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08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福建省沙县金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沙县金沙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政治试题 一、单选题(24题,每题2分,共48分) 1.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的考点为文化塑造人生。本题中的校训是说文化对人的影响,没有涉及社会,故①.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应排除。这些校训说明了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故本题选D项。 2. “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这表明 ( ) A. 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B. 文化对人的影响应顺其自然 C.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 文化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B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应该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C符合题意,“节省一分零钱,献出一份爱心,托起一份希望,温暖世间真情。”这朗朗上口的公益广告语使人们的言行悄然发生了可喜变化。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错误,优秀文化给人以思想的启迪。 故选:C。 3.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被世界所认知和理解的现代形态的中华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法奠定的;没有中华文化的复兴,也就没有中国的真正崛起。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承载的国际期待和所肩负的国际责任,也必然要求我们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这给我们的正确启示是 ①要发挥文化在综合国力中主导作用 ②我国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③文化发展对政治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④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战略任务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但是文化在综合国力中不具有主导作用,①错误。 ②:材料反映通过中华文化来传播和谐理念、完善中国表达、树立中国形象,促进影响力。而没有提到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②与题意不符。 ③④: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发展有利于政治发展,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 ⑴:表现:第一: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二: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三: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第三: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⑵:怎样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4.改革开放以来,一代代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号召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这是因为 ①文化的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②企业家精神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③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已成为不可争辩的事实 ④企业家精神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符合题意的和错误的选项。国家之所以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是因为优秀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故①正确;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的是科学文化,②表述错误,排除;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发展,③说法错误,排除;“一代代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告诉我们,国家之所以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故④正确。故选D。 5.“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在国人深厚的酒文化影响下,坐在酒桌旁如果不喝酒,就好似失礼了。不过查“酒驾”后,各种饮料、豆浆及汤品成了白酒的替代品,演绎出了“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的新酒桌文化。这说明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②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③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加大“酒驾”的检查力度后,人们便用各种饮料、豆浆及汤品代替白酒,演绎出了“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的新酒桌文化,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①④项符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社会制度的更替对于文化发展的影响,②项与题意不符;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不能决定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③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 【点睛】如何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6.下图为北京申办2022年冬奥会标志。该标志以汉字书法“冬”字为主体,将滑道、冰雪运动形态与书法巧妙结合起来,“冬”字下方两点又顺势融入2022,生动自然。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印证了 A.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 B.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体现时代精神 C. 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发展。A: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北京冬奥会标志中汉字书法之美的呈现没有直接关联,A项不选。 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B项错误。 C: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不选。 D:北京冬奥会标志继承了中华汉字文化,这说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继承,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7.站不倚门、话不高声;筷子不插饭碗中;称呼长辈必须以“您”开头……近日微信朋友圈中一则“老家规知多少”帖子广为流传,引起了人们对家风的关注。对于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 ①摒弃传统文化,顺应时代发展 ②继承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③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④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家风属于传统文化,对于材料中这些传统的家风,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④项符合题意;摒弃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①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8.“五湖四海气象万千,神州大地万民欢,同心同德奔小康,十九大精神天下传。”这是民间艺人新编河南坠子小段《十九大精神传天下》里的几句。朗朗上口的戏词,加上活灵活现的演绎,谈笑间,把十九大精神的新提法、新论断唱给村民听,因而深受村民喜欢。由此可见 ①必须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②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才能永葆生命力 ③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源于其特有的包容性 ④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方面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故③错误;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故④错误;民间艺人通过新编河南坠子小段《十九大精神传天下》,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受村民喜欢,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广,传统文化只有不断注人时代精神才能永葆生命力,故①②正确。故选A 【点睛】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提醒: 文化创新的源泉是人民群众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渊源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9.“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从何处来,往何处去?”这是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惯常俚语。这表明“地名”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延续性、地域性、一元性的特征 ③是一种潜在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 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这表明“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蕴藏着个人情感,故③④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故①错误;地名不具有一元性的特征,故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0.《论语》《孟子》《韩非子》以及四大名著、鲁迅的《狂人日记》、茅盾的《白杨礼赞》、冰心的《寄小读者》等都凝聚着民族精神。只要我们认真阅读,都能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这说明 A. 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 B.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C. 所有文化作品都凝聚和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 D. 只要大力创造文化作品,就能弘扬民族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论语》《孟子》等优秀作品中凝聚着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中,A正确;B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C说法错误,文化作品有优秀与落后(糟粕)之分,优秀的文化作品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D说法太绝对,不选。所以本题选A。 【点睛】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11.《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感动中国人物事迹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 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B. 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 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D. 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合题意,体现的是诚信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B不合题意,体现的是友情的深厚,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C不合题意,体现的是母爱的伟大,与材料主旨内容无关; D符合题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故选:D。 【点睛】经常用来分析一些历史事实、名言警句,辨别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内涵 名言警句 团结统一 ①万众一心、众志成城;②同胞共气,家国所凭; ③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 爱好和平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之用,和为贵; ③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 勤劳勇敢 ① ①克勤于邦,克俭于家;②天道酬勤; ③不畏强御;④勇者不惧 自强不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不怨天,不尤人;④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爱国主义 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下图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民族精神贯穿爱国主义的各个方面 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③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奋斗的旗帜 ④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一致的 A. ②③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①说法错误;图片中表明爱国主义存在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这表明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②正确;材料中爱国主义精神鼓舞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这表明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国人民奋斗的旗帜,③正确;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不是说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始终是一致的,④不选,故本题答案应为A。 【点睛】关于爱国主义要注意以下知识点:(1)地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其他方面都要体现爱国主义这个主题。(2)作用: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3)特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4)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13. 中华世纪坛序写道:朗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穿越世纪风云。火熊熊薪传百代,光灿灿彪炳千秋。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下列选项中对于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 ( ) ①既求同存异又兼收并蓄 ②能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各种文化 ③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 ④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相关知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①正确;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能与其他各民族文化平等交流、和睦相处,并借鉴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③正确;②错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古代科技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④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③.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④.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14.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文化生产力,不断将其文化产品向其他地区传播,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这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 A. 迅速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B. 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要求 C. 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D. 维护国家独立自主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输出,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威胁,这表明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挑战的客观要求,B正确且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且不符合题意,错在“迅速”;C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D说法错误,错在“物质基础”故本题答案选B。 15.席勒说:“人的完美需要在文化中实现。”由此可见 A. 在文化中就能实现人的完善 B. 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自发的 C. 主动感悟优秀文化,能提高人的人文素质 D. 文化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选项的说法太绝对,故A错误;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是自觉的,不是自发的,故B错误;席勒的话强调通过学习文化能够实现人的完美,这说明主动感悟优秀文化,能提高人的人文素质,故C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对人的影响,没体现文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6.身处天涯,心在咫尺。猪年春晚,通过在新媒体平台投放VR短视频,让人们仿佛置身晚会现场,获得了沉浸式的观赏体验;晚会还首次开展5G网络4K电视传输,将艺术与科技精彩融合,让观众大呼过瘾。据此可知 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②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和创造文化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科学技术进步有助于增添文化生活的色彩 A. ③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众传媒、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的相关知识。融入高科技的猪年春晚,深受观众喜爱,这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助于增添文化生活的色彩,③④正确切题。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了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途径,①说法错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的局限传递、沟通和共享文化,不是创造文化,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 17.10月1日,伟大祖国迎来又一岁生日,我们以更强烈的自信心、更炙热的自豪感,同享新时代的荣光。只要每个人都能秉持爱国之志,常怀爱国之心,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定更加光明和美好。之所以要秉持爱国之志,常怀爱国之心是因为 A. 爱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特有的对祖国最深厚感情 B. 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C.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更好地坚守爱国之志 D. 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D:之所以要秉持爱国之志,常怀爱国之心是因为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D符合题意。 A: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并不是中国人民所特有,A说法错误。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B说法错误。 C:材料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的原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坚守爱国之志的做法,C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D。 【点睛】爱国主义的作用、特征和主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 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一致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18.中国和意大利分处古丝绸之路两端,是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出访意大利期间,中意双方签署了多份有关文化遗产的合作文件,包括防止文物盗窃、盗掘、非法进出境、过境和走私以及促进文物返还等。这些文物是 ①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②中意两国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中意两国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见证 ④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大众传媒、文化交流、汉字的相关知识。这些文物承载着文化,是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也是中意两国扩大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见证,①③正确切题。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②说法错误;汉字是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点睛】注意:区分文字和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 19.2018年11月8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文明互鉴:网上文化交流共享”论坛在乌镇召开。互联网打开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窗口,打通了文明之间互鉴共享的通道。文明互鉴:网上文化交流共享: ①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 ②表明互联网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意味着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与弱化 ④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化交流的相关知识。互联网打开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窗口,打通了文明之间互鉴共享的通道。这表明网上文化交流共享有利于各国文化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①④正确;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不是途径,②中的“主要途径”说法错误,排除;③中的“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减少与弱化”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20.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都江堰,其主体工程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综合发挥了分水、导水、壅水、引水和泄洪排沙的功能,既能保证内江灌区用水的需要,又能防止灾害的发生。这从一个方面佐证了我国古代科技 A. 相对稳定性 B. 鲜明民族性 C. 顺应变动性 D. 综合实用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材料没有体现相对稳定性,A不合题意。 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B不合题意。 C: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材料没有体现我国古代科技顺应变动性,C不合题意。 D: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都江堰佐证了我国古代科技具有综合实用性,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21.《我不是药神》紧贴现实社会,关注民生,直面国内的社会现实,为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那就是要讲好中国故事,这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是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人民需求 ②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③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锐意创新 ④优秀文艺作品以其蕴含的人文温度和思想深度震撼人心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的相关知识。②选项错误,讲好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只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方面。④选项不是对文艺工作者的启示。文化工作要紧贴现实社会,关注民生,直面国内的社会现实,作为文艺工作者而言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关注人民需求,从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锐意创新。①③选项入选。选A。 22.当今社会养育孩子的成本增加了,同时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了,养儿防老的社会观念明显弱化,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对此,下列评论正确的是( ) A.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B.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人们的生育观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完全同步 C. 经济决定文化,只要经济发展,人们的生育观念自然而然会发生转变 D. 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少生优生观念始终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答案】A 【解析】 【详解】A:少生优生已成为社会生育观念的主流,这种观念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A正确。 B:材料没有涉及文化的相对独立性,B排除。 CD:表述均过于绝对,CD排除。 故本题选A。 【点睛】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①文化既有特定的内涵和特点,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归根到底由经济、政治所决定的,文化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②文化不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与经济、政治发展也不完全同步,有时落后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有时超前于经济、政治发展水平。 ③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要求我们加强文化建设。 23.201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天下大同、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借鉴国外科幻电影元素,讲述了全球联合起来拯救地球的故事,获得海内外观众广泛好评,被称为“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从中获得的启示是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支撑文化创新的强大基因 ②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就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 ③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在交流、借鉴中融为一体 ④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和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根基、文化创新的途径。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①正确;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植根于民族历史的文化不一定能引领世界文化的发展,②说法错误;不同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特色,③错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中华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能够更好地创新发展,④正确。故选B。 【点睛】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24.近年来,某市发掘传统中医药文化资源,坚持“以药立市”,大力推动现代中医药产业发展,现已建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文化意义在于 ①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 ②开创了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 ③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 ④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与创新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基本理念无直接关联,①不符合题意。②夸大了该市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作用,不选。该市形成了涵盖中药材种植,中药研发、生产、流通,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现代中医药产业体系,不仅推动传统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而且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中医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二、材料分析题 25.材料一:“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以下是其中的两个。 其一: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 其二: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人,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材料二:《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将中国视角、民族风格、世界胸襟融合,加上国际化的创作,使得它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纪录片当下创作、创新、发展的新标杆”。《舌尖上的中国》把吃还原到了家庭、乡村、社群、邻里关系,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从而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这是它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1)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的原因。 【答案】(1)①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总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舌尖上的中国》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②正确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舌尖上的中国》给传统文化注入了时代精神。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舌尖上的中国》吸收和借鉴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实现了民族文化与世界风格的有机融合。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舌尖上的中国》满足了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凝聚民族的重要因素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创新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1)本题设问指向结合材料一,谈谈如何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设问指向说明《舌尖上的中国》火了的原因,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思考分析。解答时首先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主要包括: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的途径;然后把握材料关键信息“精致的画面,快速、跳跃的剪辑,以及充满悬念的叙述方式;国际化的创作;还原到了传统,还原到了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之中;表现中国饮食的文化内涵”,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 【点睛】“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常用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联系课本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课本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课本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课本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工作部署。 材料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三农”发展的不充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发展理念。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指明了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方向,明确了乡村发展的新思路,是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 材料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古诗词里对乡村的咏叹,道出了很多人心中的田园梦。某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不断充实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例如,评选、宣传行业能手和劳模,积极培养各类民间艺人,调动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创办各种形式的“农村书屋”,推广发家致富知识;借村委会换届选举,举办各种讲座,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素养,打造和谐村庄;以乡镇文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举办各种文化艺术节,让人民群众自创自乐。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谈谈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答案】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可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村科技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促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和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④文化塑造人生。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新型农民。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政策并进行工作部署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的作用和意义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作用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实际考查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可以从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和表现、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等角度结合材料来组织答案。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百花园中,有一支四季常青的奇葩“竹文化”。历代文人雅士都被竹子“未出土便有节,及凌云常虚心”的自然形态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所倾倒,并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书卷与美谈。苏东坡有诗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郑板桥的题竹诗脍炙人口,百读不厌:“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答案】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必然要求。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竹文化为背景话题,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明确,中华民族精神。题目类型为原因类,问题指向说为什么要大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属于小切口的题目,此类题目解答的关键在于分层,要表述清中华民族精神意义的基本内容,即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然后结合材料一一作答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走进北京市西胡林村、天津市六街村等传统村落,我们能够欣赏风格独特的民居建筑、丰富多样的村镇空间格局,品味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俚语方言、家风家训、乡约乡规、民情风俗,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韵味。传统村落承载着绚丽多彩的农耕文化,寄托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情感记忆和绵远乡愁,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不少传统村落因缺少产业支撑,医疗、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不能满足现代生活需要,导致人口流失严重,甚至出现“空心化”;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时修缮和维护,自然毁损严重;传统工匠越来越少,传统建筑工艺、传统艺术日渐失传;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无视传统村落的自然、历史、文化等个性化特征而盲目拆旧建新、拆真建假,对传统建筑、历史风貌造成破坏性影响,导致“千村一面”。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传统村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中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2012年以来,我国大部分传统村落已被列为保护对象。(注: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 有人说:“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评析。 【答案】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变化发展。传统村落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传统村落的生存和发展面临困难;顺应时代要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行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就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时有发生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与经济政治、传统文化的作用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设问,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文化生活知识,题目类型评析类,问题指向评析“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传统村落必然走向消亡”。进一步解读设问和材料,首先从知识层面,本题主要围绕的知识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从题型层面,本题的基本答题思路首先要肯定其合理之处,即文化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变化发展,然后要否定其不合理之处,而这个否定并不是一味否定,而是辩证否定,即传统村落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而面临困难,但因时而变的进行创造性保护和利用,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而不会走向消亡。 查看更多