的人,母亲是否允许呢?”程氏说:“你能够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的时候,苏轼博学多识,通晓经书和历史,每天写文章洋洋数千言,喜欢贾谊(汉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陆贽(唐代贤相之一)的文集。不久当他读到《庄子》的时候,感叹说:“我以前有这样的想法,但嘴里却说不出来。现在看到这本书里写的,正好和我心里想的一样啊!”嘉佑二年(1057),参加礼部的科举考试。当时文章支离分裂和诡异奇怪的弊病很严重,欧阳修正思索有什么方法能救治这种弊病。当他得到苏轼的《刑赏忠厚论》这篇文章时,又惊又喜,就想评为第一,但又怀疑可能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于是最终只评为第二名,但是凭借“《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参加殿试,中乙科。后来苏轼携书信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著名诗人)说:“我的文章比这个人要逊色一大截啊!”刚开始听到欧阳修这话的人都认为是欧阳修虚夸,并不信服。很长时间之后,大家才真正信服了欧阳修的话。 (苏轼)调到徐州(今江苏徐州市)任知州。黄河在曹村这个地方决口,泛滥于梁山泊和南清河等地,最后洪水汇集到徐州城下。暴涨的洪水没有被及时疏导,徐州城将要被洪水冲毁,城里的富裕人家都争着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出城,老百姓都动摇了,我还与谁守卫这座城池呢?我在这里,就决不允许洪水危及城池。”于是,将逃出城外的富人们又赶回城里。苏轼拜访守卫徐州城的xx,叫出士兵头目说:“黄河水将危害到徐州城,事态非常紧急,即使你们是禁军,也要听从我的命令为我效力。”士兵头目说:“您太守大人尚且不躲避洪水和污泥,我们都是小人,理应为您效命。”于是带领手下人拿着畚锸等走出军营,修筑起东南长堤。雨日夜不停,城墙仅有三版没有淹没到洪水里。苏轼在城墙上过夜,路过家门时也没有进去。他让各级官员分别堵住各自防守的地方,最后终于保全了徐州城。 当初,宋太祖时实行差役制度,时间长了,产生了弊病。王安石担任宋神宗的宰相时改为免役制。司马光担任宰相,知道免役的害处,不知道它的好处,想要恢复差役制。苏轼说:“差役制和免役制各有利弊。免役的害处是官吏聚敛民财,钱财聚集在朝廷而百姓闹钱荒。差役的害处是百姓长时间服役,不能专心全力在农事上,此时那些贪婪狡猾的官吏就趁机做一些不法的事情。这两种害处的程度,大概是相等的。”司马光并不认为苏轼说得正确。苏轼又在政事堂陈述自己的观点,司马光很愤怒。苏轼说:“当年宰相韩魏公(指韩琦,是宋朝时辅佐过三任皇帝的宰相)指责陕西省的义勇军,您当时是谏官,努力和他争执,韩公不高兴了,您也不顾。苏轼以前听您详细说过这件事,难道今天您做了宰相,就不许我苏轼把话说完吗?”司马光听完笑了起来。 苏轼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学习文章,后来得力于天赋。即使是嬉笑怒骂的言语,也都能写成文章诵读。他的文章博大丰富,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从文章产生以来,(这种情况)大概也是很少见的。苏轼自从成为举人到后来出入皇帝身边做侍从,都一定是以爱戴君王为根本,忠心耿直的言论,正直无畏的节操,都远远在众大臣之上。只是他被小人嫉妒和排挤,使得他不能安然在朝廷中任职。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 “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D. 老作平原客”中“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5. 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答案】14. D 15.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处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感;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错误,曲解文意,“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本诗,《客游》译文: 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悲愁充满了客游千里的羁旅之心。没有机会进京求取功名,却只能长久地淹留在赵国的旧地。自己已经离乡三年了,一年四季都没有机会去祭拜自己的祖宗。我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相同点:从李诗“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看,诗人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每次思归都未能如愿,因此,只能写封书信来表示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从杜诗“家书抵万金”看,抵万金,写出了收到家书、知道家人消息时的高兴,两首诗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不同点:从杜诗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因为战乱而荡不安的关切,对家人的挂念,抒发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从李诗表,“旅歌屡弹铗”,经常像冯谖那样弹唱失意的剑歌,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手法和情感错误。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认为“真的猛士”应当具有的品格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氓》中女主人公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了一句话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2).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3). 总角之宴 (4). 言笑晏晏 (5). 于嗟女兮 (6). 无与士耽 (7). 夫人之相与 (8). 俯仰一世 (9).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10). 齐彭殇为妄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中需注意“晏”“于嗟”“耽”“诞”“彭殇”的书写。 【点睛】名句默写的几种识记方法: 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 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 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 四、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经典的影视作品总是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将这些经典重新搬上荧屏,成为不少创作者的选择。近年来,各类翻拍剧 。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当然,翻拍本身 。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但好的翻拍应该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作者应随着时代生活进行新的创造,赋予作品新的内涵,让经典作品不断与当下进行对话,与一代一代的受众产生新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从这个角度来说,( )。 其实,翻拍是一件难事。原作 ,本就树起了较高的标准,再加上观众的“回忆滤镜”,想要出新出彩并不容易,它需要付出更多的匠心与努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翻拍又是一件容易的事。故事已经有了,不用从头开始创作剧本,观众基础也有了,甚至自带话题和热度,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创作和宣发成本。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翻拍是艺术的再创作,创作人员不能在 中束缚了自己,更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了自己。对经典多一些敬畏,对观众多一些诚意,对作品多一些感情,才是创作应有的态度。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 层出不穷 无可非议 脍炙人口 亦步亦趋 B. 不一而足 无可非议 妙语连珠 人云亦云 C. 层出不穷 无可厚非 脍炙人口 人云亦云 D. 不一而足 无可厚非 妙语连珠 亦步亦趋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再造和重现。 B. 经典在翻拍过程中得到重现甚至再造。 C. 翻拍本身是再造经典和重现经典的过程。 D. 翻拍本身是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的过程。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之所以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B. 创作者如果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C.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捷径,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 如果创作者没有高远的追求,只想着尽快把作品变现,那翻拍就被当作一条“赚快钱”的方法,这也正是目前市场上翻拍剧扎堆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17. A 18. D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层出不穷:指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第一空修饰对象为“各类翻拍剧”,应该用“层出不穷”。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无可厚非: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第二空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翻拍本身没有错”,因此应该选“无可非议”。脍炙人口:好的诗文和事物,人人称赞。妙语连珠:巧妙风趣的话一个接一个。这里修饰的“原作”指经典影视作品,用“脍炙人口”更合适。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强调做事。人云亦云:没有主见,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强调说话。原文语境为“翻拍…… 束缚……,指做事。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补写的句子位于第一段结尾,上文话题是“翻拍”,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补写句子陈述主体为“翻拍”,排除A、B项,“重现”“再造”为递进关系,排除C。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考生应按照题目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这是一道选择题。首先对比四个选项,发现异同。通过语感或分析句子成分判断判断,考生平时应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 A、B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放在“创作者”前,应排除; D项,“一条”“方法”搭配不当,应排除。 故选C。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结交“两个朋友”:一个是图书馆,一个是运动场。 ②培养“两种功夫”:一个是本分,一个是本事。 ③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 ④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 ⑤构建“两个支柱”:一个是科学,一个是人文。 ⑥记住“两个秘诀”:健康的秘诀在早上,成功的秘诀在晚上。 北京大学第三十二任校长王恩哥刚上任,就在新学期开学典礼上向学生提出了以上要求。这些要求在全校引发热议,神速传播,有学生形容这是新的校训。读了上面六句话,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理想的奠基石 北大新任校长王恩哥的演讲振聋发聩。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乐于吃“两样东西”:一个是吃亏,一个是吃苦;插上“两个翅膀”:一个叫理想,一个叫毅力。一个善于吃亏、乐于吃苦并以毅力作伴的人,必将是一个出类拔萃、成就大事的人。 吃亏为实现理想积淀精华。弘一法师曾告诫人们:“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淮阴侯韩信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但有谁知,这位战功显赫的大将军曾经吃过大亏。淮阴一屠夫向韩信挑衅:“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韩信注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从那人胯下钻了过去,引来众人哄笑。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韩信何以叱咤风云,纵横捭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在天下大乱时不率性而为,能吃亏,善隐忍,懂蛰伏。事实证明,吃亏是宽厚大度的表现,是谦恭礼让的美德,是心胸豁达的风采。 吃亏是福,比吃亏更难是吃苦。 吃苦为实现理想磨砺意志。人生之路九曲十八弯,成功之路更是遍布激流与险滩。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赢得喝彩,头戴皇冠。“奥运五金主”陈若琳5岁开始练习跳水,连续参加三届奥运会,五次夺得个人金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训练旋转,跳跃,可谓苦不堪言。在里约双人10米台决赛中,央视解说员说:“陈若琳后背上贴的膏药好像打了补丁一样。”正是因为能吃苦,不畏难,善实干,陈若琳苦尽甘来,硕果累累,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人生。她的成功绝非偶然,她受过的苦成就了她的勋章,积累了她的财富。正如吴承恩所言:“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 吃苦难,难在坚持。常吃苦,需要毅力。 毅力为实现理想提供保障。苏东坡在《晁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林肯,美国第16任总统,一个令全世界为之叹服的伟人。观其一生,两次经商两次失败,十一次竞选八次失败,虽然心碎,但依然火热;虽然痛苦,但依然镇定;虽然崩溃,但依然坚持!因为他坚信,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屡败屡战,永不言弃。他用行动向世人证明:毅力是决胜的助跑器,是放飞理想的翅膀。难怪鲁迅先生说:“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斯言信矣! 人生就像在素描本上画圆,吃亏、吃苦和毅力就像用笔勾勒描摹,缺了哪一笔都不会“圆满”。只有三者兼具,才能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绘制最新最美的蓝图。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本题为材料作文,是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要求从所列句子中任选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写好这个题目,首先是确定立意;而准确、合理立意的前提,是明确各句话的含义。第①句话,结交“两个朋友”,是指到图书馆里博览群书,不断地“充电”,为自己积蓄能量;到运动场上锻炼身体,练就强健的体魄。第②句话,培养“两种功夫”,是指做人要安守本分,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不违法乱纪;要练好强硬的本领,靠自己的能耐立足于社会。第③句话,做人不怕吃亏,做事不怕吃苦。吃亏是福,吃苦是福。第④句话,如果一个人有了“理想”和“毅力”,就能够目标远大,意志坚强,飞得更高、更远。第⑤句话,要掌握科学知识与科学方法,牢记人文关怀,懂得肯定人、尊重人、关爱人。第⑥句话,要利用好业余时间,积累知识,强身健体。因为业余时间能成就一个人,也能毁灭一个人。明确了句子的含义之后,就要按照题目的要求,“以其中两句为基础确定立意”。怎样选择立意,其关键是找到材料之间的逻辑关联性,不能生拼硬凑,牵强附会。 【立意】如选择第①、②两句组合,可以立意为“知书强体长本事,为人处世尽本分”;如选择第③、④两句组合,可以立意为“吃亏、吃苦和毅力是实现宏伟理想的三大秘诀”;如选择第①、⑥两句组合,可以立意为“业余时间不荒废,读书运动两相宜”;如选择第①、⑤两句组合,可以立意为“读书运动讲方法,知书达理尊重人”等。 【结构】本文选择吃亏、吃苦、毅力、理想为基础立意,机智合理,逻辑严密。最大亮点有三:一是结构整齐美观,脉络分明。主题部分运用并列式结构,设置三个分论点展开论述,条分缕析,明理养眼。二是素材丰富,经典而有代表性。精心筛选的三个事实素材涵盖古今中外的不同领域,大量名言警句的引用增添了文采,增强了论证力度。三是过渡巧妙。运用简短明快的过渡句,将主体三部分无缝连接,上下浑然一体。 【素材】1. 书,是人类精神的宝贵财富;是知识和文化的使者;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儿时伏在奶奶膝盖上聆听那些在奶奶口中老掉牙的民间故事,到我认识自已来,自读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一直到高年级阅读的文学小说,都让我认识了不少高尚的人物及学习到他们宝贵的精神品质。他们的种种精神品质就像我人生途中的一盏明灯,时时刻刻鞭策着我,激励着我,让我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2. 从那以后,我真的喜欢上了读书,因为书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当读到安徒生的童话集——《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曾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命运做过祈祷;当我看到《狼牙山五壮士》时,我为狼牙山五壮士的悲壮流过眼泪;当我读到《三国演义》时,我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钦佩不已。我深深地陶醉在书的海洋中。 3.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读书能医愚,读书能治穷,读书能疗病,读书能砺志,读书能致远,读书能练达,读书能聪慧,读书能知道怎样交友,怎样识人,怎样说话,怎样做事,怎样活着才身心健康,读书能明白什么样地人生称得上完美无憾。”是啊!读书得好处无穷无尽。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